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碑 一九四二-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军队是美英盟国的友军、盟军。不是哪个国家的雇佣军,更不是他们的殖民地军队。我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代司令长官,我必须对我国政府和中国远征军全体将士负责。我有权保护我国军队避免无谓的损失和牺牲。中国很穷也很落后,的确急需友邦盟军的援助,但是,我们绝对不会为了获取外援,而放弃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也绝对不会为了外援而不顾军队的安危和官兵的生命。”杜聿明还进一步强调指出:“鉴于目前的状况,继续坚持在同古与敌决战,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完整地安全地把200师从日军的重围中救出去,另行选择适当的地点和时间,再举行会战,以求打败日军。这是当前惟一的最佳选择。我意已决,任何威胁都无法改变我这铁定的决心。”
  杜、史二人终于由“不谋而合”走上了不欢而散的痛苦道路,这是他二人首次公开冲突,俩人互相指责,甚至拍桌子来发泄对对方的不满。幸而廖耀湘、李涛、李汉萍等人及时巧妙地打圆场,兼之这时新22师夜袭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炮声震耳欲聋,枪声尤其激烈,前线还时时传来捷报,史迪威被这种激战氛围所感染,心情也好些了,脸色也渐渐平静下来。这时他才愿意吃晚饭。饭毕,他鼓励廖耀湘努力作战,继续进攻,收复失地。并派人同戴安澜直接联络,切实摸清他那边的情况,随时向他报告。
  史迪威决定亲自督促96师来此助战,便要登车离去。杜聿明这时也心平气和了,他见史迪威正要上车,便趋前对史迪威说:“我正要回漂背,请您与我同坐一车,好好谈谈。我们一同去催促96师来此。”稍后我见他俩同坐一车扬尘而去,心情也轻松了许多。我心中总觉得应当设法解开史迪威、杜聿明两人心中的芥蒂,对缅战才会有利。
  30日晚,我奉召回梅苗向史迪威汇报新22师29日夜袭战果及日前战况,并着重报告了我和梅里尔所见200师和戴安澜的现实状况良好,这使史迪威对200师和戴安澜十分牵挂的心终于放下了。我见他仍对戴安澜和200师很有情感而且寄有厚望,我便乘机向他详细叙述了29日夜,200师当时在同古与河东地区所处的极其险恶的局面,阐明杜聿明撤出200师的决策,不但明智,而且适时。并补充说明杜聿明打算在平满纳再举行会战的战略意图,吁请他冰释对杜聿明因误解而形成的芥蒂。我同时还向他讲了拿破仑1805年由威绍退往布尔诺,把联军引诱到了他预想的有利地区,予以包围歼灭的战例,以此论证杜聿明从同古撤退决策的正确性。并且向他讲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故事。他听后不但没有怪我,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亲切地对我说:“我的孩子呀!你真用心良苦啊!我知道你对我的建言是非常客观和真诚的。你的目的,也是想我二人精诚合作来打胜仗。我记住了,你放心吧!”
