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没有人不可替代-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
你是否热爱你的工作,是否愿意为其付出全部的热忱?这是决定员工能否事业有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那些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员工来说,它决定了其职业生涯是否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企业每年都会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一批新员工。在报酬上,起薪往往是依学历来定的,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三流大学毕业的,只要是大学本科生,就几乎没有差别。公司会给新员工们3到6个月的试用期,即使转正了,薪水也不会有多大差别。这期间,无论是否努力工作,大家工作报酬之间的差距都不会太大,一直到两三年后才会加以调整。
很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会想,工作卖力不卖力所获得的报酬都是一样的,那么何必要辛苦去干呢?干得轻松一点儿也可以嘛。因为眼光短浅,持这种想法的人不知道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虽然在待遇上没有差异,但工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员工们的一切工作情况和表现都会由主管记录下来,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去评定。在试用期满后,人力资源部门就开始根据每个人在试用期间的表现来进行评定,依照个人的能力和态度来分派相应职位。这样,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员工被分派到的职位可能十分重要;相反的,则其职位可能无足轻重。
只要经过工作质量的检验,就能看出同时进入公司的员工能力高低和态度优劣。这时候,尽管能力和态度上有差别,但工资报酬上的差别却不大。按照常理说,能力和评价都较高的员工,应该比其他员工的工资要高才是,但实际上并不全是这样。那么,在付出了那么多汗水和辛劳时,所获得的报酬只是比别人多一点点,你是否会感到不公平呢?
面对如此情况,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前辈们经常建议新员工记住这样一句话:“工作的报酬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工作本身。”我们应该珍惜为公司和老板服务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学到使自己日后成就事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素质。
“工作的报酬除了金钱以外,还有工作本身”这句职场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当我们圆满完成任务后,上司会交给我们更重责任和更高评价的任务。这样,许多良好表现的累积,会为我们日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是,劳动本身能够给人带来金钱以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如果被分派到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岗位,员工们总会找出一些借口而不愿意去。如要到工厂高温车间工作时,他可能会说“里面的温度太高了,不但让我流汗,而且我的衣服会被弄脏的”;被派到营业部工作时,他或者会说“这样我就不能在公司食堂里吃饭了,伙食费我吃不消呀。”
为此,公司会支付他们相应的津贴以消除其不满。然而,津贴只能消除他们一时的不满,却难以真正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和不满情绪的与日俱增,他们就会要求更多的津贴。曾经有一家大型企业的津贴项目多达30多项,但并没有能够相应地提高士气,反而得到了相反的效果。
当接受新任务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如何适应新工作,而不是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行。
工资报酬的高低是衡量员工能力和为公司工作的努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薪水尤其是底薪的不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为了让自身的价值更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抛开获得报酬这个因素,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是因为任何工作,都会让我们掌握到很多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这些都是我们谋生并图发展的根本。
让我们珍惜当下拥有的工作机会吧,并好好地付出自己的激情和努力,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 想看书来
关注公司的需求(1)
一只野狼卧在草丛中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都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牙齿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已经没有任何危险了,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
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消磨时间。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平时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身在职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考验突然来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却只能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因此,我们必须像上例中野狼那样树立危机意识,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员工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是每一位员工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胜任力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从已经完成的任务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还包括为未知的考验做准备。
对胜任力的要求随着时间和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必须有随着公司需求调整自己,并不断学习和充实自我的意识。在新加入一个公司时,我们必须从公司的需求出发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胜任力。
作为员工,老板和公司就是我们的顾客,是以发薪水的形式购买“产品”者。员工有必要自动自发地努力满足“顾客”的各种合理需求。
员工要经常用老板的眼光看自己:我能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具备何种价值?作为“产品”的我们还应该创造哪些价值?
