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如晦摇头道:“皇上如今力求实现清明政治,若持刀威逼,那成何体统?朝廷与地方因利益不同,其看法也不同,这就需要说服他们,而不能靠武力。
君集,我让你来,是想和你谈谈转运粮草之事。”
“以往战事,转运粮草例由户部组织民力,非是兵部之职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3)
李尚书已往前线,兵部的人员就那么几个,确实无能为力。”
“皇上多次说过不许滥征民力,刚才我已与刘公说过,此次要全额征收租庸调,则不能将此次征役摊到百姓头上。
如何转运粮草,此次要在府兵身上打主意。
李尚书此次所将兵士,基本上以边防戍卒为主,并未从国内征调府兵。
我想,一场战事到底能打多久,那是没有常数的,因此要为李尚书准备后续之兵。
这后续之兵从何而来,那十二道府兵即为现成的力量。
这些府兵战时为兵,无战为农,该是让他们动作的时候了。
可拿出四道府兵,将他们动员起来,先作为转运粮草之用,若前方吃紧,再把他们投入战斗,你以为如何?”
侯君集也很干脆,爽快答道:“杜仆射的这个主意好,让他们转运粮草,一来不用民力,二来若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可以就近投入战斗。
刘公,粮草的事儿由你来办,转运的事儿不劳你操心了。”
杜如晦点点头,说:“就是这话。
我刚才向李尚书保证后方充足供应粮草,刘公,君集,如何具体实施,就有劳二位了。”
李靖回府后略作收拾,即带领亲随三人向陇西奔去。
他们四人所乘马匹皆为良驹,预计明日即可到达张万岁的马场。
四骑马在陇西高原上疾驰,只见眼前成排的白杨树飞快地被甩在后面。
又是一个初冬时节,那些挺拔的白杨树已经脱尽树叶,一棵棵光秃秃地站立着愈显高耸。
霜花还在山谷底发白,清风徐徐吹动,追赶着卷曲的树叶,可以听到“沙沙”的声响。
李靖挥动马鞭催马快行,心里头盘算最多的还是这场战事。
###厥原来强盛之时,其势力横跨漠北、漠南,然自从薛延陀、回纥反叛独立后,其势力逐渐南移,地盘日益缩小,目前仅龟缩在漠南一隅。
颉利与突利一战,更使###厥雪上加霜,丢掉了对东方的契丹等部落的控制权。
满打满算,颉利可汗如今能够统辖的民众不超过五十万,其中能跨马打仗的兵士不超过十五万。
李世民此次下定决心###颉利,非常清楚颉利的处境,所以并未大范围地从全国调兵,仅使用北境所屯兵力十五万人。
由此来看,此战稳操胜券。
待唐军兵临###厥境内的时候,定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李靖多年关注###厥的形势,非常明白双方的态势,他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杜如晦所说的“快”字。
到了第二日午时前,李靖到达飞云谷,谷内衰草低伏,寂静无声,让他又想起昔日跟随李世民在此征战的情景。
记得那时是一个雪夜,自己带领千军万马偷越此谷,一举占领前方的高羛城,为最后生擒薛仁杲奠定了基础。
眼前景物依旧,而不见昔日战场任何痕迹,若非当日事主在场,谁也不会想到此地曾是刀光剑影的战场。
李靖很快就到了高羛城下,就见城墙、城楼焕然一新,显是张万岁刻意修缮了一回。
城门紧紧关闭,守门兵士需验了行人的过所公文后方才放行。
那名兵士看了李靖的过所公文,见上面写着“兵部尚书李靖”的字样,顿时大惊,一面开门放李靖进入,一面让人去急速通报张万岁。
待李靖入城后行到半途,张万岁领着数人迎了过来。
那张万岁依旧是爽朗的脾气,人未近前,响亮的声音已经传了过来:“果然是李尚书驾到。
我还想是那些狗才假传信息哩。
李尚书,你来了也不早点通报一声,弄得我有点措手不及。”
李靖下马拱手道:“张少卿,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找你自然是求马了。”
李靖内心里也很佩服这位奇人,他与李世民渊源颇深,然他一心养马,少有其他心思,在马场一呆就是十余年,将唐朝的马政整治得规模越来越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4)
张万岁对李靖也很尊敬,也急忙拱手还礼,答道:“李尚书以军机纵横天下,我这个老马贼能为李尚书效力,感觉脸上有光。
李尚书,你想要什么马尽管拉走就是,我肯定不会吝啬。”
“好哇,我就是想听见你这句话。
走吧,领我到你的马场转一转。”
“李尚书昨日出京,一路鞍马劳顿,今天不如先歇息一下,明日再看如何?”
