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问题"孩子调查-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问题孩子调查 前言
三年前中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
“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
“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
人们议论纷纷,竟众口一词:不再要孩子!
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
那么孩子到底怎么啦?
这引起了我们对当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高度关注。此后,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北、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北京、重庆、广东、四川、上海等十几个省市,走访了上百所大、中、小学,采访和接触了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有关人士。通过采访,了解到很多让人感慨万千、触目惊心的案例,掌握了大量事实,听到了教子中无数甜酸苦辣的故事。在对这些事例、故事、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后,我们深深认识到当代教育所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千秋大计。正如2004年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同时又指出:“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毋庸置疑,当代社会孩子成长的主流是好的,不少孩子发奋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品学兼优、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但也有相当多的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调皮任性、上网早恋、厌学消沉、自私冷漠、打架闹事、缺乏诚信、拜金主义、贪图享受,如此等等,不少家长和老师焦虑万分却又常常束手无策。一些“问题孩子”不仅是家长心中的痛、老师心中的痛,也是全社会的痛。目前,我们的教子书出了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成功孩子家长写的,他们的经验虽十分宝贵,但只是个案性的,只是针对某一个孩子成功写的教子经,要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这些教子书就很难起到有效地对症下药的作用。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社会调查和广泛搜集的资料,以翔实的资料、真实的事例、严肃认真的思考,全面分析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查找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希望本书能成为您观察孩子现状的一面镜子、了解孩子心理的一把钥匙,从而为您架起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希望您的孩子迷途知返,希望所有的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问题孩子调查 目录
上部:孩子到底怎么啦?
一、孩子越来越难管 /3
1。 一场奇特的“控诉”会 /3
2。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 /6
3。 一份让人心寒的诉状 /9
4。 一对什么办法都用尽了的家长 /13
5。 一个让父母失望无奈的“好孩子”/15
二、极端的自私与可怕的冷漠 /18
1。 “你不就是为我活着嘛!”/18
2。 不知付出为何物 /21
3。 怎么就打动不了那颗心?/24
4。 令人心寒的感恩缺失 /27
5。 可怕的生命冷漠 /30
三、残忍与冷酷 /33
1。 暴力浸染下的青少年群体 /33
2。 丧失人性冷血儿 /36
3。 不可思议的凶残施虐 /39
4。 令人不安的校园暴力 /41
5。 马加爵——当代青年心中永远的痛 /44
四、颓废与沉沦 /48
1。“我的理想就是玩”/48
2。“打开肚子要红包”/50
3。 可怕的“优秀生”宣言 /52
4。 另类校园歌谣让人忧 /55
5。 情色故事中的寻找与沦落 /59
6。 身体写作:输掉了一代人的情操 /62
五、迷失在网络的灵魂 /66
1。 一组发人深思的统计数字 /66
2。 勾魂网吧 /69
3。 网络“情侣”真荒唐 /73
4。 网上卖春——道德还有底线吗?/76
5。 犯罪就像打网络游戏 /79
6。 网上骗你没商量 /81
六、都是早恋惹的祸 /84
1。 青涩的早恋之果 /84
2。 糊涂的“爱”/87
3。 痴迷儿戏荒唐情 /89
4。 早恋播下无尽祸 /93
5。 被无知早恋摧毁的亲情 /97
七、迷途中的天之骄子 /100
1。 可怕的攀比与畸形的消费 /100
2。 一场可耻的讨论 /104
3。 校园流行颓废病 /108
4。 性的随意与滥觞 /113
5。 陪聊,脱衣舞,全裸照…… /115
6。 被信用危机困扰的校园 /118
7。 敢问情为何物?/121
八、脆弱的生命之花 /125
