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大家乃至明清一些大家。他还通晓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也佳。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元代统一中国后的第七年,行台御史程钜带着赵孟俯来见元世祖。元世祖望着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宛如神仙中人的赵孟兆大为高兴,先是封他到济南和汾州做知府,接着任江浙儒学提举。到元武宗时更任他为京师翰林侍读学士。元仁宗时,召为集贤殿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不久再拜翰林学士承旨,封荣禄大夫,官至一品,“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妻因夫贵,赵孟俯的夫人也被封为吴兴郡夫人。

  赵孟俯的夫人管仲姬与赵孟俯珠联壁合。那天,饱吸湖州山水灵气的少女管仲姬到瞻佛寺进香,寺僧早已听说了她的才名,请她留下一幅墨宝。管仲姬微微地有些不好意思,推却不过寺僧的情意,便挥毫在佛寺的东壁上作了一幅巨大的《修竹图》,当地的少年公子纷纷前来观赏,使瞻佛寺足足地热闹了几个月。只可惜冷落了如来佛、观世音。连眼高过顶的赵孟俯也被吸引过来,但见画中的竹子密中见疏,荣枯稚老,各尽其妙。这一幅《修竹图》就缔结了两人的婚姻。

  管仲姬随赵孟俯来到大都,京中达官贵人、富商游子,有求不到赵孟俯字画的,就以能获得管仲姬的字画为荣。那天管仲姬闲居在家,忽然接到元世祖的诏书,叫她写一篇《千字文》。《千字文》以隋朝智永书写的最好。《千字文》是由一千多个字编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就象《三字经》一般。以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的流传最广。智永书写的《千字文》被苏轼称为“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已是书法中的上品。管仲姬接到元世祖叫她写《千字文》的诏书,大费周章。她每天只写一百字,精益求精,十天后完成。元世祖看到她那纤巧清丽的字迹,大加赞赏,说道:“今后世都知道我朝有善于书法的女才子。”

  赵孟俯夫妇以汉族人,尤其是宋皇室后代的身份得到皇帝的青睐,引起蒙古王公大臣的强烈不满。攻讦、打击排挤接踵而来。南宋灭亡后,一大批士大夫受忠臣不事二主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感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事迹,隐居不仕,甚且秘密反元。赵孟俯以宋皇室后代,大名士的身份到元朝做官,被士大夫瞧不起。尤其是他恬不知耻地拍元政权的马屁,大写“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更引起南宋政权的孽子孤臣、遗老遗少的愤慨,骂他毫无骨气。这些常常使管仲姬处在内疚和痛苦的心情中。

  那天,她被邀请去后宫给那些妃嫔讲学。皇后、妃嫔迫于她的才学,不得不向她求教,表示出恭敬的神情。但是她也隐隐地觉得,她作为一个汉族女子,无时不处在一种隐隐的鄙视之中,她坐在回来的轿子上,翻来覆去地想着人生的意义,天下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人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也应有不同的。又一个黄昏,毛毛细雨下个不停,落在梧桐树上,那肥大的梧桐树叶被雨水浸得透湿,形成一滴一滴的雨水,滴落在阶前的石头上。孤独地呆在屋子里使管仲姬窒息得快要死了。她想到当年的生活是多么自在,她认为现在的生活是荒唐和愚蠢的,她铺开纸笔.一口气写了四首《渔父词》:

  其一:

  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晚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

  其二: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其三:

  身在燕山近帝居,归心日夜忆东吴;斟美酒,脍新鱼,除却清闲总不如。

  其四: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这四首《渔父词》里,充满了管仲姬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苦忆故乡的情怀。她把这四首《渔父词》慢慢地读给赵孟俯听,赵孟俯静静地听着,脸上也流露出一种对落拓不羁的生活的向往。他毕竟也是个艺术家、诗人一类的人物。但他终究默默地不发一言,默默地踱进房内,久久地看着他的官服。也想着他另一层不便言说的秘密。

