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曾为梅花醉如泥-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有一点逆来顺受的味道。也许是由于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与上帝已经有了足够的交流了吧,她不管受了多大的痛苦,都不愿意向别人表露。与一般的女人不同,她是一个目标相当清楚,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人。现在的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她们每每为了出国而出国,为了嫁人而嫁人;可是一旦出了国、嫁了人,就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了,常常整个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而我母亲并不是这样的人。虽然有时她也会因父亲的负心而要死要活,有时她也会对一些事情感到很失望很伤心,但是她始终明白自己的使命,因此总会很快就回归到妻子与母亲的角色中来。她愿意为我们一家而付出她的一切,不管如何含辛茹苦都毫无怨言。她生了很多个孩子,尽管他们各有禀赋,但她对每一个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她不会特别溺爱哪一个,也不会特别歧视哪一个。从总体上来看,她按照一个旧式女人的要求,问心无愧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现在我们的兄弟姐妹分布在好几个国家与地区,尽管他们性格各异,生活的境况也有很大的差别,但不管在谁的眼中,她都是一个相当伟大的母亲。《易经》的彖辞曾这样赞美代表一切阴柔之物的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我想,把这段话拿来赞扬母亲,也是最恰当不过的。
▲母亲是一个目标相当清楚,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人。
父亲与母亲的婚姻其实是一场色彩暗淡的旧式婚姻。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并不深。他们在结婚没多久,感情便出现了问题,父亲对母亲的态度日见冷淡,到后来,干脆就与外头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了。母亲在父亲眼中,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可是母亲依旧死心塌地地要和他在一起,不让他离开。在他们那个时代,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很多家庭都是这个样子。有的家庭,男主人还妻妾成群呢!在父亲的眼中,除了一个需要他承担责任的现实家庭之外,还有一个令他心旌摇荡的外部世界,他无法抵挡得住它的诱惑;但是在母亲的眼中,家庭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就是她的全部。外面的世界对于她来说太陌生,她对它并没有探索的兴趣。她是一个老派女人,但她的目标很清楚,这就是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挫折,她都要留住自己的丈夫,都要维持住这个家。她要让丈夫迷途知返,要让家庭不至瓦解,这两点,她都成功地做到了。她一心的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好好相夫教子,使丈夫能够放开手脚在外面闯荡而没有后顾之忧,使子女能够顺利地长大成人而不用吃那么多的苦。攸攸万事,唯此为大。母亲是在自己四十五岁那年生下我的。在生下我之前,她其实已经不想要孩子。可是最后她不但生下了我,还生下了我弟弟,我猜测她之所以还要这么做,是想以此来挽救她与我父亲的一段岌岌可危的婚姻。
母亲的前半生过得很苦。到她进入老境之后,我父亲重新发迹,而我也在经济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她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在我们众兄弟姐妹当中,我是陪伴她老人家最多的。
公元1999年11月26日,母亲以八十九岁的高龄谢世。说来很遗憾,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家里居然没有人在她老人家身旁!我是最早发现她去世的人,那天我离开公司,按往常的习惯,到她的住所看望她。没想到进门后看到她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我见状觉得有些不对头,连忙奔过去,连声唤“妈妈”、“妈妈”,但是她未作任何回应。我一摸她的手,已经有些冰凉——她老人家已经走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却没有流泪。母亲晚年得了骨质疏松症,身材变得越来越矮,血压、心脏都有问题,每天要吃很多的药才能维持住生命,活得很辛苦,因此她走了也是一种解脱。