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同室操戈-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⑺突氐嚼霞摇!白谧濉⒈隹鸵韵芪僬呓悦夤楸究ぁ!币择枷芪怼⒒龊Τ嗄甑耐馄菔屏Γ毡涣跽匾揽恳灾V谖淼幕鹿偈屏σ痪俪簟
  外戚势力虽然被刘肇靠宦官郑众等人除掉了,但宦官势力从此却在东汉王朝不断壮大。对于参与除掉窦宪的宦官,特别是“首谋诛之”的郑众,刘肇从此十分信任,“帝亲信焉。”之后,郑众由于功劳较大,直接参与朝政大事,“由是常与议事。中官用权,自(郑)众始焉。”宦官势力此后越来越大,以至后来竟无法摆脱。“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刘肇重用宦官的头一开,自后外戚和宦官为害朝政,相互争斗的现象,屡屡发生。历史上很多王朝,曾被这两种势力折腾得很不安宁。
  窦太后在窦宪等人被除掉后第五年,因病而死。由于作恶多端,窦太后尸骨未寒,百官就对她表示出了极大怒恨和不满。尚未下葬时,当初被她逼死的梁贵人姐姐梁嫕,首先“上书陈贵人枉殁之状。”太尉张酺、司徒刘方、司空张奋等也上书刘肇,强烈要求他按照当年光武帝刘秀贬黜刘邦皇后吕雉称号的做法,贬太后尊号,不许她和章帝合葬。很多官员也积极附和张酺等人意见,结果一时使得刘肇颇感为难。虽然他也认为窦氏“不遵法度”,但又考虑毕竟养育了自己,“恩不忍离,义不忍亏。”只是尊生母梁贵人为恭怀皇后,并对生母和大姨妈予以重新安葬。在养子刘肇庇护下,窦太后虽未丢掉太后尊号,但是,她给家族带来的灭门惨祸,恐怕又是她始料不及的。
  和那些废后惨遭不幸的皇太子们相比,刘庆废后命运到是比较好。尤其刘肇上台后,对这位同父异母哥哥,还比较信任。“太子特亲爱庆,入则共室,出则同舆。”按说,刘庆被废,完全是窦皇后一手制造的。而刘肇之所以能立为皇太子,乃至后来能够嗣位,也是窦皇后直接操纵的结果。本是是一对冤家的兄弟,后来关系却处理得很好。身为哥哥头脑聪明的刘庆,为避嫌和防止惹得刘肇不高兴,自己遭到暗算,处事十分谨慎。他在弟弟面前,从不提说自己被废和母亲被迫自杀的事,“知避嫌畏祸,言不敢及宋氏。”而刘肇为了利用刘庆,对他十分关爱友好。“庆多被病,或时不安,帝朝夕问讯,进膳药,所以垂意甚备,庆小心恭孝,自以废黜,尤畏事慎法。每朝谒陵庙,常夜分严装,衣冠侍明。”虽然如此,每每想起自己被废和母亲含冤自杀,刘庆心里总是十分抑郁。同时,他又怕触犯了刘肇,对身边人要求总是很严,“约敕官属,不得与诸王车骑竞驱。”而对母亲和姨妈的早死,只能通过私下悄悄地祭奠以示怀念。“常以贵人葬礼有阙,每窃感恨,至四节伏腊,辄祭于私室。”处事谨慎的刘庆,直到29岁时病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废太子引发外戚、宦官交锋对阵乱朝政(5)
因为刘庆被废、刘肇继立而引发的外戚和宦官干政并祸乱朝政的现象,此后在中国历史上,成了一个让很多王朝统治者头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患!而在东汉王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博弈,更加尖锐激烈。
  历史长河里,常有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现象。对于当年曾被刘炟废为清河王的皇太子刘庆来说,尽管他的帝王之梦,被窦皇后等人无情地粉碎了。然而让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就在他被废为清河王20多年后,儿子刘祜、孙子刘保,却先后继位为东汉安帝、顺帝。不过,刘保父子虽然最终成了帝王,但他们的经历,尤其是刘保的太子生涯,更是充满了说不尽、道不完的苦辣。先立后废的刘保,后来之所以被宦官扶拥上台,也是外戚和宦官两种势力较量的结果。
