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落花之美-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点一滴栽培起来对日本的好感和美妙的想像击得粉碎。当然,粉碎并非消失,但重新聚敛成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我曾固执地以为,较之政治和军事等来自外部的强迫性力量,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力量,而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力量的集中体现,因而文学是真正的强者。以我国来说,若问李白杜甫苏东坡和唐宗宋祖朱元璋哪个厉害,我们当然说李白杜甫苏东坡更厉害。这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家书抵万金和大江东去至今仍或委婉或深切或激越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怀和审美感受,仍在为我们注入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然而在现实当中,尤其在中日关系这一特定语境下,文学又显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作为从事日本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教书匠,我深深感到无奈、无力和困惑。我无奈的是——这么说或许狂妄——无论我、你们还是村上春树都成不了日本首相。这不知是文学的悲哀还是政治的悲哀,不知是村上的悲哀还是小泉的悲哀。当然不是说文学在政治面前完全无所作为只能坐以待毙。应该说,确实有读者因为读村上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日本的所谓成见。例如新疆伊宁一位即将十八岁的读者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 挪威的森林 》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日本小说。之前因为爱国情绪和历史阴影,不管是日常用品还是其他生活所需我都坚决抵制日货,并对日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深恶痛绝。直到某一天发现了《 挪威的森林 》并为它着迷后,才对日本文化对日本文学有了一点点新的看法,甚至对村上有了几分喜爱。”( 宫井缘,2003?郾5 )。但若据此认为村上可以使中国读者跨越中日间的政治鸿沟,那恐怕就未免过于天真和乐观了。
不过若暂且抛开政治不说,那么文学的影响、村上春树的影响还是相当可观的。它如晨雾或暮霭一样弥散在中国都市的大街小巷,飘忽不定,却又似乎无所不在。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在他的散文集《 世纪末的反思 》中提到二十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排在第十位的便是《 挪威的森林 》。毫无疑问,《 挪 》的广泛阅读促进了中国人尤其年轻人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乃至对日本人、日本民族的理解,很大程度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好感。
数字固然是枯燥的,但枯燥的东西往往最能说明问题——这里我想罗列一下村上作品的印数。
霸气书库 www。87book。com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2)
村上春树的代表作《 挪威的森林 》( 以下简称《 挪 》 )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刊行,至2000年连同“村上春树精品集”中的另外四本( 《 寻羊冒险记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 舞!舞!舞! 》、中短篇集《 象的失踪 》 )至少刊行了五十万册,其中《 挪 》三十万册。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接盘,同年二月推出《 挪 》“全译本”,至2005年4月村上新作《 天黑以后 》中译本面世,四年半时间里累计刊行二十九种,不仅将村上的小说几乎一网打尽,还旁及部分随笔。《 挪 》已印行二十二次,逾百万册( 1,021,700册 ),基本每两三个月便增印五万册。2003年4月出版的《 海边的卡夫卡 》亦表现不俗,已印行五次,印数二十六万余册。近年来,这两本书基本在畅销书前十位之内或前十五位左右。今年四月出版的《 天黑以后 》( After Dark )发行一个月后即加印两万册,达六万册,进入“开卷”和《 新京报 》文学类十大畅销书排行榜,在上海《 新闻晨报 》排行榜上甚至名列第一。如此粗算之下,村上作品近四年多的印数已逾二百万册。加上漓江时代的五十万册,十五年来村上作品仅有数可查的正版便刊行了二百八十万册左右,此数字大约已超过新时期出版所有日本文学作品的总和。这在包括外国文学作品在内的图书平均印数不足一万册的中国出版界堪称传奇性印数,以至村上春树和他的《 挪 》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看不看村上甚至成了“小资”资格证明的一个硬指标。