1。 触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现象 /125
2。 幼稚冲动的悲剧 /127
3。 为什么就经不起一点点挫折?/129
上部结语 /132
下部:谁之过——社会的反思与责任
一、谁该为成长的伤痛买单?/137
(一)我们的家教偏差在哪里?/137
1。 是谁宠坏了“小皇帝”?/137
2。 一味高压不是办法 /140
3。 无法承载的理想重荷 /142
4。 是谁使孩子变得如此无能?/145
5。 为什么孩子比商人爸爸更“精明”?/149
6。“问题少年”易出在哪些家庭?/151
(二)教育的迷失与呼唤 /154
1。“功利”教育不可取 /154
2。“老师也是人啊”的类比悖论 /157
3。 是谁强暴了幼小的心灵?/160
4。 缺少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63
5。 教知识,更要先教做人 /165
6。 素质教育离我们有多远?/169
(三)阻止不住的弥漫——社会负面影响 /172
1。 理想丧失与道德沦丧 /172
2。 从局长级待遇到“班长级”待遇 /175
3。 仅仅是腐败顺口溜在侵蚀孩子吗?/177
4。 你的行为“处女”了吗?/179
5。 社会黑老大与校园“黑老大”/181
6。 孩子的冷漠缘于成人的冷漠 /183
7。 从麻将桌前的“启蒙教育”说开 /186
(四)面对网络的深刻反思 /188
1。 网络:迷人的潘多拉魔盒 /188
2。 虚拟世界的放纵与浪漫 /192
3。 网络游戏:暴力与冷酷的摇篮 /195
4。 色情网中孩子的挣扎与呼救 /197
5。 净化网络不容迟疑 /200
(五)无孔不入的文化病毒 /204
1。 成人文化都给了孩子些什么?/204
2。 以反叛与灰色心理为快感的校园文学 /206
3。“老师,你准没有女朋友!”/208
4。 强腐蚀力的不良“口袋书”和卡通文化 /211
5。 不甘“落后”的饮食和玩具文化 /213
6。 大众传媒:你都误导了孩子些什么?/215
二、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218
(一)爱孩子更要了解孩子 /218
1。 学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218
2。 找准教育孩子的定位 /221
3。 你的孩子其实是最优秀的 /223
4。 怎样和孩子交朋友?/226
5。 帮孩子摆脱孤独的困扰 /229
6。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的烦恼 /232
7。 不做只关心分数的家长 /235
8。 怎样避免失败的教子方法?/237
9。 给孩子自尊,让孩子自信 /242
10。 换位思考,角色置换中的相互理解 /245
(二)让孩子远离“群羊效应”阴影 /249
1。 好孩子怎么就变坏了呢?/249
2。 5+2=0和2+5=0的怪圈 /252
3。 警惕学生宿舍里的“群羊效应”/255
4。 用“优质竞争”抵制“群羊效应”/257
(三)帮孩子走出痛苦迷惘的青春期 /259
1。 挣扎在痛苦青春期的孩子 /259
2。 青春期——无法绕过的“敌对期”/262
3。 难以抗拒的性诱惑 /265
4。 堵不如疏,青春期性教育重在引导 /268
5。 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朋友 /271
6。 走出青春期的忏悔:妈妈,希望你能原谅我 /274
(四)教育孩子是一项社会工程 /278
1。 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278
2。 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呼唤 /280
3。 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德育大厦 /286
4。 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 /289
5。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292
下部结语 /296
后记 /298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场奇特的“控诉会”(1)
教子成才,无疑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朋友聚会、亲戚相逢、同事闲聊,谈论最多的话题常常就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绩。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能力强,是最棒的呢?于是,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家教报告会越来越多,书店里教子书卖得越来越火,电视里教子话题越来越吸引人,学校召开家长会人到得最及时、最整齐。
可就在这一片教子热里,不协调的声音却又常常充斥于耳。只要你留意,准能听到不少家长和老师因孩子不听话而伤透脑筋的事。
前不久,笔者和几个好友聚会,好久不见,大家自然提到了教子的事,没想到七八个家长,有五六个竟都一肚子苦水,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控诉”起了自己最亲近的孩子。那场面让人心里真不好受。
先是有人问东风公司工程师老程:“你家小东学习还好吧?”
老程一声叹息:“好什么好?不好好学,成绩一直往下滑。”
“小东不是很听话嘛!”
“以前听话,可现在大了,越来越难管了,大人说什么都听不进!你叫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好好学习,他不是对你翻白眼,就是捂着耳朵不理你;就是关心他生活,让他别冻着饿着,他也直嚷嚷说我们啰嗦。你说,这不一点道理也不懂嘛!”
