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三国-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哇啦哇啦发一通不切实际的指示,讲一些不咸不淡的话的先生们,有曹操这点自知之明,倒是台下听众的福气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曹操唯才是举(2)
另一位年轻的谋士郭嘉,也是为曹操立了大功的,在击败袁绍,击败袁谭,袁尚、袁熙西遁乌桓蹋顿以后,力主乘胜追击,为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所谓“智士劳心”,就是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作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和后天,来作出与现在相衔接,而又与未来相吻配的正确决断。
  当时,曹操部下对郭嘉的谋略,不以为然,是有争论的。认为在取得如此辉煌的讨袁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图刘表荆襄之地,不失为佳计良策。因为袁绍败后,唯刘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倒有可能受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这种忧虑,也是不无道理的。
  然而郭嘉却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置刘表于不顾,这种出人意料的谋略,也难怪只有曹操才能赏识。他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因为不扫除边庭,消灭隐患的话,就不能巩固北方,确保中原,当然更不用说实现越江而下,囊括江东、荆襄、巴蜀的宏图了。然而,对于刘表会不会派刘备乘虚而入的可能,郭嘉和大家看法不一,他说:“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他是掌握了刘表的弱点,和刘备刘表之间的矛盾,作出这样的判断,这就叫胆略了。
  郭嘉敢提出来,曹操敢于拍板,所以,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三国时期,像这样有远谋高见的智士,并非只是曹操帐下的荀彧郭嘉两位,甚至在袁绍军中,也曾经囊括了大部分河北名士,但他恰恰败在了不会用谋士上,所有的好主意,都被他优柔寡断,疑而不决的性格毁掉了。
  所以,更关键的是要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成果得到应有报偿的曹操式的决策者。韩愈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毛泽东同志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走出南阳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除了帝王将相之外,确实也无其他了。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老百姓,也看不到一个有具体面目的士兵。甚至人类的另一半,在有名有姓的女性人物中,除了貂蝉是着力描写者以外,其余像蔡夫人、孙夫人,乃至大乔小乔,笔墨都是微乎其微的。全书以很大的篇幅写战争,那是“将”的事;同样,以很大的篇幅写权谋,那是“相”的事。
  在所有的这些谋士中,最出类拔萃的,最典范的,最不朽的相,莫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所有认识他,知道他,了解他的人,无不承认不及他的万一,把他看成是周之吕望,汉之张良。这样一个众望所归的智士,为什么过着表面上看来是出世的生活?
  当时,天下纷争,群雄竞起,正是汉王朝所谓气数已尽以后统一局面的结束,分化瓦解的开始,因此,合后之分,是一种必然,治后之乱,也是一种必然。《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眼人看得出,在新一轮“分”的角逐中,若不经过长期而反复的,严峻而痛苦的较量,争斗、火并、厮杀,一个能够领袖群伦、重新构筑“合”的人物,是产生不出来的。诸葛亮站在旋涡外,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济世良才,能力挽狂澜吗?在他回答徐庶说的话中:“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表明了他对无望中挣扎的拒绝心理,正是这份清醒,才能有“我本是,卧龙岗,闲散的人”的潇洒。
