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创造历史·奥巴马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含恨而终。唯一能让人看到些希望的,是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晚期的部分著作。马尔科姆在自己短暂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开始思考如何调和白人与黑人的矛盾。这些思考让奥巴马相信种族和谐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有一天晚上,外公和外婆因为一件事情争得不可开交。原来那天外婆遇到了一个追着她要钱的黑人乞丐,不给就不走,着实把她给吓坏了。其实这本不该引起争论,但是由于那个乞丐是个黑人,一个关于施舍的简单话题就被转移到关于种族歧视的讨论上来,外公更是直接指责外婆有种族歧视的倾向。突然间,奥巴马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家里,自己最亲近的人里面,关于种族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
  奥巴马为此特地寻了个机会去请教外公的老朋友弗兰克。弗兰克的见解可谓一语中的:“尽管你的外公和外婆都是善良而仁慈的人,但是他们毕竟来自于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而在这样的教育背景里,几乎没有黑人的影子。如果连基本的交流都没有,又何谈相互理解和尊重呢?对于所有白人来说,换一身肤色生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管他本身反对种族歧视的意愿有多么强烈,也不管他有多少黑人朋友。对于黑人来讲,只有进入白人的世界、理解白人的想法才能换取自己的生存;而对于白人来讲,只有开诚布公、放下骄傲的一面去理解黑人的想法,才有可能使种族问题多一分解决的可能。”
  弗兰克的这段话给奥巴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挫折,他陷入了和那些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先驱相同的绝望和沮丧之中。在他看来,不管自己如何努力,天生的肤色注定了最终的命运。教育、目标、原则,这些曾被母亲百般强调的东西突然间失去了光彩,变成了没有任何用处的符号。
  安结束了在印尼的社会调查回到了夏威夷,及时地发现了奥巴马的心理变化。奥巴马告诉安自己不想继续读大学了,即便读也就读个半工半读的罢了。这一席话让安很不能接受,毕竟她对儿子有着很高的期望,也付出了很多。
  母亲坚决的态度让奥巴马很难受,但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打起精神完成了高中学业,升入洛杉矶的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继续深造。
  在高中毕业仪式上,奥巴马和同母异父的妹妹玛雅拥抱在一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我的大学:西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1)
“希望让我们甘之如饴、乐此不疲,让我们愿意为它付出一切。”2005年4月26日,奥巴马在全国新闻俱乐部(National
  Press Club)上的演讲,《希望可待》(A Hope to Fulfill)。
  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昵称“Oxy”)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面积为120英亩,现有教职工145人,本科生约1800人。学校校训为“Occidens
  Proximus Orien”,意思是“The West is nearest the
  East(东学西渐)”。该学院诞生于1887年,由一群长老会(Presbyterian)教徒创立,是美国西海岸历史最悠久的文科高等学校之一,从校训来看西方学院创立的初衷是为了效法、推行东海岸的高等教育。西方学院课程设置严格,招生人数极少,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到洛杉矶市的鼎力支持。西方学院第一届学生共40人,其中有13名女生。1912年,学院从原校址波尔高地(Boyle
  Heights)迁移至洛杉矶市东北部鹰石校区(Eagle Rock
  Campus),同年,校方决定将学校改为男子学校,不再招收女生,此举引得全校师生一致强烈反对,学校董事会最终放弃了这一改革方案。
  西方学院在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文理学院排名中列第40位。
