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孔明真相-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3)
为了拉拢手下人一起降魏,韩综故意放纵将士抢掠民众,然后放风说孙权要收治将吏以下的士兵。与此同时,韩综把自己的姑表姊妹纷纷份嫁给将吏,并把自己的婢女小妾赐给心腹之将。经过这番公关活动,将士们终于与韩综绑在一块,一切投降了曹魏。
  曹叡封韩综为广阳侯。然后韩综便反过来不断骚扰东吴,在吴魏边界线上残害东吴民众。孙权为此大伤脑筋。
  (《三国志。韩当传》: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魏以为将军,封广阳侯。数犯边境杀害人民,权常切齿。)
  (《三国志。韩当传》引《吴书》:综欲叛,恐左右不从,因讽使劫略,示欲饶之,转相仿效,为行旅大患。后因诈言被诏,以部曲为寇盗见劫让,云“将吏以下,当并守治”,又言恐罪自及。左右因曰:“惟当去而。”遂共图计,以当葬父,尽呼亲戚姑姊,悉以嫁将吏,所幸婢妾,皆赐与亲近,杀牛饮酒歃血为盟,与共盟誓。)
  韩综投降后的第二年,东吴将军翟丹又叛降了曹魏。而曹休则因为这两起叛降事件得到了曹叡的嘉奖,并被封为大司马。
  孙权非常担心这两次投降事件会引起连锁反应,为此他不得不下令:今后将领犯罪,三次触犯法律后才讨论是否处罚。
  (《三国志。曹休传》: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引《江表传》: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由于要应付叛将的骚扰,还要防范新的叛降事件,此时的孙权自然无法按照诸葛亮的请求去出兵北征。只不过孙权的这些苦恼,诸葛亮暂时不得而知。所以诸葛亮还是按部就班地布置着自己的北伐事宜。
  得三郡
  建兴六年春天,蜀汉三军终于布置停当。随着诸葛亮命令的下达,各路人路依次进发。
  赵云、邓芝占据了箕谷,果然吸引了曹魏军队的注意力,大将军曹真赶快率军前去抵抗。诸葛亮乘机率主力攻出了祁山。
  蜀军出了祁山,便能看到横亘于面前的曹魏三郡:陇西、天水、南安。此三郡由于离汉中较近,百姓心情一直比较紧张。张鲁投降后,曹操曾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移民行动,逼迫汉中数万余户居民越过此三郡,搬迁到了长安及其附近的城市。面对这乱糟糟的局面,三郡百姓自然是忐忑不安,甚至做好了搬迁的准备。当时的雍州刺史张即给曹操出了个主意:给三郡的将领、官吏放假,让他们为自己盖房子,造水碓,这才把老百姓稳定了下来。
  此次诸葛亮大军突然攻到了眼前,三郡居民又一次紧张了起来。不过这三郡吏民的表现倒是各不相同。
  先看南安郡,其太守首先弃城逃跑,剩下来的官吏派人送信给诸葛亮,说别攻城了,我们愿意投降。
  再看天水郡,太守马遵与从事姜维等郡吏恰巧外出,马遵听说蜀军来攻,便吓得不敢回去,打算向东赶往上邽,投奔现任雍州刺史郭淮。姜维担心自己母亲的安危,于是返回到冀县(天水郡守的治理之地),冀县的官吏、民众不让姜维进城,有人说他是叛贼,有人建议他代表冀县去和诸葛亮谈判投降的事情。姜维无奈,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三国志。姜维传》: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卻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4)
与南安、天水郡相比,陇西郡的表现非常突出。陇西郡太守游楚召开吏民大会,高声说:“本郡守平时对大家没有什么恩德。如今蜀兵来临,各郡吏民纷纷响应诸葛亮,这可是诸位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呀。本太守誓死为国家坚守此郡,想投降的人现在就可以把我的脑袋拿过去。”
  根据《魏略》记载,游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可以说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而他大义凌然的态度也激起了民众的决心,他们纷纷含泪发誓:“誓死与明府并肩战斗,绝无贰心。”
  游楚又给大家分析了一下当前的情况,他说:“如果大家还拿不定主意,那么我可以为你们出个主意。如今南安、天水已经响应了诸葛亮,敌人肯定会马上攻过来。大家先好好抵抗,等国家救兵到来,敌人必然离开,那么各位都是守义之人,自然都会加官晋爵。如果救兵不来,蜀兵又攻得急,你们再取了我的脑袋投降也不迟啊。”
  游楚将陇西郡吏民安定下来,然后开始加紧部署城防。不久以后,蜀兵攻到城下。游楚派遣长史马颙出城列阵以对,自己则在城上对蜀将说:“如果你们能切断陇西和东边的联系,那么一月之内则陇西必会不攻自破;如果不能,那么你们只会白浪费功夫。”
