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式并购-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章临危受命(二)
曾剑云热情的迎了上来:“致远呀,来了,快坐快坐。”
林致远和曾剑云握了握手,看到曾剑云坐下了,自己也顺势坐了下来。他把自己调整了一下,和曾剑云面对着面,让自己的位势比曾剑云略低半截。
林致远先开口了:“主任,您最近气色很不错呀。”
曾剑云笑着摇了摇手:“别笑我这个老头子啦,哪像你们年轻人,一连干十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我坐这个位置也要代表一下国资委形象,不能显得老态龙钟的样子,老太婆劝我把头发染了一下,看上去显得年轻了几岁。”
林致远接着说:“您代表国资委的形象,首都市代表中国的形象。来的路上,一路都是大兴土木的场景,很是壮观。奥运会很可能会创造奇迹,裁入历史史册。”
曾剑云起身站到窗前,眺望着远方:“你说得没错,中国将再一次创造奇迹。奥运会举全国之力,全民奥运,人心所向,其力斩金。奥运会会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一个集东方古老文明和现代智慧与一体的国家。”
曾剑云转身侧向林致远,问:“你觉得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会怎么走?”
林致远早就知道他会问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大而广的问题,看似务实,实则务虚。大老板心中肯定已有答案,问他只不过为了再一次印证自己的想法。
林致远也走到窗前,离曾剑云一人远的距离,用手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一处工地:“中国经济,只会向上,不会后退。波折总会有,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但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曾剑云对这种中庸之道的回答方式习以为常,但以林致远的职业背景这样回答问题似乎并不能让他满意。
曾剑云指指沙发:“致远,来,我们坐下谈。华贸最近怎么样了?”
林致远就像高考学生猜中了最后一道大题,先是心中一喜,接着不紧不慢得把华贸最近的经营数据如实向曾剑云汇报了一遍。
曾剑云面无表情,静静地听着,直到林致远讲完了也没有打断他。这不像大老板的一贯风格,以往的汇报都是林致远汇报到哪,曾剑云问到哪,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候,问得林致远面红耳赤,为了一个数据逼得林致远不得不当面打电话回香港,问清之后马上反馈给他。这个汇报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却让林致远收获不少。他想起当年在华贸当总经理时,也是这样以一挡十对付董事会的一帮人,只不过曾剑云比他们更难对付。
曾剑云点点头,中肯地说:“致远,你在华贸做得很不错,华贸取得今天的成绩,能够成功转型你功不可莫。”
听到大老板这样的评价,林致远简直有点欣喜若狂。这种感觉他曾经有过一次,就是中组部、国资委和华贸董事会正式任命他为董事长的那一刻。但他马上压抑住自己的情绪,目不转睛地看着曾剑云,等着他继续往下说。
曾剑云问林致远:“华贸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会有大的变动吗?”
林致远肯定的告诉他:“以四大主业为核心,通过并购发展的模式已经运作了几年,目前情况良好,各项经营数据也显示,这种战略对华贸这种多元化产业集团是适合的。未来几年发展战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在华贸整个战略中,最关键的是人。没有合适的人执行,再宏大的战略也是纸上谈兵。并购发展需要有一批对行业、经济、金融、法律、经营管理极为精通的团队支持。华贸最大的财富就是培养积累了一批这样优秀的人才。华贸和大陆的国有企业不同,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薪筹体系,梧桐引凤凰,高薪引人才,华贸集团的人才实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们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人才战略上的。”
曾剑云把手放在桌子上问:“华贸未来的高速成长是可以预期的,围绕发展战略建立的一系列机制已经成熟稳定了吗?”
林致远有点得意的回答:“可以这么说吧。”
曾剑云紧接着问:“那你这个董事长还有当年的激情吗?”
