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子富豪杰克·菲尼-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
前言 V
引子 IX
| 第一部分 | 起家
1 雨伞男孩 3
2 三明治小伙儿 9
3 亮出戒指 14
4 可笑的宣传单 21
5 骑在虎背上 28
6 暴风骤雨 38
7 “三明治群岛” 49
8 香港大鳄 59
9 包围日本 67
| 第二部分 | 隐退
10 怎样才算富有? 77
11 “百无大” 86
12 四个男人一台戏 94
13 富人,穷人 101
14 不要问,不要说 110
15 好运爱尔兰 117
16 报出你的价格 126
17 “富有、无情和坚定” 132
18 智者来了 141
19 卸任 148
20 告诉我要什么 154
21 咖啡店四巨头 162
| 第三部分 | 决裂
22 联络法国 173
23 抢占先机 181
24 把“孩子”分成两半 187
25 错误的战略 195
| 第四部分 | 捐赠
26 “一个良好的开端” 207
27 金子般的心 217
28 园丁鸟 228
29 变化的国家 238
30 慈善走入家乡 254
31 地理渐变 261
32 “廉颇老矣” 268
33 财富,死不带去 276
34 一刻也耽误不起 285
。。
前言
我第一次遇见查克·菲尼是在白宫,1994年3月17日。当时,我是作为一名驻华盛顿的记者应邀前往的,而菲尼的出席则是由于他为爱尔兰和平作出的贡献。当时我只知道他是《福布斯》杂志榜上一位有名的亿万富翁,并且戴着一块廉价的手表,但我并不知道他还是世界上最默默无闻的大慈善家。这一点,不仅我不知道,那天被克林顿夫妇邀请到东厅的其他所有客人也都不知道,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距离人们所认为的亿万富翁如此遥远,甚至连一所房子或一辆汽车也没有。
2002年,我被报社派往华尔街,一个我和查克·菲尼共同的朋友介绍我们认识,我从那时才开始了解他。我和菲尼一起吃过几次午饭,大多数是在他最喜欢的酒馆——第三大街的克拉克,经过几次商谈,他同意与我合作写一本他的传记,以便在有生之年继续倡导奉献。他答应向我公开他长期以来守口如瓶的家人、朋友、生意伙伴和受益人的情况,并允许我进入他的档案馆。但他不打算以任何方式左右最后的作品,这本传记也没有得到他任何形式的捐助或资助。
最终,我得到的是最广泛的第一手资料。他不断为自己的基金会的财富寻求好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我跟随着他周游世界。在许多遥远的地方,比如火奴鲁鲁和胡志明市,我与他和他的朋友们共进午餐和晚餐。每一个在生意场或慈善界结识菲尼的人,甚至是那些曾在生意上跟他吵过架的,都非常乐于讲述他的故事。从美国本土到夏威夷,再到英国、爱尔兰、法国、瑞士、越南、澳大利亚、泰国、香港和百慕大,我一路行来,采访了许许多多的人,听他们讲述了菲尼一生中的不同片段。
。。
引子
1984年11月23日,星期五的早上,拿骚国际机场阳光明媚,已然有点热了,一架从纽约来的航班刚刚结束了三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这里。乘客们大多是美国游客,打算来巴哈马群岛欢度感恩节。从经济舱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面相谦和,身穿宽松的运动外衣和开领衬衫,若不是那双犀利的蓝眼睛,他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他和妻子乘出租车来到凯布尔海滩的一座办公楼。凯布尔海滩位于机场和拿骚城的中间,在这大西洋浅蓝绿色的海水边坐落着一连串酒店和公寓楼群。他在这块领地上颇为自如,因为他过去常常利用这个亚热带岛屿做生意,从而使自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富翁之一。然而,这一次他来到巴哈马群岛却是为了进行一项特殊的交易,与他以往的所有交易都不同,而且会不可逆转地改变他的一生。
那天上午,有两名律师也要前往巴哈马群岛与他会面。弗兰克·马奇从百慕大飞往拿骚,担任此次交易的法律见证人。而正在佛罗里达与父母共度感恩节的哈维·戴尔,预计将同时抵达。所有必需的文件都在他那儿,戴尔对这件事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经过长达两年的策划之后,这场交易终究选在了巴哈马群岛进行,这是为了避免选在别处将产生的巨额罚金。这位哈佛出身的律师已经从凯布尔海滩一家可信赖的公司那儿借到了一个绝对安全的会议室,文件就将在那里签署。过程很复杂,将需要三个小时,但他们仍然来得及搭乘晚班飞机回到各自的出发地。
