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世三国-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只是千叮咛万嘱咐陆安管亥二人。老夫人见了水伯以后,也很满意,于是,这次人口交换事件便圆满结束了。
之后的几天,赵云和太史慈二人便天天在一起切磋武艺。同是使枪,赵云的枪法灵幻巧动,而太史慈走的却是刚劲威猛的路线,二人在一起你来我往,打的很是好看。而陆风呢,却在一旁指指点点,咱武艺不行,咱还看不出点门道吗?而大多数时候,陆风则向他们两个讲述兵法战阵之道。武艺再好也只是一人敌,只有熟悉兵法谋略行军布阵,才是万人敌,才是大将之才。几天下来,终是赵云的武艺略胜一筹,而二人对陆风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在陆风身上,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比自己身上的武艺可重要多了。
经过几天的相处,陆风觉得结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便向赵云太史慈二人提出结义的事。没想到二人哄然响应,很是激动,众人也纷纷赞叹,称此义事。第二天,在庭院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请老夫人做见证人,水伯主持大礼,崔言管亥等人观礼,三人焚香再拜而誓曰:“念陆风、赵云、太史慈,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陆风为兄,赵云次之,太史慈为弟。原来三人竟是同年而生,陆风生在元宵节,最大;赵云四月出生,次之;太史慈出生在九月份,所以最小。
三人结义以后,又赶紧向老夫人叩首,陆风和赵云二人赶紧行子侄之礼,呼为“母亲”。老夫人大笑,甚是高兴。
老夫人抚摩着三个人的头说:“想不到我老太婆今天又多了两个儿子,呵呵。风儿和云儿已有表字,可慈儿你却至今尚未有表字,今天,为娘给你想一个表字吧。”
太史慈赶紧答道:“请母亲赐字。”
于是,老夫人道:“今你三人义气相投,义结金兰,他日凡事当以义字为先,相互扶助,不可辱没了今日结义的这份情义。所以,慈儿呀,你叫表字子义吧。”
太史慈连忙叩谢,陆风赵云二人也连忙应诺。
而赵雨也拍手笑道:“真是太好了,我又多了两个哥哥。原来我就有一个大哥叫风,今天又有了一个大哥,想不到居然也叫风,真是巧了。”
随即,众人又开始收拾行装,准备上路了。见众人又要离去,老夫人不免又伤感了一回。
次日,陆风等人便赶紧向老夫人和水伯告别,并给水伯留下一些钱财以供一年的日用所需,一再的嘱咐水伯要好生照顾老夫人,而水伯却又一再嘱咐陆安和管亥。太史慈是第一次离家外出,心中更是伤感,母子二人痛哭不已,良久方止。
拜别了老夫人,众人便开始上路了,这次,真的是向洛阳进发了。
。 想看书来
第十一章 孔府之宴
更新时间2007…7…26 6:53:00 字数:3346
两日后,一行人来到了北海。
入了城,陆风便对崔言说:“欲去拜访大贤管幼安,莫不如先去拜见孔北海。久闻孔北海礼贤下士,爱敬宾客,先去拜访他,可能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东汉时,对人的称呼多称呼其表字或者官名。相同辈分的人,或者是朋友之间,为了表示亲近,多称呼表字,而对于不熟悉的人,为了表示尊敬,多称呼官名。孔融当时官拜北海太守,所以陆风称其为孔北海。
崔言也点头表示认可,也没办法,北海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一个一个的去拜访,恐怕一个月也弄不完,还不如直接去拜访孔融呢,毕竟,孔府是当时名士的一个集结地。
孔融,字文举,乃是孔子二十世孙,当世大儒,海内名士,与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旸、刘桢六人合称为建安七子。且极好宾客,他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所以,他的家,自然就成了天下名士的集结地。在《三国演义》第十一回里,罗老先生对孔融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作者在这里就不另外多嘴了。
于是,留下管亥陆安赵雨在客栈,陆风带着赵云太史慈崔言便来到了孔府。
相互见礼已毕,孔融便问:“阁下就是‘吴郡三才’之首陆风陆子城?”