一个老人,到年近九旬时才谢世,也算是得善终了。不过,我还是感到有一些内疚,因为在她乘鹤西归的时候,我并没有在她身旁为她老人家送行。想到这一点,我心里感到很凄然。我默默地躺在母亲的身边,用自己的脸贴住她已经冰凉的脸,手握住她已经僵硬的手,以这种方式,与母亲做最后的相聚,也是最后的诀别……我们都静静地、静静地躺着,母亲不声不响,我也不声不响。我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想再陪母亲一会儿。母亲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把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使我们这个家成其为家,备尝辛劳地生活了数十年,把全部精力、心血都献给了我们。她老人家的确已经很累很累,是应该在天堂好好地安息了……
母亲辞世之后,我们根据她的遗愿,把她与先她五年去世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两位老人家都长眠在薄扶林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的“华人基督教坟场”癸A段,这个地方,依山傍海,风景十分优美。
现在,在我的办公室和家中,都摆放着两帧母亲的照片:一个是年轻时期的她,美丽婉柔,风姿绰约;一个是暮年时期的她,慈祥亲切,满面春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化学家——大哥
我的大哥原名王载德,后来改名王企祥。他出生于1931年,属马,比我大十五岁。他在我出生没多久,就到美国读书去了。因为是自费留学,所以用去了家中不少的钱。由于年纪相差很大,而且他很早就离开了家,因此在他的盛年时期,我与他几乎没有什么接触;倒是在他到了晚年之后,我与他反倒有了较多的接触,因为这个时期他住在香港,在生活上主要靠我来接济。大哥是学化学的,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读书,获博士学位,与中国内地的著名物理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是校友。我们家兄弟姐妹几个,出了三个博士,但若论科学建树,当数他最厉害。他的一生说来也极富传奇色彩。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作为华人科学家而在美国化学领域逐露头角,从而引起了中国内地的注意。后来*方面派人在美国暗地里做他的工作,希望他能回中国内地效力。他于是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怀着一腔热情,步钱学森学长的后尘,回到了中国内地,准备在核化学领域大干一场。但是不知道是由于他的社会关系过于复杂,还是由于他自己不懂得做人,回到中国内地之后,他并没有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受到重用。加上中国内地当时的科研条件有限,很可能也使他无法展开拳脚。因此,他便产生了离开中国内地的想法。没多久,我父亲又患了重病,他便向组织请假回香港探访,从此就没再回内地。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接受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聘请,到该校担任教授。也许大哥一生的最成功之处,便是亲手培养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李远哲。李远哲1957年至1959年曾在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他的导师便是王企祥。大哥一向很器重李远哲,二人的关系本来不错,李远哲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便是与大哥一起联名发表的;但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师生俩的关系疏远了。李远哲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后,介入政治越来越深,大哥感到很不以为然。特别是他所持的“绿营”观点,尤不为大哥所认同。2006年李敖曾在台湾出版《李远哲的真面目》一书,书中指李远哲“对恩师王企祥忘恩负义”。在新书发布会上,他特意邀请企祥从香港到台湾,与记者见面。大哥当时对自己的这位弟子做了一番评价,大意是说李远哲书读得很好,实验也做得很好,但是“没有领袖风格,只能做科学”。大哥的这番话在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世界的主要华文媒体都曾进行过报道。
▲也许大哥一生的最成功之处,便是亲手培养了后来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李远哲。
