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不是传说-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 要对付强大的敌人,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实力,起码要和对手不相上下。武则天把自己武装起来后,对敌作战的效果马上就显现了出来。接着,她又一记闷棍,就把王、萧二人打趴下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收买顶级大臣(1)
通过前面和王皇后几个回合的斗争,武则天深切地感受到,仅靠老公李治的力量是不够的,皇帝的权力再大,终究势单力薄,何况李治仁弱,不能一手遮天。要想成功当上皇后,就必须得拥有自己的势力,这种势力不能单靠后宫,而要依靠朝臣,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的朝臣。只要把他们拉拢过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亲信,就不愁当不了皇后。王皇后正是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是强大的势力,她才历经凶险而后位不倒。
  于是,武则天暗暗告诉自己:我也要像王皇后那样在朝中拥有强大的势力,拥有比她的势力还要强大的势力。
  目标直指长孙
  王皇后在朝中的势力主要是她舅舅和长孙无忌等一干*重臣,而武则天这些年来久居后宫,朝中没有一个亲信和一丁点势力,她该争取谁呢?还有谁比长孙无忌等一干*重臣强大呢?
  没有了,实在是没有了。在大唐帝国的臣子中,长孙无忌权位最高,权势最大,他既是太尉、首席宰相、顾命大臣,又是李治的亲舅。他的实权比李治还要大,他能一呼百应,风头甚至超越了李治,李治竟然唯他是从,不敢抗拒。
  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永徽三年底,在贞观年间长期担任首席宰相和太子太傅的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犯案了。房遗爱的妻子就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却辜负了李世民的厚爱。她在性生活方面比较随意,常跟和尚偷情,还唆使丈夫夺取大伯哥房遗直梁国公的世袭爵位。李世民知情后狠狠批评并处罚了她,可她不思悔改。李治即位后,她又兴风作浪,跟和尚及宦官们通过搞封建迷信活动,来打探和预测朝政大事,具有谋反的行为倾向。
  永徽三年十一月,被流放到均州的李泰死了,高阳公主借这个机会诬告大伯哥房遗直性骚扰。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她丈夫夺取大伯哥的爵位,李治受理了这起案子后,就把它交给长孙无忌审理。
  高阳公主撞枪口上了。因为长孙无忌很讨厌她,一直想借机除掉她,就给他们定了一个十恶之首的“谋反”罪,罪当灭门。长孙无忌并不就此罢休,他还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平时跟自己有仇的人一网打尽,于是决定以当年参与李泰谋反的罪名,对仇敌展开疯狂报复和血腥屠杀。
  这些人分别是:李治的姑父、李渊女儿丹阳公主丈夫、宁州刺史、驸马都尉、当世三大名将之一的薛万彻,李治的妹夫、宁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柴绍和平阳公主之子),李治的六叔、司徒、荆王李元景,李治的三哥、司空、吴王李恪。以上这些李治的亲人,却是长孙无忌的仇敌,统统被长孙无忌以各种莫须有之罪处斩或赐死。
  长孙无忌屠杀了这些仇人,还觉得不过瘾,又以莫须有之罪,把现任门下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下狱致死,把李治的堂叔、江夏王、当世三大名将之一李道宗(他就是小说《薛仁贵征东》,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的那个奸臣李道宗,可他不是奸臣,而是一个被小说家歪曲了的忠臣良将)流放广西象州致死,把李治的姑祖父、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放流领南,把李治的六哥、李恪的胞弟李愔废为庶人并软禁于巴州(今四川奉节县)。
  长孙无忌在丧心病狂屠杀李治亲人的时候,李治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因为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但是,他要救出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六叔李元景,另一个则是他的三哥李恪,这两个人位居司徒、司空,平时和他关系不错,他当然要救下他们,于是李治哭着向长孙无忌求情,可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李元景和李恪最终被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收买顶级大臣(2)
这件事充分说明长孙无忌位高盖主,权势过大。皇上求情他都不买账,他眼里还有谁?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永徽元年十月。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被御史大夫(掌管宪法刑法典章的官员,正三品)李干佑和监察御史(检察院的检察官,正八品)韦思谦弹劾。罪名是“抑买别人土地”。抑买也就是强买,强行征买土地,这是无良房地产商的惯用伎俩。这宗罪,依律是要判刑的,情节严重者可以判绞刑,但因为褚遂良是长孙无忌的心腹,所以他仅被贬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
  褚遂良被贬后,还同长孙无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想早点官复原职。很快,他如愿以偿。永徽三年正月,在长孙无忌的努力下,褚遂良竟以同州刺史的身份,兼职吏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行使宰相职权。为了报恩,他就更加依附、巴结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一些小动作,李治看得真真切切,他是一个决心推行“贞观之治”的有为皇帝,注重政治明清,吏治廉洁,看不惯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代表的拉拢、徇私、贿赂等丑恶行为,于是便质问长孙无忌:“通过目前的很多案子,我发现我们很多官员在审理这些案子时,互相看脸色行事,多失公平(互观颜面,多不尽公)啊,这是为何?”
