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慧性图文思维教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并非孔子个人的思想,在进入东周时代以后,人们的智能屏障慧识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共性,这类以智否慧,逐步形成一个时期的社会共识。这个智能社会强势展开以后形成的共识,在数百年之间,造成了中国古籍中大量与玛雅文明相似、相同的记载,被人们所逐步主动清洗掉;而慧识仍然幸存的极少数人,从周代朝庭流落社会中以后,则改变笔触写了一部神话般的《山海经》,万幸般地保存下来,成为稀世珍品。中国的慧识文化典籍,被自己人所逐步淘汰,而与玛雅文明失落的方式异曲同工,这是幸运还是悲哀,还真难评判。
  现在,我们中国人只知道历史上存在着儒学智能教育的千年史,却不知道还存在着道学慧性教育的绝代史。绝代于战国以后的秦汉时期,被灭绝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历史。中国教育的历史在2500年以前的那一片空白,是用什么进行教育,如何教育,都不甚了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种现状。
  历史上,中国道德根文化系统的慧性教育,比西方的“闲暇”式思维法强大得多。道德根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完善的经典教材、成熟的学习培养技术、强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基础;并且,还有无数经过这一教育系统而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作为世间的典范和表率。例如,最着名而影响深远的有:伏羲、广成子、黄帝、老子、庄子,而其他载于史册的人则更多。从黄帝时司音乐的伶(职务)伦(名字)起,史称洪崖先生的慧智型人才,那可是历代不绝世。尧时有许由,禹时有皋陶、化益、真窥、横革,商朝时有傅悦,周朝时有姜尚,战国时有孙叔敖、鲁班、扁鹊等等大量杰出代表人物。这些历史的沉淀,汉代智能儒学根本无法撼动,也不可能全盘抹杀他们运用性慧的巨大创造力。他们在各个领域中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以及表现出修身成就的表率作用力,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慧性教育成果能够尚有所保留、并且存在下来的原因。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5)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成果,是通过什么教育方法获得的?中国的智能儒学对此就加以曲解,加以边缘化,加以否定,把这个本来是最良好的教育方法非教育化,从来不把它称之为教育,而是把它技术化。这正是因为中国的智能儒学无法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智能文明那样,公然去宣布“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剩下的一句话就是“Bye Bye”,而与他跟随了将近二十年的老师柏拉图分道扬镳,完全摆脱、丢弃自己老师尚未形成完整教育系统性的内求法。研究了西方的哲学史,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的这个“闲暇思维法”内求法,的确是没有形成系统性,根本不能与中国古代的慧性教育法的完整性进行相提并论。亚里士多德依据“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的信条,从此独立开创了智能演绎思维的外求法。
  智能型的儒学,在中国所导演的慧性向智能的全面转换过程,在表面上看起来,那的确是显得既“仁义”,同时又合“礼仪”,其过程也相对隐蔽和机敏得多,以至于我们现代的文化研究者,也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陷入汉儒们给我们后代所构筑的“改造营”,从而对于秦代以前的历史,难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研究时,同样会顺着他们设置好的这个杆子往上爬,同样去以智释慧,以智能解析慧性,以儒解道,而难以对道德根文化的真面貌进行正确地研究和认同。现在国际上,国外的学者都能够大胆地承认,我们现代思维方式与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他们无法去解读。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却认为自己可以用智能的方法,去解读老子、解读黄帝、解读古代的慧性教育法所诞生的一切,连外国人的这一点自知自明,都不具备。这个文化差距,还是可以显示出来的。这是因为受到了儒学几千年乔装打扮的影响,根深蒂固。
  为了使大家更能明确这里面的辩证关系,我在这里引述一个历史上曾经记载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们了解和掌握中国道学慧性思维法教育与儒学智能思维法教育的差别,是比较有帮助的。
  明朝时期,大概在成化五年的时候,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学士,是位举人,他名叫张升,他乘着一只船,北上京城去赶考。
  这位举子平时就学习十分刻苦,惜时如金,在旅途中坐在船上也始终手不释卷,不忘读书。有一天,他站在船头上,摇头晃脑、吟哦诵读的时候,有位同船北上道家服饰打扮的人就踱到了他的身边,开口问他:“你为什么每天总是同样看这一本书,而且手不释卷呢?”
