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谴罅拿剑蛩乔笾涂赡艿玫铰獾南ⅰS谑侵煳夂蚆就决定在四月份假期中先去大连等地了解情况,如果合适,后年在美国拿到中医执照,再去中国进修。她说,准备先到台湾去看看母亲的新屋,与老同学聚会,邀朱维衡同行。朱维衡本来就有心去访问台湾的亲戚:两位表弟、两位内侄儿和一位内侄女,有她同路,也就更加放心。于是满口答应跟她先去台湾。然后她跟他再去大连等地。

  买好了飞机票,签好证,一起上路。2007年4月初,朱维衡与她到了台湾。她的同学前来机场迎接,驱车前往同学的住家。同学的丈夫是大学教授,两夫妇热情招待了他们。第二天,M就去台南她妈妈家。朱维衡则与二表弟见了面。七十三年不见,一见面,朱维衡眼前就浮现出小舅舅的身影来,二表弟太像他爸爸了!当年他才六岁,朱维衡也才十二岁,不想一别竟已这么久了。接着,朱维衡的内侄儿接他去家里住。次日,内侄儿由他女友开车(内侄儿因右眼视网膜脱落,久治无效,已瞎,又加车祸,背部受伤,不能开车)陪着朱维衡到南部去玩,先到了台南,接到了M一同到高雄的亲戚家。朱维衡早在1991年在美国见过这二位内侄儿,这次见到了他全家五口人。

  两天后,M先回到台北。内侄儿一直陪朱维衡从高雄到日月潭、文武庙、埔里游玩,再回到台北。朱维衡的二表弟夫妇约了三表弟一起吃了顿饭,二表弟又陪朱维衡去参观了台湾故宫博物院。

  四月九日朱维衡和M就离开台北飞到北京。两天后一同去大连。不想M在火车上吃了草梅和杨梅,到大连后又吃了小海鲜,竟然上吐下泻。朱维衡立即送她进医院,连续输液五个小时。朱维衡和弟媳叶绪英两人,一直在病床边上陪着,直到被亲侄女(她也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内科主任)发现,赶来向她母亲大大责备了一番,说“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那么长时间坐在病塌边上,你们病倒了怎么办?病人由我来照顾好了。”这才把两个老人解放出来,幸好M第二天就完全好了。弟弟朱维继陪M去见本院的骨科主任,检查M的颈椎病,拍了片子。当天晚上朱维衡同M飞回了北京。

  次日,朱维衡陪M去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中医书籍和挂图。十七日飞往济南,到中医药大学参观。第二天飞到杭州,游览了三天,朱维衡患了感冒。第四天乘火车到达上海,下雨,很冷,朱维衡又发烧了,第五天真的病倒了,只好打电话取消原定要去的两处亲戚家。M急坏了,赶忙为朱维衡买药、送医院,陪着几个小时,等输完液,送朱维衡回旅馆,又为他去买食品,跑上跑下。一天,服务员进房间搞卫生,对朱维衡说“您女儿对您真好!”朱维衡笑了笑说:“是啊!她是我的干女儿!”。

  朱维衡先飞回北京,在北京又输液三天才好。月末飞回美国。

  干女儿M晚几天到北京,五月二日飞回美国。在北京期间,M买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课“远程教材”七大本,共五百六十张光盘,又在北京中医院请老中医治她的病。在济南,成都两所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她看到分科那么细,每个科都有那么多病人。因此,她决心在学了基础课后,还要进一步学更高深的学问,治病更能既快又好。此行对M来说,初步了解了中国几处主要的中医药大学情况,买到久已想要的完整基础教材,达到了目的,可算收获不错。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讲授的中药学,深入而不枯燥,引经据典,举例生动,如听故事,非常有见解,印象特别深刻。

  M回到美国,一有空就打开光盘来学,觉得讲得真好,她决心要把这门高深的中医真正学好,在学校毕业,拿到行医执照,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有机会要跟名医去当徒弟,认真进修,将来为人治病真能救人性命。这是她做人的信条,做任何一件事,决不含糊,要做一定要做到最好,凭她一惯的作风,对中医如此执着,朱维衡相信她一定能达到目的,享受她充实、有意义的人生,弥补她前半生浪费掉的不足。

  朱维衡过去对中医一无所知,经过M多方推介,带他去看她的老师,治好了他口臭、舌苔厚的毛病,他才第一次尝到了甜头,相信中医确有本事。她说食补比药补还重要,朱维衡从中国回来,自己认为全好了,但她觉得他脸色不正,还有微咳,炖了一大锅冬虫夏草、黄芪乌骨鸡让他吃了一星期,脸色完全复原,精神也充沛了。正因为她对他体贴的照顾,并为他实施进补治疗的明显效果,朱维衡渐渐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

  一天下午,M对朱维衡说,她久闻佛州倪海厦中医的大名,并买了他的教材光盘,内有针灸,黄帝内径,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尚有金匮要略。朱维衡看了他的教材,觉得倪医生独特的见解,是更高深的经方派理论,水平确实高超。M说,将来如能临床跟倪老师学习,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她决定亲自去拜访他,并求他治病,想约朱维衡同行。朱维衡毫不犹豫地说,好!

