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同室操戈-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政治势力之间,终于暴发了激烈交战。短短几天,长安城内外,血流成河,数万无辜死在了这种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之中。太子刘据终因势单力薄,兵败后和母亲卫皇后,先后无奈地以自杀结束了太子和皇后生涯。
在权力诱惑下,为了巩固维持到手的统治大权,帝王和太子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乃至你死我活的大拼搏,屡见不鲜。而直接造成太子刘据凄惨结局的武帝刘彻,当初他的太子之路,也十分曲折。因为一开始,刘彻父亲、景帝刘启,并没有立他为太子。然而刘彻嗣位多年后,却因猜疑太子刘据触动了自己利益,最终逼得儿子和他兵戎相见,大动干戈。
既非嫡子又非长子的刘彻,之所以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了帝位,一方面和父皇刘启,因对太子刘荣之母栗姬不满而废了刘荣;另一方面,则和刘彻姑妈、馆陶公主刘嫖为了自己私利,暗中不断帮忙活动有着很大关系。
公元前153年(前元四年),刘启即位4年后,由于皇后薄氏还没有儿子,只好册立栗姬之子、临江闵王刘荣为皇太子。然而仅过了3年多,刘荣就被废掉。
刘荣被废,说起来很冤枉。原来,心怀鬼胎的刘嫖,为了能让女儿陈阿娇日后地位显贵,便在女儿幼小时,一直盘算着在娘家子侄中,为她找个意中人。开始,刘嫖看上了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侄子刘荣,并一心想把女儿许配给他。而刘荣母亲栗姬,因为看不惯骄横的大姑子刘嫖,不但不领其情,还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栗姬因此得罪了刘嫖。之后,刘嫖对她十分怒恨。
刘嫖虽然在栗姬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但为了女儿将来能够荣华富贵,她又盯上了弟媳王夫人之子刘彻。一天,王夫人带着儿子看望刘嫖,刘嫖乘机将小侄子抱在怀中逗他玩,边逗边问他要不要媳妇。刘彻以为媳妇就是小伙伴,就天真地回答说要。刘嫖抬手指着环座一周的女人,问他想要哪个,刘彻却摇头不说什么。刘嫖又指着女儿陈阿娇,问他说你看阿娇好不好。让刘嫖想不到的是,一说阿娇,小刘彻顿时高兴地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汉武故事》)成语金屋藏娇,说的就是这个故事。随着女儿陈阿娇一天天长大,刘嫖和弟媳王夫人,终于订下了这门亲事。
自从和弟媳王夫人订下这门亲事,刘嫖对于她曾提亲而遭拒绝,折了面子的栗姬,更加痛恨。此后只要一有机会,刘嫖就在弟弟刘启面前,极力诬陷中伤粟姬。同时,又说刘彻母亲王夫人是多么好。听得多了,刘启渐渐地对粟姬越来越感到不满。而王夫人得知刘彻对栗姬不满,又故意让人劝刘启立粟姬为皇后。为此她还让人上奏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如今刘荣身为皇太子,那就应该早点册立太子之母为皇后,“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刘启一听,顿时大怒,生气地对王夫人说,你也不掂量一下,册立皇后之事,难道要你说吗?“是乃所当言邪。”事后刘启一想,王夫人之所以替栗姬说话,很有可能是她想争皇后位子。于是,刘启什么活也没说,当即就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面对残酷现实,无力抗争的栗姬,感到很没面子,一气之下,忧郁而死。
栗姬死后,刘荣也被父皇打发到了封地江陵。不久,刘荣因为私下占了宗庙一些地扩建王宫(刘启即位后,下令各郡国都要为爷爷刘邦和父亲刘恒立庙祭祀),此事被人揭发后,刘启下令将他召回京师,准备问个究竟。临回京师前,刘荣举行完向先祖祭奠仪式上车时,车轴却突然断了,“轴折车废。”见此情景,深信迷信的江陵父老,一个个流着眼泪,纷纷私下议论说,看来刘荣这次是有去无回,“吾王不反矣。”刘荣到了京师长安,按规矩到中尉府报到,准备接受调查。结果却受到了执法不避贵戚,连列侯宗室见了都侧目而视、外号“苍鹰”的中尉郅都讯问。刘荣想借用刀笔(当时没有纸,只能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说明个中原委,但郅都却不答应。“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郅)都禁吏不予。”胆小谨慎的刘荣,因为害怕“惧而缢死。”后来奶奶窦太后知道这一切后,为了替蒙冤的孙子出气,硬是让人将郅都杀了。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2)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前元七年),就在刘荣母子相继死后过了3个月,刘启便立王夫人为皇后。