到了文件正式签署的那天,哈维·戴尔却没有出现。有一件事是他无法掌控的,那就是天气。那天早上,由于一场暴风雨狂泻不息,棕榈滩机场的所有航班都滞留了。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心急如焚,但广播里仍然没有他那趟航班的消息。与此同时,巴哈马群岛的这些人也在翘首等待,他们出去吃了个炸鱼加炸薯条的午餐,然后回到会议室,围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着。
直至午后时分,戴尔才在西棕榈滩机场登上了飞往拿骚的航班。这架通勤喷气机径直钻入仍在隆隆低吼的暴风云中,在一阵剧烈的颠簸之后迅速恢复平稳,一个小时后就抵达了巴哈马群岛。当戴尔气喘吁吁地冲进会议室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而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就必须撤出这座大楼,回到机场。他打开手提箱,把协议、律师资质证明、合作决议以及其他法律文件都拿出来摊在桌上,说道:“没有时间多说了,你们在这里签字,你们在那儿签。”签好之后,他把所有文件重新收起来,与其他人一起匆忙赶往机场,搭乘飞机离开。
在返回拿骚机场的路上,查克·菲尼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就是那个穿运动外衣的人。那天早上来到巴哈马群岛时,他还是一个亿万富翁;而离开时,他却几乎恢复了30年前尚未涉足诡谲多变的商业领域时的一穷二白之身。在那个感恩节周末,当数百万美国人都在为自己所祈求的物质生活而感恩时,他却庆贺自己从巨额财富中解脱了出来,因为亿万富翁的命运和赚钱的天分已经成了他的困扰。
整件事做得极为隐秘。很长一段时间,除了直接参与的几个人以外,极少有人知道那天发生了些什么。4年后,《福布斯》杂志把菲尼列为排名第23的美国在世富豪,宣布他拥有13亿美元资产。但是,《福布斯》错了,而且在今后很多年里都在重复这个错误。查克·菲尼已经把那些财富都甩掉了,他是个枉担虚名的亿万富翁。
1 雨伞男孩(1)
1931年春天,帝国大厦在纽约落成,这是“咆哮的20世纪”经济蓬勃发展后期的伟大胜利成果之一。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经济大萧条席卷整个美国,银行倒闭,失业剧增。正是在美国历史的这个节骨眼上,1931年4月23日,查克·菲尼出生在新泽西州埃尔莫蓝领聚居区的一个境况艰难的爱尔兰裔美国家庭。
查克的父母,利奥·菲尼和马达琳·菲尼,是许多年前从费城搬到新泽西的。繁华的纽约市区就在哈德孙河对岸几英里之外,这对新婚夫妇热切盼望着能在那里过上新的生活。利奥的父亲和马达琳的父亲都在费城铁路局工作,因此他们送的新婚贺礼就是两张宾夕法尼亚—新泽西铁路线的通行证,以便于他们彼此联系。
这对夫妇起初在纽瓦克的韦斯堡安家,后来搬到埃尔莫,比邻伊丽莎白区和联合区。在那里,利奥找到了一份保险代理商的工作,而马达琳则成了一名护士。他们有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区的橙色纪念医院:两个女儿——阿琳和厄休拉,在她们中间还有一个男孩儿——查尔斯·弗朗西斯·菲尼(查克为昵称)。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菲尼夫妇拼命工作,比他们的许多邻居过得好一些。在幼小的查尔斯的记忆中,母亲在橙色纪念医院常常日班夜班连轴转,父亲常常在黎明时分就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出门,去纽约的皇家全球保险公司上班。一开始他们租房子住,后来从一位祖父辈老人那里继承了2 000美元的遗产,于是在伊丽莎白区的帕利塞德路买下了一幢两层的红砖小楼,与一家爱尔兰天主教徒和一家意大利人为邻。这幢小楼至今仍矗立在一条安静的大道旁,门前一棵云杉树浓荫蔽日,周围都是独门独户的住宅。这里位于纵横交错而繁忙的高速公路的中间地带,汇聚着花园州高速公路82号国家公路、22号联邦公路、78号州际公路。