“正是区区在下,不过在下却不是三才之首,不过是忝居三才之一罢了。”见孔融发问了,陆风便解释道。
“呵呵,子城太过谦虚了,前日拜读子城的两首七言诗,真是别开生面,异样风格,且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胸襟顿开,子城不愧为三才之首啊。”孔融摇头晃脑的说。
“太守大人谬赞了,偶然成之而已。”
……
拜访孔融,无非就是谈一些诗词歌赋道德文章,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当谈到陆风的志向时,孔融不免又赞叹了一回。同时,对于崔言赵云,孔融也是青眼有加,大加赞赏。而当他得知太史慈竟然是前北海都尉太史恭之子时,不禁大为感慨。见到故人之子,这个当世的大儒居然老泪纵横,让人不尽伤感。
不过,此行拜访孔融还是成功的,因为孔融答应明日将设宴为陆风接风洗尘,到时,他会延请很多青州名士前来赴宴。这对陆风来说,可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啊。
古时候士大夫之间的往来,往往都是通过宴会的手段进行的,所以,一直到现在,中国人还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东北人,不喝酒是办不了事的。几千年的陋习呀,想改变实在是太难了。不过陆风知道,此次孔府的宴会是很重要的,他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青州名士对他的看法,这对自己的前途是很重要的,所以回到客栈以后,陆风就开始想明天怎么办,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而崔言也是同样的紧张,面对自己心中久仰的名士们,崔言也不知如何是好。惟有赵云和太史慈,依然在练武,根本没有把宴会的事放在心上。
他们还是太小啊,根本就不知道这种宴会的重要性,也忽视了这些大儒们的力量,没有他们,你怎么治国啊?自己唱独角戏?自己去培养人才?那要多少年啊。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陆风不禁感慨颇多。
第二天准备完毕,陆风便带着崔言和自己的两个弟弟,来到了孔府,尽管来的比较早,可还是有很多人已经提前到了,于是,孔融便一一给陆风介绍着,同时也把陆风一一介绍给众人。
还真别说,真来了不少名士,比如国渊、王烈、王修、徐干、孙乾等人,这些人在三国时期可是大有名气呀,不过,管宁却没有到,不知道来不来了。陆风等人来了以后,便和众人寒暄着,虽然陆风年纪尚幼,不过,名气也已经很大了,毕竟,吴郡三才之名也不是吹出来的。于是,名士们到了一块儿,自然便开始“酸”了,之乎者也的拽来拽去的,把赵云和太史慈郁闷坏了,而崔言却神采奕奕,激动异常。
忽然,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众人都抬头向门口望去。只见从门外进来两个人,一前一后。两人都穿着白色儒服,峨冠博带,只是前面的人容貌清丽淡雅,让人见而忘俗,后面的人口正脸方,让人不敢斜视。
这二人来了以后,孔融赶忙迎了上去,向众人介绍道:“各位,今天给大家引见两位大贤。”接着,他用手引着前面的那个人说:“这位是管宁管幼安。”而他又引见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邴原邴根据。”于是,众人便纷纷前来与二人见礼。
见礼已毕,孔融便宣布宴会开始,众人纷纷落座。首席是管宁和邴原,陆风等人坐在了次席。综观整个大厅,只有陆风是江南之人,其余众人都是来自北地,其中,北海居多,可以说,这应该是一次北地名士的大会了。
这种大会,基本上也就是谈论诗文,侃侃时事而已,另外的目的就是相互交流,为名士之间的交流提供一次机会。
孔融敬过酒以后,众人便开始一一的敬酒,同时也在三三两两的交谈着。当然,众名士也一一的回敬孔融,并举杯邀众人同饮。面对如此多的三国名士,陆风心里真有些自得了,能和他们在一起喝顿酒,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啊。真名士自风流,古人的高风亮节可是现代人没法比的,相比较起来,现代人更喜欢沽名钓誉。所以,陆风有时侯真的很讨厌现代人,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都变得奸猾诡诈起来,失去了原始的那一份纯真和坦诚。可怜啊。想到此,陆风真有些庆幸自己能回到古代了。
酒至半酣,孙乾起身说道:“孔太守今日宴请我等,不知所谓何事啊?”
