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的恩典
李世民玩心眼,却不是李勣的对手,但这倒成全了李治,因为他给李治留下了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忠臣良将。李治即位第四天,就提升李勣为特进、检校洛阳刺史、洛阳宫留守。即位第二十天,他就把李勣调回京城,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位同三公,从一品),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短短一个月时间,李勣就官复原职,这当然是李治的恩赐。两个多月后,他又提升李勣为左仆射。李勣这几个月升职的速度堪比坐火箭,但他的头脑并没有被其冲昏。出身于寒门的他深知,无论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和强大,都不会被出身高门的长孙无忌等人放在眼里,于是他不停地告诫自己:在长孙无忌等人面前,我要保持低调,该装孙子的时候绝对不可充当大爷,否则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
另外,左仆射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看起来无比辉煌,实际上却非常棘手。因为长孙无忌大权独揽,李勣担心自己掌握实权后会遭到长孙无忌的妒忌,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执政意见会与长孙无忌相左而遭到其打击,于是请求辞去了左仆射一职。李勣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规避长孙无忌等人的锋芒,韬光养晦。 。。
争取关键人物(3)
李治玩命地提拔李勣,一方面是为了有恩于他,另一方面就是有意让他制衡长孙无忌等人。别看李治一向对长孙无忌唯命是从,但他并不想这样,他希望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势力,这股势力的关键人物就是李勣。然而,李勣是个非常聪明而高明的人,他不是不懂李治的用心,而是想远离政治斗争。
早在23年前,李世民搞“玄武门政变”时,就曾拉拢过李勣,还有那位头号名将李靖,但这两位名将都拒绝了李世民的拉拢,他们既不参与,也不反对,其实就是明哲保身,远离政治斗争。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并没有因此记恨李勣和李靖,反而对他们的政治智慧感到由衷钦佩,于是大加重用。
李治深知李勣的政治智慧,但他一个劲儿地想重用李勣,以制衡长孙无忌。永徽四年四月,也就是长孙无忌以莫须有之罪,诛杀李治的三哥李恪和六叔李元景等一大批亲人的那个月,也就是他哭着向长孙无忌求情遭拒的那个月,他竟无视长孙无忌的顾忌,大胆册拜李勣为正一品的司空,兼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长孙无忌,只是略微次于他。
这一次,李勣并没有推辞,李治也并没有就此罢休。不久,他又命人为李勣作了一幅写真画,并亲笔作序:“先朝特以委公,故知则哲之明,所寄斯重!茂德旧臣,唯公而已……”
那意思是说,我老爸特别委托你辅佐我,他老人家的寄托重若泰山啊!在当今旧臣之中,受到先帝重托而又受到我倚重的人,仅你一人而已,我的意思你可明白?聪明绝顶的李勣当然明白李治的意思:我倚重你就是对你有恩,我对你有恩,你就得知恩图报。
鉴于以上因素,李治和武则天决定争取李勣,争取这位关键人物的支持,而且要尽快。因为在永徽六年八月,在李义府和许敬宗疯狂宣传报道废王立武的消息时,一件不利于武则天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长安县令裴行俭得知废王立武的消息后深感忧虑,他觉得国家将会因此祸乱,便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秘密议论此事。裴行俭是一代名将,他的父亲是瓦岗名将裴仁基,长兄裴行俨是一员猛将,号称“万人敌”,也就是小说《隋唐演义》里那个隋朝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不幸的是,裴行俭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密议废王立武的事情,被武则天的心腹袁公瑜听见了,他立即报告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后果可想而知。
裴行俭是名将之后,身上难免有一股子正气,当他得知废王立武的消息后,肯定会从国家利益出发说些义愤填膺的话,但是他错了,他不该和长孙无忌、褚遂良密议此事。因为在中国古代,臣子议论皇帝是犯罪的,至少是大不敬之罪。密议皇帝更是罪不可赦,更何况裴行俭密议的是皇后废立的大事。
而且,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旗帜鲜明地站在武则天的对立面,他们就是武则天通往皇后之路的绊脚石,裴行俭和他们在一起,就等于表明他自己也是武则天的敌人。另外,密议一件事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密谋一件事情。于是,裴行俭的举动引起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高度警惕,但他们并没有把裴行俭怎么样,而是借故把他贬到西州(今新疆高昌一带)任都督府长史。也就是在那个遥远而荒芜的西部边陲,裴行俭成长为一代名将。
