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发自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流露,控制起来十分困难,所以有“情不自禁”、“情有可原”之类的说法。三是发展变化,不好预测。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生,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变化。情绪的转换也很快,一个正在痛哭流涕的人,一旦知道引起悲痛的情绪诱因是假的,马上就会“破涕为笑”。《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情绪的多变性与不可预见性。当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就“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并且笑道:“果然有趣。”可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黛玉刚刚还是春风满面,只一句话的工夫则立马“眼睛圈儿红了”,这种情绪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都是宝玉没有料到的。对于宝玉来说,本是想顺势而为,借机表达爱的情感。而对于黛玉来说,以这种方式示爱简直就是对爱情的亵渎,是“欺负”她,伤了她的自尊心,是难以接受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即使过了“不反应期”,一个人也会有不恰当的情绪表现。这种不恰当的情绪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感觉与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的,但表现的程度是不恰当的。当你的下属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到,给事业造成了损失,你自然会生气或愤怒,这种情绪是对的。但如果该情绪表现过了,下属则会觉得你小题大做,不近人情,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你的情绪表现欠了,下属则会认为你并不在意,从而我行我素,不利于纠正错误。二是情绪是正常的,但表达的方式不恰当。比如,运动员面对裁判明显不公正的判罚会有生气或愤怒的情绪反应,并由此提出抗议或申诉则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辱骂、推搡裁判,甚至罢赛,就不恰当了。三是情绪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应有的。在异国他乡,“风险自动评估体系”往往不能适应,情绪反应经常会有失妥当,甚至是完全错误的。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误会、误解也会引发错误的情绪。
  我们不妨依然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例,对不恰当情绪表现做进一步的说明。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林黛玉听了,直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宝玉怎么也不明白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激烈的情绪表现。因为他进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之类,这不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自己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吗?而且她自己口中说的不就是那些所谓的“混话”吗?其实,问题出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黛玉的情绪是错误的。宝玉虽然表达情感的方式不恰当,但对黛玉的感情却是真挚的,内心深处丝毫没有看轻黛玉的成分。黛玉对宝玉的情绪解读完全是一次“误判”。其次,宝玉的情绪表现方式是不恰当的。宝玉听了黛玉的“混话”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正确的,本来宝玉的话所表达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说明宝玉没有掌握黛玉的性格特点。再次,黛玉情绪表现的程度是不恰当的。退一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黛玉的情绪反应来自她的高洁,是对尊严的维护,但其情绪表现的程度也过于强烈了,让宝玉难以理解并接受,完全把“事件”的发展引向了自己所期望的反面。
  冲动的行为过后,就会后悔。冲动威胁最大的还是冲动者自己。
  

从特警看情绪诱因的削弱与改变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现在又流行一句话,叫“习惯决定出路”。自然而然地做事情,心里就舒服,也就是情绪好。情绪好才可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更多的时候受情感的支配。情绪是无所谓好坏的,甚至也可以说,情绪通常对人的影响是正面的。它激励人去为当前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努力,它让人能够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它帮助人化解危机,但它也给人制造麻烦。同一种情绪,有时显得是那么不合时宜,有时又能够对突发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处理,甚至是挽救一个人生命。情绪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一种神奇的力量。