大哥作为一位核化学家,在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都曾效过力,有这样的传奇经历的人,恐怕在中国找不到第二位。不过,大哥的学问虽然好,做人却不怎么通“世故”。他虽然学术水平很高,对新竹清华大学功劳也不小,却由于不懂得处理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屡屡碰壁,最后竟因不遵守“功令”而被清华大学解聘。在《李敖大全集》第三十九卷,就有一篇正话反说的杂文《王企祥该打!》,为大哥被清华大学解聘一事打抱不平。不管是非如何,总之是清华大学的解聘,使他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在失去饭碗后不久,便失去了夫人——台湾的京剧名旦徐露(徐露与大哥离婚后嫁给了国民党间谍头目沈之岳);接着又患了被*妄想症,老是怀疑有人要加害于他;再接着脖子上又长了一颗瘤,而且越来越大。他晚年依靠台湾方面提供的一点微薄退职金来维持生活,因为要治病,根本入不敷出,生活完全陷于困顿,因此只能呆在香港与父母住在一起,享受他们的照顾。父母去世之后,他的生活便完全由我来维持了。2008年初,他因胫瘤不治在台湾辞世,冷冷清清地离开了这个热闹无比的世界。我到台湾参加了他的葬礼。在追悼会上,我朗诵了五哥为他作的一首英文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坛斗士”——二哥
现在让我来介绍我的二哥王敬羲。他原名王载福,因为景仰我们的先祖王羲之而改成了这个名字。除了这个名字之外,二哥还有一个很多港台读者都耳熟能详的笔名——“齐以正”。他出生于1933年,属鸡,正好大我一轮。他在20世纪50年代离开香港,以“侨生”身份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英文系,大学毕业后曾一度留在台湾工作。1960年左右,他回香港发展。1965年他获得富布赖特基金的资助,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文学硕士学位,专业是英语文学创作,毕业后返回了香港。
二哥是在港台两地都有影响的作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即酷爱文学,中学时代就向《星岛日报》的“学生园地”投稿。而他真正开始其文学生涯,是在台湾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当时他自称“文丐”,大学学分尚未挣够,就开始在台湾著名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1954年,他出版了自己最早的短篇小说集《薏美》,后来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挂满兽皮的小屋》、《观天集》、《偶感录》等,中篇小说《选手》、《奔潮山庄》等,短篇小说集《圣诞礼物》、《青蛙的乐队》、《康同的归来》等。关于他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台湾《联合文学》的主笔、著名文学评论家马森曾这样评价说:“王敬羲的小说,正好填充了台湾从战斗文艺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之间的空隙,是我们不应忽略的。”而台湾的《*作家作品新编》中对其创作有这样一个总括性的评价:“王敬羲的文艺创作以散文及小说为主,他的散文多以温馨感人的情境为背景,并配合其顺畅之文笔,以抒发其所见所感。小说则擅于深入主角的内心,捕捉人性那种诡谲多变,游移不定的性格。”
二哥在文学上之所以能大获成功,与大文豪梁实秋对他的提携有很大的关系。梁实秋是二哥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读书时代的老师,在文学上和生活上都曾给予过二哥许多帮助。当年二哥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刘秉松结婚,证婚人就是梁实秋。1957年3月,梁实秋曾为二哥的第一部散文集《挂满兽皮的小屋》作序。除了梁实秋之外,二哥与港台的许多文人,例如张爱玲、何静、夏志清、余光中、董桥、何凡、林海音、金庸、夏济安、叶维廉、马森等等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有一段时期,二哥与李敖的关系十分密切,堪称至交。他们曾一起替台湾文星书店和《文星》杂志的老板萧孟能(国民党大佬、“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之子)效力,一个是“马前张保”,一个是“马后王横”,二人的合作,使《文星》名声大噪。但二人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分道扬镳。
