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三国-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这位降将,甚至关羽最后不辞而别,他还放他一马。这种用人之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终生受益不尽。虽然他一生中也杀过许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辽、张郃、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然后加以重用的。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数十年中,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
  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袁绍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椹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这样,前方有精锐部队,后方有充足供应,这才使他得以战胜那些诸侯。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正因为这个指导思想,他的人才优势,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兴旺不衰。
  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幹、阮瑀,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琰,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
  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
  

曹操的用人(2)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
  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三国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
  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曹操的用人(3)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抱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抱着“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常常没有什么游戏规则,多凭不正当手段而独霸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有了这句名言,周瑜从此不仅在文学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家喻户晓的,无丝毫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其实,社会的进步是建筑在公平的竞争上的,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有,我要比你更有。在同一条跑道上,不是靠使绊子扳倒别人,夺得第一,而是靠光明磊落的竞争,走在前面,那才是真正的胜利。而纪录也只有在这样你追我赶的局面下,才能打破。如果“既生瑜,何生亮”,只你老哥一个,你会是永远的冠军,但纪录也永远停滞在那儿了。
  说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吗?
  

争议关羽
关羽在三国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独有降操、释操这两件事,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赞美者,如李卓吾先生,“云长是圣人,是佛!”也有持批判论者,上纲曰:投降主义,背叛组织,丧失立场,玩忽职守,贻误军机,分不清大是大非,模糊了敌我界限……这两类观点截然对立。
  褒者褒他的义,义薄云天,义重如山,便义无反顾。因此,降操是光荣的,释操则是高尚的。
  贬者贬他,无论如何臣服了曹操,失了大节;华容道留下曹操一条生路,失了大职,都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其实,就让他有争议好了,不必求得一致认识。何况已是古人,即使关老爷健在,大家看法不一,又如何?
  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人一无瑕疵,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中国人老是盖棺论定不了,就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那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对关羽降操、释操,两种看法所以如此分歧,和我们现在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对一些人,一些事的认识的分野,是差不多的,都因为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便像是戴上了有色眼镜一样。若是能够客观地,两分法地看待事物,好,不至于好得不得了,捧场的话让人听来肉麻;坏也不至于坏到比撒旦还撒旦,永劫不复。因为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好和坏都不会永远绝对的。