  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他们到达佛罗里达州,一同去拜访倪大医生。倪医生果然与众不同,几分钟就诊断出她的病因,讲了正常人体内的平衡关系,也讲了西医不能治本和西药老板不择手段的行为。朱维衡听了犹如初梦方醒,怎么过去就没想到过这点呢?于是朱维衡向倪医生讲他对中医的感受。倪医生听了很高兴,邀请朱维衡写一篇文章,登在他的网站上。很快,朱维衡写了一篇《一个电机工作者谈中医理论》的文章发给他,他立刻将其登在他那网站上,并加上他写的《我的感言》。

  倪医生的诊所位于佛州奥兰多的一个岛上,独立一个大院,完全是中国古老大四合院式的房屋建筑,每座平房有一个雅致名字。内外都有中国古老摆设和装饰品,还种了中国荔枝,桂元等中国果树,大门外插有中美国旗,体现他所说的,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来美国是为了发扬国威。他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文化底蕴根基深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才多艺,酷爱音乐,能玩乐器,与人谈话,风趣热情,治病救人,赤子之心,溢于言表。他的工作人员和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文件资料,有中文也有英文;他的病人,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朱维衡和M在诊所不长的时间内,就有好几位预约好的中外病人前来求治。他设立网站,传播临床经验,公开诊疗日志,宣示治疗效果,发表医疗见解,真是活生生的教材。当今癌症、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等病谈虎色变,倪医生用经方方剂完全能够治好,他在禽流感流行期间,免费供治,如果无效,传真给他,他一定答复,教你如何煮大青龙汤,养鸡场感染此病,用此方也能治疗,不必大量宰杀。

  倪医生赞成中西医结合,不过不是现在多数医院推行的,西医为主,中医只是辅助性的角色,只在康复期中起调养作用,他主张的是完全由中医诊治,西医只配合验血等辅助性工作,中西医最应该结合的,是西药研究人员与真能医好病的中医合作,共同研究中药的改进工作。

  他的网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将他的心得公诸于众,让大家受益,著有专题论述三百多篇,其中包括汉唐成药说明几十种,中文解说一百多篇,还有“倪海厦医师大陆后援会()”,和“美国汉唐中医台湾后援会()的内容。看了他网站上的医疗记录,许多癌病患者,从死亡线上被他救回来,其他各种疑难杂症,无不药到病除,他的针灸医术,也真神奇而令人钦佩!再看他写的论述,知道他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医,不交际,不旅游,不参加Praty,全心全意为恢复祖国五千年文化中最珍贵的精华——中医正统理论的光辉而奋斗。他每天开诊非常忙碌,还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开班讲课,培养青年接班人,出版著作和光碟,广泛传播他独到的中医理论,立志要用真正的中国古老中医传统医术救世济人,不惜与欺世害人的冒牌医生和西药厂老板作斗争,这种为拯救人类生命而贡献自己一切的伟大胸怀,决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 想看书来

(42)往事不会如烟
(42)往事不会如烟

  朱维衡放下手里老同事顾国彪寄来的《磁浮交通》学刊,复又坐到躺椅上。此时,朱维衡的耳边已经聆听不到屋外海涛的拍击声。冥冥之中,许许多多的住事今事在脑海里出现,交替着,翻腾着。

  朱维衡一九八七年从中科院电工所二室退休后,接他班的是顾国彪。因为他艰苦奋斗四十年,坚持不懈地进行蒸发冷却发电机的研制,在一九九七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他从二室主任岗位退下来后,接他班的是徐善刚。徐到退休年龄了,接他班的是金能强。金能强也到退休年龄了,接他班的是后来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温旭辉。徐善刚退休后,被聘为上海磁浮列车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兼任供电系统组组长。金能强退下来后,被聘为国家科技部磁浮办公室高级顾问,同时仍在电工所领导着一班人在进行磁浮列车研究工作。记得二OO二年回所看时,新建的八层大楼后面附上的三个大实验室,分别是电动汽车,磁浮列车和蒸发冷却实验室,都是原来二室的任务。漂亮、完善的设施,真是“鸟枪换炮”了。朱维衡在电工所时,二室能分到的经费总是比较少的,大头是研究磁流体发电的一室和研究超导磁体的四室。