林致远不由得警惕起来,大老板的这个弯转得有点大,让他一时摸不清底。就如同过山车慢慢爬上山顶,还没来得及欣赏风景,就一下子打到谷底去了。 。 想看书来
第三章临危受命(三)
他赶紧拿起放在桌上的水杯,放到嘴边,趁着喝水的功夫,大脑飞速得运转起来。秘书给他倒水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长谈的准备。以往到大老板办公室是没有水喝的,说完事就走人,大老板强调的是效率。他连喝三口,才放了下来,这一切被都曾剑云尽收眼底。
林致远缓缓放下杯子,貌似平静得抬起头,直视着曾剑云:“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每天变革,经常变革的企业很难成为最好的企业。一旦确定发展方向,就要坚定不移得沿着发展战略走下去,这是华贸的成功之道,世界最顶极的优秀企业也是走得这么一条路。但每一个企业都不能缺少董事会,缺少董事长。我作为一个董事长,就像是船长,要尽职尽责让华贸这艘航空母舰沿着正确的航线前进,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除了在华贸任职外,还兼任华贸旗下多子公司的董事长,我也要时刻监督他们,尽全力保护股东利益。”
曾剑云一向是快人快语,跳跃性思维。他的很多下属都跟不上他的思维节奏,常常被他问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林致远已经是极少几个能跟得上他步伐的人。
曾剑云没有抓着刚才那个问题不放,突然话峰一转:“听说你爱好狩猎,还加入了一个俱乐部。其它的老总喜欢打打网球、高尔夫,你倒是与众不同。”
林致远没想到曾剑云对他的私生活也感兴趣,而且曾剑云显然对他的个人生活做过详细的调查。
林致远忙向他解释道:“既是爱好也是学习。我加入了一个野战CS俱乐部。这个野战游戏是将军队中的对抗演习搬到了现实中,除了子弹等进攻性武器是假的,其它的都和军队差不多。我是军人出身,总是无法忘记在军队的岁月。虽然后来走上了职业经理人的道路,看上去和军队风马牛不相及,但军队严格的管理和强大的执行文化对我后来的职业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有那种将生死置之渡外,拼死杀敌的勇气和胆量,至今还让我无法忘怀,我的进攻型性格可能是从那个时候逐步形成的。不仅我参加了这个野战俱乐部,还要求所有员工轮流去参加。”
曾剑云来了兴致:“这是为什么?”
林致远喝了口水接着说:“这种野战对抗游戏很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团队作战时,要求对抗双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歼灭对方人数的多寡而定胜败。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每队都要充分利用各种战术,如:组织、布阵、掩护射击、包抄、攻击、埋伏、反埋伏、侦察、退却、夺旗等。可以大大激发员工的自身潜力,释放自我,提高自信,增强凝聚力,懂得在工作中的决策、执行、配合的重要性。”
曾剑云沉思了一会,问道:“你老是在大陆和香港间跑来跑去,怎么没在大陆也买套房子,住宾馆和回家的感觉不一样吧?”
林致远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我也一直有这个打算。大陆房子比香港便宜多了。香港的房价现在是7万左右一个平方,地段好的房子要十几万一平米,像我这样的高管,一年拿到手的现金是300万,要想在香港买个好房子也要存几年钱,但到大陆就能买到最高档的房子。”
林致远说完后马上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后悔得只想捶自己两拳,他真不应该在曾剑云面前谈薪筹的事。坐在他面前的,自己的顶头老板每个月收入只有自己的十几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林致远拥有近5000万的股票和认股权证。中央企业虽然都属于国资委管理,但薪筹体系完全不同,国资委还是按政府公务员标准拿工资,处长级别的只能拿到3000左右的月薪,在房价屡创新高的首都市可能连四环的房子都买不起。而国企老总的收入是按市场定价,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而华贸高管又是央企高管中收入最高的,完全按国际标准执行,其收入差距更是大得难以想象。
曾剑云却全然没有意识到林致远的后悔之情,他倒是从林致远的话中听出弦外之音:“那你的意思是说你在香港还算穷人罗。”
:“没有,没有,我没那个意思。”林致远连忙摆摆手,像是要证明自己绝无嫌薪筹太低之心。。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临危受命(四)
曾剑云并没有怪林致远,这几年他一直都在关注海外上市公司、国外国有企业高管薪筹体系的发展情况,华贸集团就是他亲自操刀的杰作。林致远能够拿到这么多钱除了他自身努力受到市场认可外,也离不开曾剑云的大力支持。让曾剑云惊讶的是,在大陆国有企业高管看来已经是天价的收入,却买不起香港顶极楼盘。这个结果让他有点失望,他更担心这种结果会流失掉一大批精英人才。