二哥大学毕业后返回香港时,曾在高主教书院当过教师,二嫂刘秉松同时亦在苏浙公学教书。后来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又曾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不过后来二哥脱离了教育界,投身到出版界。他在香港尖沙咀自办了文艺书屋和正文出版社,自己当起了老板。他曾把林海音女士于1967年3月在台湾创办的《纯文学》搬到香港,林女士出台湾版,以学生书局为后台;二哥出香港版,以正文出版社为后台。后来台湾版被迫停刊,香港版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背景下坚持了六年。1998年至2000年间,在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下,本已退休的二哥又使《纯文学》复活了三年。在香港,二哥还曾出版过富有影响的《文星丛刊》。二哥在香港出版界打拼了三十多年,最为引人瞩目的也许是创办了如今许多人依旧记忆犹新的政论性杂志——《南北极》。这份政治态度中立(“南北”两极暗寓台湾与大陆)、火药味却很浓的杂志,以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而赢得了知识阶层的钟爱。它由二哥一个人独力支撑,在香港不间断地出版了二十六年,总共出版了三百一十五期,直至1996年9月二哥退休才停刊。这在香港出版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不过,二哥也因为出版这份杂志得罪了两岸,有一段时间,台湾、内地他都不能去,因为国共双方都把他列入了黑名单。二哥在香港还办过一份财经月刊,叫《财富》。
退休后,二哥以温哥华为栖息地,但是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在那宁静祥和的异乡安享其富足而闲适的晚年。更多的时间,他一个人独居于广州、香港,继续其人生的辉煌。他在淡出文学界若干年后,到了古稀之龄居然重操旧业,再度杀入文坛。近年他把其旧作加以修改增删,先后在内地与香港出版了《囚犯与苍蝇》、《摇篮与竹马》、《宝岛与船》、《校园与尘世》等短篇小说或散文集。
二哥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王人均,是一位很有才气的油画家;小的叫王人铎,是温哥华著名的华人律师。此外,他还有一个女儿。
2008年10月15日,二哥因患直肠癌而病逝于温哥华的一家善终医院。
第一章 “旧时王谢庭前燕”
聪慧的四姐
严格来说,二哥应是“三哥”,因为在生他之前一年,我妈妈还生过一个女儿,但是很不幸,这位我还没有见过面的姐姐长到三岁就夭折了,我连她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紧接着在二哥之后出生的,便是我唯一的姐姐王德贞,因为她前头还有一个姐姐的缘故,她被我的家人称为“小四姐”。四姐长得端庄而秀丽,人也非常聪慧,不过性格有点像男孩,大概是因为家中全是男孩的缘故。在四姐的少女时代,我们家里还比较有钱,因此她经常出去参加香港的一些文人学者的雅集,并因此认识了一些名人,其中包括香港著名的作家、学者曹聚仁。也许是因为缺乏父爱的缘故,她对曹聚仁甚是敬仰,而曹聚仁对这位文学青年也很关怀。像二哥一样,她在青少年时代也爱好文学,她的作品《少女手记》,就是经曹聚仁润饰后由创垦出版社出版的。1955年四姐中学毕业时,我家的经济已陷于困窘,但她还是幸运地获得了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机会,在那里读政治学。她在日本的留学费用,是由曹聚仁提供的。此事在曹聚仁1956年致其知心友人鲍耀明的两封书信中有反映——
耀明我兄:
弟第二次来北京,又已旬日,一俟私务终了,即行返港。敝戚王德贞在东京即将开学,还乞我兄再予设法划款日币五万元。弟下月初返港,即行面奉(这一回,非请我兄即划不可,因为开学在即了)。王德贞住东京都新宿区饭冢町一丁目四六一番地大高方,兄所素知,特再奉告,乞即将划款条航寄为盼。种切面谢。
即颂
秋祺
弟曹聚仁顿首
九月十一日
耀明我兄:
前奉一信,计达左右。
弟奉托我兄再设法替王德贞再划款日币五万元,实在抱歉得很,也感谢得很。因为弟在北京,国内是无法可汇款的,二则德贞要开学了,要交学费三万元,我离开香港时并不知道,到了北京才接到她的来信这么说的。这笔钱,弟下月回香港,一定可以奉还。否则,十月十五、十一月十五,一定分两期划还,千万再帮忙一次。(上信,匆匆忘记写了此句,特此补述。)
……
匆匆即颂
秋祺
弟曹聚仁顿首
九月十六日
四姐大学毕业后嫁给了旅居日本的一位成功的中国企业家,他就是我的姐夫赵纯。二人在日本夫唱妇随,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在日本经营的企业生产卫浴设备,当时在日本非常畅销。但是很不幸,后来他们卷入了一宗税务案件中,只好无奈地放弃在日本的产业,迁徙到美国夏威夷,最后定居在加拿大温哥华。离开日本之后,四姐一家的经济就一落千丈了。姐夫后来患了帕金森综合症,已逝世多年。四姐现在仍和她的两个儿子及一个女儿生活在加拿大。
第八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获得者——五哥
我的五哥王载宝(Paul Wong)现居住在加拿大,他是多伦多 Tyndale University College 神学院的教授,也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行为心理学家。他在国际心理学界拥有多个头衔,集“国际个人意义网路”、“国际存在心理学协会”及“国际意义治疗学会”总裁于一身。在学术方面,他从事正向心理学、悲观与乐观、意义和灵性在悲伤辅导中的角色等研究已三十多年,并以在“生死学”研究领域的卓著成就而扬名于世。他发明的《死亡态度量表》(DAP…R)目前已为国际学术界所普遍采用。他还为全世界二十五个国家训练出四万五千多位“意义治疗与咨询整合”种子人才,每年让三十多万忧郁症患者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辞别悲伤、拥抱乐观。他发表有多部著作,都是用英文写的。听说他现在也在写自传。
