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摆谱-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冠盖云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这种盛大的排场与高调的展示,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盛行。它将当事人拥有的财力、人脉和品位,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其实质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公然的示威。精心营造的现场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冲击,可以起到一种先声夺人、震慑人心的效果,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纳了主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就像米塔尔嫁女所展现的一样,尽管高傲的欧洲人一向不把亚洲人太当回事,但场面达到一定程度,富贵逼人,气势压人,你觉得庸俗也罢、高贵也罢,都不由得不服。
与大场面具有同样性质的还有高规格——高级别的地点和高级别的人物。高规格一般与大场面同时出现。只有足够级别的人物出现,场面才有抓人的亮点;而大人物的出现一般伴随着大场面。当然,高规格也不乏单独行使的情况。特别是社会名流与位高权重者的出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暗示效果,足以说明组织者的不凡身份。
盛大排场(1)
中国古代,皇帝的威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刻意创造的庞大排场。饮食起居,临朝受贺,无不兴师动众,场面宏大。特别是出巡,因为要展示在臣民百姓面前,更是仪仗繁琐,守卫森严。汉高祖刘邦早年到咸阳服徭役,看到了始皇帝出行的队伍,感慨地叹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公元1405~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皇帝派遣,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据史料记载,每次下西洋的船只数量有200多艘,其中大型的“宝船”有40~60艘,每次的人数在27000人以上。如此庞大的规模与气势,在当时的世界是十分罕见的。郑和下西洋既不是为了殖民,贸易也不是主要内容,根本动机是让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各国见识大明的盛大国威,维护与周边国家的稳定秩序。所以有论者认为,这是为了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而进行的一场代价高昂的政治游行。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展示大排场的舞台换在了国内。方法之一是大规模的江南巡游,之二是盛大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招待同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清朝历代皇帝均十分重视,每年循例举行。一般设宴在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作陪。全席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汇集了满汉两族的众多名馔。使用的餐具是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席间名师奏古乐,庄重优雅。据史料记载,受宴的蒙古亲族每每受宠若惊,视为大福。而对清朝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他们精心摆下的一个大谱——借助这种奢靡的排场和气氛,显示出帝国的富强和皇上的威德,达到巩固统治、维系关系的目的。
今天,国家展示国力的主要方式,已经演变为阅兵仪式、军事演习以及太空飞行这类的竞赛。而在民间,人们经常见到的排场则出现在不同名目的庆典、宴请上。个人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单位有成立大会、周年庆典、客户答谢会等名目繁多的庆祝活动。只要条件许可,这些庆典、宴请必定向着排场、豪华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地广邀宾朋,极尽奢华之能事。