  李治这样问,是想让作为首席宰相的长孙无忌给他一个明确的交代,没想到长孙无忌却轻描淡写地说:“脸面的事是私事,每个人都要脸面,从古至今,谁都不能避免。”李治听了很不爽,不料长孙无忌又反驳他:“恐怕连陛下你都不能避免!”
  长孙无忌这样回答李治,就是不让他插手“互观颜面,多尽不公”的事情,想把他架空。这可把李治气坏了,他本来是想通过“互观颜面,多不尽公”这种现象,来问责孙长孙无忌,却被长孙无忌杵了一脸灰,实在窝火!可除了窝火之外,李治别无他法,因为他奈何不了长孙无忌,也只有窝火的份儿。
  这两件事情都充分说明了李治唯长孙无忌是从而不敢抗拒的事实。
  一个令皇帝都不敢抗拒的人,他的势力该有多强大啊。他简直就是想把皇帝架空,然后操纵整个朝政。因此,在武则天看来,如果能得到这样一个人的支持,甚至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啊?
  收买长孙失败
  这是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我们知道,武则天出身低微,来历不明,长孙无忌讨厌她,不接受她,从骨子里瞧不起她,她怎么可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呢?又怎么可能让他成为自己的亲信呢?
  但是一切的不可能,在武则天面前,都会变成可能。因为武则天是敢想敢为之人。长孙无忌虽然位高盖主,甚至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但她是这样考虑问题的:在这个世界上,敌人不会永远是敌人,朋友也不会永远是朋友。敌人在某些时候,是可以转变成朋友的。只要你投其所好,满足其利欲,是可以把敌人争取为朋友的。
  武则天之所以这样看待敌人和朋友的辩证关系,是因为她看清了当时朝臣拉拢、贿赂等不正之风,而这些不正之风,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发起的。既然你长孙无忌也搞拉拢、贿赂,我拉拢、贿赂你一下又有何妨呢?你现在是站在我的对立面,但不一定永远站在我的对立面,要知道有钱就能使鬼推磨啊,再说谁会跟钱和利益过不去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收买顶级大臣(3)
想到这里,武则天就果断地作出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收买这位当朝顶级重臣,帮助我夺取后位。只要他站出来,替我说一句话,或振臂一呼,我的后位就能唾手可得了。
  武则天为什么决定由李治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呢?首先,李治此时废王立武决心坚定,他和武则天站在同一个战壕,目标一致,他要帮助武则天夺位。其次,李治是皇帝,长孙无忌的实权再大,也只不过是李治的臣子,李治拉拢、贿赂他,他总不至于驳李治的面子。如果是武则天出面拉拢、贿赂长孙无忌,估计她连面都见不着人家。
  武则天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治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夫妻俩经过一番准备,就专程赶到了长孙无忌的府中。
  李治这次带武则天是来拉拢、贿赂长孙无忌的,长孙无忌心知肚明,他好生款待这夫妻俩。席间,当李治得知长孙无忌和他的一个姬妾所生的三个儿子还没有体面的工作时,就当即封他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没有实际职权的散官,散官共分九品,朝散大夫官居从五品,相当于地级市干部,还享受同等实权干部的各项待遇。三个没有正式体面工作的人,就因为他们是长孙无忌的儿子,就因为李治有事相求于他们的老爸,他们就一步登天,成为国家中高层干部。
  依据当时的法律,即使中了进士的学子,也只能从最低的从九品官级干起,即使世袭国公爵位的勋官,也只能从正六品官级干起,长孙无忌的这三个儿子,他们既不是进士,也不是国公,却在转瞬之间官居从五品,实在不可思议!
