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城北京-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统和占星术也影响着皇城人的观念。今日人们可以看到天坛在南,地坛在北;在东门外有日坛,西门外有月坛。城中央是极禁城(极禁城常被误说成紫禁城),它的名字是指苍穹绕之运行的北极星。紫禁城代表着龙廷的权力。这一观念渐趋完备,其象征意义也在朝臣中得到严格信守,因为他们相信星宿的作用是巨大而永恒的。
  城市的基本规划,主要街道是南北或东西走向。北京人们人们不可能迷路,因为黄包车夫们提醒身后坐车的人,不是用汉语说的“左转”,“右转”,而是“往东”,“往西”。人们很难忘记三英里长的如同箭杆一样笔直的南北走向的哈德门大街,它南端紧靠八十英尺高的哈德门门楼,另一端直至安定门门楼,中轴线清晰,而绝不含混。它穿过整个城市,起于前门,向前通过中华门、天安门及各个中央大门和宫殿,到钟鼓楼而止。
  这种庄严的设计构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空间的自由运用。天安门大街为东西走向,至少有一百五十英尺宽,前面就是紫禁城。哈德门大街至少也有七十英尺宽。以审美的观点看,整座城市给人雄伟之感,但更多的是给人开阔与肃穆之感。北京并不显出刻意追求。它倾向于自然的延伸扩展。这是由那些低矮的,宽阔的,绵亘的殿堂的金色屋顶显示的一种效果。这种法规一直延续到现代。普通居民若拥有一层以上的房舍便属不合法规。这种观念的根据是,任何臣民都不应该把头抬得高过皇宫,或高得能窥视邻人的私宅。这样一来,便再也没有什么能妨碍人们仰望天空了。

书摘二 城市(3)
这种棋盘式格局和开阔空间也是忽必烈时代都城的特色。正像马可·波罗描述的那样:“街道如此笔直宽阔,以至于可以一眼望到头,从这个门望到另一个门。城里遍布美丽的殿堂,有许多精美的馆舍和精心营造的房子。〔城市所有房屋建设用地都是方形,并用直线布置。所有的用地都被宽敞宏大的宫殿,及与其规模相称的庭院花园所占用。这些建筑用地被分配给不同的家族首脑。每块方形用地都环绕着美丽的街道,便于交通。这样整个城市就布满了方形,像一个大棋盘,用如此严整高妙的方式加以布置,竟然使人们无法对之作出恰切的描述。〕”
  古城的中心,包括宾馆、餐馆,和以卖帽子、毛皮、灯笼著称的店铺,旧书摊,都设于外城,紧靠前门外。东城(内城)现在是富豪私邸、重要的政府机构、银行和医院的所在地。内城的西南角,延伸至外城西部,是最古老的部分,有许多古庙和远至七到十三世纪的宝塔。一些名胜古迹,像白云观和天宁寺等,就坐落在西城墙外的西便门附近。一些相对来说不很著名的、游客稀少的地方,在历史上却很重要。例如,西门附近的白塔,是保存最完好的重要寺庙,每年二月十五日,忽必烈汗本人都要率众前来拜佛。这地方还保留了许多满族亲王的私家园林。研究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一位专家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中国神话般的家族园林,就坐落于北京城西北角。东城有许多富裕家族的房子和公寓,隐匿在离哈德门主大街较远的僻静胡同中。
  北京这一古老的大都市,向各个方向伸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向西南方向是距京约十二英里的马可·波罗桥(卢沟桥),它横跨浑河或桑干河。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许多次攻取北京战役的古战场。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的炮火就是在此处打响,那也是发生于此地的最后一场战争。浑河从西部山上流下,汇入污浊的流水,流过城市南部。在这个方向集结了所有铁路线,南通汉口,东达天津。
  向东约十三英里便是通州,与之相邻的张家坟镇是七百英里长、连接北京和长江下游之汉口的大运河的终端。早在公元前六〇八年,隋炀帝便征召一百万民工,开凿这条大运河。三年后,在空前奢华的盛大仪仗簇拥下,他经由大运河游览了当时称为涿州的北京。这位皇帝因其奢侈无度而闻名,他的皇家游船,要由七八十名宫女组成的三支队伍拉纤,每队宫女都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读读一八六〇年麦卡尼爵士乘“大使船”来访北京的记载是颇有趣味的,行至通州时,船被托起后越过大运河的船闸。从照片上看,船被控制在西岸绞盘上的绳子高高提起。在天津至浦口铁路建成前,中国的官员及其家人来北京,常常乘船经大运河在通州下船,从东门进北京。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如同卢沟桥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陆路,它是中国自南向北最重要的水路。
