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微软的梦工场-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猛然间意识到抄送的另外一个人是Steven Sinofsky。正后悔自己太鲁莽,我那可爱的小老板敲门进来,冲我挤挤眼睛,说,我猜,Steven一会儿会来找你。我正半信半疑间,一个瘦瘦的、中等个子的“小老头”已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他上穿一件灰色鸡心领毛衣,下着一条发白的牛仔裤,两眼炯炯有神。这正是我在公司大会上见过的Steven。
Steven那时其实才三十七、八岁,却已头发稀疏并且花白,估计用脑过度。要不是他一举一动充满活力,不知情的人真以为他是个“老头”。我正有些紧张,Steven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然后就和我聊起天,完全没谈邮件上的内容。我也随之放松下来,就跟他从中国的Office团队到我的老家神侃了一通。这以后,Steven就成了我办公室里的常客。我后来发现,通常下午四五点钟时,Steven会在楼里转转,和大家打打招呼,聊聊天。所以开大会时,他能常常叫出一个普通员工的姓名,也就不足为怪了。
Steven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即加入微软,从一名普通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做起,在不到十年的光景里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并很快跃升为高级副总裁。若在公司里严格按级别排,Steven大概排个第六、七名,但若按影响力及地位,他的名次要更靠前。有些事情上,连盖茨或鲍尔默也让他三分,或更准确地说,不去干预他。
“另类”高级副总裁 金俊(2)
微软的成功人士,大多具备以下特质:聪明、勤奋、精力旺盛、极具竞争意识。 Steven 可以说在这每个方面做到了极致。说Steven“另类”,是因为他跟大多数高层管理人员不一样。比方说,他一点儿没架子,凡事亲历亲为。我前面提到他常常“转悠”到普通员工办公室,与大家聊天,询问工作情况。以他的级别,这在即使并不讲究等级的微软也不多见。他还喜欢自己做会议记录及业界观展心得,换了别的高管可能早就请下属代劳了。再比方说,Steven出差很少带随行人员。有几次来中国,他甚至只身前往,完全不像其他人前呼后拥。
Office团队显然已经习惯了他这种方式,有些见怪不怪。而且他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下属。部门里副总裁、总经理级别的人出差,随行人员精简到不能再减。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有次出差在飞机上巧遇Steven的一位下属,是当时掌管Outlook产品的全球副总裁。他碰巧和我去参加同一个会议,竟然跟我一样挤在经济舱里。
从“反博客”到博客人
2005年左右,Steven开始写博客。据说他初博时动机很有趣 – 他想证明博客不过是个”fad”(即昙花一现),长久不了。没料想他开博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校园招聘到员工评估到工作中的压力到西雅图的天气,他都一一“博”之,不亦乐乎。他的博客在公司内外影响颇大。在公司内部,他的有关管理方面的博文被广为转发。
Steven的博客在对读者产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他本人对博客的看法。Word 2007 在最后关头加入了对博客的支持功能,就是他对博客态度转变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公司内部博客正式命名为“Steven’s Office Hours”(“Steven 的工作时间”)。
2006年Steven随公司招聘团队去了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该校位于美国硅谷地区,周围高科技公司鳞次栉比。加上北加州气候宜人,阳光灿烂,要让毕业生去外地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当得知有些学生有意来微软工作,但是对西雅图多雨的天气心存芥蒂时,Steven写了一篇著名的博客,题为“为什么西雅图的天气并不赖”(“Why Seattle Weather Does Not Suck”)。文中Steven以事实说话,用即将发布的Excel 2007的Beta版对西雅图每月的降雨量做了分析,并与其它几个大城市做了对比,得出结论:西雅图虽然降雨天数偏多,但总降雨量相对而言并不多。而且夏天几乎滴水不降,所以天气并不如传言中说的那么差。斯坦福的毕业生里有无因这篇博文而改变决定,我不得而知。但是想到一位高级副总裁在天气问题上如此较真,不禁莞尔。再一想,他为公司招贤纳士可谓用心良苦。
Steven学中文