  汉末的党锢之祸,其实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迫害知识分子的运动,大批有才有智之士,报国为民之流,杀的杀,关的关,余下的,不是放逐,就是远遁,即或侥幸能在长安居住者,也是永不叙用。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有着如同母体脐带相连似的,息息相关的命运。所以,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心灵中,一份永远推拭不掉的沉重负担。于是,干预也好,隐遁也好,便有每个人自己的表示关注的方式,入世,是一种关注,出世,也未必不是一种关注。诸葛亮身在茅庐,心系寰内。虽耕读自娱,但诗中“改尽江山旧”的情怀抒发,说明世间的一切,仍时刻萦系在他脑海之中的。
  诸葛亮不想入世,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赞成他入世。他知道,他朋友也知道,他入世未必于世有补,不得其时,徒费心力的悲剧在等待着他。可他终于难逃这种忧国忧民的心狱,还是走出了南阳诸葛庐。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
  

诸葛亮之憾(1)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但是,从他的治国实践的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这个词,或再加上“英明”、“正确”,来对一位领袖表示崇敬。其实,所谓的“伟大、英明、正确”,准确地说,是指其某项决策而言。
  诸葛亮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取荆州和益州后,得人和来治蜀,以此而立国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那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刘备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诸葛亮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这块地盘,养精蓄锐,以图来日。在主敌必然是曹操的形势下,若荆州受击,益州可北上,若益州被袭,荆州可牵制,不能不说是英明的。而且破除刘备的宗亲思想,不失时机地夺得刘表和刘璋的土地,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版图,也不能不说是正确的。
  这些新思维,对于刘备和关、张及其部属,是闻所未闻的,在此以前,他们像浮萍一样飘泊不定,直到诸葛亮出山,他们才知道不一定非要过寄人篱下,仰给于谁的日子,自己可以当主子,自己可以成立国家,于是豁然开朗,有奔头,有干劲了。
  回顾刘备二十年来,狼突豕奔,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差不多的。如果说刘备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三请诸葛亮的虔诚,对孔明的绝对信任,那言听计从的态度,是可圈可点的。就隆中决策,奠定西蜀来讲,诸葛亮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完人,和永远的伟大英明正确。
  就从他刚从南阳走出来,到新野为刘备主持军政要务,正赶上曹操挥师痛击刘备之际,也未见这位大谋略家的出色表现。先是看着那位皇叔,败在一误再误,未能及时拿下荆州,以致错过时机。再败在小胜以后,掉以轻心,没有及早做撤退准备。更败在他携民渡江的大逃亡上,虽然得到了千古赞扬的仁义道德的美名,习凿齿甚至褒他为:“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于同败。”但实际上,刘备既救不了百姓,也救不了他自己。世界上还没见过一位将军,以数千兵力,掩护十数万民众,每天以五公里的速度缓慢撤退的。到底打算逃跑呢?还是等曹操追上来被消灭掉呢?
  人们有理由问:诸葛亮作为谋士,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一、他未从保存实力的角度,应该使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轻装转移,先行一步考虑,却迁就了刘备的纯系感情用事而误事的做法。二、制定的撤退路线,先去投奔毫无接纳把握的襄阳,是错误的,继而转向曹操志在必夺的江陵,则更是错误的。钱粮大半在江陵,曹操是专门断粮劫粮烧粮的老手,这便宜会让诸葛亮占了去?三、在最需要临机应变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撇下刘备,往江夏求救。一个决策人物,当作一个使者来用。刘备乱了方寸,情有可原,他本来就是一个织席贩履之辈,怕是连兵书都未读过的,所以打算跳江自杀,但诸葛亮却没有任何自责之词,对他的伟大,就不能不置疑了。至于他进蜀以后,终其一生,虽鞠躬尽瘁,但从此未能拓展一寸疆土,而结果却是因他的疲国劳民的北伐政策,把本可据险固守,富饶自足的天府之国,拖垮在穷兵黩武的战争之中。在三国中,阿斗是最早降晋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被这种对于名人崇拜的错觉,引导到把某项决策的伟大英明正确,看成是所有决策都必然是伟大英明正确的歧途上去,而由此得出领袖人物全部的伟大英明正确。这种形而上的看法,便把这位领袖的许多谬误差错,乃至于荒唐可笑的行径,也认为是伟大英明正确的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诸葛亮之憾(2)
