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风卷起的尘土中拥挤成一团,只要稍微斜一下眼神,便可以看见舞台边上的树、碾子或 者泥塑的神像,但是,只要演员们一开始唱,他们就把他们所熟悉的人间的一切都归于戏剧 的氛围之中了,甚至幕布上方的那颗太阳或者那轮残月,也已经化为戏剧世界里的装饰物了 。时间流逝,剧情发展,观众的情绪随着戏剧的主人公成功地摆脱了某个圈套而逐渐高涨, 他们耐心地等待着坏人如何被识破和受到惩罚。在放肆地吐着旱烟和解开衣服捉虱子的同时 ,他们为一个忠臣的死而突然感叹,或者为一个冤魂的倾诉而骤然悲伤。轻薄的丫鬟把小姐 的情人带进闺房并且掩上了门,他们就不怀好意地斜着眼睛眨来眨去。包公杀人的命令一旦 喝出,他们瞬间便会变得精神抖擞,跃跃欲试。舞台上的英雄因为豪情而痛饮,他们的脸色 跟着涨红了,醉了似的摇头晃脑;舞台上的民女因为冤情而六月飞雪,他们的眼睛细细地眯 起来,很寒冷地浑身瑟瑟发抖。这就是中国人的戏剧观赏情结。  已经从人世间消失了的前人旧事得以用华丽如纪念般的夸张形式重现……中国农民怀念先人 以及中国文人崇尚古贤的特点与中国的戏剧故事达成了很深的默契。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历史 剧,涉及着中国历史上许多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更多的故事背景是国家面临危机的种种时刻 。中国汉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受到来自北方异族威胁的历史,匈奴人、胡人、蒙古人、鞑靼人 、金人,一直不断地给中原造成灾难,甚至皇帝也不能幸免。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这些往 事一代代地流传下去,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对外来势力的仇恨已经变成了这个民族自然性 格的组成部分。同时,反映社会不公、善恶对抗的戏剧故事也是主流之一。逆来顺受的中国 人只有在戏剧舞台上才能看到他们所向往的世道,享受公正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感。这种快 感久等不至,便成为一种饥渴的梦想,一旦机会成熟,宣泄情绪的农民们必会无法区别自己 到底是处于戏剧状态之中还是处于生活状态之中。  〃中国人喜欢戏剧,就跟英国人喜欢体育、西班牙人喜欢斗牛一样。〃曾在19世纪来到中 华帝国的美国人史密斯说,〃我们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 强烈的做戏的本能,很轻微的刺激,都能使一个中国人进入戏剧,把自己当做戏里的一个角 色。〃《中国人的气质》,(美)亚瑟·亨·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 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第1页。洋人们常常惊讶于这样一个在中国到处可见 的普遍现象,那就是即使在十分安静的场合里,即使仅仅是两个熟悉的人相见,中国人都要 夸张地放大自己的惊喜,夸张 地提高自己的嗓门,他们几乎是在喊:〃是您!您来啦?〃于是把洋人着实吓了一跳。当洋 人们看过几出中国的戏剧之后,他们明白了:这是一个小小的戏剧场面。  中国人所做的许多事情,目的中不排除给别人看,这关系到中国人的尊严。送葬,无论是执 行的程序还是专门穿上的丧服,无论是吹着丧乐的化装乐队,还是很艺术的假哭,看上去就 是一个庞大的戏剧场面。结婚,其程式更加戏剧化:彩绘的轿子,幸福的新嫁娘……只是她 必须抱着娘哭。而板正的新郎官穿着状元的戏装,极力掩饰激动的心情,恶狠狠地拿着一张 弓,向刚进门的新娘射出一支箭……中国人硬说新娘可能是妖精。