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映城志-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死》、《谎言》等,皆在探视自由的爱被“残酷的婚姻制度”扼杀的过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廊桥遗梦》、周防正行的《谈谈情,跳跳舞》则在一定层面上维护了“作为传统价值存在的婚姻。”在此之外,还有一种听上去有点滑稽的乌托邦,即两对夫妻交叉重组,虽然不离婚,也达到彼此各得其所的目的。比如麦克·菲吉斯的《一夜情》,韩国导演朴轩珠的《朱努明的面包店》等,这种最苟且的态度其实早已经被法国人名为“换妻”的Evening玩耍过。 
虽然有导演认为一部好的电影,在于它的手法的独特,而非道德取向。但是形式就是它的内核,而内核必定涉及道德取向、价值感等问题。如果单从爱情的角度出发,看待婚外情的发生与发展,那么离开已经不再相爱的一方,投向真爱的一方(在此是一个现在时态),应该最符合人性对“私有爱”的需要吧。韩国导演李载勇的《婚外初夜》(获美国洛杉矶新港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日本福冈电影节最佳电影大奖,韩国第七届Chunsa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大奖)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并没有因为其思想大大有悖于《春香传》、《接种》等韩国古典传统,而在手法上显得多么离经叛道,它的风格依然是那种韩国料理般的、不虚张声势的素淡。用一种普遍化的家庭生活的场面,调度出一个很容易让平凡人接受的爱情语境,是这部电影的可取之处。 
女主角素贤有一个建筑师般得体的丈夫和孩子,38岁。家里的陈设是看上去显得很高雅的冷色调沙发、金鱼缸和八块地质化石……正在遭遇一个比自己小11岁的男孩子宇因的爱情,而宇因是她的妹妹的未婚夫。在妹妹从洛杉矶回来之前,两个人只有一个月的相处时间。 
素贤为宇因和妹妹找婚房,从市区来到郊区,房子宽敞明亮,阳台前方还有一片浅蓝色的湖泊。湖泊的颜色由浅转深,黄昏来临,两人漫步在湖边。突然,素贤的手机响起,是妹妹从洛杉矶打来的电话,姐妹俩听上去像是甜蜜的对话声清晰可辨,接着素贤将手机转递给宇因,先是妹妹高声调笑的声音,然后音量逐渐变弱,最后无声,只有宇因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两个字:“当然。” 
宇因到未来姐夫素贤和建筑师的家里做客,酒后问素贤的丈夫:“你们幸福吗?”丈夫回答说:“幸福这个东西,怎么说呢,随着年月的增长激情会减少吧!但是……” 
这时,镜头前面是一只巨大的鱼缸,缓慢游动的鱼和蓝色鱼缸里面的镜像,是素贤默默地擦着碗筷的身影。 
宇因深夜在楼下等素贤。 
“傻瓜,干嘛爱我?我又老又有孩子……” 
“那你又干嘛爱我?我又小又没孩子……” 
隔着一条街的宽度,平行走,两个人甜蜜地相望,或者面对面坐在地铁中的两端,微笑凝视…… 
宇因说,离里约热内卢不远有个小城市,那儿有个小湖……是我自幼生长的地方,20岁时我下了决心,40岁后的余生将在那里度过…… 
素贤说:“40岁,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不过,也许……在那里,时间可以流动得缓慢些。” 
镜头转向窗外,磅礴的大雨和地上的探照灯映照着恍若失真的森林。 
