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美国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创造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日本人才流往海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人才结构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优秀的人才不断流失,境内外国人很少在日本长期居住和发展,虽然日本境内外国人人数在增多,但是大部分都在日本从事短期工作。而且境内外国人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是韩国人,其中很多都是在日本出生或成长,并将日语作为生活用语甚至是母语的。此外就是日裔的外国人,日本政府针对社会的人员流动问题作了严格的管理和规定,限制来自东南亚等地的难民,接受南美日本移民的后裔,这些日裔在日本中不断增多,不过这些人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很低,在社会的最底层从事简单的劳动,这些人即使拥有雄韬武略也很难得到发挥,更不用说跨越社会的等级制度获得成功了。所以真正在日本的欧美移民并不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17)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接受日裔以外外国人的势头高涨起来。不过这种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政府对外国人的流入和流出又作了调整,加强了对外国人的限制。日本政府的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阻止外国人进入日本,并将来到日本的外国人排除在社会之外。为此日本政府特意在神户六甲岛等人工岛上开发了新的公寓供来日本的外国人居住,政府的这种做法就是希望将这些外国人聚集在这样的地方,隔离在社会之外。
外国人不但在地域环境不能融入到日本社会中,其他方面也受到种种限制,即使是同日本人结婚的另一方也是如此,除非加入日本国籍成为合法的日本人。曾经有一个中国人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与一名日本女子结婚,并有了一个孩子,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在日本一家大公司就职,不久这家公司的人事部就将这个人叫去问话,得知他持有的是中国护照之后,就明确地告诉他,在这家公司其他国家的人员不可以担任管理职位,所以请他加入日本国籍。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是说明了在日本社会中,外国人很难进入日本的上流社会,获得瞩目的成绩,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对外国人各个方面的限制。
不过在日本有一个方面是对外国人优先开放的,那就是宣传日本。现代日本国家在国际社会的魅力指数在不断下降,所以政府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向世界人民展示日本最美、最有优势的一面,即使很多东西不够好,也要将其修饰得很体面。因此日本政府花了大量的心思在宣传日本上,那些有知识、有涵养、有很高社会地位和具有权威的外国人就成了宣传日本最好人选,而其中的欧美人又是最受日本政府青睐的。在此期间,日本制作了大量的宣传品,并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和“国际部”等组织来宣传日本,不过担任宣传工作的外国发言人几乎都不是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只是负责校对讲话稿、编辑新闻稿和杂志等。这些稿件几乎都是为日本城市、艺术、产业、公司等作有利宣传的,吸引国外的游客、投资商、各领域的人才到日本。
由于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宣传活动的开展,所以宣传逐渐发展成了日本的一个产业,专门研究日本的外国专家也在增加,这些人专门针对日本社会中的各种事物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优秀的东西就写成评论性文章在本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表。这些宣传内容涉及到了日本的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电影和教育制度这些敏感问题。为了使世人对日本的这些事物有更好的印象,这些人努力挖掘日本事物的长处,将其放大,而缺点自然是不会提及了,所以说这些外国日本研究专家的很多观点都是不够客观的。
