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向他求情,也有人试图暗杀朱高燧,不过全都不算什么了。

    “晋商在江南的势力,还有徽商,海商,苏州商人,盐商,全都受到了重创……传统的商帮也该走向终结了。”

    朱高燧咬了咬牙,他终于想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过去他总是别扭的地方所在。

    “师父,这段时间办案子,我想清楚了……过去,我大哥,二哥,甚至我爹,他们瞧不上我干的事情,觉得我就是贪财好利……其实我是被这些人害了,我跟他们不一样的,我是正儿八经的实业家!我是靠着创造财富发财的,我是在推动大明朝进步!”

    柳淳轻笑,朱高燧这货是真会替自己脸上贴金啊!

    见师父鄙夷,朱高燧更不服气了,“师父,我已经向齐王买下了三十万倭寇壮丁……您老猜我准备干什么?”


………………………………

第813章 扶持实业

    江南完蛋了!

    这是一位挚友,见到金幼孜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他面沉似水,神情凝重,见面之后,就忍不住哀叹。

    “商贾,学宗,全被柳太傅给杀了,江南的斯文元气,算是彻底毁了!还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恢复过来。”

    金幼孜顿了顿,“王兄,你这是来跟我抱怨,或者是想要替什么人说话吗?”金幼孜的脸色不善,他同样是钦差之一,而且还是钦命大学士,辅佐柳淳一起办案。杀的人之中,不少也是金幼孜核准的。

    如今有人质疑,他岂能好受,若非是朋友,金幼孜都想直接把他拿下,一起法办了!

    来人同样不悦,他冷哼道:“金学士,你是不是想把我也给一起办了?那你只管动手就好了。我王行还真不怕!当初我在梁国公手下当幕友,也随着他出征各处。前不久,梁国公还来信让老夫去皇家武学,协助他教书。只不过老夫年纪大了,身体不行,才没有前去罢了……若是柳淳想要办老夫的罪,就只管下手,老夫一无所惧!”

    金幼孜能说什么,这位老先生姓王名行,是个读书人,可也是读书人的异类,他喜好兵事,却又不是纸上谈兵,他虽然是文人,但是手中长剑也杀过不下十个人。

    这样一个人物,居然也被惊动了。

    “王兄,不破不立,大破大立,这个道理你不应该不懂,太傅和我们也是为了大明的超久考虑。”

    王行微微冷笑,“金学士,过去变法,除掉了士人,如今又大杀商贾,就连一些鸿儒老臣都容不下去……江水都红了,你们又立了什么?这一点老夫是真的没有看出来。我这次过来,跟你说这些话,不是乱嚼舌根子。我准备北上,去见梁国公,把我看到的一切告诉梁国公,请求面君上奏。”

    “王行不是小人,当初柳太傅力推均田,老夫将家中千亩良田尽数捐出,老夫的后辈子侄,也都入学,尊奉柳太傅之学……只不过太傅在应天大肆杀戮,让老夫心寒了。从他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

    “谁?”

    “王安石!拗相公!”

    金幼孜眉头紧皱,不悦道:“王兄,你不要胡说八道,王安石为人固执,不知变通,学问也多自相矛盾……变法之策,乱七八糟,怎么能和柳太傅相提并论。而且当世天子,英明睿智,果决强悍,更不是赵宋皇帝可比,你这是胡言乱语,不值一驳!”

    王行冷笑,“金学士,你把柳淳看得太高了,他和王安石有什么不同?不都是略微成效,便得志猖狂,大肆铲除异己,所不同的是,他比王安石更加狠辣,至于下场吗,只怕也会更加凄凉!”

    金幼孜越听越气,“王兄,你实在是老糊涂了,我现在还要去应天,跟柳太傅商议下一步的事情,你愿意北上就北上,不过作为朋友,我劝你一句,还是回家养老,不要给自己惹祸!”

    “哈哈哈!”

    王行朗声大笑,“金学士,你当老夫是贪生怕死之人吗?我去见梁国公,也不过是希望柳太傅能听得进去劝谏……既然如此,老夫就随着你去应天,只要见到了柳太傅,老夫只需要一席话语,必然让柳太傅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此老说得那叫一个信心十足,金幼孜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谁给你的信心,还说服柳淳呢?