  1979年,奥巴马拿着全额奖学金进入西方学院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涯。刚到学校,他就发现这是一个人员构成非常复杂的地方,得选个适合自己的群体先稳定下来再说。这个选择对于他来讲相对简单,时刻提醒自己黑人身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和黑人呆在一起,高中和黑人同学的愉快相处也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奥巴马一头扎进了黑人学生的圈子里,迅速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虽然这些黑人学生各自背景不同,但他们所讨论的却不过是那几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奥巴马喜欢关注那些站在社会前沿的人物:朋克乐队、黑人民权运动家、激进主义者、拉美移民和女权主义者。在他看来,这些拥有先进思想的人才是讨论人权和政府的最佳人选,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都或多或少是这个时代的羁绊。但即便这些“最佳人选”也分三六九等。奥巴马曾不止一次在背地里指责某个男生“不够黑”,言下之意是说他并不是传统的那种黑人,说话的时候文绉绉的,谈起黑人问题的时候也不见应有的责任感。
  大二时奥巴马选了一门新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非洲种族歧视和美国历史的比较。他们通过课程了解到了种族隔离制度的由来:荷兰和英国的白人是以外来人的身份进入非洲的,但是他们却希望在那里建立一种以白人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种族隔离制度是一个将南非的白人、印度人和黑人隔离开来的强制法制,类似20世纪60年代臭名昭著的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除此之外,少数白人凭借自己建立起来的不公平制度挤压其他族裔,霸占了几乎所有的好工作,把黑人剥削得又穷又苦,这一点又和美国南方的情况颇为相似。
  “二战”期间南非制造业获得发展,带来了黑人工人队伍的壮大。战后初期,在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下,南非的非洲人、“有色人”和印度人纷纷提出了民族解放要求。为抵制这股潮流,南非国民党在1948年赢得白人大选后立即把一系列种族隔离政策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将种族主义制度推向极端。为“维护白种人纯洁性”、禁止白人与“非白人”通婚或发生性关系,南非政府相继颁布了1949年《禁止(不同种族)通婚法》和1950年《不道德法》;以肤色为依据,南非当局1950年又制定了《人口登记法》,对白人、“有色人”和土著人的划分规定了严格标准,此后的《集团居住法》又严格将不同种族的人居住区域和地点分开,一个地区被指定为某种族的居住区,其他种族的人必须搬出该地区。这些强化了的种族隔离法令使得黑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恶化。国民党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非洲人、“有色人”和亚洲人曾经有的一点间接代表权力被取消,1948年连亚洲人选举几名白人作为他们的代表进入议会的权利也被剥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仅仅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才有所改观。杨立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演变”,《世界知识》;

三、我的大学:西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2)
1990年第12期。
  当时,美国一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站出来反对南非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他们举行###和游行,把宣传场所放在了大学校园里面,通过这里的国际交流环境把反对种族隔离的声音传向世界,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对美国政府产生压力,促使美国政府与南非政府就废除种族歧视制度交换意见。他们清楚,政治上的要求很容易就能通过经济上的手段体现出来,如果是美国以经济制裁相要挟,南非必然难以承受,不得不寻求种族政策方面的改革。受这些活动的影响,奥巴马所在的某个学生社团决定邀请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的官员来学校进行演讲,希望借此激发听众的热情,在校园里聚集更多的力量,促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国内种族和解的行动与政策。很明显,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南非种族问题的国际干预看到了影响政府行为的有效途径,他们想把这样的模式引用到国内问题上来。
  演讲之前,组织者安排了一个垫场剧,由奥巴马和几个朋友负责排演。那是一个挺有创意的表演,奥巴马在众人面前力陈种族隔离制度的荒谬性,而其他人则在奥巴马演到一半的时候像幽灵一样悄悄地爬上台又拖又拽,试图阻止他。整个表演想表现的是南非的种族斗争现状,即黑人在政府里没有自己的声音,而政府则想方设法在暗地里破坏黑人的民权运动。