“不行。
皇上有诏,让我到北境主持军事,不可耽搁太久,我明日就走。”
“好吧。
左右,牵我的马来,陪李尚书去马场观看一回。”
出了高羛城西门,即是一望无际的浅水原。
只见那金黄的草原上,无数的战马在那里或奔跑,或静卧,或饮水,或吃草,冬日的阳光尽管不能驱散寒冷,毕竟也算灿烂,把马场照得如同画儿一般。
李靖目视张万岁道:“张少卿,我此来专寻能耐寒冷又迅捷的优于突厥马的马儿,你不可藏着掖着,让我失望啊。”
张万岁微微一笑,说道:“李尚书,我知道有人在京城里说我的坏话。
什么将一流之马不示于人呀,什么尽给军中一些劣马呀。
哼,他们也忘了我张万岁是干什么的。
皇上让我在这里养马,是为了打仗作准备,若战事来临,我还在这里推三阻四,我还是人吗?李尚书,你说,想要多少匹好马?”
李靖伸出三个指头,说道:“三千匹。”
张万岁慨然答应:“三千匹太少,我给你五千匹。
我知道,与突厥一战势不能免,这些年我刻意用乌珠穆沁马和西极马交配,已经养下了近万匹好马。
走,我领你去看看。”
张万岁一扬马鞭,催动坐骑向浅水原北首赶去。
大约行有五里,就见一群大部分为枣红色的马儿在那里散养。
李靖抵近一看,见这些马的身上依稀有“玉极骝”的特征,方悟张万岁所言非虚。
张万岁如数家珍,不停地向李靖介绍他的宝贝:“乌珠穆沁马皮毛粗糙,四肢粗壮,蹄质结实,生命力较强,能够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然其在战阵之中并无优势。
李尚书,皇上赠送给你的那匹‘玉极骝’,是纯种的西极马后代,想你定能体会它的好处。
然西极马能冲锋陷阵,却没有乌珠穆沁马那样皮实,比较娇贵。
我用了许多法儿,将这两种马交配成功,诞下了眼前的这些宝贝。
只可惜,西极马太少,其后它们迭相交配,西极马的特征越来越模糊。”
李靖点头赞道:“看模样不错,张少卿,你先让他们牵来一匹,容我先试一回。”
李靖骑上一匹枣红马,独自向北疾驰,绕了一个大圈,用时大半个时辰方回。
他虽不养马,然也知马之优劣,试骑之后,感到此马可堪为用。
他知道颉利可汗所用马匹多为乌珠穆沁马,与这种杂交而成的马儿相比,其速度和敏捷程度都落在下乘。
李靖回到张万岁面前一跃而下,开口说道:“张少卿,就要这群马了。
念你养马不易,我此次仅要三千五百匹,省下一千五百匹于你。”
张万岁哈哈一笑:“李尚书如此替我着想,马贼在这里先谢过了。”
张万岁说话的时候,脸面正迎着阳光,其一笑脸上皱纹顿现,如核桃皮一般。
李靖注意到他比以前苍老多了,想是他多年居于这苦寒之地,又多时在野外巡视马匹所致。
李靖心里一颤,有心想让他回京城居住,又想此人天生爱马,若让他离开马群,也许苍老得更快。
想到这里,李靖柔声说道:“张少卿,唐初马匹仅有数万,这些年经你调养,能上阵战马已有数十万,功劳可谓大焉。
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你养马之时,也不能忘了育人啊。”
“怎么讲?”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5)
“你总有走不动的那一天,若是不将满肚子的马经传授于人,而将之带入棺材里去,连皇上也不答应你。”
“哈哈,李尚书,你要了我的马,还不忘我这个人,你放心,皇上早就想到了。
你看,我身后这名年轻人叫韦盘提,原在幽州养马很是有名,被皇上调来辅佐我养马。”
李靖点点头:“这么说,你是后继有人了。”
“正是。”
李靖心想李世民不愧为一世英主,连这等小事都能考虑到,何谈其他呢?他不想接着说这个话题,说道:“张少卿,我在此地不能多留,明日一早就要奔赴北境。
这些马儿,就烦你派人随我一同赶到雁门。”
张万岁回视韦盘提道:“李尚书亲来挑马,可见非同寻常。
你就挑选数十名得力之人,将这些马儿赶到阵前。
若军中兵士不习惯此种马性,你可帮他们调教一番。”
韦盘提躬身答道:“下官省得。”
杜如晦在京中接连数日忙乱,晚上忙得太晚,就宿在尚书省。
刘政会这日晚间来寻杜如晦,言说蒲州张刺史来京哀求,其称蒲州连年遭灾,没有积蓄,所以无法上缴今年租赋。
杜如晦问道:“刘公,你没有告诉他要以大局为重吗?”
