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章 特色小吃(9)
在当地,腌酸鱼虽然十里不同风,各家有各家的风味,但都采用高原冷水鱼进行腌制。最早的时候,人们都用沪沽湖里特产的半斤左右的活裂腹鱼。裂腹鱼是原始的鲃亚科鱼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生活环境的变化,其排泄生殖孔和臀鳍两侧鳞片像裂开的口子,人们便将其叫作裂腹鱼。这种鱼肉多刺少,味道非常鲜美。后来,由于裂腹鱼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摩梭人就不再用这种鱼作腌酸鱼了,而是改用湖中的其他鱼。
人们在湖中捕鱼时,凡捞到半斤重的鱼,便小心地放在装有水的木盆里养着。回家后,主妇会马上进行制作,先剖开鱼腹,取出鱼肚、鱼杂,去鳞,用清水洗尽血迹后,再将尾巴还在扭动的鱼放进土坛中。每摆放一层鱼,就撒上一层由烧酒、糌粑、花椒、食盐等调合成的佐料。当坛中摆满后,便封好坛口,将其放在阴凉处发酵。大约10天左右,就可打开坛子,取出食用。
制作好的腌酸鱼酸咸可口,既能生吃又能熟吃,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十八、琵琶肉
琵琶肉又叫猪膘肉,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腌腊制品。云南部分地区气候寒冷,人们将猪(造型似琵琶,称琵琶猪)宰杀后,便趁着隆冬时节气温较低时进行腌制,腌制好的成品红白相映,香气扑鼻。全猪腌制后能够保存2年不变味、不变质,在云南的腌制品中,其工艺是最为精细的。
美味的琵琶肉
当地怒族人过大年时,三十晚上的餐桌上必须有一道肉色油亮鲜红、香气浓郁的腌肉。如果当天有贵客光临,端到桌子上的琵琶肉可能就不是一块,而是一头腌全猪。主人从上面割下的第一块肉会放在客人面前,请客人品尝。
在怒族,人们将琵琶肉的腌制方法看成是神仙教的,只是不同的地区故事情节不太一样。有人说:很久以前,有位美丽善良的仙女来到人间,她非常喜欢怒族人的忠厚善良,便教他们耕地养畜。当人们都学会了之后,她又把腌制肉食的绝活传给了大家。另一些地方的人们则说:从前,有位经验丰富的老猎手射得一手好箭,只要上山,从没有空手而回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好运都是神仙给的,因此经常祭献山神、猎神。但老猎人也常常遇到难题,就是一次打到的猎物太多,还没等吃完就坏了。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得到神仙的指点,从而懂得腌制之法,于是做出了能够存放很长时间的琵琶肉。
在现实生活中,琶琵肉的腌制还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先将猪宰杀,然后刮毛、洗净,留头尾,开膛取出内脏,剔除骨头、板油,去除头部的软骨、下颌骨和脑髓,从膝关节处切去后腿,从肘关节处切去前腿。让全猪晾2小时,再撒上用花椒、胡椒、盐、草果等调制的调味料,并抹上烧酒,再用调味料和烧酒反复搓揉猪身,还要用竹针在猪身上戳洞,以便汁液渗入猪肉内;用线将腹部、四肢、嘴和肛门等处缝严实,针线缝合处还要涂上核桃油;两只猪耳朵里各塞一个核桃,猪鼻孔里也要各插一根能够塞严鼻孔的小木棍,以防虫蛀。
把处理好的猪(腹面向上)放在木板上,腹部上盖上木板,板上压石头,存放几天之后将猪鼻孔里的木棍取出,灌入少量盐水,再用木棍塞严,需要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用石头压满20天时,抽去木板等,使猪架空,以便将汁液盐分等吸干,1个月后就可以将其放在火塘的篾笆上进行熏制或者晾在房头上,等到肉完全干了之后就成为一具非常完整的琵琶肉了。
食用时,需要从头部一圈一圈地往下割,并将肉放到火上烤,等到肉皮烧黄时放到温水中刮洗干净,然后放到清水中浸泡片刻,以漂去部分盐味,捞出后切成4厘米见方的肉块;锅置旺火上,加入菜籽油,等到烧至八成热时放入少量白糖速炒,下肉块略炒后加入草果面、八角面、胡椒面等炒拌均匀,随即倒入杂骨汤,烧沸后改用小火炖2小时,等到肉烂汁浓时出锅即可食用。
一般情况下,腌制好的琵琶肉若不切开,可保存数年而不变味,而且味道鲜美,色彩透明,令人垂涎欲滴,《滇南新语》中就有琵琶肉“薄腻若明珀,形类琵琶”的赞语。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1)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的少数民族,如彝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等,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神农传说相同或相似的神话传说,并将发现茶的“神农”看作本民族的祖先。《蛮书》中写道:“银生”茶是“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而“蒙舍蛮”就是古代对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泛称。