  张升见有人动问,就很恭敬地回答说:“这个读书,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和理解。”这个回答有没有道理呢?……很有道理,无懈可击。
  但是,这个道士听完张升的回答以后,就拿过书来,将这本书迅速地翻看了一遍。然后就随口背出书中的内容,一字不差,就好像这本书的内容早已经烂熟于胸一般。
  张升当时惊愕不已,像道人这种超强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那是闻所未闻,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难望其项背的。他也明白了自己今天遇到了一位异人,遇到了一位高人,其能力绝不止于强闻博记的能力,可能还有其他更厉害的本领。于是,就急忙很谦虚地叩问自己今后的运程、命运。这位进京赶考的举人,当然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能不能考中,能不能金榜题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6)
那位道家打扮的人士见他动问,就顺口说了一句:“你今后的命运中,会有三件大事情发生,那就是:中状元;买宅子;另外,会在滕王阁饮三天的酒。”讲完可能要发生的这三件事情,然后,这位道人打扮的人就不肯详细讲解了,默然不语其详。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张升果然如其所言,赴京考试就中了头名,当了状元。当了状元以后,众星捧月,就发财了,买了状元第的宅子,在京城住下来,做了几年的京官。但是,后来因为他敢于直言劝谏,而被皇帝贬于南京供职。南京是明朝的老都城,他在前去赴任的途中路过南昌,当地的官员因为敬佩他做人的人品和为官的官风,就在滕王阁里摆上酒席,邀其畅饮,果然连续款待了他三天。那位道家人士随口所言的三件事,无一没有应验。
  在这一则历史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认为并不是那位道学人士预测判断的准确性值得人们去击节赞叹,没法赞叹,不必去追求那个“玄之又玄”。相反,值得分析和把握的应当是他那过目不忘的慧智能力,这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也正是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所最急需的东西,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我们看一看,分析一下,这一段简短的故事所透露的现象中,两位主人公,张升这一方,那可以说是智能儒学思维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是应试教育培养而即将被皇帝钦点的头名状元郎。他的智能思维学习模式,就是手不释卷,学而时习之。这种教育是一种后天智能独运,“读书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和理解”的方式。张升的智能思维模式,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智能文明时代儒学的巅峰状态,他完全无愧于是整个儒学智能思维模式的成功代表人物,是位博士级的人物。我想,大家不会反对这样给他加冕。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主人公,那就显得可怜了,是一位不见经传史载的普通道家人士,连张升自己亲笔的记录中,都还不知道人家的名字,那真是典型的草根一族,是典型的山寨派,是山林师徒式教育培养结果的人物。他所代表的,正是道学中经过慧性和图文思维模式教育培养、并且具备较强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普通人士,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也没有炫耀的志趣。他的阅读方式,那的确是一种“迅速翻看,随口背诵”,是一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以慧统智”、“以慧导智”、“慧智同运”的阅读学习方法。
  状元郎张升与道家人士的偶遇,他们教育学习方法的交流碰撞,就如同西方的“试验证伪”一般,揭示了人类慧性图文思维记忆模式与智能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思维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层次区别性。所揭示的,是不同的思维教育模式,必然会结出品质完全不同果实。其中的优劣性,大家听完了这个故事,再分析一下,相信明眼人一看即知。
  那么,道家人士的这种速记法,在当代是否就已经失传了呢?其实并没有失传。因为慧性图文思维记忆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潜质,人人都具备着这种潜能。这种潜在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强弱之分,但并不存在你有我无的差别。绝大数人只是处在一种被智能意识所屏蔽而废用的状态中,关键要看是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主动打开每一个人的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大门。但是,打开大门的钥匙,却一直是掌握在道德根文化、掌握在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中。诵读黄帝和老子的经典,就是一把最容易打开大门而获得图文思维力的金钥匙。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7)
