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职业女性典范:精彩杨澜-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澜简历
Yang Lan Jianli
1968年,生于北京。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90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主持人。
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4年,离开中央电视台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
1996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事务硕士学位。
1996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杨澜视线》节目,成功发行全国52个省市电视台。
1997年1月,散文集《凭海临风》出版,销量60万册。同年5月被选为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理事。
1997年5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顾问委员会成员。
1997年7月,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
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
1998年4月,开播的《百年吒咤风云录》中,担任主持,引领观众走入过去时光,重温100年来影响历史进程的人和事。
1999年2月,被《亚洲周刊》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
1999年10月,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
2000年3月,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
2001年,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做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
2001年6月,推出以采访世界各地名人为特色的《杨澜访谈录》。
2003年3月,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3年6月,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的一家传媒集团,标志着她已经退出了###的经营。
2005年,开始主持针对中国都市女性观众的大型谈话节目《天下女人》,在湖南卫视黄金时间首播。
2005年7月,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內的所有管理职务。
2005年12月,介入电子杂志,以自己的名字为杂志定名为《澜》,并在15日正式上线出版。
2006年4月11日,以55亿的捐款高居胡润《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第二名。
2006年4月22日,担任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形象大使。
2006年8月4日,主持湖南台为湘南洪灾举办的赈灾晚会。
2006年8月31日,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跨文化交流论坛。
2006年9月2日,在上海主持“2006中国电视主持人国际论坛”。
2006年9月3日,在上海主持“走过25年——中国电视主持人盛典”。
2006年9月5日,出席《福布斯》杂志在新加坡举行的CEO峰会,并作为演讲者参加慈善主题的讨论。
2006年9月26日,应邀在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主持世界女性领袖峰会,论坛的话题是“女性与人类安全”。
2006年10月12日,在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主持宋祖英独唱音乐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2006年10月27日,在长沙主持第六届金鹰电视艺术节的开幕式晚会。
2006年11月10日,应2007上海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邀请,在联合国总部主持了有关特奥的论坛。
2007年5月16日,杨澜获得“2007年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2007年7月,由第六届中国国际美容时尚周组委会、北京电视台等19家主流媒体联合评选“2007年中国最美50女人”,杨澜位居榜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澜素描
Yang Lan Sumiao
要了解杨澜首先应该给杨澜画一幅素描,这样我们在看了杨澜的简历以后才能更好地走进杨澜的内心深处,等到我们对杨澜有了一个轮廓上的印象之后,再去看这个在电视世界里掀起了“视频狂澜”的女人,我们一定会有种强烈的好奇,到底杨澜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魅力来创造出这一切的呢?
杨澜很简单,虽然杨澜走的路很长,付出的也很多,但还是可以用简单的三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个短语是:风中的蝴蝶、与风对话的女人、阳光下的激情和温柔。这三个短语可以形象地勾画出杨澜的人生轨迹和价值取向。透过这三个短语,你会发现,杨澜首先是个女人,然后才是个好女人,再然后才是个优秀的电视女人。
风中的蝴蝶(1)
说花说梦说女人。今天我们说杨澜!
蝴蝶是美丽的,蝴蝶是轻盈的。蝴蝶一样的女人让人向往,让人心动,如果这个女人还能有编制视频童话的魔力,并在与风对话的过程里再现着阳光下曾经的激情和温柔,那这个女人一定就是杨澜。