在国际上,村上已不动声色地跻身于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截至去年,他的作品已经被三十多个国家、地区译成或即将译成外文出版,这在日本以至亚洲当代作家中大概是独一无二的。在美国,村上小说已有八种译成英文。作品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为他赢得了固定的读者群,其声誉甚至不亚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德国,自1991年出版《 寻羊冒险记 》德译本以来,村上作品已行销一百多万册。这主要归功于他以充满惊奇和意外转折的侦探小说手法对内心世界进行的探寻和营造,同时使他获得了“日本的卡夫卡”之誉。在英国出版界,虽然翻译小说仅占6%左右,但十年来也已出版了十种村上小说。其字里行间充满的温情、美感和某种迷失感培育出了英国的村上迷,有的媒体盛赞村上是“世界文学的原声”。法国人对村上小说则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尽管其主要作品都已译出,但读过的仅有两三万人。其中一个原因,是法国读者对村上没有新鲜感,觉得其手法像极了欧美作家。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不管怎么说,真正形成大众性村上阅读热潮的还是东亚。除了日本,主要是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和韩国。较之西方文学( 或对于西方读者 ),村上作品多了东方式感伤、优雅、委婉的情境和扑朔迷离阴阳交错的神秘色彩;较之东方文学( 或对于东亚读者 ),村上作品多了明显带有西方文学痕迹的行文风格和西化的道具和视角。同时,其自我异化式“村上流新个人主义”及其温馨微妙的心灵救赎意味也是吸引东亚读者的重要元素。
下面再回到中国上面来,继续谈“村上春树在中国”。
王小波曾经和他的哥哥谈起过:人一生的追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追求的是力,也就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比如那些政客、商贾、科学家;另一类追求的则是美,它是一种细腻的情绪,就像大海抚慰人的心灵。提起村上春树,大凡读过他的人都可以谈起许许多多。其中最具魅力的,我觉得不妨根据王小波这段话概括成具有能够给人的心灵以抚慰的细腻的文学之美。关于这点,我已在多种场合啰唆了不少,大家在这里与其再次听我这个作为翻译匠或可滥竽充数而作为评论家显然捉襟见肘的半大老头儿再次自鸣得意老生常谈,不如直接听听来自读者本身的感性声音或许更能感同身受和得到启发。我基本不上网,这里所说的读者声音选自读者来信和村上迷们自己写的一本书——《 相约挪威的森林 》( 以下简称《 相约 》 ),这是北京雷世文博士主编的据说由硕士博士村上迷们分头写的优美的感性文字,华夏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下面就请允许我从信中和这本书中选择几段。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3)
——喜欢村上春树之前,我喜爱过许多作家:张爱玲、王朔、莫言、海明威、梅里美……然而惟有村上春树才让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我曾尝试将村上归入某个文学派别,最后却发现村上只属于他自己,只存在于他自身。主人公的对话看似平淡却暗起波澜,一个精微的描写看似微不足道却隐喻深广。村上似乎一直以那种平淡的近乎绝望的语言叙述汹涌澎湃的东西,这一点让我喜欢。( 卜一,高二,十六岁,湖北十堰,2003?郾11 )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 舞!舞!舞! 》不是《 挪威的森林 》,已经看了不下五次,每次都有更深一步的感受。……看村上才华横溢的作品,就像和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倾谈心事,倾诉烦恼。沉迷其中,我便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的一切,享受一个完全自我,享受孤独,享受寂寞。真的,看村上的作品简直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您的精彩翻译使村上的才华展示得更加淋漓尽致。( 徐淑慧,高三,广东南海,2004?郾4 )
以上来自两个高中生,一个男生,高二;一个女生,高三。
——……《 且听风吟 》更是将作者忧郁的气质表现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我觉得文中内容好比一幅纯净的山水画那样美不胜收,令我终生难忘。我至今已将其完完整整读了六遍,但每次打开这本书时,感觉依然如同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脱俗,沁人心脾,让我挖掘到了自己生活中不曾出现的真实感和踏实感。可以说,《 且听风吟 》是迄今为止阅读到的最美的文章,也将成为我一生的最爱。( 潘明辉,大一,上海长宁区,2004?郾12 )