《北京新京报》曾经有过一篇报导,11岁的男孩李洪彬,将《老子》81章倒背如流,这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北京大学电教中心进行过公开表演,而且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他自己所说出来的奥秘,就是“我背诵时就好像照着大脑里的一张图念下来,没有你们想得那么难。”
  李洪彬的记忆法,就是一种极其典型的慧性图文思维法。而他的慧性图文思维法的被激活和出现,就是得益于他坚持了诵读《老子》81章。老子的五千言,就具有开慧益智、激活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强大作用。
  背诵儒学智能教育的四书五经,并不能产生激活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展开,而只是具有智能知识提升的良好作用力。这一点,已经被2000余年以来的历史所长期证明;同时,在我们所推行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中,由于紧紧扣住了道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的黄老经典诵读,以诵读《老子》为主体,兼容儒学智能教育的经典,像李洪彬同学这样被激活出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孩子们,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经典诵读的方法。这些在社会推广中所产生的广泛例证,充分说明了:道学中的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法、右脑同步开发使用的方法,才是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
  历史上在儒学独尊的文化专制*时期,道学的慧性思维法与儒学的智能思维法之间的这种不间断的碰撞,并非仅仅只此一例。翻开历史记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典型的,还有我们曾经引述过的儒学泰斗朱熹与道学南宗祖师白玉蟾的故事。当年,朱熹曾经南下,到武夷山开办学堂,讲解理学。他们两人在武夷山相逢而发生的“偶中尔”的故事,同样也是一种慧性思维方法与智能思维方法而发生碰撞的必然结果。
  人类最优秀的教育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其实就保存在道学之中,但是由于智能儒学长期在文化领域进行*专制,将道学和佛学视为非正统和异端,虽暂时还没有把它们认定为邪说(“异”就是路不同;“端”,就是终点),但是“要想读书做官,就不能学习异端”,这就作为一条戒律一样,成了智能儒学理学的律条。智能儒学对道学千方百计地加以丑化和扭曲,进行文化教育的边缘化,使得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思维方法,长期与社会教育主流文化相隔绝,所以只能隐藏于山林和民间。就像现代人所提到的那样,只能当草根,当山寨游民。
  其实,智能儒学中理学泰斗朱熹的心中,十分明白道学慧性思维方式的优胜性,也明白道学慧性教育法的强大生命力,但是为了维护智能儒学已经取得的绝对*地位,他必须全力公开反对道学和佛学。但是在私底下,他却又去悄悄地在研究道学教育学习方法。朱熹就曾经亲自到过四川去淘宝,想研究《参同契》。他就曾经研究过道学的名着……《参同契》,还化名为空峒道人邹诉,写过《周易参同契考异》这本书。他运用自己的智能思维方法,研究《参同契》,那也是很多年,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就是不能通透其中的真义。你说他聪明不聪明?你说他的智能发达不发达?那就是聪明,就是发达。要不然的话,他怎么能创造理学这个学派呢?但是,站在慧性教育的角度来看,他是聪明还是愚呢?还只是一个典型的前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不是真的聪明,并不是慧智型的人才。他研究了很多年,手不释卷,学而时习之,一直钻研到晚年,也还是参不进去。与这一部《参同契》,既不能“同”,也不能“契”,最后也只能放弃。
  现代人……特别是我们当父母的、当教育者的,在中国这么完善的古文化和现代文化面前,要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纯粹的智能思维方法,是钻不进慧智同运而诞生的经典宝库之内的。花的力气越大,就与之相隔越远;运用的智能越强,被反弹的作用力也就越大。想以智能驾驭自己的慧性,只会更加严重地封闭心中本身就具有的那么一丁点儿性慧。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慧智文章只能慧智读,否则只是无缘两相隔。归结起来,这两句话就可以了。