没有人不愿意去分享这样的奢华,并津津有味地四处传播。因为它突破了日常生活的平庸、琐碎,满足了人们内心中对盛大、喧哗、奢侈的梦想。作为受邀者,你是否明了这一邀请背后的含义,以及自己此行的责任?表面上,主人给你的理由是共享欢乐、亲朋团聚、感谢支持,但他(她)之所以不辞辛劳、不惜破费,还希望你扮演三个角色:
其一,作为这一活动的目击者与见证人,亲身感受主人的实力与地位。这是他(她)自己单独消费所无法完成的;
其二,你还应该是一个传播者,附带有向外传播这一盛况的义务;
其三,协助主人完成摆谱的仪式,你与成排的餐桌、雅致的布景和专业的表演者一样,都是这盛大场面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在这场生活的戏剧中,你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广告员。既要被别人看,又要看人和物,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
与各种个人化的高消费相比,庆典因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名目,又有众多宾客分享,所以要显得名正言顺得多。人们的注意力被高尚的庆祝主题所吸引,往往忽略了其中蕴含的炫耀性动机。比如米塔尔嫁女,虽然浪费严重,但因为出于“爱女儿”的名义,抵消了很多人的反感,很多人还觉得羡慕不已。庆典正成为现今个人与企业最“合法”的摆谱手段。
因为有这个特点,即使是顶级权贵,对庆典活动也情有独钟。2005年1月20日,为庆祝乔治·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其幕僚班子精心策划了为期四天的庆典活动。就职仪式的前两天,庆典“热身”就拉开了帷幕,各种类型的聚会、###和文艺表演,营造出举国欢庆的气氛。就职典礼仪式邀请了1000位贵宾,包括美国全体国会议员、最高法院法官、各州州长以及前来祝贺的外国领导人和各国使节,另外约有5000名军人助阵。典礼结束后,布什在国会大厦内举办丰盛的招待午宴。随后,他和夫人劳拉以及副总统夫妇在大厦的台阶上检阅仪仗队和军乐队,随后乘坐新的卡迪拉克防弹房车前往白宫。马路两旁,警察和军人排成密密的人墙。1万多人的巡游队伍浩浩荡荡而过。据估计,有25万人现场观看,50万人参加从国会大厦到白宫的游行。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盛大排场(2)
这场就职典礼的系列活动耗资约5000万美元,堪称美国历史上最盛大、最豪华的总统就职典礼。之所以安排得如此隆重,除了有团体和个人捧场之外,也和布什本人的喜好有关。这是显示他前四年成就与总统威仪的最好方式。有美国媒体认为,布什不排除有利用这种方式确立布什家族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考虑。或许,他还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美国的大国气派,一扫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晦气”。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名人点缀
除了规模大之外,参与者的级别也非常重要。在私人性的活动中,人们往往会邀请一些领导人物和贵客到场,而在企业庆典活动和各类会务、论坛上,知名人士的出席是活动效果的保障。这类人物的到场具有为主办者帮衬的功能,活动的档次得到了提升,主办者的社会关系、活动能力也得到了验证。
2005年5月22日,李晓华领衔的华达国际控股公司在北京成立。李晓华凭着他多年的慈善活动积累的政界关系,请来了多位政要参加成立庆典,包括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和万国权,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原国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等。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司马义·艾买提、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日本众议院议员山川义三等送来了花篮,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法国总统希拉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金永健发来了贺电。在如此盛大场景的光耀之下,李晓华豪情宣布:“未来华达企业和我的新目标就是进军世界500强!”
