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好丈夫-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他们也是骑虎难下,若是不表明立场,难免会被人认为内阁为虎作伥,会认为内阁是磕头虫,到时候就算皇上那边不怪罪,等到天下议论纷纷起来,内阁大臣也非要致仕请辞不可。
多少内阁大臣栽在皇上与内阁的斗争上头,为的就是这种事,刘健三人的压力大到了极点,最后不得不仍旧将皇上的第二道圣旨封回去。
第三日,清早朝议的时候,按捺不住的大臣们又开始发难了,数十人联名请辞,其中包括了两位尚书,对这些人提出的辞呈,朱佑樘没有说话,也没有慌张,而是选择了沉默。可是一旦谈论到了海禁之事,朱佑樘仍是据理力争,一副不开海禁誓不罢休的姿态。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海禁居然闹到这个地步,可是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去抗争,海禁的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海禁问题,已经关系到了大臣们德行的问题了,一旦有大臣站出来为了海禁去和皇上据理力争,那立即会得到无数的掌声,若是有人为此提出辞呈,就更加了不得了,请辞离京的那一刻,人山人海的人去欢送。
与此同时,谁要是向宫中屈服,那就立即会招致无数的大骂,声名狼藉,众叛亲离,连自己的恩师和门生都会割袍断义,互不往来。
朱佑樘又有了动作,他开始隐匿不出起来,原本每日进行的朝议,他推说自己身体不适,就此作罢,连寻常对内阁大臣的召见也停顿下来。皇上这是要做什么,破罐子破摔吗?
这一下,大臣们有些慌张了,一开始大家一起请辞,原本能吓住皇帝,谁知道现在皇帝的动作倒是吓了他们一跳。
当今皇上是难得的贤明君主,最大的优点就是勤政,可谓十年如一日,矜矜业业,让人生佩,可是现在,皇上居然称病不出,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摆明着告诉大家,若是大臣们不肯支持开海,皇上就对政事撒手不管吗?
内阁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皇上如此强硬的态度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对谁来说都不是好事,接下来该怎么办?
还没等内阁那边拿主意,下头已经有人按捺不住了,有不少官员去了午门,跪在午门外头请陛下议政,同时要求陛下不得提及开海之事。
这样的大臣越来越多,先是三三两两,后来就变成了几十、几百人,反正大家是卯上了,皇上不改口,不承认错误,他们就继续斗下去。而对朱佑樘来说,朝廷这边若是不肯同意他的主张,他也铁了心继续养病。
沸沸扬扬的议论充斥了大街小巷,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议论起午门外的事,平时人五人六的大臣和官员如今都跪在那里,既不去上值,也不回家歇息,他们的态度很明确,皇上若是一意孤行,他们就继续跪下去。
宫里似乎也沉默了,事情已经愈演愈烈,到了越来越难收拾的地步,不管是宫里还是朝廷的百官,总要有个人做出退步,夹在这两边中间的内阁,其实最是头痛,一边是百官们奢谈祖制,一边是宫里要变革,内阁这边若是态度太过强硬,难免让宫中为难,甚至引发更大的危机。可要是示弱,百官肯答应吗?
