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揭开谎言的秘密-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这个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因为这个成果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它意味着将能成功地移植人体器官,使那些因器官损坏而难以治愈的患者获得新生。但是没过多久,人们发现,萨默林做过实验的小白鼠身上的黑毛渐渐变白,原来这些黑毛竟然是用黑色颜料染成的。
黄禹锡,韩国国宝级的科学家。近年来,韩国在克隆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超过了原本领先的英国、日本和美国,引起世界瞩目,而领军人物就是黄禹锡,他因此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2005年5月19日,黄禹锡及其合作者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成功利用11名不同疾病患者身上的体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并从中提取了11个干细胞系。
2005年12月15日,米兹麦迪医院院长、黄禹锡的合作者卢圣一向媒体披露,黄禹锡宣称其成功培育出的11个干细胞系中有9个是假的,另2个也真假难辨。
2006年1月17日,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BBS上发布了一则题为《汉芯内幕》的帖子,其笔锋直指被视为中国IT产业界的骄傲的“汉芯”系列芯片发明人——陈进。该则帖子中,神秘举报人痛斥陈进在汉芯研制中完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拨款。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通报了“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的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调查显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
诸如此类的科学谎言在世界各地都层出不穷。从编造统计数字、“抹掉”实验中的数据,到有意无意地取得欺骗性成果,都屡见不鲜。
谎言为什么会具有科学的面纱?因为欺骗的诱惑力来自科学的职业性,这种职业推崇的是著书立说、大笔的研究经费以及各种各样的奖赏。另外,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在专业领域中撒谎而被揭穿的几率极小,因此他们不断地编造统计数字和实验结果。
三、谎言的文学外衣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告诉我们,文学是不真实的,是虚构的。
法国最有影响和威望的出版社创始人和负责人加斯东?加利马尔说:“除了出版商之外,没有人比作家更不诚实了。”文学,是虚构想象的产物,文学中的小说在英语词汇中为“fiction”,它本身也是虚构的意思。虚构就是谎言。其他文艺种类如戏剧、电影,也都致力于假戏真做。
的确,文学作品是作家把感情用一种思想加以统一,创造出的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虽是虚假的,但让人读来却觉得比真实的世界更加真实。在阅读中,我们常常会把作家虚构出的生活与人物命运当成生活中实有的事实,为其中的人物喜、怒、哀、乐,这是因为作家虚构的人物与情节更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所以,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明知是谎言却依然会被感动。
贾宝玉、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于连等一系列文学形象常常让人感动,如果我们把他们当作现实生活中的人去寻找,必会犯堂吉诃德的错误。
《红楼梦》成书后,大家争相传阅。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不但男人谈,女人也谈。杭州一大家闺秀,躲在绣楼上天天看《红楼梦》,茶饭不思,面黄肌瘦,家人夺走《红楼梦》,她竟大叫:“勿伤我宝贝!”最后抑郁而死。
另外,在文学创作中,作者还常常东拼西凑,张冠李戴,以拔高人物形象,使得故事生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了,但是在历史上真正使用空城计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将文聘。据《魏略》记载,有一回,孙权带领五万兵马袭击魏将文聘镇守之地石阳。当时,石阳一带刚下完连绵大雨,防御工事受损,还没来得及修缮,而兵丁们正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苦思良久,忽得奇计,即“空城计”。
作家们即使宣称是忠实地描述自己的生活,里面往往也谎言连篇。如卢梭的《忏悔录》,实际上就隐瞒了他生活中不少见不得人的大事。
这两年,中国文坛上流行“新体验小说”和“新状态小说”,作者都宣称所写故事的“亲历性”、“真实性”,但又有几个是真实的呢?很多人还是按照小说创作规律的本身进行虚构,这些作品依然是谎言的世界。所谓“亲历性”、“真实性”,不过是作者借此吸引读者的噱头罢了。
。。
四、谎言的新闻迷雾
1958年9月5日,中国《南方日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广东省比较贫瘠的北部山区连县星子乡田北社的亩中稻,共产干谷64849斤。这颗“卫星”的创造者,是*田北社支部书记兼主任徐明芳、副主任黄孟常、青年突击队队长河经亮、副队长黄信宽和190名队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曾通过挪威情报部门制造了这样一张照片: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讲台上手执一只皮鞋,满脸怒气,飞扬跋扈。就因为这张照片,“农民出身的赫鲁晓夫粗鲁无礼”之说传遍全球。
1993年6月30日,英国《太阳报》登载了一篇题为《55岁的牧师拐走了我25岁的美丽情人》的文章,讲述了一位牧师与一位漂亮姑娘的桃色新闻,文章还配发了老牧师和年轻姑娘的亲密合影。此文一经刊出即轰动了英伦三岛。
2008年7月31日,中国《新快报》报道说,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经过对孙氏族谱的仔细研究,发现中国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身上流的是韩国人的血。
上面引述的四则新闻都是通过正规的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图片、有数字、有地点、有人物、有时间,新闻的五个W(who,where,when,why,what)几乎一个不缺,言之凿凿,谁能不信服呢?
