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俄罗斯名人的那些事儿-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Э·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人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П·X·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

    九1841年

    1841年夏,莱蒙托夫休假后回部队途中在决斗时被杀害。

    1838…1840年,诗人加入“16人小组”…一个由小圈子行为规则和成员的政治对立情绪联合起来的军界年轻贵族团体。

    这一阶段,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体小说中似乎运用了普希金的一些方法。但莱蒙托夫散文体小说的基本架构(诗歌亦是如此)在许多方面与普希金是对立的;普希金散文体小说的简约和诗歌“和谐准确”的风格不是他的特点。莱蒙托夫并没有与普希金的圈子结成密切的关系:无论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还是普列捷尼奥夫,远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创作。“有选择”地接受他的还有正在形成的莫斯科斯拉夫主义小组。莱蒙托夫也在仔细观察未来斯拉夫主义者(A·C·霍米亚科夫、Ю·Ф·萨马林)的活动,与他们保持着私人关系,还在《莫斯科维亚人》(1841年))上发表叙事诗《争吵》,但对待他们理论中的社会哲学基础却态度冷漠(《祖国》1841年)。

    莱蒙托夫的文学生涯

    一人文教育期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1825年夏,外租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在寄宿学校,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论风格长诗。拜伦式长诗成为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1828…1829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死后发表)、《最后的自由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暴乱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瓦列里克战役的一个场面(莱蒙托夫画,1840年)

    二抒情诗创作期

    1830年3月,根据枢密院令,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830年,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在莫斯科郊外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科沃庄园避暑消夏,同年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的初恋发生在这段时期,他深深迷恋上了E·A·苏什科娃(1812…1868年)。他是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苏什科娃的。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不久以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伊万诺夫的女儿伊万诺娃(1813…1875年),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三抒情诗巅峰期

    诗人的个性形成于这几年(1830—1832年),不断地移情别恋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时,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体,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他在1830…1831年创作的诗歌开始表现社会主题。莱蒙托夫鲜有直接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社会政治课题通常融入到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体系中。这在莱蒙托夫19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莫斯科大学哲学和政治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И·B·斯坦克维奇、A·И·赫尔岑和B·Г·别林斯基都组建过社团)。没有资料显示莱蒙托夫与这些团体有何关联,但他有可能赞同它们在政治上特有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加过学生活动(将M·Я·马洛夫教授赶出教室)。这些思想早在《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年)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1830年7月30日》巴黎、《1830年7月10日》)、法国大革命(《来自安德烈·申尼耶》,1830—1831年)及普加乔夫起义(《预言》,1830年)的组诗中就有体现。莱蒙托夫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

    四叙事诗创作期

    1832年后,莱蒙托夫开始涉足叙事诗(《心愿》1832年、《美人鱼》1832年)和散文体小说领域。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自由之子》1831年、《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1834年、《哈吉…阿*列克》1833年)。

    五特色长诗创作期

    1836—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一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这个主题在《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禁军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1838年)中得到延续。莱蒙托夫与之相类似的抒情诗还有《波罗金诺》,这首写于波罗金诺战役25周年(1837年)的诗篇是关于1812年人民战争的“微型叙事诗”。

    1835…1836年,1837年2月,莱蒙托夫接到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的最高指令;他于3月出发,途经莫斯科。由于中途患上感冒,莱蒙托夫留在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基斯洛沃茨克治疗;在追随骑兵团的路上“游遍了沿线各个地方,从基兹利亚尔到塔曼,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他身着切尔克斯人服装,肩背步枪,在旷野中过夜,伴着胡狼的嗥叫声入眠……”,11月份到达季夫里斯。1837年,莱蒙托夫开始记录有关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间神话(《阿希克…克里布》),他努力再现东方语言的色彩和“土耳其”说书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捷列克的恩赐》、《哥萨克摇篮曲》和《逃亡者》中揭示了高加索民族的性格。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遇见了莫斯科寄宿学校的旧交·M·萨京以及别林斯基和·B·迈尔医生(《梅丽公爵小姐》中韦尔纳医生的原型);结识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C·И·克里夫佐夫、B·M·戈利岑、B··利哈廖夫和M·A·纳济莫夫),与A·И·奥多耶夫斯基过从甚密(1840年写下《追忆A·И·奥多耶夫斯基》)。