    你知道柳太傅这段时间都做了多少事情吗?

    那些人真的是胡乱杀的吗?

    简直是笑话一样。

    柳淳推行变法,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柳淳的决定从来不是他一个人做出的……就包括处斩这些旧时代的渣滓,那也是综合了无数人的建议。

    因为不摧毁这个集团,就没法真正做事情。

    至少现在淮安和扬州的征地变得容易了。

    普通百姓只要补偿合理,是愿意让出土地的。

    问题就是这些商贾,有影响力,有舆论掌控权的,他们总想着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光是想想也就罢了,他们和这么干了,在淮安,窃取了数百万两的土地赔偿,怂恿人攻击汉王,甚至暗杀柳淳。

    这要是还不死,大明朝简直没有王法了!

    “王兄,你这么有信心,那我就带着你去应天,面见柳太傅。至于你想说什么,我劝你还是要仔细想妥当了……我倒不是担心你气到柳太傅,而是我害怕你自己胡言乱语,经不起推敲,被驳倒之后,恼羞成怒。你的年纪也不小了,可别晚节不保!”

    王行哼了一声,“金学士,你也太小瞧老夫了吧!等见了柳太傅,一切自见分晓!”

    金幼孜还能说什么,只能带着这货,急匆匆赶到了应天。

    等他们赶来,结果愣是没有见到柳淳,足足过了两个时辰,等到了下午,柳淳才回来。

    “金大人,实在是太过繁忙了,不过我估计要不了多久,你也要忙起来了。”

    柳淳一屁股坐下,喝了口茶,这才注意到了王行,看着很眼熟,似乎有些印象。没等柳淳询问,金幼孜就主动道:“太傅,这位是梁国公昔日的幕友,王行王先生,早年的时候,下官也向他请教过学问,算是忘年交……对了,太傅如此繁忙,不知道在忙什么?”

    柳淳终于想起王行是谁,微微点了点头。

    “主要还是商业上的事情,我跟赵王朱高燧商量了一套扶持方案,正在落实。”

    金幼孜笑道:“太傅,想必手笔不会小吧?”

    柳淳轻笑道:“算不上大,也就几千万的投入,希望能让江南快速恢复起来。”

    王行绷着脸听着,到了此刻,他突然开口了,冷笑道:“太傅一手扼杀了江南的商业,如今又用国帑民财,鼓励商业发展,未免过分了吧?”

    柳淳迟愣一下,只是淡然一笑,根本没有说话。

    反而是金幼孜,他咳嗽道:“王行,你也是年高有德之人,难道你除了酸言酸语,就不会别的了吗?如此,还请你退下!”

    王行冷笑,“老夫不过说了两句实话,你们都受不了?要我说,你们最好还是别掺和了,江南只会被你们弄得越来越乱。若是想要江南好,就该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这才是最上等的治国之法,而不是像你们这样,胡乱折腾……”

    这位的话匣子打开,滔滔不断,金幼孜的老脸越来越难看,他不觉得此老是来劝架的,简直是诚心找茬儿,憋着吵架的。

    此时的金幼孜格外尴尬……他让王行过来,是担心他去找蓝玉,最好闹得翁婿有了矛盾,那就不好了。

    而且王行在儒者当中,的确是个异类,若是能把他拉拢过来,对接下来恢复应天,会有极大的帮助。

    可谁知道这个老朽竟然是这副德行,让金幼孜都恼了,他就想出言驳斥……柳淳却含笑拦住了金幼孜。

    “金先生,我们治国靠的不是嘴皮子,如何恢复江南的秩序,也是要讲究方法……不妨就让这位老先生去瞧瞧,我们在做什么。”

    柳淳说完,便挥了挥手,他才没有兴趣浪费吐沫。

    金幼孜咬了咬牙,冲着王行冷笑,“请吧!”

    王行同样切齿,不屑道:“老夫的眼睛还没有瞎,你们想欺骗我,那是痴心妄想!”

    “呸!”金幼孜不屑冷哼,“你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傅大人岂会为了欺骗你而耍什么手段!你还不配!”

