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党争-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第五节  逼出来的改革
  一、北宋的人力资源问题
  唐末宋初是人才非常缺乏的时期。而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的多寡。唐朝的治国方略与古人相似,而宋朝的治国方略跟清朝相似,唐朝多次受到外围势力的打击,但最终走向强大。而宋朝越往下发展国力越微弱。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否得到有才能的人相助是非常重要的。在唐代,有才能的人都想建功立业,而到了宋代,有才华的人或者孤芳自赏或者独善其身。这是为什么呢?唐太宗以文治武功征服天下群雄,天下人才全部聚集于麾下,对于那些指出他缺点的人多能褒奖。他将任贤唯能列为家法,唐朝三百年天下贤相名卿不计其数,天下有才能的人争相来投。宋太祖是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的天下。所以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用人不喜欢有杰出才能的人。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但也因为如此,重文轻武的政策促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在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而宋朝公务员的薪水很高,读书就等于走向富贵,宋朝人不断用勤奋与激情演绎着这个并不确定的公式。反映到社会生活上就是:大龄未婚女遍地都是,30岁、40岁嫁不出去的女人大有人在。
  当然宋代是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再加上朝廷所实行的政策,使得当时的达官显贵,富室豪商在选择女婿时“一不问家世”;“二不问人品”;“三不问婚否”;只要是考中了进士就是他们选择的对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考中进士的男人十分抢手,简直比全球限量版的路易威登还畅销。有时有的大家族由于出手晚了,而未能招得进士为婿,全家人一起后悔。因此,后来每逢到科举考试揭晓的那天,整个首都开封完全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凡是家中有女的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全家老幼齐上阵,纷纷出动“择婿车”;到金明池上路,铆足了劲争相抢新科进士做女婿。这种事情在宋朝有个专门的称呼——“榜下择婿”。
  宋代榜下择婿之风的盛行,无疑是直接地被当时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与其时中上层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关系极大。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严格的门阀政治下,形成了“崇尚阀阅”的社会心理。婚姻“重其门第”即是“尚姓”的表现。那么两宋时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会心理,而榜下择婿即是“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确实是个“尚官”的时代,宋人把宋代社会称为“官人世界”可谓一语道破。不过,天下的男人虽然多,皇帝的乌纱帽就那么几顶,每年的新科进士加起来也就几百人,但是天下想攀龙附凤的女人却千千万万。在这种狼多肉少的情况下,抢不到肉的毕竟是大多数,所以第一年抢不到就得再等一年,天天等,年年等,黄花女终于熬成了黄脸婆。
  如此循环,当读书成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进而由向往演化为精神时,它就脱胎成社会风尚。
  

《中国历代党争》第六章(1)
北宋末年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文人卸无可卸的包袱