   。。

策定《平满纳会战计划》(1)
3月30日深夜,史迪威对于我向他讲述“将相和”这个中国历史故事的良苦用心,虽然已表示理解,并嘱我放心他同杜聿明的私人关系会和好如初的。可是,不曾料想31日他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时,却仍然告了杜聿明的“御状”,他指控杜聿明和廖耀湘都蔑视他的权威,不听他的命令,遂导致“同古攻势”夭折,缅甸战局开始逆转。他提出来,请蒋介石处分杜廖二人。他同时向蒋介石表示:他决定辞职,不回缅甸。请蒋介石另选能员干将前往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消灭日寇。这使蒋介石甚感诧异,竟默然无语。沉思片刻后,才微笑地慰勉史迪威。问史迪威在缅甸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以致他这位素以精明干练、坚强勇敢著称于世的杰出将领,忽然要从火热的战线退下来,此举太令人费解了,也有悖他这位真正勇士的盛誉。蒋介石向史迪威指出:“保住缅甸,在缅甸打败日军,这不但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对美国、对英国、对世界反法西斯各盟国也都非常重要。所以,罗斯福总统选派你史将军来中国当我的参谋长,并希望我给予你赴缅甸指挥一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机会。与此同时,丘吉尔首相则选派名将亚历山大将军出任缅甸英军总司令;而中国已派出精锐的第5、第6两军入缅援英。这些事实,充分表明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和我本人都非常重视缅甸的安全”。蒋介石又说:“由你指挥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虽然是你自己的强烈愿望并主动向我提出这项请求,但是,这也正是罗斯福总统和我的意旨。而且我还要向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提出:由你统一指挥在缅甸的全部中英军队。希望你以抗日战争的大局为重,放弃去意,重返缅甸,担负起指挥中英联军打败侵缅日军为盟军争光的光荣使命,实现扭转盟军对日作战全盘颓势和振作盟国民心士气的战略目标。以将军的忠勇睿智,必定能够圆满达成盟国领袖之重托和我之厚望。”
  史迪威听后表示:衷心感谢蒋委员长对他的信任,将竭诚尽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争取最后胜利。至于他是否仍要辞职或者愿意重返缅甸战斗岗位,他却只字未提,蒋介石也没有深问。就让他去会见宋美龄。宋美龄对史迪威先夸赞了一番,又慰勉有加,鼓励史迪威失去北非战场美军指挥权的损失,在缅甸战场弥补回来。敦促他返回缅甸战斗岗位,不要放弃。宋美龄的话说到了史迪威的心坎上,使他很受鼓舞和启发。促使史迪威接受了宋美龄的劝告,毅然决定“回到缅甸战场,和我的孩子们去痛打日本鬼子,把他们撕成碎块。”其实,史迪威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想放弃缅甸战争的指挥权,而是嫌蒋介石给予自己的权力有限,没有给予他升迁军官、奖惩军官和执行军纪军法的实际权力。尽管蒋介石严令杜聿明等中国远征军指挥官要“绝对服从史参谋长”,但实际上杜聿明却没有完全听命于自己。所以,他要向蒋介石索取作为中国远征军统帅应有的全部实权,让在缅甸的全部中国远征军官兵完全听从他的指挥,而无人敢于违抗他的意旨。
