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飞车梦 中国磁浮列车教父 朱维衡-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板桥路10号
(1)板桥路10号
1919年6月的一天,杭州城。静静的浣纱河边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一幢花园洋房正式落成,并迎来了它的主人。
只见一队穿红着绿的吹鼓手,吹吹打打在前面开道,接着是三乘褐红色的大轿,再后是十多个肩挑手提的男女佣人,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地涌进了这座高级的西式大院。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
这座花园洋房占地八亩,坐西朝东。一幢灰白色的二层楼大洋房,房前是很大一片花园。南面靠围墙的是大厨房和女佣房,厨房与大楼之间有封闭式走廊连通。北面靠围墙的是三间连在一起的平房,用作男佣房和储藏室,紧挨着的是有玻璃屋顶的花房,到冬天可以生上火,存放花卉过冬。东南角有一大片空地,建了相当大的两层楼蚕房。
建筑物以外,特别大的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间的大草坪,圆形的绿油油的。朝东的花园大门背对洋房中央,有双重门。大门左边是门房,右边是可以停放两辆包车的车库。从大门直到洋房,除中间被大草坪隔着要环绕着行走,两头的水泥路都有十来米宽、二三十米长。水泥路外边种满冬青树和书带草。再往外就是大片的花园,间或种有桂花树、李树、桔子树,左右还各种有一棵法国梧桐树;沿着南边围墙葡萄架前是一片翠绿的竹林,竹林前又连着一片桑树园,沿北边围墙是大片的桃树和竹林。
花园里茉莉花、象牙红、夜来香、鸡冠花、一丈红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篱笆上牵牛花、箩松和紫藤花千姿百态、姹紫嫣红。
从第一乘大轿走出来的就是这座花园洋房的主人朱光焘;杭州城里鼎鼎有名的工商界魁首。
朱光焘朱老爷,站在了洋房大理石台阶上,回头望了望第二乘大轿走出的怀抱婴儿的太太关氏,以及第三乘大轿跳出来的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朱纯、朱绮,他开心地笑了。
其实,在得知太太关氏怀有身孕且很有可能是一个男孩时,老爷就一直乐呵着。自从关氏嫁到朱家,第二年就生下了一女朱纯。后来第二、第三生的也是女儿,但婴儿时就夭折了,第四个生的又是女儿叫朱绮。如果这次生下个男孩,无论对于朱家还是关氏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朱老爷他要光宗耀祖,也要传宗接代!他手中蒸蒸日上的事业要有人来接续。因此他决定,要奖励太太,也要奖励自己,奖励朱家。于是他花了大价钱买下板桥路10号这块风水宝地,并且自己亲自规划和设计,还不惜重金专门从上海请来工匠师傅施工,这在当时的杭州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
就在花园洋房快要完工的时候,太太关氏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婴,老爷万分高兴,亲自给他取名叫朱维衡,那天是1919年3月17日。四年后朱家第二个儿子朱维继出世。
朱维衡,朱家大少爷,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在这样一个富足的家庭,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下,仿佛掉进了金窝窝里,被朱家所有的人捧着、抱着、宠着、爱着,衣食无忧地生活。他在板桥路10号花园洋房度过了十六个春秋。后来他在记忆起那段生活时说道:那时候的感觉,家里的花园洋房真的很大,有二十间正房,四个厢房。中间大厅铺的是花砖地,红木家具有大董桌,大供桌,四个茶几,八只镶着天然山水花纹太湖石的大靠背椅,四壁上挂满名画与书法家名作,灯饰很高档。大厅正门是全开启式的,半透明雕花玻璃门,可打开与大走廊成一体的很大的大堂,在办喜事或做佛事时应用。在我记忆中,堂房大姐和孙家七表姐就是在此举行的婚礼。我父亲五十岁做大寿时,特别装饰得富丽堂皇。还有每年冬天“放焰口”,就有一班和尚摆起佛堂做佛事,午夜达到高潮,烧掉一些纸人、纸马、纸轿等,煞是好看!
