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大家把圈寨子的草绳头尾连接在一起,表示所有人愿意团结地居住在这里。
第十章 布朗族文化(3)
人们把草绳连好之后,要先建立四道寨门。村寨的正门在布朗话里叫“都永”,意思是寨门;其他三个门都叫“巴都水”或“巴都膝”,意思是通向山野的门。每道门的两边都要打上两根木桩,象征着守寨门的神。建立寨门后,人们就开始在村寨的范围里破土动工修建自己家的房子。“邦”的意思就是棚房,布朗族人把地棚、田棚、凉棚统称为“邦”。那些被称为“邦”的村寨,在布朗族人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村寨,而是暂时居住的一个地方。
五、布朗山康节
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傣历六月中旬的、为期三天的山康节。其第一天是除夕,这天每家都要打扫卫生、杀猪宰牛,做用来赕佛和馈赠亲友的“厄糯索”(黄粑,一种食品)。早上,晚辈把做好的饭菜送到老人跟前,跪着请他们吃饭,并祝老人健康长寿,同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接受老人对自己的祝福。
节日的第二天是元旦,这是整个节日中最热闹的一天,村寨里要举行赕佛、赛歌和泼水活动。三声马蹄炮响过之后,人们就可以去接新水了,并在里面加一些中药,煮成药水洗佛像。洗过佛像的水,大家都争抢着用来给自家的老人和小孩洗脸,期盼他们能身体健康。接下来,人们还要向祖先和神佛献饭、堆沙、滴水、扶树。
元旦的早上,人们带着准备好的河沙和用芭蕉叶包裹的米饭、粑粑、烟、茶等,陆续到公房前的竹掌子(头一天搭建的面积约1平方米的竹屋),手拿点着的香烛,口里念着一些祈祷词,绕着竹掌子转圈。人们在转圈时,还要捏出一撮撮米饭,并把它们放在竹掌子上的箩兜里,然后把带来的黄粑、烟、茶、水果、鲜花等放在竹架上,这就是给佛祖和祖先献饭。堆沙则指人们把沙子捏成小团,放在竹掌子下的地面,一团沙代表一家人,用意是祈求神佛和祖先保佑自己的家人能平安幸福。
炮声响过之后,所有的人都要敲锣打鼓地涌进公房。公房的正堂里有佛像,一些老人早已在那里念经和拜佛了。大家进来之后,就可以滴水了。几个人围在一个盆前,各自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一瓶水,然后点燃香蜡,听和尚师傅念经,经文念到某一段内容时,他们就把自己带来的水向盆里滴出一点点,意思就是给逝去的先人送水。在公房前还有一棵神树,这一天各家都砍一个树杈,用它把神树的树枝撑起,据说只要神树不倒、则村寨不倒、族人不倒。
这天午饭后,人们还要进行歌舞比赛和泼水活动。届时,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涌向舞场,在路上彼此互泼清水。在舞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打别”的两个领舞人,他俩全身都裹着黑布,只有眼睛、鼻子、嘴巴露在外面。传说天帝曾派两个神仙到人间,他们佯装成穷人暗察人们的心地和对佛的虔诚度,还担负着逗乐和保卫人们的任务。这两个领舞人扮演的就是两个神仙的角色,他们脖子上挎着一个包,跳到众人前面乞讨,人们也都给他们施舍。活动之后,人们开始吃百家饭,即各家把自己家做的饭菜,用芭蕉叶包好带来放在一起共享。吃饭时,饭菜包都放在桌子上,大家任意选一包饭菜就可以吃了。这天晚上,村寨里还要放花,青年男女则在烟花下歌舞。
节日的第三天,人们要进山拜祭山神和祖先。这时,全村寨的男女老少都敲锣打鼓,带着祭品来到村寨后山的密林里举行祭拜仪式。祭祀结束后,人们还要在山林里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唱歌跳舞,一直闹到傍晚才回去。
六、布朗族冈永节
冈永节也就是祭竹鼠节,这个节日有时在傣历四月举行,有时在傣历九月举行,具体时间由寨村里的人们集体讨论商定。冈永节不是所有布朗族人的节日,仅是云南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峨、新曼峨一带布朗人的节日。
老曼峨、新曼峨一带的布朗人为什么要过冈永节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老曼峨、新曼峨一带有个布朗族妇女叫雅枯栓,她收获了一粒比南瓜还要大的稻种。她把这粒稻种藏在仓房里,可是有一天,稻种竟然自己滚出仓房,而且越变越大,都快把她家的竹楼压垮了。对此,雅枯栓很生气,用棍子猛打稻种,把它打成了很多碎小粒。这些米粒漏下竹楼,很多都钻进了土缝的深处。这时一只有灵性的竹鼠从洞里钻出地面,把一粒粒稻种撒到地里。稻种发芽、成长、结果,使人类获得了种子。布朗族人为了报答竹鼠保种的恩情,专门设立冈了永节。据说:在冈永节祭过竹鼠后,当年的谷物会生长得很茁壮,秋天时就会获得丰收。