  最容易产生的偏激,并不在好与坏的本身,往往倒在于说好说坏的人,夹杂太多的个人感情成分。如同做一道菜,欲咸者,拼命加盐,欲甜者,大量加糖,其实菜就是菜,本味最佳。所以,美化论者越是不允许对恭维的对象,说一个“不”字,那么,说“不”的人也越来越多。丑化论者越是抹黑,越是搞臭,反过来不听这份邪的人也越多。所以,这些年来,一会儿我们看到多少头顶光环的神,一下子变成众人所唾弃的恶鬼,一会儿又有多少曾被视作万世不朽的东西,只不过是历史的垃圾。一会儿,毒草变为香花,尘土冰冻的作家和作品又重放异彩,一会儿明星成为臭狗屎,红人跌进泔水缸。这类碧落黄泉的反差,所以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我们一些人,太唯心主义,太形而上学,缺乏最起码的实事求是精神,和爱憎感情的过分介入,差异才会这样大相径庭的。
  如果论说双方都能退回半步的话,尤其不滥用溢美之词,虚浮的评价多打一些折扣,这个被评价的人、事、物,也许更接近于本来的真实状态。同样的道理,对于否定的方面,除大是大非外,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客观,也许会使评断多一点公正的。
  褒要得宜,贬应适当。否则,由人及事,那些宁左勿右,矫枉过正,层层加码,极端绝对的政策偏差,就会像沉渣一样泛起来的。
  

南郡争夺战
赤壁大战,曹操输了,而且输得很惨。但一个失败了的,可并不等于完全丧失战斗力的对手,是绝不可以掉以轻心的。周瑜求胜心切,扩大战果,宜将剩勇追穷寇,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周瑜恃赤壁之胜,藐视曹操,结果在南郡吃了大亏,人地两失,身负重创,就是缺乏这种清醒所致。
  一般来讲,实力较强,暂时受挫的对手,尤其不可小觑。若被其反咬一口,往往倒是致命的。因为,失败者的报复,要比成功者的报复,更毒,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任何形式的战争,必有胜负之分。即或打个平手,也会有小胜或小负的区别。于是,胜负得失,输赢赔赚,必然要把战争参与者的胜方和负方感情中的恶潜质,充分煽动起来。这也是人类至今争斗不已,流血不止的原因。
  决不认输的败者,会不择一切手段地复仇,做梦也想着东山再起,雪耻除恨。宜将剩勇追穷寇的胜者,一定赶尽杀绝地追求一个干净、彻底、全歼的境地,以防卷土重来。表现在战场上,便是尸陈遍野,血流成河;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君诛国灭,成王败寇;表现在经济上,便是火并鲸吞,你死我活……在理念抑制、明智封杀、心态失常的情况下,这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强烈者,成为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差池一点的,也是耿耿于怀,不使敌手趴下,坐卧也不安的。而恶的结果,必然是无所不用其极。由于无所不用其极,惩罚也就随之而来。
  这就是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周瑜不肯罢休,西取荆襄,北战合肥的决策由来。曹操当然也不甘心他号称八十三万兵马,轻易地败在东吴手下,自然要寻机报复,扭转败局。
  于是,就有一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南郡争夺战。
  周瑜身为联军统帅,完全应该邀请刘备同攻南郡,使其在自己的辖制之下,予夺予取,主动权在手中掌握,何其从容自如?但他独吞胜利果实之心,加上嫉贤妒能,要赛一番风头的狭窄心胸,使他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他得独自去和犹有余力的曹操较量。二、给刘备、诸葛亮乘虚而入的机会。
  如果双方联合攻下南郡之后,抓住刘备的一贯言行的仁义为先的弱点,周瑜可以毫不客气地坐领南郡,让诸葛亮气得干瞪眼;如果刘备这一回不那么仁义,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孔明不肯放弃这难得的机遇。至少,双方平分南郡,还有周瑜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可他却轻骑出征,渡江远击,中了曹操的伏兵之计。
  由此可以看出,周瑜只知其一,刘备有窥伺南郡之心,绝不能让他得手。曹操但知其二,吴或蜀的追兵必袭南郡,而且预留锦囊妙计,以期转败为胜。诸葛亮却能知其三,利用周瑜来抵挡曹操败退途中的疯狂反扑,坐享其成。反过来,也等于依靠曹操去遏制周瑜得胜之师的骄纵气势。然后,在双方较量的空隙中间,矫诏发令,取得了荆州、襄阳,付了极小代价,获得极大成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巧者劳而智者得,这三个人的高低之分,也就一目了然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功利面前,道德常常是向利害俯首称臣的,在物质社会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成为一门永恒的艺术。这种两强相争,第三者从中获益的情况,或者你努力奋斗之后,别人趁机摘桃,捧走胜利果实的现象,是不可掉以轻心的。
  当然,甘心情愿输棋者,就大可不必设防了。然而,纵观世界,这类傻子是很少很少的。
  还是聪明点好。
  

马良进良言(1)
赤壁大战以后,三分格局形成,刘备获得了一块地盘,过起相对稳定的日子。
  此时,虽然失败了,但囊括天下之心,并未改变者,为曹操。取得了胜利,但求自保,小有拓展,便满足的,为孙权。曹操是枭雄,孙权为虎子,是进攻型的,是做得大事的领袖。刘备既无曹操的力量,也无东吴的根基,虽然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帜,那不过是个遥远的政治目标。若无良臣勇将,他与刘表、刘璋相比,除去仁义的感召力外,并无太大的差别。所以,他得了荆州、南郡、襄阳以后,心中大喜,商议久远之计,准备在此安家立业了。这种心满意足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口头上的胸怀大志者,而实际上是很容易知足求安的人物。这块地盘比之周旋于下邳、小沛,亡命于新野、樊城,日子要好过得多了。如果曹操不跟他过不去,他也会在小沛、新野存身,并努力安分守己的。由于曹操不放过他,穷追猛打,逼得他与也受曹操压迫的东吴结盟,这样,才有赤壁之战,才有鼎足之势。
