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这里,他顿时为之气馁。
  颉利可汗轻叹了一声,说道:“好吧,我想你刚刚即位,也有许多难处,就先按你说的办。
  我立刻退兵,你要按承诺年年贡来。
  还有,执失思力要立即放回。”
  李世民神色严峻,说道:“我知道草原男儿最重诺言,我们既有此盟,断不可再有反复。
  我答应你的事情一定会办,我的兵马脚步也不会出境向北一步。
  你呢?会不会动辄来犯我疆土?”
  颉利可汗拔出一支箭羽,“啪”的一声将其折断:“鹰坠箭折,为我汗国誓言中之最重。
  我若违盟,犹若此箭!”    “好的,我们就当着两军之面,刑白马而盟。
  你以为如何?”
  

渭水便桥退突厥  弘文书馆辩治乱(8)
二人寥寥数语,将一场战事消弭于无形。
  李世民答应送出金帛,用钱物维持了国内的安定;颉利可汗此来本意就是索求金帛,看到威武的唐军,他也无胜算,实在不愿意开战。
  二人各有所获,就在这便桥上达成了盟约。
  一匹白马被拉到桥边,侯君集手持利刃欲斩其头,以取血盟约。
  李世民挥手止住他,说道:“我们既免战事,不用杀马以为牺牲。
  可刺其股取血一盏,即可盟约。”
  须臾,侯君集遵旨刺马取血。
  两名兵士手捧玉盏,里面装着七成满的“土窖春”酒。
  侯君集将马血混入,清澈的美酒顿时变成红色。
  李世民手端玉盏,面向颉利可汗大声说道:“终我们二人一世,两国再勿相侵扰。”
  颉利可汗也大声道:“就是这话。”
  二人仰头将血酒一饮而尽。
  他们饮酒的时候,两军寂静无声,惟听到渭水的哗哗声音。
  二人饮完酒,随手一掷,将玉盏投入桥下水流中。
  这时,两军同时发出了如雷的欢呼声。
  李世民目视颉利可汗感叹道:“你听,他们其实也不愿意打仗。
  颉利可汗,顺乎民意为君主的第一要旨,不可逆势而行。
  望我们各自珍重吧!”    颉利可汗闻听如雷的欢呼声音,先是诧异,继而茫然,不解其中之味。
  他迟疑了一阵,拱手道:“如此,我就北归了。
  望你记着今日之盟,早日将金帛之物送来。”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金帛之物由执失思力带回,你尽可放心。
  你现在北归,恕我不远送了。”
  二人拱手作别,回到各自军中。
  随后,两军后队变前队,缓缓班师。
  李世民回到军中,众大臣拥上来询问究竟。
  萧礒关切地问道:“陛下刚才与颉利会晤的时候,老臣以为,突厥豺狼之心,不讲信义。
  陛下挺身而出,有轻敌之嫌,我们实在担忧。
  孰料陛下胸有成竹,三言两语就说服颉利退兵,不知陛下用了什么妙计?”
  李世民说道:“朕事先已筹划得很详细,事先并未对众卿家说明。
  颉利所以敢倾巢而来,直抵京城郊外,则因我国内刚靖其乱,朕又新即位,以为我们不能敌。
  故朕轻骑独出,示以轻蔑之意,又振我军威,表示必战之信心。
  这就出乎颉利意料之外,使之犹豫不决。
  颉利入我地既深,四周皆我士民,其必有惧心。
  我与其战则克,与其和则为必然之事。
  朕敢于轻骑独出,不为行险,是已经料定了颉利的心机。”
  萧礒又问道:“然事先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实在疑惑得很哪。
  既而颉利自退,其策安在?”
