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绝密飞行--共和国领袖专机保障亲历-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总理很仔细地看看地图,又极认真地瞧瞧地面,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似的点点头。 总之,自从〃9·13〃事件以后,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周恩来总理在对待一些很细小的问题时也显得特别的谨慎。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打搅他们
全体人员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借着闪电的火光和雷达,努力寻找着云层的缝隙。飞机在四周闪电的包围中,穿来绕去,左躲右闪。 在为周恩来总理飞专机的20年里,我们也曾多次空中遇到雷雨大风、突然事变等特殊情况。面对危险,周恩来总理总是镇定自若,又总是充分相信机组有能力有办法脱离险情,给予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每次遇险都能够化险为夷。 要知道,总理如果有丝毫不冷静的行为,对于我们机组来说将增加很大的压力,由此造成心情紧张,而人在紧张的情绪中是很难顺利摆脱困境的。 一次,由河内回国。晚9时,我们才起飞离开河内。飞行不过十分钟就进入了雷雨区。尽管机组人员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比较紧张,全体人员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借着闪电的火光和雷达,努力寻找着云层的缝隙。飞机在四周闪电的包围中,穿来绕去,左躲右闪。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飞行,终于绕出了雷雨区,脱离了险境。机组的同志们松了一口气,同时大家发现自己身上的衣衫,也都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我担心坐在后面的周恩来总理不放心,便把驾驶杆交给右座,到后舱向总理报告飞行情况。 奇怪得很,周恩来总理好像知道我此刻会到他那里去似的,我的后脚还没进门,他就很高兴、很关切地对我说: 〃瑞霭,你们辛苦了!快擦干头上的汗吧。〃并且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总理,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不会再有危险啦!〃 由于总理站立起来,使我很惶恐,可总理似乎没有觉察到,他接着我的话茬: 〃我就知道你会有办法嘛!可小张还要去替你帮忙呢。〃 总理一边说,一边笑眯眯地看着他的卫士小张。 〃总理呵,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啊,只不过想到前面看一看。〃 小张着急地申辩。 〃哦!那是我委屈你啦!〃 见小张认了真,总理便开心地放声大笑起来。 原来,绕飞的时候,飞机外面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火光四起。强大的气流,把个偌大的飞机竟像摇一只小小的摇篮一般,放在桌上的文件、铅笔,都劈劈啪啪地滚落在地。 周恩来总理也坐不住了,他不再办公,一声不响地把手里的文件递给小张,将脸贴在玻璃上,默默地、长时间地〃欣赏〃着外面那动荡的世界,领教着那左右人类的大自然的威风。 而呆立一旁的小张却有些害怕这个狂暴的世界,他又惊恐又担心,好像每一个炸雷都有可能劈在飞机上,每一声巨响,都让他的心揪得紧紧的。 〃总理,我去前舱提个醒,叫他们注意着点。〃 周恩来总理眼睛仍旧瞧着窗外,他朝小张摆摆手: 〃别去打搅他们,瑞霭会有办法的。〃 事情过去了,总理拿小张逗乐,不料小张却当了真,引得总理更乐了。 南方的天气变化很快,尤其是夏日里,雷雨风暴说来就来,而且地区性很强,一般难以预报。 另外一次专机遭遇暴风雨也是在去越南的时候。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胡志明主席去世了,中国共产党选派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为团长和副团长,组成了一个很大的政府代表团,前去越南参加安葬仪式。 也是在返回的时候,准备在南京机场降落加油后马上飞回北京。就在飞机飞临机场上空之时,突然间乌云遮天蔽日。此时我们已无别的选择,只有硬着头皮落下去。我们贴着云底飞,总算找到了跑道。可飞机轮子刚接地,倾盆大雨跟踪而来。跑道、滑行道一下子就积了几十厘米深的水,飞机滑行非常困难。 