其实,诸葛亮从走出卧龙岗,到病逝五丈原,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少脱节之处。由于刘、关、张致命的弱点,和他的悲剧性格,也曾发生过一连串的失误,以至于最后也并未实现他隆中决策的理想。所以,《三国演义》虽不遗余力地想把诸葛亮的这些伟大英明正确予以神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是他,不是神。而《三国演义》在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不那么成功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会当之无愧地,在史册中长存下去,直至永远。
  

屏风后的蔡夫人(1)
夫人左右一切,对丈夫,可能是好事,也可能并非好事。尤其丈夫拥有权力,或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夫人起到好的作用,也许并不显著,但一旦起不好作用的话,则必然要酿成悲剧。在家庭范围内,怕老婆,顶多名声不雅。但朝廷可不是家庭,后妃要插手朝政,影响所及,后果严重。那么,当皇帝的,被后宫左右,恐怕就英明不了的了。
  汉末,荆州的刘表,雄踞一方,号称八俊,不是很著名的怕老婆者。他受到枕头风的影响,但对太太的话,也并不言听计从。她对他说,刘备这个人,不可信。尽管刘表也觉得收留他,未必妥当,但没有下逐客令。但即使一个非常伟大的丈夫,要完全不为宠爱的妻子软攻势打倒,那也是不可能的。盖世英雄拿破仑,不也对奢侈浮华的约瑟芬皇后,无计可施吗?所以,刘表的妻子蔡氏,不除掉刘备不罢休的努力,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相当大男子主义。刘备就说过,老婆和衣服一样,丢了还可再添。猎户刘吉,把老婆杀了,当野味做了菜肴。所以,书中女性很少,除了貂蝉外,比较有故事的就是这位蔡夫人了。她很了不起,安排下刀斧手,差一点把刘备干掉,如果不是那匹的卢马,刘备也许溺毙在檀溪里了。后来,东吴孙权在甘露寺,也准备学蔡夫人这一手,但戏未开场,就拆穿了,吴国太大发脾气,孙权倒把妹妹赔了进去。可见蔡夫人并不弱,不弱之处,就在于她先生不以她为然,但能策划出襄阳之筵,而且指挥她的党羽,将细节安排得滴水不漏,差一点就成功。刘表死后,也是她作出的决定,将荆州交给了曹操。从审时度势的角度看,她依托强者,而不傍附刘备或孙权,作为争夺战中的一粒棋子,未必不高明。
  蔡夫人善于躲在屏风后,听她丈夫与客人的谈话,她大概算得上搞窃听的情报前辈。为什么要窃听,就是要干政。为什么要干政,就是要维护她和她儿子以及其党羽的权位。应该说,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要比感兴趣者多得多。因此,太太从厨房走进客厅,插手丈夫的事务,有时并不一定她有很强烈的染指欲望,而是她个人的利益和周围人的需求,推她走到台前为代表,来“牝鸡司晨”的。
  夫人干政,不光是国货精品,洋人也有类似现象,不过,相比之下,中国要热闹些,厉害些,闹腾的后果也严重些罢了。唐代的杨贵妃,把好端端的盛唐,弄得从此败落。明代有个名叫客氏的皇帝奶妈,和魏忠贤勾结起来,把朝廷上下,搞得个乌烟瘴气。清代有个西太后,差点把中国卖掉,则是人尽皆知的了。所以,中国人对于夫人干政,特别敏感,也特别反感。
  这可能和数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轻视女性的观点,和与此相关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影响至今并未消除有关。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天然地把女性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的成见,仍旧自觉不自觉地起作用。因此,女性的正常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被剥夺,稍有表示,必看作是反常行为。于是,作为一种逆反心理,某些女性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里,狂热地干预国事政务的现象产生,是不奇怪的。
  历史上也确有夫人干政成功的例子,不能一概抹煞。但中国人被夫人干政干怕了,就索性全盘否定。女人为什么不能干政?武则天当皇帝,不比她丈夫强上百倍?由于封建礼教桎梏了人们(也包括女人自己)的思想以后,便把走出厨房外的女人,视为不守妇道。而身居权力中心的女人,又极易生出愈来愈炽的野心。这就是中国夫人干政过多,和反对夫人干政甚烈的###,持续至今的缘故。
  凡夫人干政,一、必有一个握有权柄,而又被她明里暗里能够掌握操纵的男人。这些皇帝、总统、主席、元首,通常先是宠幸、后是庇护、继是放纵、终于失控,成为大权旁落,俯首听命的傀儡。二、必有数个走后宫路线,与她沆瀣一气的,或内戚,或亲信,或情人面首之类的死党。三、也是最主要的,没有任何制衡力量,能够约束这些干政女人的恶性膨胀。
  

屏风后的蔡夫人(2)