  奥巴马大学生涯进入第三年,西方学院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交换生项目,允许一所学校的学生申请到另一个学校完成学业。奥巴马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纽约黑人区是黑人的聚居区,眼前的机会刚好能让他去实地感受一下。
  纽约的一切和奥巴马在西方学院的芝加哥同学嘴里描述的浪漫场景大相径庭。出门在外的日子里,奥巴马培养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渐渐地专注于自己的学业,除了吸烟外其他的不良嗜好都戒了,还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闲来无事就去旁边的球场打打球,或者去附近的街区听杰西?杰克逊(Jesse
  Jackson)的演讲。尽管奥巴马在学校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正让他切身感受美国种族现状的还是纽约黑人的普通生活。贫民区里的黑人数量要比白人多得多,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比例,要放在南非这还说得过去,可这是在美国,在一个文明发达的国家,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为什么会这么严重呢?说到不平等,人们可能义愤填膺,可是真要做点什么,却是步履维艰。
  奥巴马和外公外婆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四年的大学生涯就快要结束,奥巴马似乎已经从原来那个意志消沉的状态中完全走了出来。他变得更加理性,更有责任感,渐渐地向自己的父亲看齐。有一天,他告诉母亲自己想去肯尼亚见见父亲。安很高兴,把心中收藏多年的关于老巴拉克的故事如数家珍地和奥巴马讲了一遍。但是命运总是捉弄人,就在奥巴马满心憧憬地想和父亲第二次相会的时候,噩耗传来,46岁的父亲因车祸受伤而去世。也许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奥巴马决定去社区工作,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黑人社区里那些朋友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
  奥巴马为自己的社区服务制定了个计划,同学们大多认为这个计划志向高远但可行性不大,但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奥巴马一定要把它付诸实施。在他看来,如果能够从草根“草根”直译自英文“grass
  roots”。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中将grass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础的;根本的。Grassroots一词的使用,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沉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见高乐:“闲话‘草根’”,《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年第1期。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人入手,自己的执着和热情一定能赢得对方的信任。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之自己特殊的双重背景,两个种族的人群应该可以慢慢地展开沟通与交流。通过不懈的努力,白人和黑人是有可能实现相互理解和融合的。到时候,奥巴马心中隐隐作痛的分裂人格也许就能够最终弥合。
  奥巴马所计划的“从草根(Grassroot)一点一滴”,意思是从基层做起。当时的美国黑人社区面临较大的困难,部分原因是政府在黑人社区存在着“服务真空”。一方面政府没有改善黑人社区环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些社区的居民(白人和黑人)凝聚力还有待提高,无法组织起有效的社区服务。奥巴马的社区服务计划瞄准了这一“真空地带”,希望通过这种“群众性的、基层的”甚至是“单打独斗”的方式来引起政府对黑人社区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区环境,促进黑人和白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毕业临近,奥巴马一直都在给全国各个社区的组织者和黑人领袖写信,但是却从来没有收到过回信。无奈之下,他打算另外找个工作先干一年,挣点钱把学生贷款给还了,顺便再存点积蓄,然后再等机会。奥巴马最后去了商务国际公司(Busines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做研究助理,除了秘书、门卫和保安,他是第一个黑人职员。其他的黑人员工都把奥巴马当作自己的骄傲,可是当奥巴马告诉大家自己今后的目标是社区管理员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支持他这个想法。理由很简单,薪水少、没前途,小得不起眼的工作,而且社区里的那些人要管理起来会很有难度。