孔融微笑着说道:“诸位,今日为大家介绍一位江东才子,就是具有‘吴郡三才’之称的陆风陆子城。”说着,便用手指着陆风坐的方向。
无奈,孔融说完以后,陆风便赶紧站了起来,对众人一礼,说道:“区区贱名,让各位见笑了。今日风能和众位大儒名士同席畅饮,真荣幸之至也。风无礼,先敬大家一杯。”说完,陆风便喝了一杯。
陆风说完,王烈便道:“前几日拜读子城的两首七言诗,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子城的才学志向,无不令我等钦佩啊。”
他的话刚说完,邴原便接着说道:“子城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大志,他日定可乘云直上九霄。”
于是众人便开始七嘴八舌的称赞着,而陆风不得已还要不停的谦虚,真是想不到,自己的两首诗,竟然有这么大的功效,看来,从小多背诵点古诗还真有好处。
众人称赞已毕。国渊便提议道:“今日饮宴,佳肴美酒虽多,却无法让我等一醉,只因没有好诗以助兴,不知子城能否一展江东才子的风采,让我等可堪一醉啊。”
国渊话音未落,众人便纷纷附和。孔融也说道:“子城莫要推脱,我等可是在翘首以盼啊。”
见众人如此,陆风只得说道:“今日众多名士大儒在场,风原不该班门弄斧,献丑贻人,但既然众名士大儒都在场,风就更不敢藏拙了,今风愿抛砖引玉,望各位不吝赐教。”
见众人别无异议,陆风接着说道:“今日风便拙作一首诗,名曰《行路难》,即献丑吟来,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说完,只听陆风吟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陆风吟完,见众人皆沉默不语,也就无奈的坐了回去。
良久,国渊叹道:“子城之才情气魄,胸襟志向,吾不如也。”
徐干说道:“此诗由酒入题,抑扬顿挫,音律铿锵。开始茫然四顾,报复难展;中间竟闲情惬意,泰然处之;最后却豪放大气,一吐胸怀。起伏跌荡,让人回味无穷,真上上之作啊。”
在历史上,徐干可是建安七子之一呀,在众人中,他的才情最高,所以,听徐干这么一分析,众人又点头称赞了一回。崔言也很激动,对于陆风的才学,他是很了解的,所以,他对陆风一向都很有信心。赵云和太史慈也略知大意,虽说不出怎么好,但却觉得胸襟异样的畅快,不觉得多喝了几杯。管宁也不禁微微颔首。
接着,众人的话题自然就扯到了诗词歌赋上,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才生,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准硕士生,陆风自然把众人忽悠得没脾气。直到很晚,众人方无奈散去。
回到客栈以后,陆风便和崔言商量,明天去拜访谁,最后二人决定,还是先去拜访管宁,并且,也只能拜访管宁一个人了,因为时间毕竟是很紧的。
二人商量完以后,便各自回去睡觉了。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青州大贤
更新时间2007…7…29 5:57:00 字数:2321
次日一早,陆风和崔言准备好以后,便来拜访管宁。陆风这次没有带上赵云和太史慈,怕他们烦,毕竟他们不喜欢这种“高谈论调”。
到了管宁家,陆风惊奇的发现,邴原国渊王烈三人竟然在座。
见陆风到来,国渊笑着说:“我们正在谈论子城,想不到子城这么快就到了,真是‘说子城,子城便到’啊。”
陆风笑笑说:“能得到几位大贤的品评,风真是荣幸之至。”
国渊笑着说:“能评什么?无非是赞叹子城的才情和志向罢了。”
“呵呵,在背后品评议论别人,这可不是大贤的作为啊。”
听了陆风的打趣,几个人都笑了。随即邴原说道:“我们并没有议论别人啊,我们在议论自己人。”
一听邴原这么说,众人又大笑了起来。
陆风又赶紧谦虚的说:“难得几位大贤如此待风,风感动啊。”
这时王烈说道:“不知子城前来所为何事?”
陆风笑着说:“风要去洛阳求官了,今天是来向几位辞行的。”
王烈笑着说道:“恐怕没有辞行这么简单吧。”
陆风说:“那是当然,风欲请几位同去并州吃苦。”
邴原笑着说道:“并州那种苦寒之地,你是想让我们有去无回。”
“眼前是苦寒之地,几位到了以后,可就不是苦寒之地了。莫非几位不相信子城之能吗?”
“子城的才华志向,我们是相信的,只是我等实不知子城欲以何法治并州。”渐渐入了正题,邴原开始试探的问。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己心。只要布礼义于万民、集大权于朝廷、藏财富于民间、施严法于权贵、扬天威于蛮夷、开商路于天下,何愁不能臻于盛世?又何愁并州不治?”