2004年初的一天,Steven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见面就大声说:“Ni Hao!”(“你好!”)然后宣布他要学中文。见我半信半疑的样子,他打开手中的一个大开本,原来是本中文教材。Steven说他刚报了华盛顿大学的中文课,每周三晚上上两个小时。我听了就开玩笑地说,太好了!以后咱们就可以用中文对话了。Steven略带腼腆地说,No; no.不过你能每周花点时间帮我练习学过的中文吗?就这样,Steven成了我的中文学生。大概有两、三个月时间里,他每周三中午到我办公室里报到。我帮他复习在中文课里学过的词语及简单对话。
我原以为Steven学习中文不过一时兴起,其实他早有“预谋”。沿袭美国大学的做法,微软给一些资深员工提供“sabbatical”(即长假)。Steven那年准备从日常事务中脱身三个月,去中国了解微软在当地的销售及研发情况。他学习中文,也是为此行做准备。
Steven上课很认真,我常常忘了他是我的顶头上司,对他要求还挺严。跟大多数外国人一样,Steven很不习惯汉语里的四声。我一遍遍地教他,他跟着一遍遍重复,就象小学生一样。有时候门外传来窃窃私语和偷笑,他就恨恨地说,这些家伙一定在嘲笑我。我当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一下。的确,Steven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学习中文,光是他这份用心,已经很让我感动,我也打心里想帮助他。很快Steven已经能说一些日常用语,他觉得“好久不见”这话很酷,就常常挂在嘴边,哪怕是两天前才见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另类”高级副总裁 金俊(3)
Steven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发展了一套关于“普及中文”的理论,即大力推广拼音系统,取消汉字,这样才能帮助中文真正走向“国际化”。估计他在华盛顿大学的中文课上也发表了此番言论。有天来我办公室,他带了一张课上发的讲义。我一看,是近代语言学家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施氏食狮史》,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短文人人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 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
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
赵老先生限制性地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汉字来行文,据说是想借以说明汉字及汉语书面语的功能——以形表意。Steven的中文老师很聪明,他借此文告诉他的美国学生们汉字存在的必要性;拼音可以帮助大家学习中文,却无法替代汉字。Steven对此深表折服,再也不提他的“中文国际化”理论了。
Steven与中国
从Steven学中文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很有兴趣。他自认为不懂中国,所以希望了解更多。当中国官员访问微软总部时,Steven通常很乐意与他们见面,这令负责政府关系的同事们感激不尽。一次Steven见完一位中国科技部副部长,这位高级官员回到酒店当晚就用英文给他写了个email; 感谢Steven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他及他带队的代表团见面,并称自己通过此行加深了对微软的了解,学习到很多东西。这个email让Steven非常惊喜。他在转发给我时写了一句话加上惊叹号:“能想到么,我收到了一位中国官员的email!” 这在从前是不曾发生过的。显然Steven觉得中国政府官员在对外交流上有了明显进步。
Steven自2000年后至少来过六次中国,大多是在他管理Office部门期间。其中有一次是2003年初春。那时中国刚发现非典病例。和大多数人一样,Steven当时还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所以义无反顾地按他的原定计划去了中国。等他回到美国时,已是草木皆兵,人人谈“非”色变。美国政府也告知国人不要在此期间去中国。Steven回来后就很自觉地把自己隔离起来,在家里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后来说起这段经历,他还津津乐道,宛如历险一般。
前面提到Steven苦学中文,为来中国度过他的sabbatical做准备。他原本打算来中国生活三个月,不料好事多磨。2004年九月,正当他准备启程前往中国时,美国法院发来传讯,让他到新泽西州为一起牵涉微软的专利权案做证。无奈他只好改变计划,去东海岸呆了两个星期。还好微软很快在此案中获胜。十月一号中国国庆那天,我收到Steven题为“Ni Hao”的email。第一句是用拼音写的:“Wo Xian Zai Bei Jing! I made it! (“我现在北京!我做到了!)”欣喜之情,跃然于邮件中。