  西面的城门过去常被看做通往城西郊的道路起点。它是最古老且未被损坏的城门,最接近门楼的地方仍保留着古代城门的特点,从门庭到城郊有街道、市场相连。自从在城西北角的西直门修建了开阔的石路后,去西山脚的颐和园便有了通衢,西门就此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向北越过安定门外的地坛,道路经过顺义县到达长城的古北口,直通热河和满洲。在北墙的西侧,德胜门向北三十里,经过昌平县,由那儿可直接通往明代皇陵,稍往西去,就是著名的通往长城的居庸关。它与内蒙古的白音察干相连,又与邻近的山西省大同石窟地区相连。
  西郊是个很大的娱乐场所。那里有一###四年由慈禧太后敕建的颐和园。旧颐和园(圆明园,是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的住所之一,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还有其他豪族私邸。西南角的丰台区,因鲜花而闻名。这一地区有广阔的低地,明代永乐皇帝把它与外界隔开,辟为私人猎场。东南角有运送士兵的重要运河水系,史籍载有来自北方的战船曾路经于此。广阔的水库位于城市西北角。当明代皇帝建京城时,水库被分为两半,一半在今天城墙的外部,另一半就是积水潭,在德胜门内。这里建有淳亲王和其他满族皇戚的住所。从水库流出的河流、池塘使城市的整个西北角比城市其他地方更富于乡村景色。这些河水又流经三大湖区,从什刹海(前、中、后海),经太液池,然后成为横穿故宫前太和门的金水河,河水的流向总是从西北向东南。它始于玉泉,在西北角分为两支,流进绕城的壕沟,一支向东部、南部流去,另一支沿西城墙流去,接着它又沿南城墙向东拐,在东便门附近两支流汇合一处,流向通州的大通河。
  这里应特别说说什刹海,因其位于城市的西北部,景色淳雅,给人以身处乡村的印象。那绿树和覆满荷花的湖面,还有栽满柳树的堤岸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夏天里人们最难得的消夏场所。午后黄昏,年轻的大学生和女孩儿们流连于林荫之下,喝着酸梅汤,那是一种用野果子制成的美味冷饮,沿堤岸处处可以听到卖这种果汁的小贩们敲铜盘发出的有节奏的叮当声。每到夜晚,便有冒着缕缕黑烟的油灯照着路旁一群群的小贩和闲逛的人们。
  

第一篇 老北京的精神(1)
在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掌握中央政权之前,北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性的都城之一。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巴黎和北京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有些人认为北京比巴黎更美。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的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事实上所有古老的大城市都像宽厚的老祖母,她们向孩子们展示出一个让人难以探寻净尽的大世界,孩子们只是高高兴兴地在她们慈爱的怀抱里成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人们每年都在对其增进了解。在巴黎生活了十年后,只有那些勇敢之士才会宣称他们已经了解了那个城市。北京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有待探寻的城市,决不是周游几日就能了解的。要真正了解它,非长住其中不可。民国初期,我见到许多来北京作十天半月游的欧洲人,结果却是决定在此定居。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一位毫无个性的女士也可能很迷人,但一个城市却不同。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它们饱经战争的创伤,蕴含历史的积淀迹。它们是已逝的人们的梦想的见证。就像拿破仑和奥斯芒在巴黎留下了他们的痕迹,玛利亚·特利莎女王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记载着他们的历史一样,永乐、乾隆皇帝也将他们的历史载入了北京城的史册。特别是乾隆,在六十年的和平、繁荣统治期内,重建、缮饰、美化了每一个历史性建筑物,使北京成为富丽堂皇的城市。
