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宠夫之路(全本)-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哥,这样,用锄头,捞壕沟,一行行的,就算有水,也只是在沟里,只要是排出去了,就不影响了。”锄把比手粗,艰难的做着示范。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就是在田里,一行行的,垒起坎,麦子种在坎上,做好排水缺口?”看妹妹生涩的挥动着大锄头,连忙接过手,边做,边问。
到底是跟师学了一段时间的庄稼把式,一说,就理解透彻了,枉自自己还想着卖个关子。
“哥,你说这样行不行?”方法是自己想出来的,但是,具体能不能行得通,还得问这些有经验的人。
“按说,把坎垒高一些,就算有积水,一时半会儿的,小麦也不会遭灾!”深思熟虑,良久,杨子木肯定的点头赞同。
“呵呵,我们家的几块田,是不是都可以这样种!”杨子千高兴了,就说吧,办法都是人想的。如果田都种了小麦,这一田两用,田里的小麦又不用交租子,一季的麦收,应该能撑一段时间了。
“岂止是一段时间,真如四丫头说的这样,收的麦子,足足可以撑几个月了!”杨大年在中午饭桌上,听了儿子女儿的详细解说,心里怦怦跳个不停。
几个月?这是他们重来没想到过的事!多年的野菜野草吃下来,人都吃傻了。看看,还不如一个黄毛丫头聪明。
看着傻笑的杨子千,一家人眼里,全是满满的宠爱。
说干就干!
饭后,杨大年扛了锄头,把几块冬水田缺口挖得老大老宽,不到两个时辰,就把水放了个精光。
父子几人,全都下田抱泥玩来着。因着浸泡的泥太软,用锄头根本没办法垒起一行行的坎,全是手工操作。
“爹,我们先垒起,过两天,泥干些了,再下种!”杨子千建议道。
这是必然的,老庄稼,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这杨老二家,吃饱了撑了是吧,没事一家人都在田里玩泥呢?”冯家老太婆观察了一下午,也没瞧出个所以然,摇头骂道。
“咦,杨老二,带着他那几个娃娃搞什么名堂?”
“不知道呢,把冬水田的水全放干了,明年做秧田咋整,去河里挑水?”
“就是,这是搞什么名堂,做秧田时,可不能让他偷了咱田里的水去了!”
“嗯,他那几块田都放干了,还垒这么高的坎,一行行的,明年栽秧子可不像现在种小麦,没水咋行呢?”
说归说,但,也没有人来劝。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看看稀罕,看看别家的戏,也是一种消遣方式不是。人生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是吃得饱,穿得暖,再有就是看看四邻家的乐子,笑一笑,十年少,娱乐娱乐。
在各种研究的目光中,父子几人把几块田都整理出来了。
最先整理出来的,泥土已经发硬了,可以下种了。
大清早,一家人就下种,施肥。
等有心人跑去看时,杨老二,居然在冬水田里种小麦,他是穷疯了吧!
也是,几张嘴,年年收成不好,佃的地又只有那么一点点,想多种地多收粮食的愿望是美好的。可惜啊,现实却是残酷的,杨老二啊,有你哭的在后面呢。到时,一场雨,就得把你几天的劳动冲成灰;再有,明年,栽秧子时,看你上哪儿去引水。你周围的几家人,都打好了主意,到时不准你去他家引水的。这好好的田,被你折腾成土,土,你又怎么栽秧子。看着多精明的人,怎么就做下了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呢。
摇头,叹息,唉,人啊,穷慌了,就没个主意和章法了。
可惜,可惜,杨大富也是,就这么一个兄弟,都不知道帮衬帮衬。看看,这一家人,都做出些什么事来了。
“爹,麦子种完了,我们随时注意着田里的排水情况。”杨子千为自己的小聪明狠狠的得意了一把。想不通的是,自己家都这样种了,为什么看的人多,却没有一家人来效仿呢。像那个穷得和自家一样的王三,这次也只是站在田坎上问了几句,然后默默的回家了。想必是自家还没成功,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中吧。其实,机会,就在眼前,能不能改变命运,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握住机会。
不懂庄稼的杨子千不知道,自己这一次改革,无形中,为明年埋下了隐患,别人,都在等着看她家的好戏呢。
杨大年也曾经考虑过引水的问题。现在的他,早已是走一步算一步的程度了。能收小麦就先种下吧,至于明年,大不了,自己去河里挑水来种。河里水,不至于就没了吧!