Steven来中国小住的动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学习”,以了解中国的市场及微软在中国的包括研究、开发、以及他相对不太熟悉的销售团队的运作情况。从中国回到美国总部后,我邀请Steven给微软总部的华人员工做了一场演讲,谈一谈他在中国工作的心得体会。那天来了几百人(一些美国员工得知消息后也来了),小报告厅都坐满了,还有人站在走廊上。Steven用Office产品之一PowerPoint做了六张幻灯片,以他一贯的幽默、直率的风格给大家生动地讲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
演讲伊始,Steven首先感谢了微软法律部门。为什么呢?还记得我前面提到他临行前被法院传讯作证的事么?Steven说,若不是咱们微软的律师能力强,早早打赢了这场官司,他还有可能去不成中国呢。然后Steven感谢了他的大老板,允许他抽出近三个月时间去中国。紧接着Steven表达了他对微软中国同事们的歉意。他开玩笑地说,当初微软中国听说他要去呆三个月时,以为总部高层派他去“卧底”视察那边的工作情况,着实紧张了一阵。这次去中国若给大家造成了心理负担,他很抱歉。 同时他对微软中国各部门给他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 。。
“另类”高级副总裁 金俊(4)
接下来,Steven讲到他去中国的目的。他专门强调自己是去“参与”微软中国团队的工作,而不是去做一个旁观者。他还向大家介绍自己在中国期间,大约有60%的时间是和销售团队一起工作,40%在研发团队那边。
对自己的中国经历一番“点评”之后,Steven津津有味地与大家分享了他在上海参与微软团队与一大客户之间召开的销售会议的经历。这一个小时的演讲非常生动有趣,听众席上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演讲结束后,许多人围住他问问题。Steven耐心地一一解答。我怕耽误他太多时间,就劝大家散去,Steven却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今天成了“中国专家”,很荣幸!
后来我听说Steven在公司内部的一次高层会议上,他给副总裁以上的管理人员做了同样的报告,介绍他的中国之旅。不久后,Steven在中国成立了一个Office产品策划小组,专门负责市场及用户习性调研。再后来微软在总部成立了个“中国顾问委员会”,负责有关中国事务的重大决策。Steven很自然地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员。
尾声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给Steven寄了个email,征求他意见。我发此邮件时,已是美国西海岸时间凌晨近一点,然而却如同他一贯的风格,一分钟内就给了我回复:“没问题!”我又问,能刊登你穿唐装的照片吗?他以前跟我说过,觉得自己穿上唐装显得有点儿滑稽,所以我担心他可能不愿意用这张照片。没想到Steven又很干脆地回复说:“早在网上了!”算是默许。
快收笔之时,才意识到自己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可似乎还有些事没有挖掘出来。有些认识Steven的人若看了我这篇文章,可能会说我把他写的太完美了。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初衷,但是落笔之后,回想起往事,有关Steven的片段却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样一些关键词:努力、好学、敬业、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另类”等等。然后再在所有这些形容词前加个副词“超级”。
我不知道这些关键词是不是Steven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我很庆幸自己有过这样的上司,并有幸和他近距离接触。微软公司也一定很庆幸有他这样忠诚、勤恳的员工。毫不夸张地说,Steven自1989年加入微软,他把自己近20年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公司,在Office并将在Windows这样为全世界亿万用户服务的产品上深深地打下自己的烙印。正是因为有Steven这样对公司、对软件行业充满激情、执著及热爱的员工,微软公司才能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历经风风雨雨后仍能保持在世界的领军地位。
作者简介
金俊,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传播及公共事务总监。1999年在美国加入微软公司,历任商务经理、Office产品经理、软件外包高级项目经理。并先后在微软芝加哥、硅谷办事处及雷德蒙总部工作,为Office 2003 及Office 2007核心策划人员之一。2006年调至北京,负责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亚太地区的传播及公共事务。金俊于1995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业余时间,金俊喜欢阅读、运动。最幸福的时刻为搂着两个“小帅哥”(儿子)一起看动画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研究的趣味 刘鹏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工作已经有三年多。这三年里,研究这件事,慢慢地从我的工作变成我的爱好。而其中的得失见闻,也颇值得细心体味。研究院十年生日将近,于是我也整理出其中的只鳞片爪,记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器识为先 ,文艺其从