五哥从小喜欢艺术,学过小提琴、油画,最后选择了传道。是一位性情温和、心地极好的基督徒,平时很少见他发怒,或在后面说别人的闲话。他也从来不恃才傲物,给人厚道持重的感觉。他早年在加拿大念神学。完成学业后曾一度入教会当神职人员。后来去美国留学,改念心理学。所以他拥有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是神学博士,一个是心理学博士。但是,他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并没有放弃传道。这位“双料博士”曾在美国德州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特伦大学、多伦多大学和西三一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同时担任多家国际心理学期刊的主编。五哥还是第一位在加拿大创办教堂的华裔牧师,他所创办的教堂也是目前加拿大唯一一所由华人开办的教堂。因此,他在西方宗教界也十分有名。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他曾撰写了一本名为《九一一后的心理辅导》的小册子,为数以万计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咨询。
近年来五哥患了前列腺癌,但仍以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与病患做斗争,并最终战胜了病魔,被传媒称为“癌斗士”。2008年7月24日,他以“虽身患绝症却顽强面对,并带领数十万人走出忧郁症的阴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在全世界1899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二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这是一个有“生命领域的诺贝尔奖”之誉的奖项。当时《星岛日报》、《世界日报》等许多重要报章都报道了此事。
五哥有一个很好的妻子,有两个很优秀的儿子,他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美满的家庭。他今年已经七十岁了,七十岁写自传不算晚但也不算早,他的读书心得与生活阅历一定会写入这本书,令它的内容多姿多彩。五哥一家的生活向来十分俭朴。有一次五嫂与孩子来香港,在我家里住了几天。每当我们陪她逛街,她都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不住地说:“哎呀,这东西真好看!”但说归说,她总是不出手买。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便问她:“你既然觉得那么满意,为什么不买呢?”她说:“不行的,Paul 会骂我们的。”说完,她又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喜欢而已,并不一定是想拥有它。”他们返回多伦多之后,我看见地上留下一件很旧的皮衣,以为是他们不要了的,便随手将它扔到了垃圾桶。想不到过了两天后,五嫂却从加拿大打电话来对我说:“我儿子是不是把他的一件皮衣落在你家了?”我一听,心想糟了,肯定就是我扔掉的那件!我赶紧说是的是的,你们的确是有这么一件衣服没拿。放下电话,我赶紧去百货公司买了一件新的寄去给她。五嫂收到衣服后又打电话过来说:“哎呀,你弄错了,怎么会是新的呢?他原来那件很旧的呀!”我说:“错了不要紧,就当做是我这个叔叔送给侄子的一件礼物吧。”她才高兴地收下了。当时,他的儿子才十岁左右。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他的儿子天赋极好,是多伦多全市高考的第一名,后来成为了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学生。
特立独行的六哥
六哥叫王载熙,现在定居在澳大利亚。他是墨尔本大学的文学博士,学的是英国文学。毕业后一直在墨尔本教书。他的英文基础相当好,英文诗写得非常棒,在澳大利亚当地被认为很有名气。他曾出版过一部英文诗集,叫什么名我倒是忘了。
六哥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诗人”,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不懂得怎样“打理生活”。他平时穿着打扮总是不修边幅的,满脸胡子邋碴,牙齿又黑又黄。从外表来看,他真是很有“诗人”的味道。因为“不事经济”,加上用起钱来老是没有计划,他的生活常陷于困顿,老是捉襟见肘的。不过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位主人公一样,“傻人自有傻福”——20世纪90年代末,这位基本不懂电脑、而且中文水平也不怎么样的人,居然发明了一个专用于中文输入的电脑键盘!这项发明固然很有创意,但是在英文键盘已经高度普及并且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地被应用于中文输入的背景下,要把它推销出去,应该说是很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善于经营的二哥的帮助下,他的发明居然被成功售出!购买者是一位也像他那样不怎么懂电脑的香港大老板,出价是三千万美元。六哥的这项发明最终并未能在市场推广开来,但是购买方已付出的一千万美元定金,已够六哥花上好长一阵。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哥与弟弟