  这结果是刘备没有料到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下一步还打算干什么,脑袋里是一片空白的。中国,其实是个农民国家,很长一个时期内,工人是开机器的农民,士兵是拿武器的农民,知识分子脚上的泥巴也还没有来得及洗干净。所以,像刘备这样一位织席贩履者,虽然被汉献帝封为皇叔,但他的这份贵族头衔,来历可疑,不大经得起推敲;出现这种革命已经成功,无须继续奋斗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一个农民,在播下一粒种时,由于天有不测风云,并无十分把握有收获的可能。因此,短视和短期行为,便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以,在刘备身上,那种小手工业者的趣味,满足小康生活的情绪,表现得格外明显,也就不奇怪了。看来,曹操、孙权,臭他织席贩履者,也非虚妄。但英雄不论出身,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刘邦、朱元璋、赵匡胤,也都是起自草莽。但中国历史上有些皇帝,坐了江山,那种流氓无产者的习气,痞子作风,小农思想,市侩行为等毛病,也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改变,往往影响国政。二十四史中不务正业的皇帝实在数不胜数:有的喜欢站柜台的,在宫里作市场,与宫人们吆喝做买卖;有的乐意当木匠的,亲自操作,手艺还真顶得上八级工;有的擅长踢球的,球技还相当高明;有的热爱表演艺术,粉墨登场,串演戏剧;独有这位刘备,酷善编织,堪称一绝。人家送来了一些牛尾毛,他那技艺之手痒痒了,就精心地织了一顶帽子。其实,这也无所谓,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业余爱好的权利。但愿不要把这类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愚昧、落后的习性,来治理国家,那就是万幸了。
  诸葛亮一看刘备这种不思进取的样子,心凉了半截。要是如此容易满足的话,他的隆中对策,他的三分天下的新思维,岂不要泡汤了吗?怎么办?这位臣下颇费踌躇了。
  与这类目光短视,容易满足的领导人共事,就必须把握住他,克服他的惰性,推动他往前走;而且要谨慎你的努力,收敛你的锋芒,不使他认为是对他的威胁。在中国,越是这类无能的皇帝,越是害怕比他能干的大臣;而将相越是治国有方,那功高盖主的危险性(包括掉脑袋)也越来越大。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一个诸葛亮,原因就在这里。
  孔明不向刘备直接建议,去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而由刘备的老朋友伊藉出谋划策;伊藉也不说得很具体,又让一个在野之人马良,把这意思表达出来,这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下,巧妙的政治行为了。
  一句即使非常正确的话,谁说,怎么说,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聪明的谋士必须要绕着弯子,让领导人明白,而又不使他面子难堪,这是最标准的做法。否则,“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之口,对此刻心中大喜的刘备,将会是怎样的反应,那就是未知之数了。即或有的领导人还不至于那么糟糕,但能够这样回转一下,使他相信自己不是白痴,也是有益无害的。
   。 想看书来

马良进良言(2)
诸葛亮伟大,但不成功,细细分析起来,最后的败局,不能不归罪于他所辅佐的这对父子俩。刘备资质平庸,才干一般,阿斗是扶不上去的天子,纵使诸葛亮有匡世之才,碰上这样不高明的主子,也难有回天之力。不过,话说回来,这爷儿俩,水平虽低,基本上还是肯放手,好合作的领导,若遇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帝王,有功劳算他的,出问题算你的,最后连个好下场也没有。所以,不妨可以说,诸葛亮不成功,是由于刘备和阿斗的缘故;那么,诸葛亮的伟大,恐怕也是因为刘备和阿斗的关系,没有平地,哪显高山。如果这对父子是英威圣明之主,文修武治之君,也就突出不了诸葛亮的光芒了。
  

刘备的另一面(1)
《三国志》卷三十二,说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到《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正面人物形象,把他的这方面的爱好,给抹掉了。这倒合乎文革创作三突出的原则,好,则好到一塌糊涂;坏,也坏到不可救药。于是,刘备就特别的正人君子起来。其实,他从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去东吴结亲,洞房花烛,一住就是一年,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把荆州忘得干干净净。从这点看,正史《三国志》对他性格这一方面的描述,是接近真实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大出息,很容易知足的人物。
  刘备被曹操打得屁滚尿流,托庇于荆州刘表时,寄寓在新野局促之地,稍稍能喘口气,恰巧有人送来一把牛尾巴毛,这位老兄的手工艺匠人的职业本性复萌,兴致勃勃地编织起帽子来。
  诸葛亮一看,不得不说话了,“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其实,即使不是诸葛亮,假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看到九五之尊在宫里做手工活,不问朝事,或率领宫妃,扮演角色,或干类似的总不是领导人该做的事情时,不也觉得不可理解吗?
