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国殇纪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衩挥薪堑牡刂魅衔噬系拇鼍褪翘焯斐浴袄颖Φ啊币谎衔纬隙ú换峤邮苷飧鲆话偻蚬岬囊蟆U庖话偻蚬幔刹皇且淮涡缘馗司托辛耍朗来馗氯ィ狻按扒本褪撬纬越鸸囊槐食て谖蕹サ木迷
  对于金人提出的这个苛刻至极的条件,赵良嗣也不含糊,据理力争:“本朝出兵涿、易两州也是有功的,郭药师的军队本来是辽朝的劲旅,看到我朝大军前来就望风而降了。况且我们是盟国的关系,盟约中规定燕京是属于我们的,如今要我们出这个钱,毫无道理可言。”
  宋朝到了这步田地,还想以对辽战胜国自居,但是无论如何金人也不理睬他,弱国根本就没有外交,在那里没有实力地空喊,人家不理你你有什么办法,掉眼泪苦苦哀求也是没有用的。金人对赵良嗣下了最后通牒,让他赶快回汴京请示,半个月之内答复,不然金方就要采取断然措施,谈判停止,双方以现有的边界为国界。
  宋宣和五年(1123)正月二十七日,赵良嗣回到雄州。这样的大事自己本来是准备亲自回到东京汇报,但是金人的最后通牒就是半个月,只能在雄州用八百里加急驿站快递将这次会谈的结果上奏朝廷,自己待在雄州忐忑不安地等待朝廷的批示。毕竟金人的要价太高,估计朝廷也不会同意。 。。

第 三 回 渴复土败盟攻辽地  忍屈辱童贯得燕山(7)
要说北宋政府在宋徽宗荣登大宝的二十几年,在“经济学家和书法家”蔡京太师的主持下,用书法艺术的方法如“狠下笔,泼重墨”来治理国家经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肯定没有提升,还引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但是国家的税收倒是直线增长,政府赚了个膀大腰圆。
  北宋政府虽对外软弱妥协,但是腰包却是很鼓,花多少钱也不在乎,仅仅###方腊起义就用了五千多万贯,这区区的一百万贯燕京“代税钱”只相当于每年几个亿的财政收入的几百分之一,根本不用在乎。在他们看来,钱可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是即使是把收复燕云十六州看成是一笔买卖,人家就算是漫天要价,你也可以坐地还钱呀,不能人家“一口价”就定了呀。但是,宋徽宗觉得这是个大便宜,属于花小钱儿办大事,给点钱买来大片土地,还是祖先费了半天劲儿一直没有得到的土地,这是自己的“不世之功”,千万不能错过好机会。
  果不其然,心里打鼓的赵良嗣很快得到了宋徽宗皇帝从东京飞马传出的一道金牌,对于金人提出的每年一百万贯的“代税钱”,宋徽宗一口应允,连价格都不需要继续讨论。大国天子就是与小国蛮夷不一样,出手就是大方,家里就是有钱。
  并且,聪明的宋徽宗也知道“搂草不忘打兔子”的道理,密令赵良嗣借答应金人条件的机会,让金国应允将西京大同一带(云州)一并归还宋朝,也趁机再占一把小便宜。原来,北宋是想以一百万贯燕京“代税钱”作为钓鱼的鱼饵,诱使金国继续上钩,把到手的西京也给吐出来,甚至把整个辽国也买过来,把买卖土地的生意进行到底。
  可是金方根本就不上宋人的当,买骡子的钱就是买骡子的,不能够搭上小马驹。这一百万就是买燕京的钱,提出若交还西京,宋朝还需一次交纳二十万两的西京犒军费,我打下西京也是死了人的,怎么能够白白送给你。金人的逻辑也很清晰,既然你宋朝一百万都出了,还在乎那二十万干吗呢?浑身已经都落水了,你还在乎两个耳朵打湿了?