刘健几天没有睡好,内阁这边堆积的奏书越来越多,从前皇上还会看一看,可是现在却是称病不出了,因此这大明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得内阁这边顶着,刘健已经感觉到精疲力竭。
午门那边的消息也越来越坏,几个老臣已经吃不消昏厥过去,好在救治及时,倒也没什么大碍,不过事情已经很明显,若是再这样下去,后果会更严重。
朱佑樘并没有生病,不过这几日的心情也是坏透了,虽然知道这件事的结局,也知道朝廷百官的态度会如此强硬,可是当真踢到这铁板上,他还是觉得有点儿窝火,堂堂天子,圣旨不能通行,反而封还了回来,文武百官们非但不遵旨,而是跪在了午门,一定要他收回成命,朱佑樘当然不爽。
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天,这五天里,朱佑樘的心情越来越坏,今日清早起来的时候,他甚至不让人传消息,索性来个耳不听为静。
在这正心殿坐了一会儿,朱佑樘便感觉有些难受了,十几年来如一日的勤政,现在突然歇下来,反而让他有点儿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是好。
朱佑樘索性叫人将近几日的奏书送来,这些奏书其实都是千篇一律,所谈的都是开海的事,也都是一副维护祖宗制度的嘴脸,奉劝朱佑樘不可开海云云。
“哼!祖制……倒是搬起太祖皇帝来寻朕的麻烦了!”朱佑樘看了几本,便又将奏书抛到一边,这一大箩筐奏书根本不必再看,就知道里头会写些什么,他轻轻地躺在椅上,眼睛半张半合地想着什么,随即微微一笑,露出一副阴谋得逞的笑容,慢悠悠地道:“你们既然要谈祖制,那朕就让你们知道什么才叫祖制!”
第三百零三章:龙颜震怒还是龙颜大悦
“陛下……”
正心殿里,萧敬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他蹑着脚,悄悄地走到朱佑樘跟前,那张苍老的脸略显苍白,秉笔太监、东厂厂公,地位何其尊贵,可是尊贵的同时也意味着压力。
萧敬慢悠悠地道:“午门外头闹事的官员还没有散去,不过有一个兵部主事又晕倒了,太医们正在为他看病,奴婢来问问,是不是……”
朱佑樘听到萧敬说话的声音,眼眸儿微微抬了抬,随即又阖起来,慢悠悠地道:“你怎么看?”
萧敬沉默了片刻,道:“陛下的主意就是奴婢的主意。”
东厂这边确实不想趟这趟浑水,萧敬心里也清楚,陛下的举止很异常,看他的神色似乎已经胸有成竹,这件事不会像表面这样简单,自己还是谨慎些的好。
隔岸观火,似乎也不错。
朱佑樘不由笑了,欣赏地看了萧敬一眼,自始至终,萧敬在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任何表示,可越是如此,越显出了老成,他轻抚着案牍,慢悠悠地道:“朕也很为难哪,开海对大明有好处,可是大臣们这样闹也不是办法,君臣离心是大忌,朕岂能无动于衷?”
朱佑樘沉吟了片刻,继续道:“传旨意吧,收回开海的旨意,告诉午门外的官员,让他们各自回值房办公,不得再做这等斯文扫地的事,朕有些乏了,今个儿还要歇一歇,明日朝议仍旧进行。”
朱佑樘做出了让步。
这个让步很艰巨。
似乎为了表现自己的余怒未消,朱佑樘又补上了一句:“告诉朕的爱卿们,朕很生气,朕想问问他们,他们到底是朕的臣子,还是江南某些人的臣子。”
萧敬骇然地看了朱佑樘一眼,这句话实在太严重了,朱佑樘这是质疑文武百官的忠诚问题了,而且直接把江南说出来,也很是不客气,一副撕破脸的样子。
只是这些和萧敬似乎也没有关系,他只是淡淡一笑,道:“奴婢知道了,奴婢这就去知会。”
陛下让步了,午门外不少官员弹冠相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只是有些人却高兴不起来,胜利了吗?一场莫名其妙的开海、禁海之争,来得太过突然,紧接着就是宫里和朝廷的对立,双方不断周旋,最后皇上做出了让步,同时也发出了警告。
当今皇上虽然脾气好,可是并不代表他没有脾气,很明显,龙颜大怒了,只是为了大局,陛下隐忍不发,隐忍不发有时候比爆发出来更可怕,君臣相谐的局面若为了这一次莫名其妙的冲突而让陛下生出什么抵触情绪,哪里谈得上什么胜利?
不过陛下已经传出消息,明日的朝议继续进行,这倒是让内阁这边松了口气,不过还有一条宫里的小道消息让人一头雾水,明日的朝议,陛下特意召廉州侯柳乘风参加。柳乘风虽是廉州侯,可毕竟只是个锦衣卫千户,以他现在的地位距离参与朝议还差得远了,陛下在故弄什么玄虚?或者是这个柳乘风在玩什么把戏?
