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民党将领葛先才抗战回忆录-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不要忘了,战略以歼灭敌野战军为首要,不可为一地一城之顾虑,妨碍了歼灭战之实施。何况敌人之另三分之一兵力,散布我全国占领区各地,计有八师团五旅团,无力另发动一强大攻势,不必为三、六两战区地域担忧。退而言之,就算敌人尚有发动小型攻势之能力,攻占少许地区,也不致影响我湖南战局,而且敌占领土地面积愈广,其兵力愈分散,反而给我小部队可乘之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整补增援,战力之源(2)
用兵应以重点使用为原则。敌人能大胆随时随地调集兵力攻击我一点,我为何不能机动,大胆调集兵力以迎战?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其关键在用兵者之才能与魄力。还是那一句话,我战略策划者满脑子的守势作战。
兵力分散,处处薄弱(1)
衡阳会战,我第四军之固守长沙,战略上是一个不健全不成熟的作战计划。我战略策划者的如意算盘,认为固守长沙,先给敌人予以重创,而后在衡阳近郊与敌决战。但是,高级司令部对第四军战斗间损耗之补给及其他与战斗有关联诸措施,是否有缜密计算?妥善安排?长沙在战略上究竟要守多久?应给部队长明确指示。部队长依据指示,就本身战力有所运用支配。部队如期达成任务后,动态如何?届时,或另有部队增援继续固守?或有部队接应,将第四军接出长沙?命令上皆无明文规定!死守就是无期限期死守。关于死守应具备的条件,一概不闻不问,这叫战斗部队何以为战?
用兵者,切不可盲目打无算之仗,更不可驱使官兵于绝境。没有补给和援军,及坚强防御工事等之设施,在兵力极端优势之敌强攻下,焉能做长期之固守!如不顾一切,将守军置于绝地,官兵则存有绝望惶恐之心情,斗志亦随之消沉。甚至对高级司令部产生愤恨心理。人!有了希望,才能勇往直前去奋斗,否则必被毁,战斗也是一样。
要求官兵长期杀敌,必须在兵员、物质、精神上源源不绝供应部队,保持其续战力于不衰,始能奏功。这些都属战略中所应密切配合者,也是高级司令部对战斗部队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一着之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更何况仅以一纸图上作业,既欠缺精算,又无配合之草率作战命令了之,焉有不败之理!
长沙之战,敌即将兵临城下,我战略是守湘江东岸之长沙城或守湘江西岸岳麓山,尚在举棋不定之中,而将第四军于湘江东西两岸调来调去,以致该军毫无作战准备的时间,官兵怨声载道,军心涣散,斗志消沉,被敌一击而溃,于一日之间丢了长沙,断送了第四军。
衡阳城区之战,我第十军之所能坚守四十七天者,该城为我军略重镇,关系国家存亡,我官兵勇不顾身奋战固守。再则,外围十余友军,皆有解除衡阳第十军之危的责任与义务。故我军官兵,因有前者之“责任感”,后者精神上之“希望”所支援,始终保持那一坚强斗志。因此,长衡之战虽皆属固守,而战略上,长沙无援,仅仅是衡阳会战中之一前线据点,衡阳则为会战之核心,同一之守势作战,在二城官兵心理上有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在斗志盛衰之别中表现出来。故二城之战果也各异。策划谋略者,务须将官兵战斗间心理详细分析列入战略策划中,极为重要,亦即培养斗志也。斗志之盛衰,左右战斗之胜负。