  游楚的话刚说完,马颙的阵仗便开始擂鼓齐鸣,杀向蜀兵。蜀兵不敢应战,仓皇退走。诸位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蜀兵会惧怕陇西的守兵?这只能说明孔明派来的人马较少,而且这些人马无名将率领,且将帅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中。
  (《三国志。张即传》引《魏略》:楚为人慷慨,历位宰守,所在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吏民骚动。天水、南安太守各弃郡东下,楚独据陇西,召会吏民,谓之曰:“太守无恩德。今蜀兵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此亦诸卿富贵之秋也。太守本为国家守郡,义在必死,卿诸人便可取太守头持往。”吏民皆涕泪,言“死生当与明府同,无有二心”。楚复言:“卿曹若不原,我为卿画一计。今东二郡已去,必将寇来,但可共坚守。若国家救到,寇必去,是为一郡守义,人人获爵宠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将蜀兵,就攻陇西。楚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于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使颙鸣鼓击之,蜀人乃去。)
  诸葛亮虽然没有拿下陇西郡,但北方的安定郡却响应了诸葛亮。从地图上看,安定郡已经靠近了北边羌胡人的地界。此郡由于###。以往就发生过多次叛乱行为,所以此次响应诸葛亮也可理解。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失良机
  第一次北伐,响应诸葛亮的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看起来,诸葛亮取得的战绩似乎不错。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加快进军的步伐。相反,他对于三郡的“响应”却是疑虑重重。其实,“响应”是一个很暧昧的口号,响应不同于投降,响应意味着目标之一致。也就是说,你诸葛亮要消灭曹魏,而我三郡也反曹魏。那么你蜀兵就不能在我三郡之内烧杀抢掠。如果你诸葛亮来进攻我,那么你就是在搞“窝里斗”,是在内耗反曹力量。
  由此看来,所谓“响应”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假意应承,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等蜀兵撤退后,挑头响应的人一消失,三郡仍会回归曹魏。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5)
可以说,三郡“响应”不仅没有给诸葛亮带来多大的好处,反而增加了他决策的难度。根据史书记载,三郡“响应”后,诸葛亮不仅没有派人进驻三郡之主城(郡守治理之城),而且还规定士兵不得入城抢劫。用《三国志》的话说,诸葛亮的北伐军是“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如此一来,三郡中的粮草财物也一直没有转入蜀兵之手。
  与此同时,蜀兵北伐的脚步也慢了下来。连诸葛亮自己都在怀疑,三郡之“响应”可能有诈。所以他命令驻蜀军步步扎营,谨慎推进。就这样,便把宝贵的时间给浪费了。
  《三国志》曾引《袁子》话:“蜀兵是轻锐部队,且缺少良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疑虑中尝试着行动的;况且想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应该急功近利,所以面对三郡的‘响应’,诸葛亮并没有乘势挺进。”
  有人问袁子:“你怎么知道诸葛亮存在疑虑之心?”袁子回答:“诸葛亮刚出祁山时,缓慢而滞重,后来三郡转降,诸葛亮却没有进兵。等到诸葛亮想战斗,而且表现出勇敢善战的样子后,三郡反而没有赶快响应。这些都是诸葛亮疑心太重而造成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袁子》: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失街亭
  有些事情,看起来似乎是好事情,但很有可能会变成坏事。比如:三郡之“响应”诸葛亮。
  由于三郡之“响应”出乎诸葛亮意料,所以它扰乱了诸葛亮的进军思路,滞缓了诸葛亮的进军步伐。也就给曹魏方面留下了充裕的应对时间。
  就在诸葛亮小心谨慎,一步一步慢慢前进的时候,曹叡已经迅速西镇长安,且安排张郃前来###。
  曹叡显然已经知道,赵云、邓芝在箕谷一线仅仅是佯攻,真正的主力是从祁山攻出来的部队。所以曹叡给张郃派了五万人马。
  面对张郃的进逼,诸葛亮赶快命马谡赴街亭进行阻击。后来毛泽东在对诸葛亮的这种安排进行了批评,毛泽东认为:如此重大决战,诸葛亮应该亲临前线进行指挥。
  毛泽东的批评不可谓不透彻。曹魏派来了五万人马,且由能征惯战的张郃率领,诸葛亮为什么仅仅派出个先锋官呢?