……影片结尾,导演让这两个孤独的人坐在同一架飞机上,并没有继续欺骗他人和自己,虽然谈不上是热闹的大团圆,却也没有使城市本来负荷过量的天空持续不断地下雨。   
孤独频盗五   
宋一坤的《花之岛》不算是爱情电影,但是对失恋和没有他慰的人生来说,是一杯晶莹透彻的佳酿。17岁的女孩堕胎之后苦苦寻找从未谋面的母亲;年华已逝的中年女人为了给女儿买钢琴去做妓女;年轻的女歌手患上喉癌,两个星期之后将彻底失音。三个绝望的人在旅途中相遇,中年女人对整天想着自杀的女歌手说:“有个叫花之岛的地方,据说到达那里,人可以忘却一切烦恼。既然要死,为什么不先到花之岛?”于是三人踏上赴花之岛的旅程。 
三人找到的花之岛,只不过是韩国的一个海边渔村,那里住着一位四十多岁的女人,样貌平常,神态淡定,独自在临海的木屋里制作彩色蜡染。 
虽然影片运用了梦景般的超现实风格的画面,但让人迷恋的依然是影片中将人的低落情绪一点一点引至平静的细枝末节。比如三人搭顺风车,遇到两位自称乐队组合的同志恋人,随之来到小镇酒吧。两位同志恋人喝得酩酊大醉,其中一位捡起吧台地板上的麦克风,豪迈地唱起了歌,当镜头聚焦他扭曲狂热的舞台表演时,以为真是如他们所言的“出色的歌手”,结果却传出沙哑难听、声嘶力竭甚至走音的歌声。镜头慢慢移转,最后落在酒吧暗处正在细心聆听的,患了喉癌的女歌手脸上——她皱紧多日的眉头竟然舒展开来。着墨不多的一笔,却细腻地传达出,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心底一点哪怕是微薄的希冀。 
绝望是一种多么难以抵达的境界!正如一心求死的人,坐着巴士到某个地方跳海,突然遇到一场车祸,在车祸中,作为幸存者而看到断肢残臂,突然感到生理上的极度恐惧。此时,路边的花、碧绿的草,以及蓝色的天空,竟然使之重新衍生出活下去的愿望。 
曾经以《八月照相馆》赢得广泛声誉的韩国导演许秦豪,在他的作品《春逝》中,亦强化了这一主题。他说:“10年前我父亲60岁大寿,庆祝时唱一首1940年代在韩国甚为流行的歌,名为Bomnalyun Ganda(英文拼音),这首歌予人温馨的感觉,令年长的人回味年少时的美好时光,而我觉得这首歌的内容很适合拍一出爱情电影,于是写了《春逝》这剧本。” 
《春逝》讲录音师爱上离异之后的电台女主播,然后她离开了他的故事,情节简单之极。像两个孤独的人玩一种孩童的拼图游戏,图上是竹林、野花、昆虫之类。一块一块地要拼好的样子,突然有个人说,有事要走了,剩下的图只好一个人拼完,或者残缺在那里,成为一生的回忆。 
只不过,电影把这个要用漫长一生来回忆的过程浓缩了: 
他们一起来到竹林,捕捉着风的声音。(风的声音,如果没有这碧海般的翠竹的存在,将是怎样的呢?)夜晚下雪如同白昼,在深山古寺,僧人双手作揖,拾柴路过。他无法入睡,独自在屋檐下聆听白雪的声音。(是否另一个失眠的人也会听到呢?)他和她站在村里的大树下,听百年相好的老人唱年轻时的爱情民谣。(他想,我们一定也会在一百岁的时候重新听这首老歌吧!)他和她睡在一起,紧密得犹如连体婴儿—(如果另一半的黏连突然断掉的话,剩下的一半身体会不会死呢?)他和同事在路边酒馆喝酒,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立刻见到她,此时已经是深夜,几十公里后,他打开车门,她正奇迹般地站在路边,似乎在迎接他。他偶尔看到她书房里那帧照片。(她是否介意再次穿上婚纱呢?)但是她终于越来越晚回家,甚至搬到了别处,最后,她消失在另外一个人的怀中。 
竹林、河流和白雪的声音,会像Bomnalyun Ganda那首老歌那样,永不消失吗? 