  自古以来书生都是意气用事的,谈论的事情多而能做成的事情很少。北宋的宋徽宗,擅长书画,同时兼有了文学家和美术家的特长,这便是天生的不适宜搞政治活动。他所用的大臣,都是出自童贯、蔡京、王黼、梁师成的门下,没有一个能达到天下人的期望。李纲、种师道并非近臣,却突然间便大权在握,被一群小人所嫉妒。他们所主张的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懦弱委靡的钦宗所又不敢去做。而城中百姓和士兵都欢迎二人,这又容易招朝廷的忌讳。于是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唐恪、耿南仲等人蛊惑圣听,一味实行投降策略,指望以割地赔款加自虐宋军获得和平而不顾城镇的守备和军事战略的部署。直到太原、真定相继被金人攻陷,交通要塞已经失去,而朝廷尚在下诏令百官议论三镇得失。所以金人曾经对宋使说:“等你们宋国讨论完毕,我都已经打到你们家门口了。”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北宋末年的官员都是这样的秀才之流,他们议论了三年也没有定论。所以北宋的议和与南宋的议和内在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南宋是出于不得已,北宋则是能行而未行了。下面我们将详细说说。
  第二节  无法完成的任务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在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做卢龙节度使的时候,多次和梁、晋交战。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浑水摸鱼,趁机夺取了唐朝的营(今热河朝阳县)、平(今河北卢龙县)、滦(今河北滦县)三州,使得河北东北部与热河东南部相继沦入契丹国的掌握之中。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后来五代中后晋的王存勖消灭了刘守光进而兼并了这些地盘。
  契丹与后晋是邻国,后晋的李克用和刚建立后梁的朱温长年对立交战。这种形势对阿保机开疆拓土非常有利,阿保机想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国。为此,他首先南下,偷偷地攻打幽州,因此与晋交兵,相互间互有胜负。山后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察哈尔蔚县)、新州(同今涿鹿县)、武州(同今宣化县)、儒州(同今延庆县)等州大多数都相继被其攻下,只有幽州一直没能拿下。
  后唐李嗣源病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让在陕西的李从珂任河东节度使,李从珂则发动了兵变,并趁机联合石敬瑭夺取了后唐的政权。
  李从珂继位以后,虽然石敬瑭帮他除掉了李从厚这个后患,但并没有信任他,反而将石敬瑭当成最大的威胁来对待。想尽办法要将他调离河东这块根据地。石敬瑭回去之后,更是小心防范,并想夺取后堂政权,由于力量不足,43岁的石敬瑭认了契丹33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许诺了卖国条件:将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寰州、应州、朔州、蔚州等十六州(今察哈尔口北道山西雁门道全部)全部割让给契丹以示友好,这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开始。于是万里长城与燕山山脉的险要地段全部沦入契丹人手中,竟至河北北境无险可守,使得契丹人能够自由出兵侵略河北。后晋的灭亡,实际原因也正在于此。 。 想看书来

《中国历代党争》第六章(2)
后周的周世宗在位时,亲自率领将士攻打契丹,取得了瀛州(今河北河间县)、莫州(今河北任邱县)、易州(今河北易县)三州,自此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以南重又回到中国版图。周世宗乘胜追击,打算夺回幽州,但是因为在半路上生病,只好作罢。
  宋太宗在位,两次派出重兵,希望能夺回幽州,但后来都被契丹给打败,从此以后,河北常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抵御外寇入侵。