刘健听到这消息时,一头雾水地看向了李东阳,李东阳毕竟足智多谋,而且他的族弟也在柳乘风那边,或许他能得到什么风声。
李东阳苦笑,道:“刘公不必看我,这件事,我也不知,不过这个节骨眼上召柳乘风入朝,必定包藏了什么,切记小心在意。”
刘健颌首点头,随即道:“再说吧。”
这时候,刘健已经疲倦了,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事情会到这个地步,现在整个人颇有几分万念俱焚之感。
次日清早。
斗争了这么久,其实文武百官们都松了口气,一切似乎都已经恢复如初,再也没有了所谓的海禁之争,陛下也开始署理起政务,甚至是一些告假的官员也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午门之外,文武百官们公鱼贯入宫,巍峨的紫禁城,在黎明的光晕之下折射出晕红的光色。
插在文武百官之中,有个特殊的来客,这个家伙年轻轻轻,穿着钦赐的飞鱼服,如沐春风,四处与人打着招呼。
“原来是户部侍郎大人,失敬、失敬,卑下柳乘风,这厢有礼。”
“咦,你便是顺天府府尹吗?大人声名远播,如雷贯耳……”
柳乘风虽然活跃,可愿意搭理这个家伙的实在不多,倒不是这些官员端架子,实在是柳乘风这个家伙太没规矩,本来入宫都是有规格的,什么人站在什么人后头,什么官排在什么官前头,规矩都很森严,而柳乘风这个家伙却是插在户部侍郎和顺天府府尹之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大声喧哗,实在让人无言以对。
倒是有人想叫他挪挪位置,往后站一站,不过话刚到嘴边又缩了回去,这种愣头青,理他作甚?
两行文武过了金水桥,步上阶梯走入大殿,分班站好之后,看到这丹陛之上,朱佑樘已经稳当当地坐着等候多时,众人一齐拜下行礼,口呼万岁。
朱佑樘今日的心情似乎还不错,朗声道:“诸卿都免礼吧,朕前几日身体有恙,不能署理政务,这是朕的过失。”
第一句开口就是认了个错,足见朱佑樘的心胸广阔,也让不少人暗自松了口气。
紧接着朱佑樘继续道:“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就曾说过,片板不得下海,禁海是太祖皇帝时制定下来的规矩,朕一时不察,若非众卿劝阻,差点铸下弥天大过,今日咱们也不忙着议论国政,就先从这祖宗制度说起吧。”
朱佑樘带着笑,眉目和蔼,言辞亲切,让所有人都不禁有些呆了。
皇上的转变未免也太快了,昨天还怒气冲冲呢,怎么今个儿又是致歉,道出自己的过失,又声言要维护祖制?还真是让人有点儿措手不及。
众人见陛下说到这个份上,一齐道:“陛下何错之有?就算是错,那也是微臣们错了。”
朱佑樘爽朗一笑,道:“朕不爱听这些,朕今日要和你们讲的就是祖制,当年元人暴戾,太祖皇帝顺天应命起于阡陌之间,伐暴元,驱鞑虏,而得天下,因此定下祖制,令后世子孙遵守,以使后人不得重蹈元人恶政的覆辙,这些规矩都很有道理,其中这禁海之策,虽已时过境迁,却也不是没有废黜的必要。大家说,朕说得对吗?”
众人一起道:“陛下所言甚是。”
朱佑樘摆摆手,道:“朕只是随口说说,什么甚是,大家畅所欲言,不必客气。”
朱佑樘眼睛扫了殿下文武一眼,等待了片刻,见无人畅所欲言,便接着道:“你们既然不说,那朕就来说吧,先祖们打江山不易,朕的江山社稷皆赖祖宗之德,身为人孙者,岂可擅自更改先祖们定下来的国策?祖制即是金科玉律,不容更改。本来嘛,朕总是觉得祖宗的制度未必与当世不符,所以呢,就想改一改,可是这几日大臣们上书言事,说了许多道理,朕现在算是醒悟了过来,说起来也是惭愧得紧,朕享国这么多年,却还要诸位卿家们力谏,才得意幡然悔悟,差点酿成大错。”
朱佑樘一副惭愧的样子,却更让大家摸不着头脑了,陛下这是唱戏吗?这唱的又是哪一出?