这也是中国这类丑恶现象不断的一个根本原因。历代王朝不知订过多少不许妇女干政的条文,但执法者往往是犯法者,犯法者常常是立法者,在没有最起码的民主和司法公正的社会里,夫人干政是无法避免的。
  蔡夫人最后把荆州献给了曹操,不能说她不对。如果她支持刘表信任刘备,依赖他反抗曹操,难道就正确吗?后来,刘备入蜀,没几天,就把其实也是收留他的刘璋给干掉了。这当然是后车之鉴了。不过,也说明一点,太太的话,也不能一概斥之为夫人干政,而完全拒绝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千古丞相属诸葛
诸葛亮一生最光辉处,莫过于舌战群儒,挫败东吴投降派,促成吴、蜀结盟。在赤壁鏖战中,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打退曹操八十三万人马,终于出现了他所期盼的鼎足三分的局面。
  这一场论战,可以说是他隆中决策的一次光辉实践。要不是诸葛亮说动孙权,与曹操决战,刘备就只有南奔苍梧,投靠吴臣,最后也就成为草寇罢了。所以从建安十二年,他走出南阳,跟着刘备新野撤退,江陵逃窜,颠沛险难,势逼事危,几无立足之地。直到赤壁之战,刘备才感觉到诸葛亮的重要性,从那时起,便奠定他的丞相位置。
  孔明到东吴,一个劲地用激将法和拼命做反面文章,这也是在做无本生意。若是他有地盘,有实力,你不打我打,就不用这样鼓吹了。但诸葛亮吃透了东吴,在孙坚退守江东以来,已历三世,一直游离于中原的纷争消耗之外,养精蓄锐,羽毛丰满,这是他们不甘心屈服于曹操的主要方面。加之孙权自建安五年接手政权,至此也有七八年的治国安邦的经验,他当然不愿拱手把江山送与曹操。所以,孔明对这些不甘心认输的对手,此法自然会奏效的。
  东吴虽主和者多,但皆是书生议论,其实,诸葛亮明白,与群儒舌战,不过是和站在幕后的旁听者舌战,这个人就是孙权。因为谋士所说所想,也正是孙权徘徊在降、战之间所思所虑的。所以,难倒这班东吴谋士,也就等于巩固了孙权的主战之心。这番政策大辩论的实际意义,也就在此。
  虽然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功不可没,但若无鲁肃对孙权的人皆可降独孙权不可降的一席话;若无主战派周瑜举足轻重的分量;若无从内心里不甘向曹操俯首称臣的孙权决断,舌战也就是舌战罢了。宣传是对民众的,对统治者来讲,最能动其心的,是利害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动不动哭哭啼啼,智商不高的刘备,能办成这件事么?
  所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盼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更盼望有一个大贤大能的丞相。对于管仲、乐毅、张良、萧何这类兴国立业,励志图强,外御内安,邦富民康的治臣贤相,后人所给予的褒美礼赞之词,甚于他们辅佐的那些君主。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弱一点,孬一点,弱智一点,窝囊一点,只要不是昏君,哪怕当个摆设都行。但没有一个治理天下、为民造福的贤能之相,那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堪设想了。秦二世若非赵高,唐玄宗若非李林甫,宋徽宗若非蔡京,明熹宗若非魏宗贤的话,也许情况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当皇帝的人,挨个儿数一数,称得上圣明者很少,而昏庸者,荒淫者,暴虐者,好大喜功者,作践百姓者却很多很多。因此这些主子种种程度不同的恶,若没有一个辅宰佐弼加以抑制的话,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必是老百姓来承担。所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良相,常常起到皇帝和他的子民之间的调节器作用。而且,历朝历代的皇帝,无能者多,除一些开国之君,称得上英主外,其余治国有方的,真是屈指可数。实际治理国家的还是丞相,哪怕皇帝把他的心思只用在三宫六院上,倒也是小民之福了。
  楚、汉相争之际,鸿沟划界,刘邦欲归,若非张良劝止,天下属项属刘,又当别论了。刘备若非诸葛亮,新野、樊城一败,走投苍梧吴臣,也就穷途末路了。所以,相之举足轻重,由此可见。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的超人才智,治理能力,远见卓识,应变才干,构成了贤与能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相,光贤不能,不行;光能不贤,也不行。孔明就是这样一位大贤大能的辅弼之臣。
  所以,自古至今,哪朝哪代没有“丞相”这个内阁重职呢?但泛提“丞相”二字,人们想到的准是诸葛亮。杜甫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正表明了这两个字的在某种程度上的专属意义。
  尤其对长期在李林甫、蔡京、魏忠贤治下的中国人来说,“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寻”,不也意味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心声吗?