  人类进化的过程对情绪反应的形成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样,进化过程对引发情绪的共通性主题有着决定意义。这些主题是与生俱来,而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有变化和扩充这些主题才是后天习得的。
  某种情绪诱因的强弱,受如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是否与主题接近。一个后天形成的诱因和主题越接近,想削弱它的作用就越困难。
  二是出现某种诱因的情况与最初形成这种诱因时的情景有多相近。越是情景相近,诱因的作用就越大。
  三是诱因是什么年龄形成的。诱因形成的越早,削弱其影响就越困难。
  四是最初情绪的强烈程度。诱因初次形成时引发的情绪越强烈,其影响就越难被削弱。
  五是某种情绪经历的密度。指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的情绪经历越多,其影响就越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这该死的东西,什么都能习惯!”一个人的情绪诱因也是可以削弱或有所改变的。削弱和改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强迫它重复发生,从而建立起新情感触发器,逐渐使一种行为成为习惯。
  电视连续剧《女子特警队》中沙学丽的原型敬晓玲,是特警学院女子特警队分队长,被称为新一代“中国霸王花”的领军人物。人们这样评价和称赞这位浑身充满英雄气概的女中尉:“饱经风霜雪雨,艰难险阻难以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因为她有着超人的毅力和勇气;死神常与她交手,却次次甘拜下风,因为她有着非凡的胆量和智慧。”那么,她超人的勇气和非凡的胆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艰苦的重复训练中来。比如,擒敌训练,一要练胆量,二要练技术,难度大、强度高,对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新兵来说,害怕、胆怯都属正常心理。开始的时候,一群女兵你望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敬晓玲紧紧腰带,向前踢了一步,“报告教官,我上!”在高大结实的教练面前,敬晓玲使出浑身解数,一次次进攻,一次次被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嗷嗷”叫着向教练发起冲锋。就这样,敬晓玲在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与爬起中,胆怯、害怕的情绪诱因不断被削弱和改变。
  当然,我们改变情绪诱因的途径并不一定与特警训练完全相同,但其道理却是相通的。用下面几种方法也可以起到削弱某种情绪诱因的效果:有某种情绪出现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性评估;对过去的情绪经历进行回顾;想象、谈论过去的经验;体会别人的情绪;主动作出某种表情而产生相应的情绪。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1)
愤怒是因极度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激动情绪。愤怒的感觉是有一个范围的,可以从轻微的生气、到中度的恼怒到疯狂的暴怒。这个区间内,不同的愤怒带来的感受也完全不同。愤慨是自以为是的愤怒,愠怒则是被动的愤怒,恼怒则是缘于一个人的忍耐力遭到了过分的考验,暴怒则是忍无可忍、完全失去理智。复仇则是由愤怒产生的报复行为。
  愤怒时人的表情迅速变化:眉毛下沉并聚拢,眉头向鼻子的方向下沉,眼睛瞪大,嘴角上扬,牙关紧咬。《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张飞相貌的经典性描写:“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从医学上讲,胡须呈张开状、炸开长的,都属于生发过度之象,气太冲了。像这种人性格都比较粗犷、豪放,理性不足,比较容易产生情绪化行为。张飞“燕颔虎须”,天然地具有“愤怒”的情绪特征,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
  什么是愤怒产生的诱因呢?
  身体上的侵犯是愤怒的诱因,或者说侵犯是愤怒的主题。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当一个人的身体受到或感觉将要受到恶意侵犯时,愤怒的情绪迅速产生,此时,心跳加速,血液流向双手,为反击迅速做好了准备。可见,愤怒起初是人类自我保护的功能之一,是人的自我保护的一套预警机制。不过,也有人在身体受到或可能受到侵犯时,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胆子大的人,较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采取反击的行动;胆子小的人,较可能产生恐惧的情绪,采取逃避的行动。
  随着人类的发展,知识增加了,习俗形成了,价值观产生了,侵犯的主题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变体。如挫败感、他人的愤怒、受到他人的威胁以及被他人拒绝都是侵犯主题的变体。