  刘保是刘祜和宫女生的儿子。因为生母地位低下,刘保从一生下来,命运就很不幸。“帝幸宫人李氏,生皇子保。”当时,深为父皇宠爱的阎皇后如日中天。和所有野心勃勃的皇后一样,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她们总是对夫君宠幸其她嫔妃,十分嫉妒,阎皇后也不例外,“后专房妒忌”。对刘祜来说,在皇后没有生下子嗣时,不管什么女人,只要能为他生下皇子,同样是值得庆幸的大喜事。然而,对于所有为了巩固自己地位,而又没有生下儿子的皇后来说,她们最怕的、最担心的,就是生有皇子的嫔妃包括宫女将来母以子贵,继而替代她们这些没有子嗣的皇后之位。和当年窦皇后一样具有这种意识的阎皇后,出于不可告人的强烈私心,得知李氏生下皇子刘保后,一时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个滋味。为了防止李氏将来万一身贵,阎皇后毫不留情,残忍地毒死了刘保生母李氏,“(阎)后遂鸩杀李氏。”可怜的李氏,刚一生下儿子就命丧于阎皇后毒手之中。更为可怜的是,嗷嗷待哺的小刘保,一来到人间,就在这种无情的争斗中失去了生养自己的母亲。
  虽然失去了母亲,但由于父皇呵护,年仅5岁的小刘保,在公元120年(元初七年,因太子立又改为永宁元年)时,幸运地被父皇立为皇太子。不过,面对残酷激烈的内争,成为太子的小刘保,并不意味着命运从此有所改变。相反,在他被立为太子刚过了4年,厄运骤然降临在他身上。年幼无知的刘保,又被无辜地废掉了。
  刘保被废,说起来也很冤枉。这位和爷爷刘庆当初一点过错都没有的小太子,之所以被废掉,也是心怀鬼胎的奸侫之辈,为了自身利益制造的一起冤案。
  当时,小刘保因为经常“惊病不安”,刘祜就让他搬到自己小时乳妈王圣家暂住一段时间,想通过换个地方为太子求得平安。而刘保乳妈王男、厨监邴吉等人,觉得王圣家正大兴土木翻修房屋,觉得按迷信说法,这时正犯土忌,因此太子不宜在此居住。“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等以为圣舍新缮修,犯土禁,不可久御。”王圣和女儿伯荣以及大长秋(皇后近侍官,主要负责宣达皇帝旨意、管理宫中事务。因汉代皇后多居长秋宫,故以官名)江京、中常侍樊丰等,本来就和王男、邴吉有矛盾。结果他们在刘祜面前,大说王男和邴吉的不是。不明真相的刘祜,经不起这伙人对王男和邴吉等诬陷,就将他们关押起来并迫害致死。“圣、永遂诬谮男、吉,皆幽囚死,家属徙比景。”如果说刘保当年因为幼小,对母亲遇害没有印象的话,这时已经稍稍懂点事的刘保,则因突然失去了朝夕相伴的乳妈而闷闷不乐,“数为叹息。”做贼心虚的王圣等人知道这些情况,担心太子刘保长大后,会对他们记恨,“惧有后祸”。于是和樊丰、江京等,“妄造虚无,构谗太子及东宫官属。”
  刘祜听到江京等人诬陷太子刘保的谗言,不是让人查明事情真伪,而是十分生气。情绪一时失控的刘祜,立即召集臣僚,居然要和大家商议废掉太子。“帝怒,召公卿以下会议废立。”
  当刘祜将要废掉太子的想法告诉臣僚后,顿时在朝臣中引发了激烈争论。以刘祜舅舅大将军耿宝、中常侍樊丰、大长秋江京和刘祜乳母王圣等为代表的主废派,坚决要求刘祜废掉太子刘保。这帮人当时在朝廷正是气焰炙天,所以很多人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在此之前,王圣女儿伯荣,常常出入宫禁,也和耿宝等相互勾结,肆无忌惮地串通纳贿,无恶不作。曾有“关西孔子”美称的大学者、太尉杨震,对他们一伙贪纵奢侈不满,多次上书揭发他们丑行,杨震在书中说,“宜速出阿母(王圣),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结果杨震最终为耿宝等人逼得自杀身亡。这次他们刚一察觉刘祜要废太子刘保时,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同时凭着阎皇后在背后撑腰,更要置刘保于死地。因此,他们态度很坚决,非要逼着刘祜废掉太子刘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废太子引发外戚、宦官交锋对阵乱朝政(6)
