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出轨的纸币-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币的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的根本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货币的转移就意味着价值的转移,这种转移就是支付过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无论是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还是由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完成商品间的交换,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商品的转移,即交货的过程,卖的过程。其二为货币的转移,即付款的过程,买的过程。买或卖的过程以交货及付款的完成而结束。其中付款的过程就是支付的过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是货币充当交易媒介的必要条件。
贮藏手段
价值贮藏手段说明货币的这样一个性质,即货币所拥有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具有稳定性。货币因其拥有价值才成为货币,而不是相反。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和一定的时期内,货币所拥有的价值是稳定的,而不因其充当什么角色、执行什么职能而变化。货币作为价值的表现、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交易媒介都需要其所拥有的价值具有稳定性,否则货币的这些职能是不能成立的,货币也就不称其为货币。例如:人们不能选择价值剧烈变动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更不能选择这样的商品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所含价值稳定性也就是货币的交换能力的稳定性,是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作为价值的载体的货币,其运动就是价值的运动,其贮藏也就是价值的贮藏。货币不因退出流通的静止而失去货币的本性。商品的价值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稳定性,而作为货币的商品应最具价值稳定性,从而完成其货币的使命,这是在选择作为货币的商品时所依从的规则。纸币较实物货币稳定性要差一些。纸币的价值及其发行是人为决定的,具有无限扩大的可能,且政府也喜欢这种凭空创造财富的机制,总有扩大发行的冲动。纸币较商品货币价值稳定性要差得多,因此削弱了纸币的价值贮藏职能,在极端情况下,纸币变成了纸,完全失去了价值,而不称其为货币。人类通货膨胀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 想看书来
1 人体是经济危机的一面镜子(5)
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货币跃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发挥作用,于是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所谓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国内货币的四种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也就是说,世界货币就是国际市场上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世界货币主要是作为支付手段用来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纸币的第六功能
金银天然具有适宜于充当货币的属性,长期占据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由于金比银更适宜充当货币,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货币,金币本位制具有了成熟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维持金币本位制的自由流通、自由兑换、自由出入国境等必要条件逐步被破坏,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金币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崩溃了。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直接导致金本位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崩溃。
现代纸币除了具备传统货币的五大功能外,还具有“第六功能”——预期和组织未来的功能。
继在国内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作用之后,黄金在国际流通领域也完全失去了货币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元停兑黄金和美元贬值,宣告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神话的终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它的所有协定条款中删除掉过去有关黄金的一切规定。
