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商海王道:从奥康奇迹悟世界一流商道-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他干脆到了机场,一直站在售票窗口等。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今天必须回去,也一定能回去。
他在窗口等足足3个小时,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到了一张退票,顺利返回了温州。
当第二天他出现在公司与客户见面时,大家谁都无法相信:不是买不到机票吗?他是怎么回到温州的?
在我们进行对话的时候,吴甘霖将这一故事提了出来。对此,王振滔的回答是: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体现了我在奥康一贯倡导的理念——
没有什么不可能!”
的确如此,一般人在买票时,如果确认没有票了的话,大部分都会走掉,等改天再来;哪怕有人在窗口等着,也不一定能坚持到最后,可能在中途就选择了放弃。
能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是少数能成功的人。
其实,坚信和坚持,这正是成功的法宝啊!
这个理念,引起了吴甘霖的深深共鸣。近两年他出版了一本畅销全国的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在1年多的时间印刷了19次,是近年来中国最畅销的经管类图书之一,在雅虎能够搜寻到的读后感达1100万条,创近年来中国经管图书之最。
我们该书的理念和众多读者的评论中,可以发现其中有些理念,正是把握了成就大事业的根本和成功的商道: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想到方法!”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改变你的发问方式,‘绝不可能’就变为‘绝对可能’!”
这些理念,其实都是说明一个基本道理:
面对问题,绝对不能迎难而退,而要勇往直前。
只要你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最终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最终都有可能变为“可能”!
在奥康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别人觉得无法做到的“神话”。而这些所谓“神话”的产生,其实正体现了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一个奥康创造的“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故事: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一栋7400平方米的厂房。
今年,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奥康准备再盖一栋厂房。
为了让厂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奥康的高层对负责这一工程的主管下了死命令:3个月必须将厂房建好。
开始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通常盖这样一栋厂房起码需要8个月,而3个月建好,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在奥康,没有什么不可能。
奥康制定出了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工作,都写得清清楚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为了用足24小时,奥康安排工人三班倒,晚上的工资是白天的3倍。这就是奥康所信奉的“宁愿损失金钱,也不能浪费时间”。
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厂房如期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
当时有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
“奥康建房就像山里的竹笋一样,前一天还没破土,第二天就冒出来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没有什么不可能(2)
其实,除了3个月建成厂房,奥康还创造了很多个“不可能”:
西部鞋都,这个荒地上诞生的奇迹,在开始时看来也是不可能,但最后,“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和意大利一流制鞋企业GEOX的合作,在别人看来同样不可能。
因为当时GEOX考察的中国企业有7、8家,论实力,奥康比不过某些企业;论名次,奥康被排在考察的最后一位。在考察奥康之前,GEOX内部已经有了初步定论,甚至有些人提议不要去奥康了,免得浪费时间。
但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奥康成了GEOX在中国惟一的合作伙伴;
几年前,当奥康决定投资生物制药时,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可事实证明,投资这一领域是很有眼光和商业前景的;
黄冈商业步行街是奥康打造100条商业步行街的第一条,之前几乎听不到赞同的声音,可是黄冈步行街的开业让所有不相信的声音都从此销声匿迹……
做大的事业,需要的正是将所有“不可能”踩在脚下的勇气和魄力!
有一个著名企业领袖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事业要做大,必须有“三量”:
胆量、力量、度量。
要有大成功,就必须拥有超凡的胆量,甚至“胆大包天”。
说来真是巧极了,在温州,还真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那就是中国第一个民间包飞机的人……王均瑶。
1991年,王均瑶只是一个在湖南长沙讨生活的温州小商人。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因为路途遥远,而且还翻山越岭,总共有1200多公里,面对漫长的路程,王均瑶失落地说了句:
“唉!这汽车实在是太慢了。慢腾腾地,得走好几天才能到家,真累啊!”
本来只是句玩笑话,可是一位老乡却挖苦他说:
“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
灵感一闪,王均瑶就这样敲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后,王均瑶居然包机成功了。
这是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
当他35岁的时候,他又成为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第一人,在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里,有着均瑶集团18%的股份,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这个故事曾经轰动一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奇迹,那么不可思议。
其实,没有任何不可思议。当我们总结奥康的发展之道时,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应该怎样面对生活里的多种“不可能”——
那就是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
只要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不可能”就有可能变为可能。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呢?