  

三国周郎赤壁(1)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这首词说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赤壁之战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把号称八十三万人马的曹操打败的。而《三国演义》中,把指挥这场战争的总司令头衔,加在诸葛亮身上,实际是一种掠他人之美的行为。这不是诸葛亮的错,是后来一心想美化他的作家们的错。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这位官渡大捷的英雄,却在赤壁碰壁。大人物常常瞧不上小人物,但偏偏栽倒在小人物手里,是使历史上许多盖世英雄为之蒙羞的故事。《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述《汉晋春秋》时,距赤壁之战也就不过百多年,应该说,他的这番评断,对于曹操的败因的分析,接近于历史真实。
  曹操从公元184年###黄巾起家,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他不是没有失败过,但进军洛阳以后,到统一中原,北征乌桓,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尤其是在他军事成就的顶峰之作,官渡大捷以后,又取得了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把刘备撵得个屁滚尿流,紧接着,他就要发动这场在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
  这场战争的失败,败在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上,一个太骄傲的人,便忘乎所以;而忘乎所以,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的清醒认识。天平一倾斜,便只看到于自己有利的方面,自然也就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招致失败的结局。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气势非凡,不可一世,这也是所有翘尾巴的人,很容易涌上来的德行。曹操是文人,难免文人风流,如此得意,自然情不自禁,加之马屁精一捧,就摇头晃脑地做起诗来。诗,也许不难做,仗,就不怎么好打了。于是,这位枭雄栽了个大跟头。
  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贰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点的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成了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这一败的后果,“俯仰之顷”,三分局面就定下来,他一生中再也休想渡过长江,而成全了一个“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周公瑾。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也不是。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诸葛亮成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高瞻远瞩,英明正确的统帅,借箭借风,料事如神,这当然是后人的发挥创造了。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正面战场上,并无蜀军一兵一卒,他指挥谁去?当时孔明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名军事观察员,或联络参谋而已。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刚过去两年),周瑜给孙权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对于刘备,乃至对关、张,都不敢掉以轻心的。独对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三十岁的诸葛亮,还不够资格与比他长六岁的周瑜,来共同指挥这场战役。
  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从此成为气量狭窄、毫不容人的典型,这实在是可怕的扭曲。史实中的周瑜“性度恢宏”,孙权与陆逊讨论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程普说过:“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而且他“长壮有姿貌”,“少精意于音乐”。可见他不愧为苏东坡笔下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在宋代,评价三国时,人们并不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他说“三国周郎赤壁”而不说孔明赤壁。但经后来小说家的虚构,扬抑之间,两人一则为神,一则为小肚鸡肠的小人了。
  

三国周郎赤壁(2)
曹操在荆襄之役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吴。因为,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所以,曹操和孙权的这场决战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实力的较量。孙权始终下不了决心应战,他确是被曹操声势浩大的八十三万兵马吓住了。
  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这也是共识。但实力强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后的胜者。周瑜看到了这点,因为战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大赌博,是伴随着时代进化演变的魔方游戏。它是个不停地产生误区,又不停地制造机遇的庞大迷宫。所以,周瑜敢于以东吴较少的兵力,再加之与刘备结盟的支持,握有和曹操一决雌雄的信心和决心。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这些,是战场上屡见不鲜的。善战者便在这误区与机遇,偶然与必然的不停变化之中,扬长克短,把握时机,趋利避害,应变图胜。于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骄傲的曹操,败在了“雄姿英发”的周瑜手下。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劳全算在诸葛亮身上。这种不公平的事情,难道仅仅在小说中发生过吗?最后连曹操也不得不狡猾地间接承认:“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他也认为他的对手是周瑜,而没有孔明的份。只有大都督周瑜,才是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
  可历史上的许多糊涂账,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曹操的用人(1)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从敌方阵营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将领,只要你跑到我这儿来,我相信了你,就大胆使用,任情驱使,毫无隔阂,不分彼此。
  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样胸怀的领导者,极少。
  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