邀请哪一类贵宾效果最好?首要的就是知名度。客人的知名度最能给主人(主办者)带来荣耀。在这方面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他卸任后,立即被世界各国的企业盯上,频繁受邀到各地演讲。2002年5月,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以25万美元的代价,首次将卸任后的克林顿请到中国。第二年,剑南春集团又邀请克林顿入川进行演讲,两个小时的作秀,让克林顿赚走了40万美元。2005年9月,克林顿再次受邀来到中国,旋风般地经过郑州、昆明、杭州、北京等城市,在高尔夫球赛上开杆,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在事先确定了他将参加第五届“西湖论剑”后,阿里巴巴主席马云逢会便讲:“我们请克林顿来作主题发言,他是世界贸易推崇者,也是互联网的推动者。”
演艺明星是装点门面的当然对象。不管是企业的发布会还是私人的宴请活动,能够邀请到这类人物到场助兴,都是让主办者备感脸上有光的事情。“词坛怪才”张俊以在出事以前,许多女歌手都想请他写歌词,或推荐上晚会。张俊以也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关系来烘托自己。在洽谈广告业务、宴请宾客时,他总喜欢带上几位美女歌手共赴宴会。有一次,他与某外地广告客户洽谈一笔大广告,为做成生意,他向客户大谈自己和许多内地、港台甚至海外明星的关系。为证明不是吹牛,张俊以当场给两位知名女歌星打电话。不一会儿,两位女歌星按时赶到,与张俊以的广告客户一起吃饭、合影。此举让客户佩服得不得了,这笔生意很快谈成。
这几年,随着大众欣赏趣味的提高,艺术家、知名学者也成了企业界热衷邀请的贵宾。比如画家陈丹青、音乐家谭盾、前卫艺术家艾未未,就经常在各类奢侈品的发布会上流连。有了他们,这些商品也仿佛沾染了高雅的艺术气息。2002年9月,香港英皇老板杨受成投资的一家钟表珠宝店在上海梅陇镇广场开张。前来捧场的人物除了英皇旗下的谢霆锋、陈冠希、容祖儿等一众明星,记者们还认出了一位教育界的前辈和一位文学界的名人,感到这是能起“压场子”作用的重要砝码。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与高位者同行
顶级人物的光亮最为耀眼,但是想请这类人物专门为你捧场、让你沾光,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自己主动上前,与这些位高权重者坐在一起,同台亮相,也能让别人产生“合理联想”。人们的第一反应将是:他肯定是有一定身份的人,否则怎么会有机会与这些大人物呆在一起呢?说不定,还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和深入的交往呢。
美国历届总统上任后,都要举办国宴来答谢帮助过他的各路神仙。这第一次国宴的入场券,可谓是精英人士们争相抢夺的宝物。约翰·肯尼迪总统的社交秘书利蒂希亚回忆说,曾经有人向他行贿5000美元,只为了能够出席一次国宴;林登·约翰逊总统的社交秘书贝希·埃布尔则回忆说,曾有一个男子打电话给他,说自己的妻子马上就要去世了,惟一的愿望就是能参加一次国宴。埃布尔把这对夫妇邀请到了白宫,可是过了很久,他又遇到了他们;小布什上任后的第一次国宴,也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许多人施展各种手段以获得一张请柬。国宴开始前,布什的“军师”卡尔·罗夫收到了40多个人打来的电话或是发来的电子邮件。罗夫不得不对所有这些人说不,因为这次国宴的名额限制实在严格。
中国的商人们也逐渐学会了利用与领导人同行的机会,来提升自己与企业的形象。2002年,浙江星际实业董事长陈时升在电视里看到,新希望集团刘永言跟随国家领导人一起出访,于是开始密切关注领导人的出访安排。2003年底,总理###将携经贸代表团出访非洲,于是陈时升在一次饭桌上向温州贸促会的人提出了申请随团指标的想法。很快,温州分到了两个指标,陈通过各项审查,如愿入选。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到2006年,已有40多位温州商人与###、###、###等国家领导人一起飞往了世界各地。紓紜矠
有分析人士认为,和领导人同行虽然可能获得一些现实的商业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政府对他们的认可,等于开了一张特别的信用证,对商业来往是大有帮助的。对这些企业家个人来说,也借此踏进了一个更高的交际圈子。
著名商界领袖也是后进者们想要攀附的对象,有人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2006年6月底,经过数次的网上竞价,步步高电子公司创始人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的捐赠承诺,获得了一次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段永平和他的妻子、朋友共7人一起,与巴菲特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叫做Smith & Wollensky的牛排馆一起吃了一顿饭,已经处于半隐退状态的段永平立即成为媒体的焦点。有人查出,段永平目前的个人资产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