  李治的这个贿赂是个大手笔。他的这种行为,也印证了长孙无忌此前反驳他的话:“互观颜面,多尽不公,恐怕连陛下都不能避免!”不知李治回想起这句话时,会作何感想?
  李治以为他的这个大手笔,能把长孙无忌砸晕,就开口道明来意:“舅舅,皇后不能生育,不便再当皇后了,现在武昭仪都生两个儿子了,您看……”
  李治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就是希望长孙无忌接着茬,表明一下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态度,谁知长孙无忌故意打了一个岔,没接他的茬。李治和武则天面面相觑,不欢而散。
  夫妻俩并不气馁。不久,李治命画师描摹了一幅长孙无忌的*图画,并亲自在图画上题词赞美,但当他再次向长孙无忌提出废王立武的请求时,长孙无忌仍不表态。
  李治和武则天都很窝火,但为了成就大事,他们决定出点血本,于是秘密赐给长孙无忌4车金银宝器,10车绫锦绸缎。这些财物价值连城,夫妻俩满以为这样能打动长孙无忌,没想到这老家伙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恨从这时起
  李治哪里受过这种窝囊气?但这事很不光彩,他不好发作。不过,他因此跟长孙无忌产生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加上长孙无忌以前屡屡不给他面子,他开始憎恨长孙无忌了。这个舅舅太不近人情了,他是那么的独断专横和不可一世,我将来该怎么驾驭他啊?
  武则天更是气愤交加,她开始仇恨长孙无忌了。她甚至觉得,阻挡自己通往皇后之路的人不是王皇后,而是这个长孙无忌。
  挡我者死啊,长孙无忌,等着,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还有,记住你干的事:得了我的很多好处,却不给我办事,你这是黑吃黑啊!记着,早晚有一天,我让你吃进去多少,就吐出来多少,直到把你的老骨头都吐出来!
  武则天虽然仇恨长孙无忌,但她依然有求于他,目前还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暂且忍下这口恶气。前几次收买长孙无忌失败,太伤李治和武则天的自尊了,他们不好再出面了。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安排她的母亲杨氏去求长孙无忌,结果依然是无功而返。这件事情,武则天办得有点糊涂。试想,皇帝出面长孙无忌都不买账,你老妈算老几啊?
  总之,武则天收买长孙无忌的计划和行动失败了。通过这件事,她深刻地意识到,像长孙无忌这样的顶级重臣,以及像他那样的一帮*重臣,不是靠金钱就能轻易收买的。而且,这帮老家伙是不可以收买的,因为他们都是李世民的宠臣,自然遵守李世民的遗训,保护他的好儿媳王皇后。另外,这帮老家伙观念守旧,思想顽固,特别是爱搞身份歧视,自然会站在王皇后一边。
  既然长孙无忌等*重臣不可以收买,那就不收买他们好了,再说这帮老家伙活不了几天,早晚会随着生命的消逝,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总之,他们快要死了,就让他们去吧。
  但是,武则天还要把后宫斗争进行下去,皇后之位她还要努力争取。她心想:要想夺取皇后之位,就必须有一干人支持我,这干人必须是得力的和好使的,必须是能办事的和能办大事的。只有这样,我才能取得成功。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他符合这个要求,我就拉拢他、重用他。眼下,正是急需用人的特殊时期,我就得不拘一格,特事特办,就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总之,这是形势所迫,请大家理解。
  于是,武则天又要出招了。不过,她得转移目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拉拢不齿下属(1)
李义府上门力挺
  就在武则天准备转移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时,一个可以团结的人找她来了。这个人就是李义府。
  李义府出生于隋大业十年(614年),瀛洲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小姓门户。他的那个李,跟李世民那个李不是一回事。但李义府很有才,后来被举荐为门下省典仪,不久升任监察御史(正八品),又拜太子舍人(正六品),在东宫跟随李治前后。当时,李义府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才知名,被人称为“来李”,可以说是红极一时。