武则天和李治把裴行俭贬到西州,其实是杀鸡给猴看——警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反对我的人没有好下场,谁反对我,我就打击谁。但通过这件事,武则天也意识到,必须尽早夺取皇后之位,否则夜长梦多,但前提是必须争取李勣的支持。
争取关键人物(4)
宰相逼宫,李勣躲猫猫
九月初一,李治上朝后,任命许敬宗为礼部尚书。他的这个安排是经过考虑的,因为礼部是一个掌管国家礼仪制度的部门,废立皇后也需要相关礼仪和制度,把许敬宗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显然是为废王立武一事提供方便。
退朝后,李治特地召见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和右仆射褚遂良四位宰相,商议废王立武之事。当时宰相共有七人,李治只召见这四人,却没有召见门下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和崔敦礼,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韩瑗和来济先前曾反对立武则天为宸妃的事,这次若召见他们,他们肯定会继续反对。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召见他们。其次,崔敦礼这个人看似是个老好人,却喜欢和稀泥,凡事不参与,正反两派他谁都不会得罪,有他没他都一样。
为什么要召见那四位宰相呢?因为李治心里很明白: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是站在一起的,李勣是他要争取的,也是有希望争取的。于志宁则一直是自己的幕僚,他为人虽然和崔敦礼相似,但他要是能在关键时候为自己说句话,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只要李勣和于志宁站在自己一边,他就有了主心骨和底气,他完全可以不顾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拍案而起:“废王立武,就这么定了!”
但是,李治失望了,因为李勣和于志宁并未如他所愿。在面见李治之前,四位宰相都对稍后的议题心知肚明,他们在商议该由谁先出面发言。喜欢和稀泥的于志宁先后提议由长孙无忌和李勣发言,但褚遂良都认为不妥,他自告奋勇地说:“遂良是托孤大臣,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不尽到一个做臣子的本分,死后如何面见先帝?”
褚遂良是谏官出身,也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提议没有人反对,这也表明大家都是反对废王立武的。然而,李勣却突然称自己有病,他不见李治了,其实他是在玩躲猫猫游戏。由此可见他的圆滑世故程度。
在殿堂上,李治看着气定神闲、稳若泰山的长孙无忌,鼓足勇气说:“莫大之罪,绝后为重,皇后无后,昭仪有子,今天我欲立昭仪为后,大家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默不作声,褚遂良却抢先说:“皇后出自名门,先帝在位时,陛下把她娶进门,她一向很守妇德。先帝病重时,曾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媳就托付给你了’。想必先帝的话,陛下也听到了,而且时刻在耳边回荡,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不可废啊。再说先帝的遗命,不可违背啊。”
褚遂良为了阻止李治废王立武,竟然把李世民搬出来,他也够狠的。他这番话有三层意思:第一,王皇后出自名门,和你李治门当户对;武则天出身寒门,她没资格当皇后;第二,王皇后是先帝在位时娶进门的,中国人讲究孝道,父命不可违;第三,王皇后没有过错,把她废掉没有理由。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王皇后不是涉嫌杀害安定公主和厌胜案件吗,怎就没有过错呢?因为前面作过交代,这两起案件,王皇后只是涉嫌犯罪,并无真凭实据,所以褚遂良才说她没有过错。
褚遂良的话合乎情理,李治无言以对,他希望于志宁能站在他这边表个态,可于志宁左看看、右看看,却没敢吭声。
李治很不高兴,可他毫无办法,只好悻悻而退。第二天退朝后,他又召见那四位宰相重提旧事。可是这天,圆滑世故的李勣又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他又在装病。
争取关键人物(5)
第二天旧事重提后,又是褚遂良那个硬骨头首先发话:“陛下若真要另立皇后,那就在天下名门中选秀吧,何必非选武氏呢?武氏侍奉过先帝,这事众所周知,陛下岂能遮天下人耳目?如果真立武氏为后,后世人会怎么议论此事呢?您真要这么做,就是自找身败名裂,国家社稷也会因此大乱。老臣今天让您犯怒了,罪该万死……”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他干脆把笏(手板,古代大臣们所用的笔记本)往殿阶上一扔,然后跪在地上把头磕得直冒血说:“我把此笏还给陛下,请求陛下放我归隐田里!”