  史迪威的政治顾问戴维斯和谢伟思二人便向他献策,要史迪威采取“以退为进”策略,先向蒋介石撂挑子,明确提出辞职要求。估计蒋介石必然会多方慰留他,劝其重返缅甸,等到蒋介石再三地来说服他时,便乘机提出“索权”的要求。史迪威就是按照戴维斯、谢伟思为他设计这套路数行事的。结果,蒋介石果然上套了。他决定改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另行选派以“儒将”著称,性情温和、待人诚恳谦和、善于团结他人的抗日名将、在军中威望正隆的罗卓英上将,接替卫立煌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受史迪威的指挥,作为史迪威的执行官,统帅全部中国远征军作战。杜聿明仍以副长官名义兼第5军军长。并规定现在腊戍的军委会驻缅参谋团长林尉中将作为史迪威的幕僚长,协助史迪威策划缅甸作战事宜。 。 想看书来

策定《平满纳会战计划》(2)
此时,杜聿明策定的《平满纳会战计划》,已经参谋团审核认可,报送给了蒋介石,并递交罗卓英过目。罗卓英仔细审阅后,原则上表示同意,但因他对缅甸的情况了解不多,认为应该到缅甸后先行考察,摸清情况后,同杜聿明、甘丽初以及林蔚团长、史迪威参谋长仔细研究后,才能最后定案。蒋介石同意罗卓英的见解,遂嘱他迅速组建司令部,准备会见史迪威后,定于4月5日随蒋介石飞赴缅甸。
  4月4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重庆黄山官邸同时召见史迪威和罗卓英,在座的有商震和军令部长徐永昌,向他们宣告前述的改组中国远征军由罗卓英任司令长官受史迪威指挥,授予史迪威统帅全权的决定。并将罗卓英介绍与史迪威相识。随即叫侍卫官杨凤藻将参谋团报来、
  经罗卓英认可、由杜聿明策定的《平满纳会战计划》交史迪威审阅,并征询他的意见。
  史迪威仔细看完这份《平满纳会战计划》的要旨后,心头倏地一亮,再次感到杜聿明的战术思想又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了。使他在大局面前冰释了原来因杜聿明独自决定放弃同古,令其一直耿耿于怀的愤懑情绪,心中重又对杜聿明充满了好感。他便主动向蒋介石表示,愿意重返缅甸继续战斗。也不再提及处分杜、廖二人的事,只提出要蒋介石明确他在缅甸的权责,并昭示全体官兵。蒋欣然允诺。便决定于4月5日,偕宋美龄在商震、史迪威、罗卓英、俞飞鹏等陪同下前往缅甸,部署平满纳会战。罗卓英司令部的随从官兵和警通勤务部队将乘另外的飞机,随同赴缅甸。
  从3月31日史迪威离缅赴渝,到4月6日他返回梅苗这7天中,缅甸战场态势发生了如下变化:
  (1)早在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时,日本南方军司令部已令第15军应不待第18、56两师团到来,即以33、55师团分别先行攻占同古、卑谬,然后举4个师团进行“曼德勒会战”,期于5月内占领全缅甸,进出怒江和亲敦江。当派第5飞行集团长小烟英良中将,指挥第4、7、10、12四个飞行团(各种作战飞机400多架)支援第15军作战。于3月21、22两天连续空袭马圭(Magw*)、勃生(Pathein)英国2个主要空军基地,使罗奥将军的英国空军几遭全军覆灭,缅甸的制空权完全落入日军手中,从此英军飞机在缅甸上空绝迹。只有美国空军志愿队还不断地出动飞机攻击日军,屡屡获胜,使日军飞机和地面部队经常受到重大损失。
  (2)3月28日,日军第56师团附汽车450辆、重炮1个联队、坦克、装甲车各1个大队赶到同古猛攻我200师,于30日占领同古。即于4月1日派出先遣队(由搜索联队配属2个步兵中队、野炮、工兵、汽车各1个中队、汽车45辆编成)向毛奇突击,4月5日占领该地,进抵南麦黑。同时派第113联队第2大队为左侧支队,经里克左、雅多向保拉克北方迂回。师团主力则随其先遣队跟进,意在夺取乐可,再向腊戍奔袭。日军第15军曾打算派空降部队袭取腊戍,但未实施。