黄金退出货币序列,有其内在规律。黄金是一种商品,按照价值规律,一种商品是无法完全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经济越发达,商品越丰富,黄金的有限性和商品的无限性的矛盾就越突出。进入20世纪以后,黄金增长率明显小于社会经济增长率。各国的黄金储备不平衡加剧,必然导致一些国家采取“禁止金流通”的措施。与此同时,战争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代纸币应运而生。在金银失去货币职能的条件下,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不兑现纸币出现了。现代纸币不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现代纸币与其他一切货币的区别都由此而产生。现代纸币除了具备传统货币的五大功能外,还具有“第六功能”——预期和组织未来的功能。
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在这些方面的功能都是对已经完成的过去的生产力价值的“记录”,有多少就是多少,在时间隧道里,这是过去决定现在。这是因为,金印等传统货币都是商品,其价值都是过去劳动的结晶,其功能也只能局限于过去,局限于过去完成时。
纸币则是依靠国家信用强制发行和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不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只是作为价值的一种货币符号而具有实用性。但是,貌似比黄金弱的纸币凭借国家信用完全超越了传统货币。理论上讲,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黄金等传统货币只能用来交换劳动产品,只能用来交换过去劳动的成果;而建立在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信用基础上的纸币,不但能用来交换过去劳动的成果,还能透支未来劳动的成果。也就是说,国家信用有多远,纸币的胳膊就能伸多长。纸币进入时间隧道,必然有一个未来维度。纸币并不是滞后于由它度量的商品生产出来,而是往往先于它所度量的商品提前生产出来,于是,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不是商品需要纸币来度量,而是纸币“呼唤”出了商品。 。。
1 人体是经济危机的一面镜子(6)
总之,纸币除了具有传统货币的五大功能,还有“预期未来的功能”,即“纸币的第六功能”(当然,黄金等传统货币也有初步的“第六功能”,但黄金的功能主要是保值过去劳动的成果,而不是估值未来劳动的要素)。“纸币的第六功能”是近些年来风靡世界的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与“金融创新”的现实基础,也是与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就如影相随的庸俗价值论的逻辑基础。
金融乃是“经济之父”
有了货币就有了金融。
金融就是经营价值、货币和资本的行业。由于价值、货币和资本都以劳动时间为尺度,所以,金融业是经营时间的行业;由于价值、货币和资本运动充满风险,所以,金融也被称作经营风险的行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实物形态决定价值形态,所以实业决定金融,金融服务实业,所以金融又被叫作服务业。
金融经营价值、货币、资本,按照价值、货币、资本的顺序,依次产生不同的金融部门。从事价值评估和典当的评估机构和典当机构是最初的金融部门,从事货币存贷的银行是第二批金融部门,从事资本运作的基金和投资机构是第三批金融部门,后来,又出现了以远期价值评估为基础的期货公司,以时间管理和风险管理为己任的保险公司等。现代金融部门繁多,大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典当、资产管理等十几个部门。
金融的运作需要金融资本的投入,用以购买体力、物力、智力,以实现金融服务。资本从实业领域抽身来到金融领域,同样带着增值的目的,带着获得利润的目的。金融部门从实业部门获得的服务费用就是金融资本的利润。开始的时候,由于稀缺,金融资本可能会从实业部门获得较多的利润。后来,随着更多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竞争出现了,金融部门之间出现了平均利润,这就是金融平均利润。随着资本在实业和金融领域的进进出出,整个实业和金融领域渐渐出现了一个总的平均利润,这就是社会平均利润。
实业和金融好似一对夫妻,而且是经济的原配夫妻。金融既为实业提供支付和支持手段,又以资本的形式反过来组织和引领实业生产。在纸币条件下,纸币先于商品生产出来,组织纸币运动的金融也先于商品存在,因此,金融是“经济之父”。实业和金融好似一对夫妻,而且是经济的原配夫妻。
资源本是“经济之子”
实业只是狭义生产力,还有一个广义生产力。这就是在此次大危机中人们广泛谈及的自然资源。
广义生产力不但包括了人的体力、物力和智力,还包括了全部自然力。*写道:“广义地说,除了那些把劳动的作用传达到劳动对象、因而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充当活动的传导体的物以外,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算作劳动过程的资料。它们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是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只能不完全地进行。土地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在这里,土地指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资源。
*认为,土地所有权包含土地所有者剥削地体,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凡是自然力能够被垄断且保证使用它的产业家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不论是瀑布,富饶的矿山,盛产鱼类的水域,还是位置有利的建筑地段,那些因对地球的一部分享有权利而成为这种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会以地租的形式,从执行职能的资本那里把这种超额利润夺走。地租的价值形态是贡赋,“社会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种贡赋,作为后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权利的代价”,这是前者白白得到的。 。 想看书来
1 人体是经济危机的一面镜子(7)