  顺着毛泽东的批评,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那时已经胆怯了。
  史书上只记载了马谡带领先遣队赶赴街亭,蜀汉其他人马怎样安置的,史书上却并无半点记载。魏延此时在哪里?吴壹此时又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曹魏境内,只有陇西郡遇到过蜀兵的小规模进攻,而且很快就撤退了。所以,蜀军主力当时处于非战斗状态。他们要么是正在劫掠未“响应”之地的百姓,要么就是正在准备撤回汉中。也就是说,诸葛亮派马谡赴街亭,是要让他掩护主力部队后撤。
  诸位可能有些疑惑:马谡不是先锋官吗?怎么又要负责断后了呢?这只能说明,诸葛亮认为情况紧迫,已经来不及派出断后将领,只能就地将先锋官转为断后官。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诸葛亮特意吩咐马谡:一定要在关卡要道布防。这样布防的好处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也好撤退。只可惜诸葛亮没有把这个好处告诉马谡,结果导致后来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以为马谡是自己的心腹,平时两人交情甚笃,此时应该对自己的意图心知肚明。可马谡毕竟不是诸葛亮肚子里的蛔虫。你不告诉他你的真实意图,指望他心领神会。那也太高估二人之间的默契程度了。
  马谡是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他没有想到诸葛亮的命令里还有个“打不过就跑”的含义。于是他擅作主张,把阵营扎在了高山之上。那意思很明白:我就是要吸引魏军来攻山,等丞相的大部队来抄敌人后路时,我再突然杀向山下。那时候敌人腹背受敌,焉能不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6)
马谡的副将王平则不这么理解,他认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既然丞相已经吩咐过要驻扎在关卡要道,那么我们就不能改变他的计划部署。再说山上没水,万一魏军断了汲水道,山上士兵的生活都成问题。所以王平再三劝马谡不要上山,但马谡脑子里只剩下些纸上谈兵的东西了,哪能顾得上眼前的事实。他留给王平一千人马,然后把剩下的士兵全带到了山上。
  张郃的人马已经来到了山下。马谡紧张地等待着,准备在敌军爬上半山坡的时候突然出击,将敌人打下山去。
  奇怪的是魏军并没有爬山,而是把这座山包围了起来,然后在山下不紧不慢地驻扎了下来。
  张郃不上山是有理由的,他倒不是害怕被山上的蜀军攻击,他是怕万一蜀军援兵来到,他将受到两面夹击。所以,他干脆先把马谡围起来,然后再寻找战机。
  张郃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一直没有前来决战。
  马谡在山上等得着急了,他心想为什么丞相的大部队还不来呀。他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魏军兵马只有五万。只要诸葛亮十万大军杀过来,再加上他马谡居高临下的攻击,张郃的人马就会顷刻间崩溃。
  只可惜那时的通信条件不发达,否则马谡一个手机打过去,也可以直接要求诸葛亮调整部署呀。
  然而,根据诸葛亮一生谨慎的性格看,即使诸葛亮得到了马谡的汇报,他也未必敢来和张郃决战。毕竟这是战前部署中没有的内容呀。
  驻扎在山下的王平,可能已经派快马向诸葛亮汇报了请况。所以,后来在追查责任时,王平一点也没事,反而是受到了嘉奖。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论:诸葛亮已经得知了马谡被包围的消息。可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依然没有改变原来的计划,也没有派一兵一卒去援助马谡。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袁子说这句话,原本是想夸诸葛亮勇敢善战。但却间接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即:全军撤退,马谡负责为主力断后。可惜马谡自己不明白,还以为自己的任务是打前锋呢。
  马谡继续等待,一直等到肚子饿了,还不见魏军爬上山来。这时候,负责做饭的士兵前来报告,说汲水道已被切断,山上也找不到水,根本无法做饭。
  渐渐的,有士兵开始抱怨了,说肚子饿得咕咕叫,这仗还怎么打呀?
