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没有人不可替代-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向老板提供价值并让其受益时,员工们是在为公司和老板创造财富,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创造财富。如果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对老板不负责,最终只会使自己一事无成。
洛克菲勒在回忆自己创业经历时说:“年轻时我为老板打工,一般人每天工作###个小时,而我每天会工作16个小时。这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的收益更大,这样我就可以比别人多赢一些。美国经济竞争如此激烈,多付出一点就显得更重要了。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多赢一点。”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一些非常聪明、学历很高的员工,却未能受到老板的重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了平庸者甚至失败者。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总是在想办法如何少做一点儿工作,或只做自己认为与报酬相当的工作。
其实,态度决定了一切。工作的态度要比能力和学位更加重要。因此,无论我们面对任何老板,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多做一些事情;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增加其价值,并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要以为自己付出的比获得的要多,其实,我们努力多一点并不会失去什么,反而让我们有了从平庸中脱身、成为优秀者的可能。归根到底,努力的最大赢家还是我们自己。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我们才能摆脱被职场淘汰的命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能为公司做些什么
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里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句经典名言同样是我们在职场乃至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基本准则。
在企业里,如果不想被别人替代,我们就有必要经常问自己:“不要问我们的公司和老板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应该问我们能为公司和老板做些什么。”
肯尼迪总统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没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能否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在职场中,也很少有员工会问自己:“我能从为公司提供什么,我能为同事做点什么,我能为下属做点什么。”甚至在家庭里和在朋友间相处时,也没有多少人会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从别人那里获得是很合情合理的。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把“我能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后果是失去了好朋友。然而,若我们在公司里工作时,总是用“公司能为我提供些什么好处”作为做事的出发点,那么我们是很容易被别人取代的,其后果就是,我们将面临失业。
在职场里,要想不被别人取代,并取得事业的成功,我们必须经常问自己“我能为公司提供点什么呢”,而不是首先问“公司和老板能给我什么呢”。当我们作为“商品”要获得老板和公司这些“顾客”去认可时,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要想让自己不被别人替代,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公司和老板提供“物超所值”的价值和服务。我们必须清楚,我们需要“顾客”远超过“顾客”需要我们。
在职场里,我们要学会站在老板和公司的立场上去考虑,经常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这样我们就会自发去干工作,而不是让工作赶着我们,从而为自己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愉快的工作环境。
当面对家人和朋友时,我们也要经常问自己:“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当我们能够这样想并真正在生活中为他们多付出一点后,我们会发现家人和朋友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也将变得更加快乐。
那些经常问自己“我能为公司和老板做些什么”,并在工作中切实付出的员工,根本不用担心没有发展和获得回报的机会,更不用担心失业。经常问自己“我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呢?”,就是在思考正确的问题和做正确的事。
整天考虑着“公司能为我做些什么,老板会提供给我什么”的职员,在工作中肯定不会有高效率和愉快的心情,从而工作也不可能做好。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员工,完全可以设身处地换一种角色来思考,把自己想像成为公司的老板,当看到员工这样的表现、了解到员工那样的想法时,你会作何种感想呢?