  (3)3月29日及夜间,日军第55师团在克永冈、康道、克拉格一带遭到我新22师反复地猛烈进攻,敌仍拼命顽抗,双方形成胶着对峙状态。至4月3日,敌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亲率第18师团先头部队,来到同古,部署“曼德勒会战”,当下决定:以56师团经乐可、雷列姆奔袭腊戍,切断中国军队回国的退路,尔后向怒江推进;以第18、55两师团沿仰光至曼德勒铁路东西两侧直趋曼德勒,与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北方迂回之第33师团相配合,包围中英联军主力于曼德勒附近歼灭之;第33师团直取仁安羌,尔后向曼德勒北方迂回,配合第18、55两师团围歼联军主力后向亲敦江进出[笔者注:4月10日,新22师65团邓军林部在司瓦(Swa)地区与敌18、55两师团各一部激战一周,缴获日15军《曼德勒会战计划》及作战地图,其要旨如上所述]。我新22师从3月29日至4月16日,在南阳车站至司瓦百余公里地域里以9000余众,同敌18、55两个师团数万人鏖战18天,至16日仍将该敌阻止在扼拉以南地区,达成了掩护我主力在平满纳集结准备大举反击敌军的战略任务,共歼敌原田大佐以下48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堪称逐次抵抗作战的范例。
  (4)在西线的日军第33师团,于3月25日攻占礼勃坦(该地是通往阿兰谬、马圭(Magway)和勃生、若开的交通枢纽)后,一路穷追猛打,4月1日占领卑谬,5日占领阿兰谬,10天之内推进260多公里,俘英军3000多人,坦克22辆、装甲车36辆、大炮35门、机枪53挺、汽车163辆,英军还伤亡600多人。这是英军自2月23日遭西当河失败后的又一次重大挫折。4月6日,英缅军部退到马圭,英缅1师退到明拉(Mingrin)、米昌耶(Migyaungye)、新榜卫(Sinbaugwe)一带,英17师及装7旅退到萨斯瓦、东敦枝、科可工(Kokkogon)地区。
   。 想看书来

滇缅大溃退(1)
4月26日凌晨,在皎克西召开的盟军首脑会议一结束,林蔚立即令我率领张道平的宪兵排和韩信钦的中缅运输总局警卫第5队,共200余人,分乘6辆汽车,护卫着林蔚和侯腾(他们二人都坐在我开的车上)向腊戍急驰,于上午8时赶到了腊戍西侧70公里处的细胞。适逢新28师刘伯龙师长亲率第84团和师直属部队比我们早3个小时到达该地。刘师长特来向林蔚报告说:“职将第82团第3营部署在腊戍南方近百公里的孟崖,该营派出的搜索部队于25日夜在开西满爽同日平井部队(即敌56师团搜索联队)遭遇,因敌众我寡,我搜索队被迫后退到曼卡特,掩护军工兵部队于今(26日)晨对该处铁索桥实施爆破,此时日军1辆装甲车和10余名步兵正在桥上行进,随着几声巨响,大桥燃起大火,日军装甲车及士兵伴着被炸毁的桥梁构件一起坠入峡谷河中,车毁人亡。现该敌正全力抢修大桥,敌平井部队被阻在河南。另据该营报称:强大的日军机械化兵团和汽车运输的野战步兵部队,现正分别从孟迤(Mongyi)和孔海坪(Pankaytu又名“旁克吐”)向开西满爽集中,其兵力将近万人。敌意图腊戍,而我在曼卡特到腊戍这百余公里地区内,只派职营在孟崖布防,敌我力量相差十多倍,双方力量如此悬殊,这样又怎能阻敌?更不用说破敌了。眼下腊戍真是危在旦夕呀!职认为82团第3营的报告属实,请钧座速作应急处置。”