但是这里不得不郑重地告诉你,上面四则新闻全是假的。
第一条新闻中的粮食产量纯属弥天大谎。
第二条新闻中的照片是在暗房里制作而成的。
第三条新闻是一个好搞恶作剧的记者编造的,照片是用电脑制作的。
第四条新闻是记者根据天涯社区一篇题为《朝鲜日报:孙中山原来是韩国人》的帖子改编的。
谁能说上面四条消息不是新闻?它们是新闻,但全是由谎言构成的新闻。
(第二章插图2)
新闻的要求上,“真实”从来都是第一位的,但是事实上由于不同的现实条件的牵制却又是很难完全做到真实的。
首先,任何一个新闻机构一定从属于某一个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可能是政府,可能是教会,也可能是政党或公司,还可能是某军事机关或协会、联合会。如果它谁都不从属,一定还会从属于它的头头,反正最终少不掉一个归属。
“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什么样的阶级说什么样的话。”这是一句老话,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听,但它说的的确是真理。任何新闻机构当然只为自己所从属的利益集团说话,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谁会拿钱养一张报纸或一家电台整天来揭自己的短,兜自家见不得人的老底?如果新闻不能为自己说话,为什么每个国家的政府电台、电视台门前还要壁垒森严地布满岗哨呢?非洲、中美洲的那些小国政变时,为什么首先要抢占电台、电视台呢?道理很简单,占领了电台、电视台就是使其从属于我,以便发表于我有利的公告、宣言以及新闻。
于我有利、为我所用却并不一定要真实。
其次,新闻从事件现场到报纸上的文字、电台里的声音、电视上的画面,都必须有两道人工的过程,这就是记者与编辑人工处理的过程。
这种处理就大有讲究了,我可以让现场中的一些事纤毫毕见,也可以对一些事视而不见,笔墨轻一点或重一点,很容易办到。电视画面有人认为是客观的,但我认为重要的画面可以让其多停留几秒,甲方的损失我可以从头拍到尾,而乙方的我可以一点不拍,有些画面要是对我不利,我在编辑中还可以把它抹掉,你有什么办法?
我们看到报纸或电视、听到广播,以为是了解到了事件的真相,殊不知我们看到的只是新闻记者手中的笔及笔下的文字、话筒、摄影机的取景框,至于真实与现场,就不知道还能有几分了。
托马斯?杰斐逊在保障新闻自由的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他当上总统,成为报纸攻击对象的时候,他对报纸则抱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曾经宣称报纸应由四部分组成,标题分别为“真话”、“可能”、“大概”和“谎言”。至于后两部分,杰斐逊说:“它们显然是为那些宁愿花钱看谎言的读者预备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利用新闻,什么样的谎言都可以制造出来。可怕的是,即使没有撒谎的意愿,有时也可能导出谎言。
但是,我们怎么也无法不要新闻,即使新闻有时有一副谎言的面孔,我们依然还得亲近它,关心它。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实在太离不开新闻了。
五、谎言的道德身影
谎言常常会戴上一副道德的面孔与我们对话。因为它有了这张道德的面孔,往往更能使人上当。
王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篡政夺权的外戚。千百年来,史家同声责骂他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大叛逆,是乱臣贼子的典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西汉末年,王莽却被人视为集忠、孝、节、义、慈、友、信、廉等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圣贤君子。这自然是和王莽非同寻常的虚伪奸诈、娴熟高超的两面派手腕和他几十年如一日克己伪饰、猎取令誉分不开的。这里只须摘取他在“孝”与“忠”两个方面的部分言行,就得以看出他道德方面的虚伪奸诈。
汉代统治者自称“以孝治天下”,王莽伪饰邀名,首先在“孝”字上下功夫。他13岁时,伯父王凤官至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家族开始垄断朝政。但王莽最初因父亲王曼的早死而颇受冷遇,年过20仍然无官无爵。王莽不甘寂寞,便卑身事上,对官高位重的伯父、叔父们刻意逢迎。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时,王凤生病,王莽亲自守候在病榻前,煎药尝汤,殷勤备至,“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简直比王凤的亲生儿女还要孝顺。
由此,他不仅在社会上孝名鹊起,而且也深深感动了伯父。王凤临死之前,特地嘱咐要给王莽以官职。果然,在王凤死后不久,王莽便做了黄门郎,很快又升为射声校尉。
其实,王莽“曲有礼意”去侍奉“诸父”,完全出于功利的目的,并无多少亲情。他在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重掌大权后,因担心叔父王立、王仁对他构成威胁,便捏造罪名,逼迫他们离开京师,回到各自的封地,丝毫不以他们的年迈体衰和苦苦哀求为念。
