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孔明真相-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国志。周瑜传》中的史料表明,鲁肃去寻找刘备的时候,周瑜就帮助孙权定下了抗击曹操的决心。然而,裴松之先生却认为,关于周瑜劝说孙权的这段史料,《三国志。周瑜传》把时间弄错了。裴松之指出:周瑜当时去鄱阳了,是鲁肃说服劝孙后,又建议孙权把周瑜调过来的,然后才是周瑜对孙权做了思想工作。
(《三国志。周瑜传》:臣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闇同,故能共成大勋。本传直云,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摆拨众人之议,独言抗拒之计,了不云肃先有谋,殆为攘肃之善也。)
经过裴松之这样的“纠错”,鲁肃和诸葛亮在说服孙权这件事的作用便陡然增大了,而周瑜的作用相对就减小了很多。
其实,恰恰是裴松之先生误读了历史。虽然《三国志。鲁肃传》确实记载过: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但接下来的记载却是: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也就是说,鲁肃劝周瑜回来,不是要让周瑜帮助自己一起说服孙权的,而是要让周瑜统领“行事”的,而鲁肃则负责协助周瑜筹划方略。
遗憾的是,后世人大都认可了裴松之的错误观点,即认为:周瑜、诸葛亮先说服了孙权,然后周瑜从鄱阳返回后,又一次说服了孙权。
误区之四:孙权被鲁肃、诸葛亮、周瑜共同说服
《资治通鉴》将说服孙权的人物的出场顺序定为:诸葛亮、鲁肃、周瑜。而易中天先生也采用了这个顺序。
很明显,《资治通鉴》接受了裴松之的错误观点,认为周瑜是从鄱阳被召回后,才为孙权进行了一番军情分析。
易中天说,诸葛亮、鲁肃、周瑜的劝说都很有价值。他说鲁肃为孙权鲁肃算清了政治账,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诸葛亮为孙权算清了联盟账,就是联盟刘备对抗曹操完全有可能;周瑜为孙权进一步算清了军事账,那就是这仗一定能打赢。
实际上,周瑜为孙权算的军事帐才是最重要的。至于鲁肃的政治账和诸葛亮的联盟帐,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多此一举的。因为当时的孙权早已打定主意要抗击曹操,之所以做出“观望成败”的样子,只不过是为了战后的利益而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篇 赤壁之功
诸葛亮出使江东,看似功劳卓著。甚至有人认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阶段的功劳要远远大于关羽。但刘备对关羽、张飞的提升,要远远超过对诸葛亮的提拔。这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功绩”另有看法。
诸葛亮“江东之行”完成以后,刘孙两家联手抗曹,大败曹操军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
赤壁之战的功臣都有哪些人物呢?翻开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找到孙权手下的鲁肃、周瑜、程普、黄盖等。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刘备方面时,却只能找到一个诸葛亮,至于关羽、张飞等人是否在赤壁之战中有所作为,陈寿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提到。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实际上,关飞、张羽二人的确没有参加赤壁大战。不是他们不想参加,而是刘备为自己留了一手。当时刘备害怕周瑜未必是曹操的对手,于是留下两千精兵,交给关羽和张飞,这两千精兵没有随周瑜去对敌。
(《江表传》: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孙刘联军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这中间却没有关羽、张飞二人的参与。这更让后人对诸葛亮的功劳大加叹服。明末学者王夫之便认为,孙刘联手破曹,关羽捞不得半点功劳,刘备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诸葛亮。
(《读通鉴论》: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
然而,后来在论功行赏时,关羽和张飞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关羽被升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则成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在“江东和谈”中有着“出色表现”的诸葛亮,仅仅是被提升为军师中郎将,远在关羽、张飞之下。不仅如此,诸葛亮也没有得到军事上的重用,他被派到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那里的赋税征调工作。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从行赏的情况看,刘备对于诸葛亮“江东和谈”的工作汇报,应该是一种有限度的信任。而且,他对诸葛亮“出使江东”的作用也有着很冷静的认识,不像后世人那样,动辄就把诸葛亮之东行看成是力挽狂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九篇 荆州迷惘(1)
荆州之地,是刘备从孙权手上借来的吗?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这场政治婚姻幸福吗?孙刘联盟破裂,最先失信的是谁?诸葛亮在此之间为什么一声不吭?