皇上越是如此,越是让所有人迷惑了,昨个儿还龙颜大怒呢,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今个儿却又换了一副嘴脸,虚怀若谷,进行自我批评。
朱佑樘抚摸着案牍,心里不由笑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随即抿抿嘴,继续道:“好吧,该说的,朕也说了。国事繁杂,今个儿的话就此打住,还是先说说政务吧,诸卿可有国事要奏请的吗?”
一时之间,整个大殿鸦雀无声,倒不是没有人想上奏,只是大家觉得这气氛太诡异,所以一时之间有点儿不知道现在该不该站出来说话。
“陛下,微臣有奏!”
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个清脆的声音传出来,众人不禁朝声源看过去,却发现柳乘风这时候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站出班来,到了殿中,朝丹陛上的朱佑樘行了个礼。
“这个家伙……”
不少人心里冒出了疑问,皇上突然请柳乘风过来,现在大家还没缓过劲来呢,这个柳乘风就要上奏了,这家伙要奏请什么?
朱佑樘微微一笑,很是随和的样子,道:“原来是柳爱卿,柳爱卿回到京师也有些日子了,朕一直没有召问,所以今日趁着朝议,索性请他来见一见,怎么?柳爱卿有话要说?”
柳乘风镇定自若地躬身道:“陛下,微臣确实有事要奏,微臣的封地在廉州,廉州本来地寡民少,倒也没什么,只是自从山蛮下了山,大量的山蛮编入户籍,人口剧增之下,廉州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坏了……”
第三百零四章:柳呆子开海与你何干
“廉州地处荒芜,人口如今已增至五十万,其中汉人不过六万,其余多为山蛮、越人,人口大量增加,可是土地却是不多,长此以往,必生变乱。廉州靠近安南,乃是朝廷遏制安南的大前方,廉州乱,则广西乱,朝廷不可轻视。恳请陛下修筑道路,拨付银钱款项联通廉州,如此,若是朝廷要对安南等国用兵,则可以保障粮道,使朝廷大军源源不断可以随时开赴。平常时候,也可以作为商贸的通道,令廉州百姓不再拘泥于开垦种地,至少多一个生业。”
修路……
所有人都不由呆了。
柳乘风这个家伙还真想得出来,廉州那种山疙瘩地方居然也有修筑道路的必要?简直就是笑话。
柳乘风话音刚落,立即有户部尚书发出冷笑,冷冷地道:“敢问柳千户,朝廷要修筑通往廉州的道路需要多少银钱?”
柳乘风面不改色,淡淡地道:“从江南至廉州,需纹银三百万……”
三百万……
朝中一片哗然,三百万是什么样的数字?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前年大明的岁入也不过两百八十万而已,这个家伙疯了吗?拿朝廷一年的岁入去给他的廉州修筑道路,简直就是开玩笑。
柳乘风继续道:“三百万两纹银修筑道路,是为了不必滋扰百姓,所招募的劳工不是从前那样当作徭役,而是给予工钱,令他们在做工之余也能养家糊口。本侯也不是说这三百万两要朝廷来出,只要朝廷同意,户部只需调拨纹银五十万,其余的款项,本侯自会筹措。更何况一条路直接从南通州修筑到廉州可以加强朝廷对道路两侧府县的控制,同时也可增加江南至廉州一路人口的便利,促进商贸,可谓一举三得!”
不少人不由窃窃私语起来,两百五十万两银子,这个柳乘风居然说筹措就筹措,真是好大的口气,什么增加朝廷的控制!什么促进商贸!增加便利更是开玩笑!大明朝这么多年也不曾修筑过什么道路,难道朝廷就失去了下头府县的控制?百姓就不便利了?