  听着士兵们的抱怨,马谡的脑袋一下就大了。他心说,我熟读兵书,从来没有听说因为做饭找不到水而导致失败的,看来今天我将成为这种失败的典型案例了。
  后来士兵们实在饿得受不了了,马谡只好强行下山突围,结果被魏军好一顿痛击,蜀军死伤惨重,只有马谡和少数士兵逃脱了。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王平比较狡猾,他带领的一千人马在比较远的地方扎营,所以没有陷入张郃的包围圈,但他也没有去策应马谡的突围行动。看见马谡的兵马被敌人大砍大杀,他也只能力求自保,乘早撤退。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全线撤退
  街亭虽然丢失,但诸葛亮的人马依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可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却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刘禅在给北伐军做战前动员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也就是说,北伐军有二十万人。虽然这有可能使一种激励自我的夸张说法,但人数在十万以上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7)
《三国志。马良传》引《襄阳记》曾有这样一句话:“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就是说,诸葛亮杀马谡时,有十万人为他垂泪。这垂泪的人自然主要是北伐的军人。
  《汉晋春秋》中有一段诸葛亮的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也说明,诸葛亮的士兵数量绝对超过了曹真和张郃的人马。
  也许是从街亭逃回的士兵夸大了魏军的人数,使诸葛亮失去了决战的勇气;也许是诸葛亮担心敌人的援军还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总之,他不想再继续在这个战场上呆下去了。当然这也体现了诸葛亮一贯谨慎的风格。
  全线撤退,意味着也要放弃已经“响应”了诸葛亮的三郡。早知这样,还真不如强行进城抢粮呢。为了弥补损失,诸葛亮对士兵下令,把西县一千多家居民驱往汉中。
  舍车保帅
  街亭之失,马谡罪责难逃,但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后人常说,诸葛亮错就错在使用马谡作先锋官。要我说,诸葛亮还有两个更大的错误。错误之一是,他没有和马谡进行很好的沟通,致使马谡将掩护撤退理解成了诱敌决战;错误之二是,当魏军包围马谡时,诸葛亮没有勇敢地抄敌人后路,表现出了怯懦的指挥行为。
  假如在张郃包围马谡的时候,诸葛亮能率大军前来决战,马谡率山上士兵同时杀下来,那么张郃就一定会被击溃。要知道,蜀军北伐部队数量要远远多于张郃的兵马。
  遗憾的是,拥有人数优势的诸葛亮却没有战胜敌人的信心,于是他的大部队也便没有出现在街亭战场上。结果致使马谡遭到了惨败。
  张郃一定也很奇怪,他在包围马谡的时候,竟然没有遇到蜀军的其他攻击。结果让他很轻松就把马谡的大部分人马歼灭了。
  其实,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过在街亭展开大决战。后人一提诸葛亮北伐,总对“失街亭”叹息不已。实际上,失街亭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街亭只是个阻击点,早晚都是要丢掉的。假如没有牺牲过多的士兵,诸葛亮的全身而退也算是第一次北伐的不错成绩。可就是因为“失街亭”搭上了很多士兵的性命,才使得这次北伐变成了一次完败的战争。
  后来马谡被诸葛亮斩杀了。据说他临死前一句怨言也没有。其实他是完全有理由申辩的。因为诸葛亮事先没有讲明白,街亭之战是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战斗。这种沟通的失误,两人都有责任。
  尽管诸葛亮曾经交待过,一定要在要道关卡处布防。但假如是为了吸引敌人包围,然后为大部队创造反包围的良机,又何必要进行正面阻击呢?上山扎营不是更好吗?我成功将敌人牵制在了山下,可你大部队迟迟不来,这能怪我吗?总而言之,马谡有着充分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遗憾的是,马谡并没有为自己开脱。因为他不想牵连诸葛亮。诸葛亮平时待他就像对待亲儿子一样,他怎能指责诸葛亮呢?可是,如果不为自己辩解的话,自己肯定就是死罪一条啊。痛苦万分之际,马谡选择了逃跑。他希望以自己的消失来成全诸葛亮的名节。
  然而,马谡后来还是被抓了起来,而且他还连累丞相长史向朗丢了官职。
  (《三国志。向朗传》: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马谡被下大狱后,没有再为自己辩解。他勇敢地选择了死亡。
  马谡的生死问题,就在诸葛亮一句话上。如果诸葛亮能承认是自己当初没有把话讲明白,才让马谡把掩护撤退理解成了诱敌决战。那么马谡的责任就会立马解除。但此次战役的失败责任将会由诸葛亮一个人承担。