几天后,又立年仅7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不过,就在刘彻被立为皇太子之前,究竟册立谁为皇太子,刘启和母亲窦太后,意见完全相反,甚至差点又引起了一场内乱。原来窦太后并不想立孙子刘彻为皇太子,而是想立当时封为梁孝王的小儿子、刘彻叔叔刘武为皇太子。“上废栗太子(刘荣),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窦太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一直偏爱小儿子刘武,“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只是由于一些大臣反对,之后窦太后才没有再坚持己见。“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由于这件事当时属于机密,很多人并不知道个中原委,“以事秘,世莫知。”
随着时间推移,窦太后的想法,还是慢慢传了出来。一天,已经知道母后想法的刘启,和弟弟刘武一同侍候母后吃饭。因为当时刘彻还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为了不违母后心意,刘启“酒酣”后对母亲说,将来我去世后,就将帝位传给弟弟刘武,“千秋万岁之后传王。”窦太后听了,十分高兴,“太后喜悦。”然而,当时也在场的窦太后堂侄窦婴(窦太后从兄子)一听这话,跪在地上对刘启说:“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刘启和窦太后听了,很不高兴,“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悦。”结果,窦太后从此对窦婴十分怨恨,“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不久,刘武从封地来朝拜谒母后。吃饭时,刘武当着母后和哥哥刘启面,又要母后做主,以后将帝位传给他。窦太后便对刘启说,“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索隐》解释说,殷人尚质,亲亲,谓亲其弟而授之。周人尚文,尊尊,谓尊祖之正体。故立其子,尊其祖也。)刘启一听,跪在母后面前并表示同意。等到宴席散了,刘启召袁盎等人,询问他们太后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太后言如是,何谓也?”大臣们一齐对刘启说,太后意思很明白,就是要立刘武。“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袁盎等人还解释说,“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经袁盎这么一说,刘启也觉得立弟弟刘武,是有点不大合适。于是又和大家商议,看如何才能拒绝母后想法。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王朝一切都效法周王朝,那么按周朝规矩,只能由儿子继位,而不能由弟弟继位。“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鉴于太后的想法,看来只有我们大家出面,才能让她放弃自己想法。袁盎等人只好入见窦太后,直截了当地对她说,我们都听说您想立刘武为太子,那么刘武死了再立谁呀?“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窦太后回答说,那时再立刘启的儿子,“吾复立帝子。”袁盎一伙又对她说,您这样做,必然会引发内乱,所以绝不能立刘武。在袁盎等人反复劝说下,窦太后这才无奈地放弃了她的想法。“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
窦太后工作做通了,但刘武对此却很不满。当他得知袁盎等人坚持要立侄子刘彻为太子,十分恼火。为了争得太子之位,刘武便和亲信羊胜、公孙诡等人密谋,让他们暗中杀掉袁盎等人,“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面对刘武派来的刺客,袁盎对他说,“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就在那个刺客要下手时,袁盎却将他手中的剑夺了下来。“刺之,置其剑,剑著身。视其剑,新治。”袁盎一看是把新剑,就让人查清剑的来历,结果长安城中铸造此剑的工匠交待说,是刘武手下人让他铸造的。刘启让袁盎抓住这事顺藤摸瓜,经过一番追查,“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窦太后一看小儿子刘武将事情闹大了,急得连饭都不吃,天天在哭泣,“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刘启见母后这样,“甚忧之”,只好召见公卿大臣商议对策。有人为他出主意说,就说这事是别人干的,刘武不知道。刘启一听,当即对大家说,我这就去见母后,向她说个明白。“太后闻之,立起坐湌,气平复。” 。 想看书来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3)
