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中山曾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借鉴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文化,赶上世界新潮流。
青春是美丽的,我们这代人的青春虽多次遭逢厄运,让人感伤。但当回首往事时,我们仍然会激起难以抑制的激情和力量。当我们和年轻人在一起,便会增强对未来的信心,便会对中国与人类的前景充满希望。让我们再一次唱起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光明赞》,迎着朝阳,一直向前!
青年们向太阳向自由
向着光明的路
眼看那黑暗已消灭
万丈光芒在前头……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4)第十章 人世几回伤往事(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5)王地山年表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5)
王地山年表
1933年
10月16日(农历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沈阳市(当时名奉天市)大东关小河沿施医院
1938年
3月,入白塔幼稚园
1939~1944年
读大北小学(时名大北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等学校)
1945年
2月试写《除夕之夜》
父亲去世后,在家自修
8月15日,抗日胜利,试写《庆祝东北光复》
12月入辽宁补习学校
1948年
3月入沈阳市二中
为沈阳《学生周报》写时评《东北与中国》,在壁报上发表短诗《希望》
1947年
9月,考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1948年
9月,因中山中学迁校,由沈阳赴北平
10月,考入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由北平到南京
1949年
1月,为《新闻天地》写《政大迁校风潮》
1月29日~3月22日寒假中,在杭州旅行
4月1日参加学生*被拘捕
4月23日南京解放,6月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二分校
7月1日考入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试写小说《归队》
9月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参加新*主义青年团
10月2日~l2月31日随军西进,经徐州、郑州、武汉、岳阳、芷江、贵阳到四川自贡
1950年
1月~7月,参加川南日报征粮工作队,在富顺赵化镇、泸县七区齐家、胡市、云龙乡工作
7月~l2月,在川南El报总编室任文书,兼编《情况简报》和《通讯员之友》
1951年
1月~3月任市政组编辑
3月~11月任市政组记者,发表《这就是人民*专政》、《今年往年大不同》等通讯
1952年
1月~8月任政教组记者,其间4~5月赴高县考察,发表《关于高县初级中学校长平锡龄所犯错误的报告》并获奖。写教文《宜塘路上》
9月《川南日报》并入《四川日报》,由泸州到成都,采访司法改革
12月到资中县成渝乡采访贯彻婚姻法,写《成渝乡农民写信给毛主席汇报生活》
1953年
1~4月任政法组记者、编辑,发表《从相爱到结婚》、《婚姻法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等通讯
5…6月到江津县双龙乡采访基层选举,发表《选举的一天》、《发动广大妇女参加*》、《怎样搞好农村*宣传》等稿件,编写《*工作讲话》
9~10月到遂宁采访城区*工作,发表《对手工业者进行国家建设的教育》
11月参与编写《过渡时期总路线通俗讲话》,赴遂宁县三家乡考察统购统销工作
12月到党的生活组任编辑,主持干部学习的宣传报道1954年
5月,发表《把青春献给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系统撰写专区报纸工作述评,发表《专区报纸开始向农民宣传工业化》等稿
9月,到绵阳石马乡考察农业合作社
10月,发表《专区报纸的国庆宣传》
11月,发表《提高干部的革命警惕性》
11月,到理论宣传组任编辑
1955年
1月1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四川El报对专区报纸的帮助》