  挫败感是侵犯主题的变体。艾靖凯认为,人们都有操纵其他事物的愿望。在开车时,通过对机械的操作能够满足人们这方面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掌控一旦遭到破坏,比如遇到红灯或堵车,就会引起另一种本能,即攻击心理。攻击性驾驶虽然不是蓄意为了撞车或伤亡而做,但是往往因为驾驶者对情况判断失误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任何原因的挫败感,哪怕是由没有生命的物体造成的,也会引发一个人的怒气。两个人下棋,屡次失败的一方会有些生气,有的人可能还会恼怒。想要做到的事情受到阻碍也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一旦你觉得这种阻碍是恶意的,愤怒就会升级。职位上的竞争,恋爱对象的竞争,失败的一方都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因此有“对手”、“情敌”之说。其实,竞争可以使本来就是好朋友的双方更为默契,也可以是两个陌生人相识合作的机缘,向何处发展,取决于双方的情绪智能。对某人的行为失望有可能使你愤怒,特别是当你对此人关爱有加的时候。最深爱的人会让你最愤怒,恰恰是他们才有可能让你产生最强烈的挫败感,最令你失望。父亲对孩子绝望时,往往以“我没有你这个儿子!”来发泄愤怒,而母亲对子女绝望时,则往往以哭来宣泄情绪,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出现。
  他人的愤怒是侵犯主题的变体。愤怒会导致进一步的愤怒,并且这种循环会迅速升级,其速度是极其惊人的。几乎只有圣人才能不以自己的愤怒来回应他人的愤怒,尤其是当对方的怒气看来毫无根据、没有道理,并且十分自以为是的时候(愤怒大都是以自以为是为前提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冲突发生并受到第三方的劝阻后,有一方会说,这件事(冲突的起因)倒无所谓,主要是他(对方)那态度实在是气人。成语中的“怒目相向”是一对一的情绪升级,而“同仇敌忾”则是群体性情绪升级的结果。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2)
受到威胁是侵犯主题的变体。侵犯虽尚未形成,一旦感受到了威胁,愤怒就会产生。在开车的时候,有人在你的车前横穿马路,你紧急刹车,差点酿成大祸。这个人的行为无疑给你的安全带来了威胁,你必然会生气。当时的危险程度越高,你愤怒的等级也就越高。《三国演义》中,刘备任安喜县尉不到四个月,督邮前来巡视,索要贿赂不成,竟拷打县吏,逼其诬陷刘备。张飞得知后,抓住就是一顿痛打。督邮的行为严重威胁到了张飞结义大哥刘备的安全和前途,张飞怎能不怒!
  被人拒绝是侵犯主题的变体。这种愤怒往往是毫无道理的,却又是多发易发的。有的人单相思,近乎痴迷,一旦遭到对方的拒绝,则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还有的会采取报复的行动,由此引发的悲剧和甜蜜的爱情故事一样从没有停止过“公演”。在生意场上有句老话,叫“生意不成仁义在”。事实上,谈判不成,反目成仇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无论是在情场,还是在商场,被拒绝的一方都较可能有愤怒的情绪反应。《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同样是遭到拒绝,张飞怒,云长忍,玄德恭,形象地反映了个体间情绪智能的差异。
  利益受到伤害是侵犯主体的变体。利益受到伤害是现代社会生活中诱发愤怒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索马里海盗在过去五六年间,其总人数一直在100人以下。2008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1100到1200人。全世界2008年给索马里海盗赎金达到亿美金,而由此产生的间接损失还有海运保险费增加和航线变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侵犯,由此引起了这些国家的极大愤怒,并迅速加大了打击力度。现在,在亚丁湾共聚集了来自欧盟、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多国军舰,共计20艘战舰。《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军阀董卓兵败时曾被刘关张所救,却知恩不报,嫌三人是“白身”而傲慢无礼。张飞为其忘恩负义而大怒道:“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提刀便要杀掉董卓。从道义上讲,你可以理解为这是英雄好汉对势利小人的正义之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也可以看作是董卓无视他人利益而自食其果。
  尊严受到伤害是侵犯主体的变体。如果有人伤害你的心理,比如诋毁你的外貌、侮辱你的人格、贬低你的才能等,都会引起愤怒或恐惧。对于那些冒犯了你和你的信仰的人,你必然也会动怒,即使是素昧平生。有时候无需见到本人,仅仅是看到有关某人宣扬你所反对的行为和信仰的报道,你就会愤怒。比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转播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旧金山传递的实况时,节目主持人卡弗蒂发表攻击中国的言论,妄称“在过去的50年里中国人基本上一直是暴民和匪徒”,由此,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一致愤怒,人们纷纷用各种方式表示强烈愤慨和严正谴责,并要求CNN及卡弗蒂本人向全体中国人民道歉。有人在网上发起抵制CNN运动,认为现在是忍无可忍,不能再忍!还有人调侃CNN是“无耻霉体”,组织“做人不能太CNN了”Flash设计大赛、歌曲创作比赛等等,表示对西方媒体不实报道的极大不满。“做人不能太CNN!”成为2008年网络第一流行语和民间最流行的“口头禅”。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3)
愤怒有积极意义吗?