  然而,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朝代兴替,江山易主,可北京老百姓的生
  图1山水
  活依然如故。十六世纪,宦官们在文武百官头上布下一片恐怖气氛。宦官魏忠贤尤其嚣张,他将自己的画像悬挂于全国各地,迫使人们向其鞠躬示敬。他还出资修缮西山碧云寺,以使自己在北京留些痕迹,但同样是匆匆过客,与别人并无二致。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生岁月转瞬即逝。可见任何城市都要比一时主宰它的人伟大。
  有三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便赋予了北京独有的个性:自然、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艺术体现于装饰北京的那些塔楼、宫殿;人们的生活方式、贫富状况、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决定了城市生活是舒适、闲逸、富有朝气,还是充满了斤斤计较的,赚钱狂似的商贩们的喧嚣与粗俗。幸运的是北京的自然环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北京的魅力不仅体现于金碧辉煌的皇朝宫殿,还体现于宁静得有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乡村田园景象。就是从这样的城市中,人们既为它的艺术格调,建筑风格和节日风采而兴奋不已,同时也会享受到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我们将在此书中依次讨论以上三方面因素。北京的建筑为数众多,本书将用很大篇幅来作介绍,介绍其中的宫殿、寺庙和皇帝陵墓。可以说并不是埃菲尔铁塔代表了巴黎,而是蒙玛特区的咖啡馆生活和圣日耳曼林荫大道赋予巴黎以特殊的情调。北京同样如此,那些宫殿的确可以吸引游客,而北京的真正魅力却在于普通百姓,在于街头巷尾的生活。人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究竟是什么使北京的穷苦百姓如此乐天而自信,原来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
  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气候。冬季,天蓝得让人无法置信,阳光灿烂,却又干燥寒冷;夏季,雨水充足,凉爽。其次是鳞次栉比,蔚然壮观的建筑群。再其次就是在传统习俗影响下的北京人所独具的幽默感,耐性和彬彬有礼。天空澄澈,令人心旷神怡。殿阁错落,飞橹宇脊纵横。黄包车夫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笑话,幸灾乐祸地拿人开心。宽厚作为北京的品格,溶于其建筑风格及北京人的性情之中。人们生活简朴,无奢求,易满足——大约在几百年前就是如此。这种朴素的品质源于北方
  图2北京平面图
  A。德胜门a。动物园
  B。安定门b。五塔寺
  C。东直门C。大钟寺
  D。齐化门d。黄寺
  E。东便门e。雍和宫(喇嘛寺)

第一篇 老北京的精神(2)
F。哈德门f。煤山
  G。前门g。什刹海
  H。顺治门(宜武门)h。地坛
  I。西便门i。日坛
  J。平则门j。月坛
  K。西直门k。白塔寺
  L。广宁门m。罗马天主教堂(北堂)
  M。南西门(右安门)n。清真寺
  N。永定门p。大清门(1912年改中华门)
  O。江擦门(左安门)q。贡院
  P。正阳门r。观象台
  1。内城s。金鱼池
  2。皇城t。先农坛
  3。紫禁城u。天坛
  4。外城v。天宁寺
  5。城墙
  人快乐的天性和粗犷的品格,快乐的天性又源于对生命所持的根本且较现实的认识,即生命是美好而又短暂的,人们应尽情享受它。现代商业活动的喧嚣吵嚷在北京却少为人知。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与朴素的思想的熏陶下,人们给精神以自由,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
  城市的自然特征主要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还有起着色作用的太阳光,起反射作用的天空以及我们周围的大气层。北京的气候似乎打定了主意要一成不变,通常它总是阳光明媚。冬季干燥,夏季湿润。雷雨在七、八月份来临,要到十月初方可停歇;只是春天的雷雨来得较迟。天气变化界线分明。雨一下起来,就相当急骤,天晴起来,又是万里无云。在北京,人们体会不到那熟悉的四月小雨的滋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这著名诗句所云。)一夜小雨过后,干燥的气候会使潮湿的地面很快地蒸干,树木又开始焕发精神,耀眼的绿装在清新的空气中更显明亮。玉泉山上的白塔在清朗的空气中清晰可见,似乎离我们更近了。