(一)借荆州
横跨荆、益,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核心思想。但是当孙权也觊觎荆州之时,诸葛亮发现,事情远非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他对荆州的态度就变得朦胧了起来。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他不再提什么“横跨荆、益”之说了。
尽管诸葛亮不再重申横跨荆益的立场,但刘备还是想办法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于是后人便以为,占领荆州是诸葛亮的奇功伟业。其实,诸葛亮心里很明白,荆州是一颗烫手的山药。甚至他本人已经放弃了占领荆州的主张。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是如何得到荆州的。
赤壁大捷之后,周瑜、刘备水陆并进,追赶曹操至南郡(治江陵)城下。曹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则率军退向北方。
在周瑜和刘备的围攻下,曹仁苦苦坚守一年多,最后不得不放弃江陵,退守襄樊。
周瑜占领江陵,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为了安抚刘备,周瑜将南郡南岸的油江口分给了刘备。刘备则将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对刘备而言,如果想要养活自己的部队并成就一番事业,仅靠周瑜分配给自己的那点土地是完全不够的。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到京口(今镇江)去向孙权借土地。
(《三国志。先主传》引《江表传》: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三国志。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以下疑问:曹操被孙刘联军击退后,荆州的大片土地都应该属于孙刘两家共有才对。而且刘备手中有兵,还在赤壁之战中立下大功,按说完全有理由和孙权瓜分荆州之地。为什么周瑜要分土地给刘备,而且刘备还要向孙权借地呢?难道刘备没有权力直接从曹操手中夺取土地?
我们不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拥有战后胜利成果的分配权,是孙权所提出的联刘抗曹的绝对条件。而诸葛亮则在江东和谈中完全答应了这个条件。也就是说,新得荆州之地归属于孙权,是孙刘两家曾经达成的协议。当然这个协议已经违背了诸葛亮《隆中对》里的宗旨。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万般无奈之举。因为在江东和谈时,刘备方面手中的筹码已经不多了。就像后来鲁肃义正言辞对关羽说的那番话一样,刘备当初是兵少将寡,计末途穷,如果孙权不出手相救,刘备也只能仓皇远逃,而且还会很快就被曹操歼灭。
(《三国志。鲁肃传》: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江东和谈与其说是和谈,不如说是求救。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那句话:“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方要求救,一方要救人,救人的一方自然占据着谈判的主动权。所以,孙权在和谈中占主导地位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江东和谈”虽然救了刘备的命,但它却将战争的胜果交到了孙权的手中,很不利于刘备的未来发展。从周瑜仅仅将油江口给刘备来看,荆州的土地分配权的确在孙权手中。刘备若想得到更多的荆州土地,只有向孙权去借才行。
对于刘备的东行见权,诸葛亮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江东肯定有人想陷害刘备,所以建议刘备最好不要去。
如果不去见孙权,刘备该怎么办呢?是永远困在油江口呢,还是不经孙权同意便堂而皇之去抢夺荆州呢?对此诸葛亮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意见。因为这里面的情况太复杂了,诸葛亮只能提出担忧,而无法提出新的发展措施。
。。
第九篇 荆州迷惘(2)
从刘备毅然赴江东的情形看,刘备既不愿违背当初的协议,也不愿困守油江口。所以他选择了借地拓疆的发展模式。
应该说诸葛亮的猜测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周瑜和吕范(彭泽太守)都曾请示要扣留刘备。可以说,刘备见孙权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后来周瑜手下的庞统投靠了刘备,刘备问庞统:“我听说当初周瑜建议孙权要把我扣留起来,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庞统回答说“有”。刘备叹息说:“我那时是情况危急,又有事相求,所以不得不前往,差点遭了周瑜的毒手啊!当时孔明劝我别去,他所担忧的也就是这点。我那时在想,孙权重点防御北方,应该以我为援,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了江东。现在想想这招实在太险,算不得万全之计呀。”