而以太仆来历、太常桓焉、廷尉张皓等为代表的主留派,坚决不同意废掉太子刘保。来历等人引经据典说,古圣贤都认为,年未满15岁的人,即便有点过错,也不是他本身错误,而是年龄小的原因。假如说王男、邴吉有什么阴谋,年小的皇太子,也不一定就知道他们阴谋。因此,应该选择更好的老师,对太子进行教育,让他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才是对太子负责的做法。至于废掉太子这么重大的事,陛下应该慎之有慎。而从目前情况看,根本不应该废掉毫无过错的太子。“废置事重,此诚圣恩所宜宿留。”来历还一针见血地说,“耿宝托元舅之亲,荣宠过厚,不念报国恩,而倾侧奸臣,伤害忠良,其天祸亦将至矣。”然而,对来历等人良苦用心和一再劝告,满脑子尽是耿宝等奸侫之徒谗言的刘祜,一点也听不进去。最终,刘祜置来历等意见而不顾,废太子刘保为济阴王。“帝不从,是日遂废太子为济阴王。”此时,距刘保被立为太子才过去了4年。
  太子刘保废后过了一年多,32岁的刘祜就在巡游途中因病而死。野心勃勃的阎皇后和其同伙,怕“济阴王在内,邂逅公卿立之,还为大害。”于是伙同哥哥阎显、江京等人,秘不发丧。等刘祜遗体运回洛阳后,才对外宣布了他的死讯。同时,阎皇后则自尊为皇太后。为了达到长久专政的目的,阎太后又伙同兄长阎显,完全不考虑刘保的情况,迎立更年幼的清河王刘庆异母弟弟刘寿之子刘懿为帝。“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与显等定策禁中,迎济北惠王子北乡候刘懿为嗣。”(《资治通鉴》卷51) 在封建世袭制度下,皇位不传亲子而传给他人,很容易引起朝廷大乱。阎太后等人之所以敢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立幼儿为帝,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由她独揽朝政大权。因为刘懿比刘保年龄更小,所以更容易控制。果然,“少帝即位,太后即代摄政,临前殿,朝群臣。太后东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书,皆为两通,一诣后,一诣少帝。”不仅如此,和历史上大多数贪权的皇太后为便于自己行使权力,总要依靠重用娘家兄弟一样,阎太后很快也任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安排好这一切后,阎太后立即采取措施,限制废太子、济阴王刘保人身自由,不许他出头露面。刘保闻讯父皇去世消息,想上殿守灵,结果被阎太后断然拒绝。大权在握的阎太后,下令刘保不得上殿亲临梓宫。可怜而又无奈的刘保,为此伤心得“悲号不食。”一些正直的臣僚看了,一个个也为之伤心不已。
  专权之后的阎太后,为防止宦官干政,很快将刘祜生前宠信的宦官,斩尽杀绝。但是,阎太后“欲久专国政”的美梦,却没有做多长。仅仅过了半年多,刘懿就病死了。这时,阎太后又和阎显等,想再立一位幼小的皇室后裔继位。至于废太子刘保,他们一点都考虑,“不欲立保。”为此,阎显和江京等,找到阎太后,一块商议“征诸王子简为帝嗣。”阎太后兄妹的做法,顿时引起了宦官强烈不满。
  于是,一场由宦官直接发动、旨在除掉阎太后兄妹的政变终于发生了。和刘肇当年利用宦官不同的是,这时宦官势力,大大超过了当年。早在刘懿病重之际,宦官孙程得知阎太后兄妹阴谋后,暗中找到刘保身边的谒者长兴渠商议,准备迎立刘保继位。为此他对兴渠说,“王以嫡统,本无失德,先帝用谗,遂至废黜。”所以我看这时再也不能犹豫观望,必须迅速除掉阎显和江京之辈,再迎立原太子刘保即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王朝安稳。孙程又找到原为太子府史、自太子无辜废后常常愤怒不平的王康,动员他一起参与除掉阎太后兄妹的行动。出于对阎太后兄妹专权不满,兴渠和王康等人痛快地表示同意。