  “朕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齐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
  刚才若跨水进击,势如拉朽。
  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豳州以待之,突厥若奔归,伏兵迎击,大军蹑其后,取得胜利如反掌之间。
  所以不战的原因,朕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应当以静抚之。
  若开战,所损甚多,又与颉利结怨更深,突厥必然惧而修备,防范更严,且动辄犯境。
  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突厥既有所得,理当自退,今后势必志骄意满,不思防范。
  我们利用这个空当,努力养威伺畔,一举可灭之。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就是这个道理。”
  众人听了李世民的这番宏论,深服其明察秋毫,且深谋远虑的本领,对他以静抚民、富国强兵的主意,和壮大之后再来收拾突厥的雄心更是折服。
  封德彝拱手赞道:“陛下神机纵横,臣等实在不及。
  陛下能体恤百姓,以智驱敌于无形,为我大唐天下之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渭水便桥退突厥  弘文书馆辩治乱(9)
李世民眼望对面缓缓退走的突厥兵,似自言自语道:“天下之福?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他微一侧头,目视臣下道:“世民自幼爱枪习箭,生性善战,这几年又出征较多,看来跨马征战似为世民所长。
  如今太上皇将天下交给了我,要治理好天下,仅靠打打杀杀是不成的。
  这些日子以来,世民辗转反侧,忧虑良多。
  众卿家,如今突厥的威胁暂时消除,大家都要倾全力来治理国事。
  至于如何治理法,朕还没有清晰的想法,还要听听众人的主意。”
  李世民又沉思了一会儿,目视房玄龄道:“玄龄,明日早朝之后,诏京中三品以上文官及众学士,入弘文馆议事。
  这如何治理天下的大事,还是要自由地辩论一番最好。”
  次日早朝之后,群臣散去。
  三品以上文官在宫内用过早膳,就遵旨到了弘文馆。
  弘文馆设在弘文殿的左边,这里原来是李建成的藏书之处。
  李世民迁入东宫后,将天策府内的书籍移来,令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陆德明、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在这里或典校理,或司撰著,或兼训生徒。
  不过李世民设立弘文馆的动机,与他当初设天策府文学馆是一脉相承的。
  李世民现在作为一名新皇帝,设立弘文馆不是让他们专一在这里研讨学问,也不把他们当成学究对待,主要想让他们商榷政事,参与议定礼仪、律令和朝廷制度。
  李世民闲暇时候,或漫步来此,或将他们引入内殿,与他们谈古论今,识前王之所以成败。
  有时候谈得兴起,会一直谈到深夜方罢。
  群臣入馆片刻,就听馆外一声大喝:“皇上驾到。”
  群臣急忙列队站起迎候,就见李世民不乘步舆,健步迈入馆来。
  他一进门,先挥手道:“众卿不用多礼。
  今后入馆来议事,不用像上朝时那么严肃,散漫一些最好,此为今后的成例。”
  李世民面南坐下,群臣依品秩也排列坐定。
  群臣看到李世民待人如此亲切,心中觉得安定许多,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刚刚被立为太子时,每每接见群臣皆威容严肃,臣子奏事时不免心中恐惧,深恐一言不当招致雷霆震怒,因此言语行动之间常常不知所措,顾虑重重。
  他起初看到臣下战战兢兢向自己奏事,有点好笑,又有些得意,觉得树立威严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
  这种状态持续数日后,王?上疏一道请其改正。
  其中谏道:“群臣恐惧,惟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这使李世民惕然警觉,当即赏赐给王?帛一百匹。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每见臣下奏事,不再以严肃之色相对,变得和颜悦色起来。
  李世民用目光在馆中扫了一圈,朗声说道:“朕刚即位,突厥即兴兵来乱,遂有渭水之盟,如此算是暂时将边疆之事稳定下来。
  太上皇在位之时,朕与众卿家南讨北征,终于一统天下。
  以上这两件事儿已定,从今日开始,大家要将全部精力用在治国之上。”
  杜如晦奏道:“陛下心怀仁慈,不愿兴兵扰民,可那朔方的梁师都这几日蠢蠢欲动。
  无忌来报,说那梁师都整军已毕,准备兵犯我境哩。”
  李世民摇摇头,说道:“昨天归京的路上,朕已与大家说过,所以不愿与颉利开战而和者,惟想以静抚民也。
  梁师都蕞尔小丑,值得我兴兵吗?如晦,可由兵部传令各州,让他们务必坚守,不让梁师都犯境即可。
  以后这几年,朕不想再妄动刀兵了。”
  “朕今日让众卿家来此议事,这就是原因之一。
  炀帝暴政,使天下大乱,群雄纷起。
  

渭水便桥退突厥  弘文书馆辩治乱(10)
在座之人,多历两朝,对炀帝之失感触良深。
  萧公,褚亮,等一会儿你们可就此话题多说两句。
  唉,这些年群雄混战,虽被太上皇一一扑灭,然山河破碎,百姓凋敝,可谓民不聊生。
  目前除京畿之外,其他各地百姓逃散,田园荒芜。
  经民部统计,现在的民户数目,不及前隋最盛时的五分之一。
  昨日我与颉利盟约的时候,颉利说归去后要献马三千匹,羊万只,被我拒绝了。
  我让颉利归还所掠中国户口,并让他放回温彦博。
  马、羊皆由人所养,若人口不旺,何谈其他呢?”