  如何对待中国道学文化中需要通过慧性教育才能正确解读的丰富经典,儒学理学的学究们,也就只能利用掌握皇权资源的优势,全力维护智能孔门朱氏理学的权威性,而不遗余力地*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预防人类最优秀的教育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取而代之。就应了人们常常所说的那句话: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要说葡萄会酸掉牙,让人们可千万别吃。而且,作为儒学和理学,它们不仅仅是劝导人们不吃,而且还限制人们去吃。怎么限制呢?那就是还要设下篱笆围起来,防止人们去接近它,这就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所干的绝活。深入历史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他们干这种绝活非常拿手,经验老到。这种拿手绝活,其实迄今还仍然被一些人十分滚瓜烂熟地运用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只是由于现代的人普遍缺乏感恩心,采用、运用了朱夫子他们的绝技,取得了利益,却没有一个人对朱夫子烧高香酬谢而已,我想朱夫子可能会感到遗憾的。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1)
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如何去探求,是否存在过?实质上,的确在我国的历史中就存在着这种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就被冷宫式、阉割式地隐藏在道学修身的慧性教育方法当中,那就是老子的益损教育法。什么是“益损教育法”呢?那就是老子五千言当中大家都熟悉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很简单,但是里面的内涵却非常深远。它能使人开慧益智,慧智同运,从而产生出学习阅读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能力,将人类天然具备的慧性潜能发挥到最高的程度,是人类最殊胜的教育学习方法之一。
  许多人由于受历史上智能教育的一些影响,长期接受其对道学慧性教育的边缘化、异端化,基本处于一种洗脑式的认同。一提到老子“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就用虚渺不着边际、架空道学慧性源头和载体的心态,去解读这个“为道日损”。其实,老子的益损方法中的这个“学”和“道”,就是“智”和“慧”、“左脑”与“右脑”的异名,也可以说是“识神”与“丹元”的异名。从“心为神宅,脑为神府”的心脑整体学而言,“为道日益”,就是要制约、克服、清除识神对心阳丹元进入大脑右侧办公室开展正常和深度工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连这一步都无法真实地实现,阳我丹元的慧性工作都无法展开,这一对阴阳的相互制约,都未能用德一去化解和超越,还想去高谈阔论什么大道,那岂不是对大道的边缘化、异端化?
  其实,在中国2500年的历史中,人类最优秀的教育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培养、诞生出合善同德的贤人和圣人的教育方法,全都一直默默无闻地保存在道学修身修真教育的领域之中。但是,由于智能儒学的专制*,将这种培养教学方法异端化、神秘化、边缘化(就是缺一个现代化),而驱除在所谓正统教育的大门之外,没有人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甚至,道家内部也无人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体系,进行现代型的分析、总结、升华,所以道学的这一慧性教育方法长期处于一种日用而不知,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人类的思维模式,客观地存在着性慧思维退化成为慧智思维的阶段。客观地存在着从性慧思维方式退化到慧智思维方式,从智增慧隐的状态,然后就全面转化成为智能思维的历史演化过程。自然的作用力和教育作用,是最强大的。在本世纪的2012年以后,也必将因为天体宇宙大气运转化的影响,促使深陷于智能文明的人类重新觉醒,从而逐步转化成老子在五千言中早已揭示和预言所提到的前景:通过慧性的益损教育,进入执一思维模式之中,重新达到大慧大智、慧智圆融的正确思维模式之内,从而全面复兴道德根文化,共创“守中执一”的新文明历史时期。
  我们现代的人类,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以至于社会,已经全部深陷在智能文明的窠臼之中而不自知。在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就更是一种极其典型的“前识”型的纯智能教育方法。什么是老子所指出的“前识”呢?“前识”,就是指动脑不动心、前端六根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大识。“背性离心,去心从脑,扬智抑慧,只重六根”,这就是智能前识教育最重要的特征。老子指出,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式的教育模式。这一句话,大家可能读不出味道来,这里我就点拨一下,其实这句话非常精妙,它既从整个句子的句意上,整体性地预言揭示了人类教育在它之后必然出现的总趋势,这是一个解释;同时,在每一个文义和字义中,揭示了生命真相中人类产生智能意识的生理秘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2)
