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泄硕际钦庋吹幕埃泄钠笠档降谆褂忻挥邢M咳绻俏寺碓疲税⒗锇桶停飧鲈┩魑以缇屯滔氯チ恕5牵绻俏酥泄滦说腎T产业,我是要去打一架的。阿里巴巴要替IT产业去打一架,打到底,除非他们给个正确的说法!”
怒火中烧的马云甚至说:“大家都说,谁都不敢挑战媒体。我就是要去挑战媒体,我就要去跟他讲,媒体就应该客观公正。”
半个月过后,马云的怒气已消,再谈起《福布斯》,只是有些懊恼和感伤:“上《福布斯》封面没有料到。上《福布斯》封面是商人梦寐以求的事,就像演员拿到奥斯卡奖。把这样一个荣誉给一个18个月的孩子不利于他的健康。我们比谁都紧张。另一方面,50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企业家上过《福布斯》封面,无论是谁,只要是中国人上了,都应该感到骄傲。”
“有些中国人,看不起自己的企业,看不起自己的企业家。他们觉得好像我们上这个封面就有可能是假,其他的外国公司上这个封面就是真的。今天,我们正代表着一个新兴的产业,依靠中国人的智慧和艰辛努力,挑战世界,向世界的最高峰冲刺。在这个时候,有个中国人上了《福布斯》的封面,就被认为有可能作弊,这是一种悲哀。中国人把什么都看成假的,这个民族的心态有问题。”
马云和媒体的这个“架”为什么没打起来?一是媒体和IT界很快就会知道《福布斯》封面的运作原则和事情的真相。二是马云真的离不开媒体。
西湖论剑
马云不但善于借媒体造势,而且善于借活动造势。“西湖论剑”就是马云的一个绝妙创意。
马云小时习过几年武,是个金庸迷,自称风清扬。
当时阿里巴巴负责公关活动的是市场部副总裁Porter(中文名字是李博达),他是个地道的能说中文的美国人,来阿里巴巴前是北京奥美公关公司的总监。
2000年7月29日,Porter和马云在香港出差,一位记者发现马云喜欢金庸小说,就为马云和金庸安排了一个会面。那天,马云和Porter如约来到“庸记酒家”,马云见到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激动异常。那天整整谈了三个多小时。在这三小时里,金庸没说几句话,从头到尾都是马云侃。临别,金庸为马云手书:“神交已久,一见如故。”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
几个星期后,马云打电话给Porter:“我有个想法,现在中国互联网的CEO都在打架,我想邀请金庸和新浪、搜狐、网易、8848的掌门人一起搞个西湖论剑,你看怎么样?”Porter一听就急了,连忙说:“你疯了!这是不可能的!几个CEO之间关系都不太好,金庸又很难请到,你能不能给他们先打个电话,如果他们都同意,我可以协调。”
当时Porter生怕马云让他做这件事,也巴望着马云第二天就把这事忘了。
第二天,马云打电话邀请金庸,没想到金庸当即就答应了。马云再打电话给丁磊和王峻涛,两人都是金庸迷,一听金庸要来,立马答应。马云再打电话给张朝阳,张朝阳虽没读过武侠但也没拒绝。马云最后打电话找到了王志东,这位网络老大有点矜持。临到最后几天,王志###然打电话给马云,说他有事不能来了。马云一听就急了:“哥们儿你这不是坑人吗?”于是立即杀到北京找到王志东谈了两小时,生拉硬拽把王志东搞定了。
和媒体有蜜月期吗?(3)
在Porter看来是异想天开的一件事,马云独自一人用了两天时间就搞定了。事后,马云对Porter说:“做Business就这么回事,想是可以想很多,但重点在做不做得出来。”马云一直把Porter这个公关专家当做老师,但这次却是学生给老师上了一课。事后,Porter说:“这件事让我学了很多。”
第一届西湖论剑的具体指挥运作落在了阿里巴巴新闻官金建杭的头上。
2000年9月10日,74岁的金庸来到西湖,前来赴会的还有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8848的王峻涛。同时还有不请自到的上百名记者。
第一届西湖论剑会场上的横幅写的是:“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
开场白自然是金庸:“我最近和张朝阳先生讲一件事。有一位老先生在几千年前,在钓鱼的时候用直的鱼钩,愿者上钩。这就是说他本意并不想骗人家上钩的。后来这位老先生慢慢走到东方,走到杭州,他不钓鱼了,他拿一个网撒下去,愿者上网。他不是故意骗人家上网的,愿意的就上来吧。有一次鱼在水里游,张朝阳先生看见很高兴。我当时问张朝阳,张朝阳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张朝阳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所以今天这个会,我第一想表达的是:西湖上网,愿者上网,大家都快乐地谈。”
