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来拯救美国-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通过罗斯福新政和重造股市的《证券法》(1933年)、《证券交易法》(1934年)、重组银行业的《银行法案》(1933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安全法》(1935年),以及重整居民房地产业的《全国住房法》(1934年)等系列性举动,美国的资本市场和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而其中的《全国住房法》的立意,就在于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简称“联邦房管局”或FHA),由联邦房管局专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贷款保险。这种担保随即产生了两个主要效果:一是美国居民购房贷款期限从原来的5年增加到了30年;二是中、低收入家庭都可以通过按揭贷款在成家时买下住房。
根据美国《全国住房法》的授权,联邦房管局于1938年成立了“联邦全国住房贷款协会”,简称为Fannie Mae,其作用是从银行手中买走住房贷款,搞活二级住房贷款市场。如此以来,在银行为居民作按揭贷款后不用担心手中持有的住房贷款的流动性问题,反过来又促使银行更愿意向居民提供房贷服务。
1970年,由“联邦全国住房贷款协会”分离出来的“政府住房贷款协会”(Ginnie Mae),推出了住房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ies,简称MBS),其运作方式就是把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按揭贷款打包,然后将该贷款包分成数份,以质押证券的形式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发行。正是这一看似成功的资产证券化,大大扩张了美国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不仅让更多美国居民得到利息更低的住房贷款,也为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提供了更好的分散风险的手段,增加了其投资资产的流动性。
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时全美住房贷款余额为730亿美元,1960年为2090亿美元,1970年为2890亿美元,但到1981年则猛升为10037亿美元。由此可见,1970年开始的房贷资产证券化使美国当时的房贷余额新增了倍。这就是后来被华尔街金融才子们引以为傲的金融创新的榜样作用。
当然,美国住房政策的上述改变,也给美国信贷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住房贷款期限延长到30年后,以前实行的固定利率特点就成为一大问题。这是因为,作为银行金融机构,它必须付给存户们利息,这种利息对银行来说就是成本;银行拿存户的钱贷给居民,居民付给银行的房贷利率则是银行的收入。换句话说,由于客户存款往往是短期存款,那么实际上银行是拿客户的短期存款去以30年固定利率的形式贷给居民,使客户存款与贷出去的房贷在期限上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使银行承担着过多破产的风险。所以,当上个世纪70年代末美国利率高涨时,众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因早些年放出的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而出现重大亏损,进而倒闭,从而引发了又一场金融危机。
三、在华尔街玩金融游戏(4)
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是善于借鉴的。正是那次危机又为美国人的下一轮金融创新奠定了条件。于是,美国在1981年初推出了浮动利率住房贷款,居民可选择逐年浮动、每3年或5年浮动一次等等。这一创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使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类信贷机构在内的公司更愿意为各种收入阶层的老百姓提供住房贷款。
同时,这种局面也为美国人的另一类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1983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首次推出了长、中期利率期货,随后又推出利率期货期权。这些所谓的衍生证券再一次为各类信贷机构规避利率风险提供了方便。于是,也就有了我们常人不难理解的这句话: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越强,它们做各类贷款的能力就会越高。
受此利好,美国的房贷余额从1950年的730亿美元,猛增到2002年底的6万多亿美元,约为美国当时GDP的60%。而美国人此时也就有了“居者有其屋”的得意和豪情。
在此情形之下,美国居民越来越觉得,用不着为买房或其他大的消费而把所有的收入都储蓄下来,而是平均每年拿出自己收入的5%至6%来支付房贷利息。至于其余的,看看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
3.证券化的金融游戏