有人说,杨澜的微笑,就像春天的阳光,总是散发着一种温暖的力量,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我觉得杨澜更像是阳光下的一只蝴蝶,在自己的天地里传递着一种美丽与精彩,让所有喜欢杨澜的人都能够很清晰地看清楚,这个在电视圈里制作着美丽的女人。
此时,可以不去记录杨澜的以前,此时,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来了解这位风中的蝴蝶一样的女人,在电视里展现出的精彩。
1986年,杨澜结束了学生时代,虽然稚气未脱,但在清纯的外表下显示着一种与他人不同的成熟。就像每一个人最后都要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独自去飞翔一样,杨澜的这份成熟与稚嫩也渴望着能到更加宽阔的天地去遨游。
风中的蝴蝶即将开始生命里的第一次飞翔。天地是宽敞的,阳光是明亮的,这里的宽敞和明亮给了杨澜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尽管那时的杨澜身上更多的还只是纯情的幼稚和校园里的洁净,但飞出校园象牙塔的蝴蝶注定是要在更加宽广的世界里飞舞的。
杨澜说:“我是运气好!”这句简短的话反映出杨澜一种平常心。在杨澜成功的背后,绝对不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运气好就能替代的,其中的努力和付出都隐藏在这五个字里,也许看过杨澜的经历,了解了杨澜的心路历程,我们才会明白“我是运气好”这简单的五字短语里包含的努力和付出。
1990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杨澜很幸运地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自己的主持人生涯。在主持《正大综艺》节目的4年里,杨澜凭借着自身的优秀和努力,很快在主持人的位置上全线飙红,成为当时中央电视台首屈一指的当家花旦主持。
在国内的电视圈里,杨澜成为一种新形式主持风格的象征和代名词。4年之后,杨澜不负众望,在第一届全国主持人评比中,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摘取了中国首届主持人最高奖项的“金话筒奖”。
荣誉与危机并存,成就与失落相随。杨澜知道,事业的顶峰往往意味着下坡的开始,当杨澜拿到主持人最高荣誉的奖项以后,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在心里油然而生。很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杨澜萌生了退意。
机会永远只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杨澜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准备着的人,杨澜永远不会让别人去决定她的命运,杨澜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杨澜从小就养成的好习惯。在随后的人生旅途上,这个好习惯让杨澜走过了一个更比一个高的事业顶峰。
就在《正大综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靡全国,杨澜的名字也成为国人挂在嘴边的聊天对象之时,杨澜开始做出了这一生中第二次选择:离开《正大综艺》远走美国纽约。杨澜出国留学了。
这时候离开需要勇气,需要智慧。因为这个时候,杨澜正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这时候的离开无疑就是给自己的现在划上了句号,这时候的离开就意味着,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如日中天是一种状态,是过去的一种证明。急流勇退是一种心境,是对未来的一种求知。美国是杨澜从《正大综艺》退出后再次选择的目标。到美国去留学,不管以后会怎么样。但其实杨澜有自己的想法。
有人叹息,有人不解,有人窃喜,有人沉默。杨澜还是走了,杨澜去了美国。从小到大,只要是杨澜决定的事情,就没有人能改变的了,也没有谁能让杨澜回头。两年以后,回国的杨澜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杨澜,用事实证明了,杨澜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人们的视线被电视上走马灯一样频繁转换的节目和主持人诱惑着,晕头转向的时候,当人们在回忆里想着以前在杨澜的循循善诱里,听杨澜说出“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记忆里,几乎要把杨澜遗忘的时候,杨澜突然出现,并用自己使用纯熟的电视武器,再次掀起了一场全新视角的“杨澜风暴”。
这次杨澜借助的电视平台是凤凰卫视中文台。
在加盟香港凤凰卫视的日子里,杨澜主持制作的《杨澜工作室》,推出了一系列高水准的人物专访纪录片,让国内观众在电视文化的海洋里,再次享受到杨澜带来的艺术审美快感。因为香港凤凰卫视,因为全新的视角,以前收看《正大综艺》的海外华人也开始再次关注她,并关注着杨澜带来的电视文化。
只有两年的时间,杨澜竟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视的道路上杨澜选择了越走越远,在人生的舞台上杨澜选择了越飞越高。
杨澜的越走越远不是要跟谁较劲儿,而是杨澜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喜爱上了这个与自己大学里所学的英语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杨澜的越飞越高也不是跟谁叫阵,而是杨澜已经在4年的主持和两年的留学之后,再也无法停止内心对电视艺术的狂热追求之后所能做到的唯一选择。
风中的蝴蝶(2)
与风对话的女人(1)
女人都是喜欢做梦的,电视就是杨澜的梦。女人都是喜欢在风中自言自语的,那些做过的节目就是杨澜在风中的话语。当你看到的时候,当你喜欢上的时候,你就会了解杨澜,你就会了解这个女人,这个在风中与风对话的女人。
1996年初,杨澜被美国媒体广泛报道。在《纽约时报》头版报道后,《新闻周刊》又大幅报道。这应该是另一个梦的开始。此时的杨澜面临着毕业以后的选择。
人生总是面临着十字路口的选择,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你站在中间的位置。四周都是迷人的风景,你可能拿不定主意,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还是坐在原地永远的等待,让生命在蹉跎里消耗尽最后一份热情?