提出网侠的概念,把网络与江湖扯到一起,让中国网络江湖化也许是马云的有意为之。
结果那次会上,五位掌门人谈武侠多于谈网络。
王志东说:“100个人看金庸小说,有100个看法,我的看法跟别人不太一样。我经常做一种对比,我说如果用金老先生的手法来写一下中国的IT产业,肯定写得特别过瘾。”
张朝阳说:“从我做起,今天做起,刻苦学习金庸著作。”
丁磊说:“我走到今天,回顾自己创办这家公司,可能在小说当中只能比喻说有一定的功力,剩下30年人生其实有很多的机会去寻找这样的武林秘笈。”
王峻涛说:“金庸大侠教会我们下面几个事情。第一,做人要有侠气。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金大侠告诉我们的。不是有钱的人就会把企业从零做到大。金大侠告诉我们说,中华民族都承认英雄是侠客,是大侠。侠之大者,确实是没有钱,侠客不要钱,要钱的一定不是侠客。”
马云说:“五年来我什么书也没看,就看了一点金庸。我们公司招聘过程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只要对方对金庸的书感兴趣,八成的人都给录取了。我是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皮就是厚脸皮。别人怎样骂你,你也要厚着脸皮不理会。气就是理。有那么多聪明人加入公司,就像桃谷六仙把真气注入令狐冲体内,怎样才能把六道真气收为己用?真就是练气。”
五位网侠论剑的结果是每人得到了金庸手书的“笑傲江湖”。
当然网侠论剑,必然要论到网。会上谈到网络盈利模式时,王志东概括出四种:广告、收费、佣金和提供解决方案。其他三位不置可否。马云则表示:“看得清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看不出你怎么赚钱的模式说不定最好。”当时的马云心中的赚钱模式也许还未找到。
会上也谈到了网站模式。除了门户网之外,有人看好B2C,有人看好C2C,唯独没人看好B2B。马云毫不心动,他还试图说服8848的王峻涛和谭智相信B2C和C2C没有前途。
第一次西湖论剑时,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被人们称为中国网络的“三剑侠”,马云的名声远不及这三位,阿里巴巴的名声也远不及新浪、搜狐和网易。那时人们提起网络总是联想到这三位,而马云这个中国互联网之父却常常被人遗忘。马云对此一笑置之:“我确实比他们三人更早投身互联网,但我不觉得,也不习惯,更不喜欢别人称我做中国互联网之父。这名字不应该是这代人的,应该是上一代的。况且互联网并不论资格,我不喜欢父,只喜欢子。”
和媒体有蜜月期吗?(4)
第一次西湖论剑之前,三大网站,三大掌门人的说法是有的,但并无五大网站,五大掌门人之说。而西湖论剑之后,五大网站和五大掌门人自然而然被业界和社会接受,虽然阿里巴巴当时的实力与前三名网站的实力相差不少。
西湖论剑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来自海外的阵痛(1)
马云作为一个企业领袖,多数时候很英明,有些时候甚至很神。
马云对互联网市场的感悟,对电子商务的感悟,很超前也很准确。
选择面对中小企业的B2B模式,与孙正义联手,果断采取B TO C (回到中国)战略,推出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推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价值观,开展西湖整风和培训,直至收购雅虎中国的大手笔,这些重大决策都没有错,否则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今天的辉煌。
这些重大决策多数是马云一人做出来的,例如选择B2B模式和与孙正义联手等;有些是马云和团队高层共同决策的,当然决策时唱主角的还是马云。
然而马云是人不是神。他自己也坦然承认犯过很多错误,承认做企业犯错误不可避免,并把这些错误当作宝贵财富。马云说过:“几年来我们犯过好多错误,这些错误别人做也要一一犯过,这些错误就是我们的财富。”
阿里巴巴创业早期,马云有过重大决策失误,那就是过分追求国际化和过早实施海外扩张。
2000年曾被当作阿里巴巴扩展海外市场的关键年。1月份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到账,2月份马云就率队杀到欧洲。“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杀过去。然后再杀到南美。再杀到非洲,9月份再把旗插到纽约,插到华尔街上去:嘿!我们来了!”这是当年马云的豪言壮语。