听闻陆风的豪言壮语,众人均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片刻之后,国渊又道:“子城之言甚善,然欲实践之恐怕不易。”
“是呀,天下之事,从来都是言者易,行者难,纸上谈兵之事,又何止赵括一人作过?”听了国渊的话,陆风不无感慨的说。“但如果每个人都因为难而放弃一些事情,那天下还会有什么大事吗?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呢?
周末诸侯纷争,渐成七雄之势,秦之一统,何其难也?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楚汉相争了四年,又何其难也?然秦终究一统天下,高祖终胜项羽,得建大汉王朝。天下之事若皆因其难而弃之,则天下之事有成之乎?
今朝廷纲纪紊乱,宦官专权,边患不息,民生疾苦。大丈夫生于此间,不发愤立誓,建功立业,上正朝廷之纲纪,下救万民于水火,又有何面目宴宴其乐耶?
子城虽长于官宦之家,然自幼家教甚严,且近年经常游学于外,深知民间之疾苦。天下之民盼善政者,若大旱望云霓也。故此,风曾在广平立志,欲使天下人人皆有衣穿,人人皆有钱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风愿再现人间之太平盛世,使天下人皆乐在其中。
故而,风欲到并州试行新政,军、政、法、监分而治之,并使乡老参政,以明政令之得失。上可令行禁止,下可陈情必达,让百姓安乐而居。此法与大汉之政别有不同,欲使人人可平等而待之,天子犯法,当与万民同罪。律法至高无上,权力当屈之,然士大夫之荣耀地位,亦当显之,但一切须依法度而行,如此,天下可不治而定矣。
季节本冀州狂生,与吾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吾之志向,其深知之。故此,欲与我同冒天下之大不韪,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吾辈之所为,无非是为理想志向而奋斗罢了。诚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故此,虽千万难,吾辈往矣。
且人生在世,怎可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所谓,但凭道之所处,义之为先,为并州百姓,为天下苍生,又何惜一身?路虽漫漫兮修远兮,然只要上下求索,终可到天地之尽头。
而世间亦不缺大儒名士,惟缺真正之贤者。是真名士自风流,而真正的贤者,亦当真心为国为民者。为国家御外辱,解纷乱,定平安;为百姓可安居,相乐处,明礼仪。此乃真大贤也。
且世间皆以为有德者,实不知德之所谓也。德之所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修身齐家者,此乃小德也;治国平天下,方可称为大德。修身齐家者,无非独善其身其家耳,眼里可有天下百姓?德之大者,为国为民。能治国平天下者,方可称具大德之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君子之所欲也。今诸位皆已修身齐家,奈何竟不欲治国平天下耶?奈何不为世间百姓尽一份心力耶?”
陆风此言一出,众人都惊愕当场,头上如醍醐而灌,胸口似重锤猛击,呆呆的都说不出话来。崔言也一样惊叹,当日,他曾听陆风讲过一番话,想不到今日陆风之言更胜于当日,真是惊天之语啊。
半晌,管宁终于开口说道:“子城大才,宁不如也,他日若有所命,宁愿惜身相随。”
见管宁发话了,邴原国渊王烈忙施礼应诺。看来,他们是答应了陆风的请求了。
见众位大贤归心,陆风不禁在心里狠狠的高兴了一回。这么多的人才,都跟了我,以后打天下可有资本了。由此,陆风对自己的口才终于有信心了,老子别的不会,就会忽悠,天下虽大,恐怕无人能挡得住老子的三寸不烂之舌。哈哈。
尽管陆风心里在意淫着,可脸上的表情还是很谦虚的,慌忙对众人施礼,重新落座攀谈起来。随即,众人自然便谈到了陆风的新政,在崔言的解说下,在众人的探讨中,又丰富了新政的一些具体内容,同时,众人之间也变得默契起来。
之后,陆风在北海又呆了三天,孔融又请了一次酒宴。在这三天里,在和管宁等人的探讨交流中,陆风学到了很多古代的知识,大贤就是大贤,名士就是名士,人家肚子里面是真有货啊,可不象陆风自己,就知道忽悠。
三天后,拜别了孔融管宁等人,陆风一行人便上了大路,奔洛阳而去。
第十三章 典韦许褚
更新时间2007…7…31 5:59:00 字数:7272
两天后,陆风一行人走到了泰山句平。