大厅左门与饭厅相通,大饭桌是红木镶整块天然太湖石台面的圆桌,十只红木镶太湖石圆凳,另有一张放临时用餐具的红木长桌;饭厅后面是家庭饭厅,是一张普通红木方形八仙桌,八只红木长方凳,和放餐具的普通木长桌和碗柜等。
大厅右门通到我的房间,有大棕绷床,衣柜,红木长方凳,椅子二三只;我的房间后面是我弟弟的房间,配备与我的相同;我的房间右隔壁是我的两位姐姐的房间,面积比我的大一半,配备得比我的完备得多,而且后来杭州开始通自来水时,就在她们房间北面修建一间厕所和洗脸间,也同时在我弟弟房间西面建起一间同样的厕所和洗脸间,供我和弟弟合用。
姐姐们房间后面是一间小储藏室,专门储藏食品,我们小时最喜欢这间储藏室,特别在快到春节前,我母亲准备好许多包粽子的豆沙,我们三个小的,总是趁母亲开门进去时,跟着进去,争着讨豆沙吃。
大厅较大,因此它后面的房间成了一长条,用作“祖宗堂”,供奉历代祖宗牌位,有跪拜用的跪垫和香桌;祖宗堂右门通我弟弟房,左门通家庭饭厅;家庭饭厅左边是“外婆房”,我们的外婆偶尔会来住几天,但平时只是用作我母亲的梳头间,由佣人阿缪每天给她梳头。我和小姐姐最喜欢看母亲梳头时在外婆床上玩,有一次两人在床上玩床头的电开关,抢着开,关,开,关,正开心间,突然床头开关内冒出火来,吓得我们两个呆了,幸亏大姐姐及时赶到,拿起剪刀,将电线剪断,才免了大祸。其实大姐姐那当机立断的行动是非常危险的,剪刀是不带绝缘的,那剪断电线的一刹那,很可能她会触电!她还算运气。
那个正式饭厅的南边,就是外婆房东边的楼梯间,楼梯下边是个小储藏室,放杂物,这里还有洗手盆、电话、饭菜保温暖缸、茶水桌等等。
父亲的房间在大厅顶上的那一大间,床是洋式黄铜床架钢丝床,加弹簧床垫,洋式床上用品,房内布置也是洋式的;其后长条房间是箱子间,很多的老式大红羊皮木板箱存放在这里。
父亲房隔壁是母亲房,完全中式,不过比我们孩子们的要讲究;再隔壁是大餐间,可以布置十人就餐的大餐桌椅,洋餐具柜等等全套设备;其余房间是储藏室或备用空房;这二十间正房的东面,楼上楼下都是约六米宽的走廊,楼下南边通往大厨房,北边通往那个“三间头”;楼上南端是洗澡大浴缸,北端是抽水马桶和洗脸盆,走廊南端东面一楼是父亲书房,其楼上是家庭教师房间,也曾做过日本女技师的宿舍;走廊北端一楼是洋客厅,布置全套丝绒沙发,留声机,火炉,百科全书等。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父亲和母亲
(2)父亲和母亲
父亲朱光焘,字谋先,1881年农历1月19日生,是朱氏第十四世孙。
商朝末期(公元前1122年),祖先曹挟因为有功,赐授邾县(今山东邹县)。公元前370年时,邾县为楚宣王所占,先祖逃奔至沛国的相县(今安徽宿县),将邾改为朱,这是朱姓的由来。祖上正南公从宿县迁至浙江白洋里(今名安昌),是浙江朱姓的一世祖。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封为“沛国郡侯”,朱姓第四世由安昌迁杭州。第十二世昆泉公创办聚源昌颜料店。
1851年,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洪秀全自命为天王。次年,另立东南西北四个王加翼王石达开。1853年攻陷南京,改名为天京,二万五千满人被杀。当年十月打到离天津十里,未能攻进北京。太平天国统治了长江流域十年,直到1864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进南京,杀十万人,洪秀全自杀而破灭。在太平军攻进杭州之初,祖父家十一人被杀或自杀,祖父年轻的妻子抱着婴儿投井自杀,祖父被掳,后因识字而得以保全性命,留做文书工作。请得令旗插于家门前,自此朱氏家族才恢复平安。数年后,太平天国失败,祖父回到杭州,恢复祖传的聚源昌颜料商店,重新成家立业,生六子五女,这才兴旺起来。
在清末慈禧的愚昧统治下,丧权辱国,中国的惨状,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那时的中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当聚源昌生意蒸蒸日上之时,祖父作和公却不幸于五十五岁去世。那时,排行第五的儿子朱光焘才九岁。