菲尼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很拮据。20世纪30年代的任何一个新泽西劳动阶层的人都知道一美元的价值。虽然有两份收入,但他们手头的余钱还是很少,而且还要挣扎着支付每个月32美元的按揭贷款,以及供养家里的车——那是一辆绿色的哈德森,底板很旧,拐弯的时候喇叭就会隆隆作响。他们的“老爷车”有时会坏在去费城的路上——铁路通行证是有使用期限的——或者是翻新的轮胎被扎破。有时他们会去波茨维尔探望马达琳的亲戚们,据说他们很富有,因为他们拥有一座“棒状饼干加工厂”,其实那只不过是厨房里的一台大烤箱;还有人说他们把钱藏在房子周围,虽然在他们死后谁也没有找到过一文钱。
在那艰难的年代里,人们总是相互照应。马达琳·菲尼是个谨慎又细心的乐善好施者,默默地做了许多善事。当她注意到患卢伽雷病①的邻居比尔·法伦每天步行到公交车站去纽约时,她就常常装作自己恰好要去某个地方,把比尔从家门口载到车站。“他压根儿就不知道她并不是要去那儿。”厄休拉回忆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达琳晚上常穿上蓝色制服,充当红十字会的护士志愿者。她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其他一些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怎么能为自己的“志愿”行为领取薪酬。(当然,这件事后来被报纸披露出来,成了一桩丑闻。) 。。
1 雨伞男孩(2)
利奥·菲尼平时热衷于做弥撒,也总是花很多时间帮助别人。他参加了“哥伦布骑士团”,这是个天主教的男性友好社团,向成员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助学贷款。他也很注重发挥金钱的价值,当孩子们长到一定岁数时,他就送他们去位于埃尔莫尔大道的图书馆,他告诉孩子们:“我们纳税了,因此你们必须充分利用它。”
菲尼的姐姐阿琳说,菲尼小时候是个活泼的孩子,还有点儿调皮。“他因为调皮捣蛋而被布拉德利海滩学前班赶了出来。但这并不是说他会制造什么麻烦或者其他事端,而是因为他总是很滑稽。我每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坐在他旁边大笑。他是枚开心果,脑子也很灵活。我母亲最疼爱他了,她总是说:‘我的查尔斯,我的查尔斯……’”
早在10岁的时候,菲尼就表现出了赚钱的天分。“我们什么也没有,”他的朋友弗朗西斯·“斯基普”·唐尼回忆道,“那时候,每挣一毛钱都不容易。”菲尼第一次小试牛刀是挨家挨户推销圣诞贺卡,这个机会是由朋友杰克·布卢伊特的父亲提供的。布卢伊特选了他们所在的社区,所以菲尼就去了邻近的另一个社区。菲尼还帮邮递员投递圣诞节的信件,由此多挣了一笔钱。后来下雪的时候,他和朋友穆斯·福利帮人们清理车道。“我去叫门,收取25美分,穆斯铲雪,然后我们平分这份钱。”他说。从这份工作中,他得出了商业运作的第一个心得,那就是关于业务的过度扩张:“如果我收钱时往前跑得太远,就不得不借助铁锹才能回来!”
他总是筹划新的挣钱方案,却往往不切实际。11岁那年一个夏天的午后,他在斯基普·唐尼家玩耍,突发奇想地用黑色彩笔在门廊上写下了“唐尼的店——啤酒、饼干”,满心希望有人能顺道进来,给他们一桩生意。斯基普的母亲看到后,告诉小菲尼:“查尔斯,如果天黑之前那个牌子还在,你就看不到明天的日出了。”但斯基普说,他母亲很欣赏查克,“他是个无忧无虑的人,我母亲叫他‘市长先生’,因为他谁都认识。”
查尔斯·菲尼当年就读于伊丽莎白区普林斯顿路的圣吉纳维夫语法学校,并且在八年级时成为唯一考取曼哈顿东84街里吉斯高中的男孩子。这是一所罗马天主教学校,招收“具有卓越才能和领导潜能的纽约都市区的罗马天主教年轻人”以及那些上不起天主教学校的孩子。他不喜欢这所学校,每天他必须很早起床,步行40分钟到车站,赶乘7点45分的那趟火车到码头,之后乘轮渡到哈德孙河对岸,再换乘地铁到达84街。他常常到晚上7点钟才能回到家,然后还要做家庭作业。在这样奔波的日子里,他在曼哈顿根本无法结识新朋友,而他少年时代的伙伴都已经去了伊丽莎白区的圣玛丽高中,就在中央大街尽头的一座小山顶上。经历了一年半的煎熬之后,再加上看到父母省吃俭用地为自己攒学费,菲尼把自己从里吉斯高中“开除”了。“我在一场宗教考试中因作弊被抓,不过那是我计划的一部分。如果你在宗教考试中作弊,他们就会开除你。”