这些日本“宣传员”的评论和介绍虽然不够客观,但是没有扭曲事实,只是视角不同,他们选择日本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所以即便日本的电影事业很颓败,还是有人为日本的电影事业喝彩,挑选出相对优秀的电影和导演给予好评,介绍他们独到之处;此外还有一些文人作家准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介绍日本的歌舞艺伎,让世人更深刻地了解这些歌舞艺伎精湛的表演以及这些人敬业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外国日本研究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日本的结果,当然这些人对日本的好评不是盲目的,只是宣传日本好的一面。不过他们的宣传目不同,一些是出于对日本的热爱,一些是出于利益的驱使,这些文人政客在深入剖析日本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其实对于任何国家和个人来说,这种做法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每个国家或个人都希望将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同时将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那些对日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外国评论人员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最终的结果是介绍了日本,为日本做了宣传。不过这种宣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效力越来越小,因为此前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条件最好,居住环境最适宜的国家,加上宣传的作用,很多外国人都选择去日本。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亚洲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这样的大国,越南这样贫困的国家都有了很好的发展,亚洲地区不再是只有日本是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国家。不论是居住、学习、发展还是投资,其他国家都不比日本差很多,而且还多方面还更有优势。很多国家都是新近开放的,所以在经济发展方面比日本这样的国家优惠政策更多,而且市场的潜力更大;由于这些国家的很多方面都是刚刚起步,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才,在这些国家发展的外国人会比在日本更受重视;在居住生活方面也是如此,社会竞争没有日本那么激烈,因此可以过得很舒服,例如很多外国人就认为在吉隆坡和曼谷等地可以生活得很优裕。
进入21世纪之后,亚洲的前景更加光明,很多国家都可以让外国人得到生活上的满足、事业上的发展、社会地位上的提高、经济上和商业上的腾飞,一句话:很多亚洲国家都成了外国人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日本在这种新局势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即使是加大宣传力度似乎也没有挽回局面,其实根本原因不在于宣传力度的大小,而在于人们成功的机会的大小。因此各个国家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夺有能力的优秀创业家、作家、新闻记者、时装设计师、艺术家等,增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吸引世界优秀的人才的过程中,宣传是必要的手段。
日本在国际上受欢迎程度的下降还体现在留学生多少上。日本政府对留学生的奖励措施很优惠,也希望大量的高校生到日本留学,但事与愿违,去日本留学的人数就是不见长。日本计划在20世纪末招收10万名留学生,但实际只有5.6万人,实际与计划差了很多。不但如此,这些在日本留学的人很少是自愿主动到日本来的,很多都是出于各种迫不得已的原因。而且亚洲部分国家的人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去日本留学就是贫穷的象征,一般有条件的人都不大会选择去日本留学,即使可选择的只有亚洲地区的国家,很多人也更愿意到中国、新加坡等地区。其中的原因是日本在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日本过于重视中学的教育,而对大学教育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
