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秘色彩的“神鼓”歌谣中拉开帷幕。接着第一场名为太阳的舞蹈演出开始,在这场演出中主要使用一种乐器——鼓,其中包括云南的皮鼓、石鼓、铜鼓、木鼓、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首先表演的是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太阳鼓舞,并在舞蹈中反映出他们先民的生殖崇拜。接下来是哈尼族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以及哈尼族尼支系的铜镲舞。再接下来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象脚鼓舞,以及概括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的彝族神鼓表演。
第二场表演名为“土地和月光”,先是杨丽萍在“你是一条婀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驱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歌……”的歌声中进行独舞表演,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月光的圣洁。然后是花腰彝唱着极其优美、复杂、动听的“海菜腔”,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把原生态的歌声和经典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表演。然后是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族表演的烟盒舞,他们在“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洛哩噻……晒着晒着石屏干腌菜呀,晒着晒着石屏芥兰菜,采着鲜花是唱呀唱歌来……”的歌声中,手拿传统的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用手指弹响它作为舞蹈的节拍。舞蹈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弹烟盒节拍、四弦和笛子声翩翩而起。他们要表演“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抢姑娘”、“踩谷种”、“踩茨菇”等动作。随后,由花腰傣唱起古歌:“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苦荞不苦么吃得呢,槟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个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过不甜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滇味艺术(2)
第三场的名字为“家园”。云南先民信奉“万物有灵”,这一场主要表演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第四场为“火祭”,是由表现内心强烈感情的佤族甩发舞,优美动听的葫芦笙舞,用来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的面具舞,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超渡亡灵升入天堂的东巴舞,是由体现云南古代民族牛崇拜的牛头舞组合而成的。
第五场名为“涅磐”,舞蹈中人们朝拜神山,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最终走向理想国,在这段舞蹈中使用了真实的玛尼石和转经筒等道具。然后是身穿以黑、红、黄三色为基调的藏族袍服者表演的一段藏族舞。接下来在“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山里有一个金色的湖,金色的湖上有一棵金色的树,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的童谣声中,整个舞剧转入尾声。
尾声名为“雀之灵”,杨丽萍为这段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其中“雀之灵”就寄托了她对宁静世界的向往。在尾声中,杨丽萍还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使整段舞蹈充满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感。
整个《云南映象》只有100多分钟,从整体上强调了民族舞蹈原生态的内涵,从歌声到舞蹈、从道具到服装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但它不是对原生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原生态歌舞的整合。因为它一方面的确具有最“原生”的歌舞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很多最“现代”的舞蹈动作以及剧场效果,是一台精雕细琢的民族舞台艺术作品,更是我国民族舞蹈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和有益的尝试。
二、滇剧
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秦腔、襄阳汉调、徽调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并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剧种——滇剧。它作为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音乐虽然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长期与当地的语言、风俗和地方戏曲融合,已经与这三个剧种的风格存在很大差异了。其中秦腔丝弦的唱法被划分为“甜品”和“苦品”,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它是以枣木梆击打节拍,具有秦腔高亢、激昂的特点,也融合了云南民歌的委婉、细腻和欢快,因此也被称为云南梆子。滇剧胡琴源于徽调石牌腔,它与二黄腔同源,所以和京剧二黄近似,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它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由“二流板”发展并加以变化而成的“梅花板”。