我们还应该自发去与老板交流,去问:“我应该如何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要因为自己是普通员工,就不敢主动与老板面谈。要让老板这位顾客觉得我们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我们就必须通过努力,清楚地知道老板和公司需要的东西,从而让自己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注顾客需求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很多人都想知道超级推销员和平庸推销员之间的区别在哪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超级推销员喜欢用问问题的方式来引起顾客的注意,而平庸的推销员喜欢不厌其烦地向顾客推介自己的产品;超级推销员用耳朵倾听顾客的需求,而平庸的推销员用嘴巴表达自己的见解;超级推销员在卖别人想要购买的,而平庸推销员在卖自己想卖的。
作为“产品”的员工,我们是向超级推销员学习,还是效仿平庸推销员?如果想把自己“卖”得好,我们就应该像超级推销员那样,十分关注老板最想“买”的是什么。我们必须知道公司和老板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顾客”。
我们不要做“平庸的推销员”,光知道在那里辛苦地叫卖,却不知道推销的关键不在于卖什么,而在于顾客究竟需要什么。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有学历、有能力、有经验就一定可以梦想成真。可能老板会在意我们目前的能力,但他们更在意我们未来的发展潜力;他们会在乎我们能否很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去,而不会在乎我们的单兵作战能力。有很多公司更愿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而不愿意吸收那些在社会上历练过许多年,一上岗就能得心应手的职场熟手……
我们拥有的和公司想要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优秀但不具备特定的素质,也可能事与愿违。
如果不知道老板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和老板推心置腹地谈谈。没有哪个老板不喜欢积极上进的员工,这是一条在职场迅速提升的捷径。
商界有一条服务定律,其内容是:“无论何时,无论你的顾客是谁,你都会得到与你对顾客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相对等的报酬。”其推论是:“只要你不断地帮别人,别人也会不断地帮助你。”
当我们把老板当做顾客时,我们的行为就适用于“服务定律”。当我们切切实实地以“服务定律”作为行为指南开展工作时,我们将赢得顾客的心。例如,帮助顾客增加收入,提升其生活品质,使他们更有实力来让你的产品或服务有更大实现价值的空间,如此,我们的收入就会增加,我们的生活品质会提升,我们的能力也会提高,我们的事业也会更上一层楼。
如何做到从公司的需求出发呢?关键一点是,帮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一位员工要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首先要赢得老板和公司的认可,也就是赢得他们的心。怎样去做呢?就是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公司和老板购买员工的劳动力价值就是为了要其帮助自己成功地实现目标和梦想。员工同样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也需要借助老板和老板的帮助。老板与员工相处的最好结果就是双赢。
为了真正做到从公司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方向努力:为公司提供我们的能力和经验;为公司提供我们的创意;努力为公司搜集有用的信息,为老板做好参谋;扩大公司和老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公司提供可以帮助公司不断发展的东西。
关注公司的需求(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生意场和职场上十分重要的定律。当我们帮助老板和公司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梦想时,我们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适应公司文化 和团队休戚与共(1)
某知名企业中有一位女员工。在大学期间,她是有名的才女,专业无所不通,文采无人能敌。毕业时,她在学校的大力推荐下进了这家企业。谁知这位被学校引以为荣的高材生,在该公司工作了不到半年就被解雇了。
原来,在这家人才济济的企业里,每周都有一次例会讨论公司的计划。每次开会时,与会人员都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她却安静地坐在一边,一言不发。
其实她也有很多想法和创意,但是她怕自己表达出来会被认为是锋芒毕露,是张扬个人,还怕自己的想法不合领导的思路,被人看做非常幼稚可笑。因此只要别人不问,她就绝不开口。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辩论中,这位在校期间的佼佼者都像是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布娃娃一样。逐渐地,同事们因为看不到她的实力而视她为“花瓶”。最后,她由于自己的沉默失去了工作。
这位女员工只是众多的“沉默”员工中的一个。每个企业里都有一些这样的员工,他们本来才华横溢,很有创新能力,但当上司和老板不对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一般不会主动说出来。很多时候,团队中一些事情如果不细分到某个员工身上,员工们往往不会主动去完成它。被问及原因时,其答案是:“这与我无关,又不是分到我头上的任务。”他们认为,不是自己分内事就没必要操心。
今天,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即利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要比发挥个人的力量要更有效率。现实的效果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确实比个人要强很多倍。
当我们因业绩突出而受到公司奖励时,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是集体的力量使自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千万不要把全部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否则以后我们将失去团队成员的帮助,而没有他们的帮助,就算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往往难以奏效。
我们可以站在老板和上司的角度看一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是老板或上司,遇到了这样的员工,我们会做何想法?我们是否希望自己的员工都具有团队意识,当需要大家提供建议时,大家都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呢?对只考虑个人利益的员工,我们会如何处理?