以上这些说明日本的国际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日本在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方面似乎很注重国际化,例如请了很多外国人参与到日本的媒体报道和综艺活动中,最突出的就是重金邀请外国专家做专访报道,以此来证明日本重视媒体报道的国际性;还邀请了很多外国主持人主持日本的综艺节目,并播放有关外国人的电视节目,其中介绍的很多外国人都是精通日语,对日本十分了解的,这类节目的收视率往往都很高。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日本社会在对待外国人的时候还有抱有好奇的心理,对那些精通日语和熟悉日本生活的外国人好奇,对外国人对日本的看法也同样好奇,似乎与外国人有关的东西都是值得探讨和深究的,当然电视节目的新颖性也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不过日本主要的目的似乎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国际化,而这种国际化只是通过在杂志上刊登一些外国人的专访,在电视上播出一些有关外国人参加的节目,或者是介绍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与真正意义的国际化有本质的区别。
其实日本人在思想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国际化,传统的思想始终掌控着日本人的观念,对于外国人参与日本的社会活动,日本人还是心存芥蒂,所以自始至终都与外国人保持着一定距离,并且试图在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建立某种防护网将外国的东西拒之门外。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多是处于社会上层地位的政府官员和企业人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影响能力,其中的很多人还曾经到欧美一些有名的大学中留学,获得了很多的学位,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模式,反而使之更加国际化。
因此很多试图在日本生存和发展的国外新事物都不幸夭折了,例如美国大学在日本设立的分校,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十几所大学都在日本设立了分校,但是日本文部省并没有授予这些学校毕业资格认定,致使这些学校无法正常招收学生,之后相继又撤出了日本,只剩下一所学校留在了日本。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完全不能说是国际化,相比较而言,日本还不如一些不够开放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在教育方面新加坡是相当理智和开放的,不但接纳外国的大学在国内开设分校,还主动吸纳世界顶级的大学加入新加坡,条件宽松不说,还有很多优厚的待遇。其他的亚洲国家也都很支持外国学校在境内开设分校。
而日本不但不愿意接受国外大学在日本设立分校,也不欢迎外国的教师从事日本的教育工作。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日本教育中外国教师的数量,日本文部省特意订立了一项措施,将在日本国立大学、公安大学执教三年以上的教师都辞退了,规定在日本最多从事三年的教育工作。这一措施的出台使很多外教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外国思想对日本的青年带来不好的影响,完全不顾一直以来宣导的社会国际化。
其实和日本有同样思想的国家很多,不局限于亚洲和非洲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发达国家也受到强势国家文化入侵的影响,于是很多国家想出各种办法保护自己的文化,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是事与愿违,自己本国的文化不仅没有很好的保留下来,还被外国文化侵蚀得一塌糊涂。所以最理智的办法就是正确看待国际化问题,真正向世界开放社会,实现国际化。一味的排斥反而会产生破坏性影响,仿佛在治水的过程中,一味堵截汹涌的洪水只能造成更严重的洪水泛滥,正确的疏导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日本在对待外国的思想和文化时不应当设立各种关卡阻碍,当日本向世界敞开胸怀的时候可以发现自身更多的魅力,也让世界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日本,与此同时,日本原有的那些珍贵的东西也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1)
一、无心无我无私