再来看看美国政府在上述过程中所扮演的作用。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政府也将“居者有其屋”写进了法律,设定为政府要完成的法定目标。如1998年的《居住质量和工作义务法》明确指出:“国家应推进如下目标:……为所有公民提供体面的、负担得起的住房。”美国政府认为:如果一个住户的年住房开支超出年收入的30%,就属于“住房负担过重”。所以,当通过上述系列性的法律与政策作用后,美国政府也似乎有效完成了“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的居住目标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放开贷款利率的上限和解禁变动利率等为象征的金融开放,美国市场上面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贷款开始出现,这就是随后将要讲述的“次级住房贷款”。
这种次级债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在美国的住房贷款市场中,次级债不满足政府机构GSES的保险基准,所以其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风险通常都是由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负担。其次,住房贷款的70%是固定利率,而次级贷款的大部分是由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组成。
次级债贷款的普及主要得益于美国住房价格的上涨、证券化的发展和资本不断向住房贷款市场流入的整个大金融环境。这里仅着重阐述一下次级房贷的证券化,其他问题将在随后讨论。
可以认为,证券化的发展是美国次级债能够快速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证券化,就是通过金融创新把流动性差的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转化为证券的过程。在美国,主要是指那些以SPV①为主的运营机构,把金融机构发行的大量住房贷款捆绑在一起,然后在对这些住房贷款产生的收益提供担保的基础上进行打包并发行新的债券卖给投资者,这些新的债券也称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RMBS),这一过程就是证券化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热,次贷业务量也水涨船高。到了2000年时,民营机构新发行的RMBS已经超过了美国政府机构。
三、在华尔街玩金融游戏(5)
由于当时的房市好,贷款公司和华尔街的经纪人们出于盈利的考虑,自然也开始大规模地向美国百姓推销或提供次级房贷。当然,它们也深知这其中的风险,但当贪婪和侥幸走到一起时,风险大多会被放在了一边。
于是,房贷公司采取了如下做法:它们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合作,希望把这些次贷变成可以流动和交易的证券产品。而投行正是干这个的能手,它可以再把这些证券产品转卖给普通的银行。
在华尔街金融才子们的操作下,RMBS又被分成为不同的等级,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者,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率,金融机构又把中间级的RMBS和其他企业债等组合在一起,再进行证券化,从而有了这样一个金融衍生品——CDO,也就是债务抵押债券。
当然,对于美国的金融才子们来说,游戏不能仅到此为止。因为CDO还可以划分成不同等级,而中间段的CDO也可以拿出来作为基础资产进一步证券化,成为CDO的平方、CDO立方。在这些金融操盘手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无限证券化下去的,然后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收益了。
不可否认,证券化的主要效果是分散风险、确保发行机构的流动性和调度资金手段的多样化。只是,它的问题自产生那一天起就从未减少过。特别是发行者和购买者之间对于同一产品具有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如果再放任或随意地无限复制,它的结果往往就不是游戏本身那么好玩的了。
不过,CDO的出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划分更细致,投资受益率也更高,所以也极大地激起了华尔街的热情。打着金融创新的口号,华尔街大举涉足次贷领域,并迅速推高其规模。
在2000年之后,充裕流动性的背景使投资者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商品情有独钟。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投资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了风险更高的RMBS、CDO等金融产品,这就进一步促进了资金向美国住房贷款市场的流入。这种状况直到美联储不得不采用连续性降息才开始有所改变。
数字表明,2004年全球CDO发行量为1570亿美元,到了2006年,这一规模就达到5520亿美元。
实际上,鉴于当时的美国房价还在上涨阶段,贷款购房人出现断供的现象也相对较少。再加上贷款公司与投行往往有回购合约:如果贷款人出现违约,不能按月还钱的话,房贷公司要把按揭贷款收回。所以,当看起来风险都还在贷款公司手上时,银行也就似乎放心地购买了。
至于说到投行手上的CDO,它是有着不同的组合的。高风险的部分与低风险的部分一般都是分离的。相对而言,银行愿意买的是低风险的优先CDO。而高风险的CDO就需要卖给名躁一时的“对冲基金”了。因为美国的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上已习惯于干着买空卖多的勾当,并一度呼风唤雨,蹿行于美国国内外。如1997年发生的那场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的亚洲金融危机,背后就有着它们魔鬼般的身影。美国大量的对冲基金利用或明或暗的手段套汇了大量的资本,再加上它们看起来颇为顺畅的借款途径,CDO产品自然也一度成为它们的喜爱之物。