不得不说,杨大年的决心,下得够大够狠!
这,一切,都是饥饿惹的祸!
一旦播种下了希望,就充满了期待。
杨大年每天三次去田边转悠,惊喜的看着小麦芽冒头,一片,两片叶子长了出来,希望也就慢慢滋长。心里的忐忑慢慢的放下了三分之一。
“老二,你这田当真种上小麦了”早就听说了兄弟一家人在折腾,杨大富父子俩要种几份地,一直没空过来劝。等在田边偶遇时, 麦芽都长出来了。有几分惊讶,也有几分担心。
“嗯,实在没办法,就试一下”杨大年轻声点头。有着长出来的麦芽垫底,被询问时,心里也有了几分底气。
“暂时先不说能不能收,就明年栽秧子时,你这冬水田变成了干田,泥块都硬得不行,到时,你要怎么栽,难不成,像种小麦一样打窝浇水?”就说这人,这么大的事,也不知道找自己商量一下,为了未知的几颗麦子,打算把重中之重的谷子丢了,真正是胡闹。
“嗯,没事,河里有水,到时,就去挑吧”杨大年心下抽了抽,死马当活马医。这几块田的麦子不交租,收成好的话,前景就比较可观了。累一点又怕什么?
“挑?”杨大富被兄弟轻顠顠的一个字给气着了。
“你以为是巴掌大的地儿?十挑八挑就能蓄满的?”好几个月的蓄意排水,太阳晒得早已是裂缝斑驳,上百挑水倒进去,也不够填缝隙,到时,连泥浆都搅不出来,怎么栽,栽下去,还等不到生根发芽,就得干死。糊涂,真是糊涂!甩手,气恼的走了,管不了那么多,就不管了。
相对于大哥担心的明年栽秧子的水源问题,杨大年更想解决眼下追肥的问题。
待小麦出窝了,就得追一次肥。
肥料,从何而来。
家里那个烂棚子搭起来的茅房,自家人产的肥,连地里的都紧缺,更不要说多出来的这几块田所需的了。
唉,事情,果然不是想得那么简单啊!
“爹,这几天你怎么不开心?”小麦都绿油油的了,希望就在田野上了,怎么爹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杨子木一连几天跟着他身后转悠,就只听得唉声叹气,纳闷不已。饭桌上,当着家人的面,就问出了声。
没有菜,杨子千习惯性的咬着筷头,听着哥哥的发问,也疑惑盯着老爹。
“唉,我在担心,田地里没有肥料,小麦不好过冬啊”杨大年喝下最后一点羹,放下碗,叹气。
“什么叫不好过冬?”请原谅小姑娘的白痴,只知道,到了冬天,年老体弱的人容易倒下,一倒下就起不来了。那就叫不好过冬。可小麦,又怎么会怕冻怕冷,不是说,厚厚的雪压了一层,待雪融化后,小麦的长势更喜人,古人不是说“瑞雪兆丰年”吗,怎么与爹说的不一样。
“小麦出窝了,就要追一次肥,有肥,才能长得好。待冬天,霜打雪压的,虫害就少了,一开春,长势就起来了,后劲也跟得上。要不然,长得差,后劲跟不上,开春,死的也就多了。”既然是孩子都爱问爱学,也就讲讲这里面的道理,只是,语言逻辑上,表达能力不太好。
大致懂了,营养问题。有营养,冬天长得好,开春就窜个儿;没营养,底子薄,就经不住霜打雪压!