在宫廷贵族社会还沉浸在娇奢侈淫逸中的时候,东国已经形成了磨炼武艺、尊崇武者名声的“兵道”。民间武士在修行过程中形成的以尊崇武者名声为首,知耻、寡言多行、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特性,在当时的中央贵族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成为后来武士道精神的源泉。
日本家集团的原型被认为是11世纪到12世纪的东国武士团组织。但是今天很多历史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作为家名、家产和家业三位一体存在的“家”,在从横跨11世纪到12世纪的王朝国家体制时期,在贵族、武士和寺社的3个阶层中都出现了,尤其在天皇家和摄关家这种有势力的贵族层里出现得最早。
奈良时代是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时代,但是到了10世纪,日本作为律令制国家逐渐解体。私有制逐渐发展,出现了氏族世袭承包官司的情况。对这些氏族来说,官司的业务经营变成了家业,从业务经营中派生出的收益也成了家产,这导致了“家”的产生。
藤原氏进行摄关政治时,在贵族社会中一般流行的不是嫁娶婚,而是招婿婚。皇子的教育是在娘家的藤原氏家中进行的,母方长辈拥有对子女行为的很大发言权。在亲族组织中,和父系的亲族组织相比,母系的因素更强,支撑摄关政治的就是这种母系因素很强的家族形态和婚姻形态。
到了院政时期,在贵族社会中,对偶婚逐渐向一夫一妻制变化,招婿婚也向嫁娶婚发展,父系家长式的“家”开始成立。摄关政治向院政的转变,就是以贵族社会内部按父子继承的脉络继承家名、家产和家业的“家”的出现,以及随着父系长辈发言权的增强为背景的。
最先产生于政治权力中心的“家”,很快普及到了武士和寺社阶层,出现了公家、武家、寺家和社家。在不允许结婚的寺社中,僧人的官职、地位以及家产是在师徒之间继承的。而农民的“家”的形成,因为地域的不同,有的延后到了19世纪中叶。
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都出自同一个家族,但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出现了皇室的颓废,实权落到了藤原氏手中。在藤原氏摄关政治以后,天皇家族被旁人操控。
1068年,与藤原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后三条天皇继位,他任命有能力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着手查办没收非法庄园,逐步加强皇室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为了抵抗藤原氏的势力,他让位给自己的儿子白河天皇,设立院厅,日本进入院政时代。后来白河天皇让位给堀河天皇以后,再开院厅,但是却造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混乱,最终导致了鸟羽上皇、崇德上皇和后白河天皇之间争夺政权的###。
这本来是皇族与摄关家之间围绕“家”的继承者的内讧,但是源氏和平氏两家作为武士势力首次介入了朝廷中央的###,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后白河天皇一方依靠的是平氏继承人平清盛和源氏继承人源为义之子源义朝和源赖政。崇德上皇一方依靠的是源为义的另外一个儿子源为朝,以及平清盛的叔父平忠正。
藤源氏本来就是最大的权门贵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优厚赏赐,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也是藤原氏能够发家的重要因素。藤原氏能够最终获得“摄政”称号,主要是因为藤原氏利用了同皇室联姻以取得外戚身份的手段。首先,藤源冬嗣将女儿送到宫中作仁明天皇的女御,后来其女生下了文德天皇,藤源冬嗣成为天皇的外祖父。冬嗣之子藤原良房又效仿其父,将女儿送入宫中,成为了清和天皇的外祖父。藤原良房以文德天皇母舅的身份破例当上非皇族身份的第一个太政大臣,后成为清和天皇的“总摄庶政”,获得“摄政”的称号,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人臣摄政。
摄关家启用的源氏是具有天皇谱系的军事贵族。赖信和赖光兄弟侍奉藤原道长打下了源氏的基础。后白河天皇启用的平氏是具有恒武天皇系谱的军事贵族,以伊势和伊贺为中心,发展了势力。在院政时期初期,摄关家和源氏,天皇家和平氏就已经形成了对立的阵势。
保元之乱以崇德上皇一方的失败而告终。尽管后白河天皇方面的藤源忠通、源义朝和平清盛获得了胜利,但是因为立下头功的源义朝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后被精通权谋之术的平清盛以政治手段压制。后白河天皇为了抑制藤原氏和源氏的势力,给平清盛的赏赐最多,这也引起了源氏的不满。平治元年,源义朝与藤原信赖发动了平治之乱试图夺取政权,但是最后源氏输给了平氏,二人双双败死。经此变乱,源氏一族除了被流放到伊豆的赖朝,其余全部被斩首。平氏迎来了全盛时代。