说实话,路过泰山时,陆风真想到泰山上去游览一番,感受一下秦始皇当年封禅泰山的心境。不过转念一想,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现在大事要紧呀。所以,陆风便没有在泰山多做停留,而是一路快马加鞭向洛阳赶来。
而到了泰山句平,陆风自然就想起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于文则。
所以,到了泰山句平以后,陆风便来拜访于禁。可惜的是,于禁并没有在家,而是去兖州甄城了,并且,陆风还得知了一个最坏的消息,于禁去甄城的目的竟然是去拜访曹孟德。
这下陆风郁闷了,想不到于禁和曹操居然早就认识了,并且,从眼前的情况看,二人的交情应该不浅。不过陆风转念一想,不对呀,历史上没有说曹操在起兵讨董前和于禁认识啊,真是奇怪了。不过,陆风随即也就明白了,历史没有记载,并不能代表这事没发生。一年发生那么多的事,一部薄薄的历史书哪记得完啊,再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书上的说的,也不一定都靠得住。不过,从眼前的情形看,于禁可能已经铁了心的跟着曹操了,自己能不能把他拉拢过来还真不好说。不过不管怎么样,陆风还是决定试一试。
于是,陆风便给于禁留了一封信,信上无非是说对壮士的仰慕云云,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云云,最后才说希望能一起到并州建功立业。留下信以后,陆风一行人又继续赶路了。
而在路过东郡东阿时,陆风也没忘去拜访程昱,可惜程昱竟也不在家。无奈,陆风只好也给程昱留了一封信。
几日后,一行人赶到了谯郡,原本,此去洛阳根本不用路过谯郡的,但为了许褚和典韦这两个绝世猛将,陆风又故意绕了一个弯儿,尽管崔言老大的不愿意。
休息一日以后,一行人便直奔谯县而来,行至半路,但见一山:
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豺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虫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崔言忙道:“此山很是凶恶,大家要小心。”
崔言的话还没说完,众人只听见树林中一阵风起,树叶“哗哗”的响成一片,接着一股冷风扑面而来,众人不觉得从头到脚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众人所乘之马,都不安的嘶叫起来,纷纷向后退去。
“云动龙吟,风起虎啸。大哥小心!”说着,赵云已经从马上跳了下来,并随手把马拴在了路边的小树上,把长枪抄在了手里。接着,众人也纷纷跳下马来,把马拴好。
“季节、小妹、陆安,呆在马车旁。子威,你一定要保护好他们。二弟、三弟,今天看我三兄弟如何打虎。”说着,陆风便把长枪握在手中。而太史慈和管亥,也都各自抄起了家伙。
果然,众人刚安顿好,就见从林中窜出两只白老虎。那两只大虫身长将近两米,脑袋象箩筐一般大小,一前一后,一边慢慢的向前走,一边低吼着。
这时,太史慈跳了出来,挡在了陆风和赵云面前,说道:“不劳两位兄长大驾,且看慈的打虎本领。”
陆风和赵云互相望了一下,会心一笑,二人便向后退去。
不过,陆风的笑却别有深意:三弟呀,你可终于出头了。你不出头,难道还要让为兄我亲自去打虎吗?为兄的那点本事你又不是不知道。
只见那前面的大虫缓缓的逼近了太史慈,前身渐渐的低了下去,两只前爪紧紧的抓住了地上的泥土,而两条后腿却绷得很紧,仿佛随时都回跳起来咬人一口。而后面的那只大虫,却没有任何动作,只是用眼睛狠很的盯着众人,象是在押阵。
而太史慈也是丝毫不敢大意,紧紧的握住了长枪,稳稳的扎好了马步,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那只大虫。
见此情景,众人也都紧张了起来,全都屏息凝视,注意着场中的变化。时间,在这一刻似乎停止了。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赵雨居然也手持长枪站在陆风身旁。
忽然,只见那大虫一声巨吼,飞似的向太史慈扑来,太史慈也大喝了一声,迎了上去。只见那杆长枪象闪电一样刺入了大虫的胸膛,“扑”的一声,鲜血喷涌而出,太史慈的白衣变成了红衣,那大虫哀吼了几声,便倒在地上不动了。
还没等太史慈拔出长枪,另一只大虫也扑了过来。太史顺势一闪,堪堪躲过了这一扑,但衣服却被大虫撕下来一块。
太史慈大怒,刚想上前,可手上却没有武器。正在这时,只听赵云大喊了一声:“三弟,接枪!”