没有做出令老板满意的工作,老板却继续留用我们时,我们应该感谢老板,因为他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
我们必须认清楚一个事实,在职场中,普通员工已经远远供大于求了,我们所面临的竞争在所难免。为了使自己不被淘汰,我们要尽可能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不要问公司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当我们真的这样做了之后,我们会发现,给予他人的越多,我们获得的就越多,我们被别人替代的机率将会越来越低。
。 想看书来
频繁跳槽不是好办法
有一些员工,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员工,往往抱着“下一份工作会更好”的心态,一旦遭遇挫折,就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很容易产生另谋高就的想法。于是,他们视跳槽为最好的解脱办法。但是,新公司、新工作还是有许多让他们感觉不满的地方,最让他们感觉失望的是,老板和上司并没有把他们当成重要的人才来对待。当在新公司遇到挫折后,跳槽的念头便又重新浮现出来。
这种频繁跳槽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意气用事,感情冲动。错误地估计了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现状,在未弄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之前就一走了之。
(2)急于求成,见异思迁,总认为“新”的要比“旧”的好。
(3)斤斤计较,金钱至上。心里想的、口中说的都是金钱和待遇,总是就此与老板讨价还价。难拒引诱,不顾道德。有的员工受到利益的引诱,或为了“报复”原单位对自己的轻视,试图带走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以为如此可以得到更多的金钱利益。
事实上,很多老员工都知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跳槽都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是万不得已之时才会做出的举动。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个不应该轻易使用的方法,随随便便就拿出来用了。
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跳槽不是好办法。很多问题需要沟通,需要协商解决,关键是员工必须主动。员工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给上司和老板,以免因沟通不畅而造成误解。如果我们工作兢兢业业,甚至重付出、轻回报,那么不用我们说,老板也会给我们提高待遇,给我们相应回报,因为老板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应是我们工作的原则。既然选择了一家公司,我们就应该为做好工作而努力,而不能总计较自己的付出是否与收入对等。要知道,被员工们认为是最差劲的公司也有很多有利于员工成长的东西,而大家公认最好的公司或最成功的企业也有其不足之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企业。
跳槽到一个新环境,我们需要付出得更多。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融入新环境是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和时间的。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常挪的树长不大。”而“下一份工作会更好”在很多情况下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频繁地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公司和老板,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对员工伤害更深。因为跳槽者个人资源的积累和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必然大打折扣。
从职业角度看,一个人一生中难免要调换几份工作,但做出转换前,必须考虑到这种转换是在整个人生规划的范围内做出的调整,而不是盲目的跳槽。可能新工作会使工资待遇有所提升,但若跳槽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提高”,而只是为了多一些金钱上的收入,那便是得不偿失了。当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时,正确的态度是:立足于现实,调整好心态,将现有的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最好。
更重要的是,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在经历了多次跳槽后,会不自觉地养成一条习惯:当工作不顺时想跳槽,人际关系紧张时想跳槽,想多挣几个钱时想跳槽,甚至没有任何理由也想跳槽,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跳槽来解决。这些人却不想一想,如果换工作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换了那么多还不行呢?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逃避,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遇到障碍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挺身而出克服困难,而不是通过跳槽来逃避。
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进化的法则。在动物世界里,暴力竞争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有人说:“如果狒狒拥有核武器的话,世界会在一周之内被摧毁。”蚂蚁更是把杀戮、冲突、殊死搏斗当做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美国东部的一些城镇就是观察“蚂蚁战争”的好地方。在路边、草坪,到处都可以看见大量的棕黑色蚂蚁在拼搏战斗。参战蚂蚁数以千计,分属不同集团,战场通常就是数平方英尺的草地。
现代社会的职场竞争并没有动物同类竞争中常见的那种血腥场面,但从事物的本质来说,职场竞争仍是十分残酷的。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因行业过分竞争而破产的企业经历;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小公司被大企业吞并的事实。当然,最令我们震撼的还是越来越庞大的失业队伍。
也许有人说,我在这个公司里失去了位置,但却可以另谋高就,别的公司也许会有一个美好前程在等着我呢。应该说,许多员工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他们忘了,职场竞争是以胜任力为前提的。职场里,一切以竞争力作为衡量员工职业能力的标准,如果不能适应,那么就将被淘汰!