保元之乱宣告了武士阶级开始登上日本历史舞台。这场变乱是在武士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家”的成立背景下发生的事件,但是让武士阶级真正成为日本历史舞台的主角是东国武士团。
9世纪中期起,一些强大的定居领主为了镇压庄民,反抗国司,保卫庄园和扩大庄园逐渐组织起以自己的一族为骨干的私人武装力量。所谓的武士和武士团,就是以定居领主为核心组建的武装组织。大约10世纪,武士团已经出现在日本各地,几个小的武士团合并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的武力开始得到官方的承认。武士团成长迅速,其中成长最快、最强的要算是根据地在西国的恒武平氏武士团和根据地在东国的清和源氏武士团。
《今昔物语》中还留下了展现武士精神的故事。平维茂因为和藤原诸任争田被诸任偷袭,家中房子都被烧了。之后,有家臣建议等过些日子兵马多些再报仇,但是维茂却说,家臣们可以不去报仇,但是自己即使被诸任打死也要去,如果不去就会被子子孙孙耻笑。于是,维茂和家臣在某一天趁诸任没有防备的时候,偷袭了他,将以诸任为首的男子全部斩首,只留下了妇女。从此以后,维茂在东八国名声大振,被誉为非凡之师。此外,源赖信还教导家臣胜败乃兵家常事,失去家人是应该难过,但是如果老想着自己,想着老婆、孩子,是难成大事的。平维茂和源赖信都是恒武平氏和清和源氏的武将。
10世纪,平氏一族的平将门发起了“平将门之乱”,宣布了东八国独立,并宣称自己为“新皇”。惊慌的朝廷派兵征讨,但是征讨军还没有到,叛乱已经被平氏同族的平贞盛和藤原秀乡平息。11世纪初期,发生了“平忠常之乱”,朝廷派清和源氏一族的源赖信平息叛乱,据说战乱是以平忠常听到源赖信的名字后,不战而降告终。从此,平氏实力在关东便被源氏取代。后来,在“前九年,后三年”之战中,非常活跃的源义家将家财散尽,分给家臣获得了好名声,确立了“武家栋梁”的地位。关东的平氏势力虽然衰退,但是在伊势地区扎根的伊势平氏逐渐发展起来。11世纪以后,西平氏,东源氏的格局形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2)
东国在很早以前就是军事据点。在古代,东国的军事力量曾经被朝廷征用为担当北九州防卫工作的“防人”,关东还曾经是征讨东北的兵站基地。而且,东国的军事力量经常被作为古代叛乱者的援兵。壬申之乱中的大海人皇子就是逃到了东国,利用东国击败了以大友皇子为中心的近江朝廷一方,成为了天武天皇。
东国过去曾经是创造了绳纹文化的地方,狩猎技术发达。在古坟时代,从朝鲜传来了品种优良的马匹,关东和东北一带发展了宽广的牧场。利用便利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东国培养出了大量拥有高超箭术和马术的武夫。与此同时,由于西国连接了畿内和九州、四国,发展了比较发达的海运,在发展过程出现了海盗式的武夫。据史料记载,“兵道”也形成于这一时期。但是这时的战斗集团并没有被充分地组织起来,拥有高超技艺的武夫大都用个人的武名来吸引更多的随从。而且,当时的战斗集团主要以军事贵族为中心,成员多是以狩猎、捕捞为生计的人和罪犯,其性质也趋向职能集团。
12世纪以后,由骑马射箭的武夫组成的武士团完整地形成了,他们被称为专业武人中的“兵”。此时武士团的中心主要是靠开垦田地起家的开发领主和他们的子孙的定居领主。此时,定居领主及其一族的同伙和随从组成的战斗集团的武士团登场了。出生于武士之家,即兵家和武夫之家的人,成为了武士之家的继承人。
武士之家的统治领域中心是一个被叫做“壕内”的馆,这里是武士军事和生活的据点。围绕在馆周围的是领主统治下的大片直营田,也就是馆的地皮。在外部,就是以庄、乡、保为单位的地区,有很多农民和其他武士团的存在,这一地区也是定居领主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地区。为了加强统治,定居领主不仅利用郡司和乡司的特权,还将这些地区“寄进”给庄园领主或像义家那样的武家栋梁。通过接受他们的保护来确保对领地的拥有和统治。
班田制遭到破坏,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因为拥有强大的骑马射箭武士团,东国定居领主的武士层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东国位于日本关东地区,这一地区离庄园领主所在的畿内很远,因此庄园领主的统治很难到达,定居领主的势力就得到了发展。在平安后期的庄园中,出现了定居领主并未参与的免除杂役的系统庄园和定居领主寄进给庄园主的寄进地系统庄园。但是在整个日本中世纪的庄园中还有排斥了定居领主统治的均等名庄园和定居领主介入统治的寄进地系统庄园。
免除杂役的系统庄园出现在畿内,均等名庄园则产生于平安末期到镰仓初期。均等名庄园就是将畿内的名田被分成面积相同的小单位,平均地分给了负担夫役和杂公事的名主。在这种庄园里,土地和人都处于统一的控制下,庄园的名字也继承了古代律令制下的名字。