结合王振滔在奥康的成功实践和吴甘霖《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我们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心态决定一切。
心灵就像降落伞,只有打开的时候才有用。
这个理念的核心,十分符合美国西点军校一句非常有名的校训:
“不可能”或“没有办法”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才是一流人才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所谓“没有什么不可能”,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动脑,想尽一切办法,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托辞,哪怕看似可以原谅的理由。
(二)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只要我们找方法,就一定可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找到最好的方法。
(三)信念是金。
要有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信念。不管是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
是的,许多的“不可能”只是常规理论下的结论,也许是因为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或是过高估计了困难。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没有什么不可能(3)
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办法”或“不可能”会使事情划上句号,“没有什么不可能”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所以说,“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请马上在你的字典中将它们删除!
“没有什么不可能”,却能使你创造奇迹,所以应把它牢牢刻在大脑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1)
在奥康集团的会议桌上,有过这样一次对话:
“世界第一高峰是什么?”
“珠穆朗玛峰。”
“那第二高峰呢?”
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
“那么,中国的第一个奥运冠军是谁?”
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道:
“许海峰。”
“那第二个呢?”
所有人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
“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呢?”
深思一阵后,大家纷纷表态:
“不管做什么,要做就一定要做第一!”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
……
这是本书作者之一王振滔和其管理干部进行的一次对话。
为何要有这样的对话呢?我们其实可以从大家最后的回答中,得到答案——要让大家树立“我们只当珠穆朗玛”的理念。
无论从十几岁开始创业,到现在奥康的发展,王振滔始终都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标准——“做到最好”:
在卖米时,一定要让自己的米是村子里最好的;
在做木匠时,一定要让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家具有所创新,与众不同;
在卖健美裤时,要求自己的生意是最好的;
在卖鞋子时,要求服务是商场最好的,最能满足顾客需求的;
后来,做鞋子了,在质量、服务、诚信、创新上的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也要求所有员工都做到最好……
当奥康还是奥林时,他就想着将工厂做大,后来又成立了奥康集团,当时他对自己说:
‘一定让奥康在行业内成为第一。’”
“现在的奥康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一路下来,殊荣不断,并且已经成为了‘中国鞋王’。”
可见,只有当我们有了“要当第一”、“只当第一”的想法后,才会为此而奋斗下去,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奥康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才走到了今天。而纵观中国一些著名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大发展,其实同样是因为把握了“争当第一”的理念,比如格兰仕。
格兰仕集团的创始人梁庆德,从做鸡毛掸子起家,将格兰仕做成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连续数年蝉联了全国微波炉市场销量及占有率第一的双项桂冠。在他的身上,时时刻刻透露出一种永争第一的霸气。
梁庆德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供销社,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商人。这个在稻田里土生土长的顺德农民,却有着国际化的超前目光。
在1998年,他创办的格兰仕当上了全球的行业第一。然而,这个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险些被1994年的一场洪水所扼杀。
当时梁庆德已经是61岁的人了。他大半生的基业已经淹没在近3米深的水下。面对汪洋,梁庆德只用了3 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生产。
从洪灾后稀软的滩涂上,他重建了中国最坚硬的微波炉民营企业。
然而,不到一年,另一场冲击再次威胁着格兰仕的生存。日韩两国同行放出风声,不惜亏损5年也要挤垮格兰仕。当时的报纸都为梁庆德捏把汗——“格兰仕,你的红旗还能打多久?”