  愤怒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负面的情绪,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自然赋予人类的东西,怎么会一无是处呢!
  愤怒向别人发出了警告。适时适当地表现出愤怒,让对方知道自己应该有所收敛或适可而止了,可以避免事态出现进一步的恶化,或促进事情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足球比赛场上,对对手恶意挑衅、对裁判的不公正判罚表现出愤怒,会让其有所收敛,如果是群情激愤,效果就会更佳。当然,如果对方同样认为是你在挑衅,你的愤怒则会激发对方的愤怒,导致行为冲突。比如,如果裁判认为你是在挑衅的话,你可能不得不接受被红牌罚下的事实。
  有这样一个关于愤怒的积极意义的例子:在中国就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与英国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在关于中方是否在香港驻军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在1984年4月,审阅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报告时,就关于驻军问题的一条下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表示出了强硬的态度。 此后,双方陷入了僵滞状态。*在一次公开接见香港各界人士的时候,香港记者照完了相,刚要离开,小平叫住他们,说你们先不要走,我要讲几句话。针对香港回归后可以不驻军的提法,小平愤怒地说,为什么英国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时期可以驻军,我们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反而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天下有这个道理吗?驻军起码是主权的象征吧,连这点权力都没有,那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呢?必须要驻军!小平同志震怒了。小平一生气、一发火,英国人才有所收敛,不敢再提了。
  愤怒是对他人的威慑。愤怒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可以让对手未战先怯,甚至于不战而屈。孙子兵法云:“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堕。”楚霸王项羽英勇盖世,经常披甲持戟,冲锋陷阵。他只要一嗔目视之,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甚至“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愤怒可以起到在心理上震慑敌人的效果。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击溃刘备,追击至当阳长坂,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操回马而走,众将亦一起西奔,弃枪丢盔者不计其数。有诗云:“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遂成千古趣闻。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比赛也好、训练也好,总是双目圆睁、吼声贯耳、斗志昂扬,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倒对手,并屡屡夺取胜利。
  愤怒能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愤怒可以迅速调动起一个人身体的能量,也可能激发起昂扬的斗志。维新志士谭嗣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对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及清政府的*、落后和无能的极端愤怒,正是激发他立志改造社会的直接动因。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深重的民族灾难,撕裂着谭嗣同这位有“剑胆琴心”雅号的侠士之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对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仁学》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众家改革之长,广纳西方*、自由、*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被中国思想界誉为“骇俗之文”、“*宣言”。他在这部著作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指出,封建纲常礼义完全是那些独夫民贼用作统治的工具,特别是君臣一伦,更是“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于那些昏暴的专制君主,不仅可以不为其尽忠死节,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仁学》之后,谭嗣同开始了变法的实践活动。光绪二十四年六月,谭嗣同受光绪帝召进京推行新政,慈禧盛怒。9月21日,慈禧囚光绪帝于瀛台,下令捕杀*。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五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4)
愤怒告诉你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其实并不尽然。生气可以提醒你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一次,一个公爵请贝多芬去做客,席间让贝多芬为客人们演奏一曲,由于公爵不尊重他,贝多芬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为客人演奏曲子,为聚会助助兴,贝多芬是有准备的,况且这也不是第一次。愤怒让贝多芬做出了改变,促使他以离开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事后,他在写给公爵的一封信中说:“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因为你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因为我自己。公爵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会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贝多芬的性格魅力,使年轻貌美的勃仑施维小姐为他神魂颠倒,她的心“被他的歌声的目光渗透了,感到了生命的丰满”。