(《江表传》曰: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不过刘备的运气也的确不错。孙权不仅没有听从周瑜、吕范的建议,反而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答应借给刘备土地。
(《三国志。周瑜传》: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三国志。鲁肃传》: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从东吴的长远利益看,鲁肃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孙权的主力部队正在和曹军激战,容不得后方出半点差池。假如孙权真的扣留了刘备,那么关羽、张飞只要稍微骚扰一下孙权的后方,前方的周瑜就有可能被曹仁击垮。
再来反观刘备的举措,可以发现他不愧是一个非常有气魄的政治家。一方面他出于维护孙刘联盟的战略出发,没有去硬抢荆州之地;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冒险去江东借地。难怪他最终获得了三分天下之中的一席之位。
得到了孙权借地的许可,刘备便表奏刘表的儿子刘琦为荆州牧,然后打着刘琦的旗号开始进行扩张。占领了江南荆州辖地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在占领江南四郡后,刘琦不失时机地死了。于是刘备便自领荆州牧,并将刘琦手里的几万兵马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一来,刘备便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疆土。曹操在荆州地区仅控制南阳,孙权则只控制着南郡、夷陵,以及江夏的部分土地。
虽然刘备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土地,但他的这些收获却是在孙权答应借土地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整个荆州仍然是属于“借”来的。
(二)孙权嫁妹
当然,尽管这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但如果刘备真的赖账的话,孙权也暂时拿他没办法。所以当刘备自领荆州牧的时候,孙权心里就有些害怕了。为了防止刘备赖账,孙权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刘备,以便为今后顺利讨回荆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孙权这招果然让刘备非常高兴,他主动到京口,和孙权把酒言欢。
第九篇 荆州迷惘(3)
(《三国志。先主传》: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只可惜这孙权的妹妹对待这门婚事却是相当的冷淡。作为一个出身名门,年仅20的大姑娘来说,江东该有多少英俊年少在爱慕着她。可她却被自己的哥哥嫁给了一个49岁的男人,她对此又怎能满意呢?
《三国演义》曾描述,刘备和孙夫人关系非常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本人判断,孙夫人根本就没有和刘备圆房,直到她离开刘备时,依然还是个女儿身呢。
根据历史记载,孙夫人性格刚猛,有其兄之风,而且她还训练了一百多名女兵做自己的婢女。这一百多婢女个个手持刀剑,寸步不离地站在孙夫人的卧室。刘备每次进入孙夫人的卧室,都非常提心吊胆。这样的场合自然也不可能圆房。
(《三国志。法正传》: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之所以说孙夫人从来没有和刘备圆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孙夫人从没有给刘备生下孩子来。
既然孙夫人和刘备的关系并不好,为什么刘备不把她早点遣回家呢?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
原因之一,出于维护尊严的考虑,刘备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竟然没有和夫人圆房。也就是说,刘备把这件事当作了丑闻。
原因之二,刘备不想伤了和孙权的和气。只要刘备与孙夫人的婚姻关系还在,那么孙权就不会和刘备翻脸,刘备也就可以继续利用荆州之地向外拓展疆域。
原因之三,孙夫人和刘禅的关系混熟了,而且她还把刘禅当亲儿子一样来养活。刘备不忍心分开他们。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后来孙夫人要离开荆州时,怀里抱的是刘禅,说明她和刘禅的关系的确已经很亲密了。若不是赵云阻止,刘禅就要被抱到东吴了。
(《三国志。赵云传》: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孙夫人留在荆州,实际上对刘备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根据历史记载,这孙夫人的确不是省油的灯。她依仗自己哥哥的权势和刘备夫人的身分,带着众多东吴士兵到处游荡,而且还干出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