  宋真宗在位时,契丹圣宗大举入侵南部地区,攻至澶州(今河北大名道濮阳县)时,参知政事王钦若和同知枢密院事陈尧叟都劝真宗南迁,宰相寇准竭力劝说,最终真宗御驾亲征,并一举击败契丹的前锋军队,大挫辽人的嚣张气焰。辽人加紧了向真宗请和,但是要求真宗向辽国称臣,献出幽燕之地作为称臣的前提。真宗此时年少气馁,本来就想见好就收,加上身边近臣的蛊惑,就答应了辽国提出的要求,每年向辽国进贡岁币三十万,这是中国向契丹进贡岁币的开始。
  宋仁宗在位时,定难(今陕西榆林道)节度使赵元昊判上作乱,陕西州郡大部分都被其攻陷。契丹兴宗乘仁宗与元昊交兵之际,屯兵河北,声言南下,并且派遣使者向仁宗所要瓦桥关南的十个县。仁宗不愿意给他,但是又不敢和他交战,于是派遣使者去议和,许诺在原有三十万岁币的基础上再增加五十万岁币。
  宋神宗在位时,派军队去筹划治理河湟、绥附及西南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交趾后,又与西夏交兵,边防多次发生征战,而此时契丹的道宗乘虚而入,派遣使者要求神宗将河东(今山西中部及南部)边境全部划归契丹所有。此时,因为西北西南同时在交战,神宗已无力与辽国宣战,只好同意了这个不合理的要求,重新划定辽宋边界,东西七百里、南北三十余里的广大土地全部被纳入辽国版图。
  宋徽宗时,辽国的情况有了变化,这是因为辽国出了个叫天祚帝的败家皇帝,这个天祚帝比较贪玩。有一年,天祚帝游幸到混同江(松花江)。依照辽国礼制,周围的节度使此时都要来拜会这位大国天子,并且要赠送地方特产。酒宴之间,天祚帝喝得高兴,命各位节度使挨个跳舞助兴,偏偏生女真节度使完颜阿骨打一脸沉静,推辞说不会跳舞。
  首领们被命令依次起舞,本来就是作为臣服的一个象征。阿骨打拒绝这样做,甚至是接到多次命令而再三也是拒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不给天祚帝面子的。天祚帝就动了杀机。虽然权臣萧奉先劝阻了天祚帝。但这个疙瘩却在阿骨打心里系上了。
  后来阿骨打卧薪尝胆的使得女真部快速崛起,这引起了辽国统治者的警觉,更加紧了对女真部的压制以及*,阿骨打反辽的想法更加强烈。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阿什河畔登基,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史称金太祖。
  辽天祚帝听到女真建国后又惊又怒,本来以为阿骨打在深山老林里面折腾折腾也就算了,最多再给你一点地方归你管我也忍了,竟然还敢立国,于是自率十几万大军御驾亲征,心里想着不*膀子还打不过你了呢。
  阿骨打心里也没有多大的把握,看到天祚帝要跟他玩儿命,也很害怕。他召集部将开会,眼泪哗哗地说:“今日之战事均由我起,我愿意把自己绑起来向辽国谢罪,你们把我送去,免得有刀兵之苦。”诸部将一闻此言群情激愤,纷纷表示要努力杀敌,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中国历代党争》第六章(3)
金国当时满打满算只有两万兵,两军相会,女真战士以一当百,锐气正盛,竟把辽军杀得尸横遍野。辽国的军队主力溃散,从此难以立国了。
  从此以后,金国不断地进兵,辽国不断地失败,天祚帝不断地逃跑,幸好辽国有五个京城,他可以轮流地去避难。
  宋朝看到金国对辽国摧枯拉朽的攻势,觉得辽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想在火中取栗,趁机捞一把,派遣赵良嗣出使金国,没有带着两国交好的国书,但是带着宋徽宗的御笔,准备随时签署协议。名义上仍然是买马,实际上就是具体落实约金攻辽,希望成功后收回燕京一带土地。
  赵良嗣,原名马植,祖籍是燕云十六州的北部地区,自从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以后,马家成为辽国的汉族大姓。这个马植曾经在辽国做官,因人品不好,为同僚所排挤,眼看就混不下去了,看到隔壁邻居的女真人日益强大,对辽国构成了强大的威胁,而辽国却不思进取日益*,便想为自己谋取一条后路,继续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因为他是汉人,便想投靠宋朝,正巧赶上童贯出使辽国,马植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童贯路过燕京时,连夜要求拜见童贯。
  一见面,马植立即来了一个北宋版的“隆中对”:“大宋本是天朝大国,皇上圣明(不知道听谁说的),万民恭顺。马植本为汉人,心仪大宋许久而报国无门。辽国本是夷狄禽兽之流,现天祚帝荒淫无道,已成奄奄一息之态。不仅仅大宋对燕云十六州有收复之志,女真人也对辽国恨之入骨。如果大宋派遣使臣与金国结盟,南北夹击共灭辽国,则祖宗基业可复,一统天下!”