3月,发表《巩固农业合作化运动继续前进的基地》、《以社会主义原则对待恋爱婚姻问题》,4月22日发表《列宁教导我们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
11月发表《宣扬创造性的劳动》
自编诗集《球溪河》
1956年
2月,到绵阳塘沉乡考察干部学习
4~5月,到乐山、井研、五通桥考察干部学习,发表《列宁论科学技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让干部听到更多的讲演》等稿,小品文《考试怎么能说明一切呢?》入选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小品文选集
9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发表《怎样使有线广播办得更生动活泼?》
1957年
4月,撰写《冰心试论》
5月,写《南斯拉夫问题我见》,7月份遭到批判
8月,写《在亚得利亚海岸边》、《在困难的岁月里》,试译《铁托传略》
随川大暑假留校同学赴都江堰和青城山旅游
12月写《读南斯拉夫短篇小说集》
自编诗集《从扬子江到多瑙河》
1958年
8月2…8日,经重庆、宜昌、武汉到北京南斯拉夫驻华使馆,被北京市公安局拘留,l3~15日被押回成都,入省公安厅看守所关押,11月被判刑14年,写《我第一次放了卫星》
1959年
3月,写诗《怀念母校》
5月,到成都机械制造厂劳改,任车工、半产品收发员,在3车间板报组作编采工作。写生产鼓动诗、散文《目光》、《我在家乡迷了路》等稿
1960年
1月7日到成都市郊荆竹坝成都动力机械厂继续编车间板报《跃进报》及副刊《绿芽》
写《凤凰的喜歌》、《迎接60年代》,自编诗集《荆竹坝上好风光》,试译《小黑马的故事》、《马尔夏克诗选》、《野薄荷》
7月,参观宁夏街城市人民公社
11月,完成长诗《苏武牧羊的故事》
1961年
继续办车间板报,试译《不期而遇》、《一枚钱币》等稿,写《纪念彭涛》
1962年
4月,筹办劳动改造成就展,写《在波罗的海岸边》,试译《季托夫的老家》
5月,到三车间蔬菜组种菜
9月,回车间当钳工
10月,到成品库任车间产品收发员,写《寄印度》、《复苏的乡场》、《赵化镇》等稿
1963年
1~7月,继续任3车间及7工段产品收发员,8月到锅炉房当杂工,9月到修缮队当杂工
11月到集训队,一边劳动一边反省,写反省材料《三面红旗与三年灾害》、《发展经济与阶级斗争》、《斯大林的功过是非》、《对铁托的不同评价》、《人性&;#8226;人情&;#8226;人道》等约十万字,完成中篇小说《小羊刚懂事》
1964年
3月,回修缮队当泥水匠,写短篇小说《东站奇遇》
7月23日,由成都调往芦山县苗溪茶场4队茶园劳动
9月9日,午夜伙同他人越狱逃跑,被捕回,调至豆豆溪l3队内的集训队劳动。写《赠友人》。
12月31日被押到芦山县看守所
1965年
1~4月在看守所接受审讯并参加修建
4月11日回苗溪,在宣判大会上加刑6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20年
4…12月在水田组劳动,写《江湖行》、《走向新生》
1966年
3月26…4月11日,返成都参观农业学大寨展览馆及大邑地主庄园,住成都市宁夏街监狱。写《回蓉参观记》
4…6月,到苗溪下半部及金龙山各队传达赴成都参观的体会
7月调一工区耕种水田及旱地
1967年
1…11月,继续在13队一工区劳动
11月中旬被押送山谷庄小监内单独关押,住8号监房
1968年
继续住单人牢房,8月22日起系统阅读《毛选》英文版,对《语录》英、俄、法译本进行对照比较
1969年
1~11月继续住山谷庄8号单人牢房
11月被押回豆豆溪13队,继续住单人牢房
1970年
继续在单人牢房,读《毛选》英文版,做比较研究,写《学习笔记》
1971年
6月出小监到风干房打杂
7月到蔬菜组种菜,写《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
1972年
在蔬菜组种菜,写《种菜的辩证法》、《手》、《黄牛与花牛》等稿
1973年
在蔬菜组劳动,9月下旬起编辑中队墙报,写《荆竹坝上弹一曲》等稿
1974年
在蔬菜组劳动,4月起脱产编批林批孔专栏和快报,写《孔老二与现代修正主义》等稿
1975年
继续脱产编辑墙报、快报,任专职宣传员,7月起兼任统计员
写《王晖石棺》、《芦山秋色》、《国庆佳节报丰收》等稿
1976年
调杂务组,任专职宣传员,写《无限风光看未来》等稿
1977年
继续任专职宣传员,写《青松赞》、《长江赋》等稿
1978年
任专职宣传员
3月参加茶场先进生产者暨劳改积极分子大会,6月2日获提前释放,留队继续做宣传工作。写《白色的海鸥在远航》、《黎明思绪》等稿