    六绘画创作期

    在流放期间和以后的日子里,从小痴迷绘画的莱蒙托夫的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他的画主要是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种类有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和讽刺画,其中又以高加索题材的画为最佳。

    经过外祖母的多方奔走和向A·X·本肯多夫疏通,莱蒙托夫的流放时间缩短了。1837年10月莱蒙托夫接到调往格罗德诺骠骑兵团(诺夫哥罗德州)、然后调回位于皇村的禁军骠骑兵团的命令。1838年1月下旬,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1838…1841年是他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几年。他很快*普希金文学圈,认识了B·A·茹科夫斯基、П·A·维亚泽母斯基、П·A·普列特尼奥夫和B·A·索洛古布,卡拉姆津家庭接纳。最后一次流放前,莱蒙托夫在卡拉姆津家中阅读了《乌云》。1840年,其生前唯一一部诗集和《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发行。不算上剧本和未完成的散文体小说,到1840年,莱蒙托夫留给世人的作品包括约400首诗歌和30首长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诗人死后发表的。

    七小说创作期

    1838…1840年,诗人加入“16人小组”…一个由小圈子行为规则和成员的政治对立情绪联合起来的军界年轻贵族团体。这一阶段,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体小说中似乎运用了普希金的一些方法。但莱蒙托夫散文体小说的基本架构(诗歌亦是如此)在许多方面与普希金是对立的;普希金散文体小说的简约和诗歌“和谐准确”的风格不是他的特点。莱蒙托夫并没有与普希金的圈子结成密切的关系:无论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还是普列捷尼奥夫,远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创作。“有选择”地接受他的还有正在形成的莫斯科斯拉夫主义小组。莱蒙托夫也在仔细观察未来斯拉夫主义者(A·C·霍米亚科夫、Ю·Ф·萨马林)的活动,与他们保持着私人关系,还在《莫斯科维亚人》(1841年)上发表叙事诗《争吵》,但对待他们理论中的社会哲学基础却态度冷漠(《祖国》1841年)。

    与莱蒙托夫关系最牢固的是《祖国纪事》杂志社。正是这家杂志刊登了他生前和死后发表的大部分诗篇,以及《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人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莱蒙托夫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预言家》。

    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找到了过去的老友,其中还有士官生学校的同学马丁诺夫。一次,在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的玩笑激怒了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发出决斗的挑战;莱蒙托夫对这个小争执并未在意,接受了挑战,他没打算向同学开枪,结果自己被一枪打死。莱蒙托夫被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中。



………【第二十五章 罗蒙诺索夫】………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1。19…1765。4。15),*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一个渔民家庭。1730年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又被送到德国留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

    罗蒙诺索夫生平

    1711年11月19日,罗蒙诺索夫诞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个富裕的渔民。阿尔汉格尔斯克是当时*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国的商船经常来往于此,这种环境对他从小的兴趣和志向颇有影响。他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捕鱼,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美妙幻化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罗蒙诺索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目不识丁的父亲不能给他以任何帮助。他只能向邻居学习识字,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得到的一切书籍。

    1730年,年青的罗蒙诺索夫到莫斯科冒充贵族子弟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他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苦,无视贵族子弟的歧视,发愤学习,不久成为该学院成绩最优异的学生。1735年,他被保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读书。1736年秋天被学院派往德意志学习矿业,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1741年,罗蒙诺索夫回到彼得堡科学院,从此,他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罗蒙诺索夫对祖国有着深切的爱。他毕生的活动就是为了改变*的落后面貌。当时,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一些外国人,看不起科学文化落后的*。罗蒙诺索夫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为*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俄罗斯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力灵敏的牛顿。”

    他不仅用这诗来激励别人,也用来激励自己。

    他只活了54岁,1765年4月15日逝世,只工作了24年,但他把每一分钟都献给了祖国。他对物理、化学都有杰出的贡献,对语言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建树,对历史、天文、地质、矿物、航海都有所研究。为后人留下很多重要著作,给俄罗斯文化增添了光彩。