在代表团的成员中,有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韦国清。韦国清便趁机〃游说〃周恩来总理,希望总理在南宁休息一个晚上再回北京。 〃总理,看来今日是人不留人天留人啦。这样的坏天气,回北京的希望不大了。我看还是下飞机进城去吧。〃 总理坐着不动,把手摇一摇: 〃这方面你不懂,我听张瑞霭的。〃 韦国清见自己劝不动,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 〃张局长,总理只要回到北京,就不能够好好休息了。想个办法,让他进城吧。〃 我们都希望总理能多休息一会儿,当然愿意做他的〃同谋〃。我佯装刚从气象台了解完天气实况回来,跑到总理跟前报告: 〃总理,这雨一时停不了,今天赶回北京的希望不大。主要是跑道上的水太深,滑行都滑不动,飞机根本起不来。我们是不是进城呢?〃 〃好吧,我们就进城吧。〃 第二天早晨,我们机组几个人在宾馆的林荫道上散步,迎面见叶帅款款向我们走过来。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叶帅拍着我的肩膀: 〃哎呀,还是老手行,总理很信任你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罕见的伟人(1)
这位上校先生手举着酒杯,津津有味地喝着杯里的茅台,可眼睛却老是盯着我的衣服看个没完。 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之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两次先行来到中国,为尼克松正式访问作准备。 中美关系中断二十多年之久,基辛格第一次试探性的访问进行得十分秘密。他绕道巴基斯坦,乘坐巴航的飞机悄悄进入北京。行前,由巴基斯坦总统亲自送上飞机。巴基斯坦总统是中美政府接触的联系人,总统对身边无关的人都严格保密。因此,机组人员根本不知道坐在他们飞机上的这位神秘人员到底是谁。 功夫不负有心人,跟踪的记者群中,有一位名叫贝格的伦敦《每日电讯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终于发现机上坐的是基辛格,立即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篇〃基辛格飞往中国〃的快讯。他满以为抢到了爆冷门的头号新闻,但稿子发回编辑部后,值班的编辑竟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以至错失了本应轰动世界的独家头号新闻。 北京与白宫之间的往来,从秘密到公开,自始至终,周恩来总理都极其关心和重视。基辛格第一次秘密来华时,我们派了3名技术过硬的飞行员和领航员到达巴基斯坦,为基辛格乘坐的飞机领航。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的座机降落在空军南苑机场。因为我们当时还没有波音飞机,为了加强力量,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吴法宪、邝任农和我,组成机场搭台指挥小组,具体落实到我拿话筒指挥。飞机着陆后,为了保密,前来迎接的只有黄华、章文晋及礼宾司的一位负责同志。他们将基辛格迎送到钓鱼台国宾馆。 基辛格的行动,不仅对机组实行封锁政策,就是对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馆,也同样一丝风儿也没有透。机组人员没有去使馆,也不让他们同使馆通电话。由黄华及夫人、章文晋及夫人、还有符浩及翻译唐闻生,加上我一个,我们几个人全权负责接待工作。 我们把机组成员接进城里后,将他们安置在比较偏僻、远离使馆区的官园。这个地方是50年代初期为中央领导人建设的住宅区,其中还有毛泽东主席一家人的一套住房。但他们在这里住的时间非常短,很快就搬进了中南海。可是这个地方环境优雅,室内设备齐全,还有室内游泳池,条件非常好。当时严禁机组人员走出大门,说得不好听点儿就是将他们软禁了起来。就连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为基辛格举行的欢迎宴会,也没有让巴航机组人员参加。 记得那次出席宴会的人,都是从很少用的南大门进入大会堂。宴会的规模虽不大,但却很隆重。周恩来总理的祝酒词热情洋溢。基辛格也站起来讲了话。当翻译把他讲话时引用的毛主席语录译出来后,在座的中国人个个惊讶,我看连周恩来总理也未必料到他会运用毛主席的语录。我们就更没有料到,〃头号敌人〃的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竟学习而且运用毛主席的书。 3个月以后,也就是1971年10月20日,基辛格第二次来到中国。这回,他是今非昔比了,堂而皇之的以尼克松总统全权代表的身份,乘坐了尼克松的波音707总统专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基辛格在北京停留的6天时间里,他和他的代表团分别同我国有关方面人士进行了全方位会谈,讨论尼克松访华的一系列问题。