  在北京,人们既得享碧蓝的天空,又不得不吸食尘土。俗话说;无风三寸土,雨天满地泥。北京的确如此,但这主要说的是人行道。宽阔的哈德门车马大街,宽达十五英尺左右,延伸在中央大道两旁。柏油马路没有尘土,在风天骑车经过总理衙门前铺好的柏油路时,你会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好处。此外,北京洛克菲勒医院的研究结果证明,由于北京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尘土中细菌的百分比大大降低。太阳光将尘土晒至黯淡的深黄色和灰色。一色黄灰的房屋墙壁,被寺庙赤褐色的古墙点缀着,地衣覆盖的屋脊呈黑色或灰蓝色,如此单一凝重的色彩只有在阳光灿烂的大晴天,才会闪烁夺目,显出特色。
  一个城市即便尚未臻于完美,人们也依旧会喜欢它,还要留恋其旁的山峦、河流。即使人们很少去游览,有关那些胜地的古老故事也会使整个城市生活充满活力。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里,西山越向远处越显高峻,上有数百年的古庙,从汩汩山泉中流出的清澈溪水,一直流淌进城中的太液池。香山狩猎公园占地面积广大,以其白塔、古树和岩石而著名,据说是乾隆皇帝的猎鹿场所,其中还建有许多富家别墅、如今要到此处,从西直门乘车只需半小时。玉泉山上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白塔,在阳光下灿烂夺目。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也总是遥遥相对,依稀可见。北京城内的小溪都源于西边山中,其中有一些虽污浊滞缓,但玉泉山的泉水却清得令人难以置信,凉得让人无法入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玉石般翠绿晶莹,因而其山得名为玉泉山。
  站在西山卧佛寺或碧云寺,人们得以鸟瞰这一辉煌的城市。五里长厚重的灰墙清晰可见,若在晴天,远处门楼看起来如同灰色大斑点。惊人的大片绿色呈现于闪烁的金黄色殿脊间,那就是远处的太液池。
  许多世纪以来,由于北京一直作为中国的首都,南北方人口都聚集于此。他们大多数为北方人,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体质健壮。没有南方人的那种懒惰样子,不似白脸的苏州小伙子和纤细腰肢的上海小姐。人群衣眼的主要颜色似乎多是暗灰色和蓝色,随处可见着蓝装的人们,与那些身着长袍的蒙古人,西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头发修剪得干干净净,高大的身躯骑在弱小的毛驴或蒙古小马上,模样可笑。暗红褐色或黄色的喇嘛教徒的长袍也对比鲜明,颜色区分了该宗教的两个主要的
  图3骑兵御林军容木刻局部
  派别。节假日和春天来临时,女人们,尤其是郊区的女人们,出门都穿上颜色鲜艳明快的服装,诸如红、紫、绿等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篇 老北京的精神(3)
我们将用单独一章介绍北京人的生活。但在此先要简单聊聊作为北京特点之一的北方人的品质。他们基本上很保守,具有保守派所有的好、坏两方面特点。他们不愿意接受现代新观念更偏爱千百年来在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礼仪和行为准则,诸如长长的送葬队伍,古老的摇篮曲,男女相亲,在院子里种石榴树。现代的,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感到面对老北京人的准则,他们为之骄傲的价值观受到骤然的抵制。再来看看旅居北京的外国人,他们迷恋北京的艺术,同时却对它幽默的谚语和风俗感到困惑。他们中有些人也过上北京式的生活,只是不要用庭院将正房与东厢房分开,电灯要明亮些,电话服务好一些。另一些人成了学者,学习汉语文字,钻研历史与古典文学。这些人被他们的同胞们称为“怪人”,是企图动摇公众对“白人声望”的信任的人。他们的妻子则发誓不愿意离开北京,也离不开那些待他们的孩子如同己出的保姆。