安抚好窦太后,刘启又让人去抓捕公孙诡和羊胜。“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结果,当他派出抓捕公孙诡和羊胜的人到了刘武封地,“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御史大夫韩安国,知道两人被刘武藏着,便找到刘武,哭着对他说,“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刘武一看,却满不在乎地说,你何必这样。韩安国又哭着说,“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刘荣)亲?”刘武说,我确实不能和他们比。韩安国又说:“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大凡统治天下的人,都不能以私乱公。如果统治者总徇私情,那么父子、兄弟至亲之间,也会因反目而引发动荡危机。“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如今皇上因为太后原因,“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韩安国还没说完,刘武就哭着对他说,“吾今出诡、胜。”公孙诡和羊胜知道后,只好自杀。一场危机,最终这样化解了。
好不容易成为皇太子的刘彻,居于太子之位9年后,父皇刘启因病而逝。16岁的刘彻,嗣位为武帝。“初,武帝得立为太子,主有力,取主女为妃。”为了以示对姑妈的感谢,刘彻即位不久,便册立表姐陈阿娇为皇后。碍于姑妈情面,刘彻虽然立她为皇后,但心里对这位表姐皇后并不满意。或许俩人是近亲关系,或许刘彻不愿和脾气很大的陈阿娇同房,结果多年过去了,陈阿娇一直未能怀孕生育。“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后宠浸衰。”(《资治通鉴》卷17)钱虽然没少花,但是十多年过去了,陈皇后还是没有生育。因为没有子嗣,恩宠日衰的陈阿娇,渐渐受到冷落。恰在这时,能歌善舞的卫子夫出现了。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一个帝王如果迟迟没有子嗣,不仅是他个人最为苦恼的大事,同时也是皇家最放心不下的大事。面对这种情况,一些颇有心计的人,总会大施手段,趁机以售其奸。而向刘彻兜售其奸的不是别人,正是姐姐平阳公主。眼看着弟弟没有皇子,深知男人心理而颇有心眼的平阳公主,为了巴结弟弟,就在家里收养了十多名美女,“平阳主求良家女十余人,饰置家。”(《汉书》卷97上)目的想趁机弟弟哪天到了她家,将这些美女献给他,以此讨好弟弟。
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初春的一天,刘彻到霸上举行除恶祭祀返回时,顺路到了姐姐家。平阳公主一看机会来了,便让那些美女出来侍候刘彻。结果,姐姐眼中的美女,刘彻一个也没有看上。为此刘彻很不高兴,“帝不悦。”刘彻勉强坐了半天,兴趣荡然无存。吃饭时,费尽心机的平阳公主,为了让闷闷不乐的弟弟高兴,特意安排自家歌女演唱助兴。这些歌女出来后,刘彻眼睛顿时一亮,目光一下盯在卫子夫身上。“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子夫。”面对长相漂亮的卫子夫,刘彻高兴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借故出去更换衣服。知道弟弟看上卫子夫的平阳公主,示意卫子夫也跟了过去。迫不急待的刘彻,刚一进尚衣轩,立马占有了卫子夫的玉体。“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和卫子夫一番云雨,刘彻出来时更加高兴,当场奖赏姐姐。“还坐欢甚,赐平阳主金千斤。”当心满意足的刘彻离开姐姐家回宫时,心领神会的平阳公主,主动让弟弟带上卫子夫,“主因奏子夫送入宫。”正在兴头上的刘彻,当即表示同意。卫子夫上车时,平阳公主抚摸着她的后背,别有用意地再三说,你要是得宠后,千万不要忘了我。
卫子夫到了后宫,身为皇后又是姑表姐的陈阿娇,见刘彻又带回一位美女,心里十分窝火。本来因和刘彻婚后一直没有皇子,心理严重扭曲的陈阿娇,见了卫子夫更是醋意大发。甚至寻死觅活,三番五次地在刘彻面前哭闹,威胁刘彻不得和卫子夫接近。“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刘彻虽然对陈阿娇非常反感,但碍于面子,一时对她也无可奈何。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4)