  那天,他上朝回家,因为心中烦闷,特地没有坐轿,想走一走、散散心。正步行着,突然听到有个悦耳的女声在喊他,他抬头一看,只觉眼前一亮,轿帘挑起,轿内坐着一位丽人:上身穿一件粉红色绣花罗衫,下着翡翠绿湖绉裙;白嫩的脸儿淡抹胭脂,两腮象桃花似的娇红;眉毛簇黑弯长,似画非画;一双流盼生光的眼睛,荡漾着令人沉醉的风情神韵;乌黑的秀发,梳成芙蓉归云结,云鬓边插着一朵绢花,越发使她显得艳丽、妩媚。

  他如痴似呆地望着,一时想不起这美丽女子是谁?

  倒是那轿中的女子先介绍起来,说是五年前的一次歌宴上,她唱错了一支曲子,主人要将她拉出去责打。是他为她说情,解救了她,并当即为她谱一曲新词,赢得满堂喝彩。

  他想起来了,这个女子是个歌姬,叫崔云英。

  那女子邀他有空去她那坐坐、聊聊天,他答应了。在又一个百无聊赖的日子,他迈步走进她的家门。她打扮得非常素净,上身穿一件雪白薄翼纱衫儿,系一条淡绿绸裙,逶迤垂地,叫万条的身材平添了几分袅娜,飘逸的风姿。蓬松的乌发随意地梳了个如意髻,只绾了一根翡翠簪子,不插珠花、不戴钗环、不抹脂粉,越发显得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在谈话的当中,她总有些不好意思,总是娇羞地一笑,粉红的脸颊士顿时现出一对酒涡。在歌姬女伶的眼中,不论什么时候,他从来就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云英非要他填一首词,他推却不过她的情意,为她写道:

  一枝仙桂,香生玉蒲,得唤卿卿。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如应如旧,春山淡淡,秋水盈盈。

  自此,他们的交往日益增多。那天他又一次来到她家时,她略备了些酒菜,两个人对月饮酒,有些醉了,她问道:“赵先生,我能做你的知音人吗?”他答道:“你不仅是我的知音,而且是我风尘中相识的知己。”她更大胆地问:“只能是风尘中的知己吗?”她那醉红的粉颊,微微张开的朱唇,火热的目光,那一片痴心,无限深情。使他心荡魂消。顿时失去了控制,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决了堤防……

  月光移开窗口.只留下一片清辉。她为了赏月,就已经把灯吹灭了。房间里变得昏暗、朦胧、迷离。他向她走近,已经闻到醉人的香味,已经看见粉颈卜露出的一抹酥胸,已经感到她身上的热气,听到心胸有跳动和急促的呼吸声……。

  他自己张开了情网.却坠入情网而不得解脱。

  管仲姬走了进来,轻轻地喊了他一声,把他从冥想中拉回现实生活。他忍了忍,终于还是试探性地问管仲姬,他能不能纳一个妾?

  管仲姬已经四十岁了,自然不再青春美貌。她乍然听到丈夫的话,愣了一愣,在内心深处,她对这件事是感到非常痛心的,但她并没有立即表示出来,她希望仍能保持住自己的荣誉地位。她决定只要自己活在世上一天,她就要把头抬得高高的,她不能让别人把自己的丈夫抢走,抢走了他,就抢走了一切。几天后,两人闲坐着,她对赵孟俯吟道: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咱俩一齐打破;重新加水,再搅再揉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得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闻弦歌而知雅意,管仲姬这一首《你侬我侬》的词,以委婉的譬喻,流露出浓浓的情,蜜蜜的意。赵孟俯深为妻子的柔情蜜意所感动,放弃了纳妾的念头,放弃了他那浪漫的遐想。赵孟俯很久没有到崔仁英那里去了,崔云英望穿秋水,将一首“有所思”寄给赵孟俯:

  思与君别后,几见芙蓉花;盈盈隔秋水,若在天之涯。欲涉不得去,茫茫是烟雾;汀洲多芳草,何必踩蘅杜。

  赵孟俯读后,感到有些愧疚。可世间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他万般无奈,回道: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赵孟俯是痛苦的,管仲姬也是痛苦的,赵孟俯后来还免不了别的风流韵事,每次都使管仲姬伤心欲绝。

  元仁宗的时候,入冬以后,赵孟俯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上朝。仁宗问近臣是什么缘故,答道:“因年老畏寒。”于是元仁宗勒御府赐貂衣给他们夫妇。仁宗延佑六年,他们夫妇终于辞官,由京城大都双双南归,船行到临清,管仲姬竟以脚气病复发而死。这年她五十八岁,赵孟俯颤巍巍地扶柩南返湖州。故居门前梅开胜雪,但管仲姬已无缘重睹故居的梅花盛景。

  中国历代名女……张丽容千古奇情

  张丽容千古奇情

  紧邻苏州的松江府,有一处张氏园林,花木扶疏,住在这里的也算是书香门第。男主人早已谢世,留下母女两人相依为命,那女孩子人如其名,容颜艳丽。更有一奇特的地方,是双眉入鬓,翠似柳叶。加上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更显出她那兰蕙资质。与其比邻而居的便是松江的首富李家。

  元世祖至至十六年初春,南宋丞相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誓不投降,背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柄沉海自尽。蒙古人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主人。

  开始汉族士大夫出于“夷夏之防”,反对蒙古人入主中原。蒙古人也以高压手段对抗汉族读书人,后来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采纳善言,置招贤馆,开经史科,不惜优给廪饩以培养人才。文人无行,本固坚守信义而过着凄惶日子的知识分子,抛弃了满嘴的道义,又热热闹闹地奔走在功名之中。纷纷收拾起心猿意马,埋首窗下,皓首穷经。松江首富李家的公子李玉郎,自然是不能免俗。

  这李玉郎虽生于富贵之家,学习还算刻苦,弱冠之年,文名就已远近闻名,夏天他来到城南的别墅避暑,仍不辍学业。这里地旷风清、楼高宜人,凭栏远眺,不远处人烟辐辏的地方就是青楼云集的地方,丝竹之音随风隐约传来,间有脂粉香息飘入窗棂。李玉郎耳闻鼻嗅,久而久之,也不以为异了。

  一日,同窗好友数人来访,对于不远处随风飘送过来的音韵及香息特别敏感,不觉中开起玩笑来,笑问李玉郎:“但闻声息,不见其形,难免不想入非非吧。”李玉郎笑道:“若见其形,则不赏其声息矣。”就这样一问一答,撩起了无限的暇思冥想,于是议定每人作诗一首聊以佐酒。李玉郎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众人立即传观。正在兴头,忽报老师来到,慌得众人连忙下楼迎接,李玉郎深恐诗稿被老师觉察,赶紧纳入怀中,想想还是不妥,干脆揉成一团,凭栏抛向墙外。好风凭借力,那纸团眼看着悠悠地落到张氏园林。

  此时的张丽容年已及笄,久居雅舍,春花秋月,倍感寂寥。夏日乘凉绿荫深处,隔墙听到笑语声喧,常常为此心往神驰。这天正在云里雾里地遐想之际,忽见一团彩笺凌空跌落,毫不犹豫地拿起就读,一看是:

  曲栏深处一枝花,浓艳何曾识露华;

  素质白攒千瓣玉,香肌红映六铢纱。

  金铃有意频相护,绣帏无情苦见遮;

  凭仗东皇须着力,向人开处莫教差。

  张丽容当然知道这是隔壁李家公子的诗。这些描写青楼妓女的诗句,自然是若隐若现,不庄之处在所难免,张丽容不明就里,反而误认是隔壁李家儿郎给自己写的情诗,并想入非非地认为这是李郎苦无沟通的管道,只有隔壁一掷。也真难为了他。想到此处,不禁哑然失笑,内心窃喜,立即根据原诗原韵,和诗一首:

  深谢韶光染色浓,吹开准拟倩东风;

  生愁夕露凝珠泪,最怕春寒损玉容。

  嫩蕊折时飘蝶粉,芳心破处点猩红;

  金盘华屋如堪荐,早人雕栏十二重。

  张丽容怀着忐忑的心情,用一枚胡桃核裹入白绫柏中,颤巍巍地爬上太湖石顶,用力掷人李家楼窗。李玉郎将诗读完,便了然张丽容的情怀。每天都将头伸出窗外探视,一天正遇着张丽容也正悄悄地望着这边。四目相对,恍若触电,原来彼此之间就略有所知。此刻更加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于是互展笑靥,款款而谈。每当这时,女孩子就更显得大胆,更积极一些。

  张丽容十分大方地问道:“以君才情,傲视一方,何以至今未婚?”

  李玉郎答道:“欲得才貌如卿者方可!”张丽容满面飞红,羞羞答答地说:“蒙君不弃,妾自当留此身以待君也。”两人于是隔壁盟誓而别。

  李家为松江首富,媒婆为李玉郎提亲的络绎不绝,李父辄用门不当、户不对为由一概拒绝。等到李玉郎心有所属,告诉父母,李父又以张家寡母孤女,其父亲在日,只会作赋吟诗,空谈心性,腐儒世家,想必他的女儿也必不切实际,认为并不是理想的对象。只是迫于儿子的要求,随便答应下来,并没有认真央媒说合。

  李玉郎以为好事得谐,不过是时间而已,因此常常在花晨月夕,神采飞扬地凭栏吹笛。张丽容每天听到笛声,心中窃喜,于是诗兴大发,再写一诗,仍借助胡桃掷上楼头:

  自从闻笛苦匆匆,魄散魂飞入梦中;

  莫怨粉墙高如许,心有灵犀一点通。

  转瞬溽暑易过,李玉郎即将再往学馆从师问道,而婚事却了无消息,心神惶惑不已。于是整天斜倚楼头,一曲又一曲地吹笛解闷,心中悒郁,笛声中也呈现出幽怨的音韵,呜呜咽咽,使人不忍卒听,面对佳人的垂询,答道:

  栏干闲倚日偏长,吹笛无俚苦断肠;

  安得身轻如飞燕,随风飘飞到妆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玉郎白天想的是情人的举止神情,晚上便在梦中与情人尽情欢会。于是神移情牵,学世荒废,茶饭无心,终于恹恹成疾。父母透过玉郎的同窗好友探得实情以后,迫不得已,备齐六礼遣媒到张家订亲。李玉郎听说婚事得成,一跃而起,沉疴不药而愈,准备冬天一到就要佳人过门。不料事出意外,平白地拆散了一椿好姻缘。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同时将今天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划为直辖区。另外将全国划为十个“行中书省”,分辖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三府、三百五十九州及一千一百二十七县。

  松江府所属的“路”,总管叫阿鲁台,任满赴京候选另派职务。当时京城独掌人事任免大权的是右丞相伯颜。伯颜一方面严刑峻法压制汉人;一方面贪婪无度,对各级官吏多所需索,稍不如意,立即黜罢。阿鲁台心想,至少得白银万两,否则出路不堪设想。阿鲁台大概还不算贪官,他检点囊橐,还不足五千两白银,直觉得前途堪忧。这时就有心腹佐吏向他献谋:“丞相府金银堆积如山,所缺者,非财也。倘能于辖下各府、州、县,选得才色双绝之妙龄美女二三人,所费不过千把两银子,必能博得丞相欢心。如此将可获得优差。”

  阿鲁台深以为计,立即命令佐吏打着丞相的旗号,前往各府探访。几经选择,仅得才色双绝的女子两人,首选就是张丽容。

  李玉郎父子听到此事,犹如晴天霹雳。多方奔走说项,都无济于事。

  经过一个短时期的习礼,易装,便坐上大船北上大都。张丽容临行托人寄语李玉郎:“此次北行,惟死而已。”从登船那天起,就开始绝食。随行的张母看到女儿这样,哭着说:“你死了一定牵累我,你可稍稍进食,再作计较!”