实际上,我还有个更为人熟知的网名 “北冥乘海生”。这个网名来源于《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在我二十岁那年,清华学报主编郑福裕教授送我一把折扇,一面是他用工整的小楷写下的《仪礼·士冠礼》,另一面则是“北冥乘海生”五个大字。我是一个戏迷,这把折扇鼓励我在其后的几年中做了一件有点意义的事:将能够搜集到的戏曲曲艺资料数字化并归纳整理,放在网上让大家免费下载。这件事情既出于自发,又没有半点名利之求。今年一月份,承蒙网友们推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社对我做的这件事进行了专访,从中也反映出了主流媒体对于民间文化力量的认知和重视,让我深感欣慰。
同我对传统文化的爱好一样,现在在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说是我的爱好。可是,在加入微软研究院之前,我仅仅觉得这是我一份谋生的工作,并未对在这里的将来有什么灿烂的想象。平心而论,我个人对技术目空一切地向前发展有不同的见解:在许多情况下,技术的进步只是使地球燃烧得更快而已。我心目中的技术,应该是该发展才发展,而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于人们的精神愉快,也就是《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那一段里曾皙的理想。而许多技术领域的研究往往失之拘泥微细,过多地着力于形而下的各种奇技淫巧,致远恐泥。
然而,在研究院三年的工作让我对技术研究这一工作本身的内涵,有了一些崭新的理解。这首先要感谢我在这里的导师,语音组的负责人宋謌平老师。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Bell Labs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使宋老师成了一位学贯中西的儒雅学者,他引导我们这些研究领域的小学生走上正轨,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抱负的研究者,应该把研究作为毕生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要在短时间内出人头地;应该向自己领域的同伴贡献对问题的深刻认识,而不仅仅是卖弄技巧和拼命找到创新点;应该结合专业知识建立对整个社会广阔的关怀;而不仅仅是关注文章、专利和商业模式。这些使我在语音组的工作中,也渐渐找到了研究的意义,感到了研究的乐趣,也不再认为企业的研究机构都是急功近利的。慢慢地我发现,在许多同事的身上,都有着类似的精神面貌:我曾经在匹兹堡的废矿山上听小文感慨这一钢城的沧桑与变迁;曾经在温哥华机场与王坚激动地探讨成熟的技术能够帮我们的祖国作些什么;曾经在西雅图的微软技术节上看周明自豪地向美国的同事们演示他的自动对联系统。这里的研究员们个个都是鲜活的,丝毫不见迂腐和沉闷。而这样的研究员组成的研究院,也就更为鲜活,她决不是学术或产品的奴隶,而是站在社会前沿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回想起清华的校歌,其中有一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我相信我曾经同大多数新时代清华校友一样,对这两句话实际上不甚了了。而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经历和宋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慢慢品味出其中的真谛:凡事须先把握大体的方向与格局,然后再求细节与技巧。在过去的三年里,我的所见所闻正是让我先明白了研究的器识所在,也让我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匡以整饬,贯以松弛