——有时想想,觉得上帝还是眷顾我们这些孤独的人的嘛,所以才有了村上先生这样的作家。如果要用什么形容的话,我认为应该可以用上帝的杰作来形容村上。在欣赏他的作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是的,我确确实实存在于这个世间。( 唐秋宁,大学毕业,保险公司职员,南宁,2002?郾11 )
以上一位是大一学生,男孩,一位是公司白领( 小资 ),女孩。
——我是一个和村上春树同龄的中年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我对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特别的推崇和喜爱。他在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种悠悠情思和人生态度的恬淡豁达每每引起我的共鸣。它不仅引领我对青春年华的感伤情怀产生无边的追忆,更引领我对人生的孤独无奈产生一种超然洒脱的处置心态。尤其让我陶醉其中的是他作品中对人物、对环境氛围的精彩描述……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您的同样精彩的翻译文本。( 李胜英,话剧团编剧,上海,2003?郾3 )
——我先看到《 挪威的森林 》,接着读了《 海边的卡夫卡 》,于是尽可能把二十一本文集买到手。每一本拿起来便不忍放下。其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极洗练的文字和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更在于其艺术形象背后对人生的终极思考。( 曾志开,退休理工教授,长沙,2004?郾8 )
请大家猜猜写下这段话的人多少岁?八十五岁!写这封信时八十三岁,今年八十五岁!是读者来信中的首席长者。不仅写信,还上网,在网上有自己的网站,还给我发了E?鄄mail。说实话,我还从没接过如此年长的老先生的信,很有些诚惶诚恐,赶紧回信。不过我至今仍没理解他后来信中所说的自己久未破解的心头迷雾因了村上而豁然开朗( 大意 )究竟指的什么。当然,我想八十五岁的老先生仍对村上爱不释手并且买全了村上文集的人绝不至于成千上万,事实上这样的信我接到的也仅此一封。但不管怎样,村上的影响从十八岁一举推进到了八十三岁。
下面再从上面提到的《 相约挪威的森林 》中硕士博士们的文章中选择几段。
——村上的小说世界是独具魅力的。现实与想像,回忆与梦幻,意识的流动,奇想的横插,音乐的伴奏;追溯、预言、直感、推测,唐突离奇的情节,话里话外的深意,村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进退有据,潇洒有致。( 付秀莹:《 我和梦有个约会 》,第278页 )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霸气书库
村上春树“热”在中国(4)
——说起村上最有名的小说自然非《 挪威的森林 》莫属。不过在这本小说最火的时候,我对书摊上抛来的媚眼视而不见,对周围人大谈特谈充耳不闻,想到自己既非小资又不标榜小资,更不乐意在人人追捧村上的时候做一个跟屁虫,总之由于对跟风和流行的怀疑和抵抗,我是直到2000年尘埃落定后才买了一本来看。如今判断一本小说的方法很直接很简单,如果能够让你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而且掩卷尚可思,基本可以肯定是不错的小说。虽然对于小说的阅读标准已简化至斯,但毕竟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有通幽曲径,有潺潺溪流,也有峭壁悬崖。信步走去,风光无限。( 刘延红:《 写给青春的墓志铭 》,第35页 )
——没由来的,很喜欢村上的文字。只是觉得在我们这个年龄里面应该读他的东西,就像我们应该呼吸,应该恋爱,虽然也许有人并不恋爱。( 张羽:《 井的深处·冰样的清风 》,第183页 )
——还是那个叫村上的作家,那么笃定地写那些“被上帝抛弃”的边缘人,写他们青春的悲哀,无聊的人生,梦想的幻灭,灵魂的悸动……他敏锐地洞悉到了,在人性的最深处总会有一处一丝阳光也照不到的黑暗罅隙。他在用他的小说告诉我们,某些生命体验是人类共通的。王尔德说:“如今是这样的年代,读得太多而没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时间思想。”不知何时,村上的文字却悄然滑进了我的内心,用他那敏感纤细的触觉,给了我们一场美丽的臆想。( 张妤洁:《 在清醒与幻想的夹缝中游移 》,第175页 )
——不知为什么我总喜欢在深夜读村上春树的书。夜深人静,只有枕边的台灯散出幽幽的黄色光晕,同伴在深沉的睡梦中发出深沉而悠长的呼吸声,我被书中的一种久违而切近的韵味深深吸引着,我想努力从那种意境中寻找一个词语来表达它。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找一个无人的角落独处。我喜欢那种寂静无声的感觉,抬头望天边的白云悠然飘过,听耳边的风轻轻吟唱,我就是云我就是风,孤独而自在。那仿佛是一种久违的感觉了,它在这个漆黑的静静深夜从心底缓缓泛起,毫无前兆。那是列克星敦的幽灵在向我召唤,那是村上春树的笔触在我心灵深处划过的声音。它像一只纤纤玉手轻轻抚过我的心弦,轻微的震颤令我陶醉不已。( 李成强:《 回归孤独 》,第215页 )