繁杂的中国民间礼仪诸如 拜年、会客、盟誓以及最普通的来往,都可能成为大街小巷中的一次〃表演〃,而所有〃表 演〃笨拙或者不会〃表演〃的人都可能被中国人称之为〃不懂事〃。  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台词,这样无论做戏的和观戏的都满足了,中国人的人际交往由此而圆 满。〃鄙人才疏学浅〃,典型的一句戏剧语言,使用在生活中却是那样的自然和谐,而且任 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愚蠢到真的就认为这个人在表明自己没有学问。〃贵公子前程无量〃, 说这句话的中国人也没有哪一个是认真的,因为这个孩子将来的前途如何谁也说不清楚。社 会的〃面具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特征〃,并且异常生动地渗透在了中国人的性情之中。 于是,只要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能够没有痕迹地互换,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便能得到一 种平衡。能够把中国社会的林林总总看成是一出戏并且平静地欣赏,你就是个〃地道〃的中 国人了,日子和心情也都会好了许多。中国人是讲道德的,不到自身危机时刻,是从不轻易 进入到别人的〃幕后〃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幕后〃是些什么。中国人的日子基本上没有多 少悬念可言,如同虽然中国所有的戏剧都没有事先不知的悬念,可观众依旧一起正而八经地 对剧情的发展发出惊叹或者惊讶声一样,中国人的日子有滋有味。  中国人很容易模糊戏剧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纯粹的戏剧行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反而被视为生活的常态,而人在生活中的自然面貌如果出 现,中国人倒也许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奇怪。于是,在生活中需要〃做戏〃的中国人,即使开 始的时候还明白自己是在〃表演〃,但是,只要他认真地演下去,过不了多久,他自己,连 同〃观众〃,都将弄不明白现在是演出时间还是散场以后了。〃假做真时真亦假〃,〃亦真 亦幻幻亦真〃。于是,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社会混乱时期里,整个中国就无异于一个大舞台 ,人人都会参演着一出出大悲大喜的戏剧。  洋人们说,〃西方人总是忘记中国人办事中的戏剧因素而误入无关的事实领域。〃 《中国人的气质》,(美)亚瑟·亨·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 年9月第一版,第2页。  

面对子弹的戏剧情节(3)
中国戏剧最大的特点是把自然人的一切,包括体力、智力和能力加以理想化,中国现代戏剧 理论管这一点叫做〃塑造人物〃。  所以,19世纪末,当中华帝国的巨大灾难发生的时候,洋人们与其说面对的是一群激情澎 湃的帝国农民,不如说他们面对的是一群激情澎湃的〃戏剧演员〃……一伙不戴面具的〃神 〃。  义和团将神灵作为护身咒符,这极其恰当地迎合了帝国的农民们在极端贫苦和绝望之时极易 产生的〃人生就是大戏〃的幻觉。帝国的农民们那被长久压抑的挣脱苦难的强烈欲望终于在 群起而动的造反中被提醒了、激活了。  中古代、近代史上所有的农民骚动都会标榜是在执行某个〃神〃的旨意。但是,〃神〃往往 附体于特定的一个人,而且往往天上还〃掉下写有奇异文字〃的物证,这个人就是造反的首 领……一场大戏的主角。太平天国的〃神〃是杨秀清,只有他一个人才有资格被〃降神附体 〃而成为〃神〃的化身。但是,义和团的〃神权〃是大众的,人人都可以〃降神〃而拥有〃 神权〃,在中国,这是开天辟地的事,让所有的帝国农民喜出望外,趋之若鹜。  