  温彦博是李渊派往突厥的使者,他出使的时候适逢玄武门之变,颉利起心侵扰中原,遂将温彦博扣下。
  众人纷纷点头。
  像其中的封德彝、萧礒、陈叔达等人皆两朝为官,熟知史事,尤其对隋文帝治下的仁寿年间和隋炀帝大业初年的繁荣景象追怀不已,当时的社会富庶程度和民户的兴旺,是自晋朝以来从没有的。
  李世民接着道:“原因之二,是我朝的吏治不好。
  太上皇这些年将精力放在征伐上,他性格简慢,将国事多委以臣下。
  臣子中不乏忠谨之人,也难免良莠不齐,有些人背着太上皇自行其是。”
  说到这里,李世民向坐在前排的裴寂扫了一眼,裴寂看到李世民那锐利的目光,不由得低下头来。
  这时,李世民的声调变得高亢起来:“隐太子帮助父皇辅国,然不将心思用在正道上,肆意放纵臣下,使政刑纰缪,官方弛紊。
  唉,这吏治之道,为何就不能清明简约呢?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武德之初,李密降唐。
  京城之官欺他是一名降人,又以为他家中有金山银山,大小官吏都变着法儿前去勒索,这分明是前隋遗风嘛!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虞世基毫无二致!对了,如今天下民户不及前隋五分之一,然我看各级官吏却不比前隋少。
  玄龄,你将这件事儿好好查一查,养着这么多的官吏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不说,还不知要多生多少事,该裁撤的就要坚决裁撤!”武德九年末,李世民又追封李建成为隐太子。
  李世民的音调一高,吓得群臣不敢多发一声,待他话音一停,满馆寂静。
  这使李世民又觉察到自己的严厉,遂展颜一笑,说道:“瞧我,一激动就跑了题儿。
  我刚才说的两个原因,一是外部的,一是内部的,因之形成了今日纷乱的情形。
  这正是我们今日要议论的话题:如何治理当今的天下。
  嗯,萧公,你先说说。”
  萧礒缓缓说道:“治理国家之事不可操之过急,须缓缓为之。
  譬如租庸调令和均田令订于武德七年并推向全国。
  现在看来,此两法在京畿收到了效果,而在京畿之外效果甚微,盖缘于时日太短。
  一项田亩制度尚且如此,要彻底改观天下之容,那是需要许多时日的。
  陛下让臣谈谈前隋之事,虽是过眼烟云,然恍在昨日。
  文帝将江山交给炀帝的时候,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计口四千六百零一万;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永丰仓、太原仓及天下义仓充满,京都及诸州库,布帛各数千万;且四夷宾服,输贡者众。
  自秦汉以来,未见有如此富庶之朝代者。”
  李世民插话道:“你提到秦汉,令我想起了这秦朝和隋朝,确实有相似之处。
  其祚运者短,又遇上暴君。
  不同的是,秦始皇首先是削平六国的雄主,其次才是肇始秦亡的暴君。
  隋炀帝和他相比,就显得一无是处了。”
  群臣听了李世民这个观点,很觉新鲜。
  其时人们一概骂倒秦始皇,甚至把他统一六国也说成是“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的一大罪状。
  李世民却认为秦始皇是个应运天人的创业圣君,把他和周武王伐纣平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渭水便桥退突厥  弘文书馆辩治乱(11)
至于其后来暴政,则是其过,但不能掩其功。
  这是李世民潜心读书的感悟,褚亮等人私下里深叹他不死读书,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萧礒点点头:“陛下所言不错,秦隋祚运太短,和暴政休戚相关。
  臣曾经计算过,炀帝恃天下富饶,因而劳役不息。
  如建东都,开运河,修长城,进攻高丽,到各处巡幸等,十余年间,共征用人力……”说到这里,萧礒记不准数字,一时语塞。
  褚亮接口道:“合计用人口约三千零一十二万人。”
  褚亮此语一出,举座惊叹。
  以前他们皆知隋炀帝滥用人力,但不知确切数字。
  隋最盛时人口为四千余万人,隋炀帝这样使用人力,基本上将国中丁男用过三遍。
  加上其后诸强争斗,伤亡又多,人口当然要锐减了。
  李世民道:“然大乱之后能否实现大治?萧公刚才言道有待时日,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还有,若实现天下大治,要采用什么办法呢?”