肥料,要怎么才会有?
放眼望去,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没见哪家哪屋的孩子随处拉屎撒尿来着。不是素质多高,是从小就教育得好,留着回自家解决,至少,能浇一窝菜,一窝粮食。
难怪爹一筹莫展!
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小麦泛黄,这一家子的全部希望被掐死在摇篮中啊!
小小杨子千,瞬间比大人还愁。
这年月,可没有什么复合肥、过磷酸钙等乱七八糟的化肥。
除了农家自产的肥料,就是烧的草木灰;再就是,野草沤的肥料。
沤肥,要怎么沤?
等肥沤出来,都是十天半个月了,花儿没谢,小麦却也泛黄了。
杨子千被突然冒出来的这个问题考住了。
☆、第二十六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因为有雨水阳光的滋润;蕨菜为什么这样肥,不就是有枯枝烂叶的营养。
对啊,后山的大树下,一层层的,叶烂成灰成泥了。那东西,不就是最好的肥,现成的,一棵树下,至少能取一筐的灰泥,一窝小麦里丢上一大把。遍山的树,遍地的肥,真正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想着想着,乐呵呵的笑出了声。
这个小没良心的,老子都愁成苦瓜脸了,她还能笑出来。月娘看了一眼女儿,再看一眼丈夫,收拾碗筷,无言伤感。
“妹妹,坏了,那棵芋子的叶子泛黄了!”杨子木照常出门,先观察宝贝。结果,今天发现了问题,惊慌失措的回来报告。
杨子千吓了一跳,连忙跑出去看。
可不,一根独叶子,已经泛黄了。
明明种下去后的这一段时间都是绿油油的,每天早上,她还数着芋子叶上的水珠来着。那是成活了的啊。怎么无缘无故的泛黄呢。
蹲下身子,找了根树枝,小心的把芋子根部拔开,白嫩的芋头赫然立在那儿,并没有发烂发腐的迹象啊?
“会不会是怕冷,冻坏了的?”杨子木跟在身后,小声的将猜想说出来。
一拍脑门,所谓关心则乱,这快到冬天了,芋子,也该冬眠了,叶子不就是慢慢泛黄枯萎烂掉吗,待到明年春上,新鲜的叶芽也就长出来了。
“嗯,没事,它应该和这些树子一样,冬天来了就掉叶子,春天来了重新发芽出来。”丢掉树枝,潇洒的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走,大哥,挑上竹筐,我们去后山挑肥,准备给小麦追肥了”
什么时候,妹妹悄悄的沤了肥?这一段时间,一家人干活都在一起,她也没机会避开他们做下这项浩大工程啊。后山什么地方堆有让爹心焦的肥。
手上拿了一把镰刀,招呼大哥挑上竹筐,信心满满的朝后山走去。 “跟我走吧”要不是时辰不对,她甚至想再跟着说一句“天亮就出发!”想到那首歌,突然自个儿笑出了声。
这妹妹,心情一直很好的。
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肥,不挑粪桶却挑竹筐。
镰刀开路,走到一颗大树下,把刀递给大哥,示意他把树下的野草小树枝全部砍掉。
将竹筐放在地上,一双小手,就开始扒拉着那些黑漆漆的灰尘泥土。
“妹妹,这个用来做什么?”杨子木将镰刀放在一边,却不知道小姑娘不怕脏不怕臭,掏这些泥土来干什么。
“哥,你看,这些是不是很臭很脏?”一双黑手展示在杨子木的眼前,不用看,光闻味道就知道这姑娘说废话呢。