  李治即位后,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掌管拟草诏旨的秘书,正五品)。李义府是个笑面虎,貌似善良忠厚,待人和颜悦色,却笑里藏刀,凡是有人稍不顺他的意愿,他就想办法陷害报复,是个十足的不齿小人。由于他表面温柔,内心狠毒,人们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李猫”,形容他是猫一样的人物,很形象,也很搞笑。
  这样一个人,很不招人待见,人品坏,人缘不好,口碑也很差,升职自然慢得多。要不然,人家来济都混成当朝宰相中书令了,他还是个五品中书舍人。
  升职慢且不要紧,要紧的是,李义府令长孙无忌讨厌。这下,他可要倒霉了,因为令长孙无忌讨厌的人,或者说长孙无忌想整的人,谁也救不了,包括皇帝。
  永徽六年七月的一天,也不知是因为什么事情,李义府再次被长孙无忌讨厌了一下。长孙无忌决定让这个令他讨厌的人滚一边去,就把他外调到壁州(今四川通江县)当刺史。虽然是平调,但李义府却远离了首都长安,远离了首都长安,就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升迁的机会,无异于遭到贬职,他的心情很不爽。
  很快,贬职诏书就由中书省起草完毕,但还没送到门下省审核。就在这时,李义府却利用职务之便,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觉得自己就要完蛋了,可他很不甘心,就找同事王德俭商议对策。王德俭也是中书舍人,他的外貌很有特点,最显著的标志是,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子。这个瘤子对于王德俭来说,里面装的并非是脓包,而是智慧,他因此聪明多智,被人称为“智囊”。
  得知李猫兄弟有难,“智囊”就给他出了这样一个主意:“皇帝特别宠爱武昭仪,想立她为皇后,他之所以一直没有作出决定,是因为担心宰相们有异议。如果你能建议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那么你不仅可以转危为安,还可以坐享荣华富贵啊!”
  王德俭不愧是“智囊”,他的这番话令李义府茅塞顿开。李义府立即决定按照他的建议行动,因为再不行动,一切都晚了。
  这天晚上,本来是王德俭在中书省值班,李义府为了能及时向皇帝上疏,就同王德俭换了一个班。李义府上疏的大致意思是,恳请皇帝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以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谁都知道,李义府这是在扯淡,他指的广大人民其实就是他自己。他*了民意,却忽悠了李治和武则天。李治和武则天高兴极了,他们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有人站在我们这一边了,甚至代表着民意站在我们这一边了,民意不可违啊,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胜利!
  李治和武则天这样想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计划,知道的人极少,对外一直是个秘密,没想到一个普通的中书舍人就知悉此事,说明此事已在朝中传开了。李义府能够站出来,也说明有很多力挺自己的人。反正这事已经传开了,反正这事早晚得传开,就让它传开吧,就让舆论去炒作吧,炒得越厉害,越对自己有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拉拢不齿下属(2)
想到这里,李治立即召见了李义府,李义府再三向他表明了自己和广大人民的立场,李治又高兴了一把,当场赐给他珍珠一斗,并留任原职。
  关键时期,李义府能站出来代表广大人民力挺武则天,武则天打心底感激他。李治召见赏赐李义府后,武则天又差人把李义府犒赏了一番。李义府高兴得晕头转向,没过几天,他竟被提升为中书省的副长官中书侍郎,从此进入国家决策层。
  因为一次上疏,李义府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从一个即将外贬的五品官,升为国家副宰相,极具戏剧性。他的这次政治投机,不能说是特别成功,那是相当成功!
  李义府这次搞政治投机成功后,一炮走红。这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一种态度和声音:顺我者昌。谁要是顺了我们,我们就捧谁,把他捧红,让他红得发紫!