  刘伯龙又说:“张军长偕马崇六工兵指挥官于半小时前刚刚从南伦(Namlan又称“南兰”)视察归来,已返回腊戍。现在腊戍的防务由军参谋长张勋亭指挥军部特务、搜索、战炮3个营和人力输送团(已配发武器成为战列步兵团)以及82团梁少雄部(该团派出第1营据守曼里、第3营据守孟崖)、中缅运输局警卫大队、新38师114团彭克立营等在新、老腊戍布阵,构筑工事据守。张军长深感敌情严重,而我军兵力却极其不足,以致前方应占领的险要之地因兵力欠缺而未设防据守,此乃大患。已令新29师马维骥师长率部兼程来援,尚不知何时到达,腊戍已极其危殆。”
  刘伯龙紧接着还说:“今日凌晨职率所部到此时得知情况是:82团第1营在曼里(Manli,此处北距南伦25公里)遭到敌机械化部队约2000人围攻,该营不支,退守南卡河北岸的潘旗(Panchyi),此处南距曼里10公里,北至南伦15公里,东北离孟柯20公里,敌则跟踪而至,幸我工兵已在南卡河大桥上预置了炸药,趁敌装甲车和汽车刚刚开上大桥(此桥长150米)立即引爆炸药,在轰隆隆巨大的响声中及熊熊的火焰中,敌装甲车和汽车均被炸毁而坠落到水流湍急的南卡河里,其余大批的装甲车和运兵汽车都被阻停在河南岸,无法前进。敌旋即以步兵强渡南卡河,遂使刚刚退据潘旗的我82团第1营再一次被敌包围,经官兵们奋勇反击,拼命冲突,终于破围而出,退向南伦东方15公里的孟柯。所幸今晨职率部到达细胞时,立即派84团团长薛健仁率该团主力(以第3营居守细胞)乘汽车驰赴南伦布防,并派工兵连随行,对该处桥梁道路实施爆破准备。敌在南卡河大桥被炸受到损失后,立即对被炸毁的大桥进行抢修,其被阻在南岸的主力目前仍在曼里以南,分别向孔海坪(又称旁克叶)、开西满爽集结”。刘伯龙最后强调:“他已将师部直属部队和82团第2营配置在细胞东侧的南窑、雷诺、朗芒、施恩一带,掩护腊戍的西翼和细胞东侧,正在抢修工事积极备战中。但因防区过于辽阔,兵力不敷分配且极其分散,遂致处处薄弱,无法建立坚强的防御据点,更不能组成强有力的机动部队以备不虞。目前我们处境很不利,请钧座设法抽调劲旅来援,否则腊戍难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滇缅大溃退(2)
林蔚一直凝神静听,并不时插问,俟刘伯龙汇报完毕,即请其陪同驰赴南伦实地考察。刘伯龙应允后,林蔚令我将韩信钦部派赴腊戍,在参谋团驻地附近布防,加紧构筑防御工事。由我率宪兵排护卫其驰赴南伦战地,视察战况。
  细胞在南伦北面,两地间相距60多里,中间要跨过南渡河和南马河。我们在路上奔驰了1个多小时,有时还得停下来躲避敌机空袭,于当日上午10时赶到了南伦。这时敌步兵千余正向孟柯我82团第1营猛烈进攻,战况异常激烈。另敌数百在炮火掩护下则猛攻南伦,薛健仁指挥所部奋力反击,将敌松本大尉以下官兵120人击毙,俘轻机枪4挺、步枪56支、70炮1门、重机枪1挺。该敌残部从原路向南退走。与此同时,薛健仁另派一部袭击正向孟柯进攻的日军背后,此敌也仓皇后退,我82团第1营便乘机破围而出,向南伦东北方约18公里处的小镇桑凯(Sangke,又称“松开”)转移,敌则跟踪追击而至,遂使南伦同细胞、腊戍间的后方交通线路受到威胁。
  林蔚在我护卫下亲临前线,在南伦亲眼看见薛健仁部同日军激战并将日军打退的情景,他当面口头嘉奖了薛健仁指挥得当,其部下官兵沉着勇敢击退敌人并有所缴获的战功。但他同时发现敌人正在从孟柯方面向细胞突进,南伦的后方堪虞,形势十分严峻。便对刘伯龙、薛健仁二人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且已发现敌军正向我后方钻隙迂回,第84团在南伦的主力和正向桑凯转进的82团第1营,都应当采用逐次抵抗战术,分途分段构设阻击阵地,在道路和阵前预埋地雷,不断地用埋伏奇袭给敌以猝然的打击,削弱其战力,迟滞其行动,切忌行动拘泥,战法呆板,更不用据地坚守,应机动灵活地不断打击日军,以求积小胜为大胜。在孟崖的82团第3营也必须这样做”。林蔚接着说:“现在你们不但兵力少,而且工兵和土工器具也很缺少,因此无力也无时间去破坏道路,然而可以将工兵分配到第一线去,凡是敌军会通过的桥梁、涵洞都应埋置炸药,专人操作,专门炸敌车辆。总之要采取奇战、巧战出敌不意,打击敌人,望你们好自为之”。