这就是发生于1900年规模巨大的义和团运动居然没有地位得到明确承认的首领的原因。  帝国的农民相信自己就是〃神〃。  帝国的农民认为自己就是一部大戏的主角。  〃各处设坛,神即附体,手持刀枪,自试不怕〃的义和团已经不是某个乡村、某块土地和某 些农民的局部运动了,〃一唱百和,举国若狂〃,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过去农民参 加造反是代表个人,现在他们代表〃神〃了。  如果要想成为〃神〃,首先得将〃神〃附在自己的身上。〃降神〃仪式是义和团最主要的活 动,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仪式,才能达到农民们所期望的〃神人合一〃的结果。日人佐原笃 介《拳事杂记》:  匪中分乾、坎二门……匪中传授不一,大要以降神为 主。降神者,为神附其体,乃自会武艺,不畏枪炮也。其 降神之法,乾门中者每一人,入坛即附俯坛前,由所谓大 师兄者为之焚符诵咒,名为请神,复令其人坚合上下牙齿, 从口呼吸,俄而口吐白沫,即扬言曰,神降矣。乃使其人 起执刀棒,随意舞弄,此人即谓之得法。坎门请神,与此 略同,惟使其人跳跃,待其气喘,以为神降之志为稍异耳。 得法之人,以后无论何时何地,若欲请神,但如前法演习 待流沫喘气,即自谓神降矣。(日)佐原笃介、浙东沤隐辑《拳事杂记》,载 《义和团》。  在这样的记载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确切地弄明白农民们的〃降神〃仪式到底有哪些程序,看 上去仿佛就是拿着棍棒舞动一阵,自己就成为〃神〃了。如此简易的操作程序,不需要金钱 、时间和耐心,不需要认识汉字、粗通经典和专门技术,只要杂耍似的随意糊弄一下,理想 就顷刻实现了。在这一瞬间,〃神〃和人之间的界限如此模糊,距离如此之近,关系如此亲 密,简直是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招之即来,来之即〃附〃,惟一的先决条件也许就是曾经 看过几场乡村里的戏剧,在锣鼓声中欣赏过武官军士、神怪天兵和虾兵蟹将们的〃战斗〃… …〃神〃与人相处得如同孩子们在游戏。  根据史料记载,义和团的成员中,几乎一半是孩子:〃庙中有拳场,皆十三四岁小儿,最小 者不过八岁。〃〃每团一队,童子居其大半。〃黄曾源:《义和团事实》,载《义 和团运动史料丛编》。这些农民的孩子参加义和团不 但可以暂时吃饱肚子,而且还可以发挥他们没有泯灭的游戏天性,降神的仪式就肯定令他们 觉得幸福之极,因为〃天下〃一下子变成了属于他们的巨大的游戏场。  义和团的农民们之所以幻想自己能够〃降神附体〃,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具备某种神仙 才具备的〃法术〃。这些〃法术〃包括〃刀枪不入〃、〃闭住枪炮〃等等。〃神〃是不死的 ,并且有打败一切的能力,如果自己成为了〃神〃,那么战斗的时候就可以在毫发无损的情 况下无往而不胜了。或者,即使暂时死了,立即可以再生。孙悟空之所以成为义和团主要的 崇拜对象,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刀砍不死,火烧不死,铜头铁臂的〃不死〃猴子。帝国的农民 们对这只猴子在脑袋被砍下来之后能够立即重新长出一个来的〃法术〃羡慕不已。生下来就 意识到自己的贫穷脆弱和无力反抗的帝国农民们获得这种感觉至关重要,这是一种纵横天下 〃当家做主〃的感觉。为了这个感觉,即使真的死了,至少在还活着的时候能够得到身心的 极大满足,这也是一种幸福。  从以后义和团的战斗经历来看,帝国农民们所有的〃法术〃几乎都是想像的产物。  他们想像自己能够飞翔:〃有人传云,西门外某地方,忽有庞某从空中飞来。问其从何处到 此,曰从山东;问其曾行几日,曰顷刻间耳。问者皆惊为神,而推立团首焉。庞某,挑水夫 也。〃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载《义和团》。  