  在孙程等人精心策划下,刘懿刚死,孙程和王康等18位同僚,便暗中裁衣结盟,发誓立即除掉阎太后兄妹,迎立原太子刘保为帝。“聚谋于西钟下,皆截单衣为誓。”几天后,孙程等人一起聚合于崇德殿上,准备找机会进入章台门。这时,江京、刘安及李闰、陈达等都坐省门下。孙程与王康等一见这帮家伙,当场将江京、刘安、陈达杀了,只留下李闰一人。孙程和王康举刀威逼李闰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杀掉你们这伙人,就是要立刘保为帝。现在你同意也罢,不同意也好,就这么办了。“今当立济阴王,无得摇动。”李闰吓得连忙答应说,就按你们意愿办吧,我什么也不说了。孙程将吓得站不住的李闰扶起来,然后宣布刘保继位。“俱于西钟下迎济阴王立之,是为顺帝。”年仅11岁、经历坎坷的刘保,做梦也没想到,在历劫诸多风波和一番沉浮之后,终于坐上了东汉王朝帝王宝座。

废太子引发外戚、宦官交锋对阵乱朝政(7)
随着刘保上台,阎氏家族的末日终于到了。当孙程迎立刘保时,时在禁中的阎显,面对骤然而至的政变,一时竟然吓得不知所措。小黄门樊登劝阎显发兵,并让他以太后名义,赶快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兵朔平门,以和孙程抗衡。同时哄着冯诗赶快找阎太后,阎太后见到冯诗后,对他许愿说,如能抓住刘保的人,就封他为万户侯,抓住李闰者封五千户侯。阎显弟弟卫尉阎景,闻变后急忙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盛德门。孙程立即让人去除掉阎景。当时卧病的尚书郭镇,听到后支撑着病体,即率直宿羽林出南止车门,经过一番血战,终将阎景抓获,并于当夜将他处死。次日,刘保让人持节将阎显其他同伙,一个个抓获后关到监狱,之后又将他们分别处死。以阎氏家族为代表,祸害朝政多年的外戚势力,转瞬间便土崩瓦解。残余的外戚势力,也在宦官面前,顿作鸟兽散。
  不过,刘保坐上帝位后,日子并不好过。自从他成为帝王,总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坐上帝位,完全得力于宦官拥立支持。出于对宦官感激,刘保对孙程等人,大加封赏。由是朝政大权,又旁落宦官之手。宦官势力益发强大。面对“无功小人,皆有官爵”的局面,刘保皇后梁姡源思宦2还飧銎挠行募频呐耍彩敲挥蟹⒆鳎腔锿盖住⒋蠼荷毯透绺纭⒋蠼杭剑扇×缁鹿俚姆椒ǎ缭市砘鹿僮拥艿惩阶龅胤焦俚龋源嘶汉褪撇涣搅⒌耐馄莺突鹿僦涞拿堋A菏霞易逭庖蛔牛荒懿凰凳且怀雒钇濉9淮撕20多年,以梁氏家族为代表的外戚势力,逐渐又占了上风。东汉王朝,从此被外戚和宦官势力,整得再也喘不过气来,直到灭亡都没有摆脱这种局面。
  公元144年(建康元年),刘保死后,2岁的儿子刘炳(美人虞氏之子)继位为冲帝。苦心经营多年的梁氏家族,从此更是大权在握,专横跋扈。次年正月,这个幼小的帝王,不幸一命呜乎。梁氏家族遂乘机拥立章帝玄孙、年仅8岁的刘缵为质帝。没多久,小刘缵又被野心家梁冀毒死。东汉王朝从此成了外戚和宦官轮番专权的大舞台,所有帝王,一个个都成了野心家手中羔羊,一任他们宰割。
  外戚和宦官之间无休止的政治较量,是东汉王朝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和帝王幼小,外戚贪权有直接关系。“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戚)立者四帝(安帝刘祜、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临朝者六后(章帝窦太后、和帝邓太后、安帝阎太后、顺帝梁太后、桓帝窦太后、灵帝何太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这些独专大权的皇后,因为依靠家人维护到手的权力,最终引起了宦官势力强烈不满。为了各自利益,两派力量才不断地进行争斗。对于外戚来说,争斗的结果,是整个家族的覆灭。而对依靠皇帝的宦官来说,最终达到了把持朝政的目的。而对东汉王朝来说,无异于加速了灭亡的步伐。
  