作和公去世后,聚源昌就只好由大儿子朱光煦接手管理,朱光煦当时才十七岁,由于虚心好学经营有方,聚源昌颜料店不久便成为杭州城里的大商号。他因为自己早年失学,故特别重视和培养青年学生,先后送三弟和五弟朱光焘去日本留学。并且还在经济上资助蔡元培、周作人、周树人(鲁迅)、许潜夫(炳坤)、钱均夫(钱学森之父)等十余人留学,被当时传为佳话,只可惜大伯父英年早逝,四十一岁即肺病去世。聚源昌颜料店由父亲朱光焘接手并担起照顾朱姓大家庭的责任。
父亲朱光焘1909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不久与钱均夫同期参加“殿试”,朱光焘取得第一名,钱均夫取得第三名。朱光焘被授予“工科进士”,“翰林院检讨”,派任南洋劝业会染织审查官。后回杭州与同学许潜夫共同创办浙江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大学前身),任染织科主任及教授。培养一批如吴七槐、锦生、施叔谋等中国第一代纺织业先驱。
1912年,朱光焘发起创办纬成公司,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纺织企业,杭州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当时中国出口的生丝就有四分之一是纬成公司的产品。由于纬成公司经营的成功,也带动了杭州许多丝厂,使杭州成为中国重要的丝绸基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在杭州城,说起纬成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晨五点钟,纬成放汽笛上班,全杭州都听得到,下午五点再放汽笛放工,成为杭州城很多人平日生活作息的时间标准。雇用的大批年轻女工被称为“湖丝阿姐”,上下班时全杭州城到处都能看到。
随着纬成公司的事业发展,父亲朱光焘身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他先后由杭州改良织物公会选为会长,继而任浙江丝绸联合会董事,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商议员,杭州总商会会董,观成堂绸业会馆会董。
1922年,朱光焘以中国丝绸总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美国纽约第二次丝绸博览会,并顺道赴欧洲考察丝绸业状况。后又担任杭州绸业会馆委员长,杭县商民协会委员,杭县商民协会绸业分会委员,西湖博览会常务委员兼丝绸馆馆长,还任蕙兰中学校董,沪光中学校董,上海爱国女校校董,北京道德学社理事,上海道德学社理事长。
朱光焘事业辉煌,再加上那么多头衔,到处开会,讲话,还因为有“进士”、“翰林”称号,许多大户人家婚事都请他去证婚,丧事请他去“点主”,忙得不得了,只能硬着头皮扛起来。其时,堂房二侄朱维谷才十二岁,朱光焘将他抚养成人后送往法国里昂丝织专门学校学习染织技术,后来成为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在此之前,朱光焘还资助严济慈等人出国留学(附“世纪老人”严济慈),对培养青年出国深造,乐于出力,积善积德,一时之间,在杭州赢得了很多的赞誉。
母亲关亭玉,出身在文官家庭,外祖父曾在宁波慈溪县当学台,就是每三年考一次秀才的监考官,住在供奉孔夫子的地方“观成堂”。外祖父五十岁退休,回到杭州,买下了皇皓儿巷有好几进的房子。母亲长相清秀,身材姣好,自幼学会工笔画,花卉画得极好。
嫁到朱家后,又深得器重。朱家当时住在老屋里,还没分家,大家庭的内部事务都由母亲管。通常每天下午母亲就会给每个小孩发两个铜板,小孩可以按自己心意,叫佣人出去买点心,什么方糕啊、条头糕啊、肉馒头啊等等。后来为了注意营养,母亲还安排买来花生、芝麻炒熟了,磨成花生酱、芝麻酱给大家吃。有时还买大捆甘蔗,一担一担的西瓜,在吃晚饭时,佣人刨甘蔗皮,切成一段一段给大家吃,或是将西瓜先泡在井里冰凉,然后再吃。
那时,颜料店和家里开销都是母亲安排,吃饭由店里大厨房送饭进来,与店里人一样饭菜,公平得很。店内开两桌,老师傅学徒一桌,店伙计内账房外账房一桌,东家开一桌。后来人口增加,东家也开两桌。