这部电影最感人的细节,也许是影片将尽结束的那个画面:录音师的老奶奶穿上年轻时的礼服,到车站去等待当年的丈夫,就这样告别人世。   
孤独频盗六   
“美丽的公主爱上了英俊的将军,他们在蓝天下一同出游,突然,他们看到眼前有一片绿洲……”这是大多数童话的开头。 
“有个叫公主的女人,她微笑的时候很美丽,但是她无法微笑,她甚至不能做出除了面部痉挛之外的其他表情,也许她一出生就被施了女巫的毒咒;有一个叫将军的男人,爱说爱笑,笑起来显得很顽皮。但他其貌不扬,穿着猥琐,而且还坐了三年牢,从监狱里出来之后 
只能在哥哥的车铺修车。将军的哥哥在三年前不慎撞死了公主的父亲,将军出于内疚,抱着鲜花来看望被哥嫂留在一间昏暗的旧屋里的公主,然后……” 
这也是一个童话的开头,或者姑且可以被世人看作为一个“童话”的开头。一个故事,往往在开头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它的生机。 
李沧东的《绿洲》不同于司空见惯的爱情电影,因为在他的镜头底下挣扎摇曳和舞蹈的,不是俊男美女,而是残疾人,或者说是被上天不公平对待的生命物种。在所谓的正常人眼中,他们的生存等于心脏或者脉搏的跳动。所幸的是,李沧东并没有用他的镜头满足所有人的猎奇癖好,也没有抒发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边缘关怀。他掠过残疾人和修车工的形之上——在一个人际关系普遍淡漠的社会,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正常人,如何面对外界进行表达? 
将军带着公主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被一家人冷嘲热讽地赶出来。在酒店门口,公主坐在轮椅上不说话,将军问:“你为什么不高兴啊?你在埋怨我吗?天这么冷,我们走吧!……好吧,你不走,那我走了,我再也不管你了。”然后是一个远景,凄清的广场上只剩下独自坐在轮椅上的公主,没有人可以看到她此刻的表情。 
……这是《绿洲》中非常让人伤感的一个细节:过了一会儿,将军又转回来,跳着舞站在她面前。然后两人一起去唱卡拉OK。将军把麦克风放在公主的唇边,任凭配乐空响。这个细节的颤音一直延续到将军背着公主踉跄地跑入地铁站,配乐停息,公主为将军清唱了一首歌——或许,这一幕只是一个超现实的梦境。 
看他的电影,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日渐衰老的城市,每天做着无数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说着大量言不由衷的话,在冬日抱紧自己的双臂,在春天来临之前抹净室内的尘埃,而且从未如此迫切地渴望一场爱情。 
遗憾的是,这种超现实的梦境,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薄荷糖》中,被逼进了一个对人性彻底绝望的死胡同。   
孤独频盗七   
张允铉的《伤心街角恋人》(又名《上网》)、金正权的《同感》、李廷香的《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朴钟宰的《美丽的日子》等,都是以细节动人的爱情电影。 
在《美丽的日子》中,大学期间服完兵役的男主角君浩说:“我没有方向,从不去爱;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心里很乱。只是记得自己曾经骑着自行车,并看到街角栅栏边突然跃出来一只鹿,而鹿正望着自己的情景。”这只鹿,到底是梦境还是影片暗示的一种象征意义呢 
?对被这种情绪深深感染的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来说,像君浩那样,与有妇之妇偷情纵欲,或者与大学时代的恋人纠缠,最后似乎又爱上昔日恋人的妹妹……似乎都不能排遣心中的孤独感。直到看到开洗衣店的老君浩画的画,才稍微觉得踏实。那张画用炭精笔描绘着对面街角的建筑,在建筑的前方,是老君浩自己添加进去的植物。 
生命的消解过程,总是像一条由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曲线。正如昆虫那样,为了快快长大而争取每一份食物和养料,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开始厌倦这种自然法则,甚至想让自己学会冬眠。春天到来,苏醒之后,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换了一副身躯,只是突然热爱上活着的每一种细微感受,又复忙碌。 
有时候,要阐释生活中重大的哲学命题,或者构筑一部博大精深的思想性电影,恐怕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吧!大而无当,是每个雄心壮志的导演很容易撞船的那块礁石。看似简单,却可以见森林,这种扎根东方的美学体系,对于电影,或对于日渐浮躁的城市生活,还是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救赎作用吧?     