  刘备的编织,或许只能看作是匠人的阶级本性了,若按前不久流行的红五类观点来看,刘备、曹操、孙权三位,最根正苗红的还得数这位刘备。他本人要是填表的话,在成分栏里是应该写上“手工业劳动者”的,比之曹操的官僚子弟,孙权的土豪乡绅,确实算作革命基本群众和依靠对象的。但手工业者终究和产业工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小生产规模,决定了农业手工业匠人,像刘备这样“编席贩履”之徒的保守狭隘,目光短浅,患得患失,贪小失大的先天就有的性格,表现在革命上,则是坚定性不够,而惰性却十足,获得和占有的欲望强烈,但斗争意志却常软弱动摇,思想上爱唱高调,个人的品质意志则显得薄弱,表面上的正经,但生活上却极易被人腐化等的阶级弱势。
  所以,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议过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
  周瑜提出的这一招,挺厉害,在中国历史的政治生活中,管这一招叫“羁縻”,是用来对付高层异己分子的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段。因为凡执掌权柄的人周围,并不都是同心同德者,必有一些感到棘手的人物存在着,这其中,有一类是用不得,又甩不得的人;有一类是碰不得,又罚不得的人;有一类是杀不得,又放不得的人;有一类是近不得,又远不得的人……这些可能成为敌手、叛逆,可目前仍在控制之中,但持离心离德状态的势力代表人物,无论如何是危险因素。
  通常有三种处置办法:一、借一个什么名目,一网打尽,或逐个消灭;但杀人绝非万全之计,有碍观瞻不说,而且持异议者,历朝历代,总是层出不穷的;除独夫民贼,这一招较不常使用。二、礼送出境,要是掌权者绝对强大,而且对手除一张嘴巴外,别无实力,也无妨一试。一般情况下,放虎归山,迟早要构成对自己的正面直接威胁,有远见者,并不喜欢这个措施。三、中国的政治家比较乐于采用比软禁(当然,实际是更为养尊处优的软禁)还要宽泛的羁縻政策,把握在身边,高官厚禄,声色犬马,“丧其心志”,“娱其耳目”,是最为稳妥的了。只要安排好足够盯牢的眼睛,随时知道动静即可。
  周瑜对于位居荆州的这位枭雄,干掉他不是办法,因为北方有个曹操,不干掉他,早晚必是个不安定因素。这位文化层次要高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了解到这个所谓“皇叔”的刘备,其实只是在黄巾之乱中冲杀出来的一批“痞子先锋”罢了。究竟他是否真的是天胄贵裔,是那位穿金缕玉衣入殓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史书上也称其“湮没无考”。所以被封皇叔,只不过汉献帝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上,心里总是存有复辟的念头,才认这个本家,以为能给自己提供奥援。而刘备本想借此抬高身价,自然大做文章,捞取资本。政治的任何交易,无不因利害需要而定。即使穿上皇叔的干部服,也仍旧是骨子里的小作坊里的工匠而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刘备的另一面(2)
正如文坛上某些新锐老秀,或西服革履,满口鸟语,而粪土一切,或仙风道骨,隐迹终南,而挥斥方遒,但一涉及“分田分地真忙”利害所在的关头,或攸关声名地位职称头衔排名座次高低上下,也不过一饮一啄,一饭一粥的微末之事,便露出早先村子里、地头上,那种仨瓜俩枣也不相让的小肚鸡肠来,和他们笔下那田园牧歌的清高俊逸,全不是一回事了。本性这种东西,如孙行者的尾巴一般,难免就要暴露出来的。
  当然,周瑜不可能研究过马克思学说中的社会阶级分析的观点,但他却吃透了刘备这类从农村杀出来的流氓无产者,一朝得势,手中掌握了一定的权柄以后,首先极欲得到满足的两大需求,无非一是金钱,一是女人。这两样东西,是最能让昨天的泥腿子,乖乖地举起双手了。
  毛主席在革命成功的前夜,曾经向即将夺得全国政权的共产党人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的问题。因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个革命特点,更多把握权力的人员是农民,所以,他大声疾呼。甚至还要在更早的抗日战争年代里,他对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提出的农民革命领袖的腐化堕落现象,就号召全党重视了。后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更多的经不起考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