  房玄龄说道:“百姓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人心思静。
  陛下实行抚民以静之国策,臣想不出三年,即可实现天下大治。
  至于如何治理,陛下如今偃武修文,以教化百姓,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萧礒冷冷说道:“三年?房中书以为这是一场战事吗?何期其速耶?须知治国与征战是两码事儿。
  你以前多随皇上出征,未曾理政,这怪不了你。
  然不可妄发空言,若因言误国,那就是大罪了。”
  这句话让房玄龄面红耳赤。
  一段时间以来,萧礒、陈叔达、封德彝等人自恃为老臣,将房玄龄等人不放在眼里,议事的时候往往当庭驳斥。
  李世民理政要倚重他们,且想房玄龄等人也的确需要历练一番,就并不在意。
  但萧礒刚才的这番话让他第一次有了一丝不舒服,本来今天来议事就是自由讨论,不拘对错皆可说出。
  然萧礒自恃老臣,以训斥的口气动辄给房玄龄扣帽子,言语中也透出刻薄,就不合平等议事的初衷了。
  这边的陈叔达点点头道:“对,若说三年实现大治,时日太短,臣看至少要有十年。
  须知打破一件东西容易,然建成一件东西就难了。”
  群臣纷纷交头接耳,观众人神色,赞成萧礒、陈叔达观点的倒有一大半人。
  房玄龄不同意萧礒、陈叔达的观点,说道:“不错,两法令于武德二年初定,然武德七年以前,征战频繁,无暇顾及。
  七年以后,皇上刚刚说过,隐太子不专其事,放纵大臣,未将全力用在以静抚民上。
  若拿过去的老眼光来看现在,什么都一成不变,不是积极的态度。”
  李世民微微颔首。
  这时候封德彝插进话来。
  房玄龄抬出了李世民刚刚说的话,他不好在此问题上继续纠缠,遂变换角度说道:“不错,房中书说得有理。
  如今陛下专事以静抚民,然不能像房中书认为的那样,搞什么教化百姓。
  要知道,秦始皇灭六国,隋文帝取代前朝,他们若采用教化的方略,断不能成。
  陛下,臣以为,天下大乱之后,若想取得大治,必须采用严厉决然的手段来训导百姓,而不是采用渐进之教化手段。
  如此,臣以为三年之内可以实现大治。”
  封德彝的这番话引起了萧礒、陈叔达的不满,以为这是他惯用的左右逢源手段,二人都重重地哼了一声。
  群臣复又低头议论,只听馆内充满了嗡嗡的人声。
  这时,从馆内最后面冒出了响亮的声音:“若依封公此言来治理天下,则陛下与秦始皇、隋炀帝有何不同?莫非想陷皇上于不义之境地吗?”
  众人扭头一看,只见后排缓缓站起一人,却正是谏议大夫魏征。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1)
封德彝听到有人反驳自己,且言语犀利,不禁愕然而顾,看到说话者是魏征,心里顿时涌出怒火。
  但他城府极深,尤其在李世民面前不愿如萧礒那样横眉冷目对人,因淡淡说道:“魏大夫言重了。
  天下皆知我皇英武绝伦,岂能与秦二世、隋炀帝相比?当着皇上和群臣的面,你要分剖清楚,切莫将此罪坐在德彝身上。”
  李世民眉头微耸,唤道:“魏卿,你到前面来,不可胡乱指责别人嘛。”
  魏征慢慢走到前面,面向李世民站立,张嘴欲言,李世民忽然失笑道:“众卿皆坐,惟魏大夫独立,莫非众人皆醉你独醒吗?”
  他瞪了一眼侍立在一旁的太监道:“糊涂东西,呆立在那里干什么?还不赶快为魏大夫看座?”