  张丽容不忍老母受累,可又苦无良策,真个是求死不得、求生不能,进退两难,一路沿运河北上。李玉郎随船追赶,风雨无阻,为情所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白天踉跄呼号、晚上露宿堤岸,前后月余,跋涉三千多里。从松江一直追到山东临清,脚上打满血泡,蓬首垢面,已经不像人样了。

  张丽容从船窗中窥见李玉郎的狼狈模样,心如刀绞,悄悄派船夫对李玉郎说:“妾之所以不死,都因寡母未能有所安排,抵大都前,定必有以报玉郎。”

  李玉郎听到这话,悲痛万分,一跃投水。船夫急忙救起,已气绝身亡。张丽容眼看李玉郎已死,跟着自缢于船舱中。

  阿鲁台怒不可遏:“何物女子?不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而迷恋一介寒儒,诚贱骨也。”

  下令船夫剥下她的衣裙,裸而烧之。奇迹出现了,肉身已化为灰烬,而一颗赤心却完整无损。船夫十分惊骇,用脚猛踩,突然有一件东西从里面挤出,大小似手指,酷似人形。用水把它洗干净,颜色象珊瑚,晶莹如玉,质地坚硬。仔细审视,衣冠眉目样样俱备,宛然一精雕细琢的李玉郎。

  船夫啧啧称奇,连忙告诉阿鲁台,并请将堤岸上的李玉郎也一样地烧了,看看究竟。李玉郎被焚后,果然也留下一小小人型像,颜色金黄,俨然一精雕细琢张丽容。

  阿鲁台大惊道:“异哉!精诚所结,竞一至于此呀?”接着大喜,说道:“这两样东西实际是稀世罕见的宝贝,献呈丞相,必邀青睐!”于是用锦帛包好,装在檀香木匣中,写上“心坚金石之室。”

  到京后,阿鲁台喜孜孜地来到丞相府,将这两样宝贝献给伯颜,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伯颜闻所未闻,更见所未见,于是眉飞色舞地打开木匣以观究竟。谁料展开锦帛,只见酱色血肉一团,刹那间腥味四溢,令人作呕。伯颜大怒,立刻将阿鲁台下狱,认为此事太过荒唐。简直是有意触他的霉头,于是治以“强夺民妻,致人于死”之罪,判处死刑。

  有人讲:男女之私,精坚志确,而始终不谐,衷心思念,至死不化而凝聚成形,坚如金石。由抽象的真情,转而为具体的形体,既得合二为一,此情得谐,此气遂伸,于是化为血肉了!于理或可解释.于情确实不可思议。

  中国历代名女……朱小姬怜才解佩

  朱小姬怜才解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使姑苏城在历史上大大出名,这诗的作者是张继。元顺帝年间,姑苏城又出了一位才女朱小姬,她的才情和风流韵事给姑苏又凭添了一段佳话。

  姑苏仓浪亭畔住着一家殷实的商人,主人往返于苏州、宛洛之间,批发南北杂货;娘子则过着呼奴唤婢,锦衣玉食的生活。一天,朱家娘子正在午睡,忽然梦见神人以犀钗投在她的怀中,于是感而成孕,生下一个女孩,便取名犀生,她就是后来的朱小姬。朱小姬自幼聪明,四岁时已能认字,朱家更是请人教读,不数年间就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邻里都说:“朱家女儿,聪明无比,将来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元顺帝时期,天下已成汹汹之势,四处盗贼蜂起。朱父在外出经商的途路上,终于一去不返。这年朱小姬十岁,里巷豪强肆掠,朱家母女饱受欺凌,终于在族人及豪强的强取豪夺之下,迅即家道中落,生计难以维持。在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后,朱小姬的母亲狠心将她卖给了姑苏的豪富之家俞家,更名俞葵,这年朱小姬十二岁。