好了,不再引用了,再引用下去不知是我的文章还是谁的文章了。不过以上这些引用,已经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形象,传达出了村上作品是以怎样细腻的文学之美抚慰着读者的心灵。
村上春树“美”在中国(1)
记得前年在东京同村上见面时,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读者看我的书的过程中产生同感或共鸣,那就是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那个世界无疑是以文学之美构成的。那么具体说来是由哪些美的要素构成的呢?结合上述读者的感受来看,我想是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即文字之美、孤独之美、隐喻之美和深刻之美。
文 字 之 美
2002年6月我委托同事以我所在的外语学院11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可选多项 )。结果显示,116人之中没读过村上的仅11人,读过的人里读过《 挪威的森林 》的为93人,其次为《 舞!舞!舞! 》( 18人 ),再次为《 寻羊冒险记 》( 16人 )。关于读的起因,“朋友介绍”最多,为45人,约占38?郾8%,其次为“想了解日本文学”,为32人,占27?郾6%,再次为“媒体宣传”,为24人,占20?郾7 %。分十三项问及喜欢的原因,依次为:( 1 )“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55人,占47?郾4%;( 2 )“翻译得好”44人,占37?郾9 %;( 3 )“对孤独和寂寞情怀、感觉的共鸣或契合”42人,占36?郾2%;( 4 )“气氛、韵味别致”37人,31?郾9 %;( 5 )“文笔优美”36人,31%;( 6 )“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有兴趣”20人,17?郾2 %;( 7 )“主题深刻立意新颖”17人,14?郾7 %;( 8 )“情节有趣构思奇特”15人,12?郾9 %;( 9 )“不像印象中的或传统的日本小说”14人,12?郾1%;( 10 )“小资情调”11人,9?郾5%;其他问项有“对主人公生活模式的认同或欣赏”、“好玩”、“酷”等。分11项问及不喜欢的原因,依次为:( 1 )“逃避现实、遁世倾向”35人,30?郾2%;( 2 )“被动、消极、颓废”33人,28?郾4 %;( 3 )“主人公精神空虚 胸无大志”26人,22?郾4 %;( 4 )“自恋、自闭倾向”22人,19 %;( 5 )“过于追求自我”13人,11?郾2 %;( 6 )“总的来说不喜欢日本文学”12人,10?郾3%;( 7 )“感觉错位”11人,9?郾5 %;( 8 )“情节单一、模式化”9人,7?郾8%。以及“故事荒诞,读不懂”7人,6% 、“黄” 5人,4?郾3%等。
不用说,这里面包含种种样样的信息,堪可从许许多多方面解读。其中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喜欢的原因”之中位居第二的“翻译得好”和第五的“文笔优美”,两项相加,远远高于第一位的“提供了认识世界和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这两项实质上是一回事,即对文字之美或辞章之美或行文之美或语言风格之美的关注和肯定。换言之,多数人是因为文字之美才喜欢村上作品的。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艺术,离开了文字之美,也就无所谓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字之美当然不仅仅指优美、华美、“美辞丽句”等通常意义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独特性。文本的独特性是文学最可宝贵的品格。而文本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亦即行文( 文体 )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说白了,就是说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大而言之,相对于中文,日文在整体上显然有其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独特性。黏黏糊糊絮絮叨叨啰啰唆唆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看中译本也一眼即能看出是从日文而非英文、俄文翻译过来的小说。正因如此,村上才下决心将贴裹在日语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使其一丝不挂”。