  皇帝都表了态,谁不想大红大紫啊?于是,那些也想通过搞政治投机而获得成功的人,纷纷效仿当红人物李义府的做法,来支持和投靠武则天。
  这些人包括卫尉卿(掌管武器文物,从三品)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书舍人也就是那个“智囊”王德俭,大理丞(量刑定罪的法官,从六品)袁公瑜等人。在这些人中,许敬宗资历最老,年龄最大,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他。
  许敬宗投机加盟
  许敬宗生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杭州新城人。他是“智囊”王德俭的舅舅,算是*级大臣,可他的人品、人缘、口碑以及升迁情况和李义府有一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隋末战乱的时候,他的父亲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所杀,作为儿子,他不去报仇雪恨,却手舞足蹈地哀求宇文化及饶他一命,实在是个贪生怕死、没有气节的小人。当时,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要被处死,可他的做法却跟许敬宗大相径庭:恳求宇文化及杀了自己,放掉哥哥。同样的两件事情,却涌现出了不一样的两种做法和两种人物形象,很容易让人进行比较。这一比,许敬宗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从此成了人们眼中的不齿小人。
  许敬宗的道德品质不怎么地,可他很有才学。这一点,他又和李义府有一拼。
  许敬宗起初被李世民召为秦府,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后来修国史,升为中书舍人。眼看着升迁之路越来越宽了,可没想到在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的葬礼上,他因为嫌当朝书法家欧阳询相貌丑陋,起哄发笑,被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府司马(地市级政府秘书长,正五品)。
  后来,他又修国史,又反反复复地升官。李治即位后,还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可这老兄又违反国家法令,把女儿嫁给少数民族——蛮酋首领冯盎之子,被贬为郑州刺史。直到永徽三年,李治才拜他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继续修国史。
  纵观许敬宗的任职经历,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很搞笑的活宝,也可以说他是一只打不死的菜鸟。无论怎样,他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同李义府团结在一起后,这一老一少就成了武则天的左膀右臂。
  武则天清楚许敬宗的过往和人品,她从骨子里鄙视这样的人,但眼下她急需力挺自己的人,也就不再顾虑,欣然接纳了亲自上门的许敬宗等人,并对这帮人施以恩惠,委以重任,鼓励他们为自己夺取后位摇旗呐喊、宣传造势。
  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得到了武则天的恩惠和鼓励后,就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玩命地宣传报道“废王立武”的消息。不仅如此,这些人还分头发展力量,不断壮大势力。
  在李义府和许敬宗这帮人的疯狂努力下,武则天的势力渐渐壮大了,她可以和王皇后一决高下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帮人远远不能和长孙无忌那帮人抗衡,她必须要得到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只有这个关键人物,才能在某些方面制衡长孙无忌。否则,一切计划都将成为泡影。
  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勣。
  

争取关键人物(1)
在这本书中,大名鼎鼎的李勣早就出场了,可直到这时才介绍他,实在不够意思。但是李勣,在这里会把你介绍得隆重些,因为这时你才真正出场,你出场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改变了一个人、一些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说到底,你老厉害了!
  李勣,也叫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也叫徐茂公。看看人家,一生拥有5个名字,仅凭这点,他注定是一个传奇人物。
  大家都知道徐茂公这个人物,他就是小说《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等书中那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和诸葛亮式的半仙级军师。他和传世名将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小说完全是在瞎掰,把一个传奇英雄描写得面目全非。
  李勣的人生传奇
  历史上的李勣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他和秦叔宝、程咬金都是山东老乡。山东自古出好汉。隋朝末年,这个地方的起义部队汹涌澎湃,李勣也是在这个时候参加了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由于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李勣很快成为李密麾下顶尖大将。李密投奔李渊后,李勣统领旧土黎阳(今河南浚县)。如果他把黎阳献给李渊,就是居功甚伟,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黎阳人口以及军人数目进行造册,然后以李密的名义献给李渊。李渊对他肃然起敬,并发自肺腑地称赞他:“纯臣也!”这三个字,相当于今天的“纯爷们”“纯哥们”!