最大的问题是,这个家伙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有人不禁小心翼翼地抬头看了丹陛上的朱佑樘一眼,朱佑樘的面目看不甚清,只见他端坐在御椅上一动不动,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谢迁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斥责道:“柳乘风,你说了这么多,到底是什么居心?什么交通有无?廉州有什么东西,还要商贾去交通有无吗?至于朝廷对安南等国用兵,那更是笑话,安南等国乃是大明藩邦,朝廷为何要对他们用兵?”
柳乘风并没有急于讨论交通有无的问题,而是先谈起了安南,他反驳的理由倒是很简单,淡淡地看了谢迁一眼,笑道:“谢学士此言差矣,当年文皇帝的时候,安南也是我大明的藩国,可是为何文皇帝要对安南用兵?”
柳乘风顿了一下,才继续道:“这是因为安南国内有人造反,大明为其平叛。”
柳乘风笑了,又道:“这就是了,无论是用兵也好,助其平叛也罢,这道路的作用也是一样,都要大量地输送辎重,供三军开赴的。”
谢迁无语,他一向能言善辩,可是这个能言善辩大多数是学术之争,碰到柳乘风这种死缠烂打的还真有点儿词穷,而且很明显的是,柳乘风这一次来的准备充分,岂会让他抓住什么把柄?
“至于交通有无,倒不是让廉州与京师、江南做什么生意,廉州只是作为贸易周转,令天下的货物囤积于此,再通过陆路、海路分散至各国,这便是交通有无,柳某人在廉州已经下达了开海令,现在廉州正在测量、修筑港口,制造船只……”
整个大殿顿时混乱起来,为了禁海,他们跟皇帝争了个你死我活,谁知道这个家伙不声不响,已经在廉州准备开海了。
疯了,简直是疯了,一个锦衣卫千户,是谁给他这么大的胆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若是如此,那禁海和开海又有什么区别?
“柳乘风,你好大的胆子!”这时候,连兵部尚书刘大夏也有点忍不住了,其实在朝廷六部之中,刘大夏对禁海之事反对得最弱的一个,一直以来,他都秉持着公正的态度看待这件事,他甚至在想,若是皇上开海,朝廷是不是该着手建一支舰队,以备不时之需?只是不曾想,在文武百官一致反对之下,连皇上都已经示弱,现在这个柳乘风居然还擅自开海?实在有些大逆不道了。
柳乘风看了刘大夏一眼,淡淡地道:“敢问刘尚书,卑下哪里胆大了?卑下身为人臣,一直按着规矩办事,按部就班,怎么到了尚书大人的口中,反而成了胆大包天之徒了?”
刘大夏道:“你不过是个藩侯,不经朝廷允许,岂可擅自开海?这就是你的循规蹈矩吗?”
问到这个份上,柳乘风更是大笑起来,道:“尚书大人错了,太祖皇帝制定祖宗法度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各地藩国可以便宜行事,军政事务,皆可定夺。开海,乃是廉州内政,柳某人按祖法行事,又和朝廷有什么关系?怎么?尚书大人要违反祖法,来过问藩镇的事务吗?柳乘风要问,到底是柳乘风胆大包天,还是尚书大人目无纲纪,竟然敢无视祖制!”
刘大夏晕了。这个圈子绕得太大,让他一时转不过弯来。
祖法……确实是有这么一条。当年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将朱姓子弟分封至各处,成立藩国,朱元璋显然认为,只要朱家的子弟散布在各地,就能使大明的天下巩固。因为,朱元璋给予了藩王们很大的权利,军政、民政尽皆一把抓,以至于各个藩国自成体系,这才有了靖难之役,藩国居然可以直接和朝廷对抗。
只是到了靖难之役之后,藩国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遏制,虽然朝廷没有明文规定,不过这已经成了潜规则,按照潜规则来说,藩国要开海,肯定是要朝廷应允的,可是按照祖制来说,柳乘风自己是可以决定廉州的政事,根本不必请示朝廷。
这就要看,柳乘风是打着潜规则还是祖制的幌子了。
问题最大的关键是,朝廷百官们为了让朱佑樘取消开海的念头,搬出了祖宗的制度逼宫,现在总不能又推翻祖制,来逼迫柳乘风就范吧。
所有人呆住了,一下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有人突然想到方才皇上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态度,说了这么久的祖宗制度,这不是摆明着为柳乘风接下来的动作做铺垫吗?