  愤怒的积极的意义固然不少,但愤怒仍然是一种最危险的情绪。一旦语言攻击的堤防被突破,愤怒就迅速升级,此时要想避免身体上的攻击是困难的,除非经武力来制服。在许多情况下,把愤怒表现出来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通常是无可挽回的。有时这个代价是巨大的,甚至是生命。
  愤怒的言行常常会引起愤怒的报复。愤怒的言行大多会导致愤怒的报复,只是报复的时间、手段略有不同。《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张飞酒后痛打曹豹。曹豹回家后深恨张飞,连夜差人赍书一封,径投小沛见吕布,备说张飞无礼,且云: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飞醉,引兵来袭徐州,不可错此机会。吕布看见书信后,同陈宫商量。陈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吕布便应陈宫的计策,立即兵发徐州。张飞那时酒还未醒,不能力战吕布,只得从东门逃出,把徐州丢掉了。张飞随意在他人身上发泄愤怒,得到报复,失了徐州重镇。在第八十一回中,张飞在阆中,闻知关公被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泪衣襟。每日南望,切齿睁目怒恨。诸位将领以酒劝解,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只要士兵有过失就鞭笞之,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有一天,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无可措置,须宽限才可以。”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作为将帅的命令!”就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备!如果违了期限,就杀你们两个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回到营中商议。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这个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你我都会被杀啊!”张达说:“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疆说:“只是没有办法走近他。”张达说:“我两个如果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议停当。张飞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卧在帐中。范、张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怀利刀密入帐中,就把张飞给杀了。当夜,拿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一个大将军,就因为不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竟被自己的下属割掉了脑袋,实在是可悲、可惜,值得每一个正在做及有志于做管理者的人深思!

从张飞来认识愤怒(5)
愤怒会导致“认知的无能”。一个人被愤怒控制住了,就会完全失去理智,丧失辨别的能力。愤怒的人会高估自己,并贬低对手。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行动是违反常识、常理、常情的,所以后果肯定是招致更大的灾祸。因为愤怒有时不仅限于希望冒犯自己的人从眼前消失,还包括要伤害这个人的企图。
  愤怒这种情绪也会成为权力和统治的一种象征。对于掌握权力或居于支配地位的人来说,愤怒往往是由目的激发的,并不见得就是他人的过错或冒犯。这样的人通常是些傲慢和高度敏感的人,他们不能忍受居人之下或与人平等,他们必须使自己高人一等,这样他们才会愉快。居于支配地位的人,其愤怒的目的一般是要迅速而有力地消除横亘在愤怒者道路上的每个障碍,并且带有必然的盲目性。
  愤怒会对亲密关系造成极大破坏。愤怒成性的人很快就会完全处于和整个世界的矛盾冲突之中。愤怒有着两个特殊的“泄洪口”:一个是对弱者,愤怒的发泄也有“专捡软柿子捏”的嗜好。当某个人激怒了你但你无法对他发泄时,那些好欺负的人就会成为牺牲品。像张飞鞭打下属本质上就属于此种情况。另一个是对亲近的人,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愤怒的情绪越容易宣泄。夫妻间莫明其妙地吵架,被动的一方有时会说:“有本事你找某某说去,找我发火算什么本事!”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弱者发怒及亲近的人发怒比对强者发怒、对陌生人发怒来得相对安全。尽管如此,一旦你的愤怒超出了另一方的承受能力,对亲密关系的破坏有时是难以挽回的。只是,这种损害并不以对方愤怒或其他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致容易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上下级之间、恋人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时常发生。尤其是在上下级之间,因一方对另一方有一定的支配权,被支配一方无端受“情绪虐待”的情况居多,对双方关系的危害也最大。由于这种危害有着较长的“潜伏期”,因而不容易引起当事人的重视。
  而许多离异的夫妻,多年之后回想当年的生活,其实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不过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的争吵,从而伤害了感情;而在当时,双方都已觉得对方实在是不可理喻,无法忍受。而恋人之间,如果一方习惯于发脾气,将会给以后的和谐相处埋下隐患。亲人朋友之间,此类的问题也不少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