褚遂良这哪里是辞官,这简直就是逼宫啊,他想用这种极端而激烈的方式,逼迫李治放弃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可他这种二愣的做法却激怒了李治,只听李治大吼一声:“滚!滚出去!你不是想归隐田里吗?我成全你,你从哪儿来的就滚回哪儿去吧!”
褚遂良刚被李治轰出去,幕帘后就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何不扑杀此獠!”那意思是在命令李治:为什么不杀了褚遂良这只野兽?!
命令李治的人正是武则天。原来,她一直躲在幕帘后偷听李治和几位宰相的对话。大家也许对此很不解:武则天仅仅是一个昭仪,她有什么资格垂帘听政?又有什么权力对李治发号施令,令他扑杀大臣?
首先,我们知道武则天在二度进宫站住脚后,就牢牢抓住了李治的心,她的目的是让李治为己所用。李治仁厚软弱,对她极其宠爱,所以就唯她是从。另外,武则天是个强势人物,她善于控制别人,特别善于控制李治,因此她垂帘听政,并在紧急关头发号施令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武则天有着过人的政治策略和工作能力,关于这一点,李治极其钦佩。当了昭仪后,她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工作才能,还积极主动帮助李治处理很多政务事务,而且非常高效。李治需要她的帮助,因此她垂帘听政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次,武则天的性格很强悍,征服欲很强。十几年前,她刚进宫时的那起驯马事件,就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体现。虽然她一度选择隐忍和低调,但此一时彼一时,况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她这次性格爆发也很好理解。
最后,褚遂良当众揭了武则天的短,还歧视她的出身,并且建议李治另选名门闺秀。这是武则天最恼火的事,她恼羞成怒,所以才号令李治扑杀他。
只是,武则天的这一嗓子来得太突然了!所有人都惊呆了,只有长孙无忌快速反应了过来,他立即为褚遂良辩护:“褚遂良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即使有罪也不得加刑!”
有了长孙无忌的辩护,褚遂良幸免于难。他刚刚退出不久,又一个宰相哭着闯入殿堂劝谏李治:“皇后为先朝所娶,她没有过错就把她废了,天下人谁不愤怒?而且,国家屡次废立,并非长久之计,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啊!”这个宰相就是侍中韩瑗,他是不请自到,而且是火上浇油,自然惹得李治火气冲天,把他赶了出去。
第三天,不请自到的韩瑗又哭着劝谏李治,这次他哭得格外悲愤,李治烦死了,又把他赶了出去。
一言定乾坤
接连三天和宰相们商议废王立武之事都惨遭败北,李治相当窝火。同时,他也很纳闷:李勣这个大滑头,我三次召见他,他三次装病玩躲猫猫游戏。他的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难道他忘记我对他的恩情了?难道他真的害怕长孙无忌?无论怎样,他都是一个关键人物,我一定要问问他到底是什么意见。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争取关键人物(6)
当天,李治就强行召见了李勣,他开门见山地说:“你别再躲猫猫了好不好?我有一件事情要问你,我欲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地认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他认为这事不可,这事是不是得就此打住啊?”
李治既是在征求李勣的意见,也是在考验李勣,李勣心里跟明镜似的,聪明绝顶的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此是陛下家事,何须更问外人!”那意思是说,陛下您立谁为皇后,让谁当您的第一老婆,那是您自己家里的事啊,家里的事何必要问外人呢?说得直接一点吧,无论您立谁为皇后,我都没意见,我都支持您!
李勣的这句话力重千钧,李治和武则天的腰杆马上硬了起来,他们不再畏惧长孙无忌等一帮反对势力了。原因是什么,前面已作过详尽的分析。
同时,李勣的这句话也让李治豁然开朗:是啊,我立谁当皇后,就等于让谁当我的第一老婆啊,这件事就是一件平常的家事,它是那么的简单,我何必把它搞得那么复杂呢?这都怪我,不该瞻前顾后,也不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现在,我要作出决定:让武昭仪当我的第一老婆,无论别人怎么反对,我都要这么做,因为我爱她,就这么简单!