不解,不懂,甚至于,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老是想不通妹妹的所作所为。
“这是树叶年复一年掉落在这儿,腐烂成泥,一层层的,成灰成泥,你看,这些泥土都变黑了,这就是最好的肥料。我们把它挑回去,每一窝小麦,都丢上一大把这样的灰,再浇点水,小麦肯定就能长好了。”耐心的解释,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开动脑筋,多观察,真会有收获的。
杨子木眼睛发亮。
“我来,你最怕脏了,你在一边休息一会儿,等会儿我们挑回去就去麦田里追肥。还让爹也来挑!”边说,边扒拉着这些宝贵的肥料。
能干的指挥者是擅长动口不用手。既然大哥要大包大揽,她也乐得清闲。
一棵树下,一竹筐肥料,轻轻松松就装满了;旁边一棵大树下,依旧砍掉杂草小树枝,三下五除二,又是一竹筐。
兄妹二人,高兴的挑回家。
“我刚才还找你!”杨大年想带着儿子先去把土里的麦子追一次肥。毕竟,土里的,才是正道。“咦,你们挑的这是什么,草木灰?”草木灰也是不错的肥料,可是,一家人做三顿饭,烧的草木灰撒一块土都不够。
“爹,这是我和妹妹上后山掏的肥料!”咧嘴傻笑,有样学样,卖起了关子。
“后山能有什么肥料?”杨大年走过来,抓起一把,在手上一捏,和草木灰差不多,但更粗一些。老庄稼人眼中,只有肥不肥,没有脏不脏的概念。这一捏一看之间,已然知道,这确实是肥料。
看看儿子,又看看女儿,他还不知道,肥料从何而来。
“呵呵,爹,你稍微等我一下。我去把这一挑丢了窝,就带你一起去掏肥料!”就知道,自家老爹就会是这副吃惊样子的。杨子木开心大笑。
一窝小麦,一把灰,丢在小麦苗的脚下,相信,够它们过冬了。
等知道肥料来源于后山的大树下,杨大年哑然失笑。
自己家,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啊。
这山,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存在的,可是,在李家寨子,至少他来这么几年,家家户户都在为肥料而发愁。何曾有人会知道,这儿,就是一个肥料宝库呢?
老天,其实对他杨大年不薄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三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聪明绝顶的女儿;不,是两个女儿,五丫头,长大了,肯定也不差。圆圆满满的一家子,只要慢慢的过起来,就是万福了。不挨饿不受冻,平安的将子女拉扯长大,他,就知足了!
干劲十足的上后山挑了灰泥,往田里,土里,每一窝的小麦,一个都没落下,一窝一大把。
“这几天,杨家老二天天上后山折腾,去后山挖泥,填田填土啊?”同样是泥土,都不知道,他家的人脑袋怎么就不够用,这么挑来挑去的,是嫌撑得慌吗?好像,他们家,穷粮来着,也没撑着吧。
“不知道嘛,看杨二哥家田里的小麦长得倒不错”王三亲眼看着他们一家人垒坎种小麦,当时,心里想的是可能不成。小麦出窝了,他心里已经有几分后悔了。
到了追肥的时节,杨大年迟迟不见动静,想必是没肥来追,他又庆幸没有跟风。没肥追上,小麦苗就谈不上是小麦。
哪知,这家人,又在后山树下去挑泥土丢进麦窝里,难不成,那能当肥料?
看看吧,如果行,明年,自己一定得跟着做做。
想一想,几块冬水田,不上交租子,种出的小麦,可是能解决大问题的啊!