香港   
明明不是天使一   
香港的魅力,不在于置身厚盾襁褓中的母语魅力,而是一种荒岛求存的再生魅力。它吸收养料如一只巨大的海绵体生物。从英国文化那里吸收了英伦摇滚、青少年次文化、新机场客运大楼和新九广铁路客运站;从美国那里吸收了好莱坞、迪士尼主题公园、Hip…Hop、Jazz…Punk、贝聿铭的中银大厦、SOM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从东瀛那里吸收了卡拉OK、日本跳舞音乐、安室奈美惠的染发、滨崎步的豹装、HITOMI的男式内裤、手提电话、数码相机、曾风靡一时的电子宠物Tamagochi、港岛的铜锣湾和九龙旺角商业区的日式的百货公司、《游园 
惊梦》或者《我爱厨房》或者《不夜城》……中的日本艺人(哈日同时也被日哈),如《悠长假期》最后一幕的山口智子,穿着婚纱奔跑在波士顿的大街上(这本来是属于香港爱情片的经典镜头); 还有从韩国那里吸收的K…Pop、韩剧、韩国街(金巴利街)、尖沙咀新港中心A6张柏芝时装店(韩国时装品牌“A6”以其花哨艳丽夺得港人眼球,更甚日本的20471120)、猪蒙眼“贱兔”玩偶、金马伦道的“草苑”和美丽华中心“新罗宝”的“正宗韩国料理”…… 
但是香港的魅力,也形成了它的隐患。因为吸收速度迅疾,刚刚流行的旋风还未停息,另一股飓风又已经来临,像沙漠中的沙砾,“风”成了雕塑师,不可确定性和变幻莫测成了“主题”,浅藏在沙砾底下的任何思潮都根本来不及巩固,也找不到安全地基,就行将摧毁。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两生花”、“香港部落”、“音乐传讯”等独立厂牌推出的唱片里,虽然Sample技术或者其他手段的电子(音乐)技术完全合乎潮流,但是听起来却像是“扒带”音乐;为什么在谢霆锋、冯德伦、夏永康等青年新锐导演那里,看到的只是“实验电影”的几缕羽毛,而香港业余MV自拍大赛作品《神经花园》还忙不迭地向羽毛“致敬”。 
梁文道: 
所有外来的潮流文化、流行文化来到香港,就变成了一种彻底装饰性的潮流。人们去RAVE PARTY,并不是因为RAVE PARTY里有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感觉,他只是想,我身为潮流的一分子,怎么能不去RAVE呢?……香港是一个非常追逐表象的社会,它很单一,单一到只追求表象,整个社会只往同一个方向去,所以,香港的夜生活也很单一化。你跟台北比,台北有通宵的书店、通宵看漫画的地方,嗜好很多元化,但是香港不会的。在香港,你从来只能讲机会,我不能说我永远坚持做牛仔,只能说这一阵子大家流行牛仔,我就搞牛仔这一套,要看准时机,过了半个月,不流行牛仔了,我就要另搞一套,是这样的。香港人的执著,是执著于别人怎么样看他。西方的潮流,在流行热潮过去之后,还会有一批人,数量不大不小,还会坚持那个潮流,比如朋克,今天一点都不流行了,可是英国还是有些人,就是朋克,永远朋克下去。但是香港不会的,因为过时了,过时就会被人笑,他很怕被人笑。 
而且,香港的年轻一代丧失了一种东西,就是嗜好。你问他们,现在喜欢什么?他会说,喜欢打机(电子游戏机),喜欢唱卡拉OK,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喜欢睡觉。但是,这些是嗜好吗?嗜好的定义,不只是某种发泄,它对人的要求很高,要有某种坚持、某种兴趣、某种因兴趣而来的长期关注和发展,它会成为一种学问。十几年前,还会发现许多年轻人集邮、野外宿营,他们有这种嗜好,但是现在你会发现这种人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同质化。前一阵子流行过集邮,但不是因为嗜好,而是因为流行,有几张邮票炒得很贵。看漫画很流行,但它也可以是一种嗜好,外国有些漫画迷很专业,到处去搜集各种版本,香港不是,看漫画的人很多,出了一本什么新漫画,大家都去买,但是看完就丢掉了,从不去问那些漫画到底是什么意思。香港的年轻人越来越浅薄,而且是一种集体性的浅薄,大家越来越像、越来越一致。香港也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缺乏个性,越来越成为一个一元化的社会。 
……又或者是因为香港人的现实性,在这个生存法则尤其鲜明、尤其讲究效率及回报的城市,人们上紧发条,就像《麦兜故事》中那只小猪的妈妈麦太般: 
一定得!一定得!多劳实会得!唏! 