四、强力搞定后位
然而,李治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就在他召见完李勣之后,韩瑗上疏再次反对他废王立武。紧接着,中书令来济也以密表的方式上疏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武则天的门第不当,还搬出妲己、褒似和赵飞燕等历史上的红颜祸水影射武则天。
危急时刻,刚刚上任的礼部尚书许敬宗决定发挥作用,他跑到长孙无忌的府上请求长孙无忌去劝说韩瑗和来济,却遭到了孙无忌的拒绝和羞辱。
这一招不灵,许敬宗又使出了另外一招:夸大、散布李治与李勣的谈话精神,并又到处宣传报道:一个农民多收十斗麦子,都想换老婆。何况四海之内皆属王土,我们皇上想换个皇后又有何不可?这关大家什么事啊?大家瞎议论什么呀?
许敬宗的这番话似乎有些道理,武则天极为赞赏,她立即命令左右把许敬宗的这番话传给李治,李治听后也觉得有理,就更加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但眼下,他需要拔掉一棵钉子——褚遂良。
九月初四,李治以犯上之罪,把褚遂良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市)都督。褚遂良被贬后,长孙无忌失去了左膀右臂,他也感到事情不妙,于是继续默不作声。韩瑗和来济上疏反对无效后,也预料到了事情的结果,索性不再闹腾了。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决定快刀斩乱麻,他决定强力帮助武则天搞定皇后位。
十月十二日,李治下诏以谋行鸩毒之罪(谋害、谋杀之罪),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将她们的母亲及兄弟除名,流配岭南。这又是莫须有之罪,王皇后倒也沾点边,可萧淑妃简直就是个冤大头,她不就是跟武则天争风吃醋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啊,至于被定为鸩毒之罪吗?
但萧淑妃命该如此,因为她碰上了武则天,武则天注定是她的命中克星,她注定是武则天的政治牺牲品。幸亏她碰上武则天的时间比较晚,否则她早玩儿完了,认命吧!
还有王皇后,虽然她很值得同情,但她不该把武则天接回宫,这不就是引狼入室吗?整天与狼共舞,狼不吃了她才怪。
总之,一切都无法挽回了。王、萧二人都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武则天将是这个舞台新的主人。
六天之后,由许敬宗牵头,百官上表恳请李治立武则天为后,这正中李治下怀,他当即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李治在诏书中这样写道:“武氏门着勋庸……往以才行,选入*……朕昔在储,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的老婆武则天是功臣之后,那可是名门,她有才也有德,所以才被选入后宫,人缘和口碑老好了。当年我做太子时,日夜侍候父亲,我把他老人家侍候得非常周到,他老人家可高兴了,高兴之余就把武则天赏给我做老婆了,她就是汉朝的王政君(王政君是汉宣帝的宫女,因为太子死了良娣,宣帝就把王政君赏赐给他。后来,王政君生了一个儿子,太子即皇位后,就把她立为皇后),现在我要让她做我的第一老婆,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啊。
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李治的这番谎话,完全是针对反对废王立武的声音提出来的。他这么说就是欲盖弥彰,遮天下人耳目,但这是掩耳盗铃,因为天下人都不是傻子。可无论怎样,这个皇后武则天是当定了!
十一月一日,在李治的安排下,李勣送玺绶(皇后专用的印玺)给武则天,正式册立她为大唐皇后。当天,武则天就举办了大唐开国以来的最大盛典:百官朝见皇后,那场面相当于如今大国领导就职时召开的国际媒体见面会。这等惊世之举,百官必定心怀不满,但武则天和李治坚定了一个信念:搞自己的盛典,让别人说去吧!
至此,武则天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了争夺皇后之位的全面胜利!
至此,大唐帝国的新任皇后诞生了!
武则天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宫廷文秘攀登到女性最高职位——皇后,这确实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一个成功的传奇!