于是,当看到CDO让对冲基金赚了大量金钱后,投行们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微妙变化。它们采取的做法就是,想方设法去购买对冲基金以图分享CDO带来的利益。而对冲基金的做法是把CDO抵押给了银行,获得几十倍的杠杆融资再继续从投行手里购进CDO。在看到自己导演的游戏却没能赚到大头时,华尔街的投行和那些金融才子们又开始了新的金融创新。于是,名叫CDS的衍生品诞生了,也就是所谓的“信贷违约互换”。
投行们每年从CDO的盈利中给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等缴纳一个巨额保险费,让普通投资者购买CDO看起来不会再有什么风险。于是,在看到CDO和CDS仿佛都在赚大钱时,华尔街的精英们就再设计出了一个基金产品,用来专门买入CDS,拿出一个巨额的保证金,向全球募集资金。所以,华尔街也就诞生了面向全球募集、基于CDS的基金产品,它很快地就被卖给了退休基金、养老基金、教育基金、政府外汇储备或者主权财富基金,直至全球许多银行,这其中也包括中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放纵与疯狂(1)
美国的次贷操作是华尔街众多金融游戏中的一种,也是近年来美国资本市场得以迅速扩张的一大动因。如同后文所要讲到的,美国次贷引起的泡沫破灭决不仅仅是泡沫的本身,由它组织起来的是一个长长的链条。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美国的次贷到底是怎样操作的呢?华尔街的金融才子们又是怎么把玩这个复杂金融游戏的?
1.有个名言叫做“证券化”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在华尔街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信奉着这句名言,华尔街的金融骄子们造就出了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产品。次贷操作就是华尔街众多金融游戏中的一种,也是前文提到的美国资本市场得以迅速扩张的一大原始动因。
上文已述,次级按揭贷款在美国市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将其证券化,并产生CDO之前,这类产品与华尔街的关联并不大,迟至1987年才有一家券商发行了第一只CDO。
CDO的出现,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更适合华尔街的口味,因为它更细分,更高的收益率,更好的针对性。CDO也在最底层的次级按揭贷款和华尔街巨头之间架起了桥梁。于是,一些商业组织收购贷款商手中的次级按揭贷款,并将其批量证券化,作为可以获得稳定现金流的产品兜售给更广大的投资者。如此这样,贷款的风险就分散到了更多的投资者手中,而最早收购贷款并将其证券化的,并不是华尔街投行,而是前文提到的“房地美”。
自从一名精算师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对于CDO进行定价的方法后,CDO的流通性大增,在回报丰厚的情况下,华尔街投行们借着金融创新的旗号进入这一领域,并迅速推高了其规模。
游戏设计出来了就要尽可能地发动人们去玩弄,特别是流动性过剩致使资本不断涌入美国住房市场之时。
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为了不让日益膨胀的资本影响次贷市场发展,华尔街操盘手们以随意放贷作为解决方案,致使花样繁多的月利率、甚至零首付出现,极大地刺激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按揭贷款的流程变得日益简单,有的按揭依据完全凭借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作为依托,甚至有的按揭贷款额竟然大于实际总房价。至此,借贷标准变得名存实亡。
而在无限放大的利益面前,华尔街的人们变得日益疯狂。在对CDO的追逐中,华尔街日益提高资产权益比率,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家投行的杠杆率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2003年底,美林的资产是其所有者权益的倍,而到了2007年中期,美林的资产达到了其所有者权益的倍。另一大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同期杠杆率甚至高达倍。
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令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丧失了理智。如2007年,当贝尔斯登、美林纷纷为减值做准备的时候,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福尔德尔却仍然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股价是200美元。”而当年夏天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福尔德尔仍然固执地认为抄底的时机已到,并大量购进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所以,雷曼后来的结局在此时其实已经写就了。
还是来看看华尔街最为流行的“金融游戏”是如何操弄的吧!