人肥就更加要醒目。 
多劳多得,多劳多得,多劳多得,搏命做! 
人穷就更加要醒目。 
要用两手搏命lar, 
人穷就更加要鼓劲。 
多劳多得,多劳多得,多劳多得,搏命捱! 
…… 
脚步自动形成一条循环流动的纽带,一个跟着一个,不敢怠步。这种感觉在乘坐香港地铁时尤为强烈,人们总是在奔跑,车门行将关闭的时候总是会最后挤进来一个人。似乎如果突然停止的话,就会有人变成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刊登在报纸上的那些“数字”。同样的压力,较之港人会显得颇为沉重(比如说非典时期,香港政府委派心理医生指导病人防止其自杀)。金钱的重要性体现在香港因人口密集而诞生的凸窗(凸窗曾像早期的笼屋那样,是最有香港特点的一类窗户,它的窗台曾作为儿童的“卧室”)、“钻石”形平面、“剪刀式”楼梯、空调机窗板上,伴随着成长中的视野变换。 
在这种视野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比如香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在港九新界11所津贴中学进行的一项有关青少年偶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七成被访者心目中的偶像,首先是本地歌星,其次是电影明星和电视演员—就不足为奇。香港作家西西在《浮城志异》(1996年,青文书屋)说道: 
只有到过浮城的人,才知道浮城的镜子,是一面与众不同的镜子,只能反映事物的背面……当浮城的人照镜子的时候,他们要照的往往不是自己的脸面,而是脑后的头发…… 
此段话不失为对一个潮流飞逝的城市,最准确的概括。 
她的一切,都是即时性的。比如她的手表上的时间—1960年4月16号下午3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 
—王家卫《阿飞正传》 
就像她盛产的“天使”,很漂亮很新鲜,但总觉得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太阳下面,很快就要被热气熔化掉的样子。   
明明不是天使二   
《中国盒子》剧照 
所以香港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首先追求巨大的商业回报。在香港经济最澎湃的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商家制造如火如荼的造星运动、电影繁荣以及浮躁的市民心态,这个心态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电影业像一个超市。超市总是被制造为膨胀发展的城市中最中坚、最贴近市民生活愿望的消费加速器。它融会了种类繁多却大多缺乏个性的商品,在一个冷空气弥漫的巨大的集装箱里面购物—一只汪洋大海中航行的集装箱,每一种商品(电影)都像一只只彩色的水雷式浮标,代表着从草根平民到中产阶级到超级富豪的海上花园,买座的人拖 
着一只篮车走进来选购,银幕按照不同类型纵横上下格格划分。它的中央空调及良好的密封性,淡漠了人们对窗外世界的真实记忆。拖着篮车的把手,仿佛拖着一种自己不会轻易觉察到的臆想症生活。 
这些具有超市货品般的特性的电影:毛巾、高钙牛奶薏米饼、一品料理、咖喱酱、冻干香脆蔬菜、卡西欧塑料手表等等,因为简单、实用、轻松娱乐、易于理解、口味适中,曾经是大众日常生活的作料,像八卦报纸或者芥末。稍有异味的,买的人少,超市经理也就陆续减少货源,或者放在少众柜台,少众柜台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必须存在,而是一种时尚。 