“说了,但他还是哀求不止。”
杜如晦沉吟了一下,说道:“那好,你把他带来。”
刘政会看着杜如晦那憔悴的面孔,心疼地说道:“如晦,我的年龄比你大,然看你的颜色枯槁,神情疲惫,精神还不如我哩。
办事固然要尽心,也不能太拼命,你这样下去,那怎么得了。”
杜如晦无奈地摇摇头,感谢道:“谢谢刘公关心。
我遇事若不将之办妥当,就难以成眠。
唉,多年形成的毛病,一时也改不了,只好听其自然吧。”
刘政会也摇摇头,心想李世民到底用了什么法儿,让杜如晦、房玄龄等一班人如此卖力,竟然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不顾。
窗外夜色更浓,寒气渐渐透了进来,将砚上墨冻得凝固起来。
杜如晦唤来差役,令其用热水重新磨墨。
衙役端来热水,将之滴于砚中,一边磨墨一边问道:“杜大人晚上办事这么久,小人去笼些火来如何?”
杜如晦立在案前翻看今日的文书,感觉到越来越重的寒气,跺了几下脚,说道:“不用,我再待一会儿即回府,不用笼火。
现在刚刚入冬,若衙内现在就开始升火,那要多少薪炭才能过冬?”
“现在已经过了饭时,杜大人还饿着肚子,不如让小人先去寻来点热汤,一来可以取暖,二来可以垫垫饥。”
杜如晦摇手不许:“我马上就回,也不差这一时。”
说话间,刘政会带领张刺史走了进来。
那张刺史见了杜如晦躬身行礼道:“杜大人在上,下官特来拜见。”
杜如晦眼光看也不看他,依旧注视着案上的文卷,沉默了片刻方才问道:“张刺史,据我所知,蒲州今年的收成不错。
国家并未额外征收租赋,你为何拖欠至今呢?”
“禀杜大人,蒲州今年确实丰收,然以前欠账太多,实在无力上缴。
望杜大人为蒲州百姓着想,宽限些时日,来年再补上。”
“你急巴巴地从蒲州跑到京城,就是想来讨这句话吗?”
“下官不敢,只是想将实情报知。”
杜如晦抽出一卷文册,将之丢在张刺史的面前:“张刺史,这篇妙文你应该见过吧。
” 张刺史定睛一看,认得是本州的上表,急忙说道:“这是本州去年的上表。”
“嗯,看来你的记性不错。
表中说道,蒲州得邓州之助,开始恢复农事,已初见效果,来年若风调雨顺,定使百姓家中有盈粮。
今年秋收大熟,你那里应该不错。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6)
是不是?”
“下官刚才说过,主要是以往欠账太多。”
“我年初时陪皇上出巡,夜访风陵渡时见到不少蒲州百姓,他们当时说了你许多好话,足证此表所言非虚。
你有多少旧账?贞观元年,贞观二年,皇上免了你们蒲州二年的租赋,朝廷还为你们送去许多赈灾之粮。
要说旧账,仅有一笔,即是邓州所赊钱粮。
然陈君宾亲口对我说过,这些钱粮可以逐年偿还。
张刺史,如今国家有事,你一味拨拉自己的小算盘,置国家的租赋于不顾,还说了这么多虚妄的托词,这样应该吗?”