1979年
2月,到芦山县芦阳中学任教
9月30日,得四川大学党委关于改正右派的通知及成都市中级法院关于宣判无罪的裁定。同19与喻家慧结婚
写《新来的赵老师》
1980年
继续在芦阳中学任教,发表《我爱芦阳》,暑假回蓉访友
译《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1981年
3~7月在芦阳中学任教,发表散文《豆姑娘》、《摘茅梨》、《杂文谷》等
9月起调芦山中学任教
1982年
3~7月在芦山中学任教
9月起调雅安《青衣江》任编辑,11月起赴*县唐家、富春、九襄等乡体验生活,发表《我是农民》、《逢遇而不遇》、《寻觅》等,译《大拇指的故事》
1983年
1—3月在*县体验生活
5月,参与筹办蒙山诗会,赴石棉参加纪念红军横渡大渡河40周年活动,任《青衣江》副主编
8月初参加西昌火把节活动。9月参加四川省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参加四川省文学理论及批评学会,发表《强者的形象》、《山里的野果》、《除夕宴》等稿
1984年
7月21日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四川省儿童文学创作会议,9月参加省文学期干U工作会议并赴九寨沟、黄龙寺游览
11~12月赴重庆、沙市、岳阳、广州、深圳、中山等地考察
发表《歌声送我从军行》、《灯塔》、《青溪夜明珠》等稿并获奖
1985年
发表《重登岳阳楼》、《乡政府的星期天》等稿件并获奖
10月到芦山县思延乡体验生活,写《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沦陷区度过童年》等稿
12月参加省期刊会议,《青衣江》受到表彰
为电大学员任写作课,进行论文辅导与答辩,举办讲座《新时期文学的轨迹》
1986年
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任《青衣江》主编
8月赴*县唐家初中讲学并辅导写作,9月赴石棉县讲学并辅导创作
发表小说《钟的故事》、《观音庵里的白娘娘》、《雪影》等,l2月参加四川省第三届作家代表大会
1987年
5月赴*县采访农民企业家丁光银,写《农民、干部、企业家》
6~9月任录相片《商品经济致富之路》编导,赴石棉、*、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及雅安拍摄外景
完成《雅安地区&;#8226;文艺志》
发表小说《小城怪杰》、《悠悠芦山情》等,为省干部函授学院雅安分院上《现当代文学》课
1988在
1月调至成都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任编辑,参与编辑《走向大西南》,为四川民族出版社审读《阿里巴与鸳鸯花》并获奖
发表小说《生死之间》
参加四川省青年文学创作研究会
1989年
任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专业课教研室副主任兼院报主编
暑假赴西安旅行,发表《知识分子的地位及其前景》等文
为四川省社科院教学班学员上《大学语文》课,审读《汉民族史》并作序
1990年
当选为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到成都市大中学校演讲,发表《在两代青年中架桥》等系列文章
参加成都市电影评论学会,为《电影评论》特约撰稿人,发表《荒诞背后的严酷》、《悲剧人物与悲剧命运》、《樊笼中的蛟龙性格》等系列影评。编辑《一代青年的追求》
1991年
参与编辑《情系大西南》
发表《历史的投影,心灵的轨迹》(评宋锡仁诗集《昨夜风》),《人到中年的心灵轨迹》(评曹纪祖诗集《多情人生》)、散文《愧对那双眼睛》、《失落的馈赠》等
参加四川省散文学会和《散文诗世界》活动
到宜宾、泸州、重庆、攀枝花、大理、丽江等地采访
撰写《永远怀念我们的好院长许川》
1992年
参加院报通讯工作会议并讲《思考的效应和笔的功夫》
发表小说《垂钓》、散文《掠美的内疚》、《春天在哪里》,评论《尊老爱幼——跨过代沟的桥梁》并获奖,论文《周恩来和知识分子》并入选
周恩来纪念论文集
参加《玉垒》五周年活动,诗作获奖
1993年
参加《民营企业导报》的创办与编辑工作,发表小说《阿庆嫂与三姐妹》、《机舱中的邂逅》、《窗台打开以后》、《饼屋.鞋屋.发屋》,散文诗《端阳情结》等,到昆明、西双版纳等地考察
编辑并出版《春华秋实》、《早春的困惑》
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发表演讲《发扬献身精神,优化人才环境》
1994年
4月办理离休