……被人耍了!
大臣们愤怒了,可是愤怒归愤怒,想要反驳,却是无从下口。
终于,一个言官站出来,朝柳乘风怒喝道:“柳乘风,开海这么大的事居然不请示朝廷,你到底是什么居心?莫非是要造反吗?”
这句话别看声音大,可是话中却到处都是破绽,柳乘风微微一笑,反驳道:“大人何出此言?祖法之中并没有明文禁止藩侯不可以开海,也没说一定要请示朝廷,怎么?大人这样血口喷人,柳乘风倒是想问问,你的居心又是什么?到底是谁给了你好处,让你丧心病狂,居然敢违反祖制,在这里向本侯叫嚣?你可知道,污蔑藩侯是什么罪状?”
这一番话,若是没有之前文武百官们打着祖宗制度的幌子,只怕有点儿过份了。可是祖宗制度的旗号是朝廷百官们自己打出来的,现在想反悔,只怕也来不及了。
不是要谈祖宗制度吗?那就和你研究研究这祖制,看看你们还有什么说辞!
满殿的文武,虽然都被激怒,而柳乘风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可是一时之间,谁也没有再说话,他们当然知道,柳乘风这一手借题发挥几乎无懈可击,廉州开海,就算反对,又该拿什么反对?
柳乘风躬身向丹陛上的朱佑樘行了个礼,笑吟吟地道:“陛下,廉州开海,与朝廷无关。微臣奏请的乃是修筑道路的问题,朝廷是不是划拨银钱,还要请陛下定夺。”
朱佑樘坐在御椅上,看到下头的文武百官们一个个吃瘪的样子,不由心中大悦,尤其是想到就在几天之前,这些人一个个慷慨激昂地奢谈什么祖宗之法不可轻废,一旦废黜,则社稷倾覆,天下不安。而现在,这些话就像是狠狠地打了他们一个耳光,搬起了千斤的大石,却是砸在了自个儿的脚上。
朱佑樘故意绷着个脸,尽量使自己不要失态,良久才长出一口气,随即道:“柳爱卿所言也不是没有道路,既然柳爱卿愿意拿出二百五十万两银钱出来修筑道路,朝廷也没有不应允的道理,这件事,准了!”
第三百零五章:疯狂了
三百万两白银去修筑道路,这是大明还未有过的事,想当年朱棣迁都北京,可谓是当时最浩大的工程,这紫禁城的修建,还有许多城市的规划,所耗费的银钱也不过两百余万两,这还是经过十几年的不断修葺才渐渐成型,可是现在柳乘风所提出的这项大工程,所糜费的数字竟然不比迁都要少,不过正如柳乘风所说,所糜费的银钱,朝廷出小头,他出大头,就算有人想反对,也是无从下嘴。
柳乘风得了朱佑樘的允诺,微微一笑,道:“陛下,要修筑这条驰道若是按部就班地修筑,只怕没有七年八年的功夫也别想修筑完工,所以为了加快进城,微臣倒是有个主意,倒不如先进行规划勘测之后再分命各府各县的官员在自己的境内分期开工,如此就可以大大地缩减工期,争取在两年之内,大部分的路段都可以完成。只是若如此做,就免不得要和沿途的各家知府、知县打交道,朝廷得有个人出来掌总,否则下头的人未必会买账。微臣既然要出这个钱,能否恳请陛下让微臣来督监工程的进度?”