    罗蒙诺索夫的主要事迹

    一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1711年的一天,濒临白海的杰尼索夫卡村村边的小木房传出了婴儿坠地的第一声啼哭,那响亮得几乎惊天动地的哭声。瓦西里·多罗费依奇·罗蒙诺索夫听着儿子的哭声,激动得跺脚,过道的地板被踩得咯吱直响。阿莲娜·伊万诺芙娜听见了刚刚降生的儿子的啼哭,她忘记了疼痛,她爱怜地看了儿子一会儿,含着幸福的微笑睡着了。

    好消息很快在附近传开了,全村的人纷纷向瓦西里·多罗费依奇·罗蒙诺索夫夫妇祝福。祝贺他们喜得贵子,祝福阿莲娜·伊万诺芙娜母子健康平安。该给孩子起名字了,瓦西里·多罗费依奇夫妇给儿子取名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阿莲娜·伊万诺芙娜则疼爱地称呼儿子为米舒特卡或米申卡。

    罗蒙诺索夫的父母是一对恩爱夫妻。父亲是一个能干的渔民,身材高大,宽宽的肩膀,粗壮的胳膊,一双有力的大手。他不识字,是个大老粗,为人严厉,性格刚毅,但做事精明,具有勤劳的美德。他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疼妻爱子,对妻子的请求总是让她满意。他反对儿子读书,但由于妻子坚持,他就不反对;他不识字,常说:“我是大老粗,这不,也活到今天了。”但妻子要他给买一本《圣经》,他亲自跑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大街去订书。他疼爱儿子,每次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摇篮边,用那只饱经海风吹打,海水浸泡而变得粗糙的手*着孩子绸缎般的软发。儿子渐渐长大,他看到儿子天资聪慧,自豪地向妻子夸赞儿子:“准是个机灵鬼。”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像他一样挑家过日子,继承下他的家业,成为一个出众的渔民。

    因为没有文化,罗蒙诺索夫的父亲眼光短浅,甚至有些愚昧。他反对儿子读书,认为读书识字没啥用处。他宁愿花很多的钱给儿子买鹿皮袄穿,也不给儿子买喜欢的书。他要求儿子听他的话,依照他的心意做事,儿子的请求不合他的意愿就是说上一百次他也不答应。每当他对像他一样倔强而任性的儿子大发雷霆的时候,只有罗蒙诺索夫的母亲能设法平息他的怒火。罗蒙诺索夫走上科学之路的奠基人是生他爱他抚育他的母亲——阿莲娜·伊万诺芙娜。

    阿莲娜·伊万诺芙娜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她生在一个神职人员家里,她跟父亲学会了识字。她性格温柔,聪颖贤淑。她嫁给罗蒙诺索夫的父亲后,用她的一颗温柔的心创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她爱自己的丈夫,以女性的温柔抚慰丈夫的身心。丈夫在家的日子,她每天都要做好可口的饭菜,丈夫出海打渔去了,她每天为他祈祷,企盼他平安归来。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她同村里的姑娘、媳妇们相处得如同姐妹。她虔诚地信仰*,把家中的神龛圣像揩擦得一尘不染。她干家务活利索,比如,洗衣,做饭,做针线,补渔网……还能把儿子照看好。每天晚上忙完家务,她的功课就是小心翼翼地把《圣经》放在干净的桌子上,拨亮灯,屏住气静心地阅读起来。

    罗蒙诺索夫*着母亲的*长大,他躺在摇篮里,眨着一双黑亮亮的眼睛看着母亲的微笑,听母亲和他说话,听母亲为他唱歌。阿莲娜·伊万诺芙娜觉得她说的所有的话,儿子都能听懂,她唱的每一支歌,儿子都欣赏得了。事实上,这正是无意识的对罗蒙诺索夫的早期智力开发。