在超市当经理的老田听了,轻轻摇摇头说:“老程,你别说了,其实你儿子还算好,虽不听话,但还没给你惹麻烦。你知道我们家田晟吗,上网吧、打游戏,还和一帮不好好学习的混混泡,能把人气死!”
“上网吧可不行,会毁了孩子!”有人关切地说。
老田说:“我就担心这。下班后一多半心思都用在他身上。为教育他,我和他妈妈现身说法,说我们小时候的苦日子,告诉他我们靠勤奋拼搏才有了今天;告诉他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前程。那兔崽子咋说?他竟振振有词地对我们说:‘爸妈,你们那是啥年代?现在都21世纪了,该是我们年轻人享受的时候了。再说,爸你当经理挣那么多钱,不就是叫我们过好日子嘛!’‘混账!’我大吼一声,‘不好好学习,将来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你!’他见我发火了,低声嘟囔:‘吼什么吼,考不上大学大不了我到公司去接你的班。’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对他说:‘糊涂儿子,你以为公司经理那位置是顶铁帽子戴你爹头上啦?爹的能力不行随时都会被拉下来,轮不到你去抢!你没本事将来连饭都吃不上!’他一听干脆横开了,说:‘你吓唬谁呀?不就千方百计哄着我学习嘛。我学不进去!’这可把我惹火了,上去就给了他一耳光。可打过了又后悔,我知道打也不是办法。说真的,我都不知咋教育他了!”
老田在商界是个能人,超市经营得红红火火,对自己的儿子却束手无策。他儿子聪明、鬼点子也多,可就是没用在学习上,成绩一直不好,却还这么会享受,这么……叫人怎么说呢?
在市人民医院当护士的钟玉华也不无苦恼地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女儿虽没那么调皮,但就是自私,不管家里条件好坏,穿要名牌,用要名牌。平时吃饭、看电视,也绝对自我中心,即使家里来了客,第一碗饭、第一勺汤,甚至给客人削的第一只苹果,也一定要先给她,不然,她就闹,从不给客人和家长面子。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她要多一点爱心,多关心别人,她反说我们傻!说现在这社会谁还关心谁?听到这话,我们从心底里感到寒。生养她十几年,几千个日日夜夜,家长给了她那么多爱,周围老师、亲朋给了她那么多爱,她竟一点儿也感受不到,竟自私到谁也不会去爱!”
大伙儿一阵沉默,有人微微摇头,有人轻轻叹息,老孙愤愤地说:“我家那混账小子更气人,你只要管他学习,叫他好好做人,他不是吼我们烦人,就是骂我们混蛋。”
“畜生!”有人轻轻骂一句。
“连畜生都不如!”一直沉默不语的老赵郁闷地接口骂了句。他没参加“控诉”,但他家女儿的情况大家几乎都知道,他“宝贝”女儿这几年硬是把他们老两口给拖垮了。
在市直机关上班的老赵有一个水灵活泼的女儿,今年16岁,老两口看得命一样,但自从上了初二就不好好学习,和一些调皮孩子一块上网吧、逃课、看电影,说起谎来脸不红心不跳,平时脏话一串接一串,这还不算,后来又早恋,跟一些不三不四的男孩子混在一起,经常夜不归宿。老赵是政府机关职员,一辈子小心谨慎,妻子也是个本分人,他们不知道女儿咋就这么不争气。两口子平时经常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希望女儿能尽快变好,努力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程。女儿有时也答应改,但常常没过半天便又“涛声依旧”。老两口真不知道该咋办。有一次女儿好几天没回来,老赵忍不住报了警,经警方多方查找,最后得知是在她“男朋友”家里。老两口找到男孩家,好不容易把女儿拉回来,女儿却和他们又吵又闹,还是要跑。没法子,他们把女儿关到卧室,女儿要么不吃不喝,要么装疯卖傻。后来请来亲戚又请来老师,总算做通她的工作,答应再去上学,可依然三天两头跑。老赵夫妇经常泪流满面地对人说:“我们不指望女儿成龙成凤,只望她不再学坏就行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场奇特的“控诉会”(2)
可谁又能保证她不再学坏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对自己的儿女不是从心底里关心疼爱,哪个父母不是做梦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女能学好、有出息。此时此刻,听着这些善良无奈的父母对自己最疼爱的儿女的“控诉”,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啦?也许他们并不代表眼下孩子成长的主流,但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却又绝不是少数,绝不容忽视。
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家教出了问题?或者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想这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归类法。一场奇特的“控诉”会,就像冰山一角,暴露出的或许仅仅只是一种现象,但它内部深藏的实质性问题却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这些问题不仅给我们的当代教育、给下一代成长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我们的社会道德、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提出了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1)