    金幼孜带着王行,一路来到昔日的皇家银行。

    此刻的朱高燧正满头大汗,声音沙哑地讲解着……在他的面前,是数百名来自各地的商人。朱高燧脸涨得红扑扑的,斗志昂扬。

    “诸位,这一次朝廷扶持的项目,主要是实业……什么是实业呢?就是你确确实实生产了商品,做出了东西……这么说吧,你要修一条路,朝廷会给你提供贷款,你要建一座桥,朝廷也会给你提供贷款。”

    “至于别的,诸如当铺,钱庄,保险……这些都会受到严格限制,原则上不会提供任何的贷款。”

    “还有一点,或许大家不清楚这一次投资的具体方向,我已经准备好了小册子……很快就要在江南开始修建铁路,大家的投资重点放在铁路的配套上面,绝对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朱高燧又道:“还有一点,本王决定投入三十万的劳力,整修江南的道路桥梁,给所有的村镇提供外出的道路。另外还有针对三十万人以上的城市,提供清洁的水源。北平已经在修建密云水库,东南的主要城市,也要有优质干净的水源……”

    “总而言之,你们只要配合朝廷,把重点放在这些相关的领域上,包括平安发财,财源滚滚!”

    朱高燧扯着嗓子介绍,而在场的所有商贾也把眼睛瞪圆了……因为他们闻到了财富的信息……这一次柳淳打击的重点是商帮这种商业和金融资本,而真正要扶持的则是实业资本……这才是清洗的本质!

    “王行,你不觉得自己很浅薄吗?”金幼孜幽幽道……


………………………………

第814章 这有个超大工程

    柳淳在应天除了杀人之外,他还整理之前的著书,进一步撰写有关治国的看法……到了现在,没人敢轻视柳淳的一言一行,因为他不光是权臣,宠臣,更是十足的煞星,跟他做对,可是会掉脑袋的!

    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几千具无头尸体就摆在那里,警告着每一个轻视柳淳的人。

    所以当柳淳的书籍一经问世,就掀起了热潮,至少对于官员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买一本。不但要买,还要吃透了。

    不懂太傅想什么,可是会死得很惨的!

    当人们翻开柳淳的新书,大家伙顿时耳目一新,甚至是醍醐灌顶……太傅之名,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开篇柳淳就针对江南盛行的无为而治的主张,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过去的报社经常鼓吹,觉得朝廷不该干涉生意上的事情,也不该过多影响商业运作……要把商业交给商人来负责。

    他们的理由也很强大,任何人都不会拿自己的钱开玩笑,商人要赚钱,要信誉,就要做出最符合长远利益的思考和决断……这个决定显然会比朝廷的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很显然,有人已经学会了利用柳淳的方法。

    不过这样明显有逻辑差错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

    柳淳开宗明义,就指出商人之间的竞争,并非都是合理合法的,相反,有太多的竞争手段,是拿不上台面的,是不该做的。

    竞争是这样,而财富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认为多赚了钱,就是让财富增加了。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一群人进了赌场,最后有人大赢出来,口袋里装满了银子,代表财富增加了吗?

    显然没有,赌博只是财富转移……如果硬要去说,反而是财富减少了——一大群壮劳力,不去搬砖干活,反而搬麻将,还不是社会财富的损失。

    由此观之,经济活动也存在着财富转移和创造财富的差别。

    拿发生在淮安的事情来说……一群商人提前知道了消息,大肆囤积土地,抬高价格,换取更多的征地补偿,赚了数百万。

    对他们来说,的确是赚钱了。

    可对大明来说呢?

    不但没有增加财富,还造成了财富流失,影响了正常的建设。

    当一个集团,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必然会损害到其他的利益集团。

    而朝廷的使命就是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利益协调,寻求公平和秩序,引导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并且将财富合理分配。

    柳淳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很现实的东西……商人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公平竞争,就像那些早期的盐商。

    他们一旦获得了特许,拥有了经营食盐的“窝本”,他们根本不会拿出来分享,而是会当成传家宝,留给子孙后代,永远视作聚宝盆。

    至于其他人,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又何来竞争可言呢?