  后来诸葛亮在反思这场战役的时候,说自己“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三国志。诸葛亮传》),等于他承认自己当时的确胆怯了。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明说自己派马谡是为了掩护大军撤退,他反而在另外的场合表明:自己原本是想吞没曹魏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8)
据说诸葛亮回到汉中后,曾有很多人来讨好他,说这次北伐打得魏军闻风丧胆,三郡投降不说,还俘获了姜维,抢来了几千名人口,这样的成绩可真是可喜可贺呀。诸葛亮则回答说:“天下是汉家的天下,可大多数人民还生活在别人的统治下。这点成绩有什么可祝贺的。”诸葛亮这话给人的感觉便是:我之所以北伐,不是要抢些地盘,我是要吞并曹魏,平定天下。这句话无疑也有另一层意思:如果不是马谡丢了街亭,我本来是有希望吞并曹魏的。由此一来,马谡便彻底背上了导致北伐失败的罪名。这句话同时也掩盖了一个事实:诸葛亮本来就没想和张郃决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于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蒋琬曾经劝说诸葛亮不要杀马谡,但诸葛亮说这是为了严明法纪。其实,他不过是要找一个替罪羊而已。死了那么多士兵,总要有人负责的吧。
  (《三国志。马良传》引《襄阳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失利后的反思
  回到宫廷后,诸葛亮向刘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检讨,并请求自贬三级。当然这个所谓的自贬也只是做个样子的。因为他自贬后的官职仍然不低,任右将军,继续行丞相事。也就是说,自贬并不影响诸葛亮在蜀汉的执政权力。
  (《三国志。诸葛亮传》: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在自贬三级的同时,诸葛亮也对北伐失利的所有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其中对赵云的处罚显然是过重了。
  街亭失利,使得蜀军仓皇撤退,主力部队的人马、粮草和辎重器械丢失不少。而负责佯攻的赵云、邓芝部队则是另一种表现。赵云在箕谷亲自断后,把所有的军资粮草都带回了汉中,而且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曰: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按照赵云这种出色的表现,应该受到奖赏才对。但他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被诸葛亮贬为了镇东将军。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陈寿在这里说赵云“不至大败”,那就是说赵云至少是有小败了。叫我说,既然赵云不损一兵一卒,根本就不算败。
  赵云的任务是佯攻。没有必要打败曹真,只要牵制住曹真不分兵对付诸葛亮的主力就可以了。很显然,他的这个任务是完成了。
  既然赵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有处罚赵云呢?原因大概有两条:
  第一,赵云违抗过诸葛亮的命令。北伐失败后,诸葛亮想用赵云的军资余绢来犒赏将士,但赵云不同意,赵云说:“这次出征失败了,为什么还要赏赐?我恳请将这些物资存入府库,等到十月份再给大家发冬季补贴。”赵云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说话,诸葛亮只能接受。而且表面上还表扬的赵云。但实际上他已经很不高兴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9)
(《三国志。赵云传》引云别传曰: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第二,赵云在退兵时烧毁了阁道,增加了下次北伐的难度。被烧毁的阁道有一百多里,一头入于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修建起来非常麻烦。当然这个不能怨赵云。对于蜀汉来说,士兵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诸葛亮也没有要求他一定保护阁道。
  诸葛亮在处罚赵云时,并没有讲明处罚的原因是赵云烧毁了阁道。但《诸葛亮集》中收录了诸葛亮给其兄诸葛瑾的两封书信,从书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赵云烧毁阁道一事实非常不满。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岸)〔崖〕阁道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岸)〔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个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桂)〔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彊也。”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赵云受贬,心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