张刺史想不到杜如晦这么快就说清了自己的家底,不禁目瞪口呆。
他这次见了吏部的征粮令,心想蒲州刚刚渡过了难关,正是缓口气的时候,实在不愿意上缴国家的租赋。
因此来找吏部说项,以蒲州往年受灾太重为托词,想一时搪塞过去。
不料刘政会如此认真,还将他拉到杜如晦面前受训。
他支支吾吾半天,方才答道:“杜大人,天下诸州甚多,也不差了蒲州的这一点钱粮。
容缓一些日子,下官定然全数缴清。”
杜如晦抬起头来,心中生出一分怒意,斥道:“张刺史,你为国家的吏员,缘何连这点事理都不明白?当初蒲州遭灾,陈君宾节衣缩食周济你们,他为何这样做?无非是胸中有国家大局。
你现在将眼光仅仅盯在本州事务,这一分眼光,要比陈君宾差远了。”
刘政令插言道:“对呀,现在国家有事,杜仆射日理万机。
你在这里喋喋不休,该是不该?”
突然,杜如晦脸现痛楚之色,用拳头顶住了腰部,很快,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刘政会见此情景,关切地问道:“如晦,你怎么了?”
他跨前几步扶住杜如晦,又向张刺史吼道:“赶快搬过来一张椅子。”
杜如晦痛苦地斜倚在椅子里,眼光无神,哼哼了几声,然后有气无力地说道:“刘公,不知为何胸下疼得厉害。”
刘政会叹了一声气,说道:“你恐怕还没有吃晚饭吧?唉,你这样没明没夜地辛劳,就是一个铁人,也承受不起啊。
如晦,这里的事情由我来办,你赶快回府吧。”
杜如晦抬起头来,目视张刺史,一字一顿道:“张刺史,蒲州所欠钱粮务必于十日内缴清。
你若再延迟不办,到了十日,我将奏明皇上罢你官职。”
张刺史眼见杜如晦如此竭尽心力为朝廷办事,自己因一己之私,来此喋喋不休,心里早已有愧了。
他拱手答道:“下官今日得杜仆射和刘尚书一番教训,茅塞顿开。
我今夜立刻返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将国家的租赋缴清。”
杜如晦点点头,不再说话。
一名衙役上前搀起他,慢慢地步出户外。
李世民那日在太极殿内的一番疾言厉色,果然有了效果,群臣的上疏又多了起来。
他召见群臣之余,多在东暖阁内披阅群臣的奏章。
这日午时过后,他先是小憩了一阵,起床后步入东暖阁内,就见杜正伦正候在那里整理起居注。
杜正伦那日在朝堂之上举报封德彝,事后魏征找他说了一番道理。
大意为处机要之职,须缄口为要。
杜正伦明白其中含义,此后果然收敛行为,轻易不再张口。
李世民见他在旁边忙碌,向前行了几步,又复停下。
他内心里也想知道起居注的内容,尤其对玄武门之变更想知道史官如何描写自己。
可是前代规定,当朝皇帝不得翻看起居注,他只好咽了口唾沫,慢慢地走到自己的案前。
杜正伦现任门下省给事中,专职负责皇帝起居注的撰写和整理工作。
他正低头整理文卷,事先未觉察李世民入内,待他发现的时候,李世民已经走了过去。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7)
他见状急忙离案施礼,李世民令其平身。
李世民坐了下来,仰头说道:“杜卿,你这一段时间撰写起居注,有什么感悟呀?”