  童贯听后,喜出望外,认为马植乃是一位深谋远虑、志在天下的才俊之士,立即将其带回宋朝,并且推荐给宋徽宗。宋徽宗也是一个目光浅薄之士,并且正在酝酿联金灭辽,立即奉为座上宾,并赐国姓“赵”给马植。从此,马植改名为赵良嗣,成了正经八百的“国姓爷”。
  1120年,赵良嗣作为大宋使者出使金国,阿骨打正在前线指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没有马上和赵良嗣商讨夹攻辽国之事,而是让赵良嗣跟随金军观看金军如何攻占上京。金太祖确实是用兵如神,用了大约两三个时辰就把辽上京攻下来了,充分地向对方炫耀了武力。
  随后,双方开始谈判夹攻辽国之事,最后达成如下协议:
  一,金兵自平地松林(今热河围场县)至古北口(属河北密云县跨燕山山脉上之万里长城为北平热河交通要道)出兵,宋兵自白沟(今平南琉璃河)出兵,共同夹攻辽国。
  二,事成之后,山前和山后十七州归宋国所有。
  三,宋国向金国纳献岁币数与给辽国岁币数目相等。
  总体看来,这个合约宋除了获得燕京一带的土地之外,其余的地位与宋辽关系相比没有任何的变化。
  即使是不平等条约,考虑到可以借机收回魂牵梦萦了一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的燕京部分,宋朝软弱无能的统治者也全部答应了。由于双方的使者是从海路走的,宋金结盟又被称为“海上之盟”。
  宋金结盟对于三个当事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宋金结盟极大地改变了金辽的力量对比。虽然无能的宋军在夹攻辽国的战斗中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是宋金结盟的现实对金人士气的鼓舞是无法估量的。此后,金人坚定了灭辽的决心,促使正在进行的辽金议和迅速走向破裂,这不能不说与宋金结盟有一定关系。 。。

《中国历代党争》第六章(4)
其次,宋金结盟对于已经是日薄西山的辽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虽说宋军在战场上确实很废物,没有给辽国制造多少麻烦,但是至少牵制了一部分辽军,并且在瓦解辽军的斗志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疑加速了辽国的灭亡。
  宋虽然可以收回五代十国以来丢失给辽国的部分土地,但是在与金的交往以及随后的对辽战争中,把自己的腐朽懦弱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唇亡齿寒,宋最终成为辽国灭亡之后的下一个牺牲品。
  从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宋金结盟其最大的受害者是辽国,宋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最多是满足了一两年的虚荣心就可耻地灭亡了,最大的胜利者是新崛起的金。
  后来的“靖康耻”其实来源于“海上之盟”的草率决定,宋徽宗不该因为蝇头小利就放弃了与辽国的百年友谊,况且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也不考虑,是很没有战略眼光的一招臭棋。
  签署此项合约的事儿是由童贯、蔡京主持的,熙河钤辖赵隆极力劝说不能如此做,童贯不听,带领枢密院事郑居中与他争论到徽宗跟前,徽宗只好暂时停止议论此事。不久,因为金国在对辽战役中屡战屡胜,并攻下了中京和西京(今山西雁门道)等地,童贯便再次向宋徽宗进言,要发兵助金。郑居中说:“不能做这种落井下石的事情”;宰相王黼不同意他的看法,宋徽宗于是下定了决心。宣和四年,下诏派遣童贯、蔡攸领兵十五万,在北边响应金兵。童贯多次进兵,但是都被辽国战败。
  童贯为了逃避一再兵败的责任,秘密派使者到金营,要求金军出兵攻打燕京。金太祖亲自出马,率军一举攻下燕京,而宋军却没有参战。辽萧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无处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辽天祚帝。天祚帝杀死萧妃后,杀气腾腾地责问耶律大石为何要拥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慷慨陈词说:“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国之力,不能拒击金兵,而弃国远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没有过错,因为都是太祖子孙,这总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无言可对,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同年十二月,金太祖引兵进入居庸关,攻陷燕京(今北京),自此,辽国的“五京”已全部被金国攻下。