  由于工作出色,奥巴马获得了提拔,这样一来不仅收入增加了,责任也变得更大。他开始思考究竟要不要放弃自己眼前的这份工作去实施自己的社区计划。有点闲钱,有自己的办公室和秘书,在这行继续干下去没准儿也能做出点成绩来。
  突如其来的另一场变故改变了奥巴马的想法。同父异母的哥哥戴维(David)死于一场摩托车交通意外事故,这个晴天霹雳再次惊醒了奥巴马,社区计划以及为黑人权力奋斗的愿望重新占据了他的脑海。几个月之后,奥巴马辞掉了咨询公司优厚的工作,重新开始寻找为社区服务的机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在人间:社区服务的日子(1)
“我们也许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故事,但是我们心中怀有同样的希望,同一个美国梦。”2008年4月14日,奥巴马在首都华盛顿美联社年度午宴上的致辞。
  芝加哥是当时种族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黑人社会和白人社会在诸多问题上表现出巨大的分歧,而且势头愈演愈烈,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奥巴马给刚刚当选的市长哈罗德?华盛顿(Harold
  Washington)写信,希望能寻求一份相关工作,但是和其他政客一样,这位市长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时,一个叫杰拉尔德?科尔曼(Gerald
  Kellman)的人出现了。杰拉尔德是一个犹太人,他希望做点实际的工作来提高芝加哥部分贫民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但由于他本身是个白人,要想和黑人占大多数的社区居民打交道很难一下子建立起信任,于是他打算找个能够深入到黑人教堂、与黑人群体展开交流的帮手。杰拉尔德告诉奥巴马,政府在种族问题上骑墙的立场刚好给他和他的想法带来了用武之地。很明显,杰拉尔德是这方面工作的老手,而奥巴马缺的正是经验。
  在黑人社区里面,黑人教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部分黑人来讲,不去教堂几乎等同于把自己和社会割裂开来。教堂不仅仅是一个人们获得精神指引的地方,更是让那些从未进过学校的人接受教育的地方。在这里每周都有专门的人讲黑人的历史,美国黑人的传统文化也在这里传承。来者不限,无论贫富、教育程度,在这儿人们的生命都是平等而交结的,任何人如果想孤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被视作对所有人的冒犯。
  除了进行宗教和教育活动之外,黑人教堂在历史上一向是黑人反奴隶制、反种族主义的坚强堡垒。当今美国绝大多数黑人是基督徒,主要集中在浸礼会(Baptists)和卫理公会(Methodism)这两大基督教派中。黑人成为基督徒在历史上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北美奴隶主是禁止黑奴信教的。在18世纪第一次大觉醒运动中,传教士开始深入到种植园中传教,他们说服种植园主允许黑人奴隶信教,以便让奴隶更加效忠主人。但是为了防范黑奴反抗,奴隶主对他们的宗教活动严加控制,为了摆脱这种控制,1773年美国第一个黑人独立教会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此后在南方出现了一大批黑人自己的教会。这些教会在布道过程中强调基督教的灵性自由和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有的矛头直指奴隶制,因此遭到奴隶主的强烈敌视,有的地区的黑人教会惨遭解散命运,19世纪,美国南方多所教堂遭到白人焚烧。
  南北战争期间,许多黑人教会发挥了巨大作用,救助了大批逃奴。战后,黑人教会发展迅速,人数急增,成为黑人宗教、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互助团体,还成为培养黑人领袖的最重要场所,华盛顿、杜?波依斯、马丁?路德?金以及杰西?杰克逊都是从黑人教会成长起来的。段琦:“从美国黑人教堂被焚说起”,《世界宗教文化》;
  1996年第4期。
  这个项目第一年的经费是1万美元,杰拉尔德多给了奥巴马2000美元买了辆二手车。这笔钱与奥巴马在商务国际公司的薪水简直不可相提并论。但是这份工作却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那种最基层的草根组织活动。奥巴马的工作是参与阿特格社区发展计划(Developing
  munities Project;
  DCP),该计划隶属于一个较大的组织——芝加哥卡路美社区宗教联合会(Calumet munity Religious Conference in