林致远深吸了一口气,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也没有太多的顾虑了。干脆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老板好好谈一谈。他先开口打断了曾剑云的沉思:“我并没有认为自己的收入低了。华贸高管在央企高管中是首屈一指的,就算拿到国际上去比也处于中上等水平,绝对没有低估的说法。华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都是红筹股,完全按照国际化模式在运作,无论是公司治理,管理层选聘,还是薪筹制定都是按国际标准做的。这一点不仅和大陆的国有企业不同,而且和国内上市的A股公司,以及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都有差异。我的收入由基本工资、福利津贴、绩效奖金、退休计划、股票期权五大部分组成,其中金额最大的就是福利津贴、绩效奖金和股票期权,这三项相加占到我全部收入的90%以上。福利津贴属于我的岗位工资,绩效奖金是和当年的业绩挂钩的,而股票期权是我未来购买华贸股票的权力。根据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把这一块做为费用处理,按照授予我权力当天的市场价格分年摊销,从账面上看是我的收益,其实根本没有进我的荷包,那只不过是纸上富贵。外界传说我的年薪高达千万都是不明真相的人造的谣言。”
曾剑云抬头看着林致远:“你的收入合理吗?”
林致远有点懵了,也不知道这是正着问还是反着问。如果是正着问,他认为自己的薪水还是合理的,基本按照国际标准在做,如果是反着问,他的收入不是高了,而是太高了。同样是中央企业,华贸在中央企业的排名大概是第17、18左右,排名第一的中国油田当年净利润是他的七倍,而中国油田董事长的收入只有他的六分之一。这是个避不过去的坎,实话实说吧。
林致远没有再犹豫,一口气说了下去:“对于这一点,我的思想压力也很大。我的收入在香港上市公司中算是合理的,但和国内的国有企业比起来,是高了一大截。现在国有企业中上市公司主要有三类,红筹股、H股、A股。红筹股是完全按国际标准设立的境外企业,H股是在香港发行,经营主体在大陆的中国企业,A股是在大陆发行的中国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在红筹股公司、H股公司以及A股公司三类公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单从董事长的薪酬水平看,红筹股公司至少是H股公司的2到3倍,是A股公司的4到6倍,这还不算差距更大的CEO。大陆上市公司高管之间的差距明显低于美国和香港,大陆企业比较注重内部均衡和集体决策,并且各高管也有不同分管领域,职责相当。美国企业CEO的权力和职责更大,其薪酬和其他高管相差高达60%。而大陆企业是颠倒过来的,很难发现总经理收入比董事长高。投资者十分关注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间的关系,一般公司规模越大,高管薪酬也越高,说句老实话,这点让我十分不安,华贸的资产规模在中央企业中只能算中上,并不是数一数二的,但我的收入却是所有董事长中最高的。上次来首都开会,中国油田的杨总拿我开玩笑,他今年创造的利润是我的好几倍,收入只和我手下的一个部门老总相当,干脆给我去打工啦。这种质疑让我非常难受。大陆的国有企业高管收入受到多方面限制,并没有真正和企业规模挂钩。越是大企业高管越低调不敢拿高工资,害怕拉大和职工的差距,引起社会矛盾。一把手的收入都不高,下面各层级的干部哪敢拿高工资。这实际上就是给员工工资封了顶。我的收入是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薪酬委员会制定的,而大陆的高管收入是由政府定的。一个是市场化定价,一个是行政定价,完全不同。我很能体谅其它央企负责人的心情,对我的冷嘲热讽可以理解。但说句心里话,做到我这个级别的管理层,已经不太看重年薪的高低了,更看重事业上的发展。对我而言,收入绝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临危受命(五)
林致远看到曾剑云杯中的水快见底了,端起茶杯亲自加满放到曾剑云面前,又给自己加满了水。
曾剑云大致了解了林致远对收入的看法,林致远的想法他早就预料到了,他知道林致远属于事业追求型,而非享乐型的人。给他提供一个平台比给他一千万年薪更能刺激他的神经。林致远开诚布公的一番谈话还是让他收获很多,如何平衡央企负责人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是一个需要长远考虑的工作了。
他现在也必须坦诚地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跟林致远摊牌,看看林致远的反应。曾剑云喝了口水,接着林致远的话:“经过两年的清产核资,现在基本把国资委的家底盘清了,这不盘不知道,一盘吓一跳,改革的难度超过了我的预期。”
林致远知道进入了主题,耐心地听着。