  之前宋朝与金国有约,只要夺回从前割让给辽国的石州、晋州,而没有提及营州、平州、滦州三州,攻陷辽国以后,宰相王黼想同时要回营州、平州、滦州三州,并多次派遣使者赵良嗣去金国所要,金国不仅不同意,还责备宋朝出兵时延误时间,只答应给燕京及山前六州(蓟州、景州、檀州、顺州、涿州、易州)。后来金国攻下燕国,却派遣使者对宋徽宗说:“燕京是用金国自己的兵力攻下来的,燕京的所有赋税应该归金国。”王黼想在皇帝面前邀功,于是在除了进献岁币之外,还加上了燕京代税钱一百万缗。金人贪得无厌,又向宋朝要粮食,赵良嗣答应给二十万石。
  宣和五年四月,金国将燕京及涿州(今河北涿县)、易檀(今河北密云县)、顺州(今河北顺义县)、景州(今河北津海道遵化县辽置景州)、蓟州(今河北蓟县)六州之地还给宋朝,而山后诸州及西北一带连绵山川均没有归还,营州、平州、滦州三州,不是后晋的石敬瑭贿赂契丹的土地所以不全属于燕地所以还是需要各守所得。已经归还的土地上的金帛财物及官员百姓全部被金人驱掠到金国境内,宋朝所得到的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
  燕云十六州这个困扰了历代北宋统治者的心病总算是没有了,至少收回了燕京周围的地区,可以有个交代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原人民在后晋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后等待了一百九十多年,没有想到最终不是靠着武力夺回来的,是靠花钱买回来的。
  宋徽宗看来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为了庆祝燕山府“回归祖国中原”的怀抱,徽宗皇帝命有司制“复燕云碑”立在延寿寺内,表彰自己的“不世之功”。另外,组织“洗雪百年国耻,喜迎燕山回归”活动,在全国营造出一片安乐祥和、普天同庆的气氛。
  此外,徽宗皇帝大封有功之臣,人人都有肉吃,其中赐宰相王黼玉带,加官为太傅(文官最高职)进爵为楚国公,童贯进爵为广阳郡王,蔡攸加官为太子少师,赵良嗣加封为延康殿大学士。此时,京城内外一片歌舞升平,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于与金国还有购买土地的交割以及新占领地区的防御问题也根本顾不上考虑。殊不知,这样的日子已经不长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代党争》第七章(1)
南宋政府的抉择
  第一节中国式职场规则
  政论发达和政党间斗争激烈,是宋代政治的一大特色。北宋中期以后,士大夫因为一时意气而相互争斗不休,不管是聪明人还是蠢人全部深陷党争之祸中。而他们所斗争的焦点就是旧法和新法。
  南宋建国以后,外患非常严重,士大夫把注意力从内部的党争斗转移到外部边患问题的解决上,而对外态度的不同又引发新的党争,而这时候他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与金国究竟是战,还是和。
  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主张议和的多是小人,而主张交战的大多数是君子。这是因为大家都忽略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当时;宋朝打不过辽国,辽国打不过金国。这也就是说宋朝的武力不如金国,此其一。
  宋朝的根据地是在浙江,气候温暖,物产丰饶,山川明媚,风景美丽,民风文弱。金国的根据地在满洲,气候寒冷,物产缺乏,山川凛冽,风景萧疏,民气便多刚猛,富于冒险精神。加上又夺取了黄河流域,住在高大的房子里俯视东南,有居高临下之势。江若海曾经说过:“如果把天下地势比喻成蛇,那么秦蜀就是蛇头,东南就是蛇尾,而中原就是蛇的脊梁。如今将蛇尾做蛇头,怎么能带动得了蛇的脊梁呢。”这也就是说宋朝的地势不如金国,此其二。