如果说发生在车城十堰的那场奇特的“控诉”会在全国并不鲜见的话,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公告栏上张贴的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信”,却以其独特性、鲜明的代表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被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同时,这封信的内容也很快引发了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不少大学师生的热烈讨论。
下面就是这位辛酸父亲公开信的全文: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褪悄?…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这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让每一位善良的父母看了,心里都一定会如同压上了一盘粗粝而沉重的石磨,让人无法喘过气来。含辛茹苦的父母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培养出来的竟是这样一个毫无良知的“优秀”孩子?!只知伸手要钱,只知贪图享受,只知极端利己,做父母的不管有多么困难,生活不管多么艰辛,在儿子的眼中却只是一棵“摇钱树”,一棵比不上其他父母有钱的寒酸的“摇钱树”。
然而,这封信中所说的情况是否仅为一个特例而不具普遍性呢?为此,《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大学师生中采访,听到的却是让人失望的信息,不少学生议论:“是的,这种现象太正常了,哪个学校都有,我们南大应该算是好的了。”该校中文系一同学还告诉记者,据他了解,有的同学一个月就能花掉两三千,有女朋友的花费更大,出门旅游,节假日还要玩情调,没钱怎么行?但除了个别大学生勤工俭学,绝大多数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取,信中的现象就开始屡屡发生。南大外语系一位教师也介绍,大学扩招后,不少家底殷实而又不肯努力读书的人也进了大学,使近年来高校里的学风越来越差。少数学生不爱学业忙于享受,必然对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冲击,导致盲目攀比,把额外的负担甩给生活本来不易的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时,一些同学甚至会生出怨恨之心,恨自己投错了胎,摊上了没本事的父母。
“辛酸父亲”信中所说的情况如此普遍,使我们心里异常沉痛也非常失望。我们想起了另外一个“辛酸的父亲”朋友老谢。老谢的儿子在武汉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他曾不止一次向我们诉说起自己的苦涩。老谢和妻子都是工厂工人,厂子这些年效益不太好,两口子辛辛苦苦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块钱。这些年为供儿子读书他们几乎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儿子升高中时,分数不够省重点高中线,为让儿子上一所好高中,两口子咬咬牙,拿出多年积蓄的两万块钱为儿子交了高额学费。儿子上大学了,每年学费加生活费又得上万元。为供儿子上学家里已负债累累,可儿子不管这些,总是跟富裕同学比,想方设法向家里要钱。去年,读大三的儿子在学校谈了女朋友,向家里要钱更频繁、花招也更多了,老两口哪能满足得了他的欲望。儿子便在假期跑回家大吵大闹,还动手要打老爸。那些天,儿子在家呆着,老谢就在亲戚家躲着,人们议论纷纷。
。。
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2)
“辛酸父亲”来信中揭示的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省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张锡生教授认为:“现在有少数大学生存在心理偏差,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都是欠他的,就他不欠别人的,这是一种寄生观,这种人生观不改变,‘辛酸父亲’将越来越多。”
我们真的不希望这样的父亲越来越多,更不希望这样的子女越来越多。可是偏有这么多的家长仍要面对这一残酷现实!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份让人心寒的诉状(1)