“前”,是指生命的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则是人类的阴我心之“名”,称之为“识神”,也就是一个肉眼不可见但是慧观内视却能察的心神生命之一。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体元“非恒名”。而“首”,则是前面提到的阴我心的“字”,是它字的一个浓缩,要把它解开来,全称则是“首焱”。今天的课听完了,就要知道自己的识神是个名,而“首焱”是它的字,经常呼唤它,让它老实一点,别让它干扰自己的慧性,那么也就可能在坚持诵读老子《德道经》的同时,能够达到开慧益智的作用。所以说,人类的阴我智能之心,还有一个号。古代中国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把隐态的东西搬到显态来,一个人生下来要起名字,要取字,要具备号。老子在他的五千言当中,就将识神的号隐藏在另一章节之中。在讲解心神合一方法的时候,还要具体讲。
  只要坚持诵读老子五千言,实际仅仅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解读出一个奥秘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坚持诵读老子的五千言,识神“首焱”就会无所遁形而被无为而治地再造,最终归善回正合德。而如果只是单纯地重视前识六根的教育,不认知人类识神的本质,盲目顺应前识的需求进行教育,那么,人们产生违背自然法则的愚笨头脑,也就是远离慧性教育、拒绝益损教育的必然结果。
  聆听老子的揭示和预言,结合我们上面的解析,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孩童时代,就被大人们给教愚了、教笨了,只有一颗外表看似聪明,实质上却是违背自然客观规律、不明生命真相而愚笨的大脑(“首”),放任阴我心首焱,通过纯粹的后天意识,运用前六根而管理自己生命。人们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说二千多年以来都是一种“活得不明不白的累,死得恶果增的糊涂”。实质上,连为什么来到人间,有这一场生命的过程,都是不明不白,过得很累很累,而到死的时候却犯下了大量的错误。因为我们几千年以来,整个社会主流都是接受的这种“前识智能教育”方法,从来都未曾主动放弃和校正过这一方法。相反,智能教育却是愈演愈烈,甚至登峰造极,以至于现代的孩子们起早贪黑都学不完,加班加点赶作业,连书包都装填得背不动,孩子们只有哭的份儿、喊累的份儿、喊不想活的份儿。一个孩子都知道活不下去了,我们的教育到底走了一条什么路?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少年时代的欢乐和自由,天真与纯朴与他们无缘。我们大人毫不顾忌童心的真切感受和那个年龄的生理需求,而是以愚智的头脑剥夺孩子们的自由,扼杀慧性的出现,破坏少年儿童的心身。这一切,在当前比西方教育界还做得更为残酷,更为无情,令人心痛、心酸。惯性运动,刹不住车,好像要把中国所有的儿童都碾碎才罢休似的。
  所以说,特别地令人心痛、心酸。我们每个成人、每个大人,实际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其实自己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把那一段欢乐的美好时光赠与给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并不费事。可是,由于我们受利益的驱使,由于相互之间的比攀,正逐步向悬崖的边缘在“勇敢”地迈出,所以令人心痛。
  我们东方与西方虽然遥隔千山万水,东方虽然拥有和广泛存在过人类最佳的慧智型的益损教育方法,但却与西方一样,难以抵御人类智能欲望的疯长,从而相继丢失人类曾经拥有的最佳教育学习方法。这一迷失,也就长达二千多年而难以醒悟,简直就像森林里昏睡的公主一样,白马王子始终没有出现,她就睡个不醒。而只有极少数人仍然默默地担负着承传的责任和义务,使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这个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不至于真正被消灭掉,就静静地以待时至缘生而可能到来的复兴。当前,这一机缘已经成熟,前有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范例,历史上也保存着大量慧性思维优胜于智能思维的鲜活例证。其实,我们只要剥去其中人为性地蒙在外层的神秘面纱和边缘化的阴影,那么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益损教育之法……德慧智教育方法,就会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教育领域中,开慧益智、慧智共运、培贤育圣,让孩子们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成长,在慧性确立和指导之下,个性方向有的放矢地去发展,而完全有别于智能教育模式的全新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可以诞生的。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3)