  魏征坐了下来,恰巧与裴寂相邻,与萧礒、封德彝侧面相对。
  李世民鼓励他道:“魏卿,那日突厥来袭,你在朝堂之上与萧公、封公等人观点不同,事后想起来,颇与朕意暗合。
  你为谏官,应该如此,当怀国家大事,谏群臣之失,亦包括朕之失处。
  封公,自古以来言官只要忠君体国,即使其言语中有失当之处,亦属平常。
  是不是这样?”
  封德彝点头赞同。
  魏征开言说道:“封公刚才所言,是让皇上威权独运,乾纲独断。
  察秦始皇、隋炀帝为政时,他们并不希望国家败亡,如嬴政号称始皇,是希望子孙为二世、三世,将祚运一直延续下去。
  惜其以一人之能,妄想慑服臣下,奴役百姓,难免失于暴政,终于亡国。
  前鉴不远,若陛下遵其故事以行之,不是又走到老路上了吗?”
  李世民点头道:“不错,历代君主视百姓为愚民,且妄行其是,败亡者居多。
  其实百姓为水,当权者为舟。
  若能顺应水势,则舟行自顺;若逆水势而行,又妄动波涛,则舟覆亦不为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魏征听后立起,拱手向李世民一揖道:“陛下既有此思,实为天下之幸。
  为君者爱民如子,从善如流,何愁天下不能大治?如今大乱之后,百姓畏厌强权,正是善易教化的时候。
  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
  如此一来,不出三年,则天下即可大治。
  ”    封德彝听到这里,实在忍不住,霍地站起,引经据典道:“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渐渐浇薄,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代杂用霸道。
  它们是想教化而不能,不是不想教化。
  陛下,魏征为一浅薄书生,不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乱国家。”
  魏征不待李世民接言,当场反驳过去:“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
  至于封公所说大乱之后不宜教化,相反的例子,历史上也多得很。
  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复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亡,在汤之日,则得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
  魏征这番话援古引今,考之史籍,令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听后连连点头。
  封德彝闻言也一时语塞。
  魏征再接再厉,反问道:“若如封公所言人渐浇薄,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
  封德彝顿时变得哑口无言。
  萧礒咳了一声,说道:“魏大夫的这番话,想来是有些道理。
  然上古之时毕竟遥远,以之证于今日,咳咳,恐怕就有些虚妄了。
  要知治国之道,最为实在,容不得一点儿虚无。
  ”    封德彝感激地向萧礒投去目光,两人以前在朝堂之上互相不屑,不料今天却走到一起来了。
  魏征言语刻薄地揶揄道:“不错,萧公与封公皆是二朝重臣,理国能力罕有其匹。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2)
不过,有一点我倒要请教:炀帝之时,刑罚甚严,然终至亡国。
  太上皇举事之后,广博仁慈,应之者众。
  这二者之间的差别,不知二公是否明白其中的缘由?”
  萧礒嘴巴张了一下,忽然嗅出了魏征言语中的蔑视之意,不由得大为震怒,沉声说道:“魏征,老夫已经隐忍你多次了。
  皇上面前,能容你蔑视上官吗?”
  李世民挥手让三人都坐下,制止了他们的争吵,缓缓说道:“今天让众卿家来这里,朕本意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
  只要心向国家,说些过头之语,朕不追究。
  萧公,魏卿,辩论道理尽可放言,然不能攻击人身,你们要注意了。”
  李世民此刻隐隐地对萧礒有些不满。
  “至于大乱之后为求大治,当以何处之?朕以为魏卿说的有些道理。
  如今天下疲乏,百姓亟盼天下大治,是人心所向。
  若施以教化,必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专用刑律及杂用霸道,百姓皆谓我朝乃尊炀帝之遗风也,势必心理抵触,战战兢兢不知所为。
  治理天下,倚朕一人之力断不能成,倚众卿之力亦不能成。
  须使百姓民心所向,上下同心,且教化渐深,则达大治。
  萧公,你以为朕对弓矢了解若何?”