研究院迎来了她的十年生日,我在这里工作已满三年。三年以来,我随她一起成长,并渐渐对研究产生了兴趣。十五年以来,我有过两个爱好:先是古诗词,她教我两个字:整饬;后是戏曲曲艺,她教我另外两个字:松弛。现在,我把研究也作为自己的爱好,于是也在整饬和松弛中工作着。所谓整饬,就是永远不放弃完美的精神:记得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在北京文化局和上海年轻的余派老生演员王佩瑜之间牵线,促成了一期三天在民族文化宫的演出。开始主办方给出的官腔十足的演出题目,总让我觉得精神不够,我暗暗地琢磨品味,把最后的题目定为“余音三日”,自觉颇为切题又有些风骨,得尝整饬之美。在我的研究生涯中,除了力争做到内容的坚实,我也希望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在形式上达到完美,因为我深信,东拼西凑的思路和方法也许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逞一时之威,但终究会在大家的认识更加深入之后被淘汰。而所谓松弛,则是要有平常之心:这正如我在整理戏曲资料时,本来没有任何动机让别人知道我,可是一个小插曲令事情起了变化:当时我正在实验室做一个有关mp3的项目,阴差阳错,我的一个试验程序把我电脑里所有的mp3文件都打上了 “北冥乘海生(bmchs@)”的标签,这才逐渐为人所知。同样,在研究之中,我也要求自己要有平常心,先把工作做好,是否马上被人们称道,则还是要报有“人不知而不愠”的态度。虽然研究院有所谓6P原则 ,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研究者,这几个P都不应该是我的目标。我应该做的是在我的研究领域内努力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而其他的一切都是副产品。
正视研究工作的难度,鼓励大胆的探索和有价值的失败,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最吸引我的地方。而研究院对我们每个研究员的考核,实际上也贯彻着整饬与松弛的精神。在这里,我的经理不会仅仅凭几个数字来评价我的工作。他会认真地和我交流,倾听我的目标和理想,并给出中肯的建议。不仅成功的项目会得到肯定,结果不理想但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同样会得到嘉许。可以说,对结果的平常心和对过程严谨的要求,是研究院在过去的十年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当今的工业界研究机构中,这里是为数不多的秉承了Bell Labs(贝尔实验室)令人神往的学术传统的实验室之一。正如我的同事霍强老师期许的那样,二十一世纪的“Bill Labs”将会和二十世纪的Bell Labs取得一样的成功。
研究院松弛的气氛,整饬的原则,让我能够自由呼吸,严谨思考,也让我对自己原本的爱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从事是语音方面的研究,其中的知识与观点与戏曲艺术的很多本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从唱念角度来看,中国戏曲的核心审美既不在旋律,也不在唱词,而在于词曲之间的配合。戏曲乃至曲艺数百年的沧桑嬗变,实际上包含着对汉语字音如何才能更美地表现这一问题的最完整的探索和实践。而通过在语音领域的学习研究,我渐渐搞清楚了汉语四声在词曲配合方面的指导性作用,明白了板腔体和曲牌体的根本区别,也能够更自如地体味和驾驭一些烂熟于心的唱段。在去年,我还邀请我的京剧老师来到了研究院,给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京剧艺术普及课。
结语
圣人有云:“君子不器。”我所亲历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正是如此要求和培养我们。这里不仅仅需要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是更希望所有的研究员都有坚实的架构和广阔的胸怀,希望大家知道研究者的终极目的是拓展人类的视野,造福人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没有必要拘泥于自己的专业,也没有必要为了功利的目标扭曲自己的热情。须知,研究的精神,要求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发现和创造,都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奉献给我们的研究事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十年生日到来的日子里,我想对她说:“相识三载日,得失寸心知。”
作者介绍:
刘鹏,父籍山东,生于北京,长于陕西。2005年获清华电子系博士学位后,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至今。目前主要着力于语音识别及其他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之外,喜欢涉猎中国的传统思维与文化,尤以戏曲艺术为甚。
。。
成长的过程 张峥(1)
2001年1月3日,是我离开硅谷,告别工作了五年多的惠普中央研究院,正式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报到的日子。仔细算起来,我女儿那时候还不满四个月。同年十一月,我们一家四口在北京团聚。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家伙那一天的样子,包在奶奶给的一身白色羽绒服里像个小企鹅,走路摇摇晃晃,眼睛东看西瞧, 咿咿呀呀地什么都不会说,又什么都想说。