对这么一个强悍的夫人,刘备也拿她没有什么办法。刘备在进入益州前,为防孙夫人骄横跋扈,特意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专门掌管自己的内事。
(《三国志。赵云传》: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
孙夫人到底在荆州境内做了哪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呢?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笔者大胆推测,孙夫人很有可能曾带人擅闯荆州军事重地,并且大肆搜集了不少重要的军事情报。也就是说,孙夫人为东吴做了很多的间谍工作。
从后来吕蒙偷袭荆州的一系列部署看,吕蒙应该已经全面掌握了荆州的防御部署。而吕蒙的情报很有可能来自于孙夫人和她的间谍女兵们。
(三)抑制东吴
在与曹操的战斗稍微缓和下来后,孙权和周瑜便决定讨还荆州了。
周瑜的计策是越过荆州直接进攻益州,以达到“取蜀而并张鲁”的目的。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策。但周瑜在返还江陵的途中病死在巴陵,于是计划搁浅。
(《三国志。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
周瑜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荆州之事。他给孙权写信说:“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三国志。周瑜传》引《江表传》)。
第九篇 荆州迷惘(4)
周瑜的话深深打动了孙权,但孙权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于是他并没有采取强行进攻益州的措施,而是即刻派人出使刘备,提出孙刘两家联合取蜀的建议。使者这样报告刘备:“米贼张鲁目前占据巴蜀、汉中,充当着曹操的耳目,还想图谋益州。益州牧刘璋懦弱且无力自守。假使被曹操得了蜀汉之地,那么荆州恐怕就危险了。所以我们应该先进攻刘璋,再###张鲁。如此一来,首尾相连,一统吴楚,就是有十个曹操,我们也不用害怕了。”
为了增进感情,孙权还让使者传话:“如果这样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咱们两家就可以成为一家人。而诸葛亮的母亲和兄长都在东吴,他们亲人间也就可以相聚了。”
(《献帝春秋》曰: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
(《华阳国志。刘先主传》:遣使曰:“雅愿以隆,成为一家。诸葛孔明母兄在吴,可令相并。”
孙权的建议,不失为一个有效攻击益州的计划。但这个提议却让刘备陷入了非常为难的境地。刘备心里很明白,一旦孙刘联军攻下益州,就会又一次面临土地瓜分的复杂问题,而且孙权也必会乘机索要荆州。
荆州主簿殷观为刘备分析说:“如果我们被孙权当枪使,万一攻蜀失败,后退时必然会被孙权乘虚打击。那样会让我们落入下风。不如就对孙权说,我们刚刚获得荆州南部几个郡,还没有稳定下来,无法轻举妄动。如果我们不同意,东吴必然不敢越过我们而独自攻蜀。如果他们真要攻蜀,我们倒也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刘备认为殷观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给他升了官职。
(《三国志。先主传》: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打定了拒绝孙权的主意,刘备便对孙权正式回答道:“益州之地人民富强,地势险要,刘璋虽然懦弱,也足以自保。张鲁是个滑头,他未必尽忠于曹操。如果不远千里地###巴蜀、汉中,就是吴起和孙武也没办法赢得胜利。再说曹操也正在旁边观望,如果我们自相残杀起来,曹操必定会乘虚而入。所以攻蜀绝对不是个好办法。”
(《三国志。先主传》: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孙权一看无法说服刘备,于是干脆派堂弟孙瑜率军进驻夏口,准备实施攻蜀行动。刘备派兵拦截,坚决不让东吴兵通过。而且他还对孙瑜说:“如果你非要攻取蜀中,我自会披发入山,以守信于天下。”
与此同时,刘备派关羽屯驻江陵,派张飞进驻秭归,派诸葛亮占领南郡,刘备自己驻扎孱陵。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长达数百里的防线。孙权明白了刘备的意图,于是下令撤军了。
(《三国志。先主传》: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当刘备与手下人商议如何对付孙权“取蜀而并张鲁”的计划时,诸葛亮几乎是一言不发。联系到之前他曾建议刘备不要去东行借地的事情,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并不提倡刘备和东吴闹翻,因为在他心目中,孙刘联盟要远比荆州之地更加重要。但是他非常了解刘备的性格,凡是刘备决定了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所以,诸葛亮干脆就一声不吭了。
第九篇 荆州迷惘(5)
(四)谁先失信?