在过冈永节时,老曼峨、新曼峨一带布朗人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服装,背上竹篓,扛着锄头,一起上山去挖竹鼠。挖到竹鼠后,人们要把其中的一只用野花草进行装饰打扮,给它带上花环,然后拴在一根长竹竿上抬回村寨。接着,人们敲着竹板,抬着竹鼠缓缓绕寨一周,然后把竹鼠抬到达曼家中,去掉其身上的装饰,砍下竹鼠头给达曼。再把竹鼠身子洗干净,每家分割一小片肉带回家,放在铁三脚架上表示祭祀神灵。放在这上面的竹鼠肉,不能随意移动,也不允许跨越铁三脚架,以此表示对竹鼠的崇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章 基诺族文化(1)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周围的山区。其使用的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基诺族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此外,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极具欣赏价值。
一、追逐太阳的基诺人
基诺族非常崇拜太阳,这从他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村寨里有装饰成太阳形状的路面,基诺族男子的背心上和女人使用的背包上都有太阳的图案。此外,基诺族最重要的法器叫太阳鼓,其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着太阳的光芒。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都有一公和一母两面鼓。基诺族视太阳鼓为太阳神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认为它能保佑族人平安兴旺、五谷丰登。因此,制作太阳鼓是村寨子里最重大的事情,有一套十分严格的程序。制作太阳鼓时,先要选好一棵树,选择好日子杀鸡祭神,再砍掉这棵树。在蒙鼓皮之前,要杀鸡祭鼓,鼓面蒙好后还要举行祭鼓仪式,全村人欢跳大鼓舞。然后,人们一路载歌载舞,把太阳鼓抬到卓巴(长老)家供奉。平时,这面鼓就供放在卓巴家里,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触摸和敲击它,只有卓巴宣布过年了以及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才能敲击。
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基诺山的鲜花盛开时,寨子里的卓巴就会宣布过年了,接着他会敲响太阳鼓,把全村的人汇集在一起。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围着大鼓,随着有节奏的鼓点跳起喜庆丰收的民族舞蹈“太阳鼓舞”。据说敲太阳鼓和跳“太阳鼓舞”是有目的的,就是祈盼太阳能保佑全寨人有好运。
二、基诺礼仪禁忌
基诺族山寨
基诺族在生活中特别喜欢鲜花,他们认为鲜花是纯洁、友爱和吉祥的象征,因此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着很多鲜花。在传统节日里,妇女们都要穿上民族盛装,并在头上和耳环里插几枝鲜花。青年男女还以鲜花为媒人,小伙子若喜欢哪位姑娘,就会摘几枝花送给她表示自己的爱慕。青年男女在恋爱时也喜欢互相送花,并喜欢把花插在对方的耳环里。
过“特懋克”节时,基诺族人要相互拜年,并邀请一些人到寨中过节。客人不管到哪家,都会受到盛情款待。基诺族孩子过成年礼时,要把牛膘和牛肉用芭蕉叶包好,分送给村寨里的各家各户,表示喜庆。
基诺族人待人真诚,并一直保留着“生分熟吃”的习俗:如果有人捕到猎物,凡是看到猎物的人都可分到一份生肉或者熟肉,直到吃完为止。客人到家里后,主人喜欢用酒招待,只要客人不放下杯子,主人就一定会奉陪到底。在村子里,谁要是违反了村规或做错了事,一般要罚他十碗酒,情节严重的则要罚他杀两头猪,再出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人大吃一顿。