    朝廷还有一项使命,就是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基础……这就是说,有一些行业,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掌控了一些优势资源的商人,就可以压榨其他对手,迫使对方就范。

    所以说,在没有朝廷干预的情况下,市场上呈现出来的,根本不是竞争,而是弱肉强食……

    “王行,这是太傅近期的著作,江南的不少官吏都在研读,而且已经上呈陛下,看意思,陛下也会下旨刊行天下,你觉得太傅之轮如何啊?”

    面对金幼孜的质问,王行老脸涨红,他已经看了整整一夜,看得两只眼睛充血。

    柳淳的书不复杂,道理也很直白浅显,可就是这种直白的东西,往往能直指核心。

    相比起文人们天真的呓语,这才更接近真相。

    想想自己之前说靠着一席话语,就让柳淳幡然悔悟……这简直就是绝佳的讽刺,人家已经站在了自己难以触及的高度,在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和柳太傅比起来,或许自己才是那个该幡然悔悟的人。

    “我,我或许是错了……可,可柳太傅能和他书中所写一样吗?又如何证明,他不是空谈?”

    王行大声争辩着,老脸涨得通红。

    金幼孜冷笑道:“王行,你不光浅薄,而且还固执……本来我是没工夫搭理你的,不过为了让你死心,就让你见识一下,朝廷是如何处理这些事务的,也好让你开开眼界!”

    王行早年跟随蓝玉,作为军中的文人,统筹军械粮草,士兵粮饷,他还是很有一套的。

    至于衙门有多大的本事,他是一清二楚。

    王行坚信,让衙门处理这些事情,只会带来可怕的贪墨,比起柳淳所说的情况,还要糟糕一万倍。有这些人添乱,整个经济只会更差,商贾百姓,都会遭殃,

    不信咱们就瞧着吧!

    果然,王行来到了应天府衙,得以亲自观摩朝廷的运作。

    当他进入衙门的第一时间,最大的感觉就是人多!

    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人……而且这些人并不是衙役,而是以八品九品的小官小吏居多。他们到处忙碌,进进出出。

    下面的情况要上呈,上面的命令要下达。

    忙得好像陀螺,看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在繁忙之中,透着强大的秩序。

    这些官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楚当地的情况真正了解治下是怎么回事。

    有多少户口,有多少百姓,这是最基本的……可就是这一点,过去很多衙门都闹不清楚,怎么能指望他们治理好地方呢?

    可是现在不同了,丁口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要是弄不清楚,就可以直接滚蛋了……除了丁口之外,还要弄清楚当地有多少道路,道路的情况如何,有多少水井,老百姓的饮水情况如何……要知道贫富差别,要知道有多少危房,又要知道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这些废弃物又是怎么处理的……

    当各种各样的数据汇集起来,有关应天的情况,就有了详细的概念。

    有了这些之外后,再发展什么,也就有了眉目。

    朱高燧跟商人提到的那些,也就能变成现实了。

    比如说某地交通情况很差,有商人提出愿意修桥,地方衙门同意,并且愿意背书,就可以拿到朝廷的优惠贷款。

    如果中间出了问题,从地方衙门到商人,都会被追究罪责。

    而且随着这些工程的建设,肯定需要海量的原材料,这时候商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朝廷取得扶助贷款。

    接受了朝廷贷款之后,会有专门人员,根据工程落实的情况,分批次把贷款交给商人。

    也就是说,有人想骗贷款,难度还是很大的。

    除了要面临追究之外,还有就是无法拿到全款……这样也就降低了损失规模。

    还是那句话,任何方式,都免不了弊端。

    柳淳制定的这些规定还是有漏洞,依旧很粗糙……但是却不妨碍发挥良好的作用,因为柳淳是在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并且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样,直接当个甩手掌柜的,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当这一套做法落实下去,整个应天的面貌就开始快速改变……原本城市密布的垃圾被清理出去,运到了专门的地方掩埋。

    年久失修的道路和桥梁,重新修建起来。

    泥土地换上了砂石,石板的桥面改成了水泥……尤其让老百姓惊叹的是朝廷一口气在应天增加了一百处取水点。而且九成都放在了贫困百姓集中的区域。

    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做起,这是柳淳在晋位太傅之后,就提出的主张,这次到了应天,更加大力落实,

    王行不但找不出太多的弊端,还悲哀地发现老百姓真是“善忘”啊!