  Chicago)。按照杰拉尔德的设想,这里的人要想重新赢回工作机会,首先必须携起手来,求同存异,改善社区环境,而“社区发展计划”的核心就是给社区带来改变,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士气,争取能让该地区曾经繁盛的小制造业重新开张。重新吸引制造业落户芝加哥南部的这些地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杰拉尔德了解这些社区居民们的心态,他们是如此地渴望改变,以至于一点小小的希望也能为他们带来积极的转变,这种希望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一个人。对于这些居民来说,奥巴马就是他们的希望。。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在人间:社区服务的日子(2)
在美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黑人开始大量涌入市区,而白人的反应则相反,他们希望搬离市区,有人把这称作“白人逃离”(White
  Flight)。随着白人的流失,便利店、银行渐渐从这个区域消失,市政服务如垃圾清理、停车场、道路保养和治安保障近乎停止。黑人聚居的地方,社区服务质量、环境、房价等指标都不理想。有的人家孩子书读得不错,毕业之后就举家迁走了,留下较穷的一批人继续进驻原来的老房子,他们没钱修缮也没心思弄这些东西,久而久之社区面貌就成了现在这种破败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城市衰败”(Urban
  Decay)。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奥巴马发现,父母们最担心的事情是孩子的安全问题。随着失业率的上升,抢劫案件扶摇直上,但是警方却对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重视不够。通过调查,奥巴马认为,如果能请到这个社区的分管警长做客讨论有关社区安全的话题,会有很多居民愿意参加,这样一来社区的交流就能够得到促进。于是,奥巴马开始联系相关人员,准备举行一场讨论会。但是由于该地区宗教领袖的反对,奥巴马原先的计划几乎全乱了套,活动最后的结果也差强人意。
  这件事情让奥巴马受益匪浅。首先,他第一次认识到了黑人社区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事实证明这项工作并不是仅凭一腔热情就能做好的,需要细细筹划、小心运作。其次,他意识到了黑人教堂的核心作用。以前他只是听说黑人教堂在黑人社区中的“心脏”地位,这一次让他亲身感受到了黑人社区中宗教领袖的巨大号召力,任何黑人社区活动,如果没有黑人教堂的支持,不大可能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第三,他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一年1万元的工作经费对于整个社区来讲只能是杯水车薪,要纯粹靠第三方来完成社区改造简直是痴心妄想。奥巴马所能做的,是找准那些效果明显、起效迅速、成本可控的“施力点”,牵头推动事情的完成而不是“单打独斗”,因此必须要将政府的力量放在“主力”位置,怎样协调政府成了奥巴马思考的重点。以上三点成了后来奥巴马社区工作的三件法宝。
  针对本地区的失业率,杰拉尔德曾组建了一个工作信息数据库,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信息服务。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这些失业人员来讲,仅仅提供工作信息是不够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需要接受再培训和再教育以适应新的工作领域,这显然是一个信息平台无法完成的。况且,事实证明,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差距,越贫穷的人越难以从这样的平台获取信息,但是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帮助的。
  奥巴马和两位同事在调查阿特格地区失业情况时,无意中从一本小册子上面发现,原来政府早就设立了再就业培训项目,只是从来没有在阿特格地区设立培训点。于是,他们的目标开始集中到说服就业与再就业指导处在阿特格开设培训点上。为了配合这一申请,奥巴马等人还联合黑人教堂组织了一场近百人的居民大会,邀请政府官员参加。整个大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与会群众表现积极,让政府官员非常感动,当场做出六个月之内建立一个阿特格就业与再就业中心的承诺。对于奥巴马等人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奥巴马的社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让他终于能够抽出点时间和自己远在肯尼亚的亲人们联系。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叫奥玛(Auma),在德国留学,戴维车祸去世之前两人本来约定要在美国见面,但却因为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取消。这次姐弟俩终于有时间见个面,尽管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但是两人却一见如故,好像他们从小就是在一起长大的一样。奥巴马给奥玛仔细讲了自己的身世和背景,奥玛则更多讲了自己在德国的生活以及和父亲在肯尼亚的日子。奥巴马从奥玛口中得知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罗伊(Roy),现在就住在华盛顿特区。其中还有一些连安都不曾知道的故事。