有些人注定是不会等待的,这些人的血液里有种不安定的成分,左右着这些人的思维,安排着这些人的命运。即便人生永远充满着未知和艰辛,也永远不会停止自己的脚步。杨澜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没有到达一个目的地之前,就有了新的目标。
人生对于杨澜来说,就是一个又一个驿站,杨澜的一生注定是要走上一个山峰,再走上另一个山峰的。生命就在这样永不停息的攀登里变得完美,像山顶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纽约的学生时代刚刚结束的1996年夏天,杨澜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数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导演制作了《2000年那一班》的纪录片,长度是120分钟。该纪录片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7点的黄金档全美国播出后,赢得了美国电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并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
与风对话的女人开始了与众不同的自言自语。不知道是杨澜在梦中的窃窃私语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还是杨澜编织的梦境让观众再也走不出去。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留学让杨澜开始脱胎换骨,以新的电视方式让美国的电视观众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这个女人。
你永远都无法去捕捉观众的心理,所谓众口难调。当这么多的人为了同一个节目、同一个主持人疯狂到一种痴迷的程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个女人有如此大的魅力?是与风对话的痴迷?是来自东方的神秘?还是她的典雅在电视画面里的再现征服了这个流着西部牛仔血液的民族?
这就是杨澜现象,以杨澜方式制造出的杨澜效应。
同年,杨澜入选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就是在这一年,杨澜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杨澜视线》节目也成功地发行到全国52个省市电视台,该节目的收视率在各地文艺节目中位居前列。
1997年4月,杨澜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作为东亚唯一代表,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11月又应邀出席联合国“97世界电视论坛”。
轮回好像是杨澜在事业上注定的命数。在这个观众能看到杨澜,杨澜看不到观众的对话里,杨澜就像风中自言自语的行吟诗人一样,与风对话,与风舞蹈。用风中编织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像童话一样的寓言,美丽所有人的心灵。
1997年的7月,杨澜再次回归电视业。其实不应该说是回归,用轮回更为准确。杨澜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为凤凰卫视注入了新的元素。
1998年 1月杨澜用平淡的心态推出自己精心制作的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该栏目的推出让杨澜有了新的定位。既是《杨澜工作室》的制片人,同时也是节目的主持人。采访的对象是在各个领域有着显著影响的著名人物。此时,杨澜刚刚进入凤凰卫视不到半年。
杨澜到凤凰卫视就是看中了凤凰中文台的宽松环境,但杨澜不会因为这里的宽松就放低对自己的定位。杨澜有杨澜的品位。
有时候一个人的品位决定了自己的一切品位。这个人的品位会反映在这个人的说话、做事里,甚至到一个微笑都会显示出这个人的与众不同。杨澜就是这样一种用品位来定位电视节目的女人,这是杨澜一而再、再而三得以成功的原因。
入驻凤凰卫视9个月之后,杨澜推出了《百年吒咤风云录》。在这个节目中,杨澜担任主持,以一种新颖独到的电视手法,引领观众进入过去的时光,对上个世纪一百年来的历史做了精彩的回顾。再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人和事,用一种抒情的电视手法展开了一幕拉近历史转换空间定格时间的纪录大片。
《百年吒咤风云录》的制作与播出也让杨澜在走进百年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对于电视手法的运用更加纯熟。在《百年吒咤风云录》的时期,杨澜在喜欢她的电视观众眼里,几乎就是电视艺术手法里的一个专用名词。
对于电视,杨澜有种特殊的情感,从杨澜的一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杨澜对电视的挚爱。她说:“电视是我一生的追求,不在乎这一两年的辉煌,我认为我将来的事业还有20年”。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自信和坚韧,杨澜继续着她的电视人生旅途。
1999年2月,杨澜被《亚洲周刊》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2001年1月,杨澜被北京2008年奥申委聘为申奥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做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为最后2008奥运落户北京尽心尽力地付出,从此更加引人注目。
与风对话的女人(2)
1999年10月,杨澜突然宣布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这次的离开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比上次巅峰之时离开《正大综艺》更让人们吃惊和关注。
杨澜怎么了?杨澜到底要做什么?
杨澜什么也没有做,杨澜说:“离开凤凰的原因只有一个,在事业与家庭的选择中,我选择家庭。”
如果没有《正大综艺》红火之时的出走,如果没有纽约留学后的归来,我想一定会有人说:“你疯了?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但杨澜已经这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地做了两次选择了,所以,这次人们虽然有疑问,但没有人这样来劝说杨澜。
因为人们知道,杨澜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有些人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她要做什么,有些人你却不知道她下一步要做什么。杨澜无疑就是后者。你永远猜不透杨澜想做什么。就像春天里的风一样,当你没有接触到风的时候,你不知道,这次的风到底带来的是春寒的严峻还是复苏万物的温情。
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杨澜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阳光下的激情与温柔
阳光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炽热与激情,阳光给人的梦想永远都是未来和希望。只是阳光一样在激情的背后充满着温柔与谦和,比如早晨的阳光、雨后的阳光。不同阶段的阳光构成了阳光下的激情与温柔。
也许这就是杨澜塑造阳光卫视的初衷?