我认为长沙与岳麓山都不必守,应集中兵力,将第四军调至衡阳以东地区,会合友军与敌决战。我国军人战术思想,好像对一城一地非常敏感重视,而忽略了歼灭战最高原则之育成。一城一地,只不过是用兵中之一“坐标”耳。“不成功就成仁”,吾辈军人上战场,人人都应有此决心,却不可用命令驱官兵于绝境,使其心理上感受绝望之威胁,斗志动摇,则必导致与战略目的相反之后果。
第四军自北伐以来,战绩赫赫,誉为铁军,其武器装备战力等,与我第十军皆在伯仲之间。长衡之战,因战略运用失策,第四军惨败于长沙,第十军覆没于衡阳。两个能征善战之军,从此冰消瓦解,甚为惋惜。
我战略大错特错者,衡阳会战序幕尚未揭开,又在计划防守广西省会“桂林”。第四战区所属广东、广西两省之兵力,不但未能全力支援,湖南第九战区与敌决战,反而由第九战区调往广西两个军,协守桂林。我战略既无旺盛企图,用兵又无重点,处处设防,兵力分散,则处处薄弱,被敌各个击破。结果,衡阳会战惨败,桂林也如长沙,遭遇同一命运,于一日之间被敌攻占。这都是我高级司令部杰作,罪不可逭。
我各级司令部,从来不着重战斗间部队战力之补充与保持,官兵体力之保养。这两种力量,左右战局之成败岂能漠视!枪声一响,战斗部队之战力,即开始消耗战斗愈激烈,消耗愈大,尤以所携带之弹药可能于一二日间耗罄。各级指挥机构,不仅应注意战况之演变,尤要计算战斗部队与胜负有密切关联之补给事宜并即时追送,以保持其战力于不衰;迅速接运伤兵,以免成为部队之累赘,妨碍其机动性。
兵力分散,处处薄弱(2)
士兵体力与其斗志成正比,体力充沛时斗志高昂,疲惫时斗志低沉。倘若消耗超过其体能时,则对发号施令者,极端怨恨,斗志随之急降,潜伏极大危机。士兵体力及生活状况,战略策划者,随时都应计算顾虑。切不可认为步兵万能,因小误大。
战场补给,为战力之泉源。有则保持战力于不衰,无则战力逐渐消耗衰退,甚至于枯竭而败,衡阳之战可为例证。任何国家,其作战计划中补给列为主要策划之一。传闻,有些国家,虽预定好作战计划,但后勤参谋,认为不能按作战计划顺利实施补给时,而将原案推翻者不足为奇。我国古时用兵亦注重补给,兵尚未发粮草先行,“补给品行动慢故须先行”。
军在大陆作战,可以说谈不上补给计划与实施。战场补给制度,应由上级向下级源源追送;负伤官兵,应由后勤部队向军野战医院接连。如此,始能经常保持部队战力及其机动性。至于战场兵额补充,以往则绝无其事。高级司令部只指挥部队作战,对于补给事宜从不闻问,故我以打部队番号名之,战斗间之消耗,有如工厂中之锅炉,要求它产生高度热量,必须不断加添燃料,在大陆因部队战力衰退而无补充,士兵体力疲劳过度致败者,不胜枚举。
从权达变,以免遗患战局
战场瞬息万变,令人莫测。各级战斗部队长应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沉着应付;亦即先求稳当次求变化,把握战机予敌重创。战略之拟定,乃战争开端或某地区战斗实施的一个用兵构想。战场变化多端,所拟定之作战计划不一定皆能一一达到战略之构想,因之,战略之运用必须灵活,随战场的变化而改变,不宜呆板,墨守原定策略。为应变迅速确实计,还应授权战斗部队长,遇到非常变故时从权达变,以免遗患战局。如下战例:在同一战略策划部署之下,用在第三次长沙会战则胜,用于衡阳会战则败。因第三次长沙会战,敌主力用于攻城,我长沙外围友军亦能用命,适时形成反包围形势,敌处于不利地位迅即撤走,完全如我战略构想。
衡阳会战,敌有第三次长沙会战失败的前车之鉴,战略改变。用两个师团攻打衡阳,主力攻击我衡阳周边各点友军,最后才调集三个师团兵力加入衡阳攻城战。而我战略,仍墨守成规一丝不变,坐待一点一点先后之惨败,倘若不是第十军能在衡阳奋战,歼敌五万,这一仗才丢人呢!