他们想像自己能够飞檐走壁,隐身潜行,其〃法术〃活脱脱是剽窃《封神榜》里的情节:〃 团向人云,其师傅尝隐身入租界,见一高楼无人,乃现形进入。楼凡四层,第一二层无人无 物,三层金银珠宝甚多,四层有年老洋人一男一女对坐。见师至,皆稽首为礼。自言系夫妇 ,年一百岁,忽涕泣曰,吾知老师法术甚广,且知老师今日必来,故愚夫妇在此相候。吾国 所恃者枪炮而已,今天欲灭洋,天兵下界,枪炮皆不过火,各国惟束手待毙。老师既到楼中 ,金银珠宝请收去,愚夫妇亦自此逝矣。〃佚名:《天津一月记》,载《义和团》 。  他们说,只要他们往一个方向一指,喊:火!于是就着火了。又喊:止!火就熄灭了。洋人 的军队已经到达天津大沽口外准备进攻北京的时候,义和团们宣称他们可以让渤海的海水瞬 间干枯,从而令洋人的军舰搁浅:〃大沽口外长一土龙,纵横数十丈,海翻见底,洋船皆不 得进。〃黄曾源:《义和团事实》,载《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天津战斗 的时候,洋人的枪炮实在是厉害,义和团首领向帝国政府保证,说可以将洋人的枪炮〃闭住 〃,但是只能〃闭住六天〃。  他们说他们和洋人的战斗是〃神〃与〃鬼〃的战斗:〃洋兵与拳民交战,拳众只作揖,不动 步,即能前进。作一揖,进数百步,作三揖,即与洋兵接,洋兵不及开枪,身已被刃。〃而 在西方记者的记述中,义和团的农民们面对洋人正规军队的时候,其前赴后继的场面确实让 洋人们胆战心惊,因为这些中国农民〃舞蹈般〃地冲上来,毫无惧色,〃他们真的相信他们 的肉体是永恒的〃。  甚至义和团的农民们还认为自己既然是〃神〃,就拥有了〃万宝囊〃之类的神仙之物,这种 想像完全是极度的饥饿和贫穷导致的幻觉:  初神拳之将起也,夸诩神奇,谓人各携米一囊,囊仅 二三寸许,饥时,撮数粒纳口内,便不饥。又云,人怀馒 首数枚,任取一枚啖之,但留少许纳怀内,饥时再探取, 仍一完好馒首矣。老师按人给钱二百,随意用去,但不使 罄,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侨析生:《京津拳匪纪略》。  口袋里只要留下米的〃种子〃,米就会自动繁殖;只要不把馒头吃完,留下的一口一会儿就 会变成另一个完整的馒头。至于钱,只要不花完,就可以〃生钱〃。这简直是儿童们幻想的 〃宝葫芦〃,是中国神话戏剧的典型情节。  更神奇的是,义和团的一个组织,叫做〃沙锅照〃。这个组织的成员〃自成一队,人挟沙锅 一具〃,义和团员们需要吃饭的时候,其成员便生火做饭。奇怪的是,小小的一个沙锅,里 面的米饭竟然〃可使百人饱餐而不尽〃。同上。  而女义和团〃红灯照〃则飘然如神到〃呼风唤火〃的程度。〃有见之者,如风筝之悬灯,或 东或西,其行如飞。游弋半空,起火之媒,城内外交通及教民之屋,相继起火。〃 杨典诰:《庚子大事记》,载《庚子纪事》。  

面对子弹的戏剧情节(4)
当这种〃神仙附体〃的戏剧表演达到极至的时候,义和团与洋人军队的交战与其说是正规的 战斗,不如说是世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头脑在用想像力交战。  对于义和团农民们〃神仙附体〃的传说,帝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吏大员们有的将信将疑,有的 坚信不疑。  帝国的高级军官袁世凯就检验了一次。袁世凯是一个相信符咒之说的人,也是一个坚定的〃 经验主义者〃。他请来了义和团的一位###师,这位###师在袁世凯面前真的对射向他的枪 弹毫无畏惧,并且真的毫发无损。袁世凯有点相信了,于是选了个吉利日子,召集军官们集 体观看。但是,有的军官坚决不信,坚持让###师签下〃假设身死勿论〃的手证。果然,3 0支枪齐放,###师什么事也没有,仅仅是〃轻弹〃了一下〃尘灰〃而已。袁世凯兴奋之极 ,于是拿起一支德国造的手枪亲自朝###师开枪了,谁料,###师仰面倒下。大家以为这是 ###师的〃法术〃或者是幽默,等了一会儿,没有动静,过去一看,###师死了……〃肚子 上一个洞〃。  