然而到了2000年9月10日,人们在华尔街没看见阿里巴巴的旗帜,人们却听见马云宣布:阿里巴巴进入高度危机状态。
这一决策的失误不仅使阿里巴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金,而且一度使阿里巴巴陷入绝境。
国际化
马云说过,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这是千真万确的。
正因为国际化,正因为阿里巴巴同步推出了英文网站,才使阿里巴巴迅速获得国际声誉,迅速获得海外媒体的关注,这对于创业初期无钱无名的阿里巴巴很重要,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态。
然而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分过早追求国际化更是对阿里巴巴的严重伤害。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把总部放在了香港(后来也一度放在上海)。阿里巴巴的香港总部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人。其中有来自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出身美国名牌大学的国际化人才,他们用美元发放的年薪都在6位数之上。
互联网技术发源于美国,最好的技术人才都集中在硅谷。阿里巴巴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网站,把它的服务器和技术大本营都放在了美国硅谷。2000年5月,马云成功地挖来了雅虎的搜索器之王——吴炯。靠着吴炯的帮助,阿里巴巴的美国研发中心很快聚集了许多硅谷的顶尖技术高手。美国中心人数最多时有20多名,他们的开销比杭州总部200多人的开销多好多。
马云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面向全世界的大市场。”他强调:“在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用、全球的操作上,要毫不含糊地全盘西化。”
为了占领世界大市场,阿里巴巴继香港、美国之后,又建立了英国(欧洲)办事处和韩国办事处。阿里巴巴的韩国网站是一个合资公司,不仅推英文网站而且还推韩文网站。
为了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阿里巴巴的台湾网站、日本网站、澳洲网站都在积极筹备中。
马云指出:“要做世界顶级网站,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宣称这是中国人做的,等于自缚手脚。虽然大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但它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而已。阿里巴巴要的是放眼世界,挑战世界,真正做到打进全球市场。”
阿里巴巴就这样拉开了向全世界进军的阵势。在世界各地遍插红旗的感觉的确很爽。可惜当时的阿里巴巴还不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它向海外扩张的战略整整早了5年!
中国的成功企业,海尔、联想、TCL……都是先在本土获得成功,先在国内占领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之后,再开始国际化的。美国的雅虎和eBay也是先占领了美国市场然后再向世界扩张的。先本土后国际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阿里巴巴超越本土直扑国际的战略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
来自海外的阵痛(2)
国际化不是一个随意为之的战略。国际化是要有金钱和实力做后盾,有本土市场份额做铺垫的。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当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国际化的一个战略?马云说:“互联网上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刚刚拿到2500万美元投资的马云是不是有点头脑发热?