  顾国彪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维衡是百分之百认为完全合格的,因为他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电工所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蒸发冷却这个课题,历经技术、经费、认可、信心等各种难关,克服理论、实践、材料、加工等技术本身方面的种种困难,面临经费不足的窘境。好不容易试制出来,却不能被学术界所认可。觉得这样好的前瞻性创新大项,已经做出了许多可喜的单项试验成果,完全应该坚持下去,可是我们本所的领导就不支持,认为不如磁流体发电和超导磁体重要,科学院就更不认为应该重视这个项目,我们真是面临困境!好不容易联系好了云南偏僻的大寨电站愿意接受蒸发冷却,也有东方电机厂愿意加工,但要列入国家电站建设计划可不容易。朱维衡突然想到能不能利用同学身份去与水电部长钱正英谈谈,她是朱维衡大学低一班的同学,可是闯到水电部部长办公大楼,根本进不去,朱维衡留了一张条子在那里,也没有回音。朱维衡转而又想到能不能找当时已升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黄毅诚谈,1950年选派留苏学生时,是朱维衡经手把他从沈阳变压器厂副厂长岗位上抽出来的,苏联学习回来,逐级提升,这时正是主管能源的计委副主任,但朱维衡担心没有把握,他已是那么高的高官,三十多年不见,很可能他早忘记了,也许根本见不到他,不过朱维衡还是大胆去试试,于是开好介绍信,与同事一起去,没想到黄毅诚见了介绍信上朱维衡的名字,立刻叫他们进去,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朱维衡向他介绍蒸发冷却的优越性,及过去二十年来已经研究完成的单项成果,并且拿出许多单项试验成功的数据给他看,他当场表示应该支持,很快就被批准了。那年三峡电站招标时,我们参加了竞标,可是当时还是相信洋人的因素占上风,我们没有中标,一直到2005年,德国700兆瓦机组在三峡装上,却发不出电,水电部急了,才回过头来要我们赶快准备替补。2006年正式由国家下达任务,研制700兆瓦蒸发冷却机组,我们七十多岁的老将顾国彪,早已退休,当了院士,实际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全力以赴,领导这班人马,带领大批大学毕业分配来的“新鲜血液”,夜以继日,紧张工作,抢时间完成这一千载难逢的、世界上破天荒的巨大新创水轮发电机的研制任务。这支队伍目前已扩大为三十来人,有院士、博士、硕士二十人,在新建的大实验室中进行新的拼搏,不但在蒸发冷却发电机上,而且扩展到特种变压器和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的开拓研究,和将蒸发冷却技术与超导技术相结合的,高温超导电机的前瞻性研究,可谓是“天马行空,长空万里”!今天蒸发冷却技术终于被同业所认可,不但国内,而且通过2000年国际大电机会议,蒸发冷却被评为旋转电机领域的四项新进展之一,公认确实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级电工技术,成为各国学习采用的新方向。

  这一切,是顾国彪四十多年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取得的成果,他成为院士,朱维衡十分欣慰。

  此刻又想起了唐任远。唐任远在沈阳第八设计院时,是朱维衡的得力助手,还在大跃进时期,朱维衡跟部长去四川做翻番计划那一个多星期,请他住在朱维衡家,替朱维衡照看他儿子朱道一,因为孙华善那一年下放农村劳动了。他后来调到沈阳机电学院,成了著名教授,并出版了许多电机书籍和译著,其中有与中国电机界老前辈褚应璜、丁舜年、汤明奇先生合写的,一九九七年也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然间,朱维衡看见书柜上的两册很漂亮的文件夹。想到了老邻居Jim先生。Jim先生曾经是美国空军电子技术人员,曾在麻省理工学习,因病退伍。离婚后独居,比朱维衡小二十岁。他对磁浮列车有很大的兴趣,自己在网上收集了许多磁浮专利和资料,并把它非常漂亮地装订成册,经常抱着资料来找朱维衡交流,两人有共同语言,十分投机。Jim先生除了对磁浮外,兴趣简直太广泛了,对电动车、燃料电池、单人二轮车、永磁冰箱、直线发电机,以及原子物理、天体物理等等无不涉及。