“臣掌笔撰写起居注,常常战战兢兢,生怕一字一词有失,就误了皇上的本意。
因此深感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
“哈哈,你在那里到底写了些什么,朕一点都不知道,有什么可怕呢?要说可怕,莫过于朕。
朝堂之上,魏征等人固然言辞激烈,毕竟说过就散,不存痕迹。
朕所惮者,惟卿手中的那支笔。”
“臣但知秉笔直书,不敢有差。”
“对呀,就是这直笔才令朕害怕。
朕每坐朝,不敢多言,怕言语有失被卿记录。
必待有利于民的时候,朕才将话说出口。”
杜正伦明白李世民这样做,是想为后世留一个好名声。
然皇帝如此慎于言,约束自己的行为,当能有利天下,遂感动道:“陛下这样做,堪称一代英主。
陛下若有一言之失,并非仅对当世百姓不利,若载书中传之后世,则千载亏德。”
杜正伦能说出这般话,足见其有相当见识,李世民满意地说道:“嗯,不错,就是这话。
朕今日高兴,为你这句话,赏你彩缎二百匹。
你随侍朕身边,今后不仅要据实直书,也要说些中肯之言。”
“谢陛下赏。”
“你忙你的活儿,朕也要看些奏章。”
李世民伸手拿起一道奏章,信手翻开观阅。
心里想杜如晦推荐的岑文本,以及魏征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这一段时间在各自岗位上干得都有成色,该是为他们升职的时候了。
这道奏章由马周所奏,李世民眼光漫过马周的名字的时候,心里不由得一喜。
奏章写得甚是工整,只见其中写道: 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
臣不幸早失严父,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惟忠义而已。
是以徒步二千里,归于陛下。
陛下不可以臣愚,擢臣不次。
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辄竭区区,惟陛下所择。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左,墙宇门阙方紫极为卑小。
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
太上皇虽志清俭,爱惜人力,陛下不敢违,而番夷朝见,四方观听,有不足焉。
臣愿营雉堞门观,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矣。
臣伏读明昭,以七月幸九成宫。
窃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视膳。
今所幸宫去京三百里而远,非能旦发暮至矣。
万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见陛下,何以逮之?今兹本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热处,而陛下走凉处,温清之道,臣所未安。
然诏书既下,业不中止,愿示还期,以开众惑。
臣伏见诏宗功臣悉就藩国,遂贻子孙,世守其政。
窃惟陛下之意,诚爱之重之,欲其裔绪承守,与国无疆也。
臣谓必如诏书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尧、舜之父,有朱、均之子。
若令有不肖子袭封嗣职,兆庶被殃,国家蒙患。
正欲绝之,则子文之治犹在也;正欲存之,则栾之恶已暴也。
臣谓宜赋以茅土,畴以户邑,必有材行,随器而授。
虽干翮非强,亦可以免累。
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得其术也。
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臣闻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故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言“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
自陛下践祚,宗庙之享,未尝亲事。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8)
窃惟圣情,以乘舆一出,所费无膎,故忍孝思,以便百姓。
而一代史官,不书皇帝入庙,将何以贻厥孙谋,示来叶邪?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训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马周在奏章中说了三件事,一是让李世民向李渊尽孝,建议加高大安宫门墙示尊敬之意,劝李世民不可远游避暑;二是对李世民封建宗室提出微言,认为可以让其享福禄而不能永授其官;三是对李世民数年不拜宗庙提出劝谏。
李世民读完,心里暗暗赞道:“简直又是一个魏征!其词义恳切,又不畏龙颜,可堪重任。”
他一面令人去叫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温彦博、王?来此议事,一面又将马周上表看了一遍。
既而众人相继入殿,李世民抬眼扫了一圈,见其中独缺长孙无忌,问道:“无忌呢?”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而至,禀报道:“皇上,齐国公误带刀进了东上阁门,至殿前被监门校尉发现,校尉追上前来,认为齐国公带刀入宫犯了死罪,要将之监禁起来。
他们正在那里争执不已。”
唐制规定,任何人入宫不得携带兵器,违者将被处死。
李世民说道:“传朕旨意,先让无忌进来,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长孙无忌很快走了进来,受刚才事件的影响,他脸色阴沉,情绪还没稳定下来,向李世民行过礼后,说道:“这个该死的校尉,还想把我监禁起来,莫非我还能对皇上图谋不轨吗?”