表演时,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得繁复,演唱风格如泣如诉,因此常被用于《黛玉焚稿》等情节悲啼的戏里。滇剧中的襄阳腔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演化而来的,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奋的感情,常用于《豆汁记》、《菱角配》等喜剧中。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都有导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三个声腔还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秦腔就有飞梆子、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在滇剧的伴奏乐器中,丝弦秦腔以锯琴(秦腔二股弦)为主,襄阳腔和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还使用月琴、梆子、南胡、三弦、大唢呐、笛子、小唢呐、小鼓、大鼓、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
第一章 滇味艺术(3)
滇剧的剧目有1000多个,被分为秦腔路、川路、京路和滇路4种剧目。秦腔路剧目与丝弦秦腔一起传入,代表剧目有《花田错》、《春秋配》、《高平关》等。川路剧目来自川剧,主要剧目有“五袍”——《绿袍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白袍记》(尉迟恭访薛仁贵)、《黄袍记》(赵匡胤雪夜访普)、《青袍记》(梁灏八十中状元)、《红袍记》(刘知远打天下);“四柱”——《碰天柱》(共工触不周山)、《炮烙柱》(纣王诛梅伯)、《水晶柱》(观音收鼋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等。京路剧目来自徽剧、汉剧、京剧,如《打渔杀家》、《坐宫》等。滇路剧目分两种:一种是云南人自己编写的历史故事戏,如《陈圆圆出家》、《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一碗虾仁》、《新探亲》等。另一种是剧作家改编外地剧种的剧目,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片段,以及吸收白、傣、侗、哈尼等少数民族故事创作的剧目,如《阿诗玛的新族人》、《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瘦马御史》等。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戏剧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两出戏都是通过丰富的动作表现出戏剧矛盾,突出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滇剧的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感情,同时语言通俗生动,十分流畅,具有云南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中的唱词与其他剧种都不同,它没有使用文白参半的句子,而是使用明白如话的词句,使戏剧充满生活气息。
滇剧历史上的著名演员有李文明、李瑞兰、栗成之、王海延、陈少塘、竹八音、乔秀峰、郑文斋、蒋耀延、邱云林、碧金玉、万象贞、戚少斌、彭国珍等人,都深受喜爱滇剧的观众欢迎,并在戏剧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滇剧中的优秀剧目《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借亲配》等,在全国演出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明代,或明以前民间社火中的花灯。由于云南各地语音不同,艺人演唱有别,不同地区流行的花灯戏受了不同的曲剧种、民歌、小调的影响,所以云南花灯又分为九个支派,即昆明、呈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弥渡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玉溪花灯;元谋花灯。目前,这些花灯戏主要流行于云南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少部分地区。
花灯戏的曲调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吸收其他曲种、剧种的曲调,如元谋花灯剧主要借用了滇剧的唱腔。另一部分使用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最后一种是吸取民歌小调。这些小调一些是本地曲调,如《十大姐》等;一些是其他地方流行的曲调,如“泗洲调”、“十杯酒”等。花灯舞蹈也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没有演唱的剧目,有《狮舞》、《猴子弹棉花》等,进行集体性的歌舞有《连厢》、《拉花》等。
云南花灯戏的许多剧目的艺术特色是:朴素、单纯、健康、明朗,充满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除去从滇剧中借鉴过来的剧目,大约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花灯歌舞剧《大头宝宝戏柳翠》、《十大姐》、《踩连厢》等;花灯小戏剧有《红回门》、《三星贺寿》等。最初的花灯戏行当,只有男女二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增加了丑角这个戏曲行当。如今又发展出生、旦等其他行当,以适应花灯戏中中型、大型剧目演出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剧团在大力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新编和创作了大型花灯戏《依莱汗》等100多个剧目。近年来,还新创作了《卓梅与阿罗》、《风雪马缨花》、《情与爱》等不少剧目。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滇味艺术(4)