全部资源的地租是有极限的,即不能超出实业和金融的支付能力,就像房东的租金不能超出房客的工资一样。*的这些话包含了三个极其重要的结论:①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白白得到的贡赋,因此今日世界范围内资源所有者所得的巨额财富也是白白得到的(剔除比例极低的采掘和加工成本)。②地租和资本完全不一样,既不同于实业资本,也不同于金融资本。地租不进入市场,资本化的地租只是一种假象。因此,现在人们将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所谓的资源资本相提并论的看法和做法是历史性的大错误。③自然资源不创造价值,但像海绵一样吸收价值,而它之所以可以吸收价值,是因为其与生俱来的稀缺性和他人的外在占有。自然资源只能从实业和金融吸到价值,就像儿子从父母手中拿钱。全部资源的地租是有极限的,即不能超出实业和金融的支付能力,就像房东要的租金不能超出房客的工资一样。此次全球资源金融危机就是“房租超出房客工资”引起的危机。
纸币条件下的资源与实业平起平坐
在金币条件下,实业、金融、资源的“家庭关系”还是很和睦的,但纸币的诞生和使用打破了这一平静,并且扭曲了三者的合理关系。
纸币具有透支未来劳动成果的“第六功能”。而未来劳动的成果在哪里呢?文化中,政治中,经济中都有,这里只研究经济中的未来成果。经济分作实业和资源。实业中的劳动产品及其价值只是过去劳动的结晶,而自然资源作为未来劳动成果的必然构成要素这一“理性预期”使其成为纸币购买和追逐的对象。未来劳动的成果只在资源中。于是,纸币的买卖对象大规模超越了黄金主要以劳动产品为对象的范围,同时将劳动产品和自然产品收入怀中,形象地说纸币实行的是“一夫两妻”。也就是说,在纸币条件下,资源已不再是经济之子,它变成了实业之外的另一个“女人”。“大三角”关系这一变局,影响深远。“三口之家”的家庭关系已延续了至少1000年,“一夫两妻”的新型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大规模出现,至今也就是50年。50年是短暂的,以至于人们对此次“一夫两妻”关系危机——资源金融危机迟迟认识不清。
总之,实业、金融和资源的严格区分是正确揭示此次危机的基本前提。金融和实业的对立统一形成了经济的传统形态。在国家信用担保和纸币条件下,金融不再局限于实业,将触角大规模伸向资源领域,资源和金融结合形成了新的经济形态,于是有了实业、金融、资源的三足鼎立,演绎出现代经济的万千景象。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道(劳动)生一(实业),一生二(实业、金融),二生三(实业、金融、资源),三生万物”。
“道(劳动)生一(实业),一生二(实业、金融),二生三(实业、金融、资源),三生万物”。实业、金融、资源构成人类经济生活的完整结构,这是经济的大结构。合理的经济结构应该这样:资源为自然条件,在底部,应该为实业提供支撑;实业是关键,在中部,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金融在顶部,为实业和资源活动提供服务和引导。这是一种正“金字塔”结构,不容颠倒。
经济和人体的“血”逻辑
我们知道,货币是经济的“血液”,经济的货币运行线索就是经济的“血”逻辑。这一“血”逻辑是根据人体的血循环得出的比喻。此次全球大危机就是破坏了经济的这个“血”逻辑。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人体是经济危机的一面镜子(8)
让我们回到自己的肉体吧。这既是一个比喻,又是一个最熟悉的视角,毕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世界。
大家知道,人体构造包括一管(椎管)、二腔(胸腔和腹腔)、三层(皮肤、肌肉、骨骼)、四部(头、颈、躯干、四肢),这是解剖学的分析框架,我把他称作“死”框架,因为只有死后解剖时才看得最明白。还有一个“活”框架,也就是让人的身体活得更好的分析框架。
“活”框架围绕“血”展开,从造血到输血最后到用血,循环往复。血流淌在血管中。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就像国家金融机构)和毛细血管(就像民间金融机构)三大部分。动脉是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器官时所经过的大管道,其管壁较厚且有弹性,能承受内部的压力;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管道,静脉的容量很大,通常可容纳全部循环血量的60%~70%,故有“容量血管”之称号;毛细血管是介于动脉和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分布于全身的各个器官。毛细血管管径细小,管壁薄,通透性大,有利于血液和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血从哪里来呢?只能来自体内的造血器官。造血器官指生成血细胞的器官,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以及脾脏,其中骨髓、胸腺、淋巴结及脾脏又称淋巴器官。人体处于不同的时期,其造血器官不同。l~2个月胎儿的造血细胞来源于卵黄囊;2~5个月胎儿的肝脏、脾脏、淋巴结开始造血,产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取代了卵黄囊的造血作用。胎儿从第5个月开始出现骨髓造血,后期出现胸腺造血。婴儿出生后主要靠骨髓造血,它能制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血细胞;脾脏、淋巴结及淋巴组织也造血,但只产生少量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成人的造血器官就是骨髓(就像科技金融)。骨髓是一种海绵样、胶状的脂肪性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分红髓(造血细胞)和黄髓(脂肪细胞)两部分。骨髓造血,在开始时分布在全身骨路,以后逐渐局限于颅骨、肋骨、胸骨、脊柱、髂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的一部分,其他部位逐渐由黄髓所替代。黄髓不能造血。