因为基辛格率领的代表团中,有一位为尼克松飞专机的上校飞行员,所以,周恩来总理指派我和马仁辉参加技术会谈小组,与美方讨论有关飞机入境后的种种问题。 在尼克松正式访问期间,我还差一点在这位美国同行面前出洋相。 因为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尼克松的时候,希望我们这些陪同人员尽量穿得体面些,所以,我要求老伴替我找一件像样点的衣服。老伴翻箱倒柜,好容易找到一件〃文化大革命〃前出国时穿的浅驼色西装料子服。可〃文化大革命〃期间又不允许穿西服。老伴只好拿到红都服装店为我改成了中山装。我满心欢喜,唯一不足的是翻立的衣领颜色要深一些。 酒宴上,这位上校先生手举着酒杯,津津有味地喝着杯里的茅台,可眼睛却老是盯着我的衣服看个没完。我虽然心里知道他在看什么,但既然你没有说出来,我也就佯装不知。最后,上校先生终于憋不住了: 〃张先生,请问一个问题。〃 〃请吧。〃 我很坦然。 〃你的衣服怎么两种颜色呢?〃 〃没有啊。〃 我的神情跟真的一样。 上校先生不满意我的回答,他用手指着我的领子,又指指我的前襟: 〃这里,这里。〃 我赶忙搪塞: 〃哦,这是灯光的原因。〃 不知道上校先生相信还是不相信我的话,他没有再吭声,也没有再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衣服看。 回家后,我直埋怨老伴: 〃看你,叫你给我找件好些的衣服,可你让我差点出洋相。〃 老伴也感到很委屈: 〃就这件衣服最好了哇。〃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公开隆重接见基辛格及其代表团成员,并同代表团全体人员以及全体陪同人员合影留念。我作为陪同人员之一,也参加了这次接见和合影。当大家从散坐的座位上起身排队的时候,周总理隔着几个人招呼我:  
罕见的伟人(2)
〃瑞霭,你学过英文没有?〃 对于英文,我一直不敢问津,哪里有信心去学。就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我可没有信心学外文。〃 〃应该学呀!形势需要啦。你上他们的飞机上看过没有?〃 〃看过了。美国的航空技术很先进,不承认不行。〃 〃对嘛,我们就是为了把他们的先进技术学过来,好快些发展我们自己的工业,农业,航空业。〃 在钓鱼台4号楼,我们技术组向总理汇报情况的时候,总理一再对我说:〃张瑞霭,你要学点外文,也要学习政策,仅仅懂技术还不行,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你以后还能飞好多年呢!〃 惭愧得很,我辜负了周总理对我的希望,至今仍是一个外文盲。一方面由于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又要飞行,时间很紧。另一方面,我主观上又有障碍,认为自己中文都还学得不好,怎么还能学得会外文呢。前几年,我真追悔莫及,恨不该没有按照周总理的话去做。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同外界的交往更加广泛,航班降落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不懂外文,给工作增添了诸多不便。 据说,尼克松为了那历史性的北京之行,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桌前,忙得不亦乐乎。甚至离他访华的半年前起,他的餐桌上,传统的、习惯的西方的刀子、叉子,换成了中国的圆竹筷子。美国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 而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以及毛泽东主席,也并没有等闲视之。周恩来总理在为迎接尼克松访华的准备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 〃尼克松访华,是全世界瞩目的大事情,我们要全力以赴把接待工作做好,更要把其它诸如会谈的事情做好。〃 从1972年1月17日第一次参加有关接见尼克松的会议开始,到2月18日的一个多月里,仅我就曾7次被周恩来总理召到人民大会堂或中南海开会,研究保密、安全、宣传、教育、专机准备,以及接待方针、会谈内容等等问题。 2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周恩来总理听完各小组汇报准备工作之后,专门讲了尼克松访问杭州上海的时候,使用什么飞机的问题。尼克松有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访问,他从不乘坐东道国的飞机,总是坐着美国人飞的美国飞机穿梭于别国的领空上。