略谈大陆军事补给概况:除战场无现场补给外,部队战斗损耗后,以往有三个补充途径:一为统帅部命令后勤及人事各承办单位,指定某部队补充之。二为统帅部各承办单位,依据部队损耗状况,签呈补充之。三为部队长神通广大,用人事关系或条件,由各承办单位向上签办之。补充既然如此艰难,人微言轻之部队长,则更难以得到补充,只好避免损耗保存实力,“避免损耗者,不力战也”。
以第十军而言,自北伐以来,乃蒋公口袋中军事王牌之一,无役不参。常德之役损失过半,竟半年余得不到丝毫补充,足见统帅部那些大小幕僚们蒙蔽欺骗其上,操纵把持其下,宵小弄权。或者,第十军乃无人照顾之孤儿给忘了?衡阳会战爆发,委员长蒋得悉第十军常德之役后未曾补充,他老人家可能大发雷霆。因此,俞飞鹏部长亲莅衡阳,处理第十军补给事宜,临时抱佛脚,只能在粮弹器材方面补救。武器在重庆,远水救不了近火;兵额则毫无帮助。补充兵须经训练后才能发挥战力,何况临时也抓不到兵。俞部长能办的就办了,不能办的就算了。这不是有计划的作战,而是敷衍塞责忽视其战。
曾有外国高级将领评论我军事制度云:“我很奇怪,中国国军有血气能战肯拼的部队,有如在太阳之下滚冰球,愈滚愈小;投机取巧的部队,反而有似雪地上滚雪球,愈滚愈大。”其意指我军事当局,无是非无功过。
因私而误国
北伐时期,我官兵正气凛然,人人奋战,绝少不尽职者,故战无不胜。因俘获敌之武器装备及敌兵,自己补充尚有余,上级司令部的指挥与补给方面皆显示不出错误之处。江西剿共,部队长失职者开始萌芽。抗战军兴,至中期以后,部队长欺骗、谎报、虚伪、避战,逐渐加深。这类恶习之养成,乃有其因素在焉,如我前面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各级司令部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盲目用兵,在无有效策略应战之情形下,只好用权力以上压下,一再勒令战斗部队长,限期达成任务。战斗部队长不能如期完成使命时,则谎报军情以卸责。上下不能坦诚合作,战略与战斗不能密切配合,往往行成与战略目的相反之后果。
与强敌作战,不是有如去杂货店买酱油一去就得,战斗之胜负,必须经一番惨烈搏斗而后定,若敌我势均力敌时,战斗时间势必拖延下去。如衡阳之战,敌人预计于一日之间攻克,事实拖延至四十七天之久。战场上,上级对下级只能用有弹性方式指导部队作战,不可硬性限期强令战斗部队完成任务。不能如期达成任务时,以军纪而言,战斗部队长是要负责任的,亦可能因此受到惩罚。在强人所难之情形下,战斗部队长该是何种心情!不但对上级失去信心且产生怨恨心理,战斗不能达成上级要求时,只好违心谎报以伤亡惨重粮弹告罄,不能续战,藉以搪塞其责。高级司令部真伪莫辨,不了了之。
并非无能战之师,一言以蔽之,战斗部队有了保障,任何部队皆能奋战;没有保障,任何部队都不能战。虽能战之师,若无上级精神与物质源源支援,也会失败。
奋战不一定能记上一功,不战只要一纸谎报就可交差,也不一定会有过。日久养成卑劣恶习,因私而误国,莫此为甚,在那无是非无功过之制度下,也只好你欺我骗苟安一时。大陆军事失败,毋可讳言,乃各级司令部及战斗部队长尽职者寡、失职者众之后果。
国军指挥系统紊乱,军长在先后时间中可以接到几个来自各级司令部,不同任务之命令,军长则挑选一个最轻松者执行。越级指挥,不但破坏了指挥体制,而且造成战斗部队长避重就轻投机取巧之机,纲纪废弛,制度破坏,致败主因之一。