不过,栽秧子缺水,问题更大。
究竟要不要跟着做,矛盾万分!一切,待收割时再定吧,看一年,权当学经验了。
冷眼旁观的,都是佃户人家。怀着各种心情都有,嫉妒羡慕恨。
杨大年将麦子追肥后,也是几分不安。能不能有效,得待来年春上才看得出来。
现在,有空,一家人,又重操旧业,修房。
天天时时刻刻带回来的石块,已经够修一间屋了。
依旧是白泥和沙,寒冬腊月里,活动着手脚,日子混得快不说,还不怕冷。
是啊,哪有功夫考虑冷不冷的问题,全家总动员来着。各种活计都得人来做。月娘忙着一日三餐,还要盯着开始翻床满地爬的杨子禾;杨大年带着大儿子砌房子;杨子森就负责递石头;杨子千最繁忙,哪儿哪儿都有招呼声,询问声。
“四丫头,你看看,砌得如何?没歪没斜吧?”虽然是熟手了,但,还是不放心,又或者,是想让女儿看着自己的进步。
“没有,爹,你砌得最好了!”鼓劲加油,是经常做的事。
“妹妹,这块石头砌这儿行不?”杨子木拿着一块四五个棱角的石头有点拿不定主意。
“行的,大哥,缝隙实在要太大了,让三哥给你递一块小石头垫一垫,再用灰浆灌满那些空隙都很牢固了。”这种纯天然原生态的装饰物,现在人还得花钱买呢。
“四丫头,我的泡菜都能吃了,你说的那个泡菜鱼怎么做?”修房的总指挥,这会儿,得转移战场,去灶房训练厨师去了。
“娘,我想应该很简单。就是把泡菜切得细细的,然后,把鱼反反复复的煎黄了,再把泡菜放下去,浇上水,煮熬一会儿,应该就成了!”只是说说而已,不想,嘴里,就馋出了口水。
啧啧啧,真丢脸。杨子千不好意思的逃出了灶房。
“嗯,好香噢!”开饭时间到了,杨子森手都没洗,就冲进了灶房“娘,你今天做什么好吃的了?”揭开锅盖,小半锅的泡菜鱼,让他垂涎三尺。
“去去去,把手洗了,帮忙摆碗筷!”一巴掌拍在小儿头上,笑骂道。
“娘,你给我舀两条在碗里,我给夫子端去。他应该没吃过这味道的!”边洗手,边提要求。
“好,好,好,就知道你不是一个白眼狼。不过,什么时候有吃好东西,要能时时的记得住我和你爹就好了!”都说女生外相,现在倒好,一个儿子吃点什么,都惦记着夫子,这样说来,儿女都养不家!
等不及三哥送鱼回来,杨子千就动手剥鱼了。
“太好吃了!”一口下肚,久违的味道啊,杨子千吃得是热泪盈眶。这种熟悉的东西,一旦回味,就容易泛滥,比如,现在,她就想回现代了。超想超想回,先不说其他的,就吃这一点上,她在西宋,受的委屈就太多太多。
“丫头,你怎么啦?”月娘吃着味道好,笑看馋嘴女儿,想夸奖她一番。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丫头,好好的,居然在流泪。
“噢,没什么,没什么”赶紧抬手,擦了眼泪,“就是这鱼太好吃了!”心虚掩饰道。
“好吃就多吃一点”一条大鱼,又给挟进了碗里“你们要爱吃,我以后,就经常做来吃!”小三子前一段时间,捉了好多鱼养水缸里,现在,她吃的水都是现挑的。水缸里的水,鱼腥味太浓了。
“爹,娘,夫子说,今天的鱼特别好吃,晚上,要来我们家呢?”因着各种农忙,修房,白天,已经很少去偷听课了。晚上,名正言顺的,夫子时不时的,就抽空过来。
“好!你呀,也是个有造化的,遇上了夫子这样的好人!”杨大年看着三儿子,愧疚和自豪,什么样的复杂心情都有“快吃吧,你也多吃点!”
☆、第二十七章
忙碌的时光过得最快。等一间像样的房间修好时,已是年关了。
年关,年关,是对穷人来说的。
幸好,杨家穷是穷了点,却没有欠外债。当然,要别人愿意借才能借得到。比如上次杨子千摔倒昏迷两天两夜,如果有人肯伸出借几个钱,杨大年肯定早就请了郎中了。没有根基,不沾亲带故的,谁家都不愿意拿钱来打水漂,哪怕是亲亲的大嫂王花儿,避这家人,如避瘟神。
没有外债,过年,也就只是一个词语而已。
该吃羹羹,肯定不会吃稀饭;所谓的过年腊肉、新衣服统统被杨家人选择性的遗忘了。
听别家的鞭炮响,一样把自家的年过了,这也算得上是除旧迎新。
最奢侈的是,年三十,月娘又做了一顿白米干饭。
白米饭,泡菜鱼,已经是这个家近几年最好的团年饭了。
“翻了年,又长了一岁了。孩子们大了,我们也该老了!”端起碗,月娘感慨!