在圣玛丽高中,菲尼过得开心多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跟他一样是爱尔兰裔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是核心人物。他在学校演出的喜剧《神圣的弗罗拉》(The Divine Flora)中扮演韦恩,在学校足球队里穿38号球衣。1947年,他被同学们选为班里的“风趣先生”。他的朋友鲍勃·科根说,大家推选他为班级“笑星”,因为“他总是到处开玩笑,并且能从一切事情中找出乐子来”。1948年,他曾和最好的朋友约翰·“杰克”·科斯特洛演出一部喜剧,当时学校的杂志登出了一则海报:“来俱乐部度过一个愉快的娱乐之夜吧!这里有美国的喜剧新秀查尔斯·菲尼和约翰·科斯特洛。”对于十几岁的男孩子来说,圣玛丽高中简直像个天堂:在菲尼那一届,仅有35个男生,女生却有100个,而且在马路对面还有一所女子学校。那时,查尔斯·菲尼已经长成一个清瘦矫健、相貌俊秀的小伙子,“她们冲着我们尖叫,好像我们是披头士乐队一样。”科根说。
1 雨伞男孩(3)
菲尼仍想方设法赚取零用钱,他在伊丽莎白港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9洞1美元外加25美分小费,或者18洞美元外加25美分小费,”他回忆道,“我总是寻找两位打9洞的球手。”在暑假期间,他的母亲会暂时离开护士岗位,到新泽西海滩的欢乐谷租一套公寓,接待前来住宿的客人们,菲尼就在公寓旁的小道上出租沙滩浴巾和沙滩伞,还躲在桶里当靶子,人们出几分钱就可以朝他身上扔球。他在冰球机上赢了太多的可爱玩具,以至于他不得不到另外一个区。最后,那些机器的主人给了他一份工作,让他找零钱。
当时,那个海滩的幕后经营者是新泽西黑手党的一个分支派系。他们售卖一些商品,包括收取25美分的沙滩逗留费。“如果你在沙滩上待一天,他们会卖给你一条彩色丝带,你要用安全别针别在身上。”菲尼说,“他们有一大帮巡查的家伙会对你说:‘小子,让我看看你的丝带。’”他母亲为房客们提供这种丝带。菲尼的一个同学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重复利用丝带或者把丝带一分为二,从而可以多得几美分。“那些黑手党的人很不高兴,而且向他们表示了不满,他们这才收手。”阿琳说。
少年时代的查尔斯·菲尼常常邀请朋友们去他家的出租公寓共度周末,他们就一起睡在顶楼上。早上,他带他们去一个饭店吃早餐,那个店在开门之前会把一些炸面包圈放在门外的盒子里,以供饥饿的孩子们自取享用。夜晚,他们在海边小道上玩耍,或者去看电影。斯基普·唐尼还回忆起,他曾开车带菲尼去新泽西海滩阿斯伯里公园的帕拉蒙特电影院赶赴一个姑娘的约会,那年他们都16岁。电影院后门的门卫认识菲尼,就让他们免费进去了。他们爬上荧幕后面的梯子,穿过T形台,再从另一侧的梯子下来,就来到了座位上。
朋友乔·卡什说,他印象中的菲尼能“让你觉得他是你最好的朋友;无论何时你跟他说话,他好像总是能触及你的内心;他总是想在前面”。杰克·科斯特洛记忆中的菲尼则是在欢乐谷海边小道上兜售雨伞的小贩,“总是工作、工作,挣钱、挣钱”。
1948年6月,菲尼高中毕业,4个月后,还是17岁的他与科斯特洛一起来到纽瓦克的征兵办公室,与美国空军部签署了服役合同。他妹妹厄休拉说:“他是自愿的,他并不是必须得去。他还试图跟弗朗基·科里根一起早点去服役,一天晚上,他们想从家里偷偷溜走。可是他们哪儿也去不成,因为汽车启动不了!他们打算隐瞒自己的年龄,早点入伍,还想拉我入伙,帮忙签署一些文件证明他们的母亲已同意他们的行为。”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三年,征兵还在进行,而菲尼决定在两年内无论如何也要入伍。“那时候我觉得,既然躲不过,那就早点把它完成吧,所以我签了三年的合同。”
军队生活在这位新泽西少年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新泽西州拉克兰空军基地接受了无线电操作员训练之后,菲尼被派往美国驻日本的军队服役。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美国。在那里他将要开始新的生活,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在空军部队里,所有人都开始叫他查克。作为一名异常聪慧的新兵,他被分配到了芦屋(芦尾)空军基地的美国第五空军无线电中队移动电话第12支队,驻地位于日本的南端。这是离朝鲜半岛最近的空军基地。他所在的这个中队属于信号情报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分支机构,就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破解了日本的军事密码。