参加《人民权力报》编辑工作,任法制版和副刊主编发表《人民代表应有的素质和品格》、小说《民意》,散文《错失机遇》、《缘分》
1995年
参加《人民权力报》峨眉笔会并主讲《新时期的新闻与文学写作问题》
编辑和出版《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十年纪念文集》
发表《怀念工棚》、《中国神童在大洋彼岸》
1996年
参加《人民权力报》攀枝花笔会并主讲《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写作质量》
发表散文《向往陶公》、《漏雨的老屋》、《校友的黄昏恋》等
1997年
参加成都市社区关于香港回归的演讲比赛,发表《明珠的回归》、《炎黄子孙的情结》、《问路》并获奖
参加《玉垒》创刊10周年活动
1998年
为纪念*逝世一周年发表《永恒的怀念》
为纪念刘少奇诞辰l00周年发表《刘少奇与人大制度建设》、《走向完美(重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发表《大墙里的旋律》、《一代文化人的反思》
1999年
在庆祝川南日报创办40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友谊地久天长》
发表《讲话的艺术》、《编辑的世界》、《找回个性》、《温馨的冬季》等
2000年
发表《散文的多功能和批判效应》、《相识在冬季》、《早谢的花朵》等作品
散文《早春》及评论《有感于老舍热》获奖
2001年
散文集《冬夜的回眸》出版
发表散文《落雪的日子》、《花开八点半》并入选《四川散文大观》,论文《于恬淡中见深邃——试谈杨绛的散文艺术》、《散文的拓展和历史的反思——评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2002年
发表论文《*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拓展》、《永恒的艺术》、《*的近作与忧患意识》,散文《怀念刘邦立君》
参加《玉垒》诗社创建l5周年活动
2003年
发表论文《代沟的深化和代际的互补》、《民歌的魅力及其走向》,散文《老师的牵挂》,诗论《留给历史的云影——评<;马端麟诗选>;》
撰写长篇*《底层》,完成第二稿
发表讲演《离退休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进性》
2004年
发表《心系天下与温故知新——为友人苏廷章(爱我所爱集)作序》
发表论文《思想者的心路历程——评石天河诗作(复活的歌)》
2005年
发表《杜鹃声里斜阳暮》及散文《校园生活的浪花》,均系纪念省干函院创办二十周年的纪念文字
2006年
整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作品,编辑《杂花生树》共6卷
参加四川大学中文系1956级入学50周年活动并以《心存感激》为题发言
发表散文《河畔故人》、《报人情结》、《花季梦回》等
2007在
发表散文《感悟孔子》,散文诗《平视大师》(5章),为友人侯文芳文集《笔耕留痕》作序,为李毅涛小说《古道黄花》写评论《历史风雨中的坎坷人生》
为大学生讲《写作与人生》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5)王地山年表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附录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
附录
古诗为王地山而作
冯正肃
夜听朔风发怒声,掩卷危坐对青灯。
蒿丛默默伤磨炼,沙碛磊磊鉴晶莹。
天昏似陷知非久,雪后回春信必能。
苍昊果有吹尘梦,文坛方识一老兵。
莫嫌半纪滞囚牢,沉浮乃可识龙标。
斯人高迈惟谦逊,触笔鲜新涌情涛。
即成齑粉终无悔,身处寒毳重节操。
苗溪茶场曾住客,鹄立危峰为汝昭。
客病逢秋祗自怜,遣愁有术弗思眠。
风欺衰鬓人宁老,酒漫孤花易入禅。
往事追寻疑隔世,壮怀容诉浪华年。
盟心犹忆羌江月,不负吟笺寂寞缘。
几曾辜负清秋节,私意难忘每怅怀。
影视渐沉殊非梦,香心未死证劫灰。
定知侪辈均同感,喜剩时鱼共卸杯。
触目芦山青未了,已无枭鸟再惊猜。
重逢王地山
刘邦立
正当我为收账而奔忙、为收不到账而沮丧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问了问我的近况后说:“别一天到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最近还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夸你呢!”