这“一丝不挂”,说起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甚至不无色情味道,其实就是黏黏糊糊啰啰唆唆的反义词——干净、利落、洗练、自然、清爽雅淡、玲珑剔透。一位读者来信说,读村上的作品“仿佛在一片明净的沙滩上散步,看远处一片碧水青天,爽呆了”!另一位读者说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快乐,将生活的每寸空余填满的快乐”。更多的读者引用《 挪 》中主人公“我”阅读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时的感想,“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感受惟有文字之美才能给予,只有通过细腻的文字之美才能获得。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村上春树“美”在中国(2)
那么,为什么中国读者对文字之美如此敏感如此情有独钟呢?我粗略看过日本读者和欧美读者的反响。日本读者诚然中意其“文体”的美妙,但反响没这么热烈;欧美则主要为作品的“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及“侦探小说手法”等所吸引,几乎未提及文字之美。相比之下,中国读者对这点差不多达到了一见倾心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里边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是诗国子民的遗老遗少,或者说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嫡系或非嫡系后代。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总觉得汉语言大概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之一——尽管理论上任何语种都可以等值交换——至少是最讲究装饰美的语种,如平仄、对仗等应该是只有汉语才具有、才胜任的。加之由于古代科举这一以文取仕的“文官考试制度”的一脉相承,更使得讲究辞章之美的诗词曲赋蔚为大观,历代不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的文人墨客。虽说现代人忙了浮躁了甚至礼崩乐坏了,没有那份背着酒壶倒骑毛驴吟风弄月的时间和雅兴了,但这样的文化基因毕竟还留在他们身上,使得他们对文字之美辞章之美依然格外敏感和心仪。文学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辞章之乐。那的确是惟独汉字这个古老媒介所能传达的妙不可言的乐趣。可以说,那是上天对操汉语言之人的特殊恩典。
然而如今讲究文字之美辞章之美的文章少了——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惟其少,也就格外渴求。遗憾的是,中国当今文坛上这样的美文这样的作品似乎供不应求。试想——也许我孤陋寡闻——除了史铁生、曹文轩、余秋雨等少数几位的文字,还有多少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名篇佳构呢?更不用说鲁迅、钱钟书笔下那样风格独具的神来之笔了。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家颇有名的散文选刊上,赫然读到“美丽而漂亮的女孩”之句。惊诧莫名之余,又深感庆幸:还好,总算没说成“美丽而漂亮的男孩”。不知可否断言,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贝汉语正在低俗化、粗鄙化、猥琐化、打情骂俏化!曹文轩就曾在接受采访时对粗鄙化感到忧虑,同时加以抨击,指出“细腻是文学重要的品质”( 2005年3月30日《 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文 )。而具有细腻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村上作品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文学审美需求。
孤 独 之 美
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是一种孤独,旷世的孤独;“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 )是一种孤独,愤世的孤独;“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 )也是一种孤独,恋世的孤独。村上春树笔下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呢?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了她的感觉:“( 我 )喝着咖啡,伴着夜色,一页页细细品读。那时还是夏天,凉凉的晚风透过纱窗,舞起窗帘,吹散咖啡杯上袅袅的雾气……我的感觉好极了。细腻的笔触,孤独的生活,似乎就像写我自己。”是的,村上笔下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而且给人的“感觉好极了”,是一种很优雅的孤独,很美的孤独。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响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人倾诉。一句话,与其说是在忍耐孤独打发孤独,莫如说是在经营孤独、享受孤独、守望孤独、回归孤独。这也是所谓小资们最欣赏的经典场景、经典氛围、经典情调。