阿里巴巴没把钱花在广告上,但它把钱花在了海外扩张上。
香港、美国、欧洲、韩国所有这些网站每月的花销都是天文数字,而所有这些网站又都是只出不进没有一分钱收入。
阿里巴巴的海外扩张始于2000年2月止于2001年1月。在这一年时间里,阿里巴巴每月烧掉近100万美金。吴炯后来回忆时说到:“当时钱烧得够凶的。”
由于马云的精明和算计,还是省下了不少钱。
2000年中,马云到美国。阿里巴巴专门聘请的专家为阿里巴巴制定了一个推广方案,这个方案的预算是1000万美金。吴炯说这个预算太高了,马云也觉得高,于是才下决心把预算减到500万。最后执行这个预算花掉了400万美金。吴炯后来回忆:“把预算减下来,我有功,否则2001年会更困难。”
到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阿里巴巴的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了。按当时的烧钱速度只能坚持半年多。
当互联网冬天来临时,风险投资商答应的新投资全部告吹。阿里巴巴近似疯狂的海外扩张不得不停下来。
豪华阵容
要打造世界一流网站,成为世界10大网站之一,必须用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这是自然而然的。
马云说:“阿里巴巴有个规定,凡是要坐主管以上的位置,必须在海外,如英国、美国等地受过3至5年教育,或工作过5到10年。”
他还说:“这是个死命令。一起创业的那18个人可以当连长、排长,但团长、师长以上的人,我通通从外面请。”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2000年1月之前,没有钱的阿里巴巴也吸引了一些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例如蔡崇庆和雷文超。那时吸引人才,靠的是马云的个人魅力,靠的是阿里巴巴概念的力量,当然也靠股权。2000年1月之后,有了钱的阿里巴巴,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这次吸引人才,以上三条都靠,但也靠高薪。
马云1997年夏天就认识了吴炯。1999年10月,马云就邀请吴炯加盟。到了2000年4月,马云打电话给吴炯:“我现在有钱了。拿到这笔钱,最想买的是技术。我能想到买技术的地方是硅谷,想在那开一个研发中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不到一月,马云把这个雅虎搜索器之王招至麾下,请吴炯出任了阿里巴巴的CTO。
到了2000年的年中,阿里巴巴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豪华的团队阵容。阵容之强大盖过了当时国内所有的网站。
请看当时阿里巴巴的核心团队:
马云:首席执行官
孙正义:首席顾问
萨瑟兰:顾问
蔡崇信:营运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吴炯:首席技术官
Sanjay Varma:副总裁、业务发展
雷文超: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
郑明道:资深营运副总裁
王烈:美国营运副总裁
Todd Daum:副总裁、市场与合作
George Chan:副总裁、互动服务
李琪:副总裁、中国营运
在这个豪华团队里,除了李琪一个“土鳖”外,其他都是符合马云条件的海外兵团。
以上只是阿里巴巴核心团队即决策层的名单,除此以外,在总监和经理这一层,在技术骨干这一层,阿里巴巴也聚集了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
那时阿里巴巴可谓战将云集,精英荟萃。不要说在香港、美国办事处,就是在杭州总部,来自500强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大公司的高管随处可见,世界级的网络高手随处可见,黄头发蓝眼睛的外籍员工更是随处可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来自海外的阵痛(3)
那时的阿里巴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马云很为阿里巴巴的豪华阵容自豪,他说:“有很多一流的人才在阿里巴巴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创业者。阿里巴巴是一支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投资组合,当阿里巴巴打进Nasdaq时;将是亚洲第一。”
在第一次互联网高潮中,世界大公司特别是传统大企业的精英往网络公司跑是潮流。吸引他们的是互联网企业先行者的商业奇迹和原始股权。这个潮流兴起于美国,也波及中国。当时马云到硅谷招人,吴炯找来一帮朋友,这些人听完马云的故事,一个个热血沸腾,都表示愿意从大公司跳槽到阿里巴巴。一支阿里巴巴美国研发中心的骨干队伍很快就形成了。当时的中国网络公司在美国硅谷招人就是这么容易。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新浪还是搜狐,都没有阿里巴巴聚集的国际化精英多。虽然当时后者在国内的名气远不如前者。
可以说,2000年的阿里巴巴是中国国际化最彻底、国际化人才最集中的互联网公司。
这些国际化人才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什么?这些国际化精英在阿里巴巴的命运如何?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不久,就提出“东方的智慧加西方的运作”这个理念,并且明确提出阿里巴巴在管理上就是要全盘西化。
没有这些来自西方的国际化人才,阿里巴巴的西方运作和西化管理是不可思议的。
平心而论,这些国际化的精英对于阿里巴巴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没有蔡崇庆,阿里巴巴财务的透明和国际化是不可思议的,没有2001年从GE(通用电气)引进的COO关明生,阿里巴巴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吴炯,阿里巴巴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大量国际化人才的涌入也给阿里巴巴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文化冲突。外籍员工与本地员工的文化冲突在阿里巴巴的杭州总部表现得最为明显和激烈。这种文化冲突曾经一度变得难以调和。
二、不熟悉本土市场。许多外来高管因为不熟悉中国市场而工作成效甚微。
三、未能全部发挥作用。阿里巴巴引进的国际人才有一半并不是阿里巴巴所需的网络业界人才。加之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冲突,他们中许多人未能全部发挥作用,对阿里巴巴出力不大。
四、难以承受的人力成本压力。这是大量国际化人才带给阿里巴巴的最大问题。他们的加盟使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本支出陡然上升。当时一个美国雇员的工资是杭州雇员的十几倍。可以说,阿里巴巴千辛万苦融来的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大半用来给国际化人才发工资了。阿里巴巴每月近100万美元的消耗主要用于此。这是阿里巴巴的不能承受之重!它几乎置阿里巴巴于死地!