修筑这么一条道路,这算是弘治朝最大的一次工程了,琐碎的事可是不少,测量、决定线路,招募人手,采取何种办法修筑,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必须得有个人出来主持这大局,否则下头这么多人,谁肯买你的账?
柳乘风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人家出了大头,总不能把他撇开,朱佑樘亦是微微一笑,看着柳乘风,淡淡地道:“柳爱卿说的也有道理,只是朕对你另有任用,不如就由你选出个人选来吧。”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让这满朝的文武都目瞪口呆,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没回过神来,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以为自己大获全胜,让皇上做出了妥协,可是现在……
若是反对廉州开海,那就是不遵守祖宗制度,你不遵守祖制,难道还要强求皇上遵守?到时候皇上肯定是要开海的,届时又该用什么理由来反对?
可要是支持廉州开海,那么所谓的朝廷禁海就等于成了摆设,这满天下都是片板不得下海,可唯独廉州可以出海,可以造船,所谓的禁海又有什么意义?
不过话说回来,廉州不过是一个府,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十个县,只有四个县濒临大海,能造港口的地方最多也就一两处,这么点儿地方,对江南世家的影响总比全面开海要好一些,既然如此,现在也只能默许这个事实了。
“只是便宜了这个柳乘风……”不少人心里恨恨地想着。
柳乘风却无视这些人心里的腹诽,笑呵呵地道:“陛下,微臣以为,寿宁侯、建昌伯二人可担当这个重任。”
把寿宁侯和建昌伯搬出来,也是柳乘风左右权衡的结果,要想总览修筑道路的大局,首先就是要有一定的权柄,否则怎么压得住下头那么多府县的官员?又怎么可能压得住工部的官员?张鹤龄兄弟虽然无官无职,却算是大明朝最响当当的外戚,谁敢欺瞒到他们的头上,那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碰到这两位大爷,谁都要掂量掂量后果。
除此之外,张家兄弟毕竟是柳乘风的合伙人,这二人虽然贪婪,可是他们也不是蠢蛋,这条道路将来是张家挣钱的根本,虽然三百万两银钱很是诱人,可就算是要贪墨,至多也不过能贪墨几十来万而已,可是相比起来,若是这条路修得好了,柳乘风已经承诺,张家三两年就可以收回这些银钱,所以根本没有贪墨的必要。
孰轻孰重,想必张家兄弟还是分得清,他们现在的锦衣玉食是柳乘风给的,想发财靠打一个工程的主意有什么用?有柳乘风在,还怕他们会吃亏?
再者,搬出这一对兄弟,能强化宫中对修筑道路的支持,尤其是张皇后,自己的兄弟如今也算能做事了,心里当然高兴,谁愿意自家的兄弟是废物?因此若是将来修筑道路时出现什么风言风语,有张皇后在朱佑樘耳边时不时吹一吹枕边风,这宫中的支持就更加牢靠了。
朱佑樘听到柳乘风推荐了自己的这一对大舅子,倒是愕然了一下,张家兄弟在朱佑樘心里是那种混吃等死的纨绔印象,现在将这偌大的工程交给他们去总揽,似乎有些不妥。只是柳乘风既然堂而皇之地提出来,若是他不应允,难免在张皇后那边不好交代,便点头道:“一切随你吧,好了,修筑道路的事,该议的也议了,朝廷也不只是修筑一条路的事,诸卿还有什么要奏的吗?”
※※※
朝议的消息已经飞快地传出宫去,这一下子,整个京师哗然了,其实大家一开始也以为是百官们获得了胜利,陛下承认了错处,就差下罪己诏了,结果今个儿清早整件事却是倒了个个儿,廉州居然开海了,而且皇上已经亲口应允,将要糜费银钱三百万修筑一条道路,从南通州直去廉州。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廉州将和江南连成一片,京师的商贾若是想去廉州可以先走运河至南通州,再由南通州沿驰道去廉州。据说这驰道,廉州侯早就曾提出过,所谓驰道的标准,要求道路有三丈宽,路面光滑如镜,便是遇到阴雨的天气也不会致使道路的泥泞。这就是说,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