  面对金国这些貌似有理的无理要求,宋朝君臣最终还是全盘接受,不敢违背,谁让燕云十六州此时还在金人手中没有回归呢。北宋君臣此时的软弱无能也可见一斑了,在金人不断的要挟之下,宋人步步退缩,委曲求全,但总算是满足了金人的要求,达成了交还燕京的协议,双方准备签署誓书。
  金太祖派遣银术可到东京汴梁与宋朝签署誓书。在出发之前,有金人提醒宋人,银术可是金国的有功大臣,是金太祖十分信得过的人,宋朝要好好接待不可怠慢。银术可的个人修养很好,是属于“儒将”的那一种人,金太祖派遣他去宋朝也是想表彰一下银术可的功劳,跟现在的领导奖励出国考察一样。
  银术可表达了金太祖对宋朝友好的态度,没有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只是希望“得个花宴甚好”。所谓花宴,就是士大夫阶层玩生活情调的一种吃饭方法,在宴席上的菜名都是带着“花”字,显得特别高雅,如梅花虾仁儿、###蟹黄等。一般都是用比较高雅的花来做菜,梅花、兰花、###、莲花、牡丹花等,显得吃饭的人品位很高。不能用那些恶俗的花,如韭菜花,在花宴上绝不能出现韭菜花炒鸡蛋之类的,否则附庸风雅的银术可干嘛费那么大的劲头,舍弃国家利益非要要求吃一次花宴呢。

第 三 回 渴复土败盟攻辽地  忍屈辱童贯得燕山(8)
在花宴上不仅仅是吃,还有各种比较高雅的文艺表演,如苏州评弹之类的,在吃得高雅的同时还有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宋朝的二十万送给金军的西京购买钱,银术可也没有再提出别的什么条件。总之,签署誓书的流程很顺利,宋徽宗也投桃报李,“特颁春宴”,满足了银术可得到“一个花宴”的个人小愿望。
  史料记载,银术可宴后非常高兴,在回金的路上一直在哼哼唧唧地唱着“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真是不虚此行。
  银术可作为少数民族的文化青年,非常仰慕大宋王朝文化的博大精深,非常渴望得到这些文化,回京之后大力宣传宋朝的经济文化成就,更加引起了豺狼一样的金人的胃口。银术可也成为侵略北宋的主力军,根本没有考虑过“吃人家嘴短”的官场潜规则,太原和东京都是这个人带着兵将攻破的,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按理说燕京“代税钱”也出了,西京犒军费也交了,双方的誓书也签了,使者也吃饱了饭回去了,余下该交割燕京了吧。但是金人向来不喜欢讲这个理,在交割过程中别出心裁地玩出许多新花样,折腾宋人,差点把宋朝使者搞得抓墙。
  金人不急于签署协议,总是在细节问题上出难题,这样争取一些时间,看看还有什么可以讹诈的,至少可以利用宋人急于签署协议的心理,多捞一些油水出来。
  最可笑的是,金方的代表——金人中属于凤毛麟角的知识分子完颜希尹对宋方国书百般挑剔,横加指责,说宋朝国书字迹潦草,笔画相连,不好辨认。
  这个完颜希尹可不是一般的人物。这里要说一下,女真人原来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当时在记载事情和传达命令的时候借用的是契丹字。金太祖起兵反辽时,觉得打人家还用人家的文字太丢人了,便命令完颜希尹创立自己民族的文字。
  完颜希尹还真的很聪明,知道“自古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个道理,于是也不考虑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感情,仿照汉字中的楷书,再参照契丹字,创立了女真大字。然后把汉字和契丹字的偏旁部首结合起来,又捣鼓出来了一种女真小字,正式颁布施行。从此,女真族也就成了有文字的民族。
  完颜希尹之所以为难宋徽宗,据考证是要向宋徽宗学习一下书法的真谛,因为宋徽宗的书法作品可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到荒年的时候还可以买了养家糊口。
  宋使赶忙解释道:此国书是宋徽宗天子亲笔所写,以示尊崇金国之意,怎能有诺笔之处?(诺笔就是连笔)。金人不依不饶,硬是说看不懂,让宋朝重新去更换国书。
  要说宋徽宗那可是宋代书法大家,其成就不在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下。并且独创瘦金体,字体秀逸,骨姿清丽,一笔一画皆有风韵,颇有骨感之美,现在打字用的“仿宋体”据说就是脱胎于宋徽宗的瘦金体。
  金人当时刚刚有了自己的文字女真小字,在文化上是有些欠缺,但是有许多有文化的汉人在给金国做事,怎么能看不懂呢,纯粹就是找碴儿打架。
  你说欣赏不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觉得可以理解,确实有一些字是看不明白的,并且上面还有很多修修补补的痕迹以及很多鉴赏人的图章,很不好辨认。可要说看不懂宋徽宗的瘦金体,那个可是大名鼎鼎的瘦金体创始人的书法,最容易读懂了,如果不是找碴儿生事的话,可就真有点故意###自己没有文化了。

第 三 回 渴复土败盟攻辽地  忍屈辱童贯得燕山(9)