众多国际精英在阿里巴巴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的国际化人才走掉了90%以上。他们中的小部分是自己辞职的,大部分是被阿里巴巴辞退的。
在上面的那个豪华阵容名单里,除了孙正义、蔡崇庆和吴炯,其他人都走了。
国际精英的离去,使马云不得不反思他的人才国际化战略,不得不重新启用和培养他的本土团队。
从2001年2月到2007年,阿里巴巴高层团队的80%是由本土人才组成的。其中绝大多数是从18个创始人中脱颖而出的。至于阿里巴巴的中层领导,几乎是清一色本土人才。马云正是靠着这支主要是由“土八路”组成的团队,度过了漫漫严冬,实现了绝地胜出。
可以说马云和阿里巴巴主要是依靠土八路打下江山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从2005年开始,阿里巴巴再次开始海外扩张,再次开始招募国际高端人才。
新一轮招聘还在悄悄进行中。截至目前,已有微软、GE等大公司的高管陆续加盟阿里巴巴,他们被称为空降高管。现在阿里巴巴高管中本土与海外人才的比例大约是7∶3。中层领导本土人才的比例仍然高达95%以上。
来自海外的阵痛(4)
今天反思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阿里巴巴的国际化方向没有错,但海外扩张太早了,至少早了5年。马云的人才国际化战略也没有错,但他一度过分迷信国际人才迷信洋八路,过高估计了阿里巴巴的财力。拿到2500万美金的马云,一度脑瓜的确有点热。马云后来总结道:“钱太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人有钱才会犯错啊!阿里巴巴犯过许多错,最早一个是在创办时,因为全球化的概念,所以就认为公司要设在美国,于是跑到硅谷。结果找来的员工,愿景、思路、想法都不同,实在无法做事。不到一个月,发现这是个错误。即使有全球眼光,也必须取胜本土。换句话说,在中国也能创造一个世界级的顶尖公司。这一个月,我们是有损失,但得到的比损失多,至少我们懂得了全球化。所以我们买的是犯错的经验,这是阿里巴巴的价值。”
“我们是全球的眼光当地制胜,我们的拳头打到这个位置,再打下去已经没有力量了,迅速回来,回来后当地制胜,形成文化,形成自己的势力再打出去。如果不在中国制胜的话,我们会漂在海外。我们要防止的对手在全球,而非中国内地。在中国,互联网真正要赚大钱还要有二三年时间,这二三年内挣的钱只能让你活得好一点,但活得很舒服很富有不可能。现在我们不可以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养一支300~500人的队伍,成本太高了,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在香港在台湾都不行,只有在中国内地才行,而且可以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
毕竟阿里巴巴的主战场在中国,主市场也在中国;阿里巴巴只能生存于中国,崛起于中国,然后走向华尔街,走向全世界。
马云和阿里巴巴为2000年的错误决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反映在金钱上就是2500万宝贵的风险投资烧掉了一多半。
2000年底,持续了三年的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突然从峰顶跌入峰谷,持续了三年的互联网泡沫终于破灭了。
从2000年4月3日开始,美国的Nasdaq股票开始狂跌,到了年底,中国的网站开始纷纷倒闭。互联网的冬天来临了。
其实马云对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网络冬天的到来是有预感的。还在1999年2月的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上,马云就说:“谁都知道Internet是个泡沫,我刚才讲危机感就是指Internet的泡沫越来越多,什么时候破?他们的股票猛涨,什么时候掉?”