  金国的将相,都是出身皇族,宗室王公,都知道怎么用兵,所以他们的朝廷与将帅的行动常常能保持惊人地一致。而宋朝的将相,分成了文臣和武官,文臣喜欢主和,武臣喜欢主战,朝廷大臣与边防将帅的意见经常发生冲突,在政治见解上无法达到统一。也就是说宋朝的党争太多,很难有统一意见,内部相互掣肘导致政局不如金国,此其三。
  如果按照这样来推断,宰相秦桧之所以同意议和,并非是未加思索,而是当时形势不得不让他这样做。
  然而当时的书生,并不清楚当时的天下局势,动不动就n“尊王攘夷”来打动人。秦桧曾经被掳到金国,在金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也就非常了解宋金两国的具体情况,所以到他当了宰相以后,才坚定的主张议和。
  而当时号称贤士大夫及后世主持清议的人都对他大加唾骂。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作为当时国家的一项计策,也是无可厚非的。最可恨的,应该是高宗的昏庸、懦弱,贪恋皇位,害怕打仗,一心只想苟且偷安。秦桧只不过是能够揣度他的意思,阿谀逢迎他罢了,而高宗也是应为这样的原因,与秦桧相处得十分愉快,对他言听计从。议和以后,高宗不乘此机会卧薪尝胆,休养生息,训练军队,充实国库,以便将来雪耻,却沉迷于酒宴、歌舞,粉饰升平。只要有反对议和的,不管这个人的人格怎么样,才气如何,一律流放、诛杀、贬职,毫不爱惜。后来竟至杀害的岳飞,罢免了韩世忠,流放张浚,逼杀赵鼎。自己将自己送进火坑,却一点也不知道后悔。虽说秦桧奸佞,排斥异己,主要还是因为高宗性情怯懦、嫉妒,生来就不喜欢君子而喜欢小人。现将其平生事迹记录如下。
  第二节  宋高宗的用人策略
  在金兵第二次围攻开封的前夕,这次去议和的仍是赵构,不过这一次是完颜宗望点名让他去的,因为完颜宗望后来知道这个人真的是亲王,并不是大将的孩子,所以特后悔把赵构给放了。完颜宗望认为赵构是宋朝最有种的皇子,回去之后肯定是个祸害,所以第二次点名让赵构赴金营议和。另派刑部尚书王云,二人一起,出使金朝求和,走到磁州(今河北磁县)时,王云暗中勾结金人,准备挟持赵构去做人质,结果阴谋败露。这时,磁州守臣是宗泽,宗泽对康王赵构说殿下您要去金营啊,不妥,说肃王到那儿去了,一去就被扣住了,再没放回来,现在他们又要让你去,明显是要把您也扣在那儿,您也回不来,这是送死的事,咱不能干。请他暂留磁州。

《中国历代党争》第七章(2)
赵构到这个时候,他也能想得明白,白白送死的事,谁愿意干啊。所以赵构就在那儿沉吟,沉吟不语,因为他们相遇是在磁州城外,在一个小庙门口,在磁州城外相遇,所以赵构沉吟不语的时候,百姓们渐渐地就围了上来。把赵构和王云的队伍水泄不通,走不了了。在这种情况下,王云是急于完成使命后回朝复命,所以王云就呵斥百姓,朝廷自有法度在,你们这些人拦住出使的官轿,成何体统,都给我闪开,结果他一喊,老百姓的火就上来了。因为王云曾经建议用坚壁清野抵抗金军,于是就把城外面所有的民房全扒了,很多老百姓被强制拆迁了。而这个时候王云又跑出来议和了。百姓就非常恨这个王云,于是百姓一哄而上,殴打王云,拽下马就打,拳打脚踢,宗泽在旁边看着不说话,士兵也都在旁边看着,也都不说话,因为宗泽很鄙视王云的为人,都不说话,赵构想说,众怒难犯,这么多人围着王云打,赵构就只好也不说话,一会儿把王云打死了。
  王云的死给赵构留下非常深的阴影。王云也是朝廷命官,这些暴民说打死就给打死这还了得了,赵构就在宗泽的磁州他就住下来了,王云被打死了,赵构一想他都被打死了,我要是前去非要坚持议和,弄不好我就王云第二,赵构于是就待在了磁州。
  这时汪伯彦也送来帛书,请康王回到相州,并亲率部众一路风尘扑扑远道相迎。赵构十分感动,当场许诺:“他日小王得见圣上,一定会首先荐公为京兆。”这一句话便奠定了汪伯颜日后受恩得宠青云直上的锦绣前程。
  再说京城汴梁,金兵的侵袭搔扰更加变本加厉,日胜一日。钦宗无奈,只好写了份诏书藏到蜡丸里,派使臣持蜡丸到相州面见康王赵构,封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让他们带兵来援助。宗泽作为前锋,屡次攻破金国的偏师。劝康王赶紧带兵过河。而这时赵构实现了他的诺言,让汪伯彦与宗泽同为副元帅,然后与众人商议大军去处。众人意见纷纭,各执一端。有人以为应向北挺进,向金兵决战,有人以为应退至江南,以求保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