6。“装腔作势”:强者自有强者的气派(1)
[神态举止]速度较慢、幅度稍大、从容不迫,是权势人物走路的突出特点。
[语气腔调]强者有强者的表达方式,他(她)一开口,不管他(她)说的是什么,气势与腔调就与其他人不同,不知不觉地宣示着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是公众从生活中得到的结论,也是很多人对强者的期待。
[仪表打扮]那些老板、经理们很清楚,他们穿衣打扮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或者亲切,也不是让自己更舒服,而是展示出权威性,甚至保持与部下的距离。
上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以火箭般的速度登上了德国权力的顶峰。他的法宝之一,就是他那富有蛊惑力的演讲和救世主般的举止神态。他展现给公众的有力的手势、坚毅的神情、铿锵的语调,以及不容置辩、舍我其谁的口气,强烈震撼了德国的普通民众和上层精英,让处于经济衰退中的德国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人们说,这才像一个帝国的元首。举国上下狂热地崇拜他,有人见到他时,像“触了电一样浑身颤抖”。
以下是一些回忆录中对希特勒神态举止、演讲风格的描述:
“他走路总是步伐稳健,从容不迫。当他走向欢迎的人群时,他的步伐近乎是庄严的”;
“他在演讲前一定要沉默很长的时间,一直等到群众由闹到静,他才在惯用的低沉语调中开始演说……先是很低很低的声音,全场的人连呼吸都可听得见时,然后突然抬起头,挺直胸,瞪圆眼珠,有节奏地将每一个煽动性的词语呐喊出来”;
“他喜欢挥舞拳头,用拳头砸向掌心,或是用手指指向前方,或是将握紧的手掌伸开”;
“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坚定,常常放射出审视的目光。讲话时既能释放出热情,又能表达愤怒、冷淡和蔑视……”
这些动作、表情、语调,都是典型的领导者与强力人物的标志,释放出有关力量、权威、信心的强烈信号。
其实,早年的希特勒是个腼腆、沉默的人,在政治运动中经常手足无措,被上司评论为缺乏组织才能、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后来人们所知的这些做派,都是他长时间严格训练的结果。他在纳粹党内崛起时,就已经开始在私下里练习他那著名的手势。
希特勒上台之后,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特地将歌剧演员保罗请来,作为希特勒的形象教练。他们预先把希特勒的各种手势拍照下来,选择出那些能够加强他高高在上的领袖形象的动作。对希特勒在公开场所的一举一动,包括如何走下汽车、如何与人握手、如何步入会场,以及在大小型庆祝活动中的问候方式等等,保罗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在参加重大演讲前,保罗和希特勒都要预先排练,有时直到深夜。
尽管在今天的人看来,希特勒的表现有些夸张——这种夸张迎合了当时环境下德国民众的情绪,不过如果除去夸张的成分,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的这些动作、表情、语调,也为古往今来的领袖、成功者、布道者、有钱人等强势人物广泛使用,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有的动作、表情、语调,以及衣着打扮、仪表姿势等,构成了强势人物的独特气质,在他们身上标示着不同的身份记号。人们根据生活的经验,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领袖自有领袖的风度,为官者自有为官者的仪态,有钱人自有有钱人的派头。民间类似的说法有“官有官体”,“财大气粗”等等。“官体”、“气粗”就是一套符号系统,通过它们,普通百姓判断这个人物是否有权或有钱,上层阶级决定是否接纳他为其中一员。如果没有与身份相对应的仪态、气度,人们就会自然地产生怀疑;即使身份属实,也会抱着本能的排斥、轻视心理。
也就是说,这些仪态、气度不仅是人们用来识别成功者的标签,也是他们内心中对成功者的期待,不仅“是如此”,而且“应如此”。他们需要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样子,领导者有领导者的样子。希特勒正是因为满足了当时的德国对元首形象的期待,顺利地爬上元首的宝座,并至死都牢牢地把持着政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6。“装腔作势”:强者自有强者的气派(2)
在现实中,大凡成功者都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独特符号,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强势身份信息。而那些希望自己跃上一个更高台阶,希望在谈判交易中获得强势地位的人,也会以相应的方式“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当然表现过度将会遭致他人的反感,不过,如果有相应的资源作支撑,又没有伤害他人的自尊,人们将愿意以他显示出来的身份看待他、接纳他。