血怎样流动?通过血液循环。人体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就像实业金融)和肺循环(就像资源金融)。肺循环指血液由右心室射出后,经肺动脉入肺脏,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过程。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肺部毛细血管里的血液通过肺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获得氧气。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射出后,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再经小静脉、大静脉最后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血液把氧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运走组织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
在血液循环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血压问题。心脏收缩时产生动力,把血液射入血管并推动其前进,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的摩擦阻力则阻止血液流动,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就产生血流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就像银行的存贷利差)。通常所说的血压往往指肱动脉的血压而言。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心脏的舒缩而变化,当心脏射血时,动脉压急剧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降低,其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正常情况下,成人的收缩压90~140mmHg之间,而舒张压在60~90mmHg之间。如果成年人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5mmHg时,称为高血压;而收缩压经常低于90mmHg时则认为是低血压。高血压时,会阻碍动脉瓣的开放,影响射血。此种情况下,心脏必须加强收缩力才能完成射血任务,这就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严重时可引起心室扩大,甚至导致心力衰竭,使心输出量减少,发生循环机能障碍。血压过高也容易引起一些小动脉的损伤,导致小血管的破裂。反之,如果血压过低,则引起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因此,动脉血压维持于相对稳定的水平是保证循环机能以及其他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总之,在成人阶段,骨骼和骨髓负责造血,心脏和血管负责输血,皮肉和其他脏腑则是用血部分,造血、输血、用血构成人的“血”逻辑。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与人体严整、完美的“血”逻辑是分不开的。其实,成人肉体的“血”逻辑是研究一切经济体的最大模型。貌似深沉和深奥的经济学,让芸芸众生望而却步,其实很简单,答案就在你我的身上。
貌似深沉和深奥的经济学,让芸芸众生望而却步,其实很简单,答案就在你我的身上。假设你是一个很胖的人(丝毫没有歧视胖人的意思),身体中的血液有很大一部分要满足赘肉的需要,最容易得高血压,本来已经很疲惫,恰在此时,又因意外伤害出现了大出血,这是最危险的时刻。此次大危机前,世界经济就像被资源泡沫压得得了高血压的人,早已气喘吁吁,美国“次贷危机”捅破了脆弱的身体,全球经济大出血。这个比喻很形象,思路也就很简单:走出大危机,需要“止血+造血”——抑制资源泡沫、限制金融炒作、扶持实业和科技创新。
2 畸形的经济结构:倒“金字塔”(1)
在实物形态上,资源是实业之母,所有的实业产品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在价值形态上,资源却是实业之子,所有的价值补偿都离不开实业的付租。问题时,出轨的纸币不再遵循价值规律,资源的价值补偿不再只有实业付租一条路径,纸币完全可以直接流到资源领域,而且完全可能先于实业领域到达,并且完全可能在资源领域集聚比实业领域还多的纸币筹码。于是,金字塔倒立了。
自然资源原本充满诗意
在合理的经济“金字塔”结构中,自然资源的作用是个极有意思的事情。人在劳动中,离不开一切自然条件的支撑。例如,你站着采摘苹果,似乎只用你自己的体力,只是一种简单劳动,但你离得开地球引力的作用吗?你不需要呼吸空气吗?
因此,人在劳动中和自然资源对接了,与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体,劳动因此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譬如,你造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既能抵挡风吹日晒,又能通风采光,这风是地球之风,这晒是太阳之晒,因此,你直接和地球、太阳交了手,你驾驭了地球和太阳,进而驾驭了地球、太阳背后的整个宇宙。因此,造房子就成为一个宇宙事件。不管是渺小的劳动,还是伟大的劳动,都一样是宇宙事件。海德格尔讲过:人,诗意地栖居。其实,他的同胞*讲得更早、更有普遍性:人,诗意地劳动。*讲的广义生产力是最诗意的人类存在状态。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人的不同劳动都发生在宇宙中,那些自然条件相同的劳动在相互比较时可以省略掉相同的自然条件,这些可以省略掉的相同的自然条件就是这些人的“公约数”,公共自然条件。例如,大家都生活在黄河边,大家就都是黄河人,形成黄河文化;黄河也就成为大家的“公约数”,成为大家的“母亲河”。同在黄河边,谁也不能说黄河是自己的,谁也不能不让别人饮用和引用黄河水,谁也不能收别人的水钱。这就是最原始的自然资源公有制,而且在部分自然领域延续至今。
倒金字塔人们有什么样的生产技术,就会有与这一技术相对应的自然条件。实业和技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对自然条件进行利用的宽度和深度。例如,发明了在土壤上耕种的技术,人类才大规模利用土地和阳光(耕作物的光合作用);发明了燃油发动机,人类才大规模开采石油;有了航天技术,人类才有了直接利用太空的可能,过去我们一直在间接利用着太空(通过阳光)……