这同样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同样是一个大学生子女和父亲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次故事的男主角——慈祥的父亲,却因贫穷而被百般疼爱的女儿告上了法庭,陷入了一个更加尴尬的境地。
1999年,18岁的章萍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上海某学院,仅每年的学费就要交纳6 000元,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平均每月还要支付1 200多元。章萍的父亲章建有在一家国有企业当工人,本来企业效益就不好,又逢改制,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还随时面临下岗危险。章建有既要养家糊口,又突然要负担女儿这么大一笔学费,实在是无能为力。
了解章建有的人都知道,他生活本来就十分不幸,五年前妻子因身体不好过早去世,留下他和女儿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特别艰难。中年丧妻万事哀,有人便劝章建有再找个老伴,重新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对朋友的劝说,老章也曾动过心,但因经济状况不好,他那点微薄的工资既要供女儿上学,又要负担全家的生活重担,每月还要为住在弟弟家的70多岁的老母亲支付一定的生活费,哪还有钱去组建新家?因此思来想去,最终还是谢绝了朋友的提议。几年来,章建有既当爹又做妈,在工厂拼命工作,回到家,又总是精打细算着每笔开支,艰难度日。
由于妻子过早去世,章建有便把全部的爱转到了女儿身上。每逢过年,自己可以什么都不买,但一定要为女儿买回她喜欢的新衣。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也总是先关照女儿。女儿偶尔头痛脑热,章建有便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关怀备至,而自己生了病,总是能扛便扛着,生怕多花一点医疗费。一次他感冒,高烧了三天,到医院去看,一划价得两百多块,快抵上他半月的工资了,便一咬牙转身出了医院,到街头药店买了点感冒清和退烧药,硬撑着回了家。在家里烧得厉害时,他就用冷水打湿毛巾蒙着额头降温。后来,弟弟到家来看到他这样,心疼得落泪,硬搀着他到医院开药打针,才闯过了那一关。尽管这样,重病的他在女儿面前还要极力隐瞒病情,装出一副轻松模样,因为他怕自己生病会影响女儿的学习。在他看来女儿的前途和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有人说老章傻,太宠自己的女儿。这话没冤枉他。1997年7月,章建有出差到杭州,抽空到丝绸市场精心为女儿挑选了几百元钱的高档绸衣,把身上带的钱几乎花完。当他买好返程的车票,兜里仅剩5元钱了。就靠这5元钱他买了碗方便面和两个馒头,在车上度过了一天一夜,回到家已是精疲力竭。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吃尽苦头,倾其所有为女儿买的衣服,女儿却一点儿也不领情,一会儿说衣服款式不新,一会又说颜色不亮,胡乱试了试,便放一边再也不穿了。老章屡屡给人说起这事,不责怪女儿,反说自己不会办事。同事和朋友听了,不少人摇头,说他太娇惯女儿,会把女儿惯坏。老章不以为然,他不相信女儿会被惯坏,他认为女儿懂事,学习用功,将来肯定有出息。
的确,章萍上高二前一直很听话,很乖巧,还经常疼爸爸,说一定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有本事了,要好好养活爸爸。可自从上了高二,和几个家庭条件好的女孩交上朋友,看到那些女孩手机、项链、新潮衣裤应有尽有,还经常泡酒馆,便觉得自己处处矮人一等。都是老爸没本事,才使自己这样困窘无脸面,她觉得自己真是不幸极了!这以后,回到家再看到老爸那灰头灰脸的样子,便有种鄙视感,觉得老爸勤扒苦做就像个灰老鼠,让人一点也瞧不起。她开始经常有事没事冲老爸使小性子甚至发火。章建有虽感到女儿的变化,但他从不怪女儿,他觉得是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女儿过上好日子,他只有更勤奋地工作,以便能多拿到点奖金,更节俭地过日子,好使女儿的手头尽可能宽裕点。
女儿终于考上了大学!老章在欣喜之余,倾其所有,总算为女儿凑足了学费和生活费,把女儿送进了大学。可是仅仅两个月,女儿就来信、来电话说没钱了,要爸爸尽快汇生活费和资料费3000元。接到女儿的来信来电,章建有傻了,自己把女儿送到学校,除交完第一年6000元的学费,走的时候还为女儿留下了3000元的生活费,当时说好了,家里困难,让女儿节省点,半年的生活费一下子给女儿,可才刚刚两个月,女儿就催命似地要钱,还狮子大张口又要3000元。自己哪还有钱往外拿?莫说3000元,眼下就是1000元他也无能为力。一向疼女儿的他实在没办法,在电话里向女儿说了难处,女儿显得比他还难,说:“爸!你不寄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