有些精英人物为了培养自己下一代的领袖气质,在孩子很小时就带着他们参加各种高层会晤,让他们耳濡目染,现场学习上层人士的行为举止。在李泽钜和李泽楷###岁时,李嘉诚便为他们专设小椅子,让他们列席公司的董事会。现在的李泽楷讲英语时带着极夸张的腔调,很像富贵圈中骄纵的小公子,穿着上则钟情于双襟西装及吊带,显得非常洋化;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少年时期,他的父亲连震东经常带着他出入名门,参加名流聚会,养成了他的公子做派;河北巨力集团总裁杨子在他14岁时,也遵照父亲的要求穿着小西装,挂着胸牌,和长辈们一起参加公司高层会议。
西方有句名言:“你可以先装扮成‘那个样子’,直到你成为‘那个样子’。”这在竞选过程中是绝对的真理。参选人首先要把自己当成领导者,然后选民才可能相信他能够作为领导者,并愿意投票给他。也就是说,只有先“处其位”,而后才可能“谋其政”。这是一个提前上位的过程。不管是否当选,每个参选人在心理上都已经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领导职务。
形象设计师英格丽·张告诫人们,像领导那样举止,像领导那样说话,那么,你就是领导。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神态举止(1)
我们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在他开口说话之前就已获得。眼神(表情)、步伐、手势、站与坐的姿态等等,都在无声地、随时随地地发射着他的个人信息,给别人制造相应的印象。与口头语言相比,这些被称为“肢体语言”的东西泄露出来的内容,往往更让人可信,传播速度也更快。
成功者、强势人物大都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即使面临困难也是如此),在他人面前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出一股与平头百姓不同的风采,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有来头的人物,尊敬之意也油然而生。有的人通过专门的学习与锻炼,着意释放比实际身份更强大的信号,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在人的诸种神态举止中,眼神具有最强大的、近乎神秘的力量。平和、沉稳的目光显示出从容和自信,瞳孔适当放大、面孔舒张表明意气风发、稳操胜券,眼睛一眨也不眨表明坚强与决心,眯缝着眼睛(或者用余光扫视)显现出一种轻蔑,死盯着别人不放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威慑力——老板对其部下经常会使用这种眼神。这些都是权威人物、强势者经常使用的眼神。精通这套目光语言的人,会在不同的情境运用不同的眼神。当他面对比自己更强势的人物或者自己有所求的对象时,他会盯着对方看,显示自己的自信;当他自己处于明显的高位或者被别人乞求时,就有意不看着对方说话,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社会,权势者的表情以严肃、庄重为主,让别人从畏惧中产生敬重;到了现代社会,在平等观念和自由选择权的冲击下,权势者的表情发展为以微笑为主,微笑成为胜利、强势的主要符号。萨达姆·侯赛因在法官宣布休庭或者被强制带离法庭时,都会微笑着面对电视镜头,以表明他的反抗取得了胜利。企业老总们为杂志提供照片,大都会选择带着微笑表情的。虽然大笑可能更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深沉可能看起来更“酷”、更有内涵,但似乎只有微笑,才是成功与信心的最好表示。
1988年,当比尔·盖茨着手开发视窗系统的时候,既是伙伴、又是对手的苹果公司向美国联邦政府提起诉讼,称微软在其最新的视窗系统中窃取了他们的图形显示方法。让比尔·盖茨不可思议的是,就在苹果公司提起诉讼的前一天,他还与苹果公司的总裁约翰·斯考共同参加了一次商务会谈,会上约翰·斯考还频频向比尔传递微笑。想到这一点,比尔·盖茨的肺都快被气炸了:这无异是向我宣战,是在公共关系上的重大突袭!约翰·斯考的微笑是强者的信号,它似乎在以稳操胜券的姿态对比尔说:“嘿嘿,你蹦跶不了几天了!”
俄国石油大亨、尤科斯石油公司前CEO霍多尔科夫斯基在铁笼中的微笑,堪称人类史上最摄人心魂的强者的微笑。2003年10月,霍多尔科夫斯基被俄国当局逮捕。在电视画面上,人们一次次看到关在铁笼中的他露出平和的、甚至灿烂的微笑。通过这种仅有的与公众沟通的方式,霍多尔科夫斯基不仅要告诉人们,他是一个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而不是抢劫财富的强盗),还试图表明,他在与俄政府的对抗中是胜利者。胜利有两重含义:一,他终将无罪获释;二,即使不能获释,他也具有道义上的优势,他只是###中的牺牲品。很显然,这种微笑不是俄罗斯官方希望看到的,但对他的支持者却是莫大的鼓舞。