前面写了不少,军事上看不见的那一面致败之因,也不过是略为举例而已。我非藉以逞能,更不是蓄意诽谤,而是提醒军事当局及每一个军人,有所警惕。看不见之兵力运用、制度、责任、是非、功过,较之看得见的武器、装备、训练等尤为重要。精良之武器须由人来使用,使用之人无斗志,也发挥不出武器的威力,甚至弃械而逃。
培育官兵旺盛斗志(1)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法之战,两国军备相较,法国多年来之全力备战,无论武器装备及训练皆优于德国,且有“马其诺”防线之固,法国堂而皇之备战。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受凡尔赛条约之约束,只能偷偷练兵。两相比较优劣悬殊,而德军一举于六周亡法。德以气胜,亦即以看不见的那一面而胜法。闪击战运用之妙,官兵斗志高昂,将法军斗志击溃,德之攻心战成攻。而不是在武器装备上分出来的胜负,足见斗志之重要性。
斗志之培育,若是仅在那些空洞理论上去勉励官兵,收效甚微,必须要建立在各阶层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是非功过分明的制度上,诱导官兵向正确目标去奋斗,而无不合理之困扰。还要在官兵本身利害方面着眼。使其感觉自己有前途似锦的希望,任何人只要有前途有了希望,才肯冒险奋斗,旺盛的冒险奋斗精神,乃斗志的原动力。另一要素,培养官兵荣誉心和羞耻心,“知耻近乎勇”。
甄选可造之才,加以培养磨练,而后担任各级司令部的幕僚,健全参谋业务,或充任战斗部队长,达成战争胜利之目的。
在大陆期间,我曾与美国军事顾问闲聊,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全国军官上尉级中,有五个最优秀军事人才。军事当局,将这五人列为可造之才,全力去培植磨练。”彼时,美国上尉级军官应该有成千上万人之多。职掌人事业务者能在这许多上尉中,发掘出五个最优秀人才,足见其对考核之尽职、认真、公正之处。由此类推,其他各部门想必亦属如此,无怪乎人家的国家强盛。我国人事制度不健全,不知埋没了多少军事人才,却培养了不少投机分子。
我国固有最高战术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策,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攻城战者,我认为系消耗战。我国目前处境,人力、物力、财力皆不适于消耗战,应看重攻心战之发展,以寡击众。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其主要条件,培育旺盛战志。另外,事无大小,必须有正确制度明文规定,权责分明,各自遵循。上级对敌对己,应有缜密计算策划,下级有坚强斗志,两相配合,奇正兼施,以歼敌为首要,以击溃敌人斗志为主旨。一城一地之得失,应列为次要。敌人被歼,这一城一地,自然仍为我所有。
在大陆时期,军人在战场上,计有五种敌人:
第一种敌人,乃真正之敌。我战斗部队拼命想达成任务,而敌人偏要阻挠,不让我达到目的,还要想尽方法来杀我。