四、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居住于澜沧江流域白族人自编自演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剧种,因其唱腔用唢呐吹奏过门而得名,白族人也称其为“板凳戏”。经过研究发现,吹吹腔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白族地区的中原“弋阳腔”声腔系统,后来在发展中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要素,并经过白族艺人的创造,形成具有白族艺术风格的剧种。清朝乾隆时期吹吹腔发展到极盛,流传于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
吹吹腔在后来的发展中被分为南、北两派,大理以南流行的为南派腔,大理以北流行的为北派腔。其中南派吹腔影响较大,保留了较多的古老风貌。这两派唱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其唱腔有30多种,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按行业分:生角唱的生腔、旦角唱的旦腔、净角唱的净腔、丑角唱的丑腔。另一类是按情感来分:幽默含蓄的丑角腔,叙述性的平腔,抒情性强的一字腔,哀怨、伤感的二簧腔,威猛高亢的高腔,悲愤、哀伤的大哭腔等。吹吹腔的音乐板式主要有流水板、垛垛板、阴阳板、风绞雪、七句半、课银子等九大板式。其乐器伴奏主要是唢呐,其次还有小鼓、大鼓、大钵、小钵、芒锣、大锣、梆子等。
吹吹腔风格古朴,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唱词和道白大多使用白族语,唱腔高亢激昂,有很强的感染力。吹吹腔伴奏很少,一般只用唢呐吹奏过门,有的还直接用唢呐吹奏调曲牌,如山坡羊、哑子哭娘、大过山等。唱词都是用白族的“七七七五”句式,白语和汉语相互掺杂,而且很讲究韵律。四句唱词为一节,在唱了一、四句词后用唢呐吹奏过门,在唱二、三句唱词时使用打击乐。吹吹腔的过门曲较长,变化很复杂,其作用就是延长唱腔的内容,强化感情。打击乐一般和唢呐一起使用,演奏出的音乐按照节奏感可分为“文场”、“武场”两种。
在吹吹腔中,演员行当分工很细,总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四大行当中又进行了细分:生角被分为正生、须生、英雄生、小生;旦角分为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净有黑净、红脸、大花脸;丑分为大丑、中丑、小丑。
吹吹腔有300多个剧目,其中历史悠久、流传比较广泛的有《崔文瑞砍柴》、《重三斤告状》、《人勤花旦》、《鸡鸣茶香》、《血汗衫》、《火烧松明楼》、《蔡雄过年》、《八郎探母》等80多个传统剧目。解放前,云南地区还没有专业性的吹吹腔剧团,大多是一些季节性和业余的戏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云南地区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吹吹腔剧团。它成为首个专业性的剧团,此后演出过《杜朝选》、《火烧磨房》、《三月三》等多个传统的吹吹腔剧目。后来,大理剧团还以大本曲唱腔为主,同时吸收吹吹腔和白族民间音乐,把吹吹腔发展成了白剧。
五、彝 族 跳 菜
“跳菜”是一种原生态舞蹈,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传统习俗,它是居住在云南无量山、哀牢山一带的彝族人,在婚丧嫁娶办宴席上菜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据说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盛行于唐朝民间,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彝族村寨,人们逢喜事就以“跳菜”助兴,遇到丧事就以“跳菜”减轻悲痛。彝族人在筹办红白喜事的宴席时,所有的餐桌都要面对着厨房向两面摆开,在中间留一条路。客人坐定、数声锣响之后,“跳菜”就开始了,此时大号和唢呐齐鸣,跳菜大师从厨房里相继走出来。他们头顶着装满一碗碗菜肴的菜盘,在音乐声中忽前忽后、一摇一晃地踏着音乐节拍入场。这些大师一边跳着舞步,一边还做出很多怪相,逗得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进行跳菜的人大多是男性,他们一般两人为一组,一组跟着一组跳。跳菜的姿态也不同,他们有的用头顶着盘子,有的则用手托,有的用臂抬着,有的还是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面的人头顶大菜盘吹奏唢呐,下面的人则两手托着菜盘。在激越的唢呐声中,这些人还要表演“苍蝇搓脚”、“鹭鸶伸腿”、“金鹿望月”、“野鸡吃水”等动作。这些动作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轻柔似水。表演动作时,他们还要不断翻新花样玩弄装满菜肴的托盘,难度颇大。
在所有的跳菜表演中,最为精彩的就是“口功送菜”和“空手叠塔跳”。表演“口功送菜”时,“跳菜”的人头顶托盘,盘中装满了菜碗,嘴里衔着两个大铜勺,然后在勺上各放一碗菜。此时他们面带笑容,口功、臂功、腕功、顶功齐用,徐缓有序地上菜,直至菜香四溢的菜碗准确落桌。表演“空手叠塔跳”时,“跳菜”高手们头顶托盘,盘里还装着盛满菜的八大碗。他们双手十指伸开,每只手分别托起重叠在一起的四大碗菜,踏着鼓乐的节拍,甩开矫健而优美的舞姿,边跳边舞,并在搭档们之间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穿梭。很多人都担心会掉下一碗菜来,然而“跳菜”者却从容自若,尽情地扭着舞步。重叠在一起的菜碗在他们的手臂上,随着舞姿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变换位置,始终稳稳当当的,连一滴菜汁也没溅落出来。然后,在宾客的鼓掌和赞叹声中,他们会把菜陆续摆在桌上。
“跳菜”表演很精彩,每个表演者都要有真功夫,而且摆菜也有一套讲究,常见的摆法有“回宫八阵”、“四方形”、“梅花形”、“一条街”等。“跳菜”是彝族人特有的古老饮食文化和原生态舞蹈,它将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和饮食融汇在一起,表现出彝族人的豪迈爽直、坚毅刚强、昂扬向上的性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1)
云南在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和多种文明的碰撞中,兼收并蓄,创造出许多具有特色的滇味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木雕、牙雕、剪纸、陶器等,风格各异,形态万千,但不无凝聚着古老云南的文明精华,体现着云南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蜡染、扎染