职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充分认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有的员工喜欢特立独行,常常站在“幕后”观望,生怕自己被牵连进某个问题或计划中去。他们很少会把自己当成是团体中的一员,他们说话时喜欢用“我”、“你们”、“他们”,惟独缺少关键词“我们”。
这类员工从来不敢出头,因为他们深知只要不做“出头鸟”,就肯定不会惹来大麻烦。由于他们总是将自己置身事外,人们在工作中常常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他们做“局外旁观者”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压根儿就不关心工作,不关心同事,不关心公司。 融入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认可并推行的一系列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原则就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其个性随着公司性质和老板个人意志的不同而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且任何企业文化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作为职场中的一分子,我们必须彻底融入到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的文化中去。
要尽快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就必须首先明了该企业真正的文化是什么。很多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员工手册》,这是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企业文化是十分复杂的,而且很多时候,一个公司明文倡导的东西未必就是企业真正的文化。真正的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在成功的企业里,企业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
新到一个企业,我们必须通过亲身体验耳濡目染去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看看身边的老员工是怎么工作的,他们具备什么样的优秀品质,有着什么样的共性。当然,我们更要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去了解公司情况以及上司主管们的处事方式、原则和风格。他们往往会给你许多忠告。
只要注意观察,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很多自己所在企业的信息,当然也许会同时得到一些负面的信息。这时我们应该谨言慎行,勤于思考,不可因负面信息的影响而情绪消极、敌视公司,不要让别人的思想主导自己,要眼见为实,自己判断。
当我们刚进入一家企业时,我们要做的是对现有文化的足够尊重,然后尽快融入到该企业的文化中去。
比如,发现自己所在企业的员工经常主动加班加点时,那么,我们最好入乡随俗,如果跟这种氛围格格不入,就会给上司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而且同事也会看轻我们。在一家美国企业驻上海办事处,员工们白天工作都不很忙,但是一到晚上,大家总是加班到晚上###点钟。这就是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企业文化的一些特殊表现形式。在该办事处如果谁开始准时下班,就意味着他不想在这里做了或者做不下去了。
假如我们想在一家企业里发展下去,有一个好的前景,我们就不仅要对该企业文化中限制员工做什么有清楚准确的了解,而且对企业文化里倡导做什么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甚至我们还可从深层次去认识公司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化。这样会为我们在企业中寻求适合个人发展的行为模式打下基础。
适应公司文化 和团队休戚与共(2)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我们应该像顽强的小草一样,在哪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巧干远胜蛮干 做事要讲方法
有这样一句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埋头做好领导交办的事情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要想迅速攀到职业“顶峰”,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人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加班加点工作。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惟有这样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其实工作效率与工作业绩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为忙而忙,也不能为做表面文章而假忙,结果却没有任何成绩。
江勇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刚进入投资公司时,他看起来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每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单位时,他的发展总比其他员工顺利一些。江勇自己也清楚,有时候,勇气和耐心会比埋头苦干更有效。
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开始,他就勇于发言,给领导留下了初步印象。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还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的时候,江勇已经掌握了老员工的大致情况。
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他就成了办公室的副主任。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埋头苦干不如巧干。要是没有特殊的专业技能,我们完全可以去做一个像江勇那样的有心人。若没有超群的能力,请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也能迅速攀登上职业高峰。
工作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任务,处置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因时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决策。做事时,需要一种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自觉用理智战胜冲动,用巧干代替蛮干。这才是职场成功的捷径,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将事倍功半。
巧干是一种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智慧。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巧干升值的时代。
很多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总能找到减轻工作负担的更好方法而创造出来的。
民谚中有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说法,《射雕英雄传》里面有一个情节: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老大的劲也掰不开,结果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
可见,巧干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并找到了有针对性方法的结果。巧干既可以减少劳动量,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员工会发现,自己付出的辛勤汗水并不比别人少,但成绩却总没别人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技巧问题,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做事的技巧。
培养巧干的能力
下面是一位教营销课的教授讲给他学生的一个故事。
一个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到伐木厂去应聘伐木工,老板看他身体壮实挺适合干这个,就让他留下来了。第二天这个人很早就起床,一天下来伐了20颗树。老板夸奖他:“你真行,你是我们这里一天伐木最多的人。”
第三天这个工人起的更早,但是一天下来伐了17颗树,不过老板说:“17颗你也是最多的了。”第四天这个工人起得更早,结果到最后只伐了15颗树,老板说:“15颗你也是最多的。”
这个工人开始疑惑了:为什么我每天伐树的数量逐渐下降呢?老板就问:“你的斧头磨了吗?”这个工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斧子钝了的缘故。
应该如何培养巧干的能力呢?