由于陈阿娇经常在刘彻面前闹腾,入宫已经一年多的卫子夫,一直坐着冷板凳,“入宫岁余,不复幸。”不久,刘彻准备将他看不上的后宫女子,挑一些打发出宫。卫子夫知道后,哭着让刘彻放她出宫。“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一看卫子夫哭得伤心的模样,刘彻心一软,又可怜起了这位美女。于是他再也不顾陈皇后闹腾,又宠爱上了受到冷落的卫子夫,“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对刘彻再次宠幸卫子夫,陈阿娇十分生气。特别当她得知卫子夫怀孕后,更是气得要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陈阿娇不但在刘彻面前寻死觅活,同时又和一个叫楚服的女巫相串通,暗中“挟妇人媚道”,诅咒卫子夫。对这种在宫室被视作大逆无道的做法,刘彻知道后大为恼火。“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
出于嫉妒仇恨,一时无可奈何的陈阿娇和母亲刘嫖,又把气撒在当时也到了宫廷的卫子夫弟弟卫青身上。卫青因入宫不久,也没什么官职。于是刘嫖出面,“执囚青,欲杀之。”正和卫子夫恩爱有加的刘彻,知道后不但救下了卫青,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小官职。幸运活下来的卫青,后来成了西汉著名将领。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怒不可忍的刘彻,再也容不得心眼狭小的陈阿娇胡作非为,便以“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为由,毫不留情地废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并安排她在长门宫闲居。
陈阿娇被废后,这位天真的女子,开始还幻想有一天刘彻能回心转意,将她重新接回后宫,岂料刘彻一点意思都没有。出于无奈,陈阿娇只好花重金让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充满深情的《长门赋》。“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想以此打动刘彻的心,不过,最终刘彻还是没有搭理她。加上后来陈阿娇父亲陈午死后,母亲刘嫖因为寂寞难耐,和家奴董偃私通的事闹得满城风雨。眼看女儿这般处境,刘嫖惧怕自身难保,啥话也不敢说了。孤独悲伤的陈阿娇,最终在极端痛苦中,孤寂地度过了一个废后的生涯。
陈阿娇的故事,从此成了很多人不断吟咏的素材。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妾薄命》中写道:“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当然,李白“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等句,只是若干年后人们的看法,对于陈阿娇来说,她恐怕未必就能想到这些。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妃徐惠、玄宗李隆基的爱妃江采苹、隋炀帝杨广的侯夫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才人程一宁等,都借陈阿娇被废之事,抒发各自心中的郁闷。
运气还比较好的卫子夫,之后和刘彻生了3个女儿。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卫子夫生下了儿子刘据。已经29岁的刘彻,终于有了皇子,心情十分高兴。“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母以子贵的卫子夫,遂被“立为皇后。”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年仅7岁的小刘据,幸运地被父皇立为皇太子,“皇后立七年,而男立为太子。”
自从刘据被立为太子,刘彻十分高兴。然而随着刘据一天天长大,惯于炫耀武力的刘彻,和当年刘邦看不上性格懦弱的儿子刘盈一样,这时,刘彻也觉得“仁恕温谨”的刘据,不但性格不像自己,更“嫌其材(才)能少。”再加上这时所幸的王夫人生下儿子刘闳,李姬生下刘旦、刘胥,李夫人生下刘髆。刘彻因此对刘据母子,渐渐有了一些看法。“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通鉴纪事本末》卷3)虽然如此,刘彻一时还没有废掉太子之意。为此他对刘据舅舅、大将军卫青说,我听说皇后和太子心里不安,其实我并没有废掉太子的意思。太子“敦厚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所以你替我你去安慰一下他们母子。之后,刘据对父皇四处用兵征战,总是表示反对,“太子每谏征伐四夷”。