  不论在哪个城市,对于旅游者与居住者来说,真正要紧的是与之接触的人:家中的仆人,餐馆里的服务员,黄包车夫和出租车司机。他们可能偶尔会由于芝麻小事或无缘无故地找你的麻烦,但平时他们循规蹈矩,温和有礼,无偿地创造快乐的生活。黄包车夫们一路上总是说个不停,若是遇到一位能听懂的人,他们一路上会和你做一次漫长而愉快的谈话。他们更多时候是喜欢给予而不是接受他人的建议。北京的保姆多是温柔、朴素、极富自尊心的人。北京的服务员远近闻名,他们发明了既不失尊严,又周到热情为顾客服务的秘诀。东兴楼的服务员,身着蓝色的礼服,胳膊上搭着条白毛巾,站立一旁几乎是喊着而不是说出对顾客的亲切问候,似乎你就是最伟大的人物,他尽最大努力将你服侍得舒舒服眼的,用坦率的眼神望着你,用淳厚的语调与你谈话。他心里明白,你同他一样也在努力谋生,而他却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他们温和热情的天性为城市日常生活的运转添加了润滑油。当然还有些喜欢装腔作势,哗众取宠的狡诈政客和暴发户,但如果他们久居于此,甚至也会变得随和起来,并吸收城市古老生活方式中的朴素与庄重。北京就如同一位老妇人,教会人们如何去创造一种舒适、平和的生活。
  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他的大庭院和大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立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老人?人们不知道。人们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快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
  图4弩
  图5千佛塔一个侧面
  图6乾隆初年瓷器
  

第二篇 四季(1)
任何城市的气候都在人们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有人说希腊的生活观念,甚至希腊散文的清新风格都是辽远开阔的爱琴海和地中海上明媚可人的阳光的反映。如果在寒冷的挪威,对裸体艺术的崇拜是令人不可想象的。在印度,森林中的智者获得聪明才智是由于气候如此炎热,唯一可做之事便是坐在荫凉处冥思苦想。法国温暖的气候为人们建造露天咖啡馆提供了可能性。这样的设施建于寒冷多雨的气候里是不太可能的。英国人需要用丰盛的早餐和正茶增强他们的御寒能力,去勇敢面对早晨的寒冷。为了逃避下午的大雾,也同样渴望红红的炉火和热茶。我相信寒冷的天气和厚围巾甚至对语音也有一定影响,像在英国,人们用围巾扎紫喉部肌肉,说话时几乎张不开嘴。北京方言中也有清纯敦厚的元音,听起来很悦耳。只是在人不觉寒冷时才会发出如此悠闲适度的韵律。
  北京位于北纬四十度。就气候而言,对北京倒并无什么不良影响。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纽约,意大利南端,希腊北方及伊朗也是如此。北京冬季阳光明媚,夏季雨水充足,这种结合看起来非常理想。雷公自十月份离开北京整整一个冬季。湖面、池塘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乡村的孩子们就穿着布鞋在冰面上滑来滑去,有时借助于绑在脚上的干草溜冰。(据马可·波罗先生记载,忽必烈汗和他的王子们曾举行过溜冰游乐会。)气候干冷得刺骨,西山顶上可能会被雪覆盖,但这很少见。干燥、稀薄但却明亮的太阳将地面的士照成明净的浅黄色。乡下的土被严寒冻得龟裂开来。
  冬季里,西山的小羊长出了浓密的羊毛。人们逃进了挂着厚棉门帘的大门内,门帘上有木板加固以防寒风吹得它嘎嘎
  图7炮
  响。在酒馆里,蒸气与人们呼出的气体混杂在一起,七十度老白干的气味与芳香的洋葱,烤羊肉味混杂在一起。男人、女人们都明智地穿上了内树皮毛的长袍。羊皮非常便宜,甚至连黄包车夫也能买得起。衣服末襟附着一冬天的灰尘。老人们的斗篷,通常用布或丝绸制成,黑色或红色的头饰,系在头上,绕在脖子和肩上。穿着上一个最明显的习惯就是将裤角用带子系起来,起到防尘和保暖作用。此外还有一种穿法,就是棉裤外穿上套裤。这套裤也是在脚踝外扎住,但是后面的裤腿上口被去掉,前面的裤腿系在腰上,这样既保暖又不妨碍腿的自由运动。
  屋子里是用炭火盆取暖。燃烧的木炭放在厨房中,直到不冒烟了再放人铜盆里,盖上热灰。窗户用厚实、耐用、柔软的纸蒙住,可用来隔离冷风和热气。真正的御寒措施要属土炕。那是修在屋内的卧榻,通常是顺着屋子的长度而设的,能有七八英尺宽,和一般床的长度一样。这种炕用泥和砖筑成,生火和通风都在屋外,白天它的功用是代替座椅,晚上才用作床。不富裕的家庭,取暖设备很有限,冬天里可能全家人都挤在一个热炕头上睡觉。通常人家用草席子铺地,富裕家庭却用豪华的厚地毯。人们在外衣内穿了几层内衣,晚上便不用换睡衣——当天气寒冷时会感到很方便。有些很穷的满族人睡觉时一丝不挂,以减少睡衣的磨损。