我说:“不要拿我开心吧!谁现在还夸我?”
朋友说:“真的!写的就是你。虽然作者只称你是‘刘君’,没有说名字,但肯定是你!不信你到我这儿来拿报纸吧!我给你剪下来了。”
看来朋友没说假话,我赶紧去取来了剪报。一看,果真是写的我——不过不是夸现在的我,而是夸十几二十年前在芦山教书的我。文中说我教书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受学生欢迎,我又是如何如何伸张正义,嫉恶如仇。我走后当地学生又是如何地怀念我,等等。我一看作者姓名,啊!是王地山!文末还附有作者单位:省委讲师团。王地山,就是那位16岁随大军西进入川的王地山,那位因为想出国学塞尔维亚语而被打成“勾结南斯拉夫修正主义分子”的“反革命”王地山,那位在芦山苗溪茶场劳改多年的王地山,那位1979年才“*”后下“山”来接下我扔下的教鞭的王地山!好多年不见了,我时时在念着他。他显然也没忘记我,不然怎么会在文章中写起我来了呢?
看来他已调到省委讲师团工作了。省委就在本城,近在咫尺,我一定要去拜访他!
我挑了一个周五的下午,将下班而未下班之时,到省委讲师团去见到了王地山。
他没想到我会去看他,高兴极了!说:“我以为你还在印度尼西亚呢!”我惊奇他怎么会知道我去印尼的事。他说:“你在印尼那个四川派人去建的电厂首次发电的仪式上作翻译的镜头,在四川电视台播放过好几次。真帅呀!”我说:“帅什么呀,现在是蔫粑疲臭、一愁莫展的老头啦!”
王地山接着说了他这些年的经历。我l979年春上离开芦山后。他不久也彻底平了反,撤销了l958年的错误判决,恢复了他1949年7月份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待遇。不久他和芦山当地农村一位女医生结婚,并在1980年47岁时得了一子。1982年,他调到雅安地区主编《青衣江》文学杂志,同时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诗篇。终于,50年代初他在《四川日报》社当记者时的老领导看到了他的作品,与他取得了联系,又设法把他调回成都,妻儿子也都来了。他终于又回到这个阔别了30年的城市。这时,与他一道进川的战友有的已经离休,他当年在四川大学的同学有的已身居要职,在苗溪茶场与他一同劳改过的“难友”有的已腰缠万贯。而他,仍是一介书生,继续以“吃粉笔灰”和“爬格子”的方式从事着极有意义的,然而既升不了官、更发不了财的精神文明建设。
王地山满是皱纹的脸上堆着满足的笑容,深深的近视镜片后闪着诚恳的目光。他说:“谁付出诚实的劳动,谁就必将获得应有的报偿。经过了满天乌云,我终于迎来了晴天一碧的清明世界,这晴天之下固然也有险恶,但毕竟比以前好多了!虽然我物质上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孩子尚小,但我感觉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我这辈子走到今天,可说是‘块肉余生’了!但我仍要以微笑展望人生,在有生之余年以热情拥抱未来!”