然而,刘彻却笑着对太子说,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呀,“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5)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俩因性格和政治见解差异,相互间不仅出现了一些看法矛盾。更让刘彻想不到的是,因为他们父子间的矛盾,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由于刘彻用法严苛,所重用的一些官吏,多和他一样严酷。而刘据处事,较之父皇则相对宽和一些。结果父子俩在一些大事上,总因为看法不同意见相佐。刘据“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卫皇后知道这些情况,怕儿子哪天万一惹得刘彻不高兴,就劝他在处理政事时,多留心父皇心意,不要擅自决断。刘彻知道后,却又说太子做得对,卫皇后不应该这样劝戒太子,一时使得卫皇后很为难。久而久之,朝臣因为他们父子见解不一各有所附,“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更为刘据不利的是,因和父亲一样用法严酷的大臣,又多于温和派大臣。渐渐地,刘据反而“誉少而毁多。”公元前106(元封五年),刘据舅舅、大将军卫青病逝后,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大臣,觉得他们母子失去了靠山,便乘机在刘彻面前,常常说太子的不是。
经不起少数大臣离间,刘彻对太子和皇后,心里渐渐有了一些说不出口的感觉。此后,他到卫皇后那里,也去得少了。而刘据一有空,总会去看望母亲。宦官苏文,又乘机在刘彻面前打小报告诬陷说,太子常常到后宫,和母后身边一些宫女戏玩,关系很不正常。不明真相的刘彻,听了真以为太子对宫女有什么不轨。为了防止再发生这种事,刘彻居然挑选了两百多名宫女送到太子宫,想以此防止太子和后宫宫女们做出什么出格事。刘据知道这事,对苏文非常不满。之后,苏文又和同伙常融、王弼等,经常暗中偷偷监视刘据。刘据稍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夸大其词地在刘彻面前诬告。卫皇后知道这些人的勾当后,十分生气,就劝儿子告诉父皇将这伙人杀了。“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苏)文等。”生性善良的刘据,却对母亲说,父皇是个明白人,他才不会听信这些谗言,您不用担心什么。“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一天,刘彻身体不舒服,要见太子。常融这家伙,乘机无中生有地对刘彻说,太子一听您身体不舒服,到很高兴,“太子有喜色”。刘彻听了,不信太子会这样。等见了太子,刘彻仔细观察了一阵,感到太子刚刚哭过。而在他面前,又假装有笑容。“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刘彻感到很奇怪,就问太子为啥这样,太子这才说常融陷害自己的事。刘彻一听,当即让人将常融杀了。
刘彻对太子的成见,是从他迷上年轻美貌、能歌善舞的王夫人和李夫人后开始不断加深的。尤其俩人先后为刘彻生下儿子后,刘彻对卫皇后越来越冷谈。不过这两位夫人命运不济,都早早死了。之后60多岁的刘彻,又迷上了更加年轻漂亮的钩弋夫人赵倢伃,“钩弋夫人更幸。”
赵倢伃就是后来继位为昭帝的刘弗陵生母。赵倢伃父亲,曾是一名受过宫刑的罪犯,后来客死长安。赵倢伃之所以能进入后宫,完全是无意中的事。原来当初她还在老家河间时,有一次刘彻巡狩路过此地,有人向他推荐说这个女子很不一般,刘彻即刻命人召见。“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赵氏入宫后,刘彻封她为倢伃,并安排住在钩弋宫。从此,这位佳丽甚为刘彻宠幸,“大有宠,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生昭帝,号钩弋子。”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下了儿子刘弗陵。已经62岁(《史记》中说“帝年七十,乃生昭帝”)又得一子的刘彻,为此兴奋地对人说,尧就是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的,看来我这个儿子,将来会和尧一样,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高兴之余,刘彻“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从此,他对这个长得很像自己的小儿子,非常喜欢,不久便想立他为皇太子,“钩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数岁,形体壮大,多知,上奇爱之,心欲立焉。”只是考虑刘弗陵幼小,赵倢伃年龄也不大,怕立为太子后她仗着儿子关系,在他去世后祸乱朝政,因而一直想杀掉她。只是因为一时犹豫不决,才没有对赵倢伃下手。“恐女主颛恣乱国家,犹与久之。”后来,赵倢伃陪刘彻幸甘泉宫,期间刘彻找了一点她的过失,将她训斥了一通,赵倢伃因此抑郁而死,“有过见谴,以忧死。”刘彻想立子杀母的这一着,后来在北魏王朝,到成了一种规矩。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6)