针对他的这个特点,周恩来总理坚持要让他乘坐中国民航的飞机: 〃尼克松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就要听从我们的安排。〃 说这话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无论表情还是语气,都饱含着我们民族的尊严和自信。 〃马仁辉同志,张瑞霭同志,这次专机任务可不同往常啊,要给你们立军令状,只能搞好绝不能出问题。我们的自信,是建立在把工作做到家的基础之上。〃 我们心里也十分清楚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周恩来总理维护民族尊严的愿望,应该依靠我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负责、周密细致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才能实现。为了尼克松专机任务的顺利完成,周恩来总理还对保险安全方面作了详细的指示: 〃你们从现在起,就要组织执行这次专机任务的机组试航。另外,飞机除尼克松去上海、杭州的当天要试飞外,当天下午还得试飞一次,在机械方面要确保万无一失。〃 周恩来总理给我们民航的同志立了军令状之后,仍旧不放心,又逐一对有关的机务人员甚至警卫战士应该怎么做,都做了具体的安排: 〃要对机务人员讲清楚,用来做尼克松总统专机的飞机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决不可马马虎虎。试飞后必须进行铅封。对警卫部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严加看守飞机,无关人员绝对不允许接近……〃 以后几次开会,周恩来总理都不仅对接待尼克松的方向问题作了明确指示,而且对一些枝节问题,也都作了详细指示:如确定空军战斗机进入一等值班还是进入二等值班;空中、地面服务人员的力量配备;专机号的更改等等,他都是亲自过问、决定。会上,有人提出: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到底如何掌握好分寸。周恩来总理听后〃噗哧〃笑了: 〃这有什么难呢,比如,人家把手伸了过来,你就将手伸过去。不要傲慢,也不要嘻嘻哈哈的嘛。〃 美国人很神气,但做事也极认真。元月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副助理……黑格准将带了一个庞大的先遣技术小组到达北京。他们在首都机场建立起一个电视转播台,专供尼克松访华期间向美国本土转播尼克松的行动,并且进行其它方面的一些准备工作。 先遣组为总统座机从跑道至停机坪,确定将要滑行的路线、停放的位置。工作细致到机门朝哪个方向打开,在什么地点,总统从哪个点下飞机,舷梯放在哪个角度……这一切,无一不用皮尺丈量好,然后划上标志,固定下来。就连飞机前轮在哪块地板上,后轮将压在哪个点上,都丈量好,做好记号。 离总统到京还有20天,美国空军、环球航空公司、芝加哥航空公司的C…130和C…141大型飞机,就呼呼啦啦不断地飞往北京。他们运来两辆电视转播车,两部波音707飞机的冷气起动机,两台加温车……还有尼克松总统夫妇的行李、化妆品、食品等。 公元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10分,尼克松总统的副机先行到京,在首都机场降落间隔20分钟,即11点30分,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准时降落在跑道上。终于,中美关系在隔断了二十几年以后,美国最高首脑将他的手伸过了太平洋,伸向了北京,伸向在机场迎接的周恩来。  
罕见的伟人(3)
长长的舷梯上,尼克松总统和穿红外衣的夫人……帕特,一前一后迈步走下飞机。尼克松满面笑容,待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已经向舷梯下站立的周恩来伸出了手。不卑不亢的周恩来总理也适时伸出了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长时间的轻轻摇晃。周恩来总理很幽默地先开口: 〃总统先生,欢迎你。25年没有交往了。今天,你的手终于令人高兴地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和我的手握在了一起。〃 为了赢得美国人民的好感,尼克松精心安排了这与周恩来总理的第一次见面、握手的场面。所以,长长的舷梯上,只有尼克松及夫人两个人,随行人员都被留在了机舱里。后来,他又亲自为周恩来总理脱大衣。这些热情、友好的举动,都被随行记者拍摄下来。2月23日一大早,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07专程飞到北京,特意取走了尼克松访华最初两天的纪录片。此片在美国放映之后,得到美国人民的普遍称赞。 