  林蔚说完就坐上我开的车急急地往回赶,途经南窑时他下车去视察新28师直属部队的防务,于午后2时回到腊戍参谋团,刚刚走进室内就听见轰轰的飞机声,不一会就有20多架敌机来袭,不断地投掷炸弹,响声震耳欲聋,一些民房被炸起火,浓烟滚滚,参谋团人员纷纷进入防空洞躲避。我马上集合韩信钦队的9挺轻机枪,爬上屋顶射击敌机,无奈这些机枪射手从未受过对空射击训练,他们一听到我的命令都大眼瞪小眼地站在那里呆,看见敌机向他们俯冲过来,子弹从他们身边刷刷地扫过去,他们竟吓得呆若木鸡,直挺挺站着手足无措。韩信钦目睹此情景,气得破口大骂这些机枪射手。我马上用手拍拍韩信钦叫他不要发火。随即从射手手中抓起1挺轻机枪,高声对他们说:“你们都仔细地看着我,照我的样式操作”。我首先将机枪脚架放长并固定好,接着把弹匣填满装进弹仓,再将脚架支撑在屋顶的围墙上,面对敌机飞来方向蹲腿曲膝,一膝跪在地上,枪托抵肩,手握枪把,右腮贴紧枪托,根据敌机航速和机枪子弹的初速概略决定瞄准的提前量,对敌机实行前置瞄准(将瞄准点对准敌机前方一定位置),待机扣动报机。我就是这样在敌机三番两次飞来俯冲投弹和对我们扫射时,教射手们照着我的操作样式,举枪对敌射击,经过这样几次三番的实战练习,终于打中了1架向我们再次俯冲扫射的敌机。只见那架被我打中了的敌机顿时爆炸起火,拖着浓烟摇摇晃晃地向南窑方面坠落,紧接着就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同时看到烛天的大火,把南窑的上空映红,敌机坠落在南马河边熊熊燃烧。其余敌机似乎发现了我这幢楼房屋顶上的对空射击阵地,便有3架敌机发狂地向我们这里俯冲下来,疯狂扫射。这时,9挺轻机枪射手迅速瞄准敌机,向其开火,在第一个回合中又有1架敌机又被我们打中起火,其它敌机也负创而逃,腊戍便恢复了昔日的宁静。敌机转而对细胞狂轰滥炸,把细胞变成了火海。 。。

滇缅大溃退(3)
得知我们打落了敌机,林蔚闻讯即从地下室爬上屋顶,垂询我们对空射击经过,随即拿出望远镜向被火光吞噬中的细胞瞭望。不一会儿他颇为感慨地说:“对来袭的敌机只要动用一切武器,有组织、有指挥地群起击之,在密集的火力下,就完全有可能打中它,以解除敌机对我们的威胁和破坏。”林蔚又说:“你们这里只有9挺轻机枪,竟能打落2架敌机,这说明勇者无畏、智者必胜。你们真行啊!接连打落2架敌机,真是可喜可贺。我马上向军委会报告,为你们请功。我认为这正是应该向全军通报并提倡的事。现在腊戍还有被炸的民房在燃烧,由韩队长即率全队去扑灭大火,救助受伤的百姓予以医治。”正在这时,张轸军长也爬上屋顶来向林蔚汇报,他说:“由曼里经潘旗、孟柯退守桑凯的82团第1营,被敌压迫,已退回雷诺。据守孟崖的82团第3营,已遭到优势日军猛攻,于27日午后2时撤退,正经由曼帕(Nampaung)向腊戍以东的孟窑(Mongyao)转进。守南伦的84团主力从今(27)日14时起又遭优势日军围攻,该部正与敌激战,恐难久持,已嘱其尽力坚守,万一不济,也应坚守到28日拂晓前撤退。”张军长最后还说:“战况急变,形势益危。据新29师马师长电称,先遣的85团28日晚可到腊戍,该师主力最快也要29日午后方能赶到腊戍。看来我们在腊戍既不能指望现在曼德勒的第5军来援,也不能依靠200师和第6军的支援,更无法期待国内会派兵飞临腊戍助战。只能依赖新28师这2个团、彭克立的1个营和军直属部队的拼死抵抗了。我到现在还不明白,我们守腊戍的目标究竟是固守待援必须死守呢?还是为了其他部队的撤退而阻止、拖住敌军呢?任务不清、目标不明,这个仗叫我们怎么打呢?请参谋团给我一个明确的指示吧!”