2000年10月,马云力排众议,硬是要和孙正义合作,为阿里巴巴储备了2000万美金的过冬粮草。
但他可能没有想到互联网的冬天会来得这么早,没有想到阿里巴巴的冬天会如此严酷!
如果说互联网的冬天一半是泡沫破灭造成的,一半是风险投资商短视造成的,那么阿里巴巴的危机一半是决策失误造成的,一半是网络冬天的大环境造成的。
2001年初时,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已经接近断裂。盲目扩张,盲目招人,盲目国际化的结果必然导致被迫收缩,撤站裁员!
马云终于明白:“有多大的服务能力就做多大的事。”
几年后回首往事,马云说:“那时的言论,那时的计划,现在看看都蛮可笑的,但我还是觉得勇气可嘉。”
2000年底2001年初;阿里巴巴陷入自创业以来最困难最危机的境地。
时值寒冬,北风呼啸,天寒水冷。阿里巴巴开始过冬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唯减肥以笑傲严冬(1)
自断其臂
2000年底和2001年初的阿里巴巴的确有点危险。
马云是2000年7月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的,不到一个月,“网络已死”的大标题也登上了许多媒体的版面。
第一届西湖论剑是2000年9月10日召开的,热闹过后仅10天,马云就宣布阿里巴巴进入6个月紧急状态。“未来半年是非常严峻的半年,随时做好加班准备。”
彭蕾说:“2000年下半年,Nasdaq股票狂跌,外面来的人开始人心不稳。他们指望阿里巴巴一年上市,现在上不去了。马云上了《福布斯》封面,外面的人以为阿里巴巴是个很正规很大的公司,来了以后发现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马云请退了一批海外的人,那是我心里最难过的时候。阿里巴巴内部也有很多谣言,批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是假大空,说上《福布斯》封面是黑金交易。”
张英说:“2000年底;股东的脸色很难看,说再不盈利,把网站拆了。”
吴炯说:“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破灭,投资人本来答应给更多的钱不给了,不给钱,许多项目都停下来。”
2001年1月,阿里巴巴的账面上只剩能维持半年多的700万美元,更可怕的是,当时的阿里巴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办法。
在阿里巴巴的资金链即将崩断时,所有的风险投资商都不愿再掏一分钱了。
马云说:“如果没有投资者的支持,我们不可能走下去。但投资者在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市场启动时,他们决不会再投入。我的幸运之处在于,在选择投资者的第一天我就和他们讲好,倒霉的时候我是需要你的,要是倒霉时你比我跑得还快,那可不行。所以,我觉得脑袋要决定口袋,但脑袋要知道自己做什么。”
可事实上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绝大多数都是口袋决定脑袋。当网站的钱快烧完时,当网站找不到盈利模式时,几乎所有的投资商都本能地捂住了自己的口袋。当“口袋”溜走时,弹尽粮绝的互联网公司只能悲壮地倒下。因而深受其害被迫辞去8848董事长的王峻涛说:“互联网的冬天严格地讲是互联网投资者的冬天,是互联网媒体的冬天,而不是互联网从业者的冬天!”
于是,融资上亿元人民币的赢海威倒了,融资5000万美元的美商网倒了……三年前,网站兴起如雨后春笋,三年后,网站倒下如纷纷落叶。被网络大潮冲击得晕头转向的人们忽然明白了:新世纪是网络的世纪,是新经济的世纪,但也还是资本的世纪!
为了活着,为了活得长一点,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首先是节流,是控制成本。于是撤站裁员,全面收缩就是必然的选择。然而作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件容易事。
“冬天的时候,我们当时犯了很大的错误。一有钱,我们跟任何人一样,我们得请高管,我们得请洋人,请世界500强的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