  有一次,Jim先生同朱维衡一起去麻省理工找Dick 。Dick与Kohl是麻省理工研究磁浮列车最早的两个人物。看到两人正在研究的从月球上发射火箭的直线电机资料,Jim先生和朱维衡便去拜访。没想到刚谈到正题,Dick就当着他们发了一通牢骚,大说美国政府没有远见,不支持磁浮列车研究。然后Dick送给他们他写的另一篇文章,讲的全是超导型设计。以后Dick退休,创办了MagneMotion公司,生产直线电机,用于工业传送带。另外也研制磁浮轴承。他用他在直线电机传送带控制系统比较成功,和磁浮轴承积累的经验,开始研究永磁与电磁结合的磁浮列车,后来拿到了交通部给的一点经费,做出了实际尺寸的磁浮列车底盘。但试验线只有二十来米长,没法跑到设计速度,暴露不出潜在问题,朱维衡曾带几个中国代表团去参观访问,都认为很有希望,他就希望我们投资,但你还没有真的按每小时160公里跑给人家看一看,人家怎么敢投资呢?

  以后,Jim先生又拉着朱维衡去找永磁冰箱的发明人Gachneider交流,还一同去SatCon公司参观、座谈,十分热心。Jim先生既懂电子技术又熟悉机械加工,经常帮朱维衡解决计算机上的问题。朱维衡的汽车出了毛病,Jim先生总是帮助修理。最有趣的是,他在住处的地下室里布置了一个工作间,放置了几台小机床,可以加工简单工件,这最合朱维衡的胃口,两人每周最少要去地下室一两次。那一年的圣诞节过后,Jim先生说天太冷,他想搬到亚里桑那去,可是才几个月时间,朱维衡就失去了和他的联系,再也找不到了。Jim先生的两本漂亮的文件夹留在了朱维衡这边。

  电话铃响了几下,朱维衡站起身,接听电话。电话是加州GA公司(General Atomic)Gurol先生打来的,他真诚地邀请朱维衡参加即将在加州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朱维衡算了一下时间,答应了他,Gurol先生非常高兴。

  虽然朱维衡认为GA公司在磁浮列车的设计理念上与他不尽相同,但是朱维衡还是饶有兴趣,想了解得更多,当然有机会坚持自己的理论他一定会尽力争取的,一切机会都不会放过!

  由此,他想到国内的有关磁浮列车引发的议论,他有些担心起来。

  上海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在运行几年中,出现过电缆接头冒火花,导轨微沉,车厢着火的问题,又在德国试车线上出了撞死十五人的大祸,而且正好在德国开完第十九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之后不几天。传媒就说磁浮列车不安全,其实那前面三个问题,很快就全解决了,任何一种新技术,出点这样的小问题,根本算不了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是管理问题,本来不应该发生。磁浮列车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是不容怀疑的,在实际应用中,一定会不断改进,愈来愈完善。

  2006年国家批准了上海磁浮线延长到杭州,但既然已经建好德国的示范线,要延长只好再与德国打交道。中国人总想尽量采用自己的设计,用国产的器材来降低造价,但德方要求高价才肯转让专利,关键部件必须买他们的。谈判僵持,拖延难定,他们认为你们想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前建成延长线,所以寸步不让,中方只好放话,我们世博会没有磁浮延长线也可以。另一方面,当初规划考虑不周,延长线必经地段建了许多住宅,要建磁浮延长线,必须大拆民房,国家公布“产权法”后,民房拥有者的拆迁费大幅度上涨,影响延长线总预算,而原来那条上海磁浮示范线是上海市自己筹款兴建,国家未投一分钱,如今磁浮线延长到杭州,浙江省当然应该出钱,出多少?成了上海市和浙江省要谈判的问题,事情复杂多了。不光是拆迁的问题,那些不需要拆迁的,沿磁浮线不远的居民也有上千人去上海市政府抗议,说磁浮影响健康,其实那是民众不了解情况,磁场在离开磁体一尺就没有磁性了,怎么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的健康呢?至于噪音问题,那么磁浮列车比汽车可安静多了,所以都是宣传不够造成的误解。如此看来,可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决不光是技术问题,很多与技术本身无关的问题,解决起来更困难。朱维衡一直主张先建每小时100多公里的市区交通轻型车,比轻轨和公共汽车快,噪音低,无污染,而造价可比轻轨更低的磁浮列车,等居民习惯了,确认了磁浮列车的优越性,而运营部门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然后再建每小时500公里的长途车,那就顺理成章,不会有阻力了。