1 雨伞男孩(4)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但对于一个年轻的服役士兵来说,生活并不艰难。戴维·哈伯斯塔姆①写道:“美国士兵都认为到那里去服役是一场蜜月旅行。在那里,美元很值钱,日本女人很友好,很普通的士兵都能生活得像个贵族。”然而,菲尼中士却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日语,以充实自己的才能。他在美国军事语言学校上课,还看一些主要适合日本小孩儿阅读的日本连环漫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芦屋基地成为F–80战斗机和C–119飞机为前线美军运送补给物资的中转站。菲尼的服役年限从三年延长为四年,他所在中队的任务是,拦截日本海上空苏军飞行战斗机使用的无线电信号,苏联飞行员会记录美国从芦屋起飞的战斗机的频率。一旦突破空中的防线,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就会变成局部地区的热战,因此美国的飞机只能在敌军领空之外的范围内活动。有一个刚满20岁的新飞行员越过苏联的空中防线,停留了5分钟,这个时间已足够苏军进行回应,他的飞机被击落,他本人也未能生还,飞机上同行的还有两位俄语专家,他们在两天之前还与菲尼一起值班,他从耳机里听到了他们的尖叫声。回到美国后,菲尼去纽约的布朗克斯区探望了其中一位遇难战友的家人,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们之所以牺牲,是因为那个家伙违反了非常明确的命令——不要越过空中防线。”
在四年服役期间,菲尼一次也没有回过美国。他在世界的另一边,那里战火纷飞。“当他在圣诞节打来电话时,我们全都坐在厨房里,等待着电话铃响起。”他姐姐阿琳回忆道。越洋电话是要付费的。“我们没有钱,所以经常是——‘不要说太长!’”他的家人从未见过他穿军装的样子。然而,《伊丽莎白每日报道》(Elizabeth Daily Journal)刊登了一张菲尼中士和科斯特洛下士的照片,他们都穿着美国空军制服,头发偏分、擦着“百利”牌发油,当时他们正在东京享受为期三天的休假。科斯特洛没有菲尼那么幸运,他被派往朝鲜战场,担任地面无线电操作员,不过他从战场安全归来,后来还组建了一个大家庭。照片的说明文字引用了菲尼的话:“把我和杰克分开的,不仅仅是这场战争。”
菲尼在写给家里的信中说,军队不允许他透露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许那就是他一些秘密行踪的缘由,”阿琳说,“他出去几年又回来之后,常常坐在那儿这样”——他快速地敲击着厨房的桌子——“嗒、嗒、嗒,然后说:‘抱歉,是摩尔斯电码,服役期间用的。’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下意识这样做的,不过他每隔一会儿都会重复,就像这样:嗒、嗒、嗒。”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 三明治小伙儿(1)
1952年春天,查克·菲尼还在日本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如何在退伍之后使用自己将要获得的GI助学金了。在罗斯福总统1944年推行的GI法案下,国家拨出一笔钱来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士兵们进一步接受教育,后来朝鲜战争的士兵们也分享了这一恩泽。这改变了许多曾参军服役的美国人的命运,比如唐纳德·基奥,可口可乐的掌门人之一,还有后来成为美国参议员的鲍勃·多尔。斯基普·唐尼怀疑他的这位老校友菲尼从一开始就在打GI助学金的主意。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大学,但“他知道他能上,所以他为了得到GI助学金而加入了空军”。
菲尼来到基地图书馆,开始自学大学的课程。他在《读者文摘》上发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厨师的摇篮》(A School for Cooks),介绍的是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我冒出一个念头:我能做这个,我可以照管人们。”这门课程可以发挥他的企业家天赋。康奈尔大学位于纽约州北部芬格湖区的伊萨卡镇,是世界上第一所设立酒店管理学士学位的大学。菲尼从未迈入过伊丽莎白区的两个豪华酒店——温菲尔德–斯科特和伊丽莎白–卡特雷特——如今它们都已不复存在,但他很喜欢“旅行在外,环境幽雅,侍者环绕”的感觉。他递交了入学申请,不久就接到了一份通知,在东京跟一个来自康奈尔的新兵一起参加面试。菲尼学日语的那个语言学校的负责人认识面试官,“她的目光越过面试官的肩膀,看着他写下了属于我的好消息”!