王莽在他母亲身上,也捞了不少孝名。他恭谨事母,并经常借此大肆宣扬自己的孝行,唯恐别人不知。其中自然不能说毫无真心,但更多的是虚情假意。一次,他在家中大宴群朋,觥筹交错之间,不断有侍者来告诉王莽,他的母亲哪儿感到不舒服,需要服什么药。于是,身为主人的王莽就一次又一次地向宾客郑重道歉,离席到后堂探视,服侍母亲用药,其刻意表演的痕迹一眼可见。
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的母亲病故,有大孝美名的王莽此时竟然“意不在哀”,因为他此时已经是大汉王朝的“摄皇帝”了,而他母亲却只有一个“功显君”的封号。王莽唯恐自己一日无权,事有意外,便不肯按照传统的葬俗为其母服丧三年。他指使手下人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新的葬仪:王莽因为是“奉汉大宗”,所以不能再“顾其私亲”,只能以“王为诸侯缌缞”、“弁而加环绖”的礼节为其母服丧。这在当时实际上等于要求王莽不认亲娘,与生母断绝母子关系,但王莽却欣然接受,“凡一吊再会”,在母亲的灵柩前露了一下脸,就算完事。他的孙子王宗成为正式的丧主,为其曾祖母服丧三年,代替王莽行孝。
这说明,在权力、地位、名誉与孝行的关系上,王莽是要权不要孝的。孝对他来说,只能是谋权得势的工具,而不能反过来成为障碍。
封建道德的最高准则,是“臣事君以忠”,王莽虽然早有篡汉的野心,但为了确保代汉的成功,更为了自己能以“受天明命”的圣人形象载入史册,他采用滴水穿石的渗透方式,从长实施计划,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易撕下忠于汉室的伪装。
元寿二年六月,汉哀帝病死,王莽为了独揽朝权,舍长立少,让年仅九岁的中山王为帝,是为汉平帝。
王莽此举的本意在“危汉”,但他为了掩饰自己,暗示手下纷起上书,给自己封了个“安汉公”的名号,宣扬自己的所谓“安汉”之功和忠于汉室之诚。
当时,王莽的姑姑(元后)作为汉室的代表与化身临朝称制。在表面上王莽仍然维护元后的崇高地位和无上权力,每有重大决策,一律由元后下诏宣布。他还利用各种阿谀逢迎的手段来讨好元后,以表示自己对汉室的忠心。
为了控制宫闱,王莽决计让自己13岁的女儿做年仅11岁的汉平帝的皇后,但在表面上,他却一再阻挠推辞。为了表示自己谋国的大公和至诚,他在事情已经确定下来的情况下,又假惺惺地上书元后,建议多采外姓少女充后宫、广子嗣,使汉统博厚。
王莽极力把自己打扮成辅政的一代名臣周公。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生病,王莽模仿周公,“作策请命于泰畤,戴璧秉圭,愿以身代”,并且还郑重其事地“藏策金縢,置于前殿”。但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八日,他用毒酒害死了汉平帝。
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翟义起兵反莽。惶惶不安的王莽抱着年仅四岁的小皇帝孺子婴“告祷郊庙”,又仿周公《大诰》作策颁行天下,“谕以摄位当反政孺子之意”,欺骗天下。
就在正式宣布代汉的前一天,王莽还上奏元后,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学习周公,一旦孺子婴长大成人,自己就交权还政,退居臣位。但第二天一早,他就通知元后说,他要从“假皇帝”变为真皇帝,随即正式颁布了即天子位的诏书。最虚伪而可笑的是,在登基大典上,他还泪水涟涟地拉着孺子婴的手,哭诉自己的哀情:“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他把自己的篡国,说成是上迫于天威,下迫于民意,不敢不为,不得不为。其奸诈、无耻,真是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王莽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欺世盗名的谎言编织的一生。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能把亲生母亲、亲生子女当成政治投机的工具。他的虚伪、无耻和奸诈并不仅仅是其个人品质的恶劣,更是统治阶级各种丑恶本质的集中体现。汉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道德,本来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王莽把谎言描绘上道德的面孔,就把道德变成了推翻汉朝统治的武器,这本身就是对封建道德谎言本质的绝妙讽刺。
其实,历史上像王莽这样把谎言描绘出道德的面孔而欺蒙天下的,东西方历史上都有过,只是谎言的面孔不同而已。
一、谎言,美好生活的滋补品
在第一章中,我们说过人生离不开谎言,因为社会进入文明化的运行机制后,谎言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生活中,在有些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必然的谎言。也就是说,有些时候,你不能不说谎。在一些非常时刻,甚至只能说谎,事情才能够更为完满。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那位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状况也随之每况愈下。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她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样的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去装饰那位病人病房外的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作为小说,可能有点夸张,但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事例应当是不少的。这种谎言,就是生活中必要的谎言。没有这个谎言,那位女病人就会死去,要救活她,只能制造谎言。