曾剑云说:“169家国有企业分布在近百个行业中,大得可以称得上巨无霸,控制行业走向,小得在行业内只能排到100名开外,这样肯定不行。中央企业应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稳定器,如果在行业内都没有话语权那还叫什么央企。现在改革开放都快三十年了,还有相当一部分老总抱着大锅饭的思想,等着天上掉陷饼,等、靠、要就是他们生存的方式。企业内部都是老总一个人说了算,我只是名义上的老板,企业的决策权都在企业老总手上,自己工资自己定,发展规划自己做,既不跟行业内比也不跟行业外比,只是自己跟自己比。从表面上看是自己比自己进步了,但别人发展得更快,很快就会被淘汰掉。但他们大多还没有这个意识,认为国有企业是不会垮的,国家总会救的,我就是要打破他们这种思想。”
林致远对曾剑云这种改革的思路是比较认同的,他也有同样的想法,只是坐的位置不同,不方便讲罢了。
曾剑云说:“像房地产这样已经属于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中央企业就没有必要涉足太多。像石油、电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必须要稳定,中央企业就要挑大梁,在特殊情况下发生政策性亏损也是可以理解的。近几年,我走遍了世界知名的国有企业。谈马锡的经营管理模式我认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要逐步推行董事会制度。董事会代表国资委的利益,通过董事会加强对企业老总的监管,不能再放任以前那种粗放式管理模式了。老总的工资,企业发展战略都必须由董事会集中讨论拍板,董事长管战略,抓方向,总经理要转型成职业经理人,半官半商就不能真正管好企业。”
林致远有点闹不明白了,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赚钱,如果允许央企政策性亏损,就不是把它当成真正的企业,仍然是半官半商在运作。而且现在央企一把手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有些大型央企的一把手甚至是中央委员,部级干部。让他们丢掉行政级别去当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真的可以实现吗?半官半商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得到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动用政府资源支持企业发展,这个待遇是民营企业绝对享受不到的,没有任何一个央企老总愿意放弃这个身份。
林致远还是忍不住插了一句:“董事会成员您有人选了吗?”
曾剑云说:“董事会可以采取内部董事加外部董事的模式。我准备搞一批试点,先行引入董事会制度。外部董事可以采取直接选聘与市场化公开招聘两种方式产生,外部董事人选可以是专家学者、国有企业退休干部、海外企业高管。必须要让这些老总们都动起来。让他们有危机感,让他们由在家坐着等饭吃变成抢饭吃。我准备在三年内把现有169家央企整编为80家,减少一半。只有在行业内排名前三位的才能生存下来,其它的,要么发展壮大进入前三名,要么被别人兼并掉。我只给他们三年的时间,生与死就看这三年了。”
林致远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个改革的力度太大了,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第三章临危受命(六)
曾剑云并没有注意到林致远的反应,继续讲着:“央企是干什么的,是去踢世界杯的,不是守在家里踢甲A的。必须要让央企走出去和国际上最好、最大的企业竞争。这样才能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日本土地面积只有中国有4%,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却拥有丰田、本田、悉尼、精工、松下等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日本生产的汽车加在一起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韩国弹丸之国,土地面积只有中国的1%,人口不到5000万,他们的三星电子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全球排名27位,我们电子行业有这样的企业吗?大陆十几亿人口,没有一家高科技企业入选世界500强,难道我们没有这个实力吗?中国人就比别人笨些吗?绝不是。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是我们的体制没有激发大家的潜能。老是指望着政府拔款,那企业还像企业吗,更别说去和世界上的大企业去竞争了。”
林致远被曾剑云说得也激动起来,作为一名中国人,他何尝不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在世界经济之林占据重要的地位。他在华贸这18年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18年,他深深感受到体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我们如果要和国际上的大企业竞争,就必须要改变老思想,改变老体制。但他不得不在心中打个问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接受这种巨大的变革吗?