太史慈一抬手,便抄起了赵云扔给自己的长枪,一记“横扫千军”便奔那大虫而去。那大虫甚是灵活,知道长枪的厉害,所以,很灵巧的躲开了。论速度,论灵活性,太史慈都是无法和那大虫比的,所以,紧接着太史慈的几次进攻,都被那大虫轻巧的躲开了。
面对几次进攻的失败,太史慈有些心急了,太史家的枪法怎能如此不济,连一只大虫都制服不了。于是,太史慈的进攻速度明显变快了,招式也更加的威猛,然而,却收效甚微,并没有对大虫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那大虫依然灵活的跳跃躲闪,还时不时的报复一下太史慈。
看出太史慈有些心急,陆风便大声说道:“三第,别急,沉住气。它比你灵活,要抓住要害,多卖几个破绽。”
太史慈闻言,进攻速度便慢了下来,力道也变小了,似乎没有了力气。那大虫见有机可乘,便加快了进攻的节奏。终于,随着“喀嚓”的一声响,那大虫被太史慈打折了两条前腿。失去了两条前腿的大虫,只能伏在地上哀吼着。
那大虫睁大了眼睛,紧紧的盯着太史慈,似乎,它很不甘心,同时,也在诅咒着人类的诡诈。它不害怕,也不逃避,而是睁大了眼睛,它想看看太史慈是怎样把长枪插入它的胸膛的,是的,它的丈夫,就是被那样的一把长枪插入了胸膛。
太史慈刚想结束它的生命,却被一个声音阻止了。
“住手!”
一声大喝让太史慈的枪停了下来。
好大的杀气!众人又感觉到一阵寒冷。随即,众人便不约而同的寻声望去,只见一个大汉从林中走出。
那大汉相貌甚是丑陋,身材却很是魁梧,脸呈褐色,似烟熏火燎一般。瞪着两只大牛眼,手上拎着两个大铁棍,怒气冲冲的向太史慈走来。
见这大汉如此凶恶,赵雨吓得躲到了陆风的身后。
“这两只老虎是你杀的?”那大汉问太史慈。
“不错,是我杀的。”太史慈答道。
“好,拿命来!”
不由分说,那大汉便扑了过来,与太史慈斗在了一起。
那大汉招式很凶猛,且力大无穷,两个大铁棍舞的虎虎生风。虽然是白天,但依然可以看见铁棍和长枪经过激烈碰撞产生的火花,而那“当”“当”的镔铁撞击声也不绝于耳,震得众人耳膜生疼。而太史慈虽然在力量上略输一筹,但在招式上可比那大汉强多了。那大汉虽力大无穷,招式凶猛,但招式中的破绽却是很多,显然是没有经过名师指点,不是大家风范。而太史慈的武艺一看便知是出自大家,因为他的门户守的很严,一招一式很有气度,招式中也很少有破绽。
几十个回合之后,两个人却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见此情景,陆风说道:“三弟,破力当以巧。”
太史慈一听,招式顿时变得圆润了,不似先前那样的威猛。但这样使枪,太史慈并不顺手,反而有些生疏,所以,虽然招式如行云流水一般,但威力却不及先前。果然,又几十个回合过后,二人依然相持不下。
无奈,陆风说道:“三弟少歇,看你二哥枪法。壮士亦少歇,可稍候再斗。”随即,便转头对赵云说道:“二弟,一会儿可要让我等好好见识一下你的云龙枪法呀。”
于是,太史慈便跳出了战团,说道:“哈哈,太好了,我也想见识一下二哥的云龙枪法。”
原来,这云龙枪法乃是大侠童渊一生心血的结晶。长枪舞动起来,似云中之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很是灵动。赵云是童渊的关门弟子,资质又高,深得童渊喜爱,所以,童渊便把这套集自己武艺之大成的云龙枪法传授给了赵云,而赵云的表字子龙也因此而来。而对于前两个弟子,他无非是传授了一些百鸟朝凤枪和暴雨梨花枪等普通的枪法。可见,童渊对赵云是寄予很高的期望的。而今天,终于可以见识一下这云龙枪法的威力了。
可那大汉却说:“无妨,你们有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