第二种敌人为长官。他不但未能尽到自己职责支援部队作战,解决战斗部队种种难题,还要滥施压力,做不合乎情理之勒令要求,造成战斗部队长,前面有狼“敌”、后面有虎“长官”之恐怖心情。甚至于有不怕敌人而怕长官之心理,各级部队长也只好一级一级向下施以压力,促使各级部队长惴惴不安,人人自危,心情浮躁而不稳定,方寸大乱。无冷静头脑,何能周密策划以配合运用而控制战局?战场非出毛病不可。身为长官者,在战场上首要解决战斗部队诸难题,其次须以种种方法稳定部队长情绪。虽随便几句温和勉励词,也可以收到激励斗志之效果,勇气之有无在一念之间,为长官者适时培育鼓励之,各级部队长对其长官产生了信心,无后顾之忧,则可一心一意对敌作战,尽量发挥其才能。滥施压力,有万弊无一利,滥施压力者,证明其本身无能塞责。在此用前面所述数战役来作证,西凉山之役,本团尚未与敌接触,我为稳定官兵情绪,提高斗志计,让第二、三两营长表演双簧,官兵大笑,数日中攻无不克,将强敌压迫后退三十华里,不敢蠢动。战场上,官兵情绪与胜负有极大之关联。易言之,情绪即斗志也。
衡阳之战,方军长除全力支援下级作战外,绝不干预我师长用兵。纵然有意见,也只是旁敲侧击,极为温和提出,给我做参考。战场一切措施,仍由师长决定,从不施以压力,强制执行,乃指挥之美德也。衡阳之战末期,本师第二十八团于农民银行仓库背后阵地,遭受敌集中火炮轰击,我阵地防守官兵全部殉职,致被敌占领。曾团长迅即上报,我在电话中,不但未责难于他,以极温和语气问曾团长如何善其后?彼答称:“手中无预备队,拟亲率团部及第二营营部仅存官兵二十九人逆袭。”为嘉奖其所做之决定,我手中亦无预备队但仍率领副官卫士四人,至团长位置亲往增援。师长做团长的预备队,团长该是为何感动,而且曾团长定会向下宣布,师长要亲来做我们的预备队,官兵听了,又该如何激动,一时斗志如虹,有似二十余只猛虎,一涌收复失地,亦即激励斗志,最有效方法。
培育官兵旺盛斗志(2)
第三种敌人为友军。在同一战场上,友军不与我合作,危急时更不会支援。待我一败,彼向上一通谎报电文,因我之败,危及其本身。为安全计转移阵地,脱离战场一走了之。其实,他这一动,反而是弄巧成拙,部队必陷入不战自乱中。敌人只要稍一袭击,则因乱而溃。我主张,战场上应制定横的责任制度,见友军临入危境,或友军请求支援,而不自动驰援者,以避战论。
第四种敌人乃部属。阳奉阴违,逃避责任,想尽方法不择手段欺骗、谎报、避战,只求苟安一时。
第五种敌人系自己。违背良心,不尽职责,投机取巧未能以身作则,诱导部属与敌做殊死战,完成我军人保国卫民之天职。
国军致败之一绝症,乃未能奋战,而且极易自乱。其因起源于战场上所发生的一点小变故,下级未能适时善于处理,又不敢上报请求支援,自己又稳不住阵脚,乱象逐渐扩大而溃,以致星火燎原。国军无数次战役中,小部队作战小乱,大兵团作战大乱,甚至于有部队未战先乱者。战乱期间徐蚌会战,我百万大军乱成一团糟不可收拾。此后,全国无战事,国军遇敌则逃,弃甲曳兵而走。正为古人所形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兵败状况。兵败如山倒,以致一败涂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心无顾忌、战无束缚(1)
衡阳之战,我第十军以极端劣势兵力火力应战,其所以能与强敌血战四十七昼夜者,乃本身绝无以上诸弊端。上下和谐,无压无诈,将士用命。而最难能可贵者,战况在任何惨烈演变中,官兵各守岗位与敌以死相拼,绝无自乱者,故全期之激战中,我阵地曾被敌突破六十次以上之多,官兵绝不混乱,稳如山岳,上下坦诚合作,且能迅速收复失地,皆化险为夷。最后三天,敌虽由一九○师阵地突破一角,冲入城内,我第三师、预十师、一九○师、一部阵地皆腹背受敌之攻击,我官兵不为所动,仍奋战不懈。至方军长停战令下为止,我全军阵地皆屹立无恙。
