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德即会同曹仁“遂南屯樊,讨关羽”《三国志》卷四十五《庞德传》。。
  

质疑诸葛亮“借刀”杀关羽(2)
此时关羽行动日程,参照清瓦斯同《三国大事年表》和谢钟英《三国年表补正》可列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因曹仁等将南下荆州,七月,关羽军先发制人,北上,与曹仁军相持于襄阳、樊城。曹操由长安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八月,关羽围吕常于襄阳,围曹仁于樊城,擒于禁,覆其全军;本月,关羽游骑至郏。曹操命徐晃救曹仁。
  十月,曹操还洛阳,拟南征;徐晃破关羽。
  闰十月,吕蒙袭取江陵。
  十二月,关羽走死。
  以上可见:(一)关羽北征,乃因中州地区内乱而曹仁等在平定后,驻扎襄樊,拟###关羽,关羽因此乘势北上,并非刘备所命,破坏《隆中对》,孤军伐曹;(二)关羽前期三个月征战迅猛,势如破竹;(三)关羽为徐晃败后南撤,转战当阳地区长达一个多月,说明仍有实力,根本不须求救,这里确实有个时间差,即由荆州到成都路程,山险路遥。朱文在此谴责“关羽不断破坏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但以史实佐证,诸葛亮“联吴”,也是旨在保荆州地区(包括南郡等郡县),而东吴却是以索回荆州(南郡)为条件,才能贯彻此项战略方针。如此,刘备、关羽对待荆州取舍,和诸葛亮并不相悖,他们都是一个目的,无论强硬或柔和,都是以荆州据有为前提的。所以关羽与鲁肃比邻,打交道,谈判;刘备后来为了争荆州所有权,带兵出川来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因曹操威胁事,才与孙权以湖水为界,目的也是为避免“内讧”,继续联手抗曹,对此关羽也是忠诚执行了的。所不同的是,关羽的个人素质,对待孙权缺乏外交手腕,骄横过甚,不像诸葛亮那样刚柔并济,在农耕社会领袖起决定作用的三国时期,易引起吴蜀两国的矛盾激化。
  4。刘备因何未出兵援关羽
  刘备是非常重视荆州的,他的骨干成员很多是荆州籍人士,“豫州入蜀,荆州人贵”。刘备当然要紧紧拿住荆州,所以在初进东川时,在荆州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主要成员,后来诸葛亮等入川,由关羽主持。这是因为关羽是最佳人选:一是忠于刘备,“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尊威,祸福共之”《三国志》卷四十《费诗传》。;二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刘备起家,关羽就常独掌一路,如镇守下邳、统率水军,等等。关羽于荆州得失兴衰有决定性作用,刘备集团,包括诸葛亮在内,都知道这个道理,有关羽镇守才有荆州,没有关羽在,荆州其余人员谁都代替不了的,哪里有“借刀”杀了关羽,而能继续保留荆州的事呢?关羽举足轻重,退一步说,诸葛亮确有“借刀”之计,或者“借刀”得逞,那么关羽被杀了,还能有荆州吗?诸葛亮的“联吴抗魏”既定方针,以及“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隆中对》精髓处,也不都是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吗!诸葛亮不是聪明过了头了吗?有如朱文所称“诸葛亮一生用兵唯谨慎”,难道这样的“借刀”算谨慎的?令人费解。由此看来,诸葛亮这把“刀”借不得,也极不划算,是有失无得的蚀本生意,况且他也没有做。
  刘备对荆州重视,即使在诸葛亮、张飞等入川后,在荆州地区仍留有能臣良将,以至他入川转战,攻城掠地,长达三年,仅雒城(四川广汉)就攻打了一年,可见带走的兵士不多。关羽的荆州部队实力雄厚,仅俘虏、关押于禁败兵就数万众。朱文引《吴书·甘宁传》称:“关羽以区区三万之众,既需留一半兵力于后防基地,防守荆州,又要攻取曹魏军事重镇襄樊,真乃捉襟见肘。”不确,如以全句读,是甘宁“后随鲁肃镇益阳,扼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这是说关羽在资水北岸的兵数,且用“号”称,实际当少于此数,它是不能囊括关羽的总兵力的。如此等等。
  按:关羽失败,原因多多,天时地利,但关键之一还是在发挥人才的优势不当,诸如其时荆襄地区人士多不放在重要位置。而孙权、吕蒙却是展开政治攻势,争夺如潘濬之类人才。相比之下,关羽是差得多了。
  

质疑诸葛亮“借刀”杀关羽(3)
刘备对于关羽北征,后来并非不知或等闲视之。《三国志·蜀志》仍有若干记录,如关羽围樊、襄阳时,就送来一块汉水底发现的玉玺《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而与此同时,刘备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观前来授关羽为前将军。关羽围襄樊,因为上庸刘封、孟达不协调,遂令关羽失败。“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显然,上庸军本是可作关羽荆州军的援军,上庸地与襄樊毗连,但他们在关羽围襄樊,尚占上风时,多次拒绝命令;关羽军由襄樊败退,又不出援,更是有悖刘备的安排,由此为刘备痛恨、严责。你能说上庸军不是援军吗?