有一次,长时间不下雨,水缸里食用的天落水(雨水)不足了,家里的井水又是苦的不能食用,母亲便请店里师傅从远处挑水来,可是水挑进门,被朱家小叔伯拦住,说水要用来拖地板,这样就吵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打起包袱带着女儿朱纯和朱绮回了娘家。于是父亲就忙坏了,两头跑。最后议定只好分家。搬出菜市桥老屋不多久,母亲居然生了男孩朱维衡。一家人开心不已。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不像大少爷
(3)不像大少爷
朱维衡出生时,因为之前的二姐、三姐都是婴儿时就病逝了,现在生了他,怕再死了,所以要到一百户人家各讨一小块布,做成“百家衣”给穿上,戴上金冠,说这样可以保命、保平安,母亲就真这样做了。
朱维衡出生不到两个月,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也正是李大钊创立中国第一个马列主义政治团体的年代。当时水旱天灾,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逃到上海,在福建、广西、云南部队击败陈以后,才回到广东,成立国民党总部,成为总裁。这时,北方争夺总统,军阀混战,孙中山策划北伐,困难重重。
从记事的时候起,朱维衡就知道朱家是一个大家族,有很多很多的人,父亲朱光焘有四位哥哥、四位姐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一个母亲生的。逢年过节聚到一起,小维衡叫都叫不过来。但他记忆最深的还是他的大姐姐朱纯和小姐姐朱绮。
大姐姐比维衡大了九岁。她小时候不愿意跟弟弟妹妹玩,一天到晚就找堂房二哥朱维谷玩,可是堂哥觉得大姐姐比他小八岁,太小了,不想跟她玩,但大姐姐羡慕堂哥能干,能想出好多好多有趣的方法玩,就总缠着堂哥不放,堂哥讨厌她,嫌她爱哭,总叫她“哭足猫”。尽管经常吵架,他们仍旧是最好的玩伴。
小姐姐朱绮比维衡大两岁。她是儿时维衡的最亲近最快乐的玩伴。他们常在一起捉迷藏、跳绳子、抓棋子、丢沙包。有一次,她跟维衡一起捉蟋蟀,俩人共同翻起一块大石板,没找到,放回去时,维衡放手快了一点,大石板把小姐姐的右手压破了,鲜血直流,后来还留下了永久的疤痕。这事令维衡无限抱歉,一直不能忘记。
家里佣人最多的时候,算下来有十二个。女佣中阿缪是照顾维衡的一个。阿缪聪明能干,做事麻利,自己也每天整理得干干净净,她除了每天照顾维衡的起居生活,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那就是每天早上给太太梳头,所以她与太太聊天的机会就比别人多,自然而然地她成了最得势的一个,她要是说了谁的坏话,那人就有可能被辞退。听说小姐姐的佣人阿赵,就是因为人老实不多说话,被阿缪在太太面前进了谗言而辞退的。那时小维衡自然完全听她摆布,六七岁了,连洗澡还在她们房里,别的佣人开玩笑说:“大少爷到了结婚那天,还要阿缪给他洗澡呢!”维衡听了不知道怎么的,就是心里很不舒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维衡和家里的花匠阿标成了好朋友。花匠阿标三十多岁,老实巴交,不多说话,一天到晚就知道干活,家里的花卉、树木还有农活,他能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对任何一种农活都非常精通。培养*是他的绝活,每年能培育近千盆*,各式各样,无奇不有,五彩缤纷。他会先从幼苗精心侍弄,一点一点看它成长,到一定阶段,采取某种措施,使花枝向某个方向弯曲,有些品种则要打尖,就是将刚长出的嫩芽摘去,这好像是摧残花枝,实际却是让它旁边长出更多的新芽,甚至还要第二次打尖,第三次打尖,以后每一支芽都开一朵花,然后用竹条扎成圆盘架,每朵花固定在圆盘一定位置上,到时候一起开花,就叫做“满天星斗”。那圆盘直径可达一米以上,开花上千朵,不过不是任何一种*都可以这样做,只有开小花的品种才行;开大花的,有雍荣华贵的“金背大红”,千姿百态的“金龙须”“白龙爪”等等,最名贵的是“绿牡丹”,花色淡绿,花形像牡丹花,可是很难成活,百里活一。
他教维衡如何稼接果树,如何种瓜、种豆、种白菜、种茄子,种多年生花草,如何种荷花,如何种竹,如何掘笋等等不同的技巧,维衡也像着了魔似的,满脑子都是这些农活,以至于后来在初中作文述志时要当一个农学家!