自然界的“末位淘汰”定律讲的是同类之间的竞争。一只狮子每次只吃一只羚羊就足够了,因此狮子追逐羚羊群时,羚羊们就展开了一场“末位淘汰”竞争,跑得最慢的那只就是狮子的美餐。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这些企业每年都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估,按照一定的比率淘汰不适合的员工,同时也不断补充新员工,从而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末位淘汰制”可以使员工时刻保持竞争状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它不是简单的人员淘汰,而是充分地考虑了员工的努力程度。它使企业员工在整个考核年度中,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绩标准,可以依据自己制订的具体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末位淘汰制”的压力最终会转变成员工工作的动力。
生活在竞争与压力中的我们不需要做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因为最优秀的员工只有一个。我们只需要与那些处在相同位置、做着相同事情的人竞争。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我们是最优秀的员工,那么即使所有的人最终都将被裁掉,我们也是最后一个。
“变革”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式,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弱者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时,会茫然无措、坐以待毙;强者总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变革”是客观事实,而“适应”则是一种主观反应。生存需要适合的环境,但个体力量的弱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彻底改变大环境,因此个体生存需要的是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适应”是被动的,而作为具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我们的“适应”可以是主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美国作家弗格森曾经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利,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跳出‘变革之舞’的,当然只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双脚。”
在杰克·韦尔奇掌管通用电气公司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包括外部环境、企业文化、生产经营状况等。许多人离开,许多人加入,也曾经有过大范围的裁员。哈克·摩尔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的时间比杰克·韦尔奇还长,他早来了三年。最开始他的职位是一位副总裁的第三秘书,但在杰克·韦尔奇即将卸任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杰克·韦尔奇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杰克·韦尔奇在自传中这样描述哈克·摩尔:
“他在通用工作的时间比我还要长,直到现在还没有退休。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在30多个岗位上工作过,并不是因为他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而被调离,而是在某个职位出现空缺时,大家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他。他总是很快就能胜任新的工作,让人觉得他就是最适合那个职位的人。”
后来,我把他晋升为我的助手,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适应性’的重要,如果让哈克·摩尔坐我的位置,他不会比我逊色。他总是能通过自己出色的学习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胜任新的工作。”
哈克·摩尔是所有通用员工学习的榜样。
你不愿意学会适应社会、企业吗?难道还能让社会、企业来适应你吗?如果你想在社会、企业里生存,那你就必须要学会并接受竞争规则。
别让自己可有可无
任何一位愿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懂得如何在工作中使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并且不让自己的努力悄无声音。
任何一位员工都不能使自己的努力显得可有可无。虽然有一些出色的上司会发现我们的努力,并给予我们以相应的回报,但是,如果我们消极地等待公平的到来,那么,我们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了。我们必须让别人明白:我在努力地工作,而且做得很好。
甚至有人说,一定要让人们知道你为他们做了多少事情,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
这听起来很残酷,不是吗?不幸的是,在多数情况下这就是事实。很多人默默无闻地为公司做了许多事,而且干得都不错,但是,当公司面临危机需要裁员时,他们往往又首当其冲。
这很不公平。但单纯的事后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往往会成为被赞扬的对象。这并没有错,因为任何公司都需要这样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不能使自己的努力显得可有可无。
此外,我们还必须知道,职位的升迁除了需要埋头苦干之外,我们还必须成为一个对公司和同事都非常有价值的人,即不断扩大个人的影响力。
没有影响力,光靠单打独斗,个人很难持续扩大自己对组织的价值,这样就很难顺利晋升为重要的管理角色。当然,影响力并不能直接跟权力画上等号。联强国际总裁杜书伍指出:“公司可以给一个人职位,但不能给他来自同仁的发自内心的尊敬。”
更进一步,“能力强只是正面的加分,但性格上的缺点带给别人的负面印象却会产生很大的减分效应。”杜书伍继续分析道。态度对个人的杀伤力远超过能力。
不过,很多上班族之所以会出现负面心态征候群,往往是因为实力不够,心中又有不安全感作祟。两相交互作用的结果,反而让自己成为主管眼中的“最恶”。
对于许多员工来说,获得一个职位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否能赢得公司上下普遍的尊敬就是一件没有太大把握的事情了。每一位职场中人都必须明白,获得职位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
在努力工作的前提下,下面的一些办法可以让你的努力锦上添花。
(1)注意让自己在小事上无可指责。细心的人都会发现,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间甚至会多于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正因为如此,与同事间的小事常常会演变成大事。所以,应注意让自己在小事上无可指责,例如,养成守时的习惯等。
(2)不要过于显示自己。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适当显示自己有助于使自己的努力不至于白费,而且,也有助于别人了解自己。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过犹不及。一个过于显示自己的人,容易引起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因为在你的反衬下,别人可能会显得可有可无了。