面对危机,梁庆德一点也不惧怕,而是信心十足地说:
“综合看他们的实力很强,但是如果把它分解到一个产品来说,也不见得它的实力有多大。”
梁庆德的底气源于他国际化的思维。他算了一笔账:欧美同行每周开工20小时,每台成本800元,格兰仕开工160小时,成本是400元。你来做,不如我替你做。
梁庆德利用劳动力优势,迫使欧洲对手将设备投放到中国进行生产,完成了对国际资本的实物化整合。在车间,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国的设备和品牌,格兰仕已经被人戏称为微波炉的联合国。
欧洲同行结盟格兰仕,使日韩企业遭受重创。在绝对成本优势的挤压下,韩国、日本除了关停了本国的工厂,与梁庆德合作外,已别无选择。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2)
身材不高的梁庆德彻底赢了。在车间,他指着生产线说,这是德国的,那是英国的,甚至有的品牌他自己也不认识,因为格兰仕已经为100多国家和地区生产200多个品牌的产品。
梁庆德老人今年已经69岁了,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仍然霸气不减,他已经瞄准了空调和电冰箱,在未来几年要做“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中心”,在微波炉产量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在空调、电冰箱等行业也要做到全球最大。
奥康也好,格兰仕也好,其实都演绎了中国民营企业在近20年来发展的历程。他们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十分关键的一点是,永远不要甘于平庸,永远自我超越,敢争第一,永争第一!
这样,就能创造出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奇迹!
那么,如何才有成为“珠穆朗玛”呢?我们认为:
(一) ,要有成为“珠穆朗玛”的决心。
有了这种决心后,就会产生只当第一的霸气,做事情时就不会胆怯,就能放开手脚去做。
(二),勇于开拓潜能,时刻超越。
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或者是普通员工,都应该相信自己具有没有开发的潜能,都应该逼迫自己进行不断的超越。在这种不断开发和超越的过程中,你就会一步步逼近自己“珠穆朗玛”。
(三),“我们只当珠穆朗玛”并非要贪大求全,而要扎扎实实从点滴的事情做起。
“我们只当珠穆朗玛”充满了豪情。对此,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认识的误区:只有做伟大的事业,才能体现这种精神。但是,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平凡的。
然而,最了不起的“珠穆朗玛”,恰恰是在平凡岗位上显示的一流品质。
我们不妨看一个《没有理由做不大》中讲到的故事: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给一个大将军当小兵,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职责是为将军保管草鞋。
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何等卑微的工作,可是这个仆人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虽然是帮将军背草鞋的,可是背草鞋也要做到全世界最好。
他是怎么做的呢?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草鞋很凉,这个小兵就在早晨的时候把将军的草鞋藏在怀里,用体温暖热,这样将军穿的时候就不会冻脚了。
后来,将军看到这个小兵非常尽职,就让他去当马夫,照顾马匹,这个小兵就发誓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马夫。
当时他已经有了妻室,两人只靠他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可是他非常疼爱他饲养的马,除了日常的饲草之外,还自己掏腰包,给马买最喜欢吃的胡萝卜。
这样,拿回去的钱自然就少了很多,他的妻子为此非常不满,厉声喝问:
“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钱?”
小兵只好老老实实地把事情说给了妻子听。知道真相以后,他妻子大骂道:
“主人的马要吃胡萝卜,应该由他自己掏钱来买,我要的衣服你都不买给我,却为马买那些胡萝卜,你还爱不爱我?”
最后她终于抛弃自己的丈夫远走高飞了。
尽管这样,这个小兵一点儿也没有放弃,仍是不断地把所有的事做得最好。将军临死的时候,就让这个小兵接了他的班。后来这个小兵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就是统一了日本的著名人物丰臣秀吉。
回首奥康创始者王振滔的创业历程,和丰臣秀吉的发展,我们是否能够找到某种共同点呢?
当回首往事的时候,王振滔的确充满感慨: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个人随随便便成功!”
谁说自己的每一步,无论是卖米、做木匠,还是做鞋子,乃至打造“西部鞋都”和“步行街”等等,不都是在力求超越命运、“永争第一”的拼搏中走过来的呢?
“永争第一”、“我们只当珠穆朗玛”,并非是后来做成大事业时候的写照,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总结!
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得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3)
“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将一件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
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培养“我们只当珠穆朗玛”的精神吧!
让我们在事业的每一个方面,在工作的每一个岗位都创造一流的境界吧!
只有一流的境界,才可创造一流的事业!
只有伟大的境界,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
一把火烧出一个中国名牌
当奥康经过10年的发展,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的时候,王振滔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让奥康一炮打响?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呢?”