尼克松结束了北京5天的紧张会谈,按预定日程,他们要到西子湖畔的杭州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参观游览。那天,民航和空军分别出动了伊尔…18、子爵号、云雀直升飞机3个机种,12架飞机,机组成员有91人。组织这样一个多机种、大机群的参观访问团,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我仍旧驾驶伊尔…18总理专机。为保密起见,机号由216改为218。尼克松由周恩来总理陪同,坐中客舱,帕特夫人单独坐在后客舱。26日从北京到杭州。27日从杭州到上海。飞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时,尼克松翘着大拇指告诉周恩来总理他对坐中国飞机的感觉: 〃飞得很好!〃 周恩来总理脸带自信的微笑,不卑不亢地答道: 〃我很信任他们。〃 基辛格接过话头: 〃总统还是第一次乘坐外国飞机。因为中国是最安全的。〃 当晚,尼克松委托他的专机机长,送给我一支双色圆珠笔作纪念。笔杆上用英文刻着尼克松的缩写名字。 2月28日上午10点15分,尼克松离开上海,途经日本回国。周恩来总理于29日返回北京。途中,疲劳的周恩来总理却显得很轻松,他非常高兴地对身边的服务员李士云说: 〃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现在我就可以放心了。〃 尼克松在中国的一周里,多次与周恩来总理接触,深深领略到周恩来总理那令人倾倒的风采。当他离开上海,飞往日本的时候,回首遥望大洋彼岸,感慨万千: 〃周恩来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位伟人!本世纪罕见的伟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姓何的没几个好人
何廷一,福建长汀人,于1929年13岁时参加红四军。跟随党中央毛主席爬雪山过草地,驱日寇,打老蒋,历尽艰难困苦。全国解放后,他任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并负责毛泽东主席的专机保障任务。毛泽东主席一见到何廷一就开玩笑:“保驾的来啦。” 如今,何廷一已是80高龄的老人,他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忆那些既幸福又有担忧的保障专机飞行的日子,并亲自整理成文,在我们采访他的时候,毫无保留地将资料交到我们手中。我们为尊重他的意愿,只将部分内容稍作调整后呈献给读者。 姓何的没几个好人 一个身材魁梧衣着简朴的中年人两手叉腰,站在一张小桌子前,待我们这班人坐定之后,他两眼将在座的人环扫一遍,然后声音洪亮地说:同志们! 我作为空军副参谋长负责毛泽东主席的专机任务,始于1956年,止于1958年,历时3年。当刘亚楼司令员指着我对毛主席说“主席,这是副参谋长何廷一,以后你的专机就由他负责”时,我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毛主席当时对刘亚楼说:“好,你忙你的吧。”何廷一三个字在他脑子里显然没有任何印象。其实,早在毛主席兴奋地写下“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时候,我就在龙岩第一次见到毛委员了。 那是1929年,我才13岁。红四军在长岭寨打了一个漂亮仗,歼灭了国民党一个旅之大部,旅长郭凤鸣当场被击毙,红军战士抬着郭凤鸣的尸体浩浩荡荡开进汀州城。红四军在长汀、上杭、龙岩、永定影响很大,闽西根据地日益扩大,群众纷纷参加红军,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革命队伍的。参加红四军的第二天晚上,就通知我们去听报告,我们一群新兵跟在黄树庭后面走进一栋楼房。没有隔成间的二楼已经坐满了人。我看见一个身材魁梧衣着简朴的中年人两手叉腰,站在一张小桌子前,待我们这班人坐定之后,他两眼将在座的人环扫一遍,然后声音洪亮地说:“同志们!今晚我给你们讲讲中国战争的发展史……”有人告诉我:“他就是毛委员!”毛委员很重视宣传群众,经常亲自演讲,但由于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很重,我那时年纪小,见识少,很多话听不懂,现在能记得的就只有这么两句:过去打仗用的是大刀、长矛,现在用的是毛瑟枪、机关枪。 1940年7月,我由前总调军政学院学习。到延安后,我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朱老总,警卫员告诉我朱老总和康克清都在毛主席的窑洞里看热闹。毛主席、朱老总、康克清、张闻天、博克、何凯丰等一大群人围了一大圈玩得正高兴。我怕打搅他们,进去后就悄悄地站在旁边看。毛主席抬头看见了我,就问:“你是谁?”我告诉毛主席我的身份和姓名。“什么地方人?”“长汀。”“啊,我还在长汀养过病呢。”随后毛主席很随意地开玩笑说:“姓何的可没有几个好人。你看何应钦,还有湖南军阀何健都不是好人。”“主席,你这么说可是有些片面,我看姓何的坏人是少数,多数是好人。何凯丰、何叔衡不都是好人吗?”主席听了哈哈笑起来,说:“小何,你说得对,来,来,我们配合打一把。”我红着脸说:“我不会”。主席说:“那你就继续看吧。” 十几年过去了,毛主席早已把姓何的是坏人多还是好人多的争论忘记了,当然也就把我这个长汀人给忘记了。  