姐弟联手陷害太子 父子生疑纷争连环(1)
——吴大帝孙权皇太子孙和、孙亮
  历史进入三国后,吴王朝内部围绕皇太子废立引发的悲剧,同样十分激烈和惊心动魄。吴大帝孙权的皇太子孙和,面对残酷无情的内争,最终在姐姐和弟弟诬陷下,狼狈地离开了东宫。
  和大多数帝王即位后,很快便要册立皇后不同的是,孙权在他30多年统治期间,宠幸的夫人虽然有七、八位,但他却迟迟不册立皇后。直到公元251年(吴赤乌十四年),孙权在临去世的前一年,才于病中册立第三位皇太子、孙亮之母潘夫人为皇后。此前由于孙权一直没有册立皇后,几位夫人分别生的7个儿子,因为母亲都不具有皇后身份,所以没有嫡、庶之分。尽管孙权迟迟不册立皇后,但先后却立过三位皇太子。
  孙权册立的第一位皇太子,是他和一位连姓氏也没留下的夫人所生长子、后为徐夫人收养的孙登。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被魏封为吴王的孙权,先是立11岁的孙登为王太子。第二年孙权称帝后,正式册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被立为皇太子后,孙权对他寄予了很高厚望。为了培养太子成人,孙权特意“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除众位师傅“侍讲诗书,出从骑射”外,孙权还专门要求太子读《汉书》,目的让他“习知近代之事。”由于对太子教育抓得很紧,孙登也没有辜负父皇厚望,处事十分得体。孙权称帝不久,准备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并留孙登镇守武昌。期间,孙登常常外出狩猎并习练骑射,为了不打扰百姓,他总是“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有一次他乘马外出,突然飞来一颗弹丸,身边人拣起后,正好有个带弹丸的人过来了,于是大家都认为就是这个人用弹丸弹击孙登。“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结果孙登却不让随从殴打此人,他将这个人的弹丸要过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和随从所拣弹丸不同,“比之非类”,于是将这人放了。还有一次,他身边有人将一只盛水金马盂偷着拿走了,孙登知道后,不忍心对他处罚,只是对他一番批评后,将其遣返回家。事后,孙登还不让身边人议论这事。“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公元234年(嘉禾三年),孙权攻打魏合肥新城,让孙登留守。那一年,由于庄稼欠收,一时盗贼很多,为了防范,孙登便主持起草了律令,“所以防御,甚得止奸之要。”应该说,孙权在他统治的前期和中期,选择孙登作为自己继承人,无论对王朝安定,还是皇室内部安稳,都是有利的。
  遗憾的是,33岁的孙登,位居太子之位长达21年后,于公元241年(吴赤乌四年)五月,不幸过早病逝。
  孙登病逝还不到一年,由于此前他的二弟孙虑也已病故,孙权又立3子孙和为皇太子。之后,围绕太子孙和,吴王朝内部,同胞骨肉、同祖同宗之间,彼此为争夺太子之位上演的血腥悲剧,十分激烈尖锐。