  当然,刘备在成都没有发兵,除了上述关羽有雄厚兵力,且一度占上风;有上庸军在,他们的不救,是刘备甚至诸葛亮预计不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备戎马半生,做了汉中王后,还要创造条件筹备登基;当时虽已据有两川,但还须巩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将士需要较长时间休整。刘备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入川,为据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汉中打了一年仗,将士疲乏。这也是一个原因。此文载《探索与争鸣》,2005(6)。
   。。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1)
附录2:山东电视台“放言天下”栏目采访纪实
  尊敬的朱教授:
  十分感谢您对我们栏目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的采访耽误了您许多宝贵时间,我们十分抱歉也十分感激。以下是我们的播出稿,期待您的指正。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一)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
  2005—02—22放言天下
  导语
  纵论天下新闻时事,共睹世界风云变幻。各位晚上好,这里是“放言天下”,我是曹丽。2月18号我们播出过一期节目:《历史谜案: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介绍了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关于诸葛亮的观点,朱教授认为诸葛亮在襄樊之战中借刀杀死了关羽。节目播出后,在广大观众朋友特别是文学圈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表示无法接受这样的历史名相诸葛亮。朱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襄樊之战前后持续半年之久,而蜀军却没有派一兵一卒的援军,这让人不能不联想深谙兵法、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是故意借襄樊之战除掉关羽——这一仕途上最大的障碍。然而,我们山东省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则认为,襄樊之战在开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关羽在军事战略、战术上十分有利,因此诸葛亮没有必要派援军。
  播出文稿
  山东大学王教授:其实这个事情从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从关羽这方面来讲,他的军事形势非常有利,在这半年当中,他首先打败了曹操的大将于禁率领的军队,用水淹的方式把他打败了,把于禁俘虏了,然后他把曹仁围在樊城,所以当时整个形势对关羽非常有利。那么从诸葛亮那一方面来讲,他远在成都那边,当然他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地派军队来援助他。因为只有当战争形势非常紧张,关羽才需要诸葛亮的援助,而且关羽是一个文韬武略都非常全面的将才。所以,我觉得并非要派兵援助他,这是诸葛亮用兵一贯谨慎的表现。(记者:作为当时战争的形势来说,关羽这方是非常有利吗?)非常有利。他当时防范得非常主动,因为他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他把曹仁围在樊城;第二,打败了曹操派去援助曹仁的于禁部队;第三,孙权那边没有什么举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关羽是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的。(记者:也就是说关羽根本就不需要援军是吗?)对。不需要援军。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二)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
  2005—02—22放言天下
  导语
  王教授补充说,关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由顺利到失败的转折是在不长的时间内产生的。那么上海的朱子彦教授对此又是怎样解释的呢?我们电话采访了朱教授。
  播出文稿
  朱教授:在当时情况下,关羽一方的军事形势并非很有利。襄樊战役的前期比较顺利,但是总的来讲,我认为蜀汉的关羽的军队兵力比较少,根据《三国志·甘宁传》记载,蜀军号称三万,也就是说实际上还不到三万人,所以兵力很少。而孙权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曹操的军队则更多,孙、曹两家的兵力加起来远远超过蜀军。关羽三万人马,还必须分出一部分人马驻守江陵、公安,所以不能集中全部主力围攻樊城,这就使得樊城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攻克。关羽虽然消灭了于禁的七军,但曹操前后共派出包括徐晃、张辽在内的五路援军,曹操自己还亲率十余万大军作为后援,在兵力上关羽已处于绝对劣势。即使东吴不偷袭荆州,关羽在徐晃与曹仁的夹击下,当时已面临失败的危险。十二月份大约十二月底至一月份,关羽走麦城被杀,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一月份,整个过程将近半年时间,成都方面未发一兵一卒。而且宜都、秭归(靠近蜀国的边境城市)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成都。同时,当时成都方面掌握军政大权的是刘备而非诸葛亮,这点我在文章中早有提及,诸葛亮并非有意置关羽于死地,而是在关羽情势危急时未向刘备进言,发兵援救,可以说诸葛亮是在放任关羽败局的发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2)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三)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
  2005—02—22放言天下
  导语
  另外,朱教授认为关羽在刘备集团中对诸葛亮的地位构成威胁,因此诸葛亮才想除掉关羽。对此省内的王教授认为,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谋士,而关羽是将军,他们各司其职,并不存在尖锐的利益冲突。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朱教授对诸葛亮和关羽矛盾的猜想,是对他们两人人品的贬低。
  播出文稿
  王教授:诸葛亮的地位是稳定的,刘备死后他又是相父,要说夺权他有条件,不需要铲除哪一个,诸葛亮不是这种人。因为刘备把诸葛亮请出来之后,他为知己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个历史记载上找不出他有野心的任何动向来。而关羽作为“义”的代表,你翻遍历史也找不出他争权夺位的记载,这点不存在。
  历史谜案追踪: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四)
  记者、通讯员:史天舒
  2005—02—22放言天下
  导语
  然而远在上海的朱教授却认为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他的官职要低于关羽。至于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则是因为到那时跟随刘备的许多开国元勋都已去世,刘备不得已而为之。
  播出文稿