从阳光灿烂空气清爽的硅谷换到北京,需要的调整和磨合还是挺多的。一个月间,两个小家伙分别病倒。之后的大约一年间,也是狠狠地吃了不少苦头。六年半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真叫是弹指一挥间。上个周末和小众菜园 的江铸久、芮乃伟夫妇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在后海游玩,两个小家伙一路叽叽喳喳,俨然已经是十足的小北京人。
在我每天的生活里,还有一个比开开、心心 这一对更小的孩子。“她”也是十月怀胎之后瓜熟蒂落,也是蹒跚学步,也曾经吃了不少苦头,也是在今天可以“叽叽喳喳”地搞得满世界的响动。这个“她”,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三年多前成立的的系统研究组。所谓“十月怀胎”,是因为这个组的酝酿和孵化,是在我落户研究院的另外一个研究组时,用本职工作之外的时间里运作,随后在沈向洋院长的大力支持下新成立的。这个组成长到今天,历任领导都帮着遮风挡雨,功劳巨大。这些老板,包括洪小文院长和已经返回硅谷研究院的Kurt Akeley 博士,在以前、今天和以后,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良师益友。
所谓“蹒跚学步”,所谓“吃苦头”,我想不必多谈。这个研究队伍的发展历史,和一个从零开始的Start up没什么两样,该摔跤的地方就该摔,爬起来接着走就是。只要大环境好,罗盘不出问题,就不但能避免Start down,还可以搞出不少响动。类似的经验研究院里很多。至于我们取得的成绩,可以观察我们从在学术界不声不响,到发表在一流的Workshop (研讨会),再进一步打入一流的会议,和有着深厚积累的其他研究院并驾齐驱、并在某些方向成为领军团队的轨迹;也可以观察我们的研究结果从渗透到一些边缘产品线,到最终承担对公司至关重要的大型后台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实现的路程。
这个“她”,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很多“孩子”,是一个团队。说是“孩子”,听上去有些故作矫情。但实际上,做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需要有成人的开拓力和吃苦精神,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孩子般的好奇心才可以走得远。我们能有今天的成果,我每天快乐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我视为兄弟和朋友、心态年轻的优秀团队。而在这背后,是微软研究院坚持只招最好的人才的方针。微软研究院已经十岁了,以后走再远的路,这个方针是不能也不会变的。
说起人才,有中国是个“人才海洋”这么一说。但实际上,我觉得正确的说法是有“海洋”乃有“人才”。真正的原创,总是在那条长尾曲线 的龙头部分发生,而那个龙头,占整体的比例可能非常小。所谓“抽屉原理”,是一个理论上的常识:如果有N个抽屉,放N+1个球,至少有一个抽屉里面有两只球。假如那个抽屉就是某个研究领域,“落”在那个抽屉里的球就是该领域适合的顶尖技术人才。那么一共有多少“球”,在统计上决定了在那个抽屉里的“球”的多寡:是一个还是十个、百个,最后的效果会差得非常远,这是因为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球”和“球”的碰撞,是人才之间的相互砥砺和激发。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其人才挖掘的自然优势。抽屉的好坏,换言之,研究环境的良好与否,又决定了这些“球〃是否愿意在这个柜子里发展,还是跳槽到其他”柜子“相应的抽屉里。研究院的历任老板所花的最大的心血,就是在打造这么一个好”柜子“。
发明和创造,无论是知识和技术,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快乐而永无尽头的探险。所以一个好柜子,更像一条船,既要坚固,也要灵活。要解决的挑战,能够发掘的机遇,太多了。最后需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个船队。这个船队永远会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一船独大在任何领域都是将来灾难的预兆。这决定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这艘船也必然是开放的。我记得沈院长说过一句话,那就是如果从五十年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成功,不是看多少文章,也不是看有多少技术转化,而是看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几千个实习生在社会上的贡献。我想补充的是,这贡献同时也包括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