在古银生城东的哀牢山上(如今的景东花山芒岔),有三株600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树。芒岔地名很有来头,其中的“岔”是指茶;而芒(蛮、曼)则是指种茶的少数民族地方和寨子里有人工栽培的茶树的意思;“曼”在傣语中则是指村寨的意思。这三株古老的大茶树都栽在寨中村民的园地里,并一直被人们采摘食用。可以说,“芒岔”(地名)是“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最好注释。上述这些都说明了景东的少数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利用、驯化和栽培茶树,并将茶树栽培在自己村寨内的园地里。
佤族的《新谷颂词》中写道:“阿达(爷爷)是茶叶,阿奶是棉花”,说明佤族人已经将茶看作是与先辈同等重要的灵物。布朗族在本族的《祖先歌》中,也详细地描述了祖先发现、利用茶的历程,并对祖先进行了歌颂。拉祜族将茶的发现归功于猎头勒地芭,始终居住在千家寨附近的拉祜族人的传说中讲道:本族的祖先在狩猎的过程中,老猎头勒地芭到树上观察逃窜的猎物,无意中爬上一棵野生大茶树,并吃到树上“令人精神倍增”的非常神奇的绿叶,于是他们便将这种茶称为“者闯撇”,就是涩甜叶的意思。
提起饮茶,人们最先想到的方式就是“泡”或“煮”。然而,这些嗜茶成命或爱茶若友的少数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吃茶习俗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茶俗、茶艺,比如佤族的擂茶、傣族的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怒族的盐巴茶、尼人的土锅茶、白族姑娘的三道茶等。当你走进茶乡的少数民族村寨时,就会够感受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吃”茶方式。
一、傣族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居住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傣族人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产于云南腾冲县的部分地区,傣语称“腊跺”,是圆柱形的紧压绿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每年的傣历六七月间,傣族姑娘便会趁着大雾刚刚开散、红日正在升起时,背着箩筐到茶园里轻巧而快速地采摘茶树上的嫩芽。当太阳高高升起、雾气散尽、露水蒸发之后,人们便背着采摘的茶芽往回走。回到家后,茶农就谢绝客人来访,并把吵闹的孩子送到亲友家。此时的妇女格外温柔,说话都非常小心,生怕说出不当的话而冲撞了茶神。
制作“竹筒茶”之前,全家人走路都要轻手轻脚的,并用葱、姜和樟树的叶水烧水洗澡,再换上干净整洁的服装到竹林中的土地庙敬香、放爆竹。此时,才可以把刚采摘的新茶芽放入锅中杀青。在火势稍小的时候,主人需要尽快到竹园里将事先选好的新竹子伐倒,顺节锯成筒状,并凿开一道口子,然后将刚出锅的茶叶灌进去,再放在火塘边的三脚架上烘烤,约6分钟左右,竹筒内的茶叶就会软化。此时需要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冲压结实,然后再填满已杀青的茶叶继续烘烤,就这样边烤、边冲、边填,等到竹筒填满冲紧后,便封好口,由心灵手巧的茶女们用刻刀在竹筒上雕上“百鸟朝凤”、“嫦娥奔月”等图案,再将灌满茶叶的竹筒一层层码好,用隔年的干松脂点火,升起火塘慢慢温烤,火势不断。几天后,当空气中飘起浓浓的夹有嫩竹特有清甜的茶香气时便熄火,用刀小心将竹筒剖开,接着取出的圆柱形茶就是竹筒茶。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2)
品竹筒茶时,在透明的茶杯中放入一缕茶丝,用烧开的山泉水浸泡,杯子顿时化成淡淡的绿色。打开盖子,浓浓的茶香散发出来,喝入口中既有茶的醇厚,又有竹的浓郁清香,令人遐想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这种茶还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
“竹筒茶”由于工艺讲究、繁琐,装茶的竹筒碧青如新,茶叶聚集了茶树和竹子的精华,堪称绝妙的茶中珍品。如果选一清静的去处,摆上一盏清茶,有二三知己,品茶谈心,那份惬意绝对令人神往。
二、尼人的土锅茶
尼人属于哈尼族的支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县,非常喜欢喝茶,尤其喜欢喝土锅茶。
土锅茶是一种非常古老但又简便的饮茶方法,哈尼语叫“绘兰老泼”。这种茶水喝到嘴中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关于“土锅茶”的由来,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勇敢而又憨厚的尼青年以打猎为生。一天,他在深山里猎到一只花斑豹,这只豹子曾经多次危害尼山寨的人和牲畜。青年将豹子扛回山寨后便点火烧水,将豹子去皮后放到大锅中炖肉。等豹子肉煮好后,青年就邀请全寨子的男女老少前来分享。众人在青年人家里边吃边笑边跳舞,一个通宵都没有停止,个个感到口干舌燥……青年见乡亲们都口渴了,便用大锅烧水,为大家解渴。正在烧水时,刮起一阵大风,许多树叶被大风吹起,纷纷落到锅里。当众人喝锅里的开水时,感到水中不但带有苦味,还有丝丝的甜味和清香气息,非常爽口。从此,尼人就把这种树叶称为“老泼”(汉语为茶叶),并开始人工种植。