  俞家是姑苏的诗礼人家,可说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远近的名流缙绅,多喜欢到俞家的园林盘桓留流。渐渐地由于俞老太爷年老体衰,几个儿子又不能克绍箕裘,反而多由家姬俞葵代替与各位名士诗文酬应。朱小姬可是一位有个性的女孩子,她写下来的诗都署名朱小姬,不屑于以俞葵自居。这些诗多用浣花笺写下来,字迹纤巧,词意清丽。这时的朱小姬已出落得风骨媚人、玉肤雪貌。可惜俞家的儿子个个都不中朱小姬的意,已解风情的朱小姬就常常闭门焚香鼓琴,为哀凤求凰之音,听到的人没有不叹绝。她这时留传下来的一些诗词都表露出她这种心情。

  落尽棠李水拍堤,萋萋芳草望中迷;

  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

  这是一首题名“春归”的七言绝句,由景物更替衬托出心情的落寞。此外,如《咏梅》诗中的:“可怜不通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如《鹤赋》中的:“何虞人之见获,遂羁落于轩墀,蒙主人之过爱,聊隐迹而栖迟。”还有《咏虞姬》诗中的:“贞魂化为原头草,不遂东风入汉郊。”或自怨自文;或怒而不怒,都直抒胸臆。

  是不是就完全没有朱小姬中意的人呢?不,至少有一个人深深地刻印在朱小姬的心坎上,无法忘怀。这个人就是游学江南,几度到俞家,与朱小姬有数面之缘的郑翰卿。

  郑翰卿,《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他是元末最有名的才子,写有《傅女离魂》等杂剧十八种。他写少女怀想情人,是那样地柔情婉转、美丽动人: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春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再如他写游子飘零,抒发出怀才不遇的感情,流落他乡的感慨,特别能引起封建时代失意文士的共鸣:

  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泪水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骛齐飞。则我这

  襄阳倦容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怎奈我身贫归未得。

  这样一位情致凄婉的男士,得到女士的青睐自然不在话下,更何况是朱小姬这样有才情的女孩。

  开初,在元末扰攘的世局中,物阜民丰的江南尚能维持粗安的局面,但渐渐地姑苏也嗅到了纷乱与烽火的气息,朱小姬随同俞家迁移到武林(今日杭州)。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朱小姬常常坐着画舫,徜徉于风光明媚的湖上、穿梭于田田荷叶之中。一天,朱小姬忽然见到长堤绿荫中有人在向自己频频招手,驶近定睛一看,竟是自己日夜牵挂的情人。异地重逢,倍感亲切。完全陌生而新鲜的环境,使昔日的顾虑及藩篱尽形拆除。他们爽朗地笑着,热情地互道别后的一切,当天晚上朱小姬便随同郑翰卿回到他寄居的西陵韩庄。明月为证,两人的情感居然有了破格、意外、疯狂的发展。正如在旁边看得分明的陈伯孺赠给朱小姬的诗中所说:

  相逢刚道不魂消,抢得人和曲未调;

  莲子有心张静婉,柳枝无力董妖娆。

  春风绮阁流苏帐,夜月高楼碧玉萧;

  莫忆西陵松柏下,断肠只合在今宵。

  这时,俞家的老太爷已经过世,朱小姬似乎并没有受到俞家第二代的太多约束,加之初到杭州,人生地不熟,俞家也失去了往日的气势与排场,朱小姬只是简简单单地向俞家打声招呼,便在西陵韩庄一住月余。郑翰卿轻怜蜜意,朱小姬更是柔情万种。郑翰卿曾以犀钗相赠,朱小姬见后惊叹:“此吾母梦征也,吾二人缱绻难舍,此或系天意乎?”