不过,村上的孤独并不仅仅出自小市民式的廉价的感伤主义,不单单是对个人心境涟漪的反复咀嚼。更多的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以及社会体制、自身处境的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这样的审视和质疑促使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寻找。正如他在2001年以《 远游的房间 》为题致中国读者的信中所说的:“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并不存在。”那么作为村上在找什么呢?我想他是在找生命的真实和尊严,找主体性的完整和纯净,找灵魂的自由和出口。然而这些东西注定是很难找到的,“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 且听风吟 》 ),结果不得不久久彷徨于心灵的荒原,于是感到孤独,进而感到悲悯和忧伤。幽幽的孤独、脉脉的温情和淡淡的忧伤,是村上作品极有特点的调子。它如黄昏迷蒙的雾霭,如月下遥远的洞箫,如旷野百合的芬芳,低回缠绵,挥之不去。这里,孤独不仅不需要慰藉,而且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村上春树“美”在中国(3)
而这无不令中国读者沉醉和神往,无不引起他们的心灵共振。因为,为数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像个掉队的孩子,正处于不断迷失不断寻找的回环途中。他们寻找风中的旗帜,面对的却是遍地的残片;他们寻找真诚的笑脸,面对的却是伪善的面孔;他们寻找形而上的价值,面对的却是形而下的金钱;他们寻找纯净的蓝天,面对的却是污秽的水沟。尤其当他们目睹满目疮痍的山岭和严重污染的江河的时候,目睹堂而皇之的现代化办公楼和西部失学儿童无助无辜的眼神的时候,目睹城里数千元一桌的豪华宴席和乡间父老手里永远盛不满的粗瓷碗的时候,目睹不学无术之人令人作呕的傲慢嘴脸而自己又不得不赔笑讨好的时候,进一步说来,当一个历史上即使拥有称霸世界的武力也不曾对外炫耀武力的、内向守成的国家被人视为威胁的时候,当一个民族屈辱而痛苦的记忆常常被人以不应有的形式唤起的时候,他们感到的只能是深深的汹涌的巨大的孤独和忧伤。觉醒者必然是孤独者,自尊者必然是孤独者,正直者必然是孤独者。虽然这种时候的他们未必次次玩味孤独之美,但村上毕竟提供了一种排遣孤独的出口和升华孤独的范式,亦即提供了自我呵护的技术,使得他们默默保有自成一统的价值观和一贯性,“也能根据情况让自己成为强者”( 村上春树 )。
隐 喻 之 美
村上的文字固然是“一丝不挂”或者“透明”的,而他的故事却层峦叠嶂扑朔迷离。这同村上的创作理念有关。村上认为“小说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寓言,就是使寓言变得富有现实性”。在《 海边的卡夫卡 》中,他更是借大岛之口说得直截了当:“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 原话出自歌德 )其实寓言性也好隐喻也好大体是同一回事,都是一种比喻手法,一种象征。庄子的《 逍遥游 》,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钱钟书的《 围城 》,都是我们熟悉的隐喻名作。就是说隐喻( metaphor )本身并不让人陌生,但像村上这样如此大量使用的实不多见。他的隐喻可以说像他的幽默一样比比皆是,的确堪称“日本的卡夫卡”。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村上处女作《 且听风吟 》劈头第一句,进入尾声时引用尼采的话:“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结尾句又是一个比喻:“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这向我们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他的小说日后将有无数精妙的比喻包括谜一样的隐喻出现。其随后陆续推出的作品果然如此。《 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 》中的弹子球机和双胞胎女郎,《 寻羊冒险记 》中的背部带有星形斑纹的羊和羊博士和“先生”,《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中的独角兽、夜鬼、“组织”、“工厂”和胃扩张女郎,《 挪威的森林 》中有气无力的萤火虫和“阿美寮”,《 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