基诺族的禁忌比较多,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基诺族每年都要“祭大龙”,用来纪念其创世始祖阿嫫尧白。在“祭大龙”的三天时间里,外地人不能进村寨,妇女禁止出门,祭鬼的供品也忌人触摸。在村寨装换龙门的三天时间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入村寨,而且村寨里的人要安静,不能打闹、爬树等。基诺族的计日方法是十二天为一周期,每天都有不同的名称。在这十二天中,“水”日为最大的日子,多进行重大的祭礼活动;“西夺”日是腰白神的葬日,这天不能埋葬死者;“嫫”日象征男女交合,这天不能葬妇女。在每年农历二月的“木嘎”,村寨外还要举行祭“白猪”仪式。仪式结束后,所有祭祀食品由参祭者食用,但是不准带回村寨,参祭者必须于日落前回到村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章 基诺族文化(2)
基诺族妇女怀孕后,她的丈夫就被禁止猎杀羽毛为花、黑、黄白、红黑色的鸟和大嘴鸟、犀鸟,以及声音不好听的鸟,还禁砍棕树和打猴,否则婴儿的声音和容貌就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丈夫还不能去抬死亡的老人;不能参加绷大鼓、斗刀把等活动;忌打蛇、爬树摘果子等,否则妻子就会难产。而且,产妇不能在自己家的竹楼生产,只能在凉台上或楼下的小房子里生产。生产后,要用水冲净地面,然后到客厅的火塘边坐月子,等孩子的脐带脱落后才可以重新到竹楼内住。坐月子时,产妇禁止吃一切家畜,只能吃山竽、野菜和鱼类等食物。在小孩出世一个月内,婴儿的父母忌唱歌,否则孩子将不健壮或不漂亮。在婴儿满月那天,父母忌说话,还忌外人带瓜菜、猎物等进屋,直到太阳落山后孩子的父母才可以说话。
基诺族在居住上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住室忌讳没有男人居住,家里的大竹楼必须有男性家长居住。如果哪家的男性全部死了,村寨里就必须拆掉这家的竹楼和所有的房子,然后让妇女回娘家居住或自行改嫁。
三、基诺族成人礼
基诺族很重视成人礼,因为它是基诺族人一生中的大事,举行成年礼后孩子就取得了村寨正式成员的资格,并从此获得恋爱的权利。
基诺族各村寨举行成年礼的年龄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大体都使用突然对当事人劫持的方式。经过这次仪式后,父亲会为成年的儿子准备好全套农具,母亲则会送给他成年男子的衣服。到时候必须把帽子换成包头,父母还会送给他一个绣着彩色图案的筒帕。从此,他就作为一个成年人正式参加劳动,并正式成为村社成员,可以单独或邀约伙伴去串姑娘了。
女子成年礼的方式和男子相差不大,也多采用突然劫持的方式。姑娘们经过这一个仪式后,围裙就换成夹层的,发式也要改变成一条独辫,这样才可以背筒帕(即挂包)。换上成年女子的服饰,就标志她获得了村社正式成员的资格。
按照基诺族的习俗,举行过成年礼的青年还必须参加社会性的青年组织。这个组织有一定村规,比如:规定青年人要团结互助;在串姑娘时要尊敬竹楼里的老人;在公共场合不讲脏话等。参加组织后,大多数村寨的青年男女夜晚时不在家里居住,而是到社团的“尼高左”(公房)住宿。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社交场所,他们由此开始进入恋爱角色。
四、基诺族独特的竞技
基诺族人很喜欢进行竞技活动,并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竞技活动,如踩高跷赛、顶竹竿和爬云梯。踩高跷赛是基诺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一项竞赛,一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高跷赛跑,参加的人数不限。参赛者踩着高跷站在起跑线上,起跑令发出后,这些人就踩着高跷跑向终点,先到达终点者为冠军。另一种是高跷踢架比赛,它是两人为一组,双方踩在高跷上,相互用高跷架踢对方的高跷架,踢倒对方高跷的人为胜方,然后进入下一轮比赛。
基诺族青少年都钟爱力量型竞赛活动——顶竹竿,比赛用的竹竿一般长3米,直径10厘米,比赛的场地上也会先划好一条中线。比赛之前,双方把自己的包头布解下来围在腰上,然后两人相对而立,各自顶住竹竿的一端,竹竿的中点正对着地面的线,双方的手都不能碰竿,以弓步站稳。比赛号令发出后,两人用力把竹竿顶向对方,脚先踩上中线者为胜。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一章 基诺族文化(3)
爬云梯竞赛是先用两棵20—30米高的大龙竹,以及一些短木条捆绑成一个结实的云梯,在云梯顶端扎上几朵彩花,再把它竖在两株高大的百叶树中间。比赛时两人为一组,比赛号令发出后,双方就开始攀爬,最先攀上云梯顶端摘取彩花的人就是获胜者。