此事过去几年后,一天刘彻又突然问左右对这件事的看法。结果,大家都不解地说,您既然要立赵倢伃儿子为太子,为什么还想杀掉她呢?“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对于大臣的疑问,刘彻却回答说,你们问得对呀,但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你们怕是不明白的。“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之后刘彻才对大家说,“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大臣们一听,原来刘彻是为了防止后宫专政才要这样做,于是一个个再也不敢多问。“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岂可谓非贤圣哉。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谥为‘武’,岂虚哉。”太史公在《史记》中的这种评说,实在不能让人苟同。所以后代很多学者,对此多有批评。明人张宁在《读史录?武帝》中也认为,“武帝此举,残忍不经,殊非正家裕后之义。”
太子刘据虽然一时还没有被刘弗陵取代,不过取代他的前奏曲,暗中已经悄悄地奏响。没多久,围绕他和母亲卫皇后,一场场惨烈的血案终于上演了。
惨祸首先是从刘据姨表哥公孙敬声开始的。公孙敬声是卫皇后姐姐之子,这个“骄奢不奉法”、时为太仆的达官子弟,仗着父亲公孙贺是丞相,姨妈又是皇后,竟然“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事发后,公孙敬声被关押到大牢。当时刘彻正下令缉捕京师大侠朱安世,公孙贺为了保住儿子,就请命让他抓捕朱世安。朱世安被捕后,在狱中揭发说,公孙敬声曾与刘彻与卫子夫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又“使人巫祭饲诅上,且上甘泉当驰道埋偶人,祝诅有恶言。”结果,阳石公主和卫皇后姐夫、姐姐、外甥等多人,都被刘彻下令杀了。
对刘据和母亲卫皇后来说,这次变故,其实只是个开头。更大的不幸,正等着他们母子。不久,刘彻因病住在甘泉宫,时任水衡都尉的江充,一手导演的针对太子刘据的“巫蛊”大冤案,终于发生了。这场发生在刘彻统治晚年的“巫蛊之祸”,不仅在统治集团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冲突和危机,同时也让汉王朝陷入了剧烈###。最终,又直接酿成了刘彻和皇太子刘据之间的悲剧。
所谓“巫蛊”术,原是民间一些人加害他人的一种巫术。“蛊”的本义,是以毒虫让人食用,从而致人于死 。《说文?虫部》中说,“蛊,腹中虫也。”《春秋传》中也说,“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后来,这种咒术逐渐被巫士利用。他们将用桐木刻成的人,交给企求用巫术诅咒他人者,作为被诅咒者替身和象征埋到地下,意思将其埋葬,然后再用咒语表达和实现自己愿望。同时又以祭祀祈求鬼神等方式,助法术成功。
由于“巫蛊”术在民间很流行,因此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城中,也聚居了很多方士神巫,“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这些人到处惑众不法,其中一些女巫,居然“往来宫中”,她们借口“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那些美人,为了得到皇帝召幸,相互嫉妒,一个个不但攻击对方,甚至还诅咒不理她们的刘彻。刘彻一怒之下,就将几百名美人包括一些大臣杀了。“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由于宫中一下少了这么多美人,刘彻经常恶梦不断,梦见那些小木人在他床边站着。没多久,神情竟然变得恍惚呆滞,身体也越来越不好。
本来和刘据母子就有矛盾的江充,心想刘彻可能活不了几天,万一哪天去世后,太子刘据嗣位,肯定不会放过他。因此,江充暗中一直图谋除掉太子刘据。
原来在此之前,刘据曾派身边一名侍者,代他到甘泉宫向父皇请安。那个侍者仗着是太子身边人,就不顾朝廷规矩,擅自在只有皇帝专用的御道上驰行。江充知道这事,要向刘彻报告,并准备严厉处理那名侍者。刘据怕因此受到父皇责备,遂向江充求情,让他不要将这事说给父皇。结果江充一点情面也不给,还是向刘彻告发了此事。刘彻从此对江充很信任,江充因此更是“威震京师。”打这之后,刘据和江充矛盾很大。心怀叵测的江充,这时乘刘彻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