传说是无从考证的,但尼人喜欢喝大锅烧开的茶却是事实。在现在的尼人村寨,人们依然使用最为简单的煮茶方式——煮土锅茶。每当有客人到来之时,女主人就会赶快用土锅(或瓦壶)烧水。待水烧开后,便将特制的茶叶洒在沸水中,当锅中的茶水再次煮沸后,便将茶水盛入竹制的茶盅内,以此款待客人。即便是在平时,尼人也喜欢在劳动之余喝“土锅茶”叙家常。
三、拉祜族烧茶、烤茶和糟茶
拉祜族人习惯饮茶,而且有许多饮茶方法,如烧茶、烤茶和糟茶。
烧茶是指将一枝带五六片叶子的新梢采下后,直接放在明火上烘烤,待其焦黄时再放入茶罐中煮茶饮用。
烤茶在拉祜语中叫“腊扎夺”,是拉祜族极为古老和传统的饮茶方法,至今仍普遍流行于拉祜族的各个村寨。
通常情况下,拉祜人饮烤茶可分为4个步骤:装茶抖烤、沏茶去沫、倾茶敬客和喝茶啜味。
装茶抖烤就是将小陶罐放在火塘上用文火慢慢烘烤,待陶罐烤热时放上适量茶叶,然后不断抖动烘烤,使茶叶受热均匀,当茶叶的颜色逐渐转黄并发出焦糖香的味道时为止。
沏茶去沫是指当把沸水倒入盛有茶叶的陶罐里时,马上把上部的浮沫撇去,然后再注满沸水,放到火上煮沸,3分钟后即可饮用。
倾茶敬客就是将陶罐内的茶水倒入茶碗中,端给客人饮用。
喝茶啜味是说拉祜族人认为上等好茶必须香气足、味道浓、能提神,因此拉祜人喝烤茶时都是热茶啜饮。
糟茶也是拉枯族人习惯的一种饮茶方式。先将鲜嫩的茶叶采下后放到锅中加水煮至半熟,然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每次饮用时,从竹筒内取出少许茶叶放在开水中,稍煮片刻即可饮用。糟茶略带苦涩酸味,具有解渴和开胃的功能。。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3)
四、傈僳族的油盐茶
傈僳族是一个质朴而又好客的民族。傈僳人喜欢喝油盐茶,这种饮茶方法是傈僳族祖先流传下来的,因此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油盐茶在傈僳语中称“华欧腊渣渣”,是一种简单而又独特的饮茶方法。在加工茶叶时,先将陶罐放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将新采摘的茶叶放在罐内继续用塘火烘烤,同时要不断翻动茶叶,以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变黄,并能闻到焦糖香时,加入少量食油和盐继续烘烤片刻。随后,加入适量开水,煮沸3分钟左右就可将罐中的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由于油盐茶在制作茶汤的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盐,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它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口味独特。傈僳族人经常用它来招待客人,家人团聚的时候也喜欢喝“油盐茶”。
五、怒族的盐巴茶
怒族人擅长喝茶,茶叶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他们每天都要喝三次茶,当地饮茶谚语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怒族喜欢喝盐巴茶,这在怒族是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喝盐巴茶前,先将特制的、容量为200—400毫升的小陶罐清洗干净,然后放到火炭上烤热,再取一把青毛茶(约5克)或掰一块饼茶放入陶罐。等到烤出香味后,将事先烧得滚开的开水加入罐中,并继续用火将其煮沸。待茶叶在开水中腾翻3—5分钟后,撇去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涮几下,然后端起陶罐轻轻摇动,待茶水转动3—5圈时,将茶汁倒入茶盅,并在茶盅加入适量开水稀释。
盐巴茶为橙黄色,具有开胃的功效。人们在饮用时需要边煨边饮,直到陶罐中的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这样能增进牲口的食欲。由于怒族人生活在高寒山区,蔬菜相对缺少,因此人们就经常以喝茶代替蔬菜。在现在的怒族,每人都有一个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便是对怒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景的形象描述。
六、佤族的烧茶、擂茶
佤族至今依然保留着一些非常古老的生活习惯,喝烧茶就是其中之一。
烧茶在佤族语中叫“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但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将茶壶中的泉水煮沸,同时将一块清洁的薄铁板放在火塘上,并盛上茶叶进行烧烤。当茶叶的颜色焦黄并散发出香味时,将茶叶倒入烧开的水中,煮约3分钟,便可倒入茶碗中饮用。这种茶苦中带甜,焦中带香,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