五、基诺族打木鼓
打木鼓场景
基诺族和汉族一样要过年。除夕夜时,基诺山寨非常热闹,人们都要在村寨的广场上打木鼓。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为躲避异族的追杀,藏在木鼓里才免去杀身之祸。后来他们结为夫妇,并成为基诺族的祖先。基诺人为了纪念他们,每年的除夕都要打木鼓。
木鼓用一整段原木制作而成,一般采用红毛树或椿树的树干下部为材料,然后把其中部掏空。木鼓一般都是成对制作,而且是一大一小。大的长2米左右,直径在50厘米以上;小的长15米,直径也在50厘米以上。大木鼓的声音低而沉重,小木鼓的声音高而明亮。
打木鼓所使用的两根特制鼓棰一般长40厘米左右,且两头粗、中间细,与哑铃的形状大致相同。打木鼓时,两手各执棰的中部,一边跳舞,一边敲击鼓身两侧,木鼓就发出咚咚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此外,可以右手持一个鼓棰,左手执一个竹片,两手配合着敲击鼓的中部,发出“咚咚”与“啪啪”的声音,使鼓声具有更加丰富的节奏。
除夕这天晚上,基诺族人喜欢用两根特制的鼓棰,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村寨里的其他人则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个人在中间领唱,大家合着鼓点,摆动着身子,跳起舞蹈。据基诺族人说,在除夕打木鼓能给自己的村寨带来吉祥,因此打木鼓的气氛十分热烈。
六、基诺族耳环眼
在基诺族的山寨里,很多人都戴着耳环,甚至很多男人都戴耳环。人们要么在耳垂上挂一个粗大的耳环,要么在耳环眼里塞上一个纸卷,很有民族特色,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们的耳环眼。因为一般的耳环眼只比针尖大一些,而基诺人的耳环眼却特别大。
基诺族人通常在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就在他们的两个耳朵上穿孔,然后在孔里塞上小竹枝或木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塞子由开始比较细的东西,逐渐换成比较粗的,如此一来耳孔自然逐渐扩大。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就会在他们的耳朵眼儿里插上鲜花,这说明他们已成年,可以谈情说爱了。
此外,基诺族人认为耳环眼孔的大小是勤劳与否的象征,一个人的耳环眼越大,就说明他越勤劳、勇敢;反之,他就很懒惰、懦弱,没有耳孔的人还会被大家视为懒鬼。基诺族女人喜欢戴耳饰,她们的耳饰多为空心的柱形软木塞或鲜花。基诺山上四季都有鲜花,基诺族女人就把采来的鲜花塞在耳环眼里做装饰。有的妇女很爱美,为了保持花的鲜美,一天中要更换数次。基诺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喜欢互赠鲜花,还把鲜花插在对方的耳环眼里来表达爱慕之情。
七、基诺族特懋克节
参加祭祀的人们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是基诺语,意思是“过年”。“特”的意思是“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它起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一位基诺族妇女怀孕后一直没生出孩子,直到九年零九个月后,一个男孩才出世。他出母腹之后很快就长成大人,而且一手持锤,一手握钳,无师自通地安上火炉,支好铁砧,动手打制铁刀、铁斧。从此,基诺族开始使用铁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为了纪念这个男孩,人们就在每年的腊月举行一次打大铁的节日,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成为特懋克节。
以前过特懋克节都以村寨为单位,节期由村寨卓巴(长老)来决定。节日期间,村寨要举行剽牛、祭大鼓(神鼓)、跳大鼓舞、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等活动,还要象征性地举行一次打铁仪式。全寨的人要向铁匠师傅献一只竹鼠,表示对打铁手艺人的敬重。