  敬佩之余,李渊立即诏封李勣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李渊又加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并赐姓李(在此之前他姓徐,叫徐世勣),他从此改名叫李世勣。
  改姓对于李勣来说,是莫大的荣誉。此后,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以出色的战略战术先后荡平了反唐势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袥等部,其功勋奇高,与当世头号名将李靖合称为“二李”。
  从各个方面来说,这“二李”不相上下,旗鼓相当,都是李世民的爱将。在李世民看来,这二李就是汉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他甚至觉得韩、白、卫、霍都比不上他的“二李”(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李世民即位第二年,拜李勣为并州都督,镇守大唐北疆,抵御突厥和匈奴的侵略。李勣战功显赫,励精图治,一向战乱不平的北疆,因他而固若金汤。因此,他在李世民心目中又多了一个形象:北疆的千里长城。
  这是一个多么高大雄伟的形象啊。也就是说,在李世民心目中,北疆的千里长城就是李勣,李勣就是北疆的千里长城,只要有李勣在,千里北疆就能够安定。
  李世民如此评价李勣,就说明他太了不起了,当时肯定拥有无数粉丝,也包括武则天。武则天是熟悉李勣的,早在贞观九年(635年),李勣曾奉李世民之命,护葬过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这一年,武则天11岁。尽管年龄很小,但对于一个护葬父亲的人,她自然心怀感激和敬重。武则天自幼崇拜英雄,自然是李勣的粉丝,从此就与李勣结下了不解之缘。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当上了太子,李勣以特进(文散官,正二品)兼同中书门三品宰相的身份兼任太子詹事,从此辅佐李治。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出将入相。
  李治即位后,拜李勣为尚书省的左仆射,官居从二品。但因避讳李世民的“世”字,他改名为李勣,李勣就这样叫开了。尚书左仆射虽是宰相之首,但在当朝六位宰相中,长孙无忌还是坐头把交椅,李勣坐二把交椅。不过,他是拥有军权的二把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争取关键人物(2)
永徽六年六月,李治欲立武则天为宸妃时,也就是武则天同王皇后斗争最激烈时,李治拜李勣为司空,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同太尉长孙无忌一道位列正一品的三公。
  为何争取李勣
  纵观李勣的事迹简介和任职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他实在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极富传奇色彩;第二,他和长孙无忌一样是元老重臣,一样位高权重,无论是讲资历、功勋,还是讲职位,他都可以跟长孙无忌相提并论。目前,也只有他,能和长孙无忌抗衡。
  这便是武则天争取李勣的理由。武则天想争取李勣,还有另外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李勣为当世三大名将之一。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李靖在世时,他和李勣合称“二李”,是当世两大名将。李靖去世后,李勣和另外两大名将薛万彻、李道宗合称为当世三大名将,但这两人都被长孙无忌害死了。由于李勣一直是军方代表人物,加上他善于带兵打仗,所以一旦闹将起来,他就可以带兵震慑任何人,包括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权位再高,不过是一介文人,没有军方人物的帮助,他反不了。
  第二,李勣和武则天有故交。前面作过交代,武则天11岁父亲去世时就和李勣打过交道,虽然交往不深,但她一直敬重李勣,而李勣也是看着她一点点长大的长者,她要是求助于他,他也许会帮忙。再者,李勣和武则天同样出身于寒门,同样的出身会拉近他们的距离,会让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当然,这只是武则天的期望。
  第三,李治对李勣有恩。这是李世民教他这么做的。原来,李世民逝世前夕,担心出将入相、功高盖主的李勣将来不肯效命李治,甚至不服李治的管理,就对李治说:“李勣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无恩,将来恐怕他不服你。现在,我将他连降两级,把他贬到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当都督,如果他立即上任,等我死后你就重用他,他就会为你效命;如果他徘徊观望,你就把他杀了。”
  这是李世民的帝王之术,他是在考验李勣。然而,李勣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他的政治智慧都高人一筹,再说他一向圆滑世故,聪明绝顶,善于明哲保身,所以当他接到被贬的命令时,连家都没回就离京上任。这一天是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李世民逝世前11天。
  皇帝的恩典
  李世民玩心眼,却不是李勣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