  朱教授:关羽人品并不高尚在史学界早有公论。王教授说关羽是“义”的代表,这实际上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关羽年轻时就因为杀人而亡命江湖。关羽不仅好色,和曹操争夺美女,且屡战屡败,只因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才不断被神化起来。如果诸葛亮深谋远虑的话,他就会考虑到,在刘备政权内部,关羽的地位其实比他要高。刘备称帝前,诸葛亮在文官中的地位还在许靖、糜竺等人之下。我在文章里也谈到,关羽的官职始终比诸葛亮高。我觉得,如果说将来刘备死后,考虑到易代以后谁来掌握大权,我认为按照常理来推断,应该由关羽来继承。这是一个比较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说有可能由关羽来任大将军或者宰相,轮不到诸葛亮。另外,联吴抗魏是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关羽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他辱骂孙权,甚至表示等到夺取樊城后就要灭掉吴国,这就完全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对此诸葛亮也是不能容忍的。
  (记者:那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呢?)
  朱教授:那情况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关羽死了,张飞死了,法正也死了,蜀汉的那些元勋、开国功臣、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这批###辈的人物,都已经去世了。所以我说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临死的时候托孤给诸葛亮,那实在是没办法了。另外,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诸葛亮自己说要受九锡,这说明什么?实际上诸葛亮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刘备死前,他就夺了法正的权。刘备死后,他更是大权小权一手抓,夺李严的权,打击魏延,把蜀汉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里。而且汉末称王称帝的人比比皆是,后主又是个阿斗皇帝,他诸葛亮作为一个权相,对皇位这个普天之下最大的权力宝座有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当然诸葛亮是个城府极深之人,在功业未建,自己势力尚未巩固的情况下,他是断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的。可以试想一下,倘若北伐成功,汉室“光复”,诸葛亮以盖世之功而登上皇帝宝座,岂不是顺理成章之事,我们又何必惊讶呢。
  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
  史天舒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1)
因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魏延是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谋反而被诸葛亮所杀,似乎是罪有应得。虽然曾有人替魏延写翻案文章,但《三国演义》塑造的反贼魏延形象实在是深入人心,很难在世人的心目中抹杀。
  笔者最近去成都开会,顺便去武侯祠瞻仰,见两廊的蜀汉文臣武将众多,而唯独没有魏文长之像。问其缘故,讲解员云:因魏延是叛臣,故无其像。我正欲找武侯祠的有关领导,对其言明历史的真相,然有人告诉我,邓小平同志于1963年亦曾来到武侯祠,面对文臣武将廊,他发表这样的见解:“这些塑像,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该有,但没有塑像。”参阅《小平同志,武侯祠职工想念您》,载《四川日报》,19970227。余听闻此言,不由喟然长叹,打消了找武侯祠领导的念头。返沪后,心犹不甘,决计撰此文替魏延辩冤。
  1。军事奇才
  魏延出身和履历不详。《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所谓“部曲”,据《后汉书·百官一》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可见,部曲本是汉代军队中三级编制的名称。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军阀采取“部曲”这种军事建制来组织自己的军队,于是部曲便成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按:《三国演义》云魏延本是刘表部将,后杀韩玄,献长沙于刘备,完全是杜撰)。因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汉中郡。至此,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刘备自称汉中王,表示与曹操分庭抗礼。不久,刘备返回成都,临行前“当得重将以镇汉川”同上。。为何刘备如此重视镇守汉中的大将人选呢?因为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地带。蜀国为了保障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将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
  关于汉中的重要性,时人及后人多有论述。杨洪曾对诸葛亮云:“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洪传》。黄权亦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三国志》卷四十三《黄权传》。清人顾祖禹曰:“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领汉中,将严重威胁巴蜀。如建安二十年,曹操平张鲁,“破汉中,蜀人震恐”,“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得安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蜀国如果据有此地,则不仅能够保障剑阁、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为北伐之基地。对蜀汉而言,汉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荆州。基于此,刘备怎么能不作慎重考虑呢?刘备手下大将著名者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刘备对关羽最为倚重,但其镇守荆州,不可能调离原来的防区。赵云其时的主要职责为“掌内事”,即刘备以其“严重”而主管刘备的宫中之事。《三国志》卷三十六《赵云传》注引《云别传》。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马超威名显赫,但因其是“羁旅归国”的降将,《三国志》卷四十《彭羕传》。刘备对其不甚信任。在此情况下,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2)
效仿刘邦当年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刘备在封魏延为汉中督时大会群臣,并且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当然豪言壮语谁都会讲,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