曾剑云说:“在中央企业分布的各个行业中,钢铁行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他既不像石油、电力,央企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也不像纺织、传媒,央企排名相当落后。钢铁行业的央企排名在行业内虽然领先,但市场份额不多,累计加起来也就三分之一的水平,和国际上的大钢铁企业相差较远。钢铁行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行业,需要通过整合加快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央钢铁企业之间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如果要政府硬要拉朗配,用优势企业整合劣势企业,那排名三四五位的几家中央企业是打心眼里不愿意的。这些企业根子还是不错的,但这几年没有发展好,国民经济年年增长10%,他们的增长水平比GDP还慢,这让我很着急。领导班子有问题,不管是思想问题还是能力问题,都需要改革。我想把这个改革的重任交给你,我希望在你的带领下,能产生一家世界级的钢铁企业。”
林致远完全呆了,这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让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拒绝还是接受?华贸一直走得多元化路线,而钢铁行业的中央企业集中精力只做钢铁,讲得是规模扩张,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曾剑云看出了林致远的犹豫:“你在华贸期间的表现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业绩是突出的。我看了华贸创业的股价,在你上任两年期间,已经上涨了40%,超过了恒生指数平均涨幅,资本市场是认可你的能力的。在香港这么久,天天和国际资本打交道,你的理念是国际化的理念,经营思路和大陆的国有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需要你,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你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追求的是什么,难道是一年几百万的年薪?我可以告诉你,在大陆没有一家中央企业老总能拿几百万的年薪,要钱没有,要平台我倒是可以给。祖国非常需要像你这样的改革先锋,如果你能在这个平台上树立一个榜样,那个带动作用是在华贸无法比拟的。”
林致远沉默了,曾剑云的话无疑已经说到了他的心里。他不在乎钱,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平台是最重要的。他已经快知天命了,按中国人传统的计算方法,他已经开始步入老年期了,人生已经过了一大半,钱多钱少他都能过。他需要的是挑战,他希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上能留下自己的名字。他反复在心中念到“祖国需要他,祖国需要他”,是呀,中国的强大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有国际理念的管理人才,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祖国的强大的,没有锅里的,哪有碗里的。虽然他从来没有接触过钢铁行业,更不懂专业技术,但跨行业经营从来都是职业经理人自我挑战的最大诱惑,这一点他充满了自信,他相信只要给他平台他就能创造奇迹。
第四章初来乍到(一)
半个月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在铁山钢铁集团干部大会上宣布,因任职年龄的原因,免去陈青峰铁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决定林致远任铁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人选。到会人士在心里几乎都炸开了锅,原董事长陈青峰卸任他们是有思想准备的,按国资委副部级60岁退休,正部级65岁退休的硬规定,本来就已经是超龄服役了。但林致远的来临却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本来大家都以为会在铁山钢铁内部提拔一名董事长,为了这个董事长的位置,几名副总暗地里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他们的梦想都打碎了。大多数中层干部根本不认同林致远的背景,会资本运作又怎么样,对钢铁行业,他就是个门外汉,连冷扎和热扎都分不清,一点冶金知识都不懂,这样的一把手,能把铁山集团管好吗?