遗憾的是,这个即使是超市般的大众口味的电影市场,现在亦人潮冷落。 
华裔导演王颖在他的一部语焉不详的电影《中国盒子》中,称香港是庞贝城。张曼玉脸上那块疤,像巫师的镜子,仿佛预见这个城市将经历一场公元62年的大地震。所不同的是,《庞贝末日记》昭示着意大利电影的新生,而庞贝的香港,却暗指香港的电影工业乃至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场沦陷。 
且不谈这部拍得粗糙的滥片以及话语中那个拍摄记录片的英国摄影师所经历的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式的失落。但香港电影业工作者总会在2002年的公开函如此呼吁:“目前本地电影业已陷入危急存亡之秋,业内有七成人士失业或半失业,电影产量由全盛时期一年的300部,下降至今年上半年不足30部。”……“2002年暑假黄金档期的票房总收入仅为1。5亿多元,较2001年同期下跌逾四成。”……“电影院不得不推出减价、免费停车或送礼品等救亡运动,挽救惨淡的香港票房。”—用“庞贝”形容这个东方的好莱坞并不过分。 
人们选择一种电影或者观影方式,是来源于其价值观念:在一个节奏和速度飞快的城市中,人们会选择“一种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看完的电影”,比如说徐克的《夜来香》、《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黄飞鸿》、《新龙门客栈》、《刀马旦》、《双重火力》、《迎头痛击》、《顺流逆流》等,王晶的《精装追女仔》、《赌神》、《赌圣》、《至尊双雄》、《逃学战警》、《逃学威龙》、《新城市猎人》、《新少林五祖》等,吴宇森的《纵横四海》、《喋血双雄》、《义胆群英》、《棘手神探》、《终极标靶》、《断箭》、《风语者》等,杜琪峰的《开心鬼撞鬼》、《八星报喜》、《枪火》、《再见阿郎》、《暗花》、《非常突然》、《钟无艳》、《瘦身男女》、《全职杀手》、《孤男寡女》、《百年好合》、《PTU》等,洪金宝和元彪的《败家仔》、《方世玉》等,林岭东的《监狱风云》、《龙虎风云》、《学校风云》、《携手闯天涯》、《挑战者》、《新火烧红莲寺》等,成龙的《A计划I、II》、《警察故事I、II》、《醉拳II》等,高志森的《合家欢》、《鬼马校园》、《偷情先生》,元奎的《夕阳天使》……虽然这里面不乏体现香港电影精粹的经典作品,不乏许多在香港电影史上闪光的影像瞬间,但它也同时催生出这样的电影观念—在今天看来,愈加明显,有更多市场的是“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看完的电影”。这种“不需要太多时间”的消费品及其观念,剥夺着影片创造者和观众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意味着“粗糙”,这种粗糙并非是低成本制作或者特技的缺陷导致,而是拙劣的桥段,简单的模仿、复制和粘贴,并不幽默的搞笑,空洞的感情,缺乏影像美的画面,生硬的剪辑和配乐;意味着浪费,浪费大量的金钱和大多数人的青春。它的存在价值就如同快餐或者超市商品的存在价值,人们固然需要它,但要赶时间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在经济迅猛发展并时刻伴随着危机感的城市,人们的需要有时候像泡沫一样,需要泡沫的七彩斑斓,却忘了它的转瞬即逝。 
这种观影方式,总有腻味的时候。   
明明不是天使三   '奇。书'
大众“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看完的电影”,这类电影的另一个特质就是迅速达成众人的某种欲望,而这些欲望大多是被商家制造出来的产物。录像、光碟业、网络传播改变传统的观影方式,亦是欲望传播的结果。 