王地山长我十几岁,又受过那么长时间的不公正待遇,却仍能笑对人生,笔耕不辍。*以来,已发表作品逾百万字。我想,他是活得很充实的。
地山老师印象
刘传萍
认识地山老师缘于文学。
十几年前,我立志从文。业余时间就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兼卧室的那间小屋里涂鸦抹画、吟诗作对,幻想自己成为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一代才女。偶尔也有一篇小说一首小诗什么的在那时雅安《青衣江》文学季刊上出现,《青衣江》的主编就是地山老师。地山老师那时五十多岁了,睿智的脸上总是挂满和蔼可亲而又乐观的笑容。我是文学写作者,就像一个刚学步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搀扶与关爱,而地山老师给予我的,正是父母般的关爱与期望。
记得是八六年吧,我和几个文朋诗友筹建了“荥经县文学创*好者协会”。那时,我们的热情都很高,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经常举办文学讲座,邀请《青衣江》的编辑为我们作辅导,我因此而有缘结
识了地山老师。地山老师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情奔放的率真个性!
记得就在那年的夏天,我们协会组织了“泡草湾笔会”,邀请地山老师和王庆老师参加。那天早上,我们坐“吹风牌”汽车到了泡草湾,然后,沿着树叶铺成的崎岖小路行进。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一地,斑斑点点,令人格外的惬意。陈年的腐叶,一踏即陷,但我们兴趣盎然,涉小溪翻山梁,过了一山又一山。一路上,地山老师与我们说说笑笑,忘了穿行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的怯意。后来我们在大森林中迷了路,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乱转,走得精疲力竭。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九……”五十二岁的地山老师这时兴致勃勃的唱起了他当年南下时唱的歌。地山老师十六岁参加革命,随军南下到了雨城,57年后蹲了二十年的监狱。今天他的谈笑风生使文朋诗友们受到感染和鼓舞,我们很快走出歧路。一路上,他和我们一起采瓦松,捉木叶鱼,摘野花,他既像一个宽厚的长者,又如一个热情奔放的少年。
“轰轰轰……”快爬上一条山脊时,一阵气吞山河的声音振荡在耳中,他和我们一起快步跑上山脊。当透过密密的树叶,看见天生桥的雄姿屹立眼前时,他激动地和我们一起纵情高喊:“我看见天生桥了!我看见天生桥了!!”这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那天晚上,我们就宿在泡草湾伐木场部——一个美丽的“森林公园”内,晚饭后,我们围在一起联欢。地山老师的表演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现在我给大家上一堂课。嗯!同学们,现在讲动物,请大家把书翻开。所谓动物者就是会动的物,比如手表,它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动,所以我说,手表就是动物。好!现在翻到植物,啥叫植物呢?植物就是有生命的会开花的物质,比如原子弹、氢弹,爆炸会后开花。所以原子弹、氢弹就是植物。同学们,现在学矿物这一课,矿物呢就是埋在地下能开采的物质,比如马铃薯、甘薯,他们都是埋在地下开采出来的……”他的表演引得大家开怀畅笑。
在地山老师悉心指导下,我接连写了几篇文章发在《青衣江》上。地山老师与我的书信也从未断过,直到《青衣江》停刊。他的书信热情洋溢,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给了我深深的教诲和激励。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无情的岁月早已磨平了我孤傲的棱角,我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个平凡的小女人。而在这十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地山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使我始终微笑着去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和挫折。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6)附录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17)后记
后 记
为了给历史留下一点什么,我从l979年走出豆豆溪起,无时无刻不想写这本书。皆因工作纷繁和忙于生计,几次动笔,几度搁浅,直到上世纪末辞去某报编务,视力不行了。
1999年和2001年冬,我曾两次作白内障手术,视力略有好转,伏案奋笔疾书,2002年3月至7月,初稿约十万字,颇有遗珠之憾。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用了大约十五个月时间,放手写二稿,厚积薄发,文思泉涌,得48万字,似嫌芜杂零乱,冷处理一年。在朋友敦促下,2005年再写三稿,未及一半,天不助我,视力又不行了。看稿吃力,落笔出格,求医无效,空自嗟叹,我陷入深深的绝望。
大学同窗陈国福与我有缘。l987年8月,他作为四川省文化厅要员之一,到雅安地区审查参加全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