如前面敌团战史记载云:敌人之第十军,毕竟是善战之师,并未为其他战区之守军,一角之溃而全盘动摇,且抗拒益形激烈。
以往,各级司令部之指挥作战,战斗部队各级部队长之战斗实施,多数全凭个人之好恶,一己之观念,胡乱施为。无分层负责之可言。譬如说,长官之对部属,可不经军法审判而杀之。自以为立威,实为暴行,影响战力至巨而不自知。为部下者,随时随地都有被长官所杀之可能!以致部属惧怕长官尤过于敌。在这种心情下之各级战斗部队长,势力终日忡忡不安,心不安则意不坚,意不坚则气不盛。“胜以气为主”,士气消沉,这仗还能打下去吗?(李注:葛先才对国军奉为金科玉律的“连坐法”是不以为然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心”字包罗万象,只看吾人看不看得准,用不用得当。如果战略与战斗配合得天衣无缝,则稳立于不败之地。军事学实莫测高深,谁也不敢自认为是军事专家,谁也不能有信心稳操胜算,因它变化多端,战况各异难以捉摸,无一定之规格,全凭决策者与执行者,依据战场实际战况演变,把握战机而运用。昔三国时代,西城之役“空城计”,以诸葛亮之能,尚有“街亭”之失,而诸葛武侯紧急应变,以其统帅之尊,冒险设空城一计拒敌,而将司马懿大军吓退,挽救了西城厄运。
建军以培育战士优良技能、旺盛斗志为主,军人在战场以能奋战为先,军人只要能战肯拼,则奠定制胜基础,欲能使军人奋战肯拼,在战场上务使其“心无顾忌、战无束缚”,尽量发挥其英勇才智,不偏重于胜负得失。未战而先束缚其心身,能奋战之师必然获胜,倘若因其遭受处境不利之影响而致败,也能打出一个名堂,“敌我皆亡同归于尽”,而达成战略歼敌目的,故虽败犹荣,前面数战役为证,毋庸赘述。
胜负乃兵家之常,上级不可向下级过分要求,束缚下级心身,发挥不出其战力,反而求胜不达。原则上但求权责分明,职守严正,勿压勿诈,勿骄勿馁。昔曾国藩在其奏折中称:“臣累战累败,累败累战”,充分表现了他及其部属奋战精神,终于得到最后胜利。战斗的观点,应建立在部队能否奋战,不以成败论功过。这样能减轻各级主战斗部队长的责任负荷感,而使其集中精力于战斗。
一、《日本战史写衡阳战役》(译者赵庆升),全文请参阅国防部《军事杂志》,一九六八年二、三、四、五等月,三十六卷第五、六、七、八等期连载。
二、敌对衡阳战役之记载,大致而言,尚不失公正,非身历其境者,则不易领会其微妙之处。敌国战史,不但记述他皇军官兵,有强盛之责任感、荣誉心,以及勇猛善战之表现,而且连我第十军在战场上各方面之成就及英勇奋战精神,均备加赞扬。如非敌我两军,势虽不均力却相敌,又何来华南第二旅顺要塞之战的战绩?敌之所伤亡惨重者,乃连续强攻而又屡攻屡败所致,我之所失守衡阳者,乃战力只有损耗,而无丝毫补充所致。
三、敌在其战史中,也有不少保留之处。攻城之始,一再受阻顿挫,将其责推卸于炮弹之不足,无空军支援。其实,战斗开始,敌炮火之炽烈为我所罕见,仅以第一至第五日之战,敌所发射之毒气炮弹而言,就不在少数。以后炮火之烈日炽一日。致于敌机,曾有一段时间,白天很少临空确属实情,但衡阳夜夜大火,皆敌机所投之烧夷弹所致。其记载中,最大保留部分,乃伤亡数位。敌六十八及一一六两个师团,自战斗之始,即施以连续猛攻。攻击受阻顿挫,伤亡必然惨重。虽经一再整补,却只是伤亡数位之增加,而攻势毫无进展,以致两个师团于第一次总攻停止后,其步兵连幸存官兵,平均不足二十人。
心无顾忌、战无束缚(2)