国资委绕开了常规性公开招聘程序,直接空降林致远到铁山钢铁不仅在集团内部,更在整个钢铁行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各方纷纷猜测,国资委这一招其用意为何?林致远放弃在华贸的高薪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行业,又是为何?铁山钢铁目前在国内钢铁行业排名在第五位,按照国资委大重组的政策,很快面临被兼并的窘境,明知是个火坑,林致远还往里跳,其背后的原因绝不简单。
林致远的调任不仅让华贸创业股价下挫5个百分点,铁山钢铁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铁钢股份也下跌了4个百分点。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这位铁钢新的掌门人。
刚送走中组部的领导,林致远就开始走访当地政要。他是空降兵,必须要先熟悉当地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行动。他还没来得及指示办公室尽快安排与东北省省长会面,就已经接到政府办公厅的邀请函。谁说政府效率不高,政府官员的嗅觉是最灵敏的。
东北省国际大酒店,三楼豪华包房内,林致远和东北省省长李志东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李志东大林致远七八岁,长年的官场生涯,练就了一副菩萨面孔,任何人都无法从那张永远保持微笑的脸上看出破绽,更无法透过心灵的窗户看到他的心理活动。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亲切,第二感觉是平和,这和林致远身上锐利的气质形成鲜明对比。
李志东带来的欢迎队伍非常庞大,除了分管副省长到位,还有办公厅主任、财政局局长、税务局局长、国资委主任、发改委主任、经贸委主任、工商局局长等一大批官员悉数到场,满满一大屋子,其隆重程度可见一斑。
而林致只带了几个副董长,以及办公室主任,随行人员的阵势明显比李志东少了一截。林致远不太喜欢这种迎来送往的活动,他原来期待和李志东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和李志东好好谈一谈,就几个重要的问题和他做做沟通。还没开始谈正事,先吃上了。吃的文化是官场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必须要学会适应大陆的官商文化。
林致远并没有因为自己带的人少而脸上无光,从级别上看,李志东是正部级,他是副部级干部,他和李志东一样都属于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官场上,特别讲究对等,虽然在级别上他比李志东矮半截,但他是直属中央管理,手握重金,在紧缺发展资金的东北地区,经济实力足以弥补他在政治地位上的不足,完全可以和李志东平起平坐。他带来的央企副老总都是厅局级干部,和政府各部门的厅长,局长完全对等。
第四章初来乍到(二)
李志东和林致坐在沙发上闲聊了一阵,几位高级别官员坐在邻近他俩的位置,沙发只能容下*个人,其它的官员要么正禁危站,要么搬个凳子坐在一旁,专心致志听着二人的对话。
顶级龙井喝了半壶,冷碟就端上了桌。办公厅主任在李志东耳边低语了几句,李志东率先站了起来,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林总,请上座。”
林致远也同样做了一个请的姿势:“李省长,你先请。”看到林致远先落座后李志东才入座。
官场很讲求秩序。在各种公开场合,当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其精确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位置找准了,其身份地位、职务高低、权力大小就一目了然。
李志东坐在主人的位置上,林致远坐在主客的位置,各自带的人马按级别高低依次坐下。林致远用消毒巾擦了擦手,屁股还未坐热,冷碟、热菜、大菜陆陆续续上桌。他这才看清楚桌上的佳肴,丰盛得让他吃惊。精美10味碟、清蒸石斑鱼、吞拿鱼肚拼八爪鱼、黄烧天狗片、土伏岑炖金钱龟、豪皇日本大网鲍、糖灼苏眉球、竹笙松茸让蟹钳、石愉炒龙虾球、古法瓦罐掌地龙、浓汤浸人参叶、滑冰五色炖雪燕、鲍鱼酥、鱼翅角。按市价,这顿饭少说也要几万,李志东对自己的接待规格是相当高的。慢慢熟悉东北后,他才知道,厅局级干部在招待贵宾时,招待规格也相差无及。
一旁的服务员早就打开了一瓶白酒和一瓶红酒,先征求林致远的意见。东北人爱喝酒,能喝酒是天下闻名的,半斤八两不在话下。以林致远的酒量大概二两白酒就得倒地,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还是私人聚会,他更喜欢喝红酒。考虑今天是正式场合,主随客便,大家在酒的问题上没有出现分歧,不约而同选择了红酒,这也算是中国官场酒文化的一种进步。最后每个人都要了红酒,服务员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