    罗蒙诺索夫从母亲那里接受了学前教育。罗蒙诺索夫一岁的时候开始咿呀学话,他不要呆在摇篮里,他喜欢在地板上爬,地板上走。地板上堆着他爱玩的小圆木块和父亲匆匆忙忙给他做的小木船。母亲看着罗蒙诺索夫的那股倔强劲和一身的灵气,心中十分欢喜。一天傍晚,母亲拨亮了灯,小心翼翼地把那本《圣经》放在桌子上,打开扣环。就在这一刹那,儿子的小手抓住了母亲的手,两只眼睛好奇地盯着这件新鲜玩艺儿:亮晶晶的扣环和一条蓝莹莹的书页带。母亲笑了,“你呀,真是个小机灵鬼。”母亲边说边拿书给儿子看。“你要什么呀?是扣环?看吧!喏,就是这样的!”但是罗蒙诺索夫觉得光看还不够,就使劲一拉,把书拖到了地板上。母亲悄悄地把书从他手上夺了过来,他竟放声大哭起来。母亲只好把他抱起来放在膝盖上,把书打开给他看;他仍然哭个不停,怎么哄也不行,直到母亲一面用严峻的目光看着他,一面贴近他的耳朵小声地说:“你要是不哭,老实地坐着,我就把这本书里叙述的故事讲给你听。”果然灵验,罗蒙诺索夫不哭了,他的那双乌亮的眼睛睁得圆圆的,屏住气,听妈妈讲诺亚方舟的故事。

    夜深了,北极星照耀着罗蒙诺索夫家的小木屋。母亲本以为讲完诺亚方舟的故事,儿子就睡着了,可是,罗蒙诺索夫不但毫无倦意,而且缠着母亲问个没完没了:方舟是怎么漂流的?方舟是什么样子的?像一只大船吗?鸽子叼着什么树枝?橄榄树是什么样的树……母亲一一回答儿子的提问。她对儿子刨根问底的追问感到惊奇。她讲啊讲……一直到她的米申卡闭上眼睛睡着了。

    从此以后,罗蒙诺索夫只要一看见母亲不再忙家务活,而是安静地坐着干点别的什么时,他就拽着妈*衣角,拉她到放《圣经》的神龛旁边,他一个劲儿地说:“读一读吧……”母亲总是依从了他,拿起书,跟他一起紧挨着灯坐下来读。罗蒙诺索夫一动不动地坐着,即便总是听重复的故事,也从来不觉得厌烦。使他惊奇的是,一页页书中那些黑糊糊的花纹在母亲的口里竟能变成这么多惊奇动人的故事,可当他看着书上那些花纹时,它们却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于是,他久久地看着这些黑色符号,从侧面看看,又从下面看看,再从母亲的手缝里看看;他总想看出个什么名堂来。

    母亲对他的好奇心感到好笑。有一次,她用红笔圈上字母“A”指着给儿子看:“看吧!你这个爱刨根问底的小家伙。看见了吗,这就是俄文字母‘A’,它是33个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

    “A”,罗蒙诺索夫跟随母亲毫不犹豫地大声念着,一面用两只小手轻轻拉着桌面。

    “念对了,儿子。”母亲鼓励他。而这时从旁边走过去的父亲却对儿子说:

    “啊哈,你这个念书人,一块到马棚去给咱家的高头老马添点草料吧。”罗蒙诺索夫似乎没有听见父亲说什么,他一动不动地在看书里的字母。他在书页上找啊找,一直找到他认识的这个字母,他用手指头准确无误地指着它,口里不停地重复念着“A”。他稍稍长大以后,他求母亲把书页上的所有的新字母都指给他看。那本母亲看的圣经,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他什么都想知道。母亲发现儿子有时竟半天半天都在看书里的字母。母亲意识到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该让他去学校念书了。这一年的秋天,阿莲娜·伊万诺芙娜说服了丈夫,把儿子送到教堂去读书。罗蒙诺索夫的婴幼儿时期,在父母亲的关心和养育*心得到健康发展。他的母亲给予他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关怀和照料,还有母亲的歌,母亲讲述的惊奇动人的故事,这些无疑是最好的学前教育,培养了罗蒙诺索夫的想象力,训练了罗蒙诺索夫的认知能力。罗蒙诺索夫是从母亲的摇篮中飞出的一只雄健的雏鹰。他到底能飞多远,能飞多高呢?母亲期望着他。

    二古老的歌谣引起的遐想

    罗蒙诺索夫8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教堂职员尼基蒂奇那里念书。秋天的一个星期四,尼基蒂奇为一切科学的保护神——圣纳姆祈祷之后,在两张巨幅圣像下面坐下,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本识字课本和一根教鞭。他让罗蒙诺索夫坐在对面的凳子上,看着罗蒙诺索夫全神贯注地盯着他的那双眼睛,他说:

    “喂,小家伙,现在我们要走一条求知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既有艰难险阻,又充满着无限乐趣。要求得知识并无捷径可走,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兢兢业业,沿着知识的阶梯,一点儿一点儿地攀登,这就要求付出巨大的劳动。”

    尼基蒂奇把识字课本拿到跟前,继续说道:“你着,识字课本就是攀登这个阶梯的第一步,你认识了这些字母,你就学会把它们拼在一起,这叫音节;这是学习的第二步。第三步,我们就不再学音节了,而是单词,也就是说要学上帝的话。掌握了单词,你就可以在学习中干一番大事了……”

    从这一天开始,罗蒙诺索夫走上攀登知识阶梯的第一步。罗蒙诺索夫求知若渴,他跟尼基蒂奇走上了一条求知之路。但是尼基蒂奇老师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刚教罗蒙诺索夫学到字母“M”时,就病倒了。

    罗蒙诺索夫很着急,为了不停止攀登的脚步,他自己去找邻居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舒伯内,请求这位邻居叔叔教他学文化。“舒伯内叔叔,尼基蒂奇教我学到字母‘M’,就病倒了,我要学习,可我现在没法跟别人学。教我吧,舒伯内叔叔!”

    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舒伯内是村里拔尖的文化人,无论读、写、算,样样都行。他还没有娶妻,家务由老姑母料理。这一年的圣诞节前夕,他一直有空呆在家里。他看到罗蒙诺索夫诚恳迫切的求学心情,终于答应了罗蒙诺索夫的请求。等尼基蒂奇的病康复后,罗蒙诺索夫不仅学会了全部字母,而且还学会了音节。他胜利地跨过了厄基蒂奇所说的通往智慧大门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此后,他又跟尼基蒂奇学习了日课经。开始迈出了在学习中干一番大事业的第三步。

    罗蒙诺索夫有极强的求知欲,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清楚。母亲和村里的姑娘们织渔网时唱的那首古老的歌中的一大串为什么在他的头脑中埋下一个又一个的疑团。

    这里的白昼为什么又来临?这里的月牙为什么这般明?这里的星儿为什么这般密?这里的风儿为什么这般疾?还有关于冬天……关于夜天……哪里是大地的尽头,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还有……还有……罗蒙诺索夫小小年纪,可是满脑子都装的是为什么。他带着为什么问母亲,母亲的回答只是嫣然一笑。他去问尼基蒂奇,而得到的是严厉的责骂。他又去问邻居舒伯内叔叔,引起的是舒伯内不可名状的满足。他在舒伯内叔叔家的墙壁上第一次看到了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大帝的肖像,那副肖像画上的人的炯炯有神的一双眼睛总是一个劲地盯着他,就像活人的眼睛一样跟着他转。他看着彼得大帝那副令人惊奇的面孔:乌黑的头发微微盖在高高的前额上,长着一双令人生畏但放出炯炯光芒的两眼,留着一抹小黑胡子。他突然想起了父亲曾对母亲说:“沙皇彼得来过阿尔汉格尔斯克港,他到过老萨瓦季伊奇的旅店,他在旅店避雨时,把萨瓦季伊奇的全部家什都看了,所有的房间也都看了。他拍着掌柜的肩膀夸奖旅店生意兴隆!还说:‘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沙皇彼得非同凡人,简直是一团火。”

    这就是父亲说过的沙皇彼得?罗蒙诺索夫走近画像,仔细看了又看。他忽然想:彼得什么都知道吗?我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我要努力地学习文化,在学习中干出一番大事业。此时的罗蒙诺索夫是个刚启蒙的学童,他在老师尼基蒂奇的诱导下,初步树立起了要学有所成的雄心壮志。尼基蒂奇的启蒙第一课对罗蒙诺索夫的影响很大,老师的话,已经铭刻在罗蒙诺索夫幼小的心灵里。

    罗蒙诺索夫踏上了学习之路就绝不停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迎难而上,他要弄明白那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要找到那解答千万个为什么的、什么知识都有的一本大书——一本划时代的百科全书。为了找到这部书,上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