寄进地系统地庄园最早出现在东国。东国拥有大片的未经开发的原野,来访的领主和定居领主在当地作为厅官人行使公权,征集了大量的劳动力,通过开垦获得了广大的领土。他们受到庄园领主的保护,利用庄园领主统治力量的削弱掌握了对庄园的实际统治权。另外,和畿内相比,东国的农民势力较弱,所以定居领主能比较容易地将农民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中世纪时期,畿内经济快速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畿内名主的农民也成长得较早,所以后期农民层形成了对抗朝廷中较大的势力。畿内的农民继承了律令制下的公民传统,为王孙、公家和公卿而作,在庄园领主下快速成长了起来。而东国的农民没有自己承包、管理的特定土地,耕种的土地不得不依附定居领主,很难得到成长。农民的自立落后让定居领主把农民编入了自己的家臣团,将“家”的外部领域成功地内部化了。
畿内的定居领主夹在庄园领主和名主农民之间也没能自由地成长起来,但是在东国,庄园领主和名主农民之间的势力相对较弱,定居领主的势力才能够顺利扩张。虽然东国和西国都出现了武士团,但是大武士团只出现在了东国。东国武士身份的典型代表就是开发领主,但是西国武士在开发领主的身份之外,还兼了其他职务,有的是侍奉朝廷的侍从,有的是神社的神主。东国武士之间有密切的交流,形成了姻亲关系,但是这种现象在西国几乎没有。种种历史结构和社会条件,造成了东国尤其是关东地区发展成了武士势力最大的地区。
庄园里的庄园领主、庄官和庄民就是贵族、定居领主的武士和名主农民。因此,这些阶层构成了中世纪的主要阶层。各个阶层虽然都在庄园公领制这个共同的舞台上活动,但是因为各自利益而反目。在中世纪前期,贵族势力和武士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中世纪末期,武士势力和农民势力也冲突起来。东国是培育武士的地方,畿内的附近地区是培育贵族和农民的中心和先进地区。武士和贵族、武士和农民阶层的对立促成了东国和西国的对立,所以才出现了平治之乱、平将门之乱等不同阶层间的斗争。
经过平治之乱,击败源氏的平清盛先是晋升参议正三位,开创武士列席公卿高位的先河,后又出任太政大臣,平氏一族多人都做了高官,享尽荣华富贵,平氏取代藤原氏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大权。但是平氏后来沾染了皇室的浮华习气,生活腐化,引起了权贵和地方下层武士的不满。被平氏击败的摄关和院政两大势力也因为共同的敌人而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以后白河法皇为中心的反平氏势力。平清盛见大势已去,乘机发动了政变,将法皇禁闭在了鸟羽殿。后白河天皇的儿子以仁王号召各地的源氏族人起兵###平氏,源义朝之子源赖朝和源义仲积极响应,源平之战由此爆发。
对源平合战的第一幕富士川之战,《平家物语》中作了描述。富士川之战充分体现了东国武士和西国武士的不同。在战争中,西国武士的战士如果死了父亲要供养佛事,过了丧期才能去进攻;死了儿子的父亲悲伤不已,没有办法战斗;如果军粮殆尽,春天要垦田,秋天要收获以后才能进攻;夏天热,冬天冷,不想打仗。但是反观东国武士,他们个个意志坚强,战事一来,无论是父亲战死还是儿子战死,有人死了就跨过他们的尸体继续战斗。西国武士一族已经过惯了平稳的生活,娇生惯养。平家军将兵都十分胆怯,根本不能一战,在富士川之战中败给了源氏。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3)
取得胜利,为家族报仇雪恨的源赖朝吸取平氏失败的教训,让他的弟弟义经去追击平氏,自己则以镰仓为根据地开始巩固武家政权的基础。眼看源氏的势力逐渐增强,后白河法皇意识到了统治的危机,为了抑制源氏势力的发展,他操纵义经,命其发布追讨源赖朝的院宣。但是源赖朝却反过来逼迫法皇,令其发布追讨义经的院宣。最后,源赖朝消灭源义仲和平氏之后,出征奥羽,消灭藤原氏,用武力征服了全国。
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根据地创设了幕府,建立了一套武家的职官制度,开始了对日本的实际统治。在这个过程中,赖源朝以军事实力和实际占领地为后盾,先后迫使后白河法皇承认他对东国的实际统治权、对全国派遣守护地头权以及军事委任权。
镰仓幕府是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政权,它通过守护地头掌握了全国的军事警察权,朝廷通过国司掌握了全国的一般行政,二者形成了分别执政的关系,日本进入公武两家统治时代。
镰仓幕府的势力范围是以东国为中心的地区。将武士政权的首都设在远离京都的关东的镰仓,一方面是因为关东是源氏的根据地,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是可以不受贵族的影响,保持武人的本色。镰仓幕府不仅拥有独立的中枢机构,还有自成系统的地方机构。源赖朝之所以这样做是他不想混于公卿之间,像平清盛那样毫无顾忌地出入宫廷,干涉朝政。
实际上,这样独立的行政体系不但可以不受朝廷的牵制和干涉,独立地行使对全国的指挥权,控制分布于全国的御家人,还可以避免因占有公家官职而引起朝廷公家的不满,造成像平氏那样的惨败。
幕府势力的扩张,让在东国的守护逐渐可以指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