以前,节日前一天要举行剽牛仪式,然后大家上山给铁匠捉竹鼠,接下来是各家各户杀鸡宰猪备办酒宴。节日当天,长老擂响大鼓,大家聚集在一起跳大鼓舞,并举行一些文艺体育活动,最后一天再举行一些其他活动。现在,这些活动已经容纳在两天时间内。过节当天的早晨,村寨的老卓巴用力敲击供在自己家楼上的大鼓,告诉大家节日来临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听到大鼓声后,就穿上节日盛装拥向剽牛场参加剽牛。
全村人基本到齐之后,老卓巴会面对一头拴牢待剽的耕牛诵念一段剽牛词,然后开始指挥人们剽牛。这时,全村成年男子每人手持一根削尖的竹标,站在距离耕牛几米外的地方,按照次序举标投向耕牛。很多竹标扎在牛身上,鲜血不停地流出来。接着,几个人用剽枪扎进牛的身体,并在耕牛受到重创时用刀杀死耕牛,最后剥了它的皮分割牛肉。牛肉先要分给寨内的卓巴、卓色、巴糯、色糯、可补、补糯、奶奴等“七老”,然后再平均分给各家。
中午时,各家的家长带上自家准备的酒菜到卓巴家参加祭大鼓。祭鼓时,要在鼓前摆一些鸡毛、铁锤、铁钳、姜、芋头、花卉。“七老”按照次序坐定,老卓巴开始念祭鼓词,并敲响大鼓,带领着大家跳大鼓舞、唱迎新歌。下午,“七老”分头到村寨里的各户去吃饭。当天晚上,人们集中在老卓巴家听村寨歌师唱歌,男女青年则在楼外随意歌舞。
第二天早上就要举行打铁仪式了。“七老”带领着村寨群众,把所有会打铁的人请到卓色家,献给打铁师傅每人一只竹鼠,并请铁匠挥锤敲砧,意思就是说:已经打好了新刀和新斧,大家准备投入春耕吧!在这天剩余的时间里,青年男女唱情歌、跳竹竿舞,其他人则开展荡秋千、打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文体活动。
第十二章 拉祜族文化(1)
拉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当地有着迥异于其他民族的风情和民俗,值得感受一番。
一、
拉祜族分手时的
风情宴席
一般而言,爱人之间分手时都很痛苦,大多是不欢而散。而拉祜族在这方面却很大度,他们不仅不悲伤,还要高高兴兴地吃分手席,然后再离别。
拉祜族的恋爱很自由,他们从开始交往到最后成婚,很少看重物质上的东西。小伙子给姑娘的定情物不是贵重的金银或者钻石,而是一把口琴、一块玉石,或是自己心中的一首歌,除此之外就是深爱对方的心了。当然,他们的爱情也会遭遇危机,此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分手。拉祜族青年看着自己的爱人与别人相约而去,不但不会对情敌大打出手或口出恶话中伤别人,还会问自己的爱人新对象找好了没有。如果对方不回答,也不勉强;如果对方说还没有找到,他们还会提醒对方要多观察,不要操之过急,依然表现出对彼此的担心和牵挂。
爱情和婚姻走到尽头时,他们还要举行一道手续——分手宴席。大家很有礼貌地吃一顿饭,并把一切都摆在饭桌子上谈。宴席一般由村子里的召曼主持,有时还会邀请拉祜族的长者和当地有威望的老人参加。宴席开始之前,分手的男女一起拿一对蜡条或者一缕线,由主持人用剪子把它斩为两段,表示夫妻两人的关系从此断绝。主持人在剪断之前,往往会先进行劝解与游说,一些夫妻被说到伤心处还会抱头大哭,进而重新言好。哭完之后,他们会从主持人手中接过剪刀,把它扔得远远的,表示两个人重新生活在一起。
如果主持人调解后,两个人还是没有重新和解的想法,那么宴席就开始了。在宴席上,男方会主动给女方挟菜,女方则会事先准备好一个小礼品在此时送给男方。主持人用剪刀剪断线后,男方就不能再向女方说甜蜜的知心话,如果要说也要征得女方的同意,否则会被女方瞧不起,村里的人也会笑话他。宴席结束后,两个从此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并开始各奔东西。
二、拉祜族婚俗
拉祜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很自由,在农闲之际,男青年就结伴去串姑娘。他们用葫芦笙、木叶等乐器,向村寨子的姑娘发出邀约。姑娘接受邀请后,相约出寨,大家一起到树林里对歌,表达自己的感情。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觉得感情已经成熟,就换包头巾定情,然后分别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男方的父母会马上托媒人去说亲,待女方家长同意后,就在男方家里举行婚礼。
拉祜族婚礼场景之一
举行婚礼的那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杀一头猪。男方先给女方家送猪头,到女方家后把猪头砍成两半,一半留在女方家,一半自己带回去。接着,女方把自家的猪头送到男方家,也切成两半,一半留给男方家,一半自己带回。男女双方把两半猪头合在一起,表示结为骨肉之亲。这一天,新郎和新娘要一同去背水和砍柴,将背的水和砍的柴送给女方,并给岳父、岳母献饭。然后,新郎、新娘回到男方家,给父母亲献饭,再到寨庙去拜佛上供。接着,由寨老人为他们主持祭寨神仪式,祭礼完成后新郎和新娘回家祭祖,并拜见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复杂的仪式完成后,新郎、新娘和客人一起吃鸡肉稀饭,主客之间开始对歌。