“可不是,只希望,我们一年比一年好!”杨大年笑笑。看着桌上,都能有饭有菜了,这不就是一年比一年好的征兆吗?
“爹,娘,我们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好的!”杨子千坚定的点头,向家人保证。开什么玩笑,现代人类灵魂的杨子千,穿越过来,年复一年都挨饿受冻,她都不用混了!
“就是,肯定会好!”杨子林,在家是老二,在几个孩子中,个子却长得最高。经常跟着张木匠出门,伙食开得好,个儿窜得也快。才几个月功夫,都比大哥冒出一点了。“爹,娘,这是师傅给的二十个钱!”小布口袋,轻轻的放在桌上,脸上,带着微笑,那是一种自信,那是一种骄傲!
“钱?”杨子千动作最快,她一把抓过去,原谅她吧,穿过来这么久了,还没见过孔方兄是什么样子。
掏出来一看,和传说中的小钱一个样。真正就是孔方兄的亲族。
“爹,二哥这些钱,能买点什么?”钱不在多少,要在于管用。也不知道,这世道,物价为几何。
“这二十个钱,却也能买些东西了!”一年四季,起早贪黑的,不卖谷子的话,他连一个钱都挣不了,这二儿子,才几个月,张木匠就给了二十个钱,确实是他看顾着这家人呢。
“可以买油不?或者,割点肉?”杨子千,嘴馋永远摆在第一位。问的,都是跟吃食有关的。
“嗯,可以割五斤肉了呢!”这丫头,想吃肉了吧。罢了,明天就正月初一了,既然有点钱,就买点回来,给他们解解馋吧!
多年来,杨大年第一次买了肥肥的两斤多肉,花掉十个钱。月娘把肉切成片,熬了一小碗猪油,也不能熬狠了,孩子们想吃肉,再熬就成了油渣了。
只是随口问一下,居然会在正月初一的桌面上看到肉。杨子千在心里感叹,这老爹,要把她宠上天了。
“吃吧,难为你们了,这些年,可都没买过一次来吃!”一个孩子碗里挟了一块。
“爹,您吃;娘,您也吃!”四双筷子,四块肉,同时送进了爹娘的碗里。
“好,我们吃,大家都吃!”夫妻二人,相视而笑,眼里,泪光闪烁!
怀里的五丫头,又在用手抓了。“少不了你的”赶紧将碗移开,轻轻的撕一点点,丢进了她的嘴里,看小嘴嚼动,月娘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花了十个钱买的肉,一家人,一顿就解决了。
新年第一天,一家人,终于见上了油荤,吃上了肉。这,算不算是一个好的开头呢。杨子千在心里暗暗鼓劲,今年,一定要脱贫。
正月立春。
一场场大雪后,立春了,雪融化了,麦苗长得绿油油时,杨大年的脸上,才真正有了一点笑容。
自从追肥的难题,真的有效的解决了。杨子千乐呵呵的,杨子木更是把妹妹的话当金口玉言了。言必行,行必果,相当的雷雳风行。
不知不觉中,杨子千小朋友才感叹,好像自己是长了一岁了。听娘说,自己和老三,是二月十六生的。九岁了,这会的自己,是九岁了!
九岁,在现代,还是撒娇的年龄,在西宋,可容不得自己娇纵。月娘偶尔还会念叨着缠脚,但不敢再付诸行动,她也是怕了这个闺女多昏几次就醒不来。再有,就是不停的教着家里的一些人情事故。
立了春,也该做秧田了。
一提起这事,杨大年心下后悔了,自己做事,怎么越来越急功近利呢。几块冬水田,将水全放干了种小麦了,现在,又上哪家去借点田撒点秧呢。
唉,人啊,有时候,就是顾头不顾尾,做事欠考虑!