当刘备否决了孙权的联合攻蜀建议后,他内心深处就不把联盟当回事了。此时,他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单干。建安十六年,刘备留关羽守卫荆州,自己则率军向益州进发了。从这开始,刘备便暴露了自己要背弃盟约的决心。
对于刘备的使诈,孙权表现了足够的耐心。他并没有乘机去进攻荆州,只是恨恨地骂了一声:“狡猾的家伙竟敢使诈!”然后静观事态的发展。
当时鲁肃与关羽邻界,双方经常发生纠纷。每次都是鲁肃顾全大局,对关羽进行好言相劝。
(《三国志。鲁肃传》: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
经过三年的蜀中战斗,刘备终于在建安十九年占领了整个益州。孙权一看刘备已经取得了落脚之地,便于建安二十年派中司马诸葛瑾出使西蜀,希望讨回荆州三郡。
刘备对诸葛瑾说:“等我得到凉州后,便以荆州归还。”当时诸葛亮也在现场。也许是为了避嫌的缘故,诸葛亮没有表达自己的主张,而是严格执行了刘备的安排。
诸葛瑾无功而返,孙权看清了刘备的面目,他说:“这小子借口拖延,实际上是有借无还了。”于是他也不再理睬刘备的态度,向长沙、零陵、桂阳这荆州南三郡派去了自己的官吏。此三郡是关羽所管辖,关羽自然不能容忍东吴人来涉足自己的地盘,他将孙权派来的官员全部驱赶了出去。孙权大怒,立即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和桂阳。当然刘备也是毫不示弱,他亲自率兵来到公安,打算武力夺回三郡。孙刘两家的火药味已经相当浓了。
(五)盟友分歧
在孙权、刘备为荆州而明争暗斗期间,双方的将领们也发生了很大的摩擦。
鲁肃和关羽接壤相邻,双方曾召开军官会议。关羽手下有一名军官说:“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岂能总是一成不变?”这句话实际上也表达了刘备的心声。
这名军官的话让鲁肃非常愤恨,他严厉斥责了这名军官。关羽也知道自己手下说话太过分了,毕竟有些话是摆不到明面上的。于是他对那军官说:“这是国家大事,现在轮不到你发言。”同时使个颜色让那军官退下。
相比而言,关羽的话就比较策略一些。他对鲁肃说:“在乌林战役中,左将军(刘备)身先士卒,奋力杀敌,难道都白白辛苦了,连块土地都捞不到,还要让足下你来收他的土地?”关羽的发言回避了刘备借地的历史,只是强调了刘备的功劳。言下之意是,有功的人得不到土地,这天下也太不公平了。这句话实际上也谴责了东吴方面当初逼迫诸葛亮签署的霸王条款。
对于关羽的谴责,鲁肃自然毫不相让,他说:“你这话就不对了。刘豫州向我们求救那会儿,惶惶如丧家之犬,那日子比现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孙权可怜刘豫州,才保护救济了他。没想到啊,刘豫州竟然心怀叵测,已经得到益州了,却还想霸占荆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个普通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呢?我听说见利忘义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如果我们不遵守道义公理,只想恃强凌弱,又怎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呢?”
据说鲁肃的一番话竟然让关羽哑口无言。可见关羽的口才的确不如鲁肃。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刘备还是不好意思撕破脸。所以他也只能背上一个“失信于人”的骂名。否则关羽也不至于哑口无言。
(《三国志鲁肃传》: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