先来补充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一个金融名词——杠杆。所谓金融杠杆,简单地说就是乘法原理。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在华尔街,许多投资银行都对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乐此不疲。为了赚取暴利,它们甚至常常采用20…30倍杠杆进行操作。
四、放纵与疯狂(2)
例如:A银行自身资产为50亿美元,30倍杠杆就是1500亿美元。于是这家银行就会以50亿美元资产为抵押去借15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设投资盈利为5%,那么A银行就可以获得75亿美元的盈利。这种暴利的诱惑对于A银行来说怎能抗拒?而如果投资亏损5%的话,那么银行A不仅要赔光自己的全部资产,还会欠下25亿美元的巨额债务。
聪明的华尔街人不可能没想到杠杆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会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自然不需要担心,华尔街的金融才子们又发明了上文中的“CDS”。他们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了。
举例来说,上述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这里的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等),对B提议:帮自己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每年可以得到保险费5000万美元,连续10年,总共5亿美元。A想的是,如果不违约,自己可以赚75亿美元,从这里面拿出5亿美元用来做保险,还能净赚70亿美元。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当然不会拍脑门子做决定,开始进行相关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尚好的时候,它发现违约的情况还不到1%。所以B就有了自己的如下盘算:要是能做一百家这样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美元的保险金,即使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按最大值计算也是微小的。于是,双方都认为这样的操作对自己有利,自然成交了。
A和B的上述交易适值美国房地产市场涨气一片之时,自然引起了其他金融类公司的羡慕。于是,整个华尔街都为之兴奋起来,CDS市场随之形成。
2.谁都不愿做CDS的旁观者
再来看看这其中令人惊心动魄的过程。
当A和B操作的CDS获利时,华尔街其他的金融机构自然看在了眼里。这时就会有一个C跑到B那边,希望B能把上述100个CDS卖给它,当然C会出一个远多于5000万美元的价格。每当这时,B就会如此想:A给自己的数百亿美元保险费还要10年才能拿到,如果现在转手就会有多出数倍的直接收益,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C的做法是这样的:C拿到这批CDS之后,自然不会等上10年再收取其余的利润,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远高于付给B的价格。随后的买家受到了整个市场的刺激,通过类似的算法和设想,认为这简直就是“原始股”,便立即买了下来。于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就如此炮制出了美国庞大的CDS市场。
正是在这个看似庞大的CDS市场中,类似于A、B、C,以及随后的各类金融投机者,还有那些所谓的投资者们,都抱有同样的期望——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每个人都在等着赚钱。而美国的房贷、尤其是次贷,也就如此循环放大了起来。
根据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的统计,仅2007年一年,CDS名义总额就增长了81%,从2006年的34万亿美元暴涨到62万亿美元。CDS市场的名义价值是它所保险的公司债券的几倍。
一时间,银行、对冲基金,甚至理性的长期投资者,都大量卖出CDS以增加收入。巴菲特虽然称CDS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但是也不妨碍他利用CDS赚钱——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共卖掉了54个CDS合同,获取了32亿美元的保险金。
四、放纵与疯狂(3)
不妨看看当时的媒体报道,华尔街围绕CDS大赚其财的盛况即可见一斑。下文即是华尔街2007年1月14日的一篇相关报道:
2006年美国股市连创新高,业内人士的年终奖自然水涨船高。高盛集团、雷曼兄弟公司、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投资公司的高层人均年终奖高达6000万美元,而那些对冲基金经理带回家的红包据说更大。
美国奢侈品市场率先感受到了华尔街经理的消费潜力。康涅狄格州米勒车行标价25万美元的法拉利已供不应求;一位房地产经纪人捶胸顿足地遗憾手上有两位客户捏着现金要在曼哈顿买房,可他却没有足够的房源;那些已住百万美元级别墅的金融家们,开始给子女选购公寓。
在年终红包引发的消费热潮中,推波助澜的主要是那些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们。房地产经纪人克莱尔说:“我太爱这帮年轻人了,他们花钱不眨眼,房价上涨几十万,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是问题。”2006年的最后一周,克莱尔接到了一位30多岁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来电,此人两年前刚从他那里买了一套600万美元的公寓,如今,他又准备换套更大的房子。“新房打算买什么价位呀?”“不超过2000万美元吧。”
对冲基金经理们还给高档汽车市场带来了活力。在2006年全球车市出尽风头的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成了最受欢迎的车型。米勒车行的库佩尔曼说,车行最近有幸从法拉利公司订了一辆“有史以来动力最强劲的”12缸跑车,但来自华尔街的求购订单却多达50多辆,着实令他发愁。
于是,当国际上著名的金融大亨索罗斯在2008年的4月无比忧虑地说出“CDS市场如果失败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下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资本本身拥有的天使和幽灵的双重个性,已经显现出了它那狰狞的一面。
而当CDS在过去十余年间为美国经济繁荣翻筋抖云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它必然会演变成为贪婪和投机的工具。