总而言之,前前后后宋徽宗亲自抄写了四次,完颜希尹才算是满意。堂堂大宋皇帝又被金人结结实实地侮辱了一次。好在这一次是收回土地,是可以占便宜的事情,忍一忍也就好了。
  国书刚刚签订好,金国的官员发现对于宋朝“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给谁”,于是又提出了新意见:天祚帝与萧干残部还未被消灭,还在蠢蠢欲动,有可能成为宋朝的祸患,金国想替宋朝一劳永逸地除去这一后患,只是粮秣奇缺,须向宋朝借军粮二十万石,方可交割燕京。
  这个简直就是耍赖了,辽国的残部无论如何也是金人的祸患呀,怎么能说就一定是宋朝的祸患,并且必须要宋朝出钱呢?但是软弱而且短视的宋朝就像是买房的时候已经交了定金的业主,已经上了贼船,下是不好下去了,人家提出原来规划的小区内花园改成了设备用房,你也没有办法,只能等着收房了。
  宋使赵良嗣也就自作主张答应下来了。虽然宋方一再催促办理交割燕京,也就是等着收房,但金人总是借故推托,一会儿说还不能通电通水,一会儿说安全检查还不过关,反正双方交割燕京的日子一拖再拖。
  转眼到了四月中旬,天气逐渐热了,虽说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大的沙尘暴,但是对于那些东北深山老林里的大老爷们儿来说还是比较热的。金军士兵水土不服,跑肚拉稀的很多。鉴于这种情况,金太祖阿骨打于是决定自燕京撤军,不再折磨宋人了。临行前,阿骨打又抢了燕京的女子两三千人,也不顾自己的身子骨还行不行,天天陷在温柔乡中不能自拔,乐极生悲,最后在返回上京的路上一命呜呼。
  虽然决定把燕京还给宋朝,但是爱占小便宜的金人又出了一个鬼主意,原来按照宋金双方达成的协议,燕京的汉民归宋朝所有,奚人、契丹人归金国所有,金国就以此为借口,开始向宋朝索要郭药师的常胜军(郭药师是奚族人,手下的士兵也多为奚族)。常胜军是宋朝河北诸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自从投降以来就是北宋在华北前线最重要的军队。
  金人的这招确实够损的,使了一着“黑虎掏心”直指宋人要害,并且还戴着有合同为证的帽子。因此宋朝死活不答应,不能眼睁睁地吃这个哑巴亏,于是交割就陷于僵局。金人一见索取常胜军不成,脑瓜一转,又提出了一个馊主意:用燕京路六州二十四县的所有子民玉帛作为条件代替奚族的常胜军,也就是把这些地区的能搬走的全部搬走作为赔偿之资。
  金人提出的赔偿计划,实际上很简单也很损,就是将整个燕京城搜刮一空,刮地三尺,只留给宋朝一个空城。对于宋朝而言,小九九又开始算计了,燕京本地的居民都走了,留下的土地就可以全部由宋军占有了,这样当官的又有钱可以拿了,前景确实不错。再说了,金兵待在燕京不走,宋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既然有这个方案,金军能早走一天,就可以早踏实一天。宋朝也是逆来顺受惯了,对金人的计划全盘接受,没有一点异议。
  就这样,宋金两国通过历时四个多月的艰苦交割,总算达成了可耻的共识:宋朝是要燕京之地可以不要燕京之人,金国是要燕京之人不要燕京之地。宋金双方各有所好,皆大欢喜。他们倒是欢喜了,但是这样一来,就把燕京老百姓害苦了,被抓到北方做奴隶,祖祖辈辈的土地也没有了,让这些百姓对于以前梦想中的大宋彻底地寒了心。
  既然已经得到了接收方的默许,金国占领军可就在燕京如狼似虎地采取刮地三尺的行动了,把燕京的仓库、图书、财物洗掠一空,能够带走的全部带走了,连辽国皇宫里面的铜水缸也砸成几块打包了,豪门大姓的阴宅也没有幸免。燕京的老百姓也被押往金国做奴隶,真是惨祸连连呀。
  金兵该拿的拿了,能抢的抢了,折腾得差不多了,又搞起了破坏。在撤退之前,金兵将燕京城以及所属诸州县的城壁楼橹,不辞劳苦地全部推倒,各地的要塞险要之处也都平毁。如果当时有推土机,肯定也要用来干活了。
  在金兵毁灭性的破坏之下,往日熙熙攘攘、繁华的燕京城,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变成一片瓦砾之地,原来的皇宫变成了狐狸和黄鼠狼的聚居地。可悲的宋朝折腾了几年,出兵费力,并且花了那么多的银子,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大宋宣和五年(1123)四月,等最后一批金军押解着燕京的居民撤走后,童太尉才率宋朝十万天兵威风凛凛地开进燕京,并派员接管附近州县。童贯在给宋徽宗的上书中大吹特吹燕京的百姓箪食壶浆迎接王师的热闹景象,实际上燕京的百姓基本上都被金兵劫掠走了,如果有人迎接估计也是“托儿”。童贯又上奏朝廷,燕山府所属六州二十四县全部接收完毕,可以威武地冲着金国劫掠后寥寥无几的居民吼:“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燕云十六州这个困扰了历代北宋统治者的心病总算是没有了,至少收回了燕京周围的地区,可以有个交代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原人民在后晋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后等待了一百九十多年,没有想到最终不是靠着武力夺回来的,是靠花钱买回来的。