七哥名叫王载和,毕业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是一位有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他性格有一点独特,不怎么爱理人,也不喜欢别人来打扰他。他本来年龄只比我大五岁,按理说我们在小时候应该是玩得很密切的,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与六哥的“不事经济”相反,七哥是一位相当精明的生意人。他原本在夏威夷工作,父亲辞世之前,把他晚年建立起来的意大利云石代理生意全盘交给了他,这样他就从夏威夷回到了香港。他把云石代理生意接过来之后,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局面,还把它发扬光大了。他现在正在香港不声不响却又卓有成效地经营着他的生意。
在香港地产很低迷的那段日子,他在九龙的闹市区购置了一些位置相当不错的铺位,结果香港地产增值之后,他就成了富翁。现在地产成了主业,云石代理生意反倒成了他的副业。
排在七哥之后的便是排行第八的我,在我下面,则是我唯一的弟弟——排行第九的载华。弟弟比我小两岁,所以小时候他和我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来他去了加拿大,我们的来往就很少了。他离开香港,一去就是三十多年。他在多伦多大学学法律,毕业后成为了当地很有名气的律师,许多华人有业务都来找他。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段婚姻给他留下了一个女儿,现在是律师;第二段婚姻则生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位高尔夫球打得很棒,曾拿过多伦多全市学生公开赛的冠军。有一次,他回香港,一见到我就咧开嘴直笑。他大概在想,我这个在加拿大读了这么多年书的弟弟,怎么就没有你这个没读多少书的哥哥赚的钱多呢?在同一时间里,我也盯着他笑。我在想,当年要不是我被送去坐牢,说不定如今我也是一位比你还要出色的律师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钻地洞。”这句俗话可能会让一些家庭出身平凡的人听来沮丧,我却觉得它有一些道理,遗传基因会对后一代发生作用,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家兄弟姐妹八人的成长史,似乎或多或少地可以佐证上述说法。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有“群季俊秀,皆为惠连”之语,这句话借来形容我们兄弟姐妹,真是恰当不过了。我们家,兄弟姐妹八人,均同一母所出,除了我之外,全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都各有出息,有的甚至是享有很高社会知名度的人物。如果有人问在读书方面你们家兄弟姐妹八人有谁比较“不成器”,我只能说那便是我,说来真惭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钻地洞。”这句俗话可能会让一些家庭出身平凡的人听来沮丧,我却觉得它有一些道理。遗传基因会对后一代发生作用,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
——从天津南徙香港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快乐的时光(1)
我在襁褓时体重八斤,因此哥哥姐姐们都管我叫“肥仔”。这个昵称一直陪伴着我直至我长大成人,现在连我的侄子们都管我叫“肥叔叔”。其实我现在的体重还算正常,并不怎么胖。
到香港不久,原来被我的哥哥姐姐们认为是“哑巴”的我,便开口说话了。学会一般的说话后,家里便把我送进了一家幼稚园,像所有的儿童那样接受应有的启蒙训练。在幼稚园,我依旧保持了原来的那种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有一天中午,阿姨给每位小朋友都发了一杯牛奶,别的小朋友都喝了,而我没有喝。我趁着别人不注意,偷偷地把它倒进了窗台的花盆上,看着它慢慢渗入泥土中。牛奶渗入泥土的过程,在我的眼里看来相当神奇。
后来我转学去读九龙塘小学,那个时候,正好碰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学校发了很多纪念品给我们,这令我们相当开心。虽然我并不知道谁是英国女王,她和香港有什么关系。当时整个香港都张灯结彩,并且还搞了阅兵大典。最令我们兄弟俩开心的,是看香港的阅兵大典。我们很兴奋,挥动着米字旗,跟在经过的马队后面,看那些威风凛凛的骑兵对我们点头微笑。虽然在那个时候,我们家的经济就要出现很大的转变,但我对此浑然不觉。
住在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