  当屋外狂风呼啸,干燥的树枝被折断压在屋脊上,屋内却温暖舒适。夜幕降临,屋内一片平和的气氛。有寂静,也有喧嚣。胡同里开始慢慢有了动静。古时候,钟鼓楼传出的钟声充当着守夜人,这职能现已被城市雇佣的守夜人所代替。他们走街串巷,用木锤击着梆子,午夜击三下,破晓时去五下。小巷里传来小贩们的叫卖声,轻柔,低沉,远远地拉着长腔。听说有些欧洲人认为这种叫卖声是对人们睡眠的最讨厌的干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那是一种独特的、平静的、睡眠时不可或缺的声音。
  无论冬夏,小贩的叫卖声都充斥着小巷。他们很注意街坊的安静,只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轻微的骚动。小贩们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作用非浅。她们感谢小贩的服务,如果她们不愿意去市场,那就可以不去,因仍能从小贩那儿买到需要的东西,因为生意人会送货上门。卖鱼的大约上午十点左右到来,卖女人

第二篇 四季(2)
图8天坛正面之大理石栏杆
  图9颐和园建筑之一
  图10战阵
  图11演习
  们日用小物品如针线、带子、孩子玩具的小贩们一天中随时都可能上门。另一种买卖就是走街串巷收瓶子换火柴的。这种小贩说不定何时来,只要他们一来。勤俭的主妇们就会准备好空瓶子,换取免费的火柴。这种小贩的到来并没有频繁到打扰小巷平静的程度,倒是给小巷带来了生机。
  不同的街头小贩都能根据其不同的叫卖声识别出来。在炎热而令人倦怠的午后,大音钗的颤响告诉人们有人来给孩子理发了。理发师被请进院子里,如果妈妈愿意,她会自己提供水盆和毛巾。铜盘的叮当声告诉人们卖酸梅汤的来了,那是一种用又酸又甜的野果制成的冷饮。
  再没有什么能比夜里十一点听到用瓷勺敲碗的叮当声更令人高兴的了,那是小贩来卖浸糖水的小汤圆了。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听到小贩们叫卖甘美圆润的冻柿子的吆喝声,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冰糖葫芦,裹着糖的小果,五六个申成一串,染上红色招徐顾客。有人在宋代的短篇小说中,即在上溯至十二世纪的作品中,便读到有关在居民区卖烤山鸡、烤鹌鹑的小贩的情形。汤圆、热面、冷饮都可作为夜间快餐——尤其是在电话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巡回移动的餐馆是个不错的玩意,主妇们不必离开家门就可买到许多略显奢侈的食品。
  这些商贩们有一特别之处,就是他们用手捂住耳朵的样子。人们能想象到,若用手扣在嘴边,那拉着长腔,又总是富有节奏的叫卖声会传得更远,但他们似乎也相信若用手扣在耳边,声音会更清晰——可能是他们自己听得更清晰吧。
  春天来了。人们从市郊采回象征春天来临的桃花枝儿,坐着黄包车和四轮车路过西直门大街或哈德门大街。在城内有无数的寺庙、公园。人们或是去前门外古老的寺庙内赏了香,或是去昭孝寺观牡丹,或去更远的先农坛那边,在外城南门内饱览刚刚发芽的桑树叶。人们还可以去齐化门外的东药店祭拜司掌婚姻和长寿的各位神灵。前门外的天桥,是个大众娱乐场所,有拳师和卖艺人的表演,还有露天演戏,十分活跃。花市设在厂甸。庙会通年常在,主要是在东城的隆福寺和酉城的护国寺,每月交替举行,在固定的日期,如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在一处举行,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便在另一处举行。
  城外,在白云观附近的跑马场,有赛马跑道。再向远处,在万寿寺,人们可以在直通颐和园的水面泛舟。在西山游览至少要一天时间,因为要游玉泉山或卧佛寺,或更远一点的西山八大处。有春假的人们则要出城去游览明十三陵,或是居庸关一段的长城。
  由于北京处于北纬区,春天很短,而秋天又与冬天连得很紧。不知不觉中,它由春天进人中最理想的季节——夏天。许多公园里都有茶馆,人们可以在古老的绿柏树下品茶,懒洋洋地躺在矮藤椅上,闲看周围的世界。每到星期日,中央公园里总是人群熙攘,但在平时,中央公园、先农坛里却是一片荫凉恬静。坐在露天的茶园中,附近是古墙和皇城门,花上两毛钱买碗面条,深谙悦人之道的小伙计在旁侍候,这些似乎表达了北京生活的精华。这也正像逛庙会,人们从中体味到一种宁静悠闲的气氛。悠闲,一种对过去的认识,对历史的评价,一种时间飞逝的感觉和对生活的超然看法油然而生。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现实存在,而是一种人们头脑中幻化出的生活,它使现实的生活带上了一种梦幻般的性质。
  秋天,在城南的大沼泽地里,经过整个夏季养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