这时,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1987年,一场围剿“温州鞋”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南京、上海、湖北等地查抄的假冒伪劣温州鞋堆积成山。
为此,有关部门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上,燃起了一把火,集中烧掉了5000多双温州鞋……温州鞋成了人见人躲的“瘟鞋”。
在那次围剿中,王振滔也未能幸免,丢了饭碗。之后,他回到了家乡,发誓要为温州皮鞋雪耻,并创办了奥林鞋厂。
让人想不到的是,十年前遭到所有人拒绝的温州鞋,十年后因为质量好、款式新,竟然成了被人仿冒的对象。
奥康在评为“中国真皮鞋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假冒的奥康鞋。
为此,奥康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联合有关部门,对几个重点省份,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打假,没收了2000多双假冒奥康鞋。
面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鞋子,王振滔并没有像很多企业一样,“无声无息”地销毁了事,而是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十年前,一把火烧臭了温州鞋的名声,那么十年后,为什么不再烧一把火,重新树立温州鞋的形象呢?这难道不是为温州鞋雪耻的最好时机吗?
这样一来,不仅能为温州鞋雪耻,而且能警示那些假冒自己的厂家,还会让更多人知道奥康。
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1999年12月15日,同样在杭州,奥康又燃起了一把火,将2000多双仿冒奥康鞋付之一炬。
大火噼里啪啦地愈燃愈烈,2000多双仿冒皮鞋很快化为乌有。这火是胜利的呼唤,是惊天动地的宣言书!
为了这一天,王振滔等了整整12年,这把火,不仅烧掉了他久积心中的委屈,也驱散了多年挥之不去、笼罩在温州鞋头上的阴云。
和王振滔一起亲手点燃这把火的,除了温州市的一位副市长,还有一位有关部门的科长。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位科长,12年前的武林门的那把火,也是由他点燃的。
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无限感慨又非常幽默地说了一句话:
“12年前,我烧的是温州假冒鞋,12年后,我烧的是假冒温州鞋,一切都在变,惟一不变的是我的职位,12年前我是科长,12年后我还是科长。”
这第二把火,也点燃了媒体的极度 “热情”,当时,300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采访。
随后的几天,有关奥康烧第二把火的报道铺天盖地,“奥康点燃第二把火为温州鞋雪耻”、“十年前烧温州假冒鞋,十年后烧假冒温州鞋”……
一时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奥康这个品牌。
对于这一壮举,时任温州市长钱兴中评价说:
“奥康的这把火可以写进温州的历史。”
并且,由于这一事件和此后一系列经典策划,王振滔荣获了“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的称号。
。 想看书来
超凡发展必有超凡策划(1)
在奥康,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大到一个战略项目出台,中到一个专卖店开业,小到一场文艺晚会,都会听到管理者或员工们说:“我们好好策划一下。”
很少有企业像奥康如此重视策划。时时、刻刻、处处都有策划,已经成为了奥康的最大特点之一。
对此,奥康的领导者认为,企业要有超常规的发展,就不能按部就班,必须有超凡的策划能力。而且只有大手笔才会有大策划!这也是奥康能够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奥康策划的这把火,让奥康一炮打响,知名度迅速得到提升。
回顾奥康的发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重大策划出台,这也是奥康一个重要的“保鲜术”:不断制造热点,不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这样,企业才能不断保持活力,赢得更大的发展。
除了上面所说的那把火,在奥康的历史上,还有很多经典策划,其中之一是2000年“”节推出的“钱要翻倍花”。
“”节一直被商家们誉为“黄金假日”,在假期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商家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以此来吸引顾客。
但在奥康的领导看来,这种千篇一律的活动缺乏新意,他们要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于是,奥康在温州策划了一次“”钱要翻倍花的活动,凡是编号尾数为“”的100元的人民币,均可以翻倍使用。
这引发了一场罕见的抢购奥康皮鞋的狂潮。
买鞋的消费者排起长队,不少地方甚至引起交通堵塞。到银行取款换钱的人也令银行小姐们应接不暇。
有一个专卖店,因为人实在太多了,连门都被挤破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临时在墙上开了一个小门,每次只让一个消费者进来。
到最后,几家专卖店除了货架和导购员,所有的东西都被买光了,甚至连导购员脚上的鞋子都买走了。
奥康人笑着说:
“那几天的钱都是用麻袋装的,多得晚上在办公室数都数不过来。”
尽管别的同行也有打折促销等活动,但和奥康的这次策划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看到大街上,几乎人人都拎着奥康皮鞋,同行们无奈地感叹道:
“节日的生意都让奥康做了。”
从4月29日到5月1日,短短3天时间,奥康几家专卖店的销售额就高达1800多万元,是平时的10倍。
这一策划至今都为奥康人津津乐道。
对于什么是经典策划,国外一位著名的策划大师讲过这样一句话:
‘那些得到企业家首肯,为企业创造了巨额财富,并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策划就是经典策划。’