擂茶也是佤族古老的饮茶方法之一。唐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烹而饮之。”南宋的李石在《续博物志》的卷七中也写道:“茶出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烹而饮之。”
擂茶以茶叶、芝麻、花生米、橘皮等为原料,酷暑时节还要加入金银花,寒冬时节则加入陈皮等。饮茶前先将原料放入陶制的有齿纹的擂钵中,用山楂木(油茶木)制成的木棒(俗称“擂槌”)将原料碾研成粉碎状,然后倒入开水即可饮用。擂茶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养胃、醒神清心、滋补益寿的作用,因此便有了“喝上两杯擂茶,胜吃两帖补药”的美誉。人们在喝擂茶时,往往还要准备佐茶的食品,一般为花生、瓜子、番瓜干、咸菜、炒黄豆等,因此具有极为浓厚的乡土气息。人们喝擂茶,看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再听那悠悠的擂茶歌或古老而神奇的传说,便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的绝佳意韵。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4)
七、蒙古族的咸奶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蒙古族人也擅长喝奶茶,而喝咸奶茶则是蒙古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他们饮茶习惯于“一日三餐茶”,每天清晨,主妇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一锅咸奶茶,以便全家享用,而且这次煮的茶一定要够全家人全天饮用。
美味的奶茶
蒙古族人所喝的咸奶茶,多是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皿为铁锅。制煮茶的时候,先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倒入2公斤水,待水烧至刚沸腾时把砖茶打碎,将打碎的25克左右的砖茶放入锅中。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时,掺入奶(一般为牛奶),一般为水的1/5(400克)左右。把水和奶搅匀后,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的咸奶茶再次沸腾时便算煮好了,将其盛入碗中就能美美地饮用了。
煮咸奶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茶汤的滋味如何,营养成分多少,均与茶叶、水、奶和盐的数量和加料次序的先后有很大关系。如果茶叶放晚了,或者颠倒了茶和奶的放入次序,茶味就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失掉茶香味。
蒙古族人认为,只有器皿、茶叶、奶、盐和温度五者协调,才能制出美味可口、咸香适宜的咸奶茶。因此,蒙古族姑娘从懂事起,就会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学习煮茶技艺。出嫁时,姑娘也需要当着亲朋好友的面露一下煮茶的本领,否则就会被看作缺少家教,这就是蒙古族妇女都有一手煮咸奶茶好手艺的原因。
八、苗族的八宝油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苗族人有喝油茶汤的习惯,并称“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如果有宾客造访,他们便会用香脆可口、滋味无穷的八宝油茶汤款待客人。
八宝油茶汤的制作比较复杂,先将煮后晾干的玉米、黄豆、花生米、一种米面薄饼、豆腐干丁、粉条等分别放入茶油中炸好,装入碗中待用。随后就需要炸茶了,这是制作八宝油茶的关键,需要特别注意火候。炸茶时,先将适量茶油放入锅中,用文火加热。当锅中的茶油冒青烟时,便放入适量茶叶和花椒,并不断翻炒。待茶叶炒至色黄并发出焦香时,倒入适量水,然后放入姜丝。当锅中的水沸腾时,再徐徐掺入少许冷水。等锅中的茶水再次煮沸时,加入适量食盐和少许大蒜、胡椒等,用勺稍加拌动,然后便可将锅中茶汤及佐料一同倒入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喝茶汤,吃食品,美味不可言喻。
苗族人都用油茶汤待客。敬油茶汤时,主妇需要用双手托盘,盘中放着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都放着一只调匙,然后彬彬有礼地敬奉给客人。
苗族的油茶汤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散发出扑鼻的清香,喝在口中鲜美无比,满嘴留香,并具有解渴、饱肚的双重功效,堪称我国饮茶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九、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每逢年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等喜庆事情,白族人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来访的亲朋宾客。