  宋徽宗看来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为了庆祝燕山府“回归祖国中原”的怀抱,徽宗皇帝命有司制“复燕云碑”立在延寿寺内,表彰自己的“不世之功”。另外,组织“洗雪百年国耻,喜迎燕山回归”活动,在全国营造出一片安乐祥和、普天同庆的气氛。
  此外,徽宗皇帝大封有功之臣,人人都有肉吃,其中赐宰相王黼玉带,加官为太傅(文官最高职)进爵为楚国公,童贯进爵为广阳郡王,蔡攸加官为太子少师,赵良嗣加封为延康殿大学士。此时,京城内外一片歌舞升平,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于与金国还有购买土地的交割以及新占领地区的防御问题也根本顾不上考虑。殊不知,这样的日子已经不长了。
  

第 四 回 轻佻子赵佶继大统  喜风月道教世逞行(1)

  这里要详细说一下宋徽宗,这个北宋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北宋走完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一直处于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之下,即使在和平年代,边境地区也不是很太平。下雨偏逢屋漏,域外的强敌虎视眈眈地看着宋朝,宋元符三年(1100)农历一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来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宋哲宗做皇帝做得很不开心,没有把这一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职位做得很长,总是在郁郁寡欢之中,没当几年就死了。由此看出当时的医疗条件肯定不好,也没有心理医生对抑郁症进行有效的防治,否则这样的“龙种”怎么能够很年轻就挂了呢。
  他的继任者就是与隋炀帝、南唐李后主一样,历来被视为极有文采但是政治上无能的皇帝的典型,即宋徽宗。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也许读者对宋徽宗不是很了解,但是只要你读过《水浒传》,熟悉那些梁山好汉,你就会知道,那位使整个国家奸臣当道、遍地虎狼、专门把好人逼上梁山的、在李逵口中坐在天子“鸟位”上的“皇帝老儿”,就是此人。
  宋徽宗赵佶的皇位,得来并不容易。宋哲宗去世得早没有留下子嗣,因此下一任的皇帝只能从宋哲宗的兄弟中选择。宋神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非皇后正室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但是,这并不影响宋徽宗成为皇帝。
  宋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听政,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为帝。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
  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由此看来,经常去掌权的人家里走动走动,混一个脸熟,关键时刻还真的很管用呀。
  宋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而是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儿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
  章惇是反对端王继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可能也是怕赵佶即位后会对自己秋后算账、打击报复的缘故。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宋徽宗。
  历史有时候就是喜欢捉弄人。如果哲宗可以多活几年,如果他生了儿子,如果向太后在哲宗去世前就去世了,如果向太后不选择赵佶,如果……宋朝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但是,还是那句话——历史不容假设。

第 四 回 轻佻子赵佶继大统  喜风月道教世逞行(2)
宋徽宗确实不是一块做皇帝的料。在历史上有许多人不适合做皇帝,例如隋炀帝和南唐李后主,如果让这两个人不做皇帝改作诗人的话确实是很好的,那肯定能评个优秀,算是走了正道。非常对不住向太后的是,宋徽宗也是这样一个不适合做皇帝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赵佶从自己忧郁的兄长宋哲宗身上得到了教训,人生如白驹过隙,过了这村没有这店了,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想法绝对是打他骨子里萌生出来的。