要想培养巧干的能力,必须从思维方式方面着手。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养成有助于我们找到工作的诀窍,提高工作效率。
(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要求我们以职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这样才能专注于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乐于工作,我们往往会因此而在不断的积极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2)善于收集资料。收集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料,包括竞争对手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因为任何成熟的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很多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需要用时,能够信手取来,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3)多做逆向思考。工作中遇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不妨多做逆向思考。很多优秀员工都擅长用逆向思维拓宽眼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他们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经常能够化繁为简,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我们通常站在自己职责范围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但真正懂得巧干的人却总会自觉地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作为老板还是员工,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首先应是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样就事论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问题,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5)善于总结。不难发现,巧干者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他们总能找出规律性,并善于运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熟能生巧,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增强我们的办事能力。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出这些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时多思考为什么,多思考怎样才能够找到它的关键所在。一旦找到了这个关键,看起来很难办的事情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
要有“跑龙套”的精神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单位报到,见到单位的领导后,大学生问:“你是单位的最高领导吗?”领导说:“是的。”“那你是什么级别?”大学生问。“处级。”领导回答。“就处级啊?这就是说,我在这里最高才能当处级?”大学生很失望,不久就跳槽了。
不少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在他们看来,自己是“人才”,因此,在工作中,应当受到重用,应当得到丰厚的报酬。
每年都有很多“嫌弃”工作不肯就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标准就是“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他们成了一大批事实上的“失业者”。
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既缺乏工作经验,又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委以重任的,自然,其工资报酬也不会很高。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一步步地学习,逐渐地成熟然后才可能被委以重任,才可能获得较高的报酬。也就是说,他们先要从“跑龙套”开始干起。
每一个人刚开始工作时都要做“跑龙套”,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跑龙套”的时候,不要忘了香港喜剧影星周星驰的那句话———“我是一个演员”。
这也许正是周星驰成功的秘诀———即使是做一个跑龙套的,他也要认真地去做,并且,他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和自己强调:“我是一个演员。”
周星驰早期角色出现在1983年香港无线版的《射雕英雄传》里。在剧中,他扮演的是一个死于“黑风双煞”之一的梅超风手下的人———宋兵甲,在剧中只有一个镜头。和剧中众多的大明星相比,他是一个真正的“跑龙套”的。
“跑龙套”无疑是演员的最低层次。但是,正如周星驰所说的那样,跑龙套的也是演员,也需要用演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也需要像演员那样去思考和工作。
在一部电影里,肯定会有主角、配角和龙套的差别,但是,演得好不好,却不是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的。演得好,配角甚至龙套,都有可能抢尽主角的风头。毕竟,评价一个演员是否演得好,和演技本身有很大关系,而和角色本身的重要程度无关。主角只是意味着有更多的表演机会,而不是其他。
每一个人都要“跑龙套”。不愿意做“跑龙套”会连“跑龙套”的机会也失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成功,从一开始就能够担当重任,很快就取得成就并获得别人的尊敬。但是,这样的事少之又少,我们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天上掉馅饼”之类的美梦上。
对大数人来说,从“跑龙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跑龙套”并不丢人现眼,事实上,很多明星都要从“跑龙套”开始的。看看成龙、杨紫琼他们吧,哪一个不是从跑龙套开始自己的演艺道路的?成龙的演员生涯是从做其他明星的替身开始的;杨紫琼在成为国际影星之前,也一直在扮演一些打来打去的“小龙太”,并因此还得了个“打女”的外号。
中国“职业经理人”中鼎鼎有名的吴士宏于1985年进入IBM公司时,所从事的工作是“办公勤务”。什么是“办公勤务”?其实就是行政工作中“跑龙套”的。
每一个员工都要去“跑龙套”。原因很简单,当一个员工刚刚从事一项工作时,即使他有烫金的文凭,即使他相信自己是“人才”(可能事实上也是如此),但事实上他对工作一无所知,即缺乏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还不具备相应的人脉。而这些,只有通过“跑龙套”才能获得。
“跑龙套”并不是“等而下之”的,如果我们能够安于这个角色,拿出全部的热情来参与企业事务,看到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就主动“帮一帮手”,会很快获得同事的尊敬和上司的认同。
甘于“跑龙套”的员工大多很有人缘,这些将为漫长的职场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只要在从事本职工作时,能够拿出“跑龙套”的精神,你会发现自己的职场之路会顺畅得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