第一道茶称为“清苦之茶”,具有“要立业,就要先吃苦”的寓意。在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然后由司茶者将一只干净的小砂罐放到文火上进行烘烤。当砂罐烤热之后,便取少量茶叶放入罐中,并不停转动砂罐,以使茶叶受热均匀。等到砂罐中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声响,而且叶色也逐渐转黄并发出焦糖香时,马上注入烧沸的开水。片刻后,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双手将茶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过了烘烤和煮沸的过程,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因此被称为“苦茶”。这种茶通常只饮半杯,而且要一饮而尽。
第四章 种类繁多的茶(5)
第二道茶叫“甜茶”。当客人喝完“苦茶”之后,主人便重新用砂罐烤茶、煮茶,同时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等到茶汤煮好后,将其倾入茶盅内,以茶盅八分满为止。这种茶香甜可口,表示“人生在世,不论做什么事,只有先吃苦,才能有甜来”。
第三道茶叫做“回味茶”,寓意是“凡事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煮茶方法与“甜茶”相同,只是茶盅内的原料换成了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和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的容量为六、七分满。在饮第三道茶时,需要边晃动茶盅边饮用,以便茶汤和佐料混合均匀,而且要趁热喝下。这杯茶甜中带酸、苦中带辣,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十、侗族的打油茶
诱人的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十分好客,虽然在习俗上与其他少数民族有些区别,但都喜欢喝油茶。每当喜庆佳节或亲朋好友来访时,他们都要用做法讲究、佐料精细的油茶热情款待。
油茶的制作在当地被称为“打油茶”,工序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进行选茶。通常情况下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种是经过专门烘炒的末茶;另一种是刚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枝叶。这两种茶叶的口味不同,至于选用什么茶叶待客,则需要根据客人的口味来定。
第二道程序是选料。这里所说的选料是指选择油茶的主料,通常是花生米、玉米花、芝麻、黄豆、糯粑、笋干等,这些都需要预先加工好待用。
第三道程序是煮茶。将锅放在火上,等到锅底发热时放入适量食油;当油面冒青烟时,马上放入适量茶叶并不断翻炒;待茶叶炒出清香味时,放入少许芝麻和食盐,稍炒片刻,倒入适量的水并加盖烧开;待煮沸4分钟左右时,将油茶连汤带料一起倒入碗中。此时,又香、又鲜、又爽的油茶就算打好了。
第四道程序是配茶,主要用于庆典或宴席。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炒熟,取出后放入茶碗中,再将煮好的茶汤中的茶渣捞出,趁热倒入放有食料的茶碗中,然后端给客人享用。给客人端茶叫做奉茶。当油茶快要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坐在桌前。由于油茶碗内有许多食料,饮用时需要使用筷子,因此喝油茶实际上就是吃油茶。吃油茶时,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客人需要赞美油茶的口感鲜美,称赞主人制茶的手艺高超,而且要边喝、边啜、边嚼,口中同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十一、
基诺族的凉拌茶
和煮茶
基诺族很早就开始种茶,据本族的《女始祖尧白》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尧白在造天地之后便召集各民族分天地,但基诺族没有参加。尧白先后派了汉族和傣族去请他们参加大会,但基诺族没有去。于是,尧白便亲自去请,但基诺族还是无动于衷,拒不参加。尧白非常生气,当即拂袖而去。当走到一座大山上时,他想到基诺族会由于没有参加分天地的大会,日后生活更加困难,十分担忧,于是就站在山顶上将一把茶籽洒到龙帕寨的土地上。从那时起,基诺族居住的土地上就有了茶树,人们也开始种茶,基诺山也成为云南的六大茶山之一。
由于很早便开始种茶,基诺族也很早就开始饮茶了,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饮茶方法,最为常见的饮茶方法有两种:凉拌茶和煮茶。