〃弟子在红尘,闭住枪炮门,枪炮一齐响,沙子两边分。〃从义和团的这句歌谣就可以看出 来,所谓子弹打不死,指的是中国土造的散装火药……一种前膛装沙弹的枪,距离稍微远一 点,几乎没有杀伤力。而洋人制造的枪,已经是发射弹丸的了。帝国正规军中的〃盛军〃军 官们就在一次这样的检验中揭穿了义和团〃法术〃的真相。他们听说义和团不但〃刀枪不入 〃,而且能够把射向自己的子弹当空抓住。军官们死也不信。经过检验,发现义和团们简直 就是在玩杂技。原来,义和团们表演〃法术〃的〃国产〃枪里,装的甚至不是铁砂,而是泥 做的〃子弹〃,不但〃用力一按,立刻粉碎〃,而且只要一出膛,〃即化烟尘〃。知道了这 个秘密的军官们不直接揭穿,而是在检验〃法术〃时,偷偷地把真的〃铁子〃装进了枪,结 果枪一响,接受检验的五名义和团团员当时就倒下了三个。而义和团们表演〃手抓子弹〃时 ,是事先把〃铁子〃藏在了手里,〃铁子〃被手攥热,观者以为这是刚从枪里发射出来的。  就是这样的〃戏剧情节表演〃,却让帝国北方所有的农民深信不疑。于是,他们在战场上如 同割下的庄稼一样成片地倒在血泊之中。  无论怎样,帝国的农民们确信自己能够胜利,并且依旧保持着对未来的非凡想像……他们想 像他们不但要消灭居住在中国的洋人,而且要从中国打到世界去,把〃洋鬼子〃从地球上彻 底地清除干净:  或问义和团即系与国除害,洵为义举,自必杀尽洋人 教民,烧尽教堂洋楼而后已。然在京居住之洋人有限,各 埠各国之洋人无穷,倘各国调兵前来报复,为之奈何。团 民答云,不妨。京中之洋人与二毛子指日可灭绝,然后先 至天津、上海烧尽洋房,杀尽洋人,再分队驰赴各国斩草 除根,天下太平矣。若恐洋人调兵来京,更不足虑。洋兵 航海而来,必坐轮船,只须大师兄向海中念咒,用手一指, 兵船不能前进,即在海中自焚,有何惧哉。若由旱路来, 避住之枪炮,众团一拥齐上,手到擒来,更不足虑矣。仲芳氏:《庚子纪事》 ,载《庚子纪事》。  在中国历史上,集体的戏剧情结发挥得如此光怪陆离,集体的想像力飞扬得如此肆意汪洋, 从而使整个国家将想像当成了现实的时代,实属罕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地上的游魂与向阳的山坡(1)
那些在19世纪来到地方的洋人经过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人 相信,一个人死亡之后,将有三个灵魂。其中的一个灵魂会进入阴间……阴间是阳间社会的 翻版……灵魂在阴间所遭遇的将与阳间千差万别。  中国的历史和人口都为世界第一。埋葬在这块土地上的故去者的数量同样也为世界第一。如 果自古以来所有的故去者都以三个灵魂的形式存在,那么,这块土地上到底会有多少灵魂在 游荡?  活着的中国人淹没在祖先熙熙攘攘的〃魂海〃之中。  中国人祖先的身影到处可见。  一个中国人,可以不信仰宗教,甚至可以不信神灵,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中无可指责。但是 ,如果某个中国人宣称自己不崇拜自己的祖先,这个人肯定会受到全社会的唾弃。世界上从 不曾有一个民族像汉民族一样会在一年中叫做〃清明节〃的那一天全民都去惦记或探望阴间 的祖先。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汉民族一样会在充满现实生活活力的家里给祖先腾出依 然存在于〃我们之中〃的醒目位置。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汉民族一样会动用巨大的人 力和物力把祖先的坟墓修建得豪华舒适……且不说中国历代帝王们那些至今让全世界游人瞠 目的陵寝。  祖先的坟墓是现实生活中最神圣、最庄严的地方。中国大地上那些风景秀丽的向阳的山坡, 长满青草树木和开放着各色花朵的半山腰以及平原上被小溪环绕着的草木葱茏的地方,都是 祖先们安静地休息的地方。春天来临了,中国人会倾家出动,扶老携幼,带着最丰盛的食品 和印制精美的纸钱,来和他们的祖先会面。