李世民笑道:“你这也是无心之失,事情已经过去,不要再耿耿于怀了。”
魏征显然不赞同李世民的话,奏道:“陛下,入宫之人不得携带兵器,此为国家制度。
监门校尉按律执行,并不为错。”
温彦博替长孙无忌辩护道:“这些守门宿卫的眼睛当时看往何处?见到有人身带兵器为何不当场收缴?这个监门校尉其实也应当依律斩之。”
李世民摇摇手,说道:“一件小事何必喋喋不休?我们最后再议!魏卿,你看看这个。”
他将马周的上疏递给魏征。
魏征展开阅读,李世民对其他人说道:“这是马周的上疏,魏卿看完后,你们也逐个读一遍。
朕召你们来,是想议一件事情:像马周这样的年轻才俊,如何为他们提供历练的机会,使之从政经验渐积渐富,最终能担大任。”
魏征飞快地读完全章,将之递给身边的房玄龄,赞道:“马周得皇上慧眼识之,其眼光见识及才具果然不同一般。
一个出身于门客之人能在短时间内提出如此多的诤议,臣以为其可堪为任。”
李世民道:“若书上未署马周之名,朕定认为此是魏征所作。
魏卿,观其见识及胆魄,其实与你一脉相承。”
众人传阅观看,皆点头赞叹,房玄龄说道:“人之秉性,虽是天成,终归要经过诸多磨练方能分途,其入了正道,若无人识出,亦要明珠暗投自生自灭。
马周有幸,得陛下简拔而出。
然而其他人呢?陛下日理万机,不可能一一识出。”
王?说道:“房仆射所言还是如何识人,皇上的意思是如何为他们提供磨练的机会。
陛下,臣以为要将马周等人放在更重要的职位上,给其一定时间察其优劣。”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是这个意思。
朕想好了,此次先将马周授为侍御史,将岑文本授为中书舍人,你们以为如何?”
侍御史为御史台的属官,品秩为从六品下。
马周刚刚入官籍不久,一下子升到如此高位,委实罕见。
中书舍人为中书省的属官,品秩为正五品以上。
李世民前一段时间令中书省恢复“五花判事”之制,则对中书舍人的挑选甚严。
岑文本能得此职位,实属不易。
众人自然没有异议。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报皇恩如晦劳心 出奇兵李靖发威(9)
李世民接着道:“按说授任此二人的官职,朕仅吩咐玄龄、如晦去办就成。
所以大张旗鼓将你们召来,无非想让你们查访俊才,随时举荐。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的寿命毕竟有限,要永固江山,能臣必须后继有人。
我们今日这样做,一是为江山着想,二是为子孙后代办一些有益之事。”
李世民今年刚刚三十二岁,如此年轻就想着身后之事,让众人想法颇多。
李世民见杜如晦言语不多,又观其脸上颜色呈青灰色,不禁关切地问道:“如晦,朕听刘公说,前些日子你在衙中犯病,看你颜色如此难看,找太医瞧过没有?”
杜如晦这几日更加消瘦,颧骨已显棱角,听到李世民垂询自己,急忙答道:“谢陛下关心。
臣这些日子睡眠不好,吃饭也失了胃口,可能是作息不规律的缘故。
不妨,臣想慢慢恢复一段,就会好起来。”
李世民转头对一名太监道:“你去太医署,让那名王医监过来候着,待会儿随如晦回府里诊治。”
杜如晦坚辞,李世民的态度也很坚决:“朕还不知道你的脾性?你最近定是为了北境战事,忙得有点不知东西了。
朕上次就说过,让你以玄龄为榜样,既要理政,更要强身健体,你缘何就是不听?待王医监为你诊过,若果然有病,这一段时间不许上朝,好好在家调理。”
杜如晦答应。
李世民见时辰不早,对众人说道:“此事议罢,大家可以散了。
临走之前,就无忌的这档子事,大家说怎么办?”
温彦博说道:“陛下紧急召见臣等,皆匆匆而来,齐国公忘记解下佩刀,为无心之失。
说到底,那监门校尉其实该死,他的职责就是守门,检查来往行人,那佩刀挂在衣襟之外,他为何就没有一点察觉呢?臣以为,应将此校尉处斩,以警他人。”
温彦博这样说,很显然是为长孙无忌开脱。
温彦博的话惹恼了魏征,他冷笑道:“温令这样说,能够服众吗?”
“当然,齐国公毕竟将佩刀带入了宫内,也有失处。
为示惩罚,臣以为应治齐国公徒罪二年,并罚铜二十斤。”
温彦博补充说道。
王?也不满意这样处理,斥道:“温令这样说,显失公平。
齐国公误带刀入宫,那校尉也是误察,都是一样的罪过,一轻一重的处罚难道公正吗?”
李世民忍不住说道:“按你们的意思,要将无忌杀头吗?若是这样,朕会特赦无忌。
” 魏征道:“陛下欲行特赦之事,不能仅赦齐国公一人,应将那名校尉也一同赦免。”
众人分成了两派意见。
李世民内心里还是倾向于温彦博之议,然魏征、王?之议合乎国家制度,他无法当面驳斥。
见长孙无忌在一旁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