幼时的生活在朱维衡的记忆里俨然是一个十足的“大少爷”身份,但是他自己都从来没有觉得别人在特殊照顾自己。反倒觉得只有大姐姐是特殊的。因为她可以出去跟大人一起看戏、买东西。下面三个小孩子都没有资格。还有,父亲每天很晚回家,平时很少见着他,只是偶尔得闲,父亲才会陪几个小孩子,在洋房北边练习一下打飞镖。平时这地方是小孩子练习武术的地方。父亲请了武术教练教猴拳、剑术、梭镖等。维衡除了跟花匠阿标在地里干干活,再就是爬树,爬竹杆,爬大凉蓬架的钢管子,爬上去滑下来,“蛮”得很。或是独自趴在地上观察蚂蚁的生活,抓只苍蝇,看蚂蚁怎么先由一个“巡逻兵”找到大猎物,回去召唤大队“人马”来搬运的有趣过程。自己觉得很快活。有时候又觉得除了花匠外,没有谁喜欢他,关心他。怎么玩,玩什么都要自己想,自己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没有了大少爷的脾气。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家庭教师
(4)家庭教师
孙中山多次起义失败,终于在1911年革命成功,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可是顽固守旧势力不那么容易退出历史舞台,列强也不甘心放弃既得利益。于是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最后通碟,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北洋政府在出卖国家利益方面,与晚清无异。北京大学学生首先发起反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称5月7日为“国耻日”,*示威,捣毁财政部长曹汝霖官邸,北洋政府逮捕二十人,学生通电全国呼吁支援,全国各大城市响应,商业罢市,工人*。最后,政府不得不释放学生,处分几个官员,拒签凡尔赛和约。此为“五四运动”,显示了群众的威力。1921年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但蒋介石访问俄国回来,三个月后写出印象,认为共产党完全是俄国统治全世界的工具。1926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趁俄国顾问鲍罗廷不在,撤消了广东的俄国顾问,压制市区共产党员,两个月后,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排除关键岗位的共产党员。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上海,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开始大杀共产党人,重建国民政府于南京,与武汉政府对立,从此执行*政策,社会动荡不安。
在朱维衡记忆的幼年时代里,第一个印象深的就是逃难,因为军阀混战,打到接近杭州,朱维衡一家只好和堂房大姐、姐夫、姐夫的母亲、弟弟,堂房二哥,孙家三位表兄全家人逃到上海租界,一起住在苏州河边的一个大仓库楼上。朱维衡天天和孙家四表兄的儿子阿春,在那仓库的大批棉花包里捉迷藏,开心得很,那时他才八岁,天天疯跑,上气不接下气,满脸通红,大人们认为他有病,请有名的家庭医生看,说是心脏肥大,从此不许他再疯跑,真难受死了。第二件记得的事,小孩子们好像天天只唱一首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因为那时正在北伐,要打倒军阀,这种是北伐时代的儿歌。第三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就是浙江境内的军阀大战结束后,一家人回到杭州,朱维衡常到龙翔桥看杀人,跑得快时,能看到一队军人押着一个犯人,反绑着快步走去,背后还插上一块木牌写上“XXX犯某某某”的背影,但追到那里,往往已经晚了,人头已经落地,装进木笼,挂在树上,只能看到地上一大摊血。那情景真是惊心动魄!那被杀的,全都是共产党人,正是1927年蒋介石大规模*的初期,声称“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过一个”。
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面,朱维衡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朱维衡正在花园里玩耍,父亲朱光焘把他叫到二楼北厢房,面色宽厚而严肃地说:“明天开始,你就跟杨先生好好读书!”维衡搓了搓手上的泥土说:“是跟姐姐们一起读吗?”“是。”父亲回道。维衡看了看一旁的杨“先生”和两位姐姐,没有作声。其实杨“先生”是个女教师,可是父亲就一直称她为“杨先生”。
维衡知道自己要读书了,不能再光知道玩了。要像两个姐姐一样,每天早上就要到二楼北厢房去背书,大声的。听小姐姐说,背不好还要打手板心呢!这不好玩,哪有打玻璃弹子,抓蟋蟀好玩呢?难怪小姐姐有时一个下午都嘟着嘴不高兴,也不愿陪我一起玩,可见她是被杨“先生”打了手板心啦!这个杨先生,我不能让他打我的手板心。不过和两个姐姐一起上课,总比自己一个人玩要好。这样想着,维衡心里还是满惬意的。