  反观国际上磁浮列车的研究,当德国工程师提出磁浮列车概念时,简直就是中国人说的天方夜谭。

  直到差不多五十年后,德国才建造了30余公里的试验轨道,还是在试验场内。接下来几十年旷日持久的论证、争议,沉沉浮浮。

  而远在世界的另一头,相隔十年之后,中国的年轻学生朱维衡一次小小试验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梦想,竟然六十三年之后在中国得以梦想成真。

  尽管在磁浮列车的技术问题上,朱维衡仍旧认为钕铁硼作为永久磁铁可以在磁浮列车上发挥重大的作用。但磁浮列车的发展远不是单纯的技术上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磁浮列车研究上一个充满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博弈,甚至是“死亡游戏”。但就中国而言,在这场博奕中,中国绝不会先天不足。

  想到这里,朱维衡走到窗前眺望着远方。天边一簇火红的晚霞正在燃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后记
笔者与朱维衡先生第一次面谈是在二OO八年四月的一天。这位民国时期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的老知识分子,在笔者眼中看不出什么与众不同。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充沛,目光炯然。言谈之中,神清气爽,尤其是超然的记忆力,不得不令人钦佩。

  回忆一个人的过去是快乐也是痛苦的,但在朱老先生的叙述当中,看得出他是痛并快乐着。对于他年少时的一个梦想,一梦就是六十三年啊!可是他已然像是清风拂面,叙说时侃侃而谈。而对于他一生中,经过的曲曲折折,忍辱负重,他却是像天空中悄然飞过的一行大雁,毫不经意。只有笔者在他瞬逝而过的一丝眼神中,才能感受他内心的一丝苦楚和艰辛。

  在与朱老的叙谈中,看得出他执着的追求,更看得出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特别是他的谦逊,让笔者对老一辈知识分子更加肃然起敬。他告诉笔者,只是因为偶然,先是从美国交通部任职的饶量博士了解到了他的故事,引发了写作成书用以启迪和勉励后人的念头,将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发扬光大;其次,是因为他的干女儿姚女士,认为朱老的经历跨越好几个时代,尤其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仍坚忍不拔地为国家作贡献,值得宣扬。并且她还主动建议和联络美国的出版界,主张不单是中文版,还应出英文版。他想如果能有收益,全部用于设立一个教育基金,祈愿能帮助失学少年。早年,朱先生的大伯父资助蔡元培、鲁迅、钱均夫等去日本留学,父亲资助严济慈去法国留学,这些老前辈后来都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果真能如愿,也可算是朱先生对父辈传统的一点点继承吧!

  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许多友人的帮助,特别是老前辈袁鹰先生的指教,在此深表谢意!

  又,书稿完成之后不久,朱维衡先生又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磁浮列车会议,见到了许多同行老朋友,特附上照片两张,余不赘述。

  
  
  作 者

  二OO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多姿多彩的人生与飞车圆梦的历程
多姿多彩的人生与飞车圆梦的历程

  ——《飞车梦》序

  何镇邦

  饶力著的传记文学《飞车梦》的书稿送来好久了,嘱我为之作序。书稿付梓在即,遂重读一遍,写下以下一些读后感,权当序文,与作品一起献给读者。

  这是一部关于被称为“磁浮列车之父”的科学家朱维衡的传记。作者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展示了朱维衡从幸福的童年、聪颖的少年、多梦的青年到四十年代留学美国、五十年代回国参加建设、*中受尽折磨、八十年代大展鸿图、九十年代移居海外、新世纪初圆了飞车梦这么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动地描述了朱维衡从初中学到的“真空管道高速车”和高中物理课所做的螺线管实验中产生的飞车梦,到在上海大同大学上学时在《大同电机》发表《飞车梦》的论文,再到2003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磁浮列车商用示范线在上海通车运行这么一个有梦与圆梦的历程。因此,这部传记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朱维衡出生于1919年春“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他的九十年人生经历恰好是我国从现代史到当代史的风风雨雨的经历。因此,作为一个追求科学与*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史的缩影,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在这部传记作品中,关于朱维衡童年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富于幻想、善于创造的学习生活片断的描写,还有关于他抗战时期从上海到重庆、途经印度到美国留学途中以及到达美国以后某些生活片断的描写,都是相当精彩的,也是很有文学性的。当然,八十年代朱维衡归队后关于磁浮列车的攻关性研究的描写,也是相当精彩的。

  飞车梦的圆梦历程贯穿整部作品,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有关飞车梦形成以及圆梦过程的片断描写,也是这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

  作品语言简洁流畅,描写生动,结构严谨,是这部传记艺术上的特色

  是为序。

  2009年6月29日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