现在,当我们拿着这一标准来衡量奥康的策划时,可以发现,无论是前面所说的10年后的那一把火,还是“”钱要翻倍花,都堪称经典。
纵观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其发展无一不和超凡的策划紧密相连。
为什么策划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如此重要呢?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早已不再适用,好的企业,好的品牌,更需要宣传,更需要大手笔的策划。
因为,在信息和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同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你有的技术,我也有;你能保证的质量,我也能保证;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要想让自己在同行中迅速脱颖而出,占据最有利位置,办法只有一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消费者心目中营造信誉好、质量好、服务好、有魄力的企业和品牌形象。
奥康就是通过一把火,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知道了温州有个奥康,迅速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并由此开始了第二次起跑,让企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超凡发展必有超凡策划(2)
第二,能够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样的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同,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很多企业都有过打假的经历,对那些收缴来的假冒产品,大都是自己销毁了事,但同样的资源到了奥康手中,却被使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借势、造势、炒作等等,使奥康一下子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品牌。
“钱翻倍花”的策划也一样,细想起来,它的实质也是打折。但为什么同样是打折,别的同行生意冷冷清清,而奥康却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就是策划的作用,将资源做了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
那么,怎样才能做出超凡的策划呢?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借用历史背景。
奥康的第二把火,就是充分利用了大家熟悉的第一把火和温州鞋的历史背景,使活动的意义上升到了很高的高度,从而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二),制造悬念,利用概念炒作。
奥康在温州的第一家专卖店开业前,曾在当地的媒体上打出了大篇幅的广告:
“中国的犹太人有一个跨世纪的行动。”
很多人都被这句话吸引住了,纷纷猜想:会是什么行动呢?
几天后,谜底揭晓了,原来是奥康开了一家专卖店。
原以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结果却只是一家专卖店开业而已。
尽管大家都觉得有些“失望”,但奥康这一策划的目的却达到了。谁都知道“中国的犹太人”,在温州开了一家奥康专卖店。
专卖店开业后,生意非常火爆,每天都门庭若市。
(三),紧扣社会热点。
社会最关注的事情正是策划的最好时机。
我们后面将要谈到的“奥康皮鞋冒着炮火挺进中东”,就是扣紧了社会热点做文章。
(四),要学会借势。
当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时,要学会“蹭饭”,利用别人的优势来炒作自己。
6年前,当蒙牛在一片荒地上埋下一块奠基石,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时,还没人知道蒙牛是谁。
6年后的今天,从零开始的蒙牛已经成为了销售200亿,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的集团公司。
如此超凡的发展固然与经营有关,但也与策划密不可分。
1999年的蒙牛,钱少,名小,势薄。更为残酷的是,还与著名的伊利同城而居。势单力薄的蒙牛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呢?
于是蒙牛想到了策划。但想不花大钱搞大策划,却很有难度,如果再想一夜成名的话,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更何况,前面还有伊利这棵大树挡着。
这难上加难的策划该怎么做?
但事物总有两面性,伊利既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蒙牛学习的榜样。于是,“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创意诞生了。
大家都知道内蒙古乳业的第一品牌是伊利,可是内蒙古乳业的第二品牌是谁?没人知道。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创“第二品牌”,这等于把所有其他竞争对手都甩到了脑后。
于是,大家一觉醒来,发现满大街都是蒙牛的广告。一下子,蒙牛就打开了市场,经销商蜂拥而至,当年蒙牛牛奶和冰淇淋营业额就做到了3700万元。
此后,蒙牛又推出了一系列策划,如“神州五号”顺利返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蒙牛也成为了“航天员专用牛奶”。这一年,蒙牛销售额达到40多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从奥康还是蒙牛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超凡策划为企业带来的超凡发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