  奥玛和罗伊其实都是老巴拉克的第一任妻子科吉亚所生,父母离婚之后,孩子依照规定判给了老巴拉克。在肯尼亚,离婚之后孩子都是判给男方抚养。科吉亚当然舍不得但是也没办法,老巴拉克属于相对富裕所谓的“相对富裕”是指能够负担得起家庭的开支,有独立的收入来源,这在老巴拉克那个时代的肯尼亚已经算是不错的条件了。的肯尼亚人,孩子跟着他毕竟要比跟着科吉亚幸福得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在人间:社区服务的日子(3)
和奥巴马的父亲一同返回肯尼亚的还有一个叫露丝(Ruth)的白人女子,这个女子后来顺理成章地取代了科吉亚,成了两个孩子的继母。
  老巴拉克曾经在肯尼亚的美国石油公司工作过,借此机会认识了不少肯尼亚政府的高官。回国之后,老巴拉克凭借这些人脉进入了肯尼亚旅游部工作。时值肯尼亚国内部落矛盾恶化,老巴拉克的部落卢奥人指责当时最大的部落基库尤人占用了太多的资源,把最好的工作都给霸占了。政府内部对于这样的争端一般选择沉默的态度,只有少数人敢发表评论,老巴拉克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部落制根本不再适合肯尼亚的未来发展,而且工作应该以劳动者的素质来衡量,不管他们是来自哪个部落,能者居之。也许老巴拉克说的都是对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的言论很可能会把部落间的争端引到政府内部来。他为自己的直言不讳付出了代价,总统乔莫?肯雅塔解除了老巴拉克的职务。
  被解职后,老巴拉克一直赋闲在家,开始借酒浇愁,而且喝得很厉害。妻子露丝开始忍受不了他的行为。一场严重的车祸之后,两人离婚了。老巴拉克的伤花了一年多才康复,这次车祸碰巧促成了奥巴马一家人在美国的那次团聚。
  美国之行,老巴拉克曾经希望和安复婚,由于种种原因被安拒绝了,这给老巴拉克的心理带来了更严重的伤害。由于车祸,他失掉了自己在自来水公司的工作,带着罗伊和奥玛搬到了距离城区较远的地方。没有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比较拮据,不得不靠向亲戚借钱度日。孩子们被迫出门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但他极力想向外人证明自己仍然有能力操持这个家。老巴拉克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变故给孩子的心理产生任何影响,在花销方面尽量做得比原来还体面。还好奥玛上了寄宿高中,罗伊到各个亲戚家轮流借住,两个孩子不在家,生活压力要小很多。1978年肯雅塔总统去世之后,老巴拉克得以重回旅游部任职,但是一直都没能从周围人的误解和冷漠中走出来,性格也变得有些古怪。
  奥玛后来搬去了德国,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渐渐地将以前那些不愉快的家庭经历慢慢淡忘。她的确忘掉了不少,以至于老巴拉克去德国探亲的时候,父女俩度过了一段很开心的日子,原本破碎的家似乎又重新快乐起来。可好景不长,老巴拉克从德国回来不久的一场交通意外将一切击碎。
  姐弟俩长长的谈心到此结束,奥玛的出现是奥巴马一生中必要的插曲,从她那里父亲的一切终于开始变得完整和丰满。在奥巴马心中,父亲的传奇经历和近乎神话的形象并没有因其人生的低谷而显得暗淡,反而给正处于事业奋斗期的奥巴马以韧性,今后每每遇到挫折他都会回忆起父亲的事迹,让心灵得到慰藉和平静。与此同时,奥巴马对自己同父异母的亲人也多了几分了解,与这些素未谋面的兄弟姐妹之间的距离感突然消失了,有个想法在他心中萌发,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他们。
  奥玛启程回到德国,奥巴马的生活重归平静。就业与再就业指导处信守承诺,在罗赛岛附近开设了培训中心,距离阿特格花园小区非常之近。有趣的是,哈罗德市长还亲临中心剪彩,看来他终于开始关心黑人社区的福利问题了。杰拉尔德因为工作部署的需要不得不离开芝加哥去另一个城市,临走前他给了奥巴马一个重要的提醒:“小小的成功还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
  不久,奥巴马就迎来了自己在黑人社区工作的又一项成功。他有一天从报上看到芝加哥房管局登广告雇人要把阿特格分理处办公室的石棉给清除掉。于是,机警的奥巴马怀疑阿特格的公寓在建筑的时候全都使用了石棉这种危险的建筑材料石棉是一种建筑材料,其颗粒吸入肺中会给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奥巴马派人去打听这事,得到的回答模棱两可。当他们直接去房管局找负责人询问的时候,终于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所有的房屋内装修中都使用了石棉并且眼下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巧妙的周旋,奥巴马终于引起了公众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同时引起了美国房屋和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