    才几个月的功夫,仿佛就忘了柳淳曾经干过什么。

    他杀了那么多富商,还有硕德鸿儒,好些书院都被他查封关闭……江南的斯文元气,都被他毁了。

    王行觉得至少也要一二十年,才能渐渐淡忘……甚至柳淳有可能成为白脸奸贼,放在戏台上,被老百姓永远铭记。

    至不济,也要十年八年,才能冲淡血腥。

    可谁知道,连八个月都没用上,到处都是赞颂太傅的声音……王行突然意识到一种可能,会不会被杀的人,是真的该杀?

    就算不该杀,至少也是没用的货。

    不然怎么杀了那么多,一点都没有变坏呢?反而欣欣向荣了?

    那自己会不会也是没用之人……王行要是死了,也是这样,很快就被人忘记了?

    一想到这里,王行彻底惶恐了,他变得坐立不安起来,一把年纪了,他要做点事情,至少要做点好事,不然这辈子就真的白活了!

    他鬼使神差,跑去翻看应天推出的各种建设项目。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谁都不敢碰的项目。

    这个项目也不复杂,就是从应天,向苏州方向,修一条轨道……暂时通行有轨马车,在时机允许的情况下,升级成火车,另外呢,还要向松江府方向延伸,把江南最精华的部分连接在一起。

    王行默默盘算着,足足好几百里,跨越五个府,串联好几百万人口,难怪没人敢承担啊!


………………………………

第815章 修路人选

    王行每天都在应天府盯着,官员办事,对商贾的宣讲,他是一次不落……很显然这一批新的官吏的确比原来高高在上的大老爷强多了。

    管的事情更多,也更加尽职尽责。

    而且王行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那就是这些官员居然会主动跟商人畅谈,请求商人帮忙。

    别误会,这不是贪污受贿,也不是花钱平事,主要是进行各种建设。

    朝廷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借助商人的力量……王行发现原来商贾不是被随意杀戮的对象,反而成了官员们的座上宾,地位竟然比原来还要高。

    “从应天向苏州等地修铁路,这就绝对赚钱的生意,也是便民利民的大好事……你要是答应了,铁路修成之日,必定会是你名留青史之时啊!”

    应天知府主动跟一位姓庄的生意人谈。

    这位庄姓商人是应天最大的丝绸商,名下的织机超过三万,财力非常雄厚。

    只不过面对应天知府的劝说,他显得十分犹豫。

    “府尊大人,小人是个做买卖的,在商言商,我并不懂怎么建造铁路。其次呢,这应天和苏州之间,可以走水路,靠着长江输送物资,已经十分便宜了。就算把铁路修起来,也未必有多少愿意用。”

    “再有呢,铁路投入太大了,小人虽然有些家产,可也不敢拿钱开玩笑,即便有朝廷的贷款,也很难承担。如果出了差错,这个能让朝廷替小人负担吗?”

    应天知府脸色严峻,他敢承诺任何事情,唯独不能答应这一点!

    “庄先生,你是有财力,有信用的人……朝廷第一条铁路选择了两京,工程浩大,时间非常长。如果我们能抢先修通应天到苏州的铁路,这就会成为大明第一条正式运行的铁路。价值有多大,就不用我说了。其次呢,江南的经济前景这么好,修路绝对是赚钱的,而且很快就能回本,你应该放手一搏的。”

    庄姓商人沉吟了良久,还是摇头。

    “府尊大人,我们家几代人做生意。最讲究一个稳妥谨慎……要不这样,等朝廷将两京铁路修好,小人看了情况之后,再决定投资。”

    知府一听,差点气昏过去。

    等铁路修好,并且运行起来,至少要永乐十年。

    而且铁路一旦修好了,整个经济重心就会转移,江南积累多年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庄先生,现在争夺铁路的地方可不只是江南,河南,湖广,甚至巴蜀,都有人希望能修建铁路。而且就连诸位国公都希望能把铁路修到大漠,连接他们的封地。如果错失了机会,我们这些人都会成为江南百姓的罪人的!”

    “你只要答应,我会邀请所有知府,知县,跟你一起商讨,解决困难……不管是要人,还是要钱,都能解决……”

    应天知府不厌其烦,向庄姓商人解释,可是这位眉头深锁,思前想后,还是摇头。

    “府尊大人,不是小人不识好歹。实在是我不懂铁路,也不敢贸然投资。而且我家一直在应天经营,也不熟悉苏州和松江的情况……我,我实在是没有办法,还是请大人另择高明!”