保驾的
苏联一位医生劝毛主席不要吃鸡肉,但可以喝鸡汤;另一位苏联医生则说可以吃鸡肉,不要喝鸡汤,害得毛主席好久没有吃过鸡肉。 1956年5月初,毛泽东主席第一次乘坐空军的飞机,出动的时候由刘亚楼司令员亲自送他到广州。那时空军只有苏制的里-2运输机,航速240公里/小时,只能坐14个人。5月底,我奉命到广州去接毛主席回北京,一共去了3架里-2。第一次执行毛主席的专机任务就碰到了麻烦,由广州飞北京因天气不好,在汉口停了几天,由汉口飞北京时,在石家庄附近遇上雷电,山里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我非常着急,怕毛主席的飞机出危险,赶紧走到驾驶室,一面观察一面问驾驶员有没有问题。石家庄距北京360航空公里,里-2飞机要飞一个半小时。地面坐汽车一个半小时不算什么,在空中一个半小时就感到时间很长。这一个半小时因着急紧张,心怦怦地乱跳,如果医生给摸脉,心率可能一分钟超过1000次。这次飞行3架里-2是这样安排的:我乘坐第一架飞机探路——观察天气。毛主席、罗瑞卿(公安部长)、###(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公安部副部长兼九局局长)乘坐第二架飞机,罗、汪是去负责保卫工作的。第三架飞机乘坐工作人员和保卫人员,飞行间隔15分钟。第一架飞机落地后,刘司令员既高兴又担心,毛主席的飞机还没降落呀!降落后刘司令员高兴了,笑着和毛主席握手。我松了一口气,真险! 自第一次乘飞机去广州后,毛主席的专机任务由我承担。1956年至1958年毛主席经常外出视察、召开会议,备有三套交通工具:飞机、专列、轮船。坐飞机我必跟随,不坐飞机时我也跟着乘专列,坐轮船,飞机要跟随备用。 “保驾的来啦!”这是毛主席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毛主席上飞机后,先在椅子上坐一会儿,然后躺在床上看书,有时先批阅文件,然后躺在床上学英语。英语秘书名叫林克,北大英语系毕业。那时毛主席已年过花甲,可学英语精力充沛,非常用功。 毛主席在飞机上说话很少,全部精力集中在阅批文件或读书上。空中服务员小郭给主席送茶水,他也只瞅她一眼。有一次开口问服务员姓什么,多大年纪,空中生活习惯不习惯。毛主席说郭是红色空中小姐,他在空中小姐前加冠“红色”二字,表示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空中小姐。小郭对主席称她为红色空中小姐感到非常幸福,高兴得微微一笑。 我和毛主席说话很少,而且是老一套,每次只说一句:“请主席上飞机。”在飞机上我曾劝过主席,飞机在飞行中,阳光一闪一闪的,对眼睛有影响,请主席看一会儿,闭眼休息一会儿,保护视力。毛主席瞅了我一眼仍看他的书。 我在飞机上多半的时间坐在领航员旁边观察天气,了解飞行情况,以便随时回答主席的询问。有时坐在主席的床头和叶子龙打扑克,胜负只使眼色,默不作声,生怕影响主席看书。 毛主席外出要带几箱书籍。每到一地,卫士长李银桥或公务员小田、小尹,便迅速把书整齐地排列在主席的床边备用。毛主席起床很特别,坐起来就算起了床。起床后先看书,他身边常放一个小本子。看到重要段句就作笔记。 毛主席的饮食很简单,平常两菜一汤,顿顿有辣椒。喝茶时连茶叶都嚼烂咽下。抽烟是“冠军”,抽完一根接一根。 毛主席喜欢游泳。据说他游泳是幼年时期在他家门前的池塘里学会的。1982年5月,我访问主席的家乡韶山冲时,特别注意看了他家门前的池塘,果然不是虚传。 毛主席畅游了中国许多大江名河:在武汉游长江,在广东游珠江,在广西游邕江,在湖南游湘江,在江西游赣江,在浙江游钱塘江。大海也是主席的游泳场所,在北戴河、青岛,天天到海里游泳。没有江河湖海的地方则在游泳池里游泳。 毛主席游泳我也跟着去。1966年主席畅游珠江,在船上他看我没有游泳准备,就问我为什么不下水去游泳。我说:“游不好,在水中有时脚趾还抽筋。”主席说:“抽筋怕什么,下去游一会儿。”主席说话了,不得已跟着去游了一会儿。 毛主席到各省市视察、召开会议,省市委都请他品尝地方风味菜,主席吃后既不赞赏也不批评。毛主席对吃没有什么要求,给他做什么吃什么,据我所知毛主席喜欢吃家乡的青菜猫耳朵。 50年代苏联一位医生劝毛主席不要吃鸡肉,但可以喝鸡汤;另一位苏联医生则说可以吃鸡肉,不要喝鸡汤,害得毛主席好久没有吃过鸡肉。后来毛主席说医生的话不能全信,最多只能信百分之五十。 我执行毛主席的专机任务,一方面认为很光荣,一方面又提心吊胆,特别在复杂气象情况下,整夜整夜睡不好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