在医疗上,这种谎言是最多的。
作为医生,对患者故意说谎,有时就是他们职业道德的一部分。比如对一个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病人,医生就不能将真相告诉病人。“什么病?”“肝炎,有些严重。不过,你配合治疗,很快会好的。”这就是在撒谎,但这种谎言是必要的。
有的病人虽然患的不是晚期肝癌,是其他危及生命的病,再治也不可能起死回生了,医生同样也不能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就等着死吧!”这样的一句真话,还没有一万句谎言来得必要。
同样,作为病人的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会创造奇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笔者曾经当过八年中学教师,多少万遍地教育学生要诚实,但对学生,我本人有时却不得不说谎。有一个学生在初二时曾拿着一篇散文习作问我写得如何,我看了后说:“有才气、有激情,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其实,那篇所谓的散文里不过是堆砌了一些华丽辞藻,空洞无物。但在我的谎言的鼓励下,他一直坚持在课余时间写作,到上大学时,已发表长篇小说了。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进而取得进步。
我的一位女同事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她把能力相等的同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和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予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她给三个组做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
实验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果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但中途就停滞不前了;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内心受到鼓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被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可能被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教授们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实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就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然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这样的谎是有必要撒的。
还有一类谎言,那就是我们在社交礼仪中必须说的奉承话,这些话里大都有水分,套话、空话连篇,千篇一律,虽然人们听来心里并不一定十分愉快,但若缺少这些空话与谎话,礼仪就无法成立了。
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员外家添了个孙子,在满月酒的那天,来了许多贺喜的宾客。
李秀才说:“令孙将来一定福禄寿全、飞黄腾达、富贵荣华、光宗耀祖。”
罗秀才说:“人都是一样的,这孩子将来也会长大、变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热烈的欢迎,被待为上宾,而罗秀才则受到客人的鄙视、主人的忌恨与冷遇。
难道罗秀才说的不是实话吗?当然是实话,可是实话是难听的。相反,李秀才说的极有可能是假话,一个人“福禄寿全”是很难的,但假话讨得了主人的欢心,因为主人正是这么期望的。
生活本身常常是平淡无奇的,天上掉馅饼的事总是少的,而灾难和厄运倒是常常不知不觉地走过来。人类本身的天性是向往美好的,喜欢富有刺激、带有浪漫色彩的生活。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从实道来,世界上也许就没有几件有意思的事了。所以,大多数人爱听谎言胜过爱听真理。
礼貌语和奉承话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便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以便有话可说。”