经整补后发动第二次总攻,仍徒劳无功,损伤较之第一次总攻更为惨重。两个师团之原任连长已所剩无几,大部分之步兵连,已变为由士官代理连长,勉强支撑战斗之惨局。这种重大伤亡确属惊人。以时间言之,只不过是战斗中期。再论及敌第三次总攻,以五个师团之众,于八月四日晨开始,全力到处展开惨烈冲杀,其炮火推进距我阵地百公尺以内直接射击。虽城之西北被敌突破一角,但我军并未混乱,斗志也未因之动摇,寸土必守,与敌以死相拼。八月七日,敌横山司令虽再度下达总攻击令,但也无奈我何。经四昼夜又半天之全线恶战,敌猛烈之攻势,除西北一角被突破外,余皆未能得逞。此种情形之下,敌人该有多大伤亡!以其自述之一三三联队而言,该联队攻岳屏山高地,所属之第一大队全部伤亡殆尽;第二大队只剩下官兵七名残留人间;第三大队虽未提及,该必也不会好到哪里。如此类推敌全线之伤亡数位确属骇人。
日本投降后,其师团长等个人所透露衡阳之役伤亡皆为四万八千余人,我认为此数位仍有保留处。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敌人正确伤亡数位。衡阳弃守,衡阳会战结束,敌国大本营一次补充其第十一军新兵十万人,全期衡阳会战中,除衡阳城之持久惨烈攻防战外,其他地区,皆无持久激烈战斗,当然不会有重大伤亡。显然,此十万新兵,绝大多数乃补充攻城各师旅团之伤亡缺额,却也难怪,敌有隐瞒伤亡数位之苦衷。攻击一个兵员不整,装备不全破破烂烂之第十军,敌人先后等于使用了七个师团兵力,三次总攻,费时四十七天之久,而不能击溃我第十军攻占衡阳城。如将正确伤亡数位公布,敌军方将如何向其国人交代,更不可列入战史遗羞于后世。故其间封锁衡阳惨败消息。
四、敌对衡阳战役之结束,仅以“苦难”的衡阳战役,至此告一段落,轻描淡写十余字了之,并未提及我第十军要求停战或投降等脏字为结论。显然,敌人认为我第十军衡阳之战,已超乎其本能范围之外多矣。战果赫赫,应列入战斗中之奇迹战。
第十军的弃守衡阳,非其本身战败之罪也,乃败于处境。无论用任何方式结束此战,都不可埋没第十军辉煌战绩,这是敌国公正之处,不做不合乎情理之论调。
衡阳交通
衡阳县城,位于湘江中游西岸,南岳衡山之南麓。衡阳湘江东岸,有粤汉铁路衡阳站,车站之东为飞机场。南城外有约数千公尺纵深起伏山地,再南为丘陵与水稻四混合地带,城厢之西,除部山地与南面山地相连接外,大部分密布鱼塘莲池之沼泽地区。再西为广阔水稻田区。河幅百公尺之蒸水,紧靠北门外而过,进入湘江(亦名草河)。北门外蒸水上,筑有行驶汽车之大桥。蒸水北岸为丘陵地区,蒸水与湘江交汇之三角高地,有一七层古老巨塔,塔名回雁,相传北来雁群,至此塔东西之线回翔,不再南飞,故名回雁塔。衡阳东北面城墙,用为防堵湘江及蒸水水患故尚保留外,余皆拆除。
湘桂铁路接轨粤汉铁路衡阳站,经湘江大铁桥,通往广西省会桂林,再延伸至柳州,黔桂铁路接轨于此,通往贵州省会贵阳。抗战末期,黔桂铁路至贵阳,尚有一段未完成,衡阳保卫战时,火车只能通至贵州金城江附近。湘桂铁路衡阳站,设于南门外约三华里张家山麓。因之衡阳有两个火车站,粤汉称之为东站,湘桂称之为西站。
衡阳,战略必守之地
衡阳乃粤汉湘桂两铁路之枢纽,又有湘江水运,商贾云集,工商业原本发达。中日战争爆发,上海汉口等大商埠许多工厂陆续迁衡阳设厂,则更为繁荣。自蒸水口至黄茶岭以上约十余华里之湘江两岸工厂林立,盛况空前。湘江有轮渡两艘对开,可见江面之宽,商旅之繁。两岸靠满帆船及巨大木排,帆船大者三桅,载重数千石,木排横宽十公尺内外,厚四五台尺,数排前后相连,长及三十余公尺,有如水上陆洲,本身无动力,行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