  端王赵佶自幼养尊处优,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下逐渐养成了###浪荡的性格。传说中大人物出生的时候,天地会有所感知。隋文帝杨坚出生的时候,人们看到他的头上长出龙角,所以注定将来就是皇帝;隋炀帝杨广出生的时候,人们看见一条龙飞上天,但是很快就掉了下来,仔细一看是一个长的像龙的大老鼠,表明他虽然是皇帝,但是最后皇位也不得善终。
  当然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宋徽宗在传说中倒没有长出什么,只是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文弱俊秀但文采###,正在为李煜亡国被俘为囚嗟叹不已的时候宋徽宗就出生了。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属于后世相传“徽宗命中注定为亡国之君”的宿命之说。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
  宋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读音为“促居”,后人考证是足球。无聊的人已经宣称中国是足球的发祥地,估计这也是长期在此领域被打击而产生了阴暗心理:我不是踢不过你们吗,但是你们引以自豪的足球就是我们发明的!我们的国足在奥运球场上动粗可能就是为了维护我们足球发源地的尊严),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游戏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赵佶身边有一名###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本着“红颜都是我知己”的原则,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有史誉为“青楼天子”。
  不过在当时,这也不算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大文学家苏东坡、周邦彦之类都有此癖好,美其名曰“英雄本色,名士###”。“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永就是这类人物的杰出代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此公一夜###之后的名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赵佶在当时结交了一批与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挚友王诜,娶宋英宗之女魏国大长公主,封为驸马都尉。但王诜为人###,行为极不检点。虽然公主温柔贤淑,尽心侍奉公婆,而王诜却偏偏宠爱小妾,导致她们竟然多次顶撞公主,并且王诜还在公主面前与小妾眉来眼儿去的,被称为“史上最牛的驸马”。
  宋神宗当然不能容忍妹夫欺负自己的妹妹,为此曾两次将王诜贬官,但他却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时,当着公主的面与小妾寻欢作乐。品行如此恶劣之人,却是赵佶的坐上宾,他们经常一起光顾京城内有名的妓馆——撷芳楼。

第 四 回 轻佻子赵佶继大统  喜风月道教世逞行(3)
纵观历史,铁哥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第一铁是一起扛过枪,第二铁是一起同过窗,第三铁是一起分过赃,第四铁就是一起嫖过娼,所以看来他们的关系是最铁的。
  这是有史为证的。王诜藏有名画《蜀葵图》,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时常在赵佶面前提及此事,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赵佶便铭记于心,派人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另外半幅画,就把王诜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过去。王诜以为酷爱书画的赵佶要收藏这幅画,哪知赵佶却将两个半幅画裱成一幅完整的画送给了他,由此可知二人之间的关系之深。
  当上皇帝以后,宋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继续过着糜烂生活。宋徽宗十七岁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后,册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相貌平平,生性节俭,不会取悦宋徽宗,虽为正宫,但并不得宠。不过肚子还算是争气,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即位的宋钦宗。