凉拌茶在当地称为“拉拨批皮”,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食茶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这种饮茶方法以现采的新鲜嫩茶叶为主料,以黄果叶、辣椒和食盐等佐料配制而成,口味多种多样,主要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定。
凉拌茶的制作并不复杂,先从茶树上采摘鲜嫩的新梢,然后用干净的双手捧起,并稍用力搓揉片刻,待嫩梢揉碎后将其放到清洁的茶碗内,然后再将黄果叶揉碎,把辣椒、大蒜等切碎,连同适量食盐一起放入碗中,加入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后,浸泡15分钟即可食用。
煮茶在基诺族中比较常见,也很普通,就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然后放入适量的、经过加工的茶叶,用沸水煮约3分钟左右,当茶叶的汁水溶解到水中时,便可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竹筒内,以便供人饮用。
十二、
布朗族的酸茶
和青竹茶
布朗族为“古濮人”的后裔,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因此被人称为“古老茶农”。
千百年来,布朗族始终保留着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他们每迁徙到一个地方,就会在当地种下茶树,并随时制作茶品供自己饮用。布朗族人最喜欢吃酸茶,据说是因为酸茶具有提神、健身、解渴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每年的五六月份,人们便将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采摘下来,煮熟后放到阴暗、通风处,大约10多天之后,茶叶便自然发酵了。此时,人们再将发酵的茶叶装入竹筒中,埋入地下,一个月后便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吃酸茶的习俗非常古朴,每天早、晚都要吃一次。届时,家中燃起火塘,焖上一锅饭,再烧上一些辣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从竹筒中取出做好的酸茶,将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然后才开始吃饭。
青竹茶则是布朗族在野外劳动时的饮茶方式。在劳动间歇,布朗族人会在田间地头燃起火堆,将新砍下的香竹砍成长短不一的竹筒,用来做煮茶和饮茶的器皿。竹筒长约30厘米,将里面装入清凉的山泉水后放到火堆边烘烤。等水沸腾之后,便可拿出随身携带的晒青毛茶,往竹筒中放入少许,稍煮片刻即可饮用。煮好的青竹茶可以倒入多个短竹筒内,以便众人饮用。这种青竹茶汇集了山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和茶叶的茶香,味道浓醇而爽口。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滇味艺术(1)
作为一个集古老文明和原生态文明为一体的代表地区之一,云南在艺术发展道路上,艰难前进,不断积累,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滇味艺术。这些艺术既是云南沧桑历史的记载,也是其美好前程的预示,同时也是今天云南神采风貌的体现。
一、大型舞剧:云南映象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导演并参加演出的一场大型原生态歌舞剧。它将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相融合,从整体上挖掘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原生态歌舞,表演既有传统之美,又具现代舞剧的力量感,再现了云南特异的民族风情。
激情的滇味舞蹈
《云南映象》全长120分钟,由“云”、“日”、“月”、“林”、“火”、“山”、“羽”七场歌舞组成。在舞剧表演中使用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营造出立体感、层次感和各种各样的场景。为了突出原汁原味的云南各民族生活原型,道具中使用了60多面鼓、120多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并使用了真实的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道具。为了达到真正的原生态效果,大多数演员都是来自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业余演员。他们中70%来自云南各地村寨,而且大多数是农民,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
整场原生态的演出在“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和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神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