因为营养不良而面色苍白的孩子们异常兴奋,因 为他们知道,这些平时根本看不到的食品过不了多一会就会成为他们享用的东西。孩子们对 春天和煦的风以及温暖的太阳的深刻体会将是永生不忘的记忆。英国传教士麦高温对这样的 情景显然既迷惑又陶醉,因为他觉得这是中国人温存本性的一种绝妙的体现:  清明时节,山上风景如画,人们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山上突兀出的一座造型奇异的悬崖在这张炫目的画布上留 下了它们的影子。白云在天空中飘过,将一层淡淡的阴影 投在了阳光照耀下的山冈上,使其显得更加美丽迷人。被 凛冽的寒风吹得枯黄的草地,在春雨的滋润下重新变绿, 远处的青山在强烈的阳光的笼罩下隐约地呈现出暗暗的 红色……这如画的风景赋予了散布在山坡上的密密麻麻的 墓地以生气和活力。在烈日笼罩下,穿着深蓝色布衫的男 男女女略显黯淡,而穿着饰有粉红或紫色暗花白布裙的小 女孩儿则成为连接混杂在阳光中所有阴影的一根银丝。这 幅由阳光、浮云和山坡上交织的光与影构成的画面充满了 诗情画意,它使人们从这片本是静寂的毫无生气的土地上 产生了一种罗曼蒂克的感觉。《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英)麦高温著,朱 涛、倪静译,时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93页。  但是,洋人们,包括那些与帝国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教士们很快就知道了,当帝国的农民们 发现自己的这片风景被打扰了的时候,他们面对洋人所显露出表情一点也不〃罗曼蒂克〃 。  义和团农民们的集体行为之一,就是大规模地破坏铁路、矿山和电线杆,原因简单得不能再 简单了:这些洋玩意儿随随便便地闯入自己的家园里来,是这片土地上灾荒、饥饿和一切不 幸事件之所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这是义和团发布的重要战斗口号。〃火轮船〃上有 洋兵们护卫,毁坏起来不那么容易,弄不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铁路和电线杆洋人就 看不住了,这些东西几乎就在农民们的地头上。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往往穿过了农民们心中 不可侵犯的地方……祖先的坟墓。在中国农民的眼里,这是洋人有意对他们祖先的亵渎。修 建这些洋玩意儿的外国工程师在设计图纸时把地理的、地质的、气候的所有原因都考虑周全 了,但他们没有想到在中华帝国有一个与工程设计几乎没有任何瓜葛的人文问题严重地存在 着……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任何在中国人祖先坟墓上动土的举动,依旧会被视为惊天动 地的大事件,依旧会比设计任何复杂的工程更让设计者焦头烂额。在中国,不要说是修建铁 路,哪怕是随便在哪块地里挖一个小土坑,都有可能打扰了某个人的某位祖先的沉睡。  铁路是什么东西?  它和帝国农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它凭什么如此横行霸道要穿过村庄的中央?  张三和李四怎么可能让它压过自己家的地?  谁给的洋人轰隆隆地挖我们祖坟的权利?  祖先的尸骨被抛在光天化日之下怎么能不带来灾祸?  保不住祖坟的不肖子孙还有什么脸面活着?  帝国的农民们群情激愤,年轻的义和团团员们高举着铁锹铁镐,缠着红巾红腰带,唱着他们 的歌谣咒语,奋不顾身地向他们的敌人蜂拥而去……他们的敌人是铺展在帝国田野上的两根 钢铁的轨道。他们把铁轨的下方挖空,把枕木点燃,然后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帝国都城北 京南面的保定路段、东面的天津路段上蔓延百里的火光在夜色里如游动的长龙。