(3)谨言慎行,不逞口舌之能。有人说,一个在嘴巴上获得胜利的人,会在行动上失去所有的胜利。嘴巴上一时的胜利会有一定的快感,因而许多人都会逞一时的口舌之利。但是,任何过头的话,都可能遭到“秋后算账”。
(4)不要在公共场合使他人难堪。
(5)经常赞扬和认可他人。在一些人看来,肯定了他人的贡献就会消减自己的作用。事实上,赞许和承认别人并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反而能给自己带来益处。一个成功学家对此有形象的解释:当你赞扬别人时,你竖起的是大拇指,此时,你还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它们在说“你很棒”;当你指责别人时,你伸出的是食指,而此时,同样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它们在说“你真笨”。
(6)做事要果断坚决。在同事面前不要表现出优柔寡断,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一些小事犹豫不定,从而给人留下优柔寡断的印象。人们都喜欢有魄力的人。果断坚决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作方式的要求。
(7)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对自己很重要但别人并不最关切的事情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往往能敏感地察觉到你的坚决和干劲。
(8)把自己融入团队。在这个崇尚团队合作的时代,所有的成功都应当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公司中老板或领导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有合作精神的团队。一个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是不可能融入到团队中的。
总之,一定要记住,如果想成为职场中的一名优秀的“选手”,光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你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能“选手”,这是使我们保持不败的基础。
。 想看书来
重视细节
要想赢得公司上下甚至包括客户在内的普遍尊敬,我们还必须注重细节,因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都将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展示出来。
请看销售专家乔·吉拉德的现身说法。
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认为,做销售的人,人品比商品更重要,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必须具备一颗尊重普通人的爱心,而爱心来自注重每一个细节。注重细节使他创造了12年推销出13 000多辆汽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而且车都是用零售方式、一辆一辆地卖出去的。其中有一年他曾经卖出了1 425辆汽车。
一次,一位妇女来到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说想要一辆白色福特轿车,她刚去了福特车行,但那里让她过一个小时再去,所以自己先到这里看一看。
吉拉德非常热情地微笑着欢迎她进来。那个妇女很兴奋地说,今天是她55岁的生日,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吉拉德立刻很有礼貌地祝她生日快乐,随后他向自己的助手交待了几句,便领着那位妇女从一辆辆新车前慢慢走过,一边看一边详细介绍。来到一辆雪佛莱前时,他建议:“夫人,您对白色情有独钟,请看这辆轿车也是白色的。”这时,助手将一束鲜花交到了吉拉德手中,他接着把这束鲜花交到了那个妇女手中。
她十分感动:“先生,太感谢您了,很久没有人送礼物给我了。刚才那家福特车的推销员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所以我提出要看一看车时,他便说让我等一等,他有事先出去一下。我现在想了想,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买福特车。”最后,那个妇女开走了吉拉德店里的一辆白色雪佛莱轿车。
对细节的关注给他人带来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舒服。这只是乔·吉拉德在创造推销奇迹中的一个小举动,却显示出他对每一个顾客照顾的细微程度,也正是这些非常细小的地方显示了其真功夫。
细节具有非凡的魅力,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里。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一举手一投足,全部都由细节构成。
细节往往能暴露很多人们刻意要隐藏起来的东西。有人说,翻开男人的名片夹,你就能大概知道他的活动范围;从女人的提包里,你能发现许多放在提包里的东西之外的秘密。
一叶知秋,小中见大。失败常常从忽视非常细小的地方开始;成功则往往从重视做好每一个细节中获得。
注重细节还要求我们从大局出发,识别诸多事务的轻重缓急。不要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
我们不能只看到企业的一小部分,而忽视了整个企业的大局;也不能因为眼前的问题堆积如山,而忽略了与其他部门或其他工作之间的协调配合。否则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例如,一位新员工工作十分卖力,也深得同事们的赞扬,但有一天其他部门交来了一份非常急的文件让他帮忙送,但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他拒绝了请求。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他的做法是对的,但如果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他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他可以请示上司,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先放一下,把那件急事迅速解决了,再接着干原来的工作。
当我们视野开阔时,看问题就会更全面、更长远了,我们基本上能知道这个问题可能导致的各种结果,可以更好的协调好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当然,工作中我们更应该记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尽管我们看问题时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但现实中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情组成的,只有把一点一滴都做好了,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工作中,有些员工会觉得,日复一日地干一些简单枯燥的事情,整理一些琐碎的资料会很无聊。这时他难免会想:“为什么不能尽我之才,为什么总让我干那么繁杂的事呢?”他可能因此而消极地对待工作,办事开始拖拉,因为他认为凭他的能力轻易就能完成,在最后时刻再干都不迟。但正是这些想法,使得许多优秀员工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或者惹下麻烦耽误事情。我们可以留意一下自己和身边的新员工,看看是否在为琐碎小事和自认为无聊的工作而应付了事,是否认为上班是一件苦差事。其实,企业正是用这些小事情来不断地考验和提升我们!只有在这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考题”中顺利通过,我们才会不断得分,最终迎来职场生涯的辉煌。
没有甘于平凡的精神、没有认真做好每一细节的态度,又怎么能让老板和上司们对我们有信心,从而让我们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呢?