  林蔚对张轸说:“我深知你的难处。你现在兵少任重、前途极其艰险,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饮呀!”他又说:“25日夜我带着委座24日的手启密电到皎克西开会,会上我和杜聿明、罗卓英先后提出了救援腊戍的方案,却遭到了亚历山大和史迪威拒绝。以致腊戍弄成了这样非常危急的局面。现在只好请你把外面的部队尽可能撤回到腊戍和细胞,以现有兵力机动使用。机关的官兵都应配发武器,实行战斗自卫,各个战斗岗位统一指挥。”张轸听完后,立即表示一定遵办。随即赶回军部同刘伯龙、张勋亭商议应急措置。
  27日21时30分,敌松井部队(步兵第113联队)突破我据守细胞的第84团第3营阵地,遂向细胞各处攻击,完全加以占领。而后该敌便分兵向西面的叫脉(Kyaukme)和东面的纳朗(Namlang又称南窑)猛攻,我据守南窑的82团第2营虽曾奋力抵抗,终因兵力太少、未能阻敌,只得向腊戍撤退。该敌遂将刘伯龙的师部团团围住,正在危急中,适张军长亲率特务营和84团赶往增援,将敌击退,方转危为安,救出刘伯龙等一同退到腊戍。
  28日,林蔚令肖毅肃率参谋团在韩信钦的警卫5队护卫下,乘汽车撤往保山。令我带着张道平的宪兵排(临时配发3挺轻机枪和手榴弹、步枪)和1部电台、译电员、卫士、电话兵,准备好5部汽车,跟着林蔚仍然留在腊戍,陪同张轸、刘伯龙一直坚守到28日傍晚。这时敌已逼近,而新29师85团的先头2个营刚刚到达腊戍,正在下车,立即将其派往火车站加入那里的激战。林蔚见势不妙,即令张轸亲率警卫营和84团迅速退到新维(Hsinwi)布防,由刘伯龙在腊戍继续拒敌。

滇缅大溃退(4)
入夜后,敌攻势更加猛烈,老腊戍
  、火车站等处阵地,先后被敌突破,我军还保有新腊戍防御阵地,林蔚即令刘伯龙只留必要部队继续据守新腊戍,由他自己亲率大部退守贵街(Kutkai,又称“古凯”或“古开”)。我便护卫着林蔚,等到刘伯龙率部出发后,他才坐上汽车,怅然神伤地离开曾在此生活、战斗过60天的地方。林蔚之所以对这次的离开倍觉伤感,主要是缅甸这一仗,按照他原来的规划,让中国远征军于1941年年底前开始入缅,配合英军先举行缅南会战,于日军由泰国进入缅甸之初,就将其歼灭在泰缅边境、萨尔温江和西当河之间地区,其胜算极大。却由于英国人不肯合作,使我们坐失掉这次取胜的战机。后来的中英军事合作仍然不如人意,结果相继中途放弃了“同古会战”和“平满纳会战”,遂导致缅甸战局一步一步地走向逆转,走向恶化。特别是4月25日深夜在皎克西盟军首脑会议上,亚历山大和史迪威竟然拒绝接受他和罗卓英、杜聿明分别提出救援腊戍的建议,遂导致腊戍不守,全线溃退,损失惨重。林蔚面对原本可以打胜,结果却遭到惨败的缅甸作战,叫他怎么能不引起万千的感慨和极度的失落感呢?战后,有人把缅战失败归咎到林蔚头上,我作为自始至终的缅战亲历者,对此有责任敢证其谬,还林蔚以公道。
  4月29日中午,日军完全占领腊戍,我留在新腊戍、老腊戍、火车站等处继续抗击日军的小部队和少数自发留下来拒敌的零星官兵,纷纷夺路突围而走。
  5月1日,日军攻占新维,张轸率新29师所部退到畹町,旋移守遮放。
  5月2日,日军攻占贵街。刘伯龙艰难突围而出,率残部退到遮放与张轸、马维骥会合。这时,林蔚正在遮放,亲自督促张轸指挥其残部及刚刚由保山赶来的93师补充团(按野战步兵团编组装备,具有战斗力)和第5军装甲兵团1个战车连,在遮放南面的东山及其西面的户那占领阵地,阻击来犯之敌。张轸在阵地上听说敌战车群正沿公路向这里冲来,情急之下,遂令第5军装甲兵团营长鲍薰南将该营12辆战车横塞道路,以图阻敌。我正在张轸身旁,听他此言一出,不禁诧愕难制,便冒冒失失地对张军长和鲍营长说:“应当充分发挥战车的机动性和火力去打击敌战车、而不应该把活的战车当作死的障碍物用。我斗胆建议:请将我军这12辆战车梯次埋伏在路旁密林中,乘敌不备,用我战车上的火炮摧毁敌战车,同时由工兵在路上埋置炸药爆破敌车。”鲍薰南和李卓连长也都主张照我的办法迎战,张轸也转而赞成。李卓连长便要我与他同乘1辆战车,他握机枪,我当炮手,全连12辆战车便迅速依次隐蔽在路边,利用丛草树枝将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