1952年7月1日,菲尼从美国空军部队退伍,带着美元退伍费回到新泽西州,等候康奈尔大学的录取通知。离家多年的他受到了热烈欢迎,但他的父母对于他选择的大学并不是很赞成。在那样的年代里,从圣玛丽高中出来的天主教男孩子都不会去常春藤联盟大学就读。他父亲有个最好的朋友叫约翰·德怀尔,是一所天主教高中的校长,他建议菲尼和家人找个时间一起去看看塞丁·霍尔,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离家更近,而且德怀尔在那里有一些关系。他担心年轻的菲尼一心想进入主流雅士圈子,未免有点求之心切了。然而,第二天,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他们邀请菲尼9月份去学校注册。菲尼在圣玛丽高中时的那一班同学中,只有两个男孩上大学,一个是他,另一个拿到了罗格斯大学的奖学金,那是新泽西的一所州立大学。
这份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成了菲尼家的头等大事,菲尼家还从来没有人上过大学呢。不过,当时菲尼就已经显示出了一种将要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特质:立志高远,往最好的结果努力,即使那似乎遥不可及。“他从未想过自己真的能够进入康奈尔,”曾担任酒店管理学院院长的约翰·克拉克说。克拉克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也是一位爱尔兰天主教徒,因而颇能理解年轻的菲尼能够迈出这一步是多么的不易。“查克和我那一代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批开始读大学的人。20世纪50年代的康奈尔大学乃至常春藤大学中,并没有多少天主教学生。”
在康奈尔大学的所有学院和院系中,酒店管理学院要求的入学SAT分数是最低的——SAT是一种衡量学生资质的标准——但却涌现出了许多成就非凡的企业家,比如詹姆士·麦克拉莫和戴维·艾杰敦,他们联手缔造了汉堡王快餐连锁店;还有迈克尔·伊根,他开创了阿拉莫汽车租赁业务。“学校的其他人似乎都看不起我们,”克拉克说,“我们甚至不需要知晓整个希腊文化史,就能考入酒店管理学院,但我们在这里寻求的是脑力和体力的完美结合。”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三明治小伙儿(2)
一开始,菲尼感觉偏离了自己的社会位置,他的姐妹也这样认为。同学们似乎都来自预科学校,都有自己的车,但他迅速适应了伊萨卡的生活。他发现周围这帮家伙都有着相似的特质——崭露头角,渴求知识,开创世界,创造财富。“既然他们录取了我,我当然就可以跟那里的人们一争高下,”他回忆道,“我必须到那里去实现这一点。”
很快,他就展现出了自己的企业家天赋。他迅速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时在伊萨卡镇还没有Wendy’s和麦当劳。到了晚上,学生们都很饿,而且这些学生大多出身于特权阶层,口袋里有大把的钞票。于是,菲尼开始在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附近制作、售卖三明治,他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三明治小伙儿”。他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撑在康奈尔大学的生活费用,因为他的GI助学金每个月只有110美元,交完学费就所剩无几了。开始的时候,他每个星期五晚上才支付店里所用原料的钱,这样他的账单直到下个星期一才会记账。“那是我第一次体验亏损。”他回忆说。那时菲尼穿一件旧的军装夹克,大大的口袋里装着零钱,他把顾客们订的三明治装在篮子里,到了男生宿舍外面时吹一声口哨,告知自己的到来。当时在酒店管理学院就读的弗雷德·安蒂尔还记得菲尼出现在他宿舍外面时的情形,他还跟菲尼开玩笑说那些三明治太“苗条”了。
外表俊朗、留着板寸头、性格外向的菲尼很有朋友缘,可以叫来许多帮手到他的住处制作、切割三明治。“他很有感染力,嘴角总是带着一抹微笑。记得我那时总在傍晚时分去帮他,为他做过16 000个三明治。”菲尼曾经的室友塔西·迪尤兰德说。在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估计每个星期平均能卖出700个三明治。查克·索尔斯开玩笑说,菲尼当时很难找到女朋友,因为她们必须是做三明治的好手。查克·索尔斯毕业于纽约宾汉姆顿中心高中,后来成了菲尼终生的好朋友,并创建了查克牛排连锁店——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出品的另一个成功故事。索尔斯在科罗拉多州的艾斯潘退休并长居于此,他回忆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