朝廷开始不 断接到拳众破坏铁路的电报,铁路的管理方是洋人,因此外国使馆打来的电报更是如同雪片 。帝国官军带兵前去镇压,但是到了现场才知道,他们的举动等于拎着一桶水企图扑灭一座 正在喷发的火山,帝国的马队很快就在青年农民们的嘲笑声中畏惧不前了。突然,朝廷的电 报中断了……通往京城上百里路上的电线杆子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而同时,京郊和津郊的 农民们家家都在放鞭炮,庆祝房梁上架,他们的房梁上清楚地标有白色油漆写的电线杆编号 。帝国政府立刻增加打击兵力,但是,大平原上的茫茫夜色不但掩盖了农民们的踪迹。同时 ,同是中国人的朝廷官兵仿佛看见了被激怒的祖先们的灵魂在夜色中时隐时现,他们相信祖 先一旦愤怒起来,绝对是大祸临头的预兆,于是纷纷下马磕头,请求游荡的灵魂们原谅自己 的莽撞。消息传回朝廷,连慈禧太后都有点心慌。她在深宫的私人小庙里燃起香火,倾听祖 先的灵魂有什么委屈要诉说。  以后的中国史书中,都把义和团拆毁铁路的举动放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下,那就是〃阻止外 国联军的进攻〃,也就是说,帝国农民们的行为是与侵略者作战时的必要行动。可是,历史 的事实是,当义和团的农民们开始大肆拆毁铁路的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没有外国联军的部 队……渤海湾上游弋的外国军舰不少,但是舰上的士兵还没有在中国登陆。除了帝国的军队 偶尔骚扰外,帝国的农民们向铁路的进攻基本上与〃阻止〃、〃进攻〃、〃作战〃没有什么 关系。它们拆毁铁路的目的是:不允许洋人的玩意儿侵占他们的土地。  在中国人依旧广泛依赖几千年前祖先留下的牛车骡车作为惟一交通工具的时候,西方的铁路 已经成为平民出行最普遍使用的经济快捷的交通工具。铁路的产生是世界进入现代化的一个 重要标志,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一种交通工具的范畴而影响着人类生活观念的转变,它是集 人类非凡的想像力、伟大的创造力和挑战自然力量的雄心壮志为一体的里程碑。在西方修建 铁路的历史上,除了北美的印第安部落曾经高举长矛向〃钢铁怪物〃进攻过之外,再没有哪 一个国家〃出产〃过攻击铁路的故事。速度、利润、方便、快捷,西方人一度把马力最大、 造型最优美的火车机车视为宠物,英国人叫它为〃红鼻子约翰〃,美国人叫它为〃风骚女郎 〃。在已经有了汽车赛时,西方居然也有过火车赛。各国不惜万里重洋,用轮船把自己生产 的机车运到美国的大平原上,让各种型号的机车并排奔跑,美国人在那一天如同过节。那时 ,连美国西部农民都知道,只要把牛羊赶上车厢运到东部,他们就能够换来开发牧场的机械 ;而最保守的英国农民也明白,只要火车能够通到他的农场,农场里的水果就能卖出惊人的 好价钱。  

大地上的游魂与向阳的山坡(2)
但是在此时的中华帝国里,从皇帝到农民的观点惊人地一致:中国不需要这东西。中国的牛 车虽然很慢,但是很稳。更重要的是,人坐在牛车上的清闲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车辚辚 ,马萧萧〃,这是一种悠远的伤感;〃青山转,绿水还〃,这是一种现实的梦境。坐在牛车 上面摇晃着,可唱可吟,可醒可睡,可以从容地计算一笔小交易上银两铜钱的得失,也可以 触景生情地在冥想中和古老的祖先交流心曲……对中国人来讲,无论是学者还是农夫,生者 与死者之间的交流是片刻不能中断的,因为这是中国人感受自己存在于现实和忙碌于世间的 惟一可靠的证据。  1863年冬天,正和太平军打仗的李鸿章收到上海27家英法美洋行老板的联名信,第一 次提出要在上海至苏州间修建铁路,洋人们说,如果修成这段铁路,清军可以利用它攻打太 平军。李鸿章把这个建议报给了帝国的总理衙门,得到的回答是:〃严加拒绝。〃原因不详 。  第一次看见火车的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