诗意化作“泡沫铁三角”
自然资源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诞生了众多《桃花源记》式脍炙人口的诗篇。后来,诗意变成了金钱梦。
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迅速繁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因稀缺性带来的赚钱效应也迅速地凸现出来。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就是这种自然资源赚钱效应的第一次全球性大爆发。在这种巨大的赚钱效应驱动下,金融资本渐渐从与实业的亲密关系中分离出来,拿出巨资强势进入资源领域,资源资本化和资源金融也就成为近30年来国际资本运动的最大潮流。
从20世纪70年代的“西亚石油泡沫”,到80年代的“拉美能源泡沫”,再到90年代的“东亚地产泡沫”,最后到近10年来的“全球资源泡沫”,在美元的推动下,泡沫越积越大。“美国土地+原油+金属”是此次全球资源金融危机的“泡沫铁三角”。“泡沫铁三角”在“东亚地产泡沫”的基础上叠加了美国地产泡沫,在“西亚石油泡沫”和“拉美能源泡沫”的基础上叠加了金属和矿石泡沫。金属和矿石更多地与新兴工业国家连在一起,因此,此次资源金融危机将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无一幸免地拖了进去,是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资源金融危机。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生事物。现在仍在进行中。倒立的“金字塔”
2 畸形的经济结构:倒“金字塔”(2)
之前已谈到,自然资源不创造价值,但像海绵一样吸收价值,吸收是有极限的,即不能超出实业和金融的支付能力,就像房东要的租金不能超出房客的工资一样。
然而,此次“泡沫铁三角”玩大了,以其为基础的虚拟价值完全超过了实业创造的真实价值。据统计,此次危机前,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五六倍于美国实业的虚拟金融价值,与此同时,全球金融衍生品的总值达到全球GDP的10倍左右,溢出的部分主要是资源金融泡沫和资本市场泡沫。2005年至2007年,全球衍生产品价值年均增长高达415%,而其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4%,资源金融泡沫过快发展和过度膨胀异常明显。虽然这不仅仅是美元的功劳而是全部全球现存纸币的功劳,但是美元和美国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当局作为首席吹泡手仍然责无旁贷。
危机的最终根源在资源泡沫和信用泡沫,在于全球从业者对资源的偏好和追捧。有人据此将此次危机定性为货币战争和阴谋论。其实,美国人在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甚至欺诈、宏观层面的监管失控甚至纵容,都只是危机根源的技术层面,危机的最终根源在资源泡沫和信用泡沫,在于全球经济从业者对资源的偏好和追捧。绝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原本是实业,在资源泡沫诱惑和信用误导下,他们却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土地等资源金融资产。这样,不创造价值而只能以地租等形式吸收价值的自然资源就像海绵一样,一点点吸干了实业领域的血液,最终温水煮熟了青蛙,吸血链条断裂,实业奄奄一息,资源海绵也慢慢干了。因此,此次危机在根源上不是货币战争,我们也没有成为货币战争俘虏,而是上了资源泡沫和信用泡沫的贼船。世界金融结构越来越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资源和资源金融的绝对膨胀建立在实业和实业金融相对萎缩的基础上,现在它倒塌了。
第一次全球资源金融危机大爆发
2007年2月13日,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而言是个纪念日。当日,“泡沫铁三角”中最大的一个角——美国次级房贷风险浮出水面。次级房贷的爆破拉响了大危机的导火索。但是对多数人而言,他们并不知晓这个从美国金融系统肇始的危机究竟会掀起多高的浪花。一年后,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此时人们已经充分领略了这场金融海啸的强大威力,没有人再敢小视,一个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这个放大器下展现出让人大跌眼镜的强大破坏力。2007年4月,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后,全球金融市场一度迎来短暂平静期,引致大部分权威机构乐观地预测次贷危机即将结束。
然而短短几个月后,形势急转直下。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在随后不到一个月内,美国多家金融机构陷入困境。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17日,美国政府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次贷危机全面演变为金融危机。这场在华尔街生成的“金融海啸”迅速冲向世界,世界金融市场开始急剧动荡,“泡沫铁三角”全面破灭。这是美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个令人恐怖的9月。
2 畸形的经济结构:倒“金字塔”(3)
2008年10月以后,国际石油、铜铁等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下滑,波罗的海干散货运费指数(BDI)大幅下挫,由此标志着全球资源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其所害,国际制造业大幅萎缩。2008年12月,美国制造业指数降至28年来的最低点,通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