一个叫阿喜的女孩,在电影《下一站,天后》中,是鲤鱼门一家鱼档店铺的老板的孩子。她的梦想是成为—天后。当地铁里传出:“下一站,天后”的报话音时,面对着她的是当 
红某女星的一张光芒万丈的海报,公司内经理人夏利问她:“你想不想像她那样?”阿喜爽朗地点头。阿喜进入的娱乐圈,虽然也有小人卧底讹诈,但是比起真正的深不见底的娱乐圈来说,还是相当“纯洁”。所以,她凭着自己的可爱和才华,不但改变了几位圈内朋友的古怪脾气,还令他们重新拾回自我,赢得真正的爱情。同时,她还获得了一个与当红女星一起出场演唱的机会。这一幕她披着天使闪亮的羽翼,坐在升降机上,一束耀眼的聚光打在她的脸上,全场惊艳,哗然无声,继而,掌声如雷。 
在这部生硬地搬动了好莱坞歌舞片《雨中曲》幕后代唱这一老桥段的电影中,蔡卓妍塑造了一个“美国甜心璧克馥”式的单纯女孩,璧克馥也同样出身于贫穷家庭,12岁登陆百老汇,因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前身“名演员公司”的一部电影《苔丝》,而成为穿着无腰身的公主装、活泼调皮而且看上去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纯情偶像。商家掌握下的明星崇拜心理,使Fans们永远不会在意偶像们的真实生活,不会在意现实中的璧克馥如何精于算计,如何心力交瘁。他们在制造她头顶上那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桂冠的同时,制造了一个“天使机制”:成功的明星产业=功利性的身体符号+对这一符号的成功运作。这一公式在1979年璧克馥去世之前和之后,百年不衰。 
所以,看《下一站,天后》,可以说看的是一部关于像蔡卓妍那样的女孩被“物化”的偶像史。 
……色情和身体的当代美学是如何浸泡在一个处于全面掺假符号之下的、盛产产品、摆设、附件的环境中的。从卫生到保健到化妆,其间还包括晒黑皮肤、运动和多种时尚的“解放”,身体的重新发现首要通过物品。看起来,惟一被解放的欲望就是购物的欲望。 
—[法]波德里亚(Baudrillard)《消费社会》 
消费偶像或者说偶像消费,是香港电影工业的撒手锏。比如说父母离异,13岁便从香港到澳大利亚留学,在墨尔本读书时就已经做过“童工”、侍应、点心妹、调酒师、DJ……的张柏芝,以香港玉女掌门人的身份出演11部电影,3年内发行了10张CD专辑。不可否认她在《喜剧之王》中有出色的演技,但她最大的“魅力”在于如何与她的产业机构一起,制造一种“迫切地被大众认可的消费欲望”。 
比如,制造“野蛮女友”的消费欲望,前提是首先要漂亮,然后才能野蛮。 
漂亮: 
出门拍片,除了让造型师跑遍世界各地张罗了三十多套裤装造型之外,自己还带了一百多套衣服、三十多条皮带;为刘嘉玲事件声讨《东周刊》的艺人大会上,她手持手提摄录机不停拍现场环境,还大声地说:“打击XXX个X街好不好!”她转过身,让所有人看看她背上的大字“Police Emergency Service Unit(警方紧急支援部队)”。在出席“太阳计划闭幕音乐会”时,她有意不穿规定的T恤,而仅套着一件Tube Top,引来圈中被抢镜人士的一致不满。她还有多款车搭配多款pose:“我开不同的车有不同的感觉,如果我开跑车就觉得很cool,如果我开蛮高贵的车,我就觉得很漂亮;还有我穿高跟鞋的时候,我就开Benz;我开跑车的时候我就穿得很有型,所以有时候蛮好玩的!我有一台Mini Cooper,粉红色的,我就穿得很可爱。” 
野蛮: 
虽然我很爱他,我舍不得他,不想离开他,但我不能为一个不爱我的男人伤心。我一定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