    这位庄姓商人告辞,可把应天知府愁怀了,他不得不召集所有九品以上官员,共同商议。

    应天,乃至整个南直隶,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旧有的一切被扫荡干净,太傅为了恢复江南生机,给予了巨额投入,各种扶持,多如牛毛。

    只要肯下本,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可问题是这帮商人竟然犹豫踟蹰,只敢小打小闹,修一座桥,建几十里路,再多就没有胆子了。

    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等太傅返京之后,各项优惠结束了,再想做也来不及了。

    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啊!

    知府大人愁眉苦脸。

    其他的官员,包括江宁和上元两个知县,都低垂着脑袋,无精打采。

    他们也清楚,让一群传统的商贾,去投资铁路这种新兴产业,困难实在是太大了。

    就拿之前那些被柳淳清理掉的盐商和山西商人,他们盘算着什么呢?

    抬高地价之后,入股铁路。

    他们的入股只是单纯拿一点钱,等朝廷铁路修好之后,给他们分红,或者干脆让他们经营,顺便再把铁路周围的利益也让给他们。

    这群人已经习惯了靠特权攫取财富,让他们真正修路、投资、维护、运营,还不如杀了他们……所以呢,柳淳就让他们称心如愿了!

    “不行,机不可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必须把铁路修好!有了这条铁路,我们才能有一切!所有咱们就算跪门,也要找到承办铁路的人,无论如何,也要把事情做成了!从今天开始,你们就去物色人选,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出力,就能得到衙门的全力支持!”

    知府大人怒气冲冲,下达了命令。

    诸位官员也没有办法,只能表示尽力……可又是三天过去,依旧没人愿意接。都觉得这个项目太大,风险太高。

    办成了固然好,可办不成,身家性命,或许连一颗脑袋都要搭进去!

    这回应天知府可愁坏了,难道要自己辞了官,跑去联络各方,建设这条铁路吗?不过他也不懂生意上的事情啊!

    正在这时候,有人扣响了值房的大门。

    “府尊大人,您看老夫成不?”

    知府一见满头白发的王行,顿时愣住了。

    老头的精气神还行,可问题是年纪太大了,而且貌似还得罪了太傅大人,他能行吗?

    “府尊大人,老夫虽然不懂如何修铁路,但是老夫早年随军出征,也统筹过十几万人的军需辎重,自问还是有办法安排施工的。另外呢,老夫在江南还有些门生朋友,其中也不乏商贾,我想点办法,也还能凑出启动的资金……至于接下来的开销,不是可以向朝廷申请贷款吗?”

    知府听王行的话,还真心动了。

    能管十几万人,又有人脉关系,还有名气……除了没钱之外,这老头的条件比所有商人都好太多。

    可问题是他得罪了太傅,听说金学士也不喜欢他,这样的人,能拿到贷款吗?没有贷款,没有支持,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修成铁路的。

    知府想拒绝,可是这么多天了,他也没找到能承办的人,火都上房了,好容易来了一个,难道要拒绝吗?

    “老先生,你看这样行不,我给你几天时间,你先凑一凑起步经费,最好能凑到三十万两……如果能做到,我就向太傅和赵王陈奏,拼着命,也帮你把贷款弄下来。”

    王行在衙门观看了好些天,当然知道这是给自己设置难关。

    “老夫会尽力的!”

    王行果断答应……他在江南的朋友还真不少,其中不乏达官显贵。

    要知道王行当年可是名声在外,不然蓝玉也不会请他帮忙。

    只是此老太傲气了,他不愿意靠着蓝玉推荐入仕,又不愿意跟一帮小儿辈争雄沙场,结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一直蹉跎岁月,并没有当官。

    可越是如此,就越显得人品高贵,颇有风骨。

    仰慕王行大名的,所在多有。

    想凑几十万,应该不难。

    所以王行毅然开始奔走……整整五天时间,当王行再度出现在府衙的时候,他神色憔悴,双眼血红,身体踉跄。

    一看就是付出了不少的辛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