第十二章 拉祜族文化(2)
当天晚上,村里的年轻人还要闹新房。传统的闹新房过程是:新娘端来热水,甜蜜地喊自己的丈夫洗脚,并帮他把脚洗干净。这时,来闹新房的故意用灰把新郎的脚弄脏,让新娘重洗。有的干脆在水里撒很多灰,让新娘重新打洗脚水。经过反复多次的戏弄,新娘才能把新郎的脚洗好,然后把一双新鞋给他穿上。有时候,来闹新房的人还让新郎和新娘表演节目,向他们索要喜烟和喜糖。等闹新房结束后,年青人们还要吹起芦笙,载歌载舞,庆贺他们喜结良缘。
婚礼结束后,新郎带着锄头、毯子等生产和生活工具,并抱一只公鸡和母鸡,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同新娘一起到女方家上门,时间为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新郎可以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还可以帮助家里干活,但是不能居住。三年的上门结束后,丈夫带着妻子和子女回到自己家里生活,还可以重新盖房屋另立门户。如果在上门的三年内,男子继承了女方家的财产,那么他就要永远留在女方家。拉祜族男女对爱情非常忠贞,婚后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捞鱼,经常是同出同归。
过去,拉祜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在本民族内则禁止五代以内的直系血亲结婚。拉祜族还严禁纳妾,不允许婚前发生性关系,也不许婚外发生性关系,违反者将遭到很重的惩罚——被赶出寨子。
三、拉祜族射弩
“拉”在拉祜语中的意思是虎,“祜”的意思是火烧的食,“拉祜”的意思就是用火烤吃虎肉。从名字中就可以知道历史上的拉祜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现在的拉祜人依然擅长射弩。
弩是由弓发展而成的一种远程杀伤性武器,由弓和弩臂、弩机三部分构成。弓横向装在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可以撑弦,并供人托持;弩机用来扣弦和发射。射弩时,把弦拉开以弩机扣住,把箭放在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扳动弩机,弓弦回弹后,箭被射出去。传说:战国时期楚国人琴氏发明了弩,地处南方的楚国不可避免地与西南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了冲突,少数民族则从战争中受到启发,学会了弩的制造方法。
由于弩射击准确性很高,所以它受到少数民族的钟爱。到今天,弩还是拉祜族成年男子必备的工具,而且他们把弩和烧饭用的三角架看作是家族的支柱。拉祜族的男孩长到10岁时,就开始跟着家长学狩猎。在学射弩时,先练习射树叶,然后再射跑动的物体,逐步提高射弩的技艺。拉祜族人还经常举行射弩比赛,在高大的柏树上划个圆圈,插上三支箭,参加比赛的射手们在50米之外瞄准目标,连发三箭,要把柏树上插的箭全射下来。一些技艺高超的人,一箭射出,可以把箭杆和箭花都分成两半。在生活中,拉祜族人喜欢用弩弓射杀飞鸟,命中率相当高。拉祜族青年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在射弩比赛中往往会取得优异成绩。
四、拉祜族名菜“剁橄榄”
拉祜族的名菜剁橄榄,也叫橄榄剁生,是西双版纳拉祜族人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一道民族风味菜肴。
剁橄榄因用橄榄树皮作菜的主料而得名,又由于这道菜中要用乌骨鸡作配料,所以也叫橄榄乌骨鸡。制作前,需备4段人工栽植的粗壮橄榄树枝,每段长20厘米;配料是一只刚打鸣的雄鸡或乌骨鸡;佐料为适量香蓼、芫荽、草果粉、大蒜、姜、精盐、味精、小米辣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 拉祜族文化(3)
制作时,先把橄榄枝洗净,然后刮去最外面的一层薄皮,把肉质皮刮下待用。把雄鸡或乌骨鸡宰杀后取血,血里放适量盐,切记不能加水,用筷子快速把鸡血搅成糊状,再割一块去皮的鸡瘦肉待用。用米汤把刮好的橄榄皮洗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