  孙和之所以能立为皇太子,一方面和父皇宠爱其母王夫人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他头脑聪明有关。由于他“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因此孙权对他很器重,“权尤爱幸。”公元242年(赤乌五年),太子孙登病故不久,孙权几经权衡,终于册立时年19岁的孙和为皇太子。
  头脑聪明的孙和,自从成为皇太子,和哥哥孙登一样,处事也比较沉稳老练。孙权让他考察朝臣,孙和总能听取大家意见,比较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大臣。“访咨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朝臣之间有了矛盾,他也能从中调处。都督刘宝和庶子丁晏两人不和,常常相互攻击。孙和知道后,就对他们说,作为朝中文武官员,只有相互团结,才能真正为朝廷干点事。如果因为有点看法就你整我,我整你,到头来受到伤害只能是你们自己。“因隙构薄,图相危害,岂有福哉?”在孙和劝说下,两人终于和好,之后再也不闹别扭。当时东宫个别侍从爱好博弈游戏,孙和觉得成天沉溺这种游戏没有什么好处,就常常提醒并劝告他们,“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而但交游博弈以妨事业,非进取之谓。”同时还让人写了一篇文章,直陈“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带来的不是。东宫风气从此为之一新,再也没有人成天贪玩了。

姐弟联手陷害太子 父子生疑纷争连环(2)
当然,作为皇室贵族子弟,孙和身上也有一些纨绔劣习。晋人王嘉在《拾遗记》中说,在孙和宠幸的众多女性中,他最喜欢邓夫人。孙和常常拥着他坐在膝上戏玩。有一天,孙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伤夫人颊,血流污袴,娇姹弥苦。”孙和一看急了,急忙让太医配药医疗。结果太医说,像脸上这种伤,只有用白獭骨髓、玉和虎珀等配在一起,好了才不没有伤疤。孙和立即以百金悬赏,然而一些渔民却告诉他,活白獭很不容易捕获,只能以死白獭骨代替入药,并说效果也很好。孙和“乃命合此膏”,由于用的虎珀多了,夫人伤好后,脸上反而留下了一点红斑点。“如朱,逼而视之,益其妍。”孙和身边其他女人,一看邓夫人这幅模样,为了争宠,一个个“皆以丹脂点颊,而后进幸,妖惑相动,遂成淫俗。”
  尽管孙和还是一位比较清醒聪明的皇太子,但在争宠激烈的皇室内部,那些心怀鬼胎的亲属,为了自己利益目的,才不管他聪明不聪明。在权力诱惑下,一些眼巴巴盯着太子之位的亲属,整起他来丝毫不客气,不手软。孙和之所以从太子位上跌落下来,就是因为同父异母姐姐孙鲁班、以及心怀鬼胎的四弟孙霸联手诬陷,最终,父皇孙权听信了女儿和四子谗言,硬是废了皇太子孙和。
  居心叵测的孙霸,为什么会对太子孙和发难?说起来,完全是野心和私欲所致。当初孙和立为皇太子时,孙霸曾被父皇封为鲁王。孙霸虽然身为鲁王,但孙权将他也安排住进了东宫,并且和太子一切待遇相同。一些大臣认为太子和鲁王,待遇应该有所区别。孙权听了,就让孙霸搬出东宫,将兄弟俩分开。因为这一点,孙霸对孙和很不满,心想就因为孙和是太子,自己才搬出了东宫,从此心里很不服气,“二子由是有隙。”一直对太子之位存有幻想的孙霸,此后曲意滥交朋友,在朝中结党营私。孙权知道后,觉得孙霸这样做,必然会“滋延大臣,举国中分。”因此借口让他好好读书,“禁断宾客往来。”目的就是不让孙霸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一些大臣又担心孙权这样做,弄不好会逼着孙霸走向反面。孙权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改正学好。让孙权想不到的是,常怀觊觎之心的孙霸,非但没有像父皇希望的那样从此学好,相反,为了能取代太子,孙霸根本不念骨肉之情,而是愈加凶险和阴毒。