蜡染在古代称蜡缬,是对蜡画与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其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时期。缬在古代是指染色显花的织物,早在秦汉时就出现了,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印染品就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是最古老的手工艺,它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蜡染壁挂
蜡染艺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一些有关蜡染的传奇和优美的民间故事,一些地方还被人誉为蜡染之乡。他们的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风格质朴、天真、粗犷有力,他们对一些图案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造和夸张造形,不受形象细节的约束,出自天真的想象。这些图案纹样很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其中一部分也表明了他们原始的图腾文化,例如他们对山、水、太阳、雷电及龙、蛇、树木的崇拜和敬意,在蜡染图案中把它们抽象为齿形、漩涡、圆圈、云雷及龙纹、螺旋等纹饰,利用蜡染形式把它们印制在服装和饰物中。
蜡染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早已流传到国外,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朝鲜、日本、尼日利亚及科特迪瓦等国家,都广泛流传着蜡染制品。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的工艺,又是一种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的艺术。扎染最早的时候称扎缬、绞缬、染缬。染缬艺术形成于周代以前,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到六朝时代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在考古中发掘出的、六朝的红色白点绞缬绢,绛色白点绞缬绢,花色和颜色都保存完好,这说明我国当时的扎染工艺已经很高了。唐宋时期,我国的染缬艺术已经成熟,染缬的染料使用、染色工艺、纹样、艺术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宋元时期,染缬继续发展,当时又出现了檀缬、蜀缬、锦缬等几种。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程序,然后进行染色。扎结好的织物部分起到防染作用,这些地方可以保持原色,未被扎结部分则是需要染色的部分。织物被扎得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通过这样的染色,就能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这样既可以染成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图案,又能染出有详细图案的复杂构图,使整个工艺品的风格都显得稚拙古朴。
现在,扎染工艺已逐渐被工业化的印染所取代,但是在云南大理地区,传统扎染工艺则被保存下来。在当地,扎染制品主要被用于制作服饰和家庭装饰品。这里的扎染制品与白族人的审美观相吻合,基本都是采用蓝白相间的颜色。扎染所使用的染料均为植物靛蓝,图案多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扎制工艺也多采用绞缝法,这样染制出的成品图案具有形象生动、晕纹自然的特征,其蓝底带白花、青里带翠的颜色具有素雅凝重的感觉。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2)
二、昆 明 牙 雕
昆明牙雕其实就是象牙雕刻,也简称牙雕,是一种用象牙做原料,经过工匠精心设计并制作的特种手工艺品。象牙质地坚实细腻,色泽白净而莹润,经过具备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巧夺天工技艺的昆明牙雕师傅的精心雕刻,成为一件充满艺术魅力的精品,为人们所珍爱。
昆明牙雕工艺历史悠久,雕刻工艺精湛,按照技艺可分为立体牙雕和平面牙雕两种。立体牙雕又可以细分为人物造像和动物形象雕刻二类。立体牙雕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在象牙的前后左右都完整地雕刻出景物形象,使形象具有三度空间,能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因为象牙细腻、温润,具有韧性的质地,用这种雕刻方法可使作品的表现力极强。
平面牙雕也叫浮雕,它是指在象牙的平面基础上雕刻一些艺术形象。它比较近似绘画,因此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浮雕制作过程中,雕刻前要先把画稿放在刻板上,然后依据画稿进行雕刻。浮雕根据立体程度的差别还可以分为薄意雕、线雕、浅浮雕、高浮雕等。薄意雕和线雕是最浅最薄的浮雕,它所表现的形象仅是一层平缓的起伏,表现出画面或形象就可以了。浅浮雕与绘画相接近,所雕刻的形象起伏平缓。高浮雕和立体雕比较接近,它雕的形象起伏比其他浮雕大,局部使用了立体雕。
昆明牙雕艺人创作的牙雕题材丰富、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到现在大概已经有200多种花色品种,其中既有栩栩如生的鸟兽花木,又有传神的人物造像。其中,牙雕传统题材有红楼梦、白蛇传、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天仙配、哪吒闹海等。这些作品的做工技艺纯熟,布局严谨,人物造型刻划入微,富有神韵;花卉树木形象鲜活,雕工细腻,堪称艺术精品。
三、个旧锡制品
云南省的锡矿蕴藏十分丰富,开采历史也很悠久,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哀牢山地区的个旧市,因为其锡产量约占全国的43%,被誉为我国的锡都。这里创作的锡制工艺品,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锡制工艺品是一种传统的金属工艺品,主要是采用高纯度精锡,经过熔化、压片、裁料、造型、刮光、装接、擦亮、装饰雕刻等复杂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由于锡的化学物理性很稳定,锡制工艺品具有耐酸、耐碱、无毒、无味、不上锈、防腐蚀的特点。不仅外观精美,银亮如镜,而且盛装食物可经久不变质、不变味,我国古代的人们就用锡壶来储藏茶叶。锡尤其适宜制作酒具,夏天它能保证酒清凉爽口,冬天用来温酒时导热较快,所以深受饮酒者的喜爱。