1999年10月,杨澜做完最后一期节目,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走出制作室的门,看着天上的太阳,好像太阳在落山的那一刹那会给杨澜一个暗示或者忠告,让杨澜在人生的选择中重新做一次选择。但太阳还是慢慢地沉到了地平线下面,其实是藏进了高楼大厦的背后去了,给月亮和星星留下了舞台,这个天地本来就是这样轮回的。好像太阳在落下之前跳了一下,像是要挣扎着不愿意离开,但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拽了太阳一下一样,太阳突然就消失了。
杨澜伸个腰,然后又转身看看身后熟悉的机房。红色的数字已经在BT带的停止上烙下了印记,好像在倾诉着杨澜这两年里对它们的眷顾。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花、一草,杨澜都十分的熟悉,而今就要离开,杨澜感到一种轻松和惬意。虽然心里有一种留恋的忧伤,眼睛里却有一种精神释放后的快意,就像当年离开中央电视台一样。
不同的是,上次的离开是为了学习,这次的离开却是因为亲情的呼唤。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之间的游击战争,让杨澜觉得疲惫不堪。杨澜承认自己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电视人。当亲情在繁忙的工作里占据主导地位时,杨澜知道,自己应该回归家庭。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妻子,杨澜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激情的放纵在潜意识里的张扬导致了这样一种舍弃?也许是杨澜骨子里的那种不安分借用了亲情的借口?
当一个天地宽阔的程度不再适合一个心灵的翱翔,当一个过程熟悉到再也不能激发你的创作热情与求知欲望,谁会选择在这样的框架模式里继续维持纯生理意义上的徘徊和停滞?至少杨澜不会。
因为杨澜就是杨澜。有些人骨子里总有一种不安分,那是心灵渴望更大的舞台所必须具备的动力。谁能说杨澜这样做是错误的呢?
谁的心里会没有梦呢?杨澜的梦不过做的更大一点罢了,所以,凤凰卫视还是不能留住杨澜,离开是早晚的事情。
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杨澜沉寂于媒体的视线之外,这段时间对于杨澜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多年的电视生活没有让杨澜感到疲惫,却感到了时间总是不能任由自己支配的尴尬。这次的离开既不是因为学业上的抉择,也不是因为其他地方的盛情邀请,杨澜当然就可以在家里多休息一下,陪陪孩子。
亲情永远都会让杨澜保持创作的冲动。
事实告诉我们,杨澜并没有休息。有些人注定是要在路上的。既然上路了就再也找不到可以随便停下来的理由。不是不想停下来,是走上了人生的高速路之后,你就会发现,人生路上再也没有给你停止的驿站让你在落脚的轻松里修养补给。此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快速的奔跑中不断地补充丰富自己。
2000年3月,杨澜在所有媒体没有意料到的时候,突然发布了收购良记集团并更名为立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她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打造阳光文化传媒的计划,对于电视市场的未来前景做了精心的描述。
我们无法来预测,杨澜到底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还是一个追逐电视之梦永远不知道疲倦和满足的蝴蝶。在与风的对话中,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却发现永远都不能实现自己关于电视梦想的时候,于是,轮回就成了杨澜在电视里的一种轨迹,总是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永远都是那么的不知道疲倦。
也许因为杨澜是主持人出身吧,杨澜选择了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这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在报刊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杨澜谈家庭,杨澜谈女人,杨澜谈时尚,杨澜谈电视……杨澜还与陈冲、瞿颖、张天爱等人一起,被选为亚洲70位美女之一。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也许只有这两句诗才能配得上阳光卫视前面的杨澜吧。作为阳光卫视的前沿领军人物,杨澜可以说是领电视风骚于一身。角色的转变在心路历程上做了一个精彩的标记。杨澜不再是一个主持人,杨澜也不再是一个制片人加主持人。杨澜已经成功地转型,成为一个以电视为生,以电视说话,以电视做事的女人。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杨澜选择了电视,而电视也选择了杨澜。
第一节 美丽的丑小鸭
安徒生在他的童话里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生命。一只丑小鸭从小被兄弟姐妹嘲笑生得丑陋,就连鸭爸爸和鸭妈妈也感到难为情。终于,丑小鸭长大了,大家这时候才突然发现,原来丑小鸭一点也不丑,还十分美丽。因为,所谓的丑小鸭其实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兰出幽谷雅室生香
一声啼哭划破了黎明前的黑暗。一个小生命的诞生给产房带来了欣喜。也给一个家庭带了希望和憧憬。让苦涩的岁月有了一抹亮色。
助产士拎着孩子的双脚,在头朝下的孩子屁股上拍了一巴掌,这个小生命就开始了自己人生过程中的第一声宣言。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程序,这是我们出生的第一课。