要想摆脱智能文明时代“前识”教育一枝独秀而百花凋零的这一现象,让孩子们和我们每个成人自己,都能优先站在即将到来的人类思维模式改变的起跑线上,迈出高效而迅速的步伐,当前正是 “其未兆也,易谋也”的最佳时机。孩子早期的正确教育,是把握人生的起跑线;而实践老子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的益损教育、德慧智教育,培养慧性图文执一思维方式,则是抢占智能文明转向慧性道德文明的起跑线,是开慧益智、慧智同运而培贤育圣的起跑线,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尽快实施。希望我们可以首先在自己身上去实施,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去实施。这一点,我们可以优先去做到。
  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知己知彼,要分析智能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动能,在历史上能够把慧性教育挤到历史的角落中去,如何才能破除它?什么是慧性图文思维方式教育的教材?人类的慧性潜能图文思维法又如何培养?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强闻博记的能力如何去充分开发应用?这几个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急待需要解决的课题。这几个问题,其实也同样既是各自独立、但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智能文明,之所以能在我们这一人纪时期大行其道,势不可挡地发展到它的尽头,原因虽然是多方面,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私心和欲望的不断增强,并且未能主动依照道法进行扼制和规范,从而出现离道失德,弃正从旁,失善生恶,逐步愈滑愈远,最终发展到不能自拔,以待“寿终正寝”。
  黄老修身学说的大成者们,像伏羲、黄帝、老子、庄子他们,由于性慧的深度观察,能够达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眼不看窗外能知天道规律的崇高境界。所以,对人类社会逐步地下滑,他们早已经洞若观火,心知肚明,但他们却并不会人为地去干扰这种规律性,阻扼这种总的必然趋势。但是,物极必反,他们同样早就预见到了“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必然性,所以留下了可供后人使用的慧智经典。道学因为具备超强的预见性和顺应性,所以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一种“若逢其时在京城,未逢其时隐山林”的状态。老子当年所亲自撰写的《德道经》五千言,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最杰出的慧智经典。它对人类而言,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同时在慧性教育中也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慧性图文、执一思维的教科书,是最佳的一本教材。
  老子的五千言,在历史上基本就是两种版本。一种是在汉代经过后人编修,具有较强的道德理论性和方法性,专业理论性极强的《道德经》通行版本。另一种版本,是1973年湖南出土的汉墓帛书版本,也就是经我们整理而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德道经》帛书版本。这一版本,被时间胶囊封存了二千年之久。
  一经打开这个时间胶囊,我们就不难以采用慧智同运的思维观去发现,大道自然的力量无比神奇,一切变化看似无序却有序。时间胶囊,为我们人类完整地保存着一部人间最好的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性的教科书,保存着人间硕果仅存的一部“执一”思维法培养、慧性图文思维法恢复的最佳教材课本。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与通行本《道德经》截然不同。这两个通行本已经丢失了的鲜明特点,那正是慧智同运教育中教科书和教材必须要存在的重要内容。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4)
中国在周朝前,早已经创造和长期应用着慧智型文化教育,而诵读是其中的灵魂,像道学的观诵、佛学的念诵,儒学虽然滑入了纯智能教育范畴,却仍然离不开吟诵。这是因为儒学和引进溶入到中国的佛学,它们全都无法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