应该认识到,这样的“考题”总是通过一些细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处理细节的能力也是评定员工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要只为薪水跳槽
拉里·布朗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毕业前就有好几家国内外大公司想聘请他。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了一家英国企业做策划工作。该公司给他的薪水让他的同学都很羡慕,而且工作量也不大。
但是,刚过试用期,他就提出辞职。上司和同事们都极力挽留,跟他分析这份工作的前景和市场行情。然而,他还是离开了,让同事们一片唏嘘。
非常幸运,他又进入了一家美国本土企业,担任软件设计师,然而,这次他做了不到三个月又离开了那家公司。因为,他认为该公司的老板太傲慢了,不尊重下属。
之后的三年里,拉里·布朗换了十几份工作,没有找到一家他认为合适的公司。在他眼中,每一家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后来工作换得多了,连他自己都怀疑那些公司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那么糟糕吗?最近他非常后悔了。
原来,过去的同事和大学同学都干得非常好,有的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公司,最差的同学也做了部门经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他觉得头疼。在人才市场上应聘的时候,一家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员非常明确地告诉他:“我们公司绝对不会要那些频繁跳槽的人,虽然他们可能有丰富的经验,可能有比较多的销售渠道,但是频繁跳槽本身就是不诚信的表现。我们不想自己的员工动不动就打辞职报告,这种人我们受不了。”
他到另一家公司应聘,负责人说:“作为软件开发公司,我们不想总接辞职报告,也不想经常招聘新人。我们一个项目至少要研发半年以上,而对一个新人的培训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我们公司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踏实并且诚信,能够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有一家企业对拉里·布朗说:“对于那些毕业时间不长,工作还没有做出成绩,却已经换了好几个公司的年轻人,我们公司是不欢迎的。频繁跳槽的人太缺乏稳定性了,我们不喜欢这种缺乏诚信和抗压性极差的人。”
最后,这位名校高材生只好为自己做“降价处理”,进了一家三流公司,在不大理想的工作环境里工作,拿着远远不如当初所在公司的薪水。
英国有句话:“最珍惜自己、最看重自己的人才会成功。”雪莱说:“人与人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有的人比较清楚自己的价值罢了。”
拿破仑·希尔在对世界知名成功人士采访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把自己当做大人物,并且努力向大人物看齐,我们才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拉里·布朗的悲剧源于他对工作认识的误区。我们必须清楚,工作的报酬除了金钱,还有工作本身!
任何环境都有其“游戏规则”,职场也不例外。若不遵循职场的规则,而是稍不如意就离开的话,吃亏的最终还是跳槽者自己。
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应该认真地、用心地做出成绩来,从而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样,我们也能够知道自己的价值到底如何,弄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能够做到何种程度。
假如我们连对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却在工作中一不如意就跳槽,结果只能是在哪里都不能稳定,从而频繁地变换工作,最终毁掉自己的前程。
当我们做出选择,进入一家公司后,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并好好利用工作的机会为公司创造出良好的业绩,赢得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珍惜为公司服务的机会
你是否热爱你的工作,是否愿意为其付出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