手势是另一种经常被使用的符号。人体行为学家惊奇地发现,西方的领导人在公开讲演时,会不约而同地使用极其相似的手势——手掌在胸前相对,仿佛中间有一个箱子,或者整个手臂都朝下砍下。这种被称为“箱式”的手势,自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展现以来,频频在人们眼前闪现,似乎成了政治家的专利。在某一天的电视节目上,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不同会议上,居然用着同样的动作演讲,看电视的人不由得猜测,他们一定参加了同一个演讲培训班。
。 想看书来
神态举止(2)
行走、坐或站的姿势,也无声地透露出当事人的身份信息。速度较慢、幅度稍大、从容不迫,是权势人物走路的突出特点。在美国,有人开设了一个叫“如何像亿万富翁那样走路”的讲习班,要求受训者“挺胸、抬头、腹部向前略倾,目光略为垂视,双脚略为八字,双手永远不要放在身体前”。据称,来参加这个讲座的人成千上万。有的年轻人表示,他们是为了用这种泰然自若的帝王气派的走步方式吸引女性。
在站立的姿态方面,英国查尔斯王子是权贵人物的榜样。他在公共场所的标准站姿是,双手自然地背在背后,身体挺直,视线凝视远方,仿佛在巡视自家的花园,又隐约包含着一股帝王雄视四方的气概。
权势人物或信心良好的人,在就座时也有共同的特点:一般会坐在整个椅面上(而不会坐在椅子的一角或边缘),上身略微倾斜地靠在椅背上(不会缩着脖子或者向上挺直,那分别是卑屈的与“受训”的姿势),双腿自然分开或交叉着向前方伸展(不是紧紧并拢),两臂向外张开(不是夹着身子或规矩地并放在膝盖上),尽可能地占领空间。这种稳定地占据座位的姿态,显示出他对坐到这个位子上的充分信心,不是被“赐坐”和“靠边坐”的角色。这一做法是人从动物时代继承下来的本能,为的是让自己看起来更伟大。
在整体形象上,强势者给人们的感觉,或是神采奕奕气宇轩昂,或是威风八面霸气十足。不过也有一些特例。在很多国家,弱不禁风、病恹恹的样子都曾经是上层阶级的标志。因为贵族不需要像穷人那样每天在太阳底下劳作,衣食住行都有人伺候,身体自然孱弱。这种病弱样子也成了一种值得荣耀的形象。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中说,中国的旧文人“愿秋天的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自是一种风流。现在,病弱状态有时被技术精英们当成一种职业标志,有的公职人员则以它作为自己为公务操劳的证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语气腔调(1)
强者有强者的表达方式,他(她)一开口,不管他(她)说的是什么,气势与腔调就与其他人不同,不知不觉地宣示着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是公众从生活中得到的结论,也是很多人对强者的期待。如果你属于偶像性或者领袖性人物,似乎更应该如此,因为很多人从你身上寻找信心和力量。如果你站在强者之列,却没有强者说话的口气,人们将会感到怀疑、失望和沮丧。
语言是一个人传达自我的最重要媒介,也是别人了解他的最重要渠道。“说什么”很重要,“怎样说”同样重要。说话的口气、腔调、用语中,都透露出你的现实状况与内心想法。从事“猎头”工作的人事经理,在确定候选目标之后常常要先和候选人在电话里交谈几分钟,从对方说话的语调里,就能大致感受到他的能力与性格特征。
从说话的基本姿态上,强势人物大都表现出自信、坚定、不含糊、“口气大”的特点。1993年初,冯仑专程到深圳拜访王石。王石在他的书中回忆了他们的最初会面:“学者型的冯仑,谈起话来洋洋洒洒饶有风趣:‘早就听说深圳有几个年轻人捣鼓股份制筹集资金,提出规范化,影响很正面,做得聪明,特来学习交流。我介绍一下万通的情况:几个秀才下海成立万通,赚了钱,但秀才赚钱不为财,为理想,将来还要报效社会;第二层意思:目前赚钱机会很好,企业要像酵母菌一样膨胀扩张;第三层意思:同万科合作发展业务。’”紓紞矠
冯仑的这番表述,带着明显的机关味道,还有一股子居高临下的架势。在中国推行市场经济的最初年代,“下海”者大都从体制内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与大腹便便的肚子一样,都显示出谈话者“高贵”出身(而非“泥腿子洗脚上岸”式的草根阶层),属于有来头的,因而在当时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技术层面,强势者说话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
1. 共产党语速偏慢,从容不迫,体现沉着、稳重和坦然。除非年轻的领导人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