  朱小姬以“天意”来打动郑翰卿,也是她的聪明伶俐处。郑翰卿看到既已如此,于是出重资向俞家行聘。朱小姬被以赎身的形式脱离了俞家,正式成为郑家的媳妇。她脱下艳丽的服装,亲自操持家务,在西子湖畔夫唱妇随,过着人间天上的幸福生活。

  当时杭州城有一个著名的以写诗闻名的妓女叫周月卿,因事被牵连而受到官府的追捕,四处藏匿,惊恐万状。朱小姬曾与周月卿有过文字上的交情,就暗示丈夫予以援手。郑翰卿本是官场上的人物,又与杭城守令有交往,于是写了二首绝句为周月卿求情:

  其一:

  不扫娥眉暗自伤,准怜多病老徐娘;

  腰肢剩有梅花瘦.刺史看时也断肠。

  其二:

  高矗朱龙北苑边,闲人湖上逗春烟;

  使君打鸭浑闲事,一夜鸳鸯飞上天。

  由于郑翰卿的帮助,周月卿的事总算解决了,这在杭州城的风月场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稍后,郑翰卿与家人一同到天目山的苕溪,朱小姬因略染风寒而没有一同前往。闲居无事,便动了到俞家走走的念头。俞家的少爷们终于又看到已由少女成了少妇的朱小姬:见她丰润模样,眼明脸静,娇艳与媚娆更胜从前,不禁为之怦然心动,邪念顿起。竟不惜买通几个恶少,在朱小姬回家的路上将她劫持。关在幽室中的朱小姬面对俞家少爷们的骚扰,悲愤莫名,剪断秀发,毁损服饰,表示“吾宁死而不受辱!”的坚贞气节。

  半个月后,郑翰卿从苕溪回来,得知爱妻被俞家劫夺幽禁,只得再次求救于杭州城的守令。这位老朋友不急不慢地笑问郑翰卿:“早一向你为别人求情,乃有打鸣惊鸳鸯之语,不意遂成奇谶,今日报应到你自己的头上来了!”

  郑翰卿失去了朱小姬,自然是方寸大乱,失魂落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杭州城内的上流社会不见了朱小姬,也为之惊诧不已。杭州城守令在玩笑开够之后,立即下令缉捕数名恶少以及俞家少爷们,并将朱小姬断给郑翰卿。断辞是这样写的:

  朱小姬良妇也,原系俞家姬,愿得好逑而偕老;郑翰卿才士也,倾资三斛,将携淑女以于归;何期枭狡之不良,几至凤鸾之失偶。相如涤器,临邛令甚耻之;襄王行云,巫峡梦不虚也。凌霄琰气.幸逢合浦之珠,向日葵心,堪并章台之柳。鸳鸯谐波面之欢,行堪比翼;鬼城潜水中之影,敢复含沙;任将一片云帆,携作入闽春色。苏长公原是风流,只借数言为三尺;韩夫人岂长贫贱,用联双壁以百年。

  郑翰卿官司胜诉.朱小姬的怜才解佩,终于得到法律的承认。郑输卿也不再留恋风花雪月,携同朱小姬到了地处荒僻的闽中定居。此时四方豪杰并起,元朝摇摇欲坠,但闽中始终未被刀兵之灾所波及。十年后朱小姬陆续为郑家生下三子,当年西子湖上的友人陈伯孺特地写诗寄给他们:

  秋叶何须倩作媒,画堂红拂肯怜才;

  荣阳公子遗鞭过,湘浦佳人解佩来。

  绣户星稠杯合卺,玉闺春早镜安台;

  只缘十斛明珠换,掌上于今有蚌胎。

  中国历代名女……贾蓬莱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