武则天成功当上皇后的心得:
1. 要想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升迁,就要设法让老板和你站在一起,最聪明的做法是和老板的目标利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老板才会和你结盟,才会替你冲锋在前、披荆斩棘、遮风挡雨,而你则会省下很多力气。
2. 要想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升迁,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名誉上搞臭对手。这样,他就没有了翻身的机会。但这一招严禁使用,除非你是武则天那样的人。
3. 要想打败竞争对手,获得升迁,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需要关键人物的支持,团结和争取过来的人就是你的朋友,他们会帮助你打败竞争对手。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武则天成功当上了皇后。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清除被废情敌
作为大唐帝国的新晋皇后,武则天首先该做的事情,就是真刀实枪地玩出三把火,让大家信服:这个皇后是有能耐的,是当之无愧的,我们就不要再反对她了。反正谁当皇后也是当,只要好好做事,她就是一个好皇后。
但是,武则天没有立即这样做。因为她刚刚上任,局势很不稳定。且不说反对她的朝臣对她虎视眈眈,单说囚禁在后宫的王、萧二人,就让她不得掉以轻心。王、萧二人虽然被废,但世事难料,必须彻底清除她们,否则夜长梦多。
出人意料的是,武则天在清除王、萧之前,放了一个政治烟雾弹。这是永徽六年十月二十日的事,也就是在她被宣布为皇后的第三天,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她却上表李治说:“陛下以前欲立我为宸妃时,韩瑗和来济出面玩命反对,他们这样做实在是难得,这难道不是一片深深的爱国之心吗?陛下应该好好奖赏他们才是啊!”
李治把这份表奏出示给了韩瑗和来济,韩瑗和来济看后,诚惶诚恐,他们心说:你武则天搞什么鬼呀?我们当初反对你,分明是得罪了你,如今你翅膀硬了,尽管整我们就是了,何必来这个弯弯绕呢?
韩、来二人担心这样的表奏是武则天的诡计,于是屡次请辞宰相一职,但一直没有得到李治的批准。
武则天这样做虽然让人不解,但很有深意:讨好安抚曾经的敌人,就是为了麻痹曾经的和现在的敌人,让这些敌人感觉她不是那种报复心强的人,而是包容心强的人。这样,那些曾经的和现在的敌人,就不会为了自身安危而蠢蠢欲动了。而她武则天,就会趁着这个机会干最紧要的事。回过头来,再慢慢收拾那些曾经的和现在的敌人。
这真是一个高招啊。韩瑗和来济确实被她麻痹了,就连那个不可一世的长孙无忌也被她麻痹了。长孙无忌深感自己大势已去,也知道仅凭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保守势力,是无法抵挡住历史潮流的,于是索性沉默到底。沉默的时候很痛苦也很寂寞,他得给自己找点事做,就去修国史了。
这样一来,武则天就可以安心干最紧要的事了,那就是彻底清除王、萧二人。这个“清除”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消除、消灭,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清退、除名。消除、消灭就是除掉王、萧,清退、除名就是让王、萧滚椟子,让她们滚得远远的,至少让她们滚出皇宫,不再回来。
平心而论,无论是把王、萧二人消除、消灭,还是把她们清退、除名,这都是皇后之术,可以理解,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有点残忍。
这都是李治惹的祸。那是王、萧被废不几天的事。这天,生性仁弱的李治突然良心发现:我太忘恩负义了,王、萧二人是被冤枉的啊!这几年来,我净忙着帮助武则天当皇后,却一直在打压王、萧,这对她们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她们太可怜了!她们现在在哪里呢?我要去看看他们,毕竟是夫妻一场啊,我不能这么冷漠和绝情……
想到这里,李治就鬼使神差地找到了王、萧二人被囚禁的一个别院,在那个别院的一间囚室里,王、萧二人生不如死地苟活着。那是一间阴暗、潮湿、密闭的囚室,囚室只露碗口大的一个小孔,仅供食品出入。
见此情景,李治揪心极了,他急忙呼叫:“皇后、淑妃何在?”他话音刚落,囚室里就传来了王皇后凄惨而幽怨的声音:“我等是罪人,已被废为宫女庶人,陛下您怎能以皇后相称呢?”未等李治回话,王皇后接着幽怨和求情:“我尊敬的老公啊,如果您还念及昔日夫妻之情,就让我们见见天日吧,等我们出去后,就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我们一定会改过自新,您也给我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吧。”
李治听后,顿时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立即答应:“好吧,这事朕会有安排的。”(朕即有处置)。说完,王、萧二人就像真的见到了天日一样,李治却拍拍屁股走人了。
王、萧二人真以为李治会念及夫妻之情,把她们接出囚室,但李治食言了。因为武则天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
此时的武则天已是后宫新主,她在后宫一手遮天,耳目遍地,而且对王、萧二人严加防范,又怎能不知道李治私会她们的事呢?她是想清除王、萧,但李治的行为加速了她清除王、萧二人的进程,也加大了她清除王、萧二人的狠劲和力度。原来,她只想把她们除掉;现在,她却想让她们立即死掉,死得越难看越好!