  此时,宋徽宗宠幸的是郑、王二贵妃,二人本是向太后宫中的押班(内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辞。宋徽宗为藩王时,经常有事没事就到慈德宫请安,向太后总是有意命郑、王二人陪侍。二人很有心计,又善于奉承,颇得宋徽宗好感。时间一长,向太后有所觉察,到宋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赐给他。宋徽宗如愿以偿,甚为欢喜。
  据记载,郑氏“自入宫,好观书,章奏能自制,帝爱其才”。显而易见,郑氏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还能帮助宋徽宗处理奏章。因此,宋徽宗更偏爱郑氏。宋徽宗多次赐给郑氏情词艳曲,后来传出宫禁,广为流传。王皇后去世,宋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册封郑氏为皇后,二奶升级为大奶了。
  除了郑、王二氏之外,受宠爱的还有刘贵妃、乔贵妃、韦贵妃等人。刘贵妃出身寒微,却花容月貌,入宫即得到赵佶宠幸,由才人连升七级而至贵妃。然而,好景不长,升贵妃后不久即去世。
  刘贵妃曾亲手在庭院中种植了几株芭蕉,当时她说:“等这些芭蕉长大,恐怕我也看不着了。”在旁的侍从闻听此言,慌忙上奏宋徽宗,宋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谁知过了两天,妄语成谶,刘贵妃病重,等宋徽宗前去探视时,刘贵妃已撒手而去。宋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谥号“明达懿文”,将其生平事迹编成诗文,令乐府谱曲奏唱。
  正当宋徽宗为此伤感时,内侍杨戬在宋徽宗面前夸耀另一刘氏有倾国倾城之貌,不亚于王昭君,宋徽宗将其召入宫中。刘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贱,但长得光艳###。宋徽宗一见,魂不守舍,此刘跟彼刘差不多受用,瞬间便将丧妃之痛遗忘殆尽。
  宋徽宗对后来的刘氏大加宠爱,与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若离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刘氏也不是俗流,天资颖悟,善于逢迎宋徽宗。还极善涂饰,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宋徽宗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看来是引导流行时尚的人物。
  道士林灵素见刘氏如此得宠,不敢怠慢,于是曲意奉承,称刘氏为“九华玉真安妃”,绘其像供奉于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刘氏渐渐风韵不再,生性###浮浪的宋徽宗欲再觅新欢。
  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宋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毕竟“妻不如妾,妾不如妓”,便微服出宫,寻找刺激。几经周折,探访到京师名妓李师师色艺俱佳,就把李师师搞到手。就连宋江想要招安,都必须要走李师师这路关系,可见李氏得宠之深名不虚传呀。宋徽宗与李师师的###韵事,主要载于野史,小帅不是那种喜欢八卦的人,在此不再赘述。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 四 回 轻佻子赵佶继大统  喜风月道教世逞行(4)
宋徽宗在政治上可谓生不逢时,北宋王朝已走过一百四十年了,从开国时的比较繁荣,到这会儿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政权的内部处于党争异常激烈的严峻时期,变法派和保守派还在继续斗着,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极力反对端王赵佶继位的章惇老哥,这里要花些笔墨来介绍一下。
  此公是苏东坡先生的老朋友,年轻时以富有才华、豪爽大方出名,属于和苏东坡很对脾气的一种人。他们两人曾经一起结伴外出远游,在前往芦关的深山老林里,碰到一处万丈深渊,下面激流咆哮,上面只有一架独木窄桥。章惇提议两人过到对面的峭壁上去题字留念,苏东坡不肯,章惇若无其事地走过深渊上的独木桥,然后把长袍掖在腰间,抓住一根老藤荡到激流对岸,在峭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然后从容回到此间岸上。
  苏东坡对此的反应,是拍着对方的肩头说:“今后你这家伙会杀人不眨眼。”章惇问:“何来此说?”苏东坡回答:“不在乎自己性命的人,肯定不会拿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儿。”苏学士的话后来证明是正确的。
  以王安石变法为契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