其实,在2005年前的十几年间,美国整体经济还能够承受这种放大起来的CDS市场泡沫,参与到游戏中的人们似乎感受不到什么大的风险。可是到了2005年底,随着美联储不得不连续降息,被放大起来的CDS市场随即便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因为最后一个花费了巨额资金买到CDS的投机者,还没来得及转手就突然接到消息,自己所买的CDS质量已严重下滑,风险极大,不得不被授信公司降级。于是,违约者连续出现,早已不是最初A所设想的那样了。没办法,最后的接盘者只能宣布倒闭。
这就像我们的收藏品市场上,当一个人通过多番轮战之后,用翻了数倍的价格最后赢了下来,突然有一天有个懂行的人告诉他,所竞拍下来的藏品只是一个赝品时,他的反应即是上文中的那个最后接盘者了。
此时,围绕CDS的机构和个人,也就像站好了的多米诺骨牌,等待着自己倒下的那一天。直到此时,不仅是华尔街,整个美国才都似乎突然发现,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迫在眼前。华尔街的金融游戏,再次把自己和整个美国玩到了漩涡之中。
而救市的呼声也就再次在美国高涨了起来。
3.对冲基金是个什么货色
在华尔街的资本与金融市场扩张,尤其是美国次贷市场中,对冲基金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甚至一度达到了呼风唤雨的程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放纵与疯狂(4)
所谓对冲(Hedging),是一种旨在降低风险的行为或策略。套期保值常见的形式就是在一个市场或资产上做交易,以对冲在另一个市场或资产上的风险。例如,某公司购买一份外汇期权以对冲即期汇率的波动对其经营带来的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人被称为套期者或对冲者(Hedger)。而对冲基金(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其英语名称为hedge fund,是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产品。
对冲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当时的操作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1949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有限合作制的琼斯对冲基金。虽然对冲基金在20世纪40年代末已经出现,但是,它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冲基金才有了更广阔的投资机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世界通货膨胀的威胁逐渐减少,同时金融工具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对冲基金更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据英国《经济学人》的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3000多个新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和英国出现。2002年后,对冲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对冲基金的规模依然不小,如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10月22日报道就称,全球对冲基金总资产额已经达到了万亿美元。
对冲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与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资理念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基金采用各种交易手段(如卖空、杠杆操作、程序交易、互换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种等)进行对冲、换位、套头、套期来赚取巨额利润。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止风险、保障收益操作范畴。加之发起和设立对冲基金的法律门槛要远低于互惠基金,因此带来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正是看到了对冲基金的如上特征,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将其列入到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严格限制普通投资者介入。
举个例子,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 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到目前,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如今的对冲基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投资活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本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策略,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放纵与疯狂(5)
二是投资效应的高杠杆性。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在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亦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三是筹资方式的私募性。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由于对冲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因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
四是操作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对冲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而且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如平衡型基金要求在基金组合中股票和债券大体各半,增长型基金则侧重于高增长性股票的投资,共同基金规定不得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但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因此它可以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贷资金,以牟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