“要不,还是找大伯家?”杨子木试探着问。
大哥倒无话可说,但大嫂?想着因拌桶迟借了几天给她,在李家寨子里,风言风语都有好多话从他和月娘的耳边过了,而且,孩子们折腾的搬石块换拌桶用的事,王花儿已经放出了“门牌高挂万事不求人”这话了,自己再巴巴的上赶着去求她,好像,就是自讨没趣吧。
“找王三叔吧,他应该会同意的!”杨子千想着,不伤筋动骨,不影响栽种,更不影响收入,这些人,为什么就看得这么重呢。
“也只有试试了!”杨大年,每一次,都说试,但他试的每次结果都比较成功。
这不,一听说这家人的请求,王三爽快答应了。
“杨二哥,我看你那田里的麦子长势很喜人,这样看来,你们那主意正,今年种小春时,我也跟着你们种!”事实摆在眼前,没有看到收获,现下,已经有几分后悔了!
“呵呵,可以啊,只是,千万别学我,连秧田都忘记了留!”自嘲的笑笑,对王三伸出手拉了一把很是感激。
“哈哈,那是肯定的,要不,我就把沱田留来做秧田,你明年也不用留,那么大一块田,够我们两家做了!”王三的脑子转得快,这讨好做人情的事,做起来毫不做作。
“呵呵,那敢情好!”
杨大年感叹,王三,看起来,比亲大嫂还亲。
那肯定的呀,人脑子转得快,跟着你杨二哥操,不会挨飞刀。
杨子千对饭桌上自家老爹的感叹不以为然,这人啊,一旦跟利益挂上钩,坏的也会变好。当然,前提是对方知道感恩,将别人的付出和给予当成理所当然的就是例外了。
用王三的沱田做了秧田,秧子发芽,分叉,一天天长起来了。
小麦越长越喜人,看着抽穗,泛黄,接下来,就是收获。
这一次,拌桶也派不上用场了。
老规矩,连麦杆一起割了打成捆,一挑挑的挑回坝子里。后山土里的,连着田里的,在房前的空地上,堆成了小山。
这,才叫丰收!
每挑一挑回来,杨大年心里就乐滋滋的。
搬到李家寨子以来,何曾有过如此盛况啊!
“啧啧啧,杨老二折腾一回,倒真让人眼红了!”毫不掩饰自己的心理,路上,遇着邻里,大家都在谈论着。
“就是,没想到,当真丰收了!今年点小春,我也要这样干!”整一季,当两季;这田,收了谷子收麦子,东家看了都会后悔少收了租子!
“整倒是好整,就怕他栽不下秧子,你看看,这秧水可不是一点半点能解决得了的。”
“管他的,看一看吧,至少,不能因小失大!”眼红归眼红,却还保留了几分理智,多看,就能学到经验。如果说,这秧水能解决,学的人中,肯定也有自己一份。
“你看看你养的都是些什么赔钱货?一样是丫头,杨家的就能下地帮忙,你的就当千金小姐。这是享谁的福呢?享我老太婆的福?享她爹的福?一个个的,吃了饭都是白瞎!”冯老太婆,指着门外,对冯大嫂母女骂了又骂。
这是眼红隔壁的收得多,找不到地方发泄了吧。有本事,有本事让你儿子也去整,抬一个狐狸精回来,坐等抱儿子,连麦收都不积极,没人做地里的活,就骂自己母女三人。
冯大嫂心下愤怒,脸上却不敢有半分的不满,木头一样,立在她面前,任骂任罚。左耳进,右耳出,全当没听见。
她的心,早飞到了屋外。月娘将孩子搭在背上,一块长长的布条捆帮背着,正翻晒着麦子。
月娘家虽然穷是穷了点,上无公婆;更无小妾;累却快乐着,有儿有女,不等不靠不要,一家大小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