  萧礒想不到李世民突然问此问题,有点摸不住头脑,愕然答道:“陛下性爱弓马,天下皆知。”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道:“是啊,朕少好弓矢,也一直以为自己深明弓矢之道。
  然近得良弓十数张,鉴赏之后以为不错,将其交给弓工鉴定,他们说‘皆非良弓’。
  朕问其故,弓工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弓虽刚劲而出箭不直,则不能称为良弓。
  ’这件事对朕刺激很大,知道朕悟出来些什么道理吗?”
  萧礒道:“惟学问一途无穷无尽,不能浅尝辄止。”
  “萧公说得对。
  朕以弓矢定四方,用弓可谓多矣,然还是不能全知其理。
  朕据有天下日浅,对治理天下的所知肯定不如弓矢。
  然弓犹失之,何况天下乎?魏卿,朕举这个事例,你知道朕想说明什么吗?”
  魏征对曰:“微臣体察皇上之意,一者,天下之大,穷一人乃至数人之力不能察,因此要虚怀若谷,察纳众言;二者,天下不比弓矢,弓矢不好可以弃之,然治理天下不知百姓利害和政教得失,则遗祸无穷。”
  李世民向魏征投去赞赏的目光,说道:“不错,就是这个道理。
  虞监,你立刻拟旨。
  ”虞世南时任著作郎,掌宫中文翰之事。
  闻听李世民召唤,他急忙起身,走到李世民身后的文案前。
  李世民接着道:“自即日起,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以待朕随时召见,询访外事。
  另诏京内京外七品以上官员,每有治国良策,可以直接上疏于朕。”
  李世民的话音一落,那边虞世南援笔立就,随即拿过来让李世民过目。
  李世民看了一遍,嘱咐道:“用宝后立刻明发。”
  李世民又目视群臣道:“乱后易治,惟用教化,且抚民以静。
  这是既定国策,朕心已定,勿复再论。
  刚才封公、萧公和魏卿三人争论甚烈,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妨说得深入一些。”
  封德彝拱手道:“陛下决心要抚民以静,其实与太上皇一脉相承。
  皇祖老子的教义中,以清静、无为为主旨,陛下遥追先祖,古为今用,定然会大放异彩。”
  封德彝的这番话说得李世民拈须微笑,意甚嘉许。
  这里面有个缘故,武德三年,李渊因为自己与道教的教祖老子李耳同姓,就想附会教祖为皇祖,以夸耀自己门第血统的显赫。
  一日,晋州人吉善行来见李渊,言称自己在羊角山见到一名白衣老翁,该老翁说道:“你替我告诉唐天子,我即是老君,为唐天子之先祖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3)
李渊大喜,当即尊老子李耳为自己的先祖,并诏在羊角山为老子建立庙宇,由吉善行在那里住持。
  众人听后,都知道封德彝又在这里大拍马屁,然碍着李世民的威严,不敢再吭声。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不错,先祖教义博大精深,我为后人,当遥追其英烈,渴望有成。
  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怎样做到不失农时呢?就在于人君做到简静。
  如果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即使不想夺农时,那也枉然。”
  魏征以手加额道:“陛下所言极是。
  若想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封德彝反驳道:“魏大夫此言有些不通,若把天下兴亡的责任都推在君主一人身上,是不是有些偏颇呢?我们作为臣子,应该尽什么本分呢?”
  魏征道:“主明臣忠,终归要由君主来做表率。”
  这时,一直默不做声的王?站起身来,面向李世民道:“抚民以静,惟在教化,这是陛下定下的国策,那是不错的。
  说到这施行者之责任,正如魏大夫所言,君主之责任最为重大。
  想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外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这样将人力用尽,祸难就随之而至。
  他们难道不想安人宁国吗?非也,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做。
  刚才也说到隋炀帝,其殷鉴不远,在座多数人都亲历其境。
  臣不想再说其弊,只想说一点,伏愿陛下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说下去。”
  李世民点头道。
  “做事之初则易,终之实难。
  若想取得国家大治,须抑情损欲,克己自励,方能善始善终。”
  王?一字一顿,缓缓说出。
  李世民想了一下,笑道:“王卿,你的话朕记下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朕知道这个道理。
  不过现在刚刚开始,说这话过早。
  反正今后我们相伴的时候长着哩,朕若不能坚持,你们作为谏官,要当即指出,朕一定虚心接受。
  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不可离题太远。
  如晦,你虽主持兵部,然也不能不问外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