但让王、萧二人去死,就必须征得李治的同意。武则天理直气壮地找到李治说:“你瞧你干的好事!你不是把她们废了吗?怎么又去勾搭她们呢?你废掉她们,就是让我当皇后啊,我们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难道你反悔了?你怎么能这样呢?你要是反悔了,就把我废了吧!告诉你,有她们就没我,有我就没她们,你看着办吧!”
武则天声色俱厉,李治自知理亏,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武则天的话让他别无选择,他只好选择没有她们,于是示意武则天说:“那就让她们去死吧!”
李治好人难做,只好当一回恶人,武则天借着他的意思就命人把王、萧除掉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萧二人死得很惨,先是被杖击100下,然后被截去手足,再就是被扔进酒缸里,历经数日才被折磨死。但《旧唐书》却称她们是被绞死的。《旧唐书》的记载应该比较接近事实,因为它成书较早,距离事情发生时间较近。而《资治通鉴》是在三百多年后的北宋时期出版的,这段记载显得过于夸张,作者司马光是个搞文学和政治出身的大男人,他对武则天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人一直持否定态度,于是就在书中虚构了武则天很多负面情节。
风华正茂、风姿卓绝的两位美少妇就这样香销玉殒了,实在令人惋惜。武则天是挺残忍的,但她是女人,女人在面对恨意切切的情敌时,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君不见,今天各式各样的情杀新闻屡见报端吗?何况,武则天的情敌,竟然是被她老公抛弃了的情敌。她老公背着她私会情敌,她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她当然要报复情敌!总之,这件事情是由她老公行为不检点引起的,她老公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得切记:感情的事不能儿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废黜非嫡太子
彻底清除王、萧后,武则天并没有高枕无忧。因为她的儿子还不是太子,这让她感到不安。王、萧二人的例子告诉她:作为皇后,这辈子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没有儿子,最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有儿子却不能将其立为太子。必须要把现任太子拉下来,再把自己的儿子推上去,否则后位还是不稳。
现任太子李忠在太子位上干了整整四年了。别看他是王皇后用来对付武则天的一枚棋子,别看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人物,但他一点儿也不傻。这四年来,李忠亲眼目睹了武则天的宫廷斗争经历,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也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特别是武则天给长子取名李弘这件事,更让他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以,他一直在装孙子,并且洁身自好,从不沾染任何政治势力。因此,李忠不傻,他只是在装傻。
武则天清除了王、萧后,政治嗅角灵敏的李忠,已经预料到她下一步要做什么,于是主动向他老爸递交了辞呈。李治虽然不太器重他,却对他的这种明智、大度、礼让行为肃然起敬,他甚至觉得很愧疚,因为他欠这个儿子的太多了。
小时候,他不爱这个儿子,没怎么抱过他,也没怎么带他出去玩;长大后,他更是忽略了这个儿子,没怎么培养他,也没怎么给他像样的物质生活。王皇后把这个儿子当作棋子时,他明知道这是一步险棋,却眼睁睁地看着他任人摆布。作为一个父亲,他太不称职了。
另外,李忠当太子这几年,他既不帮传带,也不闻不问。在他看来,这个太子就是一个摆设,早晚得撤换,何必把他当回事呢?他这样对待李忠,就是因为李忠不是嫡子。
如今,李忠主动要求撤换自己,他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后便是深深的愧疚。愧疚中,他觉得这事不太好办:批准了儿子的辞职请求吧,就是薄情寡义、落井下石,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