  就在这种貌似平静其实危机四伏之际,孙权却准备册立孙和之母王夫人为皇后。此举立即引起了时已经嫁给左护军全琮为妻的大女儿孙鲁班(母亲为步夫人)强烈不满。孙鲁班本来和孙和母亲王夫人矛盾就很大,得知父皇这一想法,坚决不同意立王夫人为皇后。“素憎夫人,稍稍谮毁。”同时,孙鲁班担心由于自己反对,将来太子孙和一旦继位,肯定会找自己算帐,因而在父皇面前,极力诬陷孙和,甚至逼着父皇废掉他。“吴主欲立王夫人为后,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数谮毁太子。”(《资治通鉴》卷74)。
  恰在这个时候,身体有病的孙权,一天让太子孙和,到位于朱雀桥南边的哥哥孙策庙中,替他祭奠。孙和之妃张氏的叔叔张休家,正好住在附近。孙和代父祭奠完后,张休顺便邀请太子到府上坐了一会。令孙和想不到的是,孙鲁班居然让心腹,暗中偷偷跟踪他的行动。孙鲁班于是抓住这事大做文章,无中生有地对父皇说,孙和不但没有到庙中去祭奠,反而到张休家,共同商议并企图谋反。“公主使人觇视,因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更为可恶的,孙鲁班还莫须有地诬陷说,王夫人在您病重时,不但不忧伤,反而还很高兴,“有喜色。”经不起孙鲁班谗言诬陷,一时蒙在鼓中而又不明真相的孙权,顿时十分生气。而王夫人听到孙鲁班如此诬陷自己,更是气得不知所措,没几天竟被活活气死。孙权“发怒,夫人以忧死,太子宠益衰。”
  孙和母亲遭陷害刚离开人间,孙霸同党杨竺、全琮子全寄等人,为了能让孙霸早日取代太子,“阿附鲁王(孙)霸,与(孙)和分争,阴相谮构”,也合伙谮毁对付孙和。《吴录》中说,面对孙霸等人接二连三的诬陷,孙和越是担心被废,孙霸就越不放过他。“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孙权听得多了,心里也有了一些疑虑疙瘩。一天,孙权特意单独召见杨竺,想听听他对孙霸的看法,“辟左右而论霸之才。”杨竺为了计好孙霸,在孙权面前,夸大其词,大说孙霸有多好,“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孙权越听越动心,竟然真的打算由孙霸取代太子孙和,“于是权乃许立焉。” 。 想看书来

姐弟联手陷害太子 父子生疑纷争连环(3)
按说,戒备森严的宫廷,帝王和臣僚谈话时,一般不会有人、也没有人敢冒险偷听。然而,正如俗话所说,隔墙有耳。就在孙权和杨竺交谈,打算废掉太子孙和时,偏偏有个给使,却听到了他和杨竺谈话内容。这名给使很快将孙权想法,私下悄悄透露给了孙和。“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遗憾的是,尽管这名给事向孙和告了密,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警觉。直到几天后,孙和几经思考,才感到事情不妙。恰在这时,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尚书选曹郎陆胤要去武昌,临行前,陆胤向孙和告别。孙和为了避嫌,表面上装着不和他相见,然后却微服悄悄到了陆胤出行所坐的车上,和他商量对策。“至其车上,与共密议。”商量的结果是,孙和让陆胤出面,再找身为丞相的堂姐夫陆逊,由他上表谏奏父皇,不要废了自己的皇太子身份。陆逊得知这一情况,立即上谏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通鉴纪事本末》卷10)孙权一看陆逊这话,当即怀疑杨竺泄露了他们谈话内容。于是召来杨竺追问,杨竺指天发誓,再三表白自己没有泄露。“权疑竺泄之,竺辞不服。”孙权又找来陆逊,问他从那里得到的消息。在孙权追问下,陆逊只好说是陆胤告诉他的。“遣问逊何由知之,逊言胤所述。”孙权又将陆胤召来严加拷问,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