  对于姜维的此次调整军事部署,历代史家多认为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郭允蹈的《蜀鉴》论及此十分深刻。他说:“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拔的接班人——姜维的才能远不如魏延,因为魏延守汉中凡十五年,汉中固若金汤,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打败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而姜维轻易改变魏延的战略部署,却直接导致蜀汉的灭亡。魏、姜二人军事才能之高低岂非一目了然!所以刘备在用人和识人上,确实要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能与魏延匹敌者几无其人。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此次战役,并无诸葛亮指挥,而是魏延单独领军作战。对手郭淮乃曹魏关西首屈一指的重将,号称“方策精详,垂问秦雍”。郭淮曾败马谡,“摧破廖化,擒虏句安”《三国志》卷二十六《郭淮传》。,即使诸葛亮亦畏惧他三分,但魏延却能“大破淮等”。另外,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战功,《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宣王(指司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史称司马懿“畏蜀如虎”,这个“蜀”不单指诸葛亮,恐怕也应包括魏延在内吧。
  以治军而论,魏延“善养士卒”,与张翼德“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不可同日而语,而与关羽“善待卒伍”相似。《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以此观之,魏延统大军能独当一面,克敌斩将,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一流大将也。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闻夏侯楙(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而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而另一些史家则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的谋略,认为出子午谷虽是捷径,但可行性极小。其反对理由主要有四条: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二、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魏延脑后有反骨吗?(3)
那么这四点质疑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无论从蜀魏战争长久的战略角度,还是从这次战役本身来看,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子午道虽然奇险难行,但很少有人去作过实地调查,而就算真的去实地勘察过,也不敢保证其路况和三国时代是一样的。魏延终究是当时的名将,他久镇汉中,对汉中一带的地理状况必然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至于魏军是否会在子午谷埋下伏兵,我们不妨查阅《三国志》中的有关史料。《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始,国家(指曹魏)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首次北伐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在人烟荒芜、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下一支伏兵呢?
  对于第二点理由,“夏侯楙未必会弃城逃走”。这又是不合情理的推论。夏侯楙何许人也,《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记载得很清楚,此人为曹魏名将夏侯惇之子,曹操以女清河公主嫁之。“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西时,多蓄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可见,夏侯楙只知蓄伎纳妾,聚敛钱财,凭借“主婿”的裙带关系而都督关中,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膏粱子弟,衙内式的人物。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断“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
  第三点反对意见是蜀军“即使攻下了长安,也未必守得住”,这是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夏侯楙贪生怕死,素不知兵,以魏延老于兵革,料敌审己,可谓是胜算尽握。况且,诸葛亮首次北伐,有十万大军,兵力“多于贼(指魏军)”《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袁子》。。此时赵云、吴壹、马岱等宿将尚在,关西胡羌诱而招抚之以为臂助。诸葛亮、魏延分别率领的主力与偏师会师于潼关,然后魏延配合诸葛亮夺取陇右,这样八百里秦川,“咸阳以西”确实可以“一举而定”。其实,魏延之谋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后主力东出潼关,分支军越陇山与从汉中向祁山的支军配合成钳形攻势取陇右。高祖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韩信用兵,看似弄险,实则妙奇无穷。魏延所出之谋,化自韩信出汉中之策,而其勇猛又过于淮阴侯,有如此良将善谋而诸葛亮不能用,违先主遗命而用庸才马谡,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
  至于第四点,“万一失败,本来实力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我认为,这实在是一个荒谬至极的理由。试问古今中外,哪儿有用兵打仗不带有一点儿冒险性呢?袁、曹官渡决战时,曹操置自己的大营于不顾,率轻骑火烧袁绍重兵驻守的乌巢粮仓,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来邓艾偷渡阴平,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百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了蜀汉政权。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蜀汉国小力薄,无论军力、财力、人力均远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强魏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绝非上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应该攻敌不备,出奇制胜,一举攻克长安,予敌以重创。以弱抗强,不出奇兵,靠稳扎稳打而取胜,古今中外无有一例。
  其实,军事谋略讲究的是奇正相合,诸葛亮用兵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诸葛亮自认为“安从坦道”,即可“平取陇右”,所谓“平取”,其实乃“稳取”之意。但恰恰是这“稳取”使诸葛亮丧失了用奇取胜的战机,形成了弱蜀与强魏在陇右对峙打阵地战,中了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