人,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生活中,真实是重要的,真诚更加重要,这对人生、对社会无疑有更大价值。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头地,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和念头,如果你不加选择、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把什么都和盘托出,那你在社会上有可能一天也混不下去。要想维持一种正常的局面,那你就不得不面对这样那样的谎言。只要不是有意去伤害别人,谎言也是可爱的,起码是迫不得已的。
二、谎言与谣言的目的性
谣言不完全等同于谎言。在英语、法语、德语这三个语种中,谣言在拼写上均有“民众”的意思,可见谣言不是一个人说来玩的,必须由众人参与。
一般地说,谣言也是谎言,它传递的也是虚假的信息或模糊的信息。当然,它并不总是谎言,它有时也可能被证实是事实,不过这样的情况毕竟不多。从发生形态上看,一般都与社会变动和危机相连接,而其表现形态上又与传闻密不可分。一般说来,所传闻的事件常常具有很重要的内容,但事件的细节却往往模糊而不清晰。 谎言可分为有目的性的谎言和无目的性的谎言两种。谣言也是这样。
有目的性的谣言可以找到一个制造者。这个制造者十有*是谣言的受益者,还有一些谣言是为了对自己所仇视的人进行报复中伤而制造的。
我居住的小城,有一年突然流行起这样一件事来:做外婆的,一定要给外孙买一把小红伞防灾。据说城里的一座石狮子突然在一天清早开口讲话:“去年大水,今年大旱,少男少女,各死一半。”当时正是上班时间,人们都围着石狮子停下来,把交通也阻塞了,任交警怎么疏导也不行,最后交警也和众人一起围着石狮子了。
“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问石狮子。
石狮子说:“除非是这样。”
“怎么样?”众人齐问。
“让做外婆的,给他们一人买一把红伞,就能消灾避邪了。”
“多大的小孩算少男少女?”又有人不解地问。
“14岁以下的。”石狮子说过以后,再也不开口了。
小城一夜之间红伞脱销。只有北关的一家个体杂货店有售,购者蜂拥而至,清一色全是外婆。此时,红伞的价格已翻了几倍。
这下可苦了那些没有外婆的少男少女了。他们的母亲连夜去找老太太认干娘。连东关街上的一个讨饭的老太太也被一个人认作了干娘。干女儿给她买了一身好衣服,请她吃了一顿酒肉,然后给她一百元钱,让她去买一把红伞送给干外孙。那讨饭的老太太那几天着实风光了一阵子。
这个谣言闹了个把月,又有谣言传来,说那座石狮子又说话了——外婆给外孙送红伞,但外孙也得给外婆送东西:三斤桂圆七斤糖,少男少女寿命长。
这可不得了,哪个少男少女不希望自己寿命长?大家都忙着买三斤桂圆七斤糖,好在外婆都已经找到了,只送一下就行了。一时间,小城其他店的桂圆、糖都脱销了,只有北关的那家个体杂货店一直没有断货。
不用说,这些谣言全是那位店主制造的。
因为谣言传播的速度快,影响大,所以政客、军事家在为自己制定政治策略与军事行动时,常常想到它。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幕又一幕这样的闹剧。
《史记?陈涉世家》中写到,陈胜(又名陈涉)、吴广作为戍卒被押往渔阳服役,由于天气不好,连降阴雨,致使道路泥泞难行,耽误了行程。按秦朝法律,这些戍卒无一例外都将被斩首。陈胜、吴广在计议之后,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义造反。起义之前,二人经过周密思考,定下了一系列计策。
他们先派人到附近的墓地里埋伏,到了夜间模仿狐狸的悲鸣,叫道:“大楚兴,陈胜王。”他们又秘密地派人在鱼腹中塞入写着同样话语的绢条,人们买来鱼,剖开肚子看到字条,再想起夜间狐狸所叫的声音,十分震惊,都以为是天意。
当谣言在戍卒中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陈胜、吴广便乘机揭竿而起。因为以顺应天意的名义起兵,自然应者云集。
在汉朝,谣言的使用极为频繁,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民间甚至还传说谣言是天上的“荧惑星”下凡,预示世事兴衰成败的。汉高祖曾经利用赤帝下凡、斩蛇起兵的谣言美化自己,骗得天下人稀里糊涂地跟他瞎转胡战。他深知谣言的厉害,上任后,便严厉禁止谣言的传播。
但不幸的是,汉高祖用谣言起兵反秦,别人也用谣言起兵反汉。东汉末年,张角就编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顺口溜起兵,把东汉江山打得千疮百孔。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遇到无目的性的谣言。
2006年,一位署名“网易乱弹日报”的网友在网上发帖,题目是《阻碍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故宫》。在这个原始帖子里,发帖人有一个“编首语”:
需要先阐明的是,这篇所谓的新闻是作者个人炮制出来的文学作品,并非事实。令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是以下事实新闻:阻碍长江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掉南京长江大桥。由南京长江大桥类推至北京故宫,虽然作者行文激愤,但也并非是杞人忧天。
这篇网友的“乱弹”,经过千百次的转载后,发帖人的“编首语”已经被人有意无意地去掉,文中的人名也做了改动,剩下一篇“几可乱真”的“新闻”。
两年之后,这条无目的性的谣言经由一家正规媒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