当助产士用包袱把杨澜包好,用印泥印下杨澜最初的人生足迹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最初的小脚印开始走的路竟然是平坦的、快乐的。
杨澜被护士送到病房的时候,已经在棉花的馨香里进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梦里去了,所以,杨澜无法看到,当外婆从护士手里接过来杨澜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疼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
爸爸那时候还远在阿尔巴尼亚,杨澜出生的时候,身边就只有外婆和妈妈。像那个时候许多出生的孩子一样,第一个抱杨澜的亲人就是外婆。
在外婆还没有享受完全部的快乐的同时,就问杨澜的妈妈,孩子应该起个什么样的名字。
外婆说:“给囡囡起个名字吧。”
在欣慰里感到疲惫的母亲说:“就叫她杨澜吧。希望这个孩子能有海一样开阔的胸襟,自强、自立。”
这好像是一种象征或暗示。当杨澜妈妈要到干校学习的时候,又是外婆用双手把杨澜抱起来,抱到了上海,并拉扯长大。
今天看来,1968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时候的运动刚开始两年,正是动荡不安人人自危的时候。每一个家庭里的又红又专的父母在时代的大背景里,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去。杨澜的父母也不会例外。杨澜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就像那个时代所有养儿育女的父母一样,孩子的降生让沉重的心情有了一点轻松。
杨澜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家庭会给自己的以后画上什么样的色彩,但初为人母的妈妈却知道,这个孩子的来临让这个家变得完整,让自己变得完整。
小杨澜是幸运的,因为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高知家庭,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杨澜以后所能达到的高度,文化决定着一切。当然只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知识遗传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杨澜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后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认真、很努力、很敬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杨澜出生以后以及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所具备的个性都与这个家庭的环境有深远的关系。
父母的亲情,家庭的和睦,都在杨澜成长的过程里影响着她,但这些影响都是在杨澜回到北京后,离京的杨澜那时候还对北京没有一点记忆。
邻家有女初长成(1)
上海的雍容华贵和北京的清秀典雅最后促成了杨澜的与众不同。也许是生在北京长在上海,最后又回归北京的特殊经历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杨澜。在杨澜的眼睛里,上海是这样的:“上海的气质可能是市民气和国际化情节的一种混合”。
杨澜眼里的北京呢?杨澜说:“北京是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好像如果不表现出文化的深度就感觉不太对劲”。这样两种不同的文化滋润出的杨澜就有了北京的文化气质和上海的国际化倾向,###最有魅力的城市在杨澜身上以文化的侧重点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的双重模式,给了杨澜一个定位。
杨澜出生以后,因为母亲要到干校学习劳动,爸爸也在阿尔巴尼亚做外援专家,所以,杨澜就被外婆接到了上海。
当时杨澜妈妈跟杨澜的外婆说:“妈,我要到干校学习,以后就不能经常的回来看您了。”
“你要去干校?那小澜澜怎么办呢?”外婆不放心的追问了一句。
杨澜妈妈叹了一口气,“还能怎么办?她爸爸又不在,我带着呗。”一句话让外婆心疼了,一连声地说:“那不行,你一个人带着孩子怎么行呢,你把澜澜给我,让我带回上海去,等你回来了,再接走。”
杨澜妈妈着急地接过话来:“那怎么行,妈,您年纪也大了,把我们拉扯大就不容易了,再让您带澜澜,我……”
“好了好了,就这么定了,我来带,你一个人带我还不放心呢!”外婆接过小杨澜轻轻地抱着,用手拍着,嘴里还哼着小曲。就这样,杨澜跟外婆到了上海。
外婆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生育抚养了五个孩子。外婆的经验在邻里中被广为称道。杨澜妈妈虽然舍不得杨澜,但也没有办法,干校毕竟不适合带孩子,另外外婆来抚养外孙女也是当时经常可以见到的事情。于是还在襁褓中的杨澜,就这样含着奶瓶,躺在东摇西晃的火车里,摇啊摇,摇到了外婆桥。
可能是因为到上海的时候还不懂事吧,所以小杨澜从记事的时候起,就是外婆的唠叨和疼爱,还有外婆家里杨澜的舅舅们都对杨澜疼爱有加,让杨澜觉得特别的幸福。
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侯家路,那是一条窄窄的小巷,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都早早地起来,说着一种杨澜很难听懂的方言。杨澜就这样慢慢地长大了。
侯家路很多年以前已经拆迁了;那时候是条很窄的弄堂;只有百米长;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