可是第二天上课,维衡才知道读书不好玩。首先是坐不住,不能随便和两个姐姐讲话,还要听“先生”的提问,一不留神就不知道“先生”刚才说的是什么。
不过没多久,维衡就定下了心来,这位杨“先生”真有本事。
她不仅要同时教两个姐姐和维衡上课,她还同时教中文、英文、数学和音乐。啊,她真是了不起!她讲授的课朱维衡都能听懂,布置的作业也都能很快完成。最让维衡开心的是还经常安排一定的时间给他们讲故事,什么《西游记》啦,《三国演义》啦,《封神榜》啦,讲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有时候讲到要吃饭了,都不想让她停下来。
也许杨“先生”是女性的缘故,她有时还同维衡姐弟几个一起在大草坪上玩抢位置、丢手绢的游戏,花园里充满了童真的笑声,那时真是非常快乐。
就在维衡在二楼北厢房读完了小学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后,那位在小维衡心中可敬可亲的“杨先生”突然有一天不辞而别了。
1930年春天,朱维衡和大姐姐、小姐姐一起进了附近的杭州弘道女中读书。大姐朱纯、小姐姐朱绮分别上了高中和初中部,维衡应该上五年级,但是这是女子中学,附属小学的男生只收到四年级,所以,维衡只好进四年级读最后一学期,以后再换学校。
从花园洋房走出来,进到弘道中学附小读书,朱维衡仿佛出笼的小鸟,一切都是那么地新鲜,他拼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无比的自由。
学校里的课外活动比在家里要多多啦,有乒乓球、浪船、秋千、滑梯等等,一到下课时间,同学们就开始抢着玩。下课的铃声仿佛就是同学们赛跑的哨声,忽拉一下冲出教室,直奔操场。朱维衡个头瘦小,经常等跑到乒乓球桌前,别的同学已开始打球了,转头跑到秋千处,别的同学已荡起了好高。有一次,终于给朱维衡第一个抢到了浪船,他兴奋极了,拼命玩,在浪船上他感觉到了一种自由、快乐和自豪感。于是他越“浪”越高,越“浪”越来劲。不料再一用力,脚底一滑,肚子夹在了座椅与船底板之间,浪船被卡住了,周边的同学们也吓了一跳,虽然腰上有些痛,但朱维衡还是不让同学们看出来,拿出一点不在乎的样子,脸上充满胜利不败的表情。同学们夸奖他,说他“浪”得最高,似乎很羡慕他,朱维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可是回到家里,却不敢对家人说。晚上吃饭时,朱维衡坐在凳子上怎么也不自在,母亲看到说,哪儿不舒服?朱维衡说没有不舒服。母亲又说,是不是与同学打架了?朱维衡说,没有。母亲又说,下午放学回家我看你就不自然,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也没看你和花匠阿标去花圃玩。朱维衡就是不说。第二天洗澡时,还是被女佣阿缪发现了,她报告给了母亲,说维衡腰上有一条红印子。
(5)去上海
(5)去上海
有一天放学回家,维衡听小姐姐说,家里来了亲戚。晚饭过后,看到父亲和亲戚在客厅里谈话,谈了很久,像是很认真的样子。小姐姐咬着维衡的耳朵说,父亲要把维衡送到上海去读书,说是上海的学校好,水平比杭州高。维衡半信半疑,直到父亲叫他去客厅才知道这事是真的。
接下来是一连几天的准备,衣服、日用品都是母亲准备的,放在一个小皮箱里;大姐姐、小姐姐也精心准备了小笔记本、小书签什么的送给维衡。只有父亲几天来不怎么多讲话。一天吃晚饭,维衡看见母亲眼眶有些发红。
这回是真的离开花园洋房,离开家了。要去很远的地方,去上海,去一个既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
到上海先住在堂房大姐家里,进了万竹小学,不过一个星期,说西区小学好,又换到西区小学。西区小学离堂姐家太远,只好住读,一个学期后,又换到育才中学附小。
育才附小教学更严格了。中文课完全是文言文,老师成天之乎者也,口若悬河,学生听起来可是费劲,好在维衡已学过不少,总还能跟上。老师还要求学生用毛笔抄书,若有书写不工整或者写了错别字,就要受罚,一个字打一下手板心。同桌的阿强经常挨打,有时一连打十几下,打得直哭,老师边打边摇头:“朽木不可雕也!”。维衡还好,总共才被打过一下。
刚到上海时,除了学习以外,也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特别是开始时听不懂上海话,上课回答问题时,满是杭州口音。同桌阿强就经常讥笑说:“伊拉是乡下人。”
不过有一天,邻桌的陆阿娣就帮维衡说话,她说,他不是乡下人,他的阿爹是沪光中学的校董呢!说得阿强睁大了眼睛。朱维衡很感激这位小个子女孩。当然没过多久,维衡就能把上海话说得很好了。
学校的集体生活,与在家里完全不同。同学很多,习惯也不同。朱维衡看见同学踢毽子,只是在一旁看,不敢借来玩。看见同学踢得很好,经常赢得一阵一阵的赞扬声,自己就在心里想,要是我去踢一定也会踢得很好。邻桌的陆阿娣看到了朱维衡的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