个旧锡制工艺品在数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品种也不断丰富。现有的工艺品有100多个品种,其中既有精巧适用的酒具、茶罐、烛台、化妆品盒等生活器皿,又有造型美观的莲花灯、香炉、仕女、佛像、白鹤、奖杯等艺术欣赏品;还有艺人以我国传统的浮雕镂空技艺精心加工而成的优美装饰图案,如山水花草、鸟兽鱼虫等。
20世纪80年代,艺人吸取浮雕和中国画的特点,用雕模浇铸和焊接装饰等方法,创制出了锡画。锡画形象生动、活泼,结构精巧、朴素,在彩色绒布的衬托下,银白色的锡制花草鸟兽熠熠发光。个旧的锡制品还被轻工部评为国优产品,其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制作的工艺精湛的小水烟筒等锡工艺品,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珍品收藏。近年来,个旧还开展来图来样加工,根据国内外客商的需要制作很多式样的锡制工艺品。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3)
四、斑铜工艺品
云南的金属矿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堂琅(今东川市)就以产铜而闻名全国。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民间艺人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创制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斑铜工艺品,这种技艺世代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是以高质量的铜合金为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等工艺的处理制作而成的,因而造型优美,浑厚稳重,外观呈褐红色,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使整个艺术品红中透斑、金黄交错、富于变化、惹人喜爱。
最早的斑铜工艺品,是使用天然斑铜矿石加工而成的,被称为“生斑”。由于天然斑铜矿石十分少,因此斑铜工艺品数量不多。后来,民间艺人通过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经验,发明了用冶炼熔铸加工的方法制造斑铜,即所谓的“熟斑”。“熟斑”的制作工艺很复杂,而且要求很严格,所以做出的产品可以与“生斑”相媲美。后来,民间逐渐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斑铜工艺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
解放前,斑铜工艺品的生产技术已濒于失传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斑铜工艺品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艺人们不断创新和提高,并把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作出很多优美的斑铜工艺品。这些斑铜工艺品在造型上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特色,又吸取了云南青铜器和中原青铜器的艺术特色,还从云南各族人民生活和民间工艺美术中吸取营养,并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在显示斑花特点的前提下,装饰简洁洗炼的图案,创作出形象生动活泼的完美艺术品。目前这些艺术品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七大类,有孔雀、大象、野牛等珍禽异兽,山茶、杜鹃、龙胆等名花奇葩,以及各族服装服饰中绚丽多彩的图案花样。
斑铜工艺品以其浑厚古朴、典雅富丽的艺术效果,成为中、高档陈设工艺品。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云南厅里就是以斑铜作为主要陈列品,来展示云南的艺术魅力。云南斑铜工艺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并被指定为向外国元首馈赠的国家级礼品。斑铜工艺品中的精品——孔雀瓶、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炉、孔雀明王、如来佛祖等,也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珍品收藏。近年来,斑铜工艺品又成为出口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
五、苦聪竹木用具
云南镇源县的苦聪人,十分纯朴、热情、勤劳、聪明。他们很善于使用当地的竹木资源,这些东西经过他们精心制作后,就会成为式样各异的竹木用具和餐具。
苦聪人制作和使用的竹木用具,品种十分繁多。他们吃饭、盛汤、盛菜、喝茶、喝酒用的器具,大部分都是用老透的竹子或木质细腻的树木加工而成的。他们在制作木碗时,一般用干透的桑树、山茶树等,或者选用一些木质较好的树节疙瘩,精心做毛坯,再修整成型。使用竹料做碗时,他们都用坚硬的苦竹和甜竹的根部,每个碗留一个竹子的节疤,只要加工一下,很快就能做成一个既轻巧又不易碎的竹碗。竹碗或木碗做好之后,爱美的苦聪人还习惯在碗的边上雕刻一些花、鸟、鱼、虫等各种美观的装饰图案。
苦聪姑娘都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巧玲珑的竹针筒,它不但是生活用具,还是苦聪小伙子传递自己对姑娘爱慕之意的信物。头脑聪明又有好手艺的小伙子,会花很多心思把自己的才华和真情倾注在制作这个小小的竹针筒上。他们选最上乘的优质竹筒,然后用雕刻工具在竹针筒的外壳刻出很多样式美丽的花纹和图案。然后,小伙子会把这个饱含爱意的竹针筒亲自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信物后,会经常把这个竹针筒带在身上,有的还挂在自己的